《野火集》书评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9550166
作者:龙应台
页数:360页

在这个时代,我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斗争,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互相争斗。——克里玛2、看穿了体制不公的人知道事不可为而转向冷漠;不曾看穿的人则早被教育了忍耐是美德、忍受是义务。3、只有在得到“光明”之后,在“光明”中面对个人自我的黑暗,发现那黑暗更深不可测。4、民意可能恶质化成一种多数的、平庸者的暴力,限制个人的发展,所以——当集平庸之大成而形成的民意越来越是社会主流的时候,制衡这个趋势就得让更多的思想顶尖的个人出头……一个社会中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5、当政治责任由独裁整体转到了个人肩上时,个人顿时发现了自己体质的虚弱。6、个人,才是黑暗的真正来源。7、这个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求我们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你自己不做恶事才只尽了一半的责任,另一半的责任是,你不能姑息、容忍别人来破坏这个社会秩序。8、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的时候,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这个制度。——苏格拉底9、我们这样迫切地要求别人的注意,本身就是一个心虚、缺乏自信的表现。10、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几流的环境。环境脏乱恶劣,就表示这里的人民没有能力创造美好的社会。

我们该怎么做?

这是读龙应台的第三本书,不同风格的三本书,《孩子你慢慢来》通篇透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感受,《目送》语言生动,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朋友,兄弟姐妹,父母,孩子等情感的不同,而《野火集》是一本完全不同风格的书,书中所描绘的现象正式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环境破坏,民主社会公民的权益的不到保障,虽是30年前的文章却能在现在的大陆看到,所以说文字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多了野火集我不知道作为一名年轻人应该怎么办,是生气于不公,环境的破坏等,又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放任不管又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该怎么做才是一个民主社会合格的年轻人呢?

见字不如闻名

有点厚的一本书,但是龙应台的原创只有一半吧,剩下的都是他人的评价文章,以及采访实录。说实话,我有些失望,龙应台大名闻之久矣,真正读这本书时突然感觉见字不如闻名。书里面节选了龙应台从1984年期陆续发表于台湾报纸上的时事评论文章,按照类型应该算是杂文吧,不过,我读起来总感觉有些乏味。文章确实是在针砭时弊,但是从文学性上来说,每篇文章一开头就直入主题,然后blabla一顿议论,怎么感觉像是高中生的议论文,而且是很没有文采的那种。可能是受限于报告文学的题材吧,作者必须面向更为大众的阅读群体,语言直白无可厚非,但相比较而言,鲁迅和王小波的文章就更讨人喜欢了,虽然后面的二人在现实中没有龙应台那么吃香。也许,经历过更多人生波折的作家,文字才能更显老辣吧!总之,行文太直白,见解也没有独到之处。唯一可以赞扬的,也就是发声的勇气罢了。

《野火集》:社会需要多几个这样的龙应台

30多年以后,有缘读起龙应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野火集》,一口气读完,真是有种一吐为快、酣畅淋漓的快感。龙应台不愧被誉为拿着屠龙刀的女侠客、台湾犀利一枝笔。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开始,批判集权、批判社会道德、批判环境污染、批判教育制度等等,在台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现实因为她的努力得到多少改变,至少如扉页上所写,可以“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理想国”。就如龙应台书中批判的那样,三十多年的今天,中国大陆也存在着台湾八十年代存在的问题:政府本应是纳税人雇来为人民服务的,现在却是人民要听政府的;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河流污染树木被砍伐;为了利益不惜往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往食品里添加有害物质,往家禽饲料里添加增大增肥的有害成份;交通堵塞无序严重;社会公德文明的差距;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缺乏独立思考无创造性的学生等等。每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有人站出来,更需要每个公民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做一个敢于生气的人。面对问题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敢的挺身而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和捍卫每个公民的权利,这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更是为了下一代,下下一代,我们的子孙后代。她曾说:哪一个时代,可以不需要一个点火的人?没错,愿我们的社会能多几个这样的龙应台。

幸福没有止境

读《目送》在前,《野火》在后,加上之前对野火的一无所知,所以读后带来的冲击力较大。那个温婉如水、孝心动天的传统女子形象,来了个彻底反转,野火是一本已为人母的女侠写出的吗?那样平实又带有力度的文字竟然来自再平凡不过的一位母亲之手!一直以来,我所接触的政治因素可以说是几乎为零,所以对野火提到社会现状只是停留在“哦,确有此事”这样的层面,从未曾去考虑的更深。后来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野火提到的那一类人,还在洋洋自得。太深的东西不想多说了,我仅停留在表面聊一聊读后感。野火好像在面对面的与我们讲述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一个极其类似目前生活的周遭。它没有像教科书那样明确的告诉你,该这样做,或者不要做什么,它只是请你和大家一同思考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已经忘记了思考和观察?像我这样一个极度沉默的人都不自觉的愤怒起来,可见野火的威力不一般。擦掉目送的泪水,对视野火的愤怒,很多人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举动会影响到多大的范围,甚至于自己的下一代、更远的后代。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国外一位高富帅坚持每天沿河岸捡拾垃圾的壮举,借助网络的作用,最后发展成全世界都有不同国家的人员响应起来。我们虽然不能抱着赴死的决心渴望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发出声音表达一下“我有点难受或者生气”,而不是沉默着看着灭亡还幸灾乐祸,看着别人扔掉垃圾还刻意效仿。我们总是在这样的不清醒中葬送了自己、甚至还有别人。有时候又会陷入一种自责:我为什么成为了这种人?是否还有挽救的余地?我要怎么教育我的下一代?想到此处,会冒出一身冷汗。野火之于我们的,或许就是这一种效果。难怪当时的人们几乎人手一本的捧着野火,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停止思考,双眼不要被蒙蔽。野火的传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仅是无数个民间组织那样简单,更是因为一本书影响了一生的发展轨迹,还有无数个下一代也在这样继承着。这个不觉苍凉的“老灵魂”,有着无数人的精神陪伴就足够了。我喜欢作者对于野火的解释:幸福,没有止境。《野火集》不过是追求幸福的呐喊!

野火燎原

一本野火集以星星野火在社会上引起了燎原之势,龙应台成了台湾的文化英雄,三十年后的当今中国大陆这样锋芒毕露的作家在哪?(韩寒,王小波等人措辞也不敢那样大胆呀!)以此看来,大陆的自由民主程度落后台湾三十多年啊!上一代为我们争取物质的自由,我们应该为下一代争取民主的自由,拒绝做沉默的大多数!

燎原的星星之火

一个刚从台湾旅游15天回来的朋友,在地铁上揉了揉青紫的大腿——刚刚进地铁时被人从后面大力推进撞到车门前的柱子上。她苦着脸对我说,我好不习惯。好不习惯什么?不用再问我们已经心知肚明。我读书的时候就经常被人安利台湾的好,公民素养之高,环境保护的好。比如在台湾景点参观时会看见整齐而秩序在纪念碑旁排队照相的队伍啊;比如在台湾人们都会自觉的垃圾分类之类的。笔者没有去过台湾,以上这一切全都是道听途说,不知真实。台湾也有很多自己内在的缺点,我也不想去借台湾贬低大陆什么的,捧高一个而贬低另一个永远都是我所厌恶的。先谈一下现实。大陆有很多问题,缩小一下范围吧,就我居住的这个城市,广州,他也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我以前住的老式小区,房子老又旧,是外来人和本地人混杂的一个开放式小区,离菜市场近,我每天早上上学步行去乘车总会走过一条地上铺满垃圾的路,用过的泡沫碗、吃羊肉串的竹签、各式的剩饭剩菜、有时还会出现内衣裤.....总之什么都有,每次我都是踮着脚尖在垃圾缝隙中跳来跳去跳到车站的。日复一日,有时城管来了会好些,广州创卫时会变得特别干净,但之后,又恢复了它的原样。我为什么一直忍耐着这条垃圾路?我为什么没有生气?我为什么没有去投诉?因为我没有勇气。走在街上,在网上或多或少总能听到一些人的抱怨(我承认本文或许也在做无谓的抱怨),大多抱怨空气不好啊抱怨制度不好抱怨教育不公平。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谁也不能否认。但问题在于,为什么没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为什么所有人都只会抱怨而不能切身行动?因为怕麻烦,因为没有勇气。因为怕有关部门不作为。龙应台的野火,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她试图把解放社会的责任交给每一个公民,她试图唤醒社会的公民意识,而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不过很容易将思想不成熟的带入歧途,成为一名不理性的愤青。记忆最深刻就是她的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和“幼稚园大学”这两篇杂文,道理也很好懂,前者倡导我们多关心身旁的事,积极地维护公民权利;后者告诫学生们要独立思考。但是书后半部分的30周年各大作家对此书的赞赏写出洋洋几千字也真是让人不舒服,我一直认为,美好的东西就不要用太多的溢美之词了,反而会贬低事物的价值。野火就是这样美丽的事物,台湾的过去与现状让我们看到未来大陆的无限可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公民意识。我希望,当我再次经过那条小路,如果它还是依旧肮脏,我会去找居委会投诉。我也希望,当我的朋友在地铁上被人撞伤,我会严厉地对那人说,请你向我的朋友说声对不起!我更加希望,这所有丑陋的事物都不要发生。当然,这不过是一名理想主义者的滑稽之谈而已。

书生报国成何计

这几年龙应台在大陆挺火的,“人生三书”用温柔的笔调写出了平凡又深刻的生活道理,让大伙认识了一个“人生导师”式的龙应台。今年龙应台对周小平反击让我们依稀见识到了她当年如何用一把野火烧遍台湾的风采。周小平的文字下三滥,上不了台面,这基本是共识。以前对他的文字感官不过是空洞,没有实际理论和新鲜观点,全是老掉牙的东西,堆砌初高中作文素材,只会打鸡血。相比之下龙应台总是用温柔的语调,告诉你最基本的常识,理性在她笔下没有丝毫生硬无趣,当年一把野火烧遍台湾,无数大男人做不到的事,她好像很轻松就完成了,《野火集》成为台湾现代性的塑造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若再对比今年周小平和龙应台的两篇文字,龙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柔轻快,而周的文字浮躁,充满恶意和人生攻击,鼓动仇恨,扼杀理性。为什么我们只能让周这样的人风光得意?为什么《野火集》的大部分篇目改改时代背景和关键字,放到今天的大陆也毫无违和感?

与人,非书。重点在需要读书

姐夫,我今天看完了《野火集》你曾经问过我龙应台是谁,那我再详细和你说说,出生于1952年,台湾,父母在49年被迫离乡到台湾,剩下龙应台,天赋以及一些人生追求她后来出国留学年8年回国后看到台湾的历历在目的不民主的民主,自己出专栏写了野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人民呐喊的强心剂,后移居德国13年,有两个孩子,受到马英九的邀请回国成为台湾文化部长局长。写过的东西年轻时十分犀利,不是专门的对政府的抨击,而是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追寻。后期的大江大海,估计大路现在是买不到。人生伞书你家柜子里有《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就是这样,这个人到过政坛,到过大学,到过国外。痕迹多多。姐夫如果想要孩子,可以看看《孩子你慢慢来》一下午就可以看完,真的,会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教育或者抚养这个生灵。最重要不知道姐夫有没有闲功夫看完我的絮叨。

我就是很生气

最近几天读了一些季羡林写的《留德十年》和龙应台《野火集》。对于龙应台,我很早便很喜欢。无论是《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都无一不充满温情,品读时让我欢笑落泪。如今看《野火集》,还是喜欢,也明白之前一个台湾朋友说“龙应台的书,当年可是禁书呢!”其中野火集一篇载于1984年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让我大有共鸣。自打我回国后,出了门就甚少有好脾气。出门听到叫嚷的汽车声以及冷不丁就会从行人后面冲过来的电动车,轿车甚至三轮车都会面露惊色,隐忍不了时便也会对着轿车门就喊,叫什么叫。引得我妈和周围的人侧目。哎,我想说姐原也不是这样的人,当年在家也是修身养性,弹琴弄草不理外事。在社区住着更是开朗乐观,总觉着是更开明了些。但每每回来,却不知怎么的,对外界所见所行控制不住脾气,就干脆躲在家里,无事不出门了。再者,回忆起读初中时买零嘴,发现竟然吃出一枚钉子,想想当时也天真,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竟也在小店门口打起厂房电话来想问个究竟,结果当然是没有音讯,不了了之。如果说以前听说那首歌《给十五岁的自己》有很多的矫情少女感,可能会幻想当年的自己是红杉飘飘的女飞侠,内心要给自己好好来鼓个掌。可现在来看,不过是一个青少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很多时候,大家应该做的事情不做,看到别人做了还要讥讽嘲笑,人心很是变态。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写到,龙应台常常为周遭所见所闻而生气不已,为环境污染,物品保障,人心涣散,学堂死板,政府无用而生气。可句句看来,现在我们的生活像极了1984年左右的台湾,真是历史总有共通性。后一篇《生气,没有用吗》更让人惋惜,很难凭一人之力不足以改变社会,更何况如今很多时候,你一个人生气,可以理解的人会说社会就是如此,放弃吧。不可以理解的,不搭理你还是好的,还是嘲笑讥讽认为你年少天真不懂世事。励志名句什么’你可以改变世界’ ,虽然听后当下觉得热血沸腾,可是想来真的很无力。最近因为苦学德语,看到另一篇收入在内的《精神崩溃的老鼠》竟也有同感。一个想考大学的人正如偷吃奶酪的老鼠,总想拼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从未想过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争取想要的东西,最后非死即伤。我们在生活中前进,想要进步,想要更好的未来。在考雅思时,我逼到在所有有限的时间里都和英语打交道,考试前的每一夜都是失眠夜,甚至还在郁闷不解时一拳打碎了房间的窗子。我知道,是以前读的看的那些心灵鸡汤,成功秘诀在引导我,不到成功不罢休。没有了和朋友交谈的机会,错过了每一次的滚滚红尘(滚滚红尘引用罗永浩以前学英语时描述的对外界花花世界的渴望)。考了后,才又回到人模人样的状态。现在也是,总算计着今年25,过年26,后年27,28,29,30。谁谁都在干嘛了,事业有成学业爱情丰收啦,还是免不了俗,觉得年纪再长人生没有所谓的’成功’也不行,所以不想错过一年里的所有机会,却让人真的很心累,还好总不至少像文章里的老鼠和考学的人把自己逼尽。如果不早死,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年有一年的收获,如果去了外面还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未来,也不算学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也知道,当年既选择了这条路,便要心定如磐石,义无反顾,也不要怕寂寞了。本来已经过去了也不想再提,微信上看到消息以前很爱的《上海壹周》停刊。当时只觉得惋惜,可昨天经过报刊亭发现很老几期的《上海壹周》就这样布满灰尘,甚至霉迹斑斑,心里也不免伤心。哎,这电子信息发达的时代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压迫,不只有一种面孔

读书原本是一件成本不那么高的事儿,除了工作和课业之外,可以把时间留给它;除了要买珍藏版或者在图书馆不容易找到的书,也可以不耗费大量的金钱;说来惭愧,从在图书馆借书到断断续续读完《野火》,现在已经过了整整一月,当时那些有感触的只言片语,也差不多忘在脑后了。如果将来再有机会,定是还要再读一遍,现在先写点儿记录和感受,做个札记,也应了胡适先生说的读书一定要“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压迫不只有一种面孔:从威权到民主,奴役的反面就是自由吗?看《野火集》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龙应台老师在文中对大学生提出的关于“民主”的问题,总结来看,从威权时代到如今“进步中的民主社会”,本该是从奴役到自由的过程,现代社会的民主又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奴役的反面就是自由吗?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生改变,社会形态的演进也越来越“绅士化”,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实质上说来是人民群众对于自己权力的让渡,我们其实是“雇主”,作为“雇员”的政府机构本该是为我们服务的,我觉得当双方都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才有可能是真实民主社会呈现的状态,而不是现今的本末倒置。自由其实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当“雇主”的整体教育、思想水平获得提高的时候,当他们更清楚使用自己的权利的时候,“雇员”当然不能以奴役者的姿态狂妄的存在,他们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即将“民主”的符号传递给大众,这一话语情境的反复出现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真的是实现了独立和自由。殊不知,这只是肉体奴役到精神奴役的转变。不同时代,都需要抗争,因为压迫不只有一种面孔,而未来的反抗过程,不是冲突和暴力,而是越来越多的人能穿透“民主”的障眼法,以独立思考的方式分辨是非,解读社会,以切身的实践反抗虚伪和精神奴役。我只是担心,平和太久的心,一旦嗅不出自己血腥时的心跳,奴役的反面其实就变成了牵线木偶……

读后感

说来惭愧,对于龙应台我高中才略有耳闻,老师也给我们看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可彼时我只是一个自我意识过剩、对周围人事和时事漠不关心、沉迷于各种外国名著及《推理》(半月刊)的高中生,此时也没多大长进。买这本书也是因为书店实在没什么好书,而且唯一看起来很正经的书就是这本《野火》了,习惯性搜了豆瓣,评分也挺高,就入了。嘛,看之前还以为是小说噗~在此还是想吐槽一下,这野火俩字写的真的很吃藕啊= =打开书,就是两段作者的话,是她对我们小年轻衷心的祝愿以及对二十岁的我们是个什么样子表示的疑问。我这一看,就知道,这本书没我想的那么简单23333。果不其然,看着一个个精简并含有深意的标题,懵了的我调整了一下心情才继续看下去。说实话,这个序写得太玄乎了,把我吓住了,觉得可能会看不下去啊。于是我就关注了一下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想到,作者简介上的图片是一个穿着风衣骑着自行车的女人耶,我再次懵了,然后就各种佩服各种推。啊,后面龙先生有一篇《自白》真是把我的脸打得啪啪响,虽然我没有在发现她是一个女人的时候百度她,肆意满足自己对她私生活的好奇心,但我潜意识里觉得能写出如此逻辑性强的文章的女性极少,甚至没有。其实是我少见多怪了罢!她还为自己是个女人而感到遗憾,我却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当然,骄傲也是要有资本的,她的文章将她的资本展露无遗。文章之前大都有一段独白,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缘由,挺好。内容也很平易近人,和序反差很大,我都怀疑排版人员是不是把别的书的序给弄上来了。反正啦,用龙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小商小贩杀鱼的也看得懂,就连我也看得懂呢!不仅看懂,还有收获。杨渡说她的文章是媚俗的,的确,但在这里,媚俗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想想我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尽到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缺乏独立思考、过于顺从、为了所谓安宁保持冷漠不奋起争取,没有留下一点存在的价值。至少现在我觉得如果我现在有后代,他们不能吃到一点我留下来的果实。龙先生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并没有一味的批判,而是发自内心的痛心恨铁不成钢,但又始终对我们存有希望,一篇篇费劲心思的著作只为唤醒我们沉睡的血性,只为了让我们携手共创更美好的未来(倒有点像政治家的套词了噗)。第一篇她就说到了,“写作之前,并没有多想:所谓环境、社会、交通、消费问题的下面,藏着一把政治的锁。”和政治挂钩的首先就是政府。大多数人都认为政府是一个很权威的东西,应该绝对服从一切指令,政府官员永远高人一等。久而久之,还真有一些投机取巧之人出现,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诸脑后,把政府打造成一个挂猪头卖狗肉的盈利机构,经久不衰。人民一开始没有意识到,慢慢也就习惯了,也接受了这一事实,缄口不言,放弃了自己作为国家的主人的权利。乱世出英雄,龙应台的出现印证了这句话。她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是必然的。靠着自己的一支笔和文思,燃起了一把不大不小的野火,所烧之处烟雾缭绕。她所烧的就是集权社会、冷漠群众,固步自封的社会体制。看到她愈往后愈尖锐的文章,我真为她捏把汗,好在作者简介没有小括号和几几年到几几年。这也归功于她巧妙机智的写作策略。她没有将她的笔杆直指背后那把锁,而是拐了好几个弯;她没有将锁的面罩一下子掀开给人民看,而是诱导大家醒悟。完美的策略让那些企图浇灭野火人,无计可施,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不禁,又想起作者开头的疑问,如今二十岁的我们又是什么样?是不是该有点觉悟,举起手中的薪火?啊,忘了说书后面还有一些别人的文章,在此我就不发表什么感想了,因为我觉得可有可无。

希望这把“野火”永远烧不尽

龙应台特有的理性与学术性的严谨逻辑,加上她率直的个性和敢言的勇气,以及自己对乡土的赤诚热爱,将一把把“野火”烧向了社会污秽腐败的暗角,环境污染、问题奶粉、混乱交通、强权政府、泯灭的良知、沦丧的道德、被钳制的媒体、磨灭个性的教育、被压迫的浮躁的普通人民众。她的笔触流过现实,流过身边的人事,站在人民内部以小博大,真实而冷静,人们可以触碰到这些事实的质感。她问“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她评“幼稚园大学”,她说“机器人中学”,她还认为台湾是“生了梅毒的母亲”,可是写出这些之后的她,依然爱她,这便是赤子之心。这把野火从台湾烧到大陆,三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和人民性格的变与不变,在书里书外持续呈现,影响着每一个国民对家国与社会的态度和情感,龙应台先生用自己手中锋利而不失温度的笔,叩问着时代,记录着历史,像一位斗士,充当着新时代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她站在风口浪尖不惧黑暗,坚持为国家与民众点燃一盏明灯,令无数须眉望而汗颜,这种勇气不是谁都有的,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更应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都得站起来说话,一个龙应台是远远不够的!在旅途中刚读完不久!

启蒙结束了吗?——读《野火集》

启蒙结束了吗?——读《野火集》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就该立身、立家、立命了。那么一本书的三十年呢?龙应台的《野火集》出版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那些她曾经口诛笔伐的人和事如今又如何了呢?三十年前的火还能延续到今天吗?启蒙还没有结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十年前的龙应台用一点星火烧遍了台湾大地,也把一点火花传到了中国大陆。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台湾可以算作是一个民主国家了吧,大陆也在闷头发财,那些曾经让龙应台感到愤怒的种种社会现象呢?它们又如何了呢?余生也晚,没有亲眼见到八十时代龙应台笔下的那些人或事,但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三十年前存在的,三十年后仍然以同样的或不同样的面貌存在,比如《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那些不会生气的国人仍然以同样的方式存在着,而幼稚园大学里那些缺乏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已经悄然进化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心念念的思考的都是自己名利地位。为什么呢?难道是龙应台烧的火还不够旺,亦或是她的笔尖还没有触碰到中国人的心灵。柏杨给出的答案是,文化不容易改动,好的如此,不好的也是如此。这倒是和吴思很像,吴思认为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是一种官家文化,这种官本位的体制,造成官老爷缺乏道歉的传统,也从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和内疚,这深深的影响了普通老百姓,因为官家无赖,他们也只能跟着耍无赖,这种无赖意识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能过且过,即使认识到了错误也不愿意改变,总要维持那么一段时间,到了无可奈何、无路可走的地步,才愿意象征性的挪动两步,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好的老百姓的由来。只要有饭吃,就心甘情愿的做顺民。可民主社会的基础是公民社会,而不是顺民社会,公民是要求人民主动积极的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启蒙。自由、民主、独立、公平这些普世的价值观,这些人生而具有的权利从来不是靠施舍得来的,施舍而来的权利,很容易被轻而易举的剥夺,只有靠努力争取而来的权利,才是真正的权利。从鲁迅声嘶力竭的呐喊,到胡适条理清晰的论证,再到龙应台的野火燎原,一百年来,那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断的用文字启迪我们的心灵,启蒙我们的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努力,间接证明了我们的民主社会仍然没有进步或是进步的不够快,民主仍然是我们锲而不舍的追求,启蒙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去做。既然没有进步是不是启蒙就没有意义了呢?看台湾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没有一群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公平的公民,就不会组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公民社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公民社会,就不会有国民党的开明统治。从国民党最初的一党独裁、特务统治,到如今民进党、亲民党、新党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与其说是国民党的进步,台湾民主政治的进步,不如说是公民社会的进步。我们没有贵族的基础、没有法治的基础,没有宪政基础,可台湾同样没有,如果我们能从人家民主化的进程中学到些什么,不也是一种收获吗?启蒙才刚刚开始如何形成一个公民社会呢?如何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呢?教育。教育要把人培养成各有特色、个性鲜明的艺术品,而不是一台整齐划一的机器。这个艺术品还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真理和真相全心全意的追求。所以,启蒙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问题。如何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公民、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意识,这个是启蒙的最终归宿。试想,如果一个没有独立意识的人、对自由民主一无所知的人,他的选票能多大程度反映他的真实意愿呢?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清末新政就是在做启蒙这个事情,它教人什么叫选票,什么叫政治,普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清政府原来打算用十五年来完成这个事情,但是,孙中山等不及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这个事情没有完成。新文化运动也是在做这个事情,科学与民主,但是五四运动打着更激进的爱国主义的旗帜取代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压倒了启蒙。之后革命的口号越来越激进,以至于出现了文革这样荒唐的事情。但是启蒙这件事情急不来,只能是一步一步的走,很难想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妇女会突然有一天变成一个女权主义者和你大谈女人也有性需求,这就好比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突然滚瓜烂熟的背起牛顿三定律了。除了教育,还要靠知识分子的启蒙。启蒙这个事情,人家比我们走的远,我们其实还刚刚起步。民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允许有反对派的存在。美国有个语言学家叫乔姆斯基,被誉为永远的反对派,人家都同意的意见他就反对,人家都反对的意见他就同意,哪怕和自己的意愿相违背。他说,知识分子就是要向政府提反对意见。人家这种敢于充当对立面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反观我们呢?陈少敏是唯一一个反对打到刘少奇的中央委员,结果被迫害致死。林昭因为反对文革被枪毙,事后还问她母亲要了一毛钱子弹钱。这种毫无人性的事情当然不会发生在今天,可是人云亦云唯唯诺诺的人呢?在当下的中国有你那么一批人在做这个事情,江平、贺卫方(法学)、徐友渔、刘军宁(政治思想)、资中筠、袁伟时、秦晖、雷颐(历史学)、茅于轼、何清涟、汪丁丁、杨小凯(经济学)、王小波(文学),这些人都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但是和众多的五毛斗争,和更多的麻木的愚昧的人纠缠,让启蒙变得举步维艰。鲁迅先生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是这个意思,祥林嫂、孔乙己、华老栓、阿Q这些看客不只是在小说里的。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启蒙也好,民主政治也好,现代化也好,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只做看客,我们要做斗士,做勇士,我想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015年8月6日

摘录+随想

【读书笔记】野火集1.摘录因为集权,所以资讯不完整,所以程序不透明,所以结论可以操纵,所以掌权者可以滥权而人民无力挑战。将政治意识形态像把糖置入咖啡一样,融入歌舞升平,欢乐光明的活动里,很轻易地就赢得青年人对执政者的好感,信赖和忠诚。民主是竞争的,但是谁执政,谁就花得起钱?购买媒体,购买知名度,购买政治资本。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战斗,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互相争斗。克里玛说:权力是没有灵魂的,它来源于没有灵魂,它建立在没有灵魂之上并从中吸取力量。事实上,不能呼吸渴望空气的人,你不能跟他说,“那空气充满杂质,是败坏的,所以留在屋里吧”。是策略,所以不直接打“老虎”;是信仰,因为我确实认为“苍蝇”责任重大,比“老虎”还大。只要有权力的试探,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堕落。“野火”的中心信仰“比体制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个人,当他是反对者的时候,他不被捕杀就是圣洁的英雄。当他不再是反对者,严酷的测验就来了:他是否能抵挡权力的腐化,他是否能承担责任,他是否能容忍异己。许多事实表明,那打破了专制的英雄们竟然是无数个专制的个人。个人,才是黑暗的来源。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词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威严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他们有与我不一样的自由,也有与你不一样的自由。他们用手脚与泥土接触,甘苦不甘苦,这是他们与大地之间生命的契约,没有质疑的必要。没有过去,现在就没有意义,未来就没有方向,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但是要面对现状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做判断,判断之后付诸行动。关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份爱,但是空有感情无济于事,它必须有冷静的理性的支援——判断与行动需要坚强的理性。一个人,也只不过是只有可能精神崩溃的老鼠。智慧,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鼠之所以为鼠的差别吗?家,可以暂时挥别,可以离弃,可以忘怀,但家,永远还是那么一个。所谓“堂堂正正”,不过是理直气壮罢了。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启蒙是走出不成熟的状态,勇于求知。催化台湾人潜在的公民精神,让家国情怀,乡土情怀以及个体价值和尊严,紧密扣合在一起。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锋,它也许只露出一角,可是你总是可以在这水面之下,找到沉沉稳稳的一个山座。文化的定义是浮动的,文化人最缺乏的就是包容和忍耐异己之心。身为一个文化人,直言不讳与包容同等重要。如今距离是我们不可能享有的奢侈,大家同在一个窝里,唯有自欺欺人的蒙混时刻,才有人胆敢胡言自己是“恶水上的大桥”。台湾已成一座危桥,我们就是恶水。苟活之后是苟安,苟安之后是一切都苟且。国家是会说谎的掌权者是会腐败的反对者是会堕落的政治权力,不是唯一的压迫来源,资本的权力也有可能有一样的压迫每个社会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衍生不同的痛苦。有些阶段,需要火的炙热和烧痛,才能觉醒;有些阶段,需要的是水的清澈和温柔,才能疗愈一个隐忍不言的伤口。政治是斗争,是行动与后果的算计,是台上与台下的演出,是步步为营。一个人所抵抗的和所坚持的,汇成一个总体,就叫做信仰。依靠的不是隆重的大声宣告,它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流露在举手投足间最寻常最微小的决定里。民主本来就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2.这把“野火”怎么燃烧?忍气吞声的年代里,需要有一把野火来星火燎原。所以在八十年代的宝岛,龙先生一纸热血沸腾了整个世界。侠士剑出鞘一般,直指人心。只要是对我们的国家还有期望,对我们的土地还有热爱,对我们的未来还有想象,就会为这样的呼唤而动容。从一开始的求独立求生存,逐渐的转为求民主求权力。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野火要燃烧,是一代人的求知,是一片土地的觉醒。为了曾经不该有的“忍辱负重”,为了正在经历的专制压迫,为了身边的每一处不文明。轰轰烈烈,所以这星火燎原。像所期望的那样,越来越多的人会站到大声地说出不满和怒气的阵营。不会发声的民族是悲哀的,质疑的声音被压迫下去本身就是政治的一种不自信。民意如水,堵住了就会积蓄问题。野火集开始是要让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站起来,激出自己的水花。一部分是因为这片土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息息相关,为了它的未来儿抗争就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奋斗。另一部分,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一味的忍气吞声只会走上苟活的路,苟活之后就是苟安,苟安的活着才是悲哀。没有异议,取悦自己然后造福社会孕育后代,这都是需要发声,需要我们燃起这野火。可是怎么燃烧呢?时至今日,面对之前的“抵制日货”行动,还有这些天闹的如此之凶的“南海仲裁”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钓鱼岛被无故侵占,所以我们站起来发声,中国完整。4s店无辜店主损失惨重,日系车主被群殴。这怒气冲冲的人群,我敢说他们没有燃烧吗?南海仲裁,任何妄图分裂中国的,我们都是不能容忍的。任何一个微博下面刷的都是满满的“今天是什么日子,你怎么还在过生日/宣传/发无关的/不表态,你是不是不爱国……”。我敢说他们不发声吗?但是我想,这一窝蜂的一拥而上,不分青红皂白的,没有下限的生气还是不要太多。中国人,你要这样的生气吗?中国人,你要这么燃烧吗?信息时代的便捷,还可以带上面具来活跃,所以要想表态简直是太容易。激情,加上从众,放大瑕疵。我们提出不满,伸张我们所谓的正义也实在是太容易了。不负责任的说,发声比沉默来的更为符合现在的节奏。但是,当我们可以参与,可以发声,可以燃烧的时候,能做的就不仅仅是振臂而呼。正如这书里所说,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但是要面对现状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做判断,判断之后付诸行动。关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份爱,但是空有感情无济于事,它必须有冷静的理性的支援——判断与行动需要坚强的理性。如果可能,提出问题是第一步,给出解决办法才是进阶式。发声,理性,智慧,只愿这一把野火烧的越来越好。

读其他大家对《野火》评论有感

很朴实直接的标题吧,读到这里时,突然启发了我欣赏城市公园的感触,欣赏那些铜雕石雕的出发点,有木有瞬间找到入口的感觉?城市的公园大都大同小异,而这小异亦是人为的,一直比较中意复古风,这个复古是否真的因为文化底蕴还是追赶潮流?其实喜欢的是异域风情~~~这一段是读书后感,还有昨晚读到的家,是归属感,会爱惜,然而,生活在这里,你有归属感吗?我这种敏感谨慎的情绪会传染家人吗?一切都是我们在讨生活?

野火何时烧一把我

龙应台大名鼎鼎,以前会在网上报纸上电视上看见活听见她的名字,正如很多的误解,好像龙应台是男人一样,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潜在认为龙应台是个男人,后来知道龙应台是个女人,我也如大家一样反应“原来龙应台是女人啊”。我常常认为男女平等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现在女大学生都比男大学生要多了,其实在我思维的底层,还是将男女做了一个清楚的划分。男的应该干什么,女的应该干什么,男的不应该干什么,女的不应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固定思维,深植于脑海。对于这样的固定思维,我们如何去打破?大概有两种途径,一个是领悟,一个是学习。领悟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学习则是所有人都可以的途径。龙应台扮演了一个启蒙者的角色,她用犀利的文笔直击人心和社会的黑暗之处,挑动大众的神经,将民主意识、公民意识通过这样的手段,慢慢地渗入台湾社会。为何《野火》在大陆也能有这么多读者,显而易见,大陆现在的社会也处于当时台湾社会的那个阶段,污染严重、官僚腐败、食品安全出现危机。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大陆处于人治观念、群众观念向法制观念、公民观念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意识到这些观念,来运用这些观念,从下向上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保护自己的权利,防止国家机器权威主义的伤害。《野火》中多篇讲到了教育,《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不会“闹事”的一代》,批评教育的僵化,只会生产标准化的学生,不会提问,没有意见。在追求标准答案的教育里,生产出这样的学生似乎无可置疑。在这几篇文章中,这三篇正是最关键的。社会的核心是人,社会的制度也是由人建立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在目前大陆高考改革呼声不断,实质的改革却如老汉蹒跚般缓慢。这是因为即使教育界、学术界、政府等已经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教育制度,按照原有的教育制度去做,即使最后考上的不是清华北大,也能上个大学,过上普通的生活,这就是普通大众的底线。政府不能强制要求改革,只能根据目前的教育氛围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为何,因为大众的承担不了这么重大的试错成本。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对一个重大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后,政府才有可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野火》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启蒙,对一些大众问题进行直接而有力的批评,让看的爽快人,看的明白。

野火烧不尽

读的是三十周年纪念版,所以在最初的《野火集》之后又加上了很多其他人的评论和对龙应台的采访,我的感受其实和大部分评论差不多,最深切的就是几十年前台湾面临的问题和大陆一模一样,虽不知如今台湾到底进步有多少,但至少当年能刊登龙应台的这些文章,其进步的潮流就已经可见端倪。因为《野火》,随后又买了些其他龙应台的书来读,真正是有种“读书恨晚”的感觉,过去曾经追捧过的刘瑜、柴静(其实没怎么特别喜欢过她)都退居其后,她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都让我有一见倾心之感。最近“一年一度”的两会又开了,很多话已无力吐槽,《野火》在台湾已经烧了几十年,怎的同是中国人的官员们却还只会发不知所云之言、做奉承拍马之事?

感想

龙先生,你的书让我捧起来就不愿放下。野火集,一件件生活中我们每天经历的小事情,从中你发现了国民早已麻木的价值观,从中你把我们唤醒。战争年代我们需要鲁迅,和平年代我们需要你。

滚去读书!

个人看到一半的感受是:滚去读书!虽然野火集中往往是涉及到政治的话题更能引起人们的讨论与反思,我还是觉得其中讲文化和大学生的话题更让我体会深刻,是我看完之后共鸣最多的一本书。龙应台在三十周年纪念版序言《新的野火,从哪里开始》中写:写“野火"时,我是否知道二十年后的大学生可能不再有”幼稚园大学’的天真幼稚,反倒是理直气壮的嘲笑深刻、拒绝思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觉得学霸是一个很微妙的词语,称别人为学霸时不再是满满的尊崇与夸奖反而是带有一点儿轻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理直气壮的认为大学里那些整天抢占前排、围着老师转的人是书呆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好像什么都知道,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你再继续深究,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真的变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嘲笑深刻、拒绝思想。说“什么一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之类的话很假,但是看完野火集之后,我真的应该做一些改变,首先就是,滚去读书!(真心感谢粒粒sama在我二十岁生日时送我这本书)

野火燎原

《野火集》是龙应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约 1984-1986),在台湾的《中国时报》发表的社会评论合集。    龙应台当时居住在台湾,她针砭时弊,对她看到的种种社会乱象发出了深刻的批评,以敢言、言辞犀利著称。《野火集》中收录的社会评论文章,逻辑性大多比较严密,见解也还算深入,批评的落脚点在于人心、人的或陈腐或愚昧的思想观念上。    有意思的是,《野火集》中批判的当年台湾的各种社会现象,却在当今的中国大陆屡见不鲜……    难道这是一个社会向文明、开放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野火在大陆 ——探究《辽宁日报》“自吡中国”论

【内容摘要】《野火集》主要围绕龙应台对80年代的台湾社会问题的反省与批判进行展开,从而唤醒沉睡的“公民意识” 。本文将从三方面着手,首先结合本书对龙应台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其次谈笔者对于《野火集》一书的阅读感受;第三部分,结合本书就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报道中提出的“自吡中国”现象进行自主思考。【关键词】《野火集》 龙应台 大学教育 “自吡中国”【正文】 一. 龙应台及写作背景:1984年,龙应台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作为开端,点燃了照亮台湾的第一把野火,好像是对《1984》预言的巧妙呼应。那时的台湾,公民的维权意识还比较单薄,往往愿意选择忍气吞声,认为事不关己;淡水河畔满是污秽,化学染料已使海水变了颜色,食物饮料也是外来游客谈虎色变……常年旅居西方的龙应台回到台湾,看到自己的家乡像是一个浑身是病的老母亲,被“孩子们”丢在一旁,满目疮痍,心痛不已。于是就这样,写下野火集中一篇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自己犀利的笔锋唤醒民众,为台湾治病。1999年龙应台首任台湾文化部长,2014年辞职卸任,又回到了文人安静的书桌,从1984到2014,30年的时间里台湾的制度完善,文化发展,公民素质上的提高有目共睹,再回首看《野火集》,如燎原之火,如瓢泼大雨,开脱满是荆棘的道路,浇醒呼呼沉沉的民众。二.《野火集》阅读感受在这部《野火集》中,龙应台以为台湾“公民意识”的缺乏扼腕开篇,篇篇针砭时弊,短小精悍,从环境治理到艺术创作自由,城市美学,从公民的懦弱,对权威的畏惧写到民族心理的脆弱,对外来批评的不满,作者深入浅出,向一个老朋友一样和读者对话,最后探寻问题的根源——政治的禁锢。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感觉特别的畅快,一方面为龙应台对台湾的爱与关切感动,而另一方面又为她直面社会敏感问题的勇敢感到钦佩,在日常社会特别是严格意识形态的控制下,赞颂社会的人很多,盲目自信的人很多,但社会缺乏的不只是颂歌,还需要用理性来思考问题的“社会医生”,从外至内为社会诊断。与此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的痛定思痛也触及到了我的情感,台湾在80年代的种种社会弊病不也是现今大陆的症状吗?小悦悦事件里,18个公民从旁边走过,最后是个拾荒阿婆把她送到医院;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下不也存在是政治对艺术的裹挟吗;我们看到有人“中国式过马路”时又有几个敢于上前阻止呢;小县城里的豪华办公楼,城市中的最丑雕塑,烂尾楼群比比皆是,种种例子,不一而足。刚刚卸任的龙应台又重新当起了文人,但我想,政府选择让龙应台担任官职,就是一种进步,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善用指出问题的人,社会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也许,现在的大陆也需要这样一把野火,需要大陆的“龙应台”和一个更加宽容,谦卑的政治环境。龙应台在书中也提到,有人问她为什么眼里只有台湾的坏,无视了台湾的优点?龙应台的答复仍然使我深有感触。她看得到肉贩阿华认真经营着自己的猪肉摊,手里的每块肉都像是自己的一件艺术品,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她看得到淡水河旁的渔夫蹲在地上补渔网,坐在河边读信,不时会有水花溅到纸上,而这时候暮光已经把薄薄的信纸透成橙红色,龙应台看得到台湾的可爱,台湾人的可爱,心里满是对故乡说不尽的爱,但是爱之深,责之切,她也看得到淡水河里的垃圾,而那夕阳更是美得令人心疼 。80年代之前的台湾,生活在威权政治的环境,人民有非常团结一致的民主目标;但是在此之后,“民主”建立了,公民自己选举政府,社会出了问题,人民却无所适从了,没了反抗的对象,龙应台就再次勇敢地把问题诉诸到政府,投射到公民,帮助社会重新寻找前进的方向。三.野火在大陆——对《辽宁日报》“自吡中国论”看法在《野火集》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最关注也是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对于台湾教育的看法。《在不会‘闹事’的一代》中,对于德国几个大学生在影院内为南非黑人维权而被赶出影院的事件,作者认为这些学生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优质的英雄主义,但是大学生敢于出面,为社会底层群众发声,就意味着:首先,他们是关心这个世界的,所以才会关注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其次,他们是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的,对南非的问题众所纷纭,利益交错,需要选择自己的立场;与此同时,他们是有勇气的,尽管一次次被赶出影院,但还是继续买票为黑人维权,把想法和情感付诸实践。但相对来说,台湾的大学生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下更加天真、单纯、听话,从小家长就会对孩子说:“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在中高考的竞争下,把“是什么”背会比探究“为什么”更容易拿分 。反观大陆,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普遍对时事缺乏关注和思考现象的背后是教育制度的僵化,用考分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总的来说,中高考制度在国内考生基数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制度,但需要继续的改革和完善。在基础教育的制度下,学生一门心思制度圣贤书,认为先考上个好大学,再对世界的了解和社会的思考也不晚,先不说基础教育的缺陷,现今的高等教育就真的能解除僵化的枷锁,拥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吗?11月13日,《辽宁日报》发表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说中国》指出该报记者旁听了北京上海等5座城市20多所高校的专业课,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发现大学课堂上说中国坏话成了时尚,“自吡中国”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笔者认为,一方面,《辽宁日报》所批判的现象在现实中是有所存在的,一小部分老师会为了吸引学生在上课时连带一些比较激进的看法;一些老师留洋归国,对国外制度了解,在国内的实践不足,因此会更偏好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与认同也同样重要。但是这篇报道的内容和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仍然需要推敲。首先,文章中所列出了的数据事实难以考察,仅仅用“13万”的空洞数字来说明问题,难以令人信服;其次,作为记者去听课就意味着侵犯了老师的知情权。除此之外,辽宁日报所反映的现象是否普遍,老师对国内的批判是否需要压制呢?作为一名在读大学生,鉴于自身的真实感受,我没有感觉到老师对国家体制和社会的批判是出于厌恶和排斥,相反是期望通过指出问题来反思现行制度,使之不断完善。从另一角度来看,大学中既然存在思想观点较激进的老师,也势必也会存在观点中立和较保守的老师,我想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价值判断不应是从完全来自于书本报刊,老师同学,而是在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后自主形成的,在大学中,只有各类老师的观点相互碰撞,同学才能从更丰富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也许有人就会说,学生的识别能力还不完善,老师的激进观点会给予学生错误引导,可是作为一位大学生为何还未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大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一方面不给于学生自由思考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才,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对立。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既然一位老师在获得高学历后选择在国家的体制内工作,教书育人,就表明了他对社会愿意担负的一种责任,对国家流露出的一份情感;除此之外,作为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之一就是用知识带来的视野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如果连大学这一片净土都要被政治所裹挟,那么思想独立、学术自由更无从谈起。还需要指出的是,使学生接受不同思想的目的,并不是抵消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而是让同学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学会关心、观察社会,进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以行动来改变现状。因此,笔者认为,《辽宁日报》的报道可以作为对大学教师的警醒,但不可以上纲上线,从而禁锢了学术圣殿中的言论自由。最后,龙应台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的问题回归政治。如果学术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学生只能被动地拾取单一的思想饲料,如果有一天学生能够有途径了解到与主流价值相背离的消息,他又该如何抉择,是否会有强烈的受骗感和对原先被灌输看法的排斥感呢,这正与言论禁锢的最初目的相违背。龙应台在本书的尾章中说明“思想言论的控制”只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方面,培养英才:读社会科学的要学会慎思明辨,读人文艺术的要格物致知,读自然科学的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这些都要求一个共同的原则:对真相真理全心全意地追求……思考是追求真理的工具,学生一旦获得这个工具,就不可能对他说:你去治学问,但不要碰政治。 ”凡事一旦与政治挂钩,似乎就有了一点激进的意味,但有时候,兴许我们也可尝试小心翼翼地放下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就事论事地谈问题。在一个健康民主的社会和国家中,不需要制造无端的恐怖,有的是思考的理性和面对客观事实的勇气。《野火集》的读书笔记也许是写得最随性的一篇,扬扬洒洒,主要是围绕着本书的内容和我作为一个公民的感受而谈,但一气呵成,写得很畅快,也许没有引经据典,也许会脱离了现实,但请允许我此刻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心里还存着一把理想的野火。

野火烧不尽

也许就像龙应台自己说的,不知道她的人都以为她是男的。我想大部份人都会这样,包括我自己。不只是她的名字太男性化,她的文章犀利,见解独到,似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也是一般女子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她的文章更是格外吸引人。《野火集》是我看她的第二部作品。看完竟然又有要写篇评论的冲动。她的文章总是莫名地让人内心激动,跃跃欲试,总想着自己能为这社会的进步而做点什么。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写在三十年前的书,拿到今天的中国社会来看,似乎每一个例子写的都是当下,不管是环境的污染、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大学的教育,无不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直面抨击。这野火三十年前熊熊燃烧,今日也依然不减燎原之势,只是烧不尽社会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也烧不尽书中所讲到的那些普通民众。我就是这些普通民众一员,也是那些对社会漠然视之的一员。很多时候,我愿意遵守规则,却不会要求别人也一起遵守。正如书中举的一个例子,比如大家排队买票,突然有个人直接插队,虽然心里不爽快,嘴上也不会去责备,于是这个人也就认为这种行为无所谓,永远也不会去改。正是普通民众的不做为,造成社会不公的存在。假使所有人都出言指责,也许这个人下次就不敢了。说心里话,很多时候,面对“特例独行”的人,我们并非心里满意,不敢说也许是怕别人报复,龙应台的观点是:之所以怕别人报复,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人站出来。对于此点,深表赞同。面对社会中的是是非非,如果民众都不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为自己争取权力,又何来的民主?相对我的冷眼旁观,总还是有“多事”的人。我有个同事,她就是所谓“多事”之人。说一件小事,我们每天上班都坐公司的班车,在规定的点规定的时间上车,偶而司机来早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赶不上。有一次,不巧司机刚好提早了几分钟,我这同事上了车,看见车尾有另一同事正向车跑来,于是她并要求司机等一会,结果这位司机“刷”地直接开走了,不愿多停,为这事,同事与司机当众吵了一架,认为时间还没到,司机应该多停一会,让车尾的同事上车。当我们在办公室见到她的时候,她余气未消,抱怨到:我为了别人的事与司机吵架,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说句话,全车人都默然无语!我说这个例子,不是说我同事她有多高尚的人格,只是每个人问问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是那默然无语的一员?再说说大学教育的事,我上了大学,还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多高超的技能、学了多大的生存本领。书中所言大学教育有如幼稚园,大学生出来的处事能力让人不敢恭维。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大学教育一点用处都没有,只能说它的用处没有达到我们所希望拥有的。想想这几年大学的扩招,只见招的人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得而知了?就普通高校而言,很难想象他们能培养出多优秀的人才,问问现在的大学生,就知道他们的未来多迷茫?面对社会的千面万化,或者是新一波的经济危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这些值得人们深思。《野火集》就是这么一部让人不断自省的书,它饱受争议,也广受喜爱。这把火在我们的心中燃烧,穿过时代的洗礼,继续向前。

野火集

目前看到五十页,实在有不得不要把作者的文字抄录下来的激动。作者在1984年写的文章,竟然跟今天的中国是如此相似,真实到我不得不再次发现其实台湾真的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在二十年前竟然和中国的今天如此惊人的一致。经过了二十年,今天的台湾改变了,完善了,但是我们偌大的中国大陆能不能用二十年或者稍久一点的时间实现这个改变呢。翘首期盼!《解放竟是过程》当集平庸之大成而形成的民意越来越是社会主流的时候,制衡这个趋势就得让更多的思想顶尖的个人出头……一个社会中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也就是说,个人要从民意的强大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向民意的平庸统治争取不同流俗的权利。《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团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说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多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乡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色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生气,没有用吗?》想一想,在一个只能装十只鸡的笼子里塞进一百只鸡,会是什么光景?台湾,就是这样一个笼子;你与我,就是这笼子里掐着脖子、透不过气来的鸡。我们既不能换一个较大的笼子,又不能杀掉一半的鸡。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我们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不仅只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求我们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你自己不做恶事才只尽了一半的责任,另一半的责任是,你不能姑息、容忍别人来破坏这个秩序。《生了梅毒的母亲》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碾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我们的朋友喝了伪酒而失明。而我们自己,心平气和地吃喝各色各样的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在横行霸道的车辆间仓皇怯懦地苟活。要遭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吃惊?《难局》所以我很怕谈“爱国”,因为我知道当群众对“爱国”认起真来而至狂热的时候,这个“国”就成为一顶大帽子,要压死许多不那么狂热的人。我也怕听人说“学校荣誉”,因为我知道,为了这么一个抽象的框框,有多少“不听话”“不受教”的学生要受到残酷的压制,多少特立独行的个人要被塞进框框里,呼吸不得,动弹不得。我更不忍心听人宣扬五代同堂的美德。在那个和谐的表面之下,有多少半夜的叹息、破碎的梦想、解体的个人意志,一切都为了一个抽象的理想、一个原本造福个人而往往牺牲个人的制度。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词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权威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美国不是我们的家》到邮局取款,拿的是自己的钱,填错单子可以再填,学生为什么却觉得办事小姐有颐指气使的权利?区公所的职员,不到钟点就理应办公,大男人为什么要哀求他?学生缴了学费来求知识,就有权利要求老师认真尽职,为什么老师不做好,学生也无所谓?所谓政府——警察局、卫生署、环保局——都是你和我这些人辛辛苦苦工作,用纳了税的钱把一些人雇来为我们做事的。照道理说,这些人做不好的时候,你和我应该手里拿着鞭子,睁着雪亮的眼睛,严厉地要求他们改进;现在的情况却是主仆颠倒,这些受雇的人做不好,我们还让他声色俱厉地摆出“父母官”的样子来把我们吓得半死,脑袋一缩,然后大叹“无力”!一个渺小的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可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之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机器人中学》有一所国中一口气处罚了八十个学生,因为他们头发过长。有一个教官在大街上罚学生站,因为学生穿着制服当街吃西瓜。还有一位国中校长,因为学生翘课出去闹事,痛心反省之余,大骂经费不足,未能把破损的校墙围好,所以亡羊补牢第一步,申请经费补墙。更有出了名的复兴中学,因为学生上台吻了异性表演者的面颊而将他们记“暗过”。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经历。当时我们也是每天要求穿校服,夏天的过度到秋冬的,每个人的头发都要减到足够短,我中学六年一直都是一副假小子模样,当时完全属于不知道反抗型。还记得有些可能是比较早熟一点,知道爱美的男生女生会不服从学校的规定,当然先是班主任找谈话,再是部主任找谈话,最后班里那两个在我们看来漂亮帅气的人就走到一起,成了男女朋友,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到后来老师、家长都没有办法,只能任其发展。当然监督教导还是时时少不了,两个人的成绩也是不断下降。其实,过去几年后我就在想,初中生也好高中生也好,他们的恋爱有什么呢,不过是彼此间说话更投机一些,因为不涉及太多,反倒是感情更为真实。而家长、学校的不停阻扰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青春叛逆情绪夸大化了,也许适当阻止并积极引导的话,两个人还可能促进彼此的互相进步,甚至收获一段美好单纯的情感。即便以后没有真的走到一起,但那段美好回忆可能让他们早早就学会了如何爱别人,如何付出。还好,现在的家长也好、学校也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不再像怕老虎一样害怕自己的子女与异性接触。

野火烧不尽

龙应台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这回事儿,它有体温,有呼吸,它微微的叹息和欲呼唤的眼神,只要你看,就在那里。―题记《野火集》是龙应台的心血之作,在这本书里我能感受到她忧国忧民的情怀,特别是对于台湾的深情。诚然,她揭露了很多问题,譬如教育政策,形式主义,重洋与排外的纠结心态等等,她希望改变现状,也积极促进台湾改变。同时,她也提到,台湾有很多人在“闹事”,在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为此而欣慰。我想,正如龙应台所写,历史是有温度的,人们的每一个举动或多或少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问题那么多,一定不是在学校看看书,背背权威理论能解决的,我们需要去看去观察,在融入社会的时候必须得真正做点有意义的事儿,比如尽己所能帮助弱势群体,不仅仅是闲时做志愿,还可以从专业层面剖析原因;行使监督权剔除我们身边的一些黑暗;在舆论传播中坚持正确的导向,评论一件事情不要先入为主,更不要跟风式攻击辱骂他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三十年前的《野火集》烧到现在依然具有灼热的触感,其中潜藏的东西需要我们慢慢熬煮才能品出味道来,而我现在能理解的仅仅是万之一二。在《幼稚园大学》中,她自嘲在台湾当教授,真的可以做出极端荒唐过分的事而不致遭到学生的反抗,因为学生被灌输了二十年“尊师重道”的观念。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盲目服从权威,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又如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走向社会并发展自己的前提。三十年前的台湾学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育体制及方式的影响和限制,而今天的我们呢?似乎并没有。 我们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生活的时间,自我管理,然而我们却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自由,为什么呢?其实我想那是因为没有做好发展自己的准备,对自己不够严格,我们需要多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生活,而不只是在象牙塔里枯守岁月,那样的话哪怕我们能够完整分析柯南道尔笔下的每桩悬案,也是无用的空谈,因为我们无法分析它们和现实又有什么联系,无法勾勒出整个的脉络。去质疑,去探索,不再沉默,我觉得这是我身为一个大学生首先应该学会并做到的,我相信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去“闹事”,需要我们去改变。野火烧不尽,在新的一天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想想从哪里开始做些改变吧!我希望自己像龙应台所希望的那样,做一个自由的大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爱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野火烧不尽

开始认识龙应台应该是在《目送》这本书,但无奈那时不懂得书里表达的情感,可是却留下来念想,因为她是台湾的作家。我一直对台湾这个地区有巨大的兴趣,不是因为它是我们迟迟未归的领土,而是因为它的语言、它的文学从小影响着我。小时候很喜欢看台言小说,对小说中讲的许多台湾地名、小吃非常感兴趣;也跟着妈妈看台湾电视剧,电视剧里穿插的闽南语跟我家乡的语言是同个语系,更添加了许多亲切感。所以一直比较关注台湾作家,比如三毛,席慕蓉,蒋勋,齐邦媛,李敖,琼瑶等,而龙的书是最近两年才慢慢看的。最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亲爱的安德烈》以及这本刚读完的《野火》。与讲述母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亲爱的安德烈》不同,《野火》的撰写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地区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关于民主,关于教育,龙应台震耳发聩发出呐喊,意欲揭开这个高压锅社会。关于民主:龙应台在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指责了台湾公民在环境污染、食品中毒、公共秩序混乱面前没有原则的隐忍;在《生气,没有用吗》气愤不敢勇敢捍卫自己权利、只顾一味退让的小市民;在《生了梅毒的母亲》里呼吁大家为遭受严重破坏的家乡出点力,还以原本青山绿水的容颜;而在《难局》则一针见血捅破“爱国”这虚伪的窗户纸,当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强迫个人去接受、遵循时,她则提出疑问:“法制、社会、荣誉、传统——之所以存在,难道不是为了那个微不足道但是会流血、会哭泣、会跌倒的”人“吗?龙应台种种的气愤和呐喊都指向了民主的主体——公民身上,期望能够唤醒人民维护公共权益、维护自身权利的公民意识。因为只有个人改变了,文化才能改变;而文化改变了,制度才能改变;制度改变了,才能换来最终的民主!而不仅仅去推翻一个独裁政权就以为能够换来民主。”野火“的中心信仰是—— ”比体制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关于教育:民主的形成,不光靠成年人的努力,还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新一代的公民。但在龙应台眼中,台湾的教育也是一本念歪了的经。看看大学教育出一批怎样的大学生——缺乏独立处事能力,遇事只会”泪眼汪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把故事的情节说得一清二楚“,可是当”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就瞠目以对——不知道,没想过”。而这些都是由于这种喂哺式的大学教育、这种”赶着走“的鞭策教育所造成的。而再继续细看中学教育,也存在种种问题。中学的训导人员整天依据种种设定的条条框框去管束学生,如校服、头发、恋爱等等,试图训练成一个言听计从、温顺畏缩的”好“学生。而这恰恰跟智育的培养方式矛盾,既希望学生在学问上活泼思考,大胆创新、质疑,又在所谓德育上用框框掏出学生,以求控制。这样矛盾的教育又怎能培养出人才呢?种种台湾问题等一一在《野火》中揭开时,我们身在大陆的读者们不由自主代入作者所写的情境中,发出一声声感慨: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大陆每天都在上演的问题吗?现在中国大陆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处于经济腾飞时期,但政治制度的不完善,环境的破坏,人民的该怒不敢言,言论的不自由,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日益曝露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有许多的不适从与不知所措,而龙应台的文章恰好给中国大陆未来在制度的完善、民主的建立方面提供了一个思路,同时走过这段岁月的台湾也为大陆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更值得模仿的方法,毕竟在文化、传统上我们是那么相似。我也衷心希望在将来大陆和台湾能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创造更好的未来。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摒弃文化带来的劣根性,努力做好自己,从微不足道小事做起。

关心,和行动的差距

经常会在公交车上,饭馆里甚至是大街上听到有人谈论政治,谈论民主,但大多数人是抱着抱怨发泄的口吻去宣泄的,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政治或是民主,他们害怕行动起来去关心政治民主,在这个大环境下不仅改变不了什么甚至会让自己收到不公正的待遇,我们不是没有发现问题但真正行动去抵制,实在很困难,需有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教育。

谁将叫醒青年

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买了这本书,用了两天的空余时间读完。我觉得写的最好的是三十年的《野火》的内容,“野火在大陆”次之,剩下的是各家的评论,有些无趣。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从国外回来的作者,受到了自由主义的熏陶,无法忍受当时台湾人们对于非合理状态的忍气吞声。希望每个人都有公民意志,用“生气”来推动台湾社会的进步。看作者对当时台湾的描述,这不就是现在大陆吗?何其相似!从来没有感受这么深,大陆和台湾的同质。海峡就像是一面镜子,除了左右不同,其他全都是一样的。现在的大陆是当时的台湾吗?去台湾的时候,根本没有感觉现在的台湾是作者笔下的台湾。30年了,是时间改变了台湾的状况,让它向着某些好的方向发展了。作者在采访中也说,台湾改善了很多,但是更多的是表达了对台湾进一步的期许。《野火》,乍看名字,会以为是鲁迅一样的著作(是不是有本《野草》?),内容也是相似,希望能唤起民众的自由意识,改变社会的意识,让生活环境更好的意识。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

力荐。

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这回事,它有体温,有呼吸……从“1984”开始,龙应台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点燃“野火”,接着,《生了梅毒的母亲》、《幼稚园大学》、《奥威尔的台湾?》等一篇篇炽烈文字便以燎原之势,迅速波及台湾、香港、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形成余光中所说的“龙卷风”。“野火”所烧的,“不但是戒严体制下各种管制的办法和心态,更是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对自己的无能”。30年来,《野火集》历久弥新,已成华人世界人人捧读的经典。购买链接: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1.w7849756-5569410555.5.oT3mgD&id=39629798265


 野火集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