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帷幕》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7
ISBN:9787208010741
作者:[美]彼得·贝格尔
页数:270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66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10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所以,与其他高级哺乳动物比较,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人所生存的世界先于人的出现;但是与它们不一样的是,对人来说,这个世界并非简单地给定的,预先就制定好一切的。人必须为自己制造(“制造”加着重号)一个世界。因此,人建造世界的活动不是一个与生理无关的现象,而是人的生理构造的直接结果。
这样,人类有机体在这个世界上的状况,就具有了建立于不稳定之中这一特点。人与这个世界没有既定的关系,他必须不 (p. 11) 断地建立起与世界的关系。同样,这种不稳定性也标志着人与其自己身体的关系。[注1]人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与自身“冲突”,他不能在自身中静止不动,相反却必须不断地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从而与自身保持一致。人的生存是人与其身躯以及人与其世界之间不断平衡的活动。可以说,人自始至终处于“赶上自己”的过程中。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制造了一个世界。只有在人自己制造的这样一种世界中,人才能有自己的位置并实现他的生命。但是人在建造自己的世界之过程中,同样也“完成”了人自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不仅造就了世界,也造就了自己。更准确些说,人在世界中造就了自己。(Eng. p. 5)注1:蒲勒斯尼尔曾造出了一个词eccentricity,来说明人与其自身关系中的内在不稳定性。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95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97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22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人不可能以完全有意义的方式思考其经验,除非这种思考方式是通过社会过程传给他的。客观化了的世界的内在化过程,同时(“同时”加着重号)也是在交往中被分派的身份的内在化过程。(⋯⋯)在个人与那些和这个人的社会化有关的有意义的他人之间的同一个辩证过程中,产生了主观身份和主观的实在性。(⋯⋯)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16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例如,个人可以虚构许多比其文化中实际得到承认的制度更有趣、或许更有效得多的关于机构制度的安排。然而可以说,只要这些社会学的梦想仍局限在个人自己的意识之内,没有得到他人至少承认为具有经验上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它们就只能象影子一样,只是幻想而已。相反,无论个人如何不喜欢他的社会的种种制度,它们却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文化世界不仅是集体的产物,而且它也由于集体的承认而具有真实性。处于文化之中,就意味着和他人一起分享具有客观性的特定世界。(Eng. p. 10)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20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通过扮演这些角色,个人逐渐以一种自己和他人都理解的方式体现了制度的种种客观性,这是同他的个人生存的“纯粹”偶然的事件相分离的[注1]。(⋯⋯)更进一步说,他可以保留有别于角色的自我意识,而角色与他理解为“真正自我”的东西的关系,就如面具与演员的关系一样。(⋯⋯)因此,社会不仅包含着种种制度和角色等客观上有效的集合物,而且也包含着具有同样的客观实在地位的种种身份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到底,人类活动的客观化,意味着人能够在其意识之内将自己的一部分客观化,也能够在自己的人物形象内面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人物形象一般都可以成为客观因素。(Eng. p. 14)注1:Mead & Durkheim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17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由于社会是以外在于个人的实在与个人相遇的,因此个人难于理解社会作用的事就会常常发生。人不可能通过内省去发现社会现象的意义,为此目的,他必须走出自身之外,从事于基本上是同样的经验探索,如果他打算去了解任何在他思想之外的东西的话,这种探索就是必要的。首先,社会凭借其强制性力量来表现自己。它的客观实在性的最后标志是,它能够把自身强加于个人的反抗。社会能够指导、认可、控制、甚至惩罚个人的行为。在其被神化(我们以后会了解到这不是一个随便选择的词)之时,它甚至可能摧毁个人的一切。(Eng. p. 11)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19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无论这些自我解释可能是什么,对个人经历的客观解释将仍然存在,它把个人经历置于集体认可的参照框架之内。(⋯⋯)只要个人不是把自己关闭在与共同实在相隔绝的唯我论之世界中,他就会将其自我解释与他经历中的那些客观上可用的解释相比较,以使自我解释成为有效。换句话说,个人自己的生命要对自己和他人具有客观真实性,只有置于一个本身就具有客观实在之特征的交往世界中。(Eng. p. 13)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15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文化的非物质因素同样具有这种客观性。人发明了语言,而后他却发现自己说话和思考都受到语法的控制。人创造出价值标准,却发现在他违背了那些标准时,就会产生罪恶感。人制定了种种规章制度,它们却渐渐作为一批外部世界的强有力的控制性甚至威胁性的东西与自己作对。(Eng. p. 9)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前三章 - 前三章

P203
具体说来,宗教就等于是象征性的自我超越。所以,一切真正属于人性的东西,事实上本身就具有宗教性;而且在人的范围内,只具有非宗教性的那些现象,都是以人的动物性为基础的,或者更确切些说,乃是以人的生物构成中与其他动物共同的那一部分为基础的。
序p10
贝格尔认为,古往今来,在历史上流传最广而又最有效的论证社会秩序合理从而威胁了社会之稳定的手段,就是宗教。
序p11
宗教用其神圣的帷幕遮盖住制度秩序的一切人造的特征,把他们来自虚无基地的标记撤下,使它们变成某种在时间的开端就已存在着的东西。宗教正是通过这种赋予社会制度秩序以终极有效的本体论地位的手段,把经验社会不稳定的实在与终极实在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
  个人的身份和角色,依赖于他人的任何和分派。个人只能在他人认可的范围内,把自己与角色认同。然而他人又相当容易改变或撤回那种认可和分派,于是个人与角色和身份的关系就处于不稳定之状态。而宗教却使个人在社会中的脆弱身份与角色获得了稳靠的基础。
  
序p12
人对意义的需要,与对解脱和幸福的需要同样或甚至更加强烈。
  神正论的重要功能,就是对社会的力量与权利的普遍不平等作解释,它论证了不平等制度的合理性,也就维系了这种不平等。
  马林诺夫斯基:在每一种文明中,每一种习俗、器物、观念、信仰都完成着某种重要的功能,连“西装袖子上的扣子,也表示着对传统的尊敬。”
P12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非物质文化的生产,总是伴随着人改变其物质环境的活动进行的。
P13
人建造世界的活动总是,而且不可避免的只能是一种集体的活动。
  社会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把普通人以为是构成社会的那种种假设实体,反复地归结为人类活动。这些实体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离开人类活动,它们实际上就无立足之地。
  
P31
社会为个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避开极度混乱的可怕世界,并使之逗留在既定法则的安全境界之内。
P33
宗教是人建立神圣宇宙的活动,换一种说法,宗教是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
P36
在人类建造世界的活动中,宗教起着一种战略作用。宗教意味着最大限度的达到人的自我外在化,最大限度的达到人向实在输入他的意义之目的。宗教意味着把人类秩序投射进了存在之整体。换言之,宗教是把整个宇宙设想为对人来说具有意义的大胆尝试。
P37
合理化是指用来解释和证明社会秩序合理的在社会中客观化了的“知识”。换言之,合理化论证是要回答任何一种关于制度安排之原因的问题。
P45
一切制度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而对它们的合理化论证,是把各种制度的在社会中解说过的实在置于宇宙的终极实现中,即置于实在“自身”之中。于是,制度就获得了必然的、稳固的和持久的外表。类似于归之于神灵自身的那些性质。
P46
社会身份以及与之相应的角色,是由他人分配给个人的,然而,他人却相当容易改变或撤回这种分配。他们“忘却”了个人曾经是什么人,而且,由于承认与自我承认之间的固有辩证关系,严重的威胁着个人自己对身份的记忆。如果他能假定无论如何上帝是会记得的,那么他的脆弱的自我认同就会从他人变化不定的反应中获得稳固可靠的基础。于是,上帝就成了最可信赖而且有终极意义的他人。
P47
人的意义之再现,成了对具有神性的神秘事物的模仿。性交是模仿宇宙之创造,父亲的权威是模仿诸神的权威,父亲的关切是神的关切之摹拟。于是就像制度一样,角色被赋予了不朽的性质。它们的客观性更高出并超越了它们“暂时”的承担者即个人的弱点,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P49
人总是在忘却,因此必须一次次的提醒他们。事实上我们可以论证,建立文化的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设立这种“提醒者”的制度,如果考虑到这些制度所要反对的人的“健忘”性质,这种制度在若干世纪中的可怕性质就完全符合逻辑了(?)。宗教仪式一直是这种“提醒”过程中的关键手段,它一次又一次的向那些参与仪式的人呈现实在的基本定义及其适当的合理化论证。一个人在历史上往回走的越远,他就会越多的发现仪式活动中包含的宗教观念化(典型地体现在神话仪式中)——用更现代的术语来说,即崇拜中包含的神学。
P54
当社会不得不激励其成员去杀人或去冒生命危险,从而同意置于极端的边缘情境中时,宗教的合理化论证就变得很重要。例如,“官方”实行暴力行为,无论是在战争中或是在执行重大的惩罚时,几乎总是伴随着宗教的象征体系。在这些情况下,宗教和理化具有已经探讨过的“好处”,即允许个人区分其“真实自我”(他做这些事是害怕或有顾虑的)与作为角色承担者的自我(战士、刽子手、英雄、冷酷无情的复仇者等等)。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在合理的权威保护之下的杀戮,一直是有宗教道具和宗教仪式相伴的。人们在祈祷、祝福和诅咒声中去出征,去送死。对于恐怖和暴力行为的入迷,正是通过这些手段,被保留在“健全”的范围内,即社会世界之实在性的范围内。
P56
基督教的实在性在于社会结构的体现,在这些社会结构之内,这种实在性被认为是当然的,连续的若干代人正是以这个世界对他们是真实的这种方式来社会化的。当这种看似有理性结构丧失了其完整性或连续性时,基督教世界就开始晃动,这个世界的实在性也不再把自身当作自明的真理来施加影响了。
P66
受虐狂通过其彻底的自我否定,提供了那样一种手段,凭借着他,个人的受难,甚至死亡,能够被彻底的超越,以至于个人不仅发现这些体验是可以忍受的,而且还对之报以欢迎态度。人不能接受孤独,也不能接受无意义。受虐狂的屈服,是企图通过融进他人之中而逃避孤独,这个他人同时也被认为是唯一的、绝对的意义,至少在屈服发生的时候是如此。于是,受虐狂就在人的社会性与人对意义之需求这两方面造成了一种奇怪的震动。由于人不能承受孤独,因为他否定自己的孤独。由于人不能承受无意义,因而他在自我毁灭中找到了一种悖谬的意义。
P68
在人际关系中受虐狂的固有难处之一,是他人可能不会扮演出令人满意的虐待狂角色。具有虐待狂的人也许会拒绝或忘记去做出确实全能的姿态,也许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出那种行动。即使他有片刻成功的成了一位可信赖的主人,他仍然是脆弱的、有限的、最终难免一死——因为事实上他依然是人。而具有虐待狂的神却不受这些经验上的非完善性所阻碍。根据定义,他就是无懈可击的、无限的、不朽的。屈服于他事实上就是得到保护,永远避免了只是在交往中受虐的种种偶然性和非确定性。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62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9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21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内在化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即这个世界的结构逐渐决定人的意识本身之主观结构的方式,重新把客观化了的世界吸收进意识中。(Eng. p. 15)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20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2页 - 前言

实质上,我试图在此所作的,不过是把宗教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并使之成为最终的社会学结论。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8页 - 第一章 宗教与世界的建造

社会的基本辩证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或三个步骤,即外在化,客观化和内在化。(⋯⋯)外在化,即人通过其肉体和精神活动,不断地将自己的存在倾注入这个世界的过程。客观化,是通过这种(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活动产物而达到一种实在,这种实在作为一种外在于其创造者并与之不同的事实性,而与其最初的创造者相对立。内在化,是指人重新利用这同一个实在,再次把它从客观世界的结构变为主管意识的结构。正是通过外在化,社会变成了人的产物,通过客观化,社会变为一个 (p. 9) 特殊的实在,而通过内在化,人则成了社会的产物。(Eng. p. 4)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1页 - 前言

这本书并不是就社会学理论与哲学之间的整个关系进行辩论的地方,因此我在此所能做的,只是恳求我的社会学同仁们表现出一种普世主义的宽容精神(顺便说说,这是他们可以从当代神学中学到的一种有益的东西)。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60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40页

***
第二章 《宗教与世界的维系》
p40-41 “宗教一直是历史上流传最广、最为有效的合理化工具。一切合理化都在维持在社会中得到解释的实在。宗教如此有效地证明了实在的合理,因为它把经验社会之不稳定的实在结构与终极实在联系起来了。社会世界的脆弱的实在性之根基,是神圣的实在,后者在定义上就超越了人类意义和人类活动之偶然性。”
p42 “政治的结构就是把神圣的宇宙之力量扩展到了人的领域。政治权力被认为是神的代理者,或者被理想化为神的具体体现。
p45 "宗教的合理化论证,是把各种制度的在社会中解说过的实在置于宇宙的终极实在之中,即置于实在‘自身’之中。于是,制度就获得了必然的、稳固的和持久的外表,类似于归之于神灵自身的那些性质。 …… 当它们被理解为只是宇宙基础结构的表现形式时,它们在经验上的脆弱性就变成了具有超力量的稳定性。它们超越了个人的死亡和所有集体的瓦解,因为它们现在的基础是神圣时间,而在神圣时间内,人类历史只不过是一个插曲。"
p51 “宗教的作用就是维系在社会中建造的世界的实在性,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正是在这个世界内生存的。然而它的合理化力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将日常生活之实在性在其中受到怀疑的那些边缘情境,整合进一个综合法则之中。”
p55 “每一个世界都为它自己能作为对人类存在而言具有真实性的世界的连续存在,要求有一个社会‘基础’。这个‘基础’也许可以成为它的看似有理结构(plausibility structure)。”
p57 “看似有理结构越不牢固,对维系世界的合理化论证的需要就越强烈。于是,复杂的合理化论证的发展,就在看似有理结构受到这样那样威胁的地方出现了。”
p58 “要维系自己的宗教,他就必须维系(或者说制作,如果必要的话)一个适当的看似有理结构。”
p60 "一旦各种不同的宗教体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制度载体处于互相争斗的多元竞争中时,情况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有时,老的一套消灭的方法和隔离的方法会得到试用。"
*************************************************
第三章 《神正论的问题》
p81 “神正论的问题消失了,因为促使神正论产生的无秩序现象,被认为只是短暂无常的幻觉。”
p81 “有一种神正论,是通过对无秩序现象的补救投射到未来而创立起来的。”
*************************************************
第五章 《世俗化的过程》
p160 “世俗化造成了各宗教传统的非垄断化,因而事实上导致了多元的状况。”
p162 “多元主义并不局限于宗教间互信竞争这一类型。由于世俗化的结果,宗教团体被迫在解释世界方面与各种非宗教的对手竞争。”
p163 “多元主义环境首先是一种市场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宗教机构变成了交易所,宗教传统变成了消费商品。”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11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36页

《神圣的帷幕》的笔记-第96页


 神圣的帷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