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020075089
作者:[美] 雷蒙德·卡佛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伦敦时报》在他去世后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他被认为是美国八十年代后短篇小说复兴的最大功臣。
卡佛19岁高中毕业后,即娶妻养家,艰难谋生。人生的前半部分,在失业、酗酒、破产中度过,妻离子散,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坚持写作。
70年代后卡佛的写作成就渐受瞩目,1979年获古根海姆奖金,并两次获国家艺术基金奖金;1983年获米尔德瑞──哈洛斯特劳斯终生成就奖;1985年获《诗歌》杂志莱文森奖;1988年被提名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并获哈特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布兰德斯小说奖。

书籍目录

没人说一句话
自行车、肌肉和香烟
学生的妻子
他们不是你的丈夫
你在旧金山做什么?

阿拉斯加有什么?
邻居
把你的脚放在我鞋里试试
收藏家
亲爱的,这是为什么?
真跑了这么多英里吗?
凉亭
还有一件事
小事
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
严肃的谈话
谈论爱情时我们都在说些什么
距离
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
家门口就有这么多的水
平静
维他命
小心
我打电话的地方
大厨的房子
发烧
羽毛
大教堂
一件有益的小事
箱子
不管谁睡了这张床
亲密
牛肚汤
大象
山雀派
差事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这本自选集几乎包括了卡佛所有最重要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是“最卡佛”的卡佛小说集。本书总结了卡佛的写作生涯,见证了他堪比海明威、韦尔蒂、塞林格、契佛等当代美国名家的文学成就……这部自选集是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4条)

  •     “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卡佛这样写道,并且身体力行。还记得《恶童日记》中的两兄弟对日记的要求是:“表达情绪的字眼太含糊不清,所以最好避免使用这样的字,而尽量去作事物、人物、自我的描写,也就是忠实地描绘事实。”这恰恰是卡佛的写作风格。在卡佛的小说里,你不会看见“高兴”或是“悲伤”的字眼,更多的是“他说”、“她问道”、“街上没有人”、“他们忘记了关灯,后来想起来了,就把灯关掉了”。一切叙述都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省略掉某些似乎不该省略的情节,而语焉不详的结尾则让我想起约瑟夫·海勒的一些短篇,并且它们都克制得近乎冷漠。主人公总是女招待、推销员、失业者,话题总是减肥、打猎、戒酒。卡佛像一个靠救济金过活的人对手里的每一分钱精打细算那样,节约着他的文字,以至于有时显得干巴巴、生硬,同穷人的面包一样难以下咽。不用皱眉头,想象一下在破旧的阁楼上写作中的卡佛,他出身低微、没有工作、没有朋友、身无分文、妻离子散,只有桌上放着的半瓶廉价酒——酒精是他唯一的慰藉,也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活脱脱是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的翻版。他甚至比马丁还要困窘,他必须一刻不停地书写,还要随时“担心屁股底下的椅子被人拿走”。那种陷于贫穷中的深刻的尴尬,像黑暗中旧冰箱的压缩机发出持续的嗡嗡声那样,单调、循环、让人难以忽略又无法忍受,这绝不是依靠天才作家们的想象力就能抵达的,就如同Woody Guthrie歌中的某些东西,Bob Dylan永远也唱不出来。卡佛笔下的贫穷绝非《麦琪的礼物》,并不是用来煽情的佐料,底层的生活像石头一样粗粝、无情、赤贫到没有什么可再供剥削的。电视上无数嘉宾泪洒“艺术人生”演播室,这是艺术加工后的人生,而石头是没有眼泪的。卡佛曾说:“我小的时候,阅读曾让我知道我自己过的生活不合我的身。我以为我能改变,但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就这样,在打一个响指之间,变成一个新的人,换一种活法。我想,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有人分析说,中国读卡佛的全是中产阶级,把阅读大洋彼岸的美国下等人的故事当做消遣。但我们知道,为什么爱卡佛——他不给我们丝毫自怜的机会:我们在令人战栗的沉默中照见自己的苍白与匮乏,我们意识到并试图抵抗那些时刻在削弱我们的东西,我们开始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
  •     1.《讨帐者》典型表现了卡佛在其酗酒的最后阶段所感受到的虽生犹死的怪诞。小说逐步展现了一种对雷(雷蒙德*卡佛)来说非常真实的处境:一个人因为躲避讨帐者而不能承认自己的身份。然而,怀着毫不现实的希望,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显然,是斯莱特)接待了敲门者。……《讨帐者》和一首题为《奇迹》的诗表达了他因为缺钱、因为七年中的第二次破产、因为“失败和堕落”的岁月而感到的痛苦。(358页,《雷蒙德*卡佛:一个作家的一生》卡萝尔*斯克莱尼卡著,戴大洪/李兴中译,龙门书局) 2.《Collectors》原文中,叙述者也在暗示讨债者也许会上门讨债,所以称没工作的时候再小心也不为过。叙述者本来想躲进房间里,但是已经太晚了才不得已接待来访者。 I knew it wasn’t the mailman. I knew his steps.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if you’re out of work and you get notices in the mail or else pushed under your door. They come around wanting to talk, too, especially if you don’t have a telephone. The knock sounded again, louder, a bad sign. I eased up and tried to see onto the porch. But whoever was there was standing against the door, another bad sign. I knew the floor creaked, so there was no chance of slipping into the other room and looking out that window. 3.雷蒙德*卡佛曾以此对付讨债者,在其传记中作者提到过这个细节。 (1977年)菲斯克乔恩给雷(雷蒙德*卡佛)打电话。他问:“是雷蒙德*卡佛吗?”一个低沉的声音说:“不是。”菲斯克乔恩说明自己是个编辑而非讨帐者之后,雷马上改口说:“我是雷蒙德*卡佛。”(442页,《雷蒙德*卡佛:一个作家的一生》卡萝尔*斯克莱尼卡著,戴大洪/李兴中译,龙门书局)
  •     跟卡佛一起紧张到现在,我终于明白,自从买了车,我的生活就从来没有轻松过――尤其是到修理厂的时候。我就是在那里把卡佛的小说弄丢了。我一边等待他们把我的车修好,一边阅读这本《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读完一篇,我就去车间看看他们的进度,从上午十点,一直等到灯火亮起来。每次去车间,我都把印着卡佛半身像的书放到包里,背在身上,在那里看着修理师傅把车的发动机拆得面目全非。那副残骸还真的有点像卡佛小说里的生活,我担心他们再也不能把它修复好了,那么多线头,那么多零件,但终于还是修复好了,虽然不是他们说的三点半,而是拖到了五点半。为此我付了一千三百九十六块钱。而我本来是为了花二百块钱来做保养的。而且,经理说这是打了六折以后的价钱。晚上,我打开包,就发现《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不见了。我到车里去找,也没有。我努力回想在汽修厂的情景,我不记得我把它放在除了我的手和包以外的任何地方,一点也没有印象。但是现在我包里没有书,而包从离开汽修厂以后,几乎没有动过,也就是说,我肯定是把它放在汽修厂了,但是,我现在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忆。我想,我是太专注于那突然而至的一千三百九十六块钱,专注于这笔钱以及和它有关的事项,其他的都跑到九霄云外了。在卡佛的小说《大象》里,主人公按月给他的母亲寄去生活费,但是当母亲额外提出要买个收音机时,他却觉得超出了他的负担。我觉得我能负担一千三百九十六块钱,我不能“负担”的是用一千三百九十六块钱做了一件莫须有的事情。确切地说其中的三百块钱,我觉得是用到了实处,而剩下的一千多块钱,我对我自己的知识对汽修厂就完全没有把握了。当我力图把握我实际上毫无把握的事情时,我处在了紧张状态,然后就“忘词了”,就把《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丢在了我现在都不知道的某个地方――也许不是丢失,而是“名至实归”,再也没有一个地方比汽修厂更适合一个工薪养车族阅读卡佛小说了。汽车像卡佛的生活一样不再是享受,而是一个负担,不再是实现自我的地方,而是给自我处处设阻,是一个“困境”。卡佛的主人公似乎时时刻刻都处在这样的困境中。《发烧》中的卡莱尔“实际上,自从七月初他老婆离他而去后,他整个夏天都处在困境之中。”《没有人说一句话》里的父母:“我能听见他们在厨房里说话。我听不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但他们在吵。过了会儿,争吵声没有了,她哭了起来。”《离家这么近,有这么多水》里的丈夫:“我丈夫吃起来胃口不错,神态却显得疲惫而且不安。”《邻居》里的一对夫妻是卡佛小说中少有的“是对快乐的夫妻”,但是,“但有时会觉得就他们被所属圈子里的人超了过去,留下比尔做他的薄记员,阿琳忙她例行的秘书事务。”这种被抛弃感,比那些“哭了起来”的人更让人感觉辛酸。在他最让读者宽心的小说《大教堂》里,主人公似乎最没有生存的压力,但是,“他这次来访,我并不欢迎。我跟他素不相识,又是个瞎子,使我心烦。”不管是呆在自己家里,还是到别人家作客,卡佛的主人公总有点心烦,不是有点,而是从骨子里感到“心烦”。我很奇怪《羽毛》的夫妻俩到朋友家里看到孔雀后,竟然用了“见鬼”这个沮丧的叹词,有的人不喜欢孔雀也是可能的,但一点惊讶都没有,却是出乎意料的,而且他们并没有非常具体的烦心事。卡佛的烦几乎都有本体论的意义了,好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的那样:“因为在世本质上就是烦”。虽然《存在与时间》里“烦”是一个客观的描述词语,没有主观情绪。但是我觉得卡佛主观的“烦”几乎到了客观的地步。卡佛作为作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他的工薪阶层的身份。他描写的生活,曾经有个人用“贫贱夫妻百事哀”来形容。但实际上,卡佛小说里的人物又远远不是我们理解的工薪阶层。卡佛说:“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但你笔下的人物是你。”换一句话说,他笔下的那些为生计操劳的主人公,那些贫贱夫妻们,都是一个想做作家的工薪族。那些主人公的具体的“烦”或者莫须有的“烦”都跟这个有深切的关系。不过,“想做作家”在这里不是实指,而是一个象征的说法,他们隐隐的有一种倾向,借用海德格尔的说法, 是“向本己的能在筹划自身”。他们一方面陷在生活中,连生存都穷于应付,但是他们又都想在这种“该死的”生活中寻觅某种他们自己也不晓得的真意。或者说,也许正是有这种“非分之想”,他们变得穷于应付生存,因为他们本来生存的技能就不多,也许一心一意地去赚取生活,还能过上“合乎身份”的舒适生活,就像中国人的幸福指数调查的结果那样,最有幸福感的是平民。但是卡佛以及他的主人公们却“不务正业”……有好几篇小说,卡佛都写到了主人公跟写作有牵连,尽管主人公根本不是作家,也会突然来一句:“这都可以写小说了。”作家做主人公的也有,像《把你的脚放在我鞋里试试》的马尔斯;《亲密》里的前夫等。即使非作家的主人公,也都深深刻着卡佛这个想做作家的蓝领影像。他们的标志是心烦,但很难说是为了某件具体的事情心烦着,而就是面对生活心烦,其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想超越他们的处境,但又像狗咬刺猬一样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下嘴――是当他们想追求一种更高一点的生活时,他们发觉自己根本无法把握生活,所以有一种莫名的神经紧张。现代生活对劳动者――已经不是在田野中耕作的人了――的遮蔽也许更严重一些儿,卡佛的世界里唯一的亮色大约就是年轻人的短暂的两情相悦了,当他们离婚后再婚的时候,大多只是从一个很糟的世界里“走了出来”。但是,他们不甘心,或者说卡佛不甘心,就只有一边束手无策,一边紧张着。读卡佛的小说,几句话之后,你就会被它抓住,但不是因为你太关心他小说中的人物的命运导致的,而是小说中的一种气息像迷魂药一样把你给“迷”住了。读古典小说,读者是比较主动的,是因为喜欢主人公而愿意跟着作者去关注人物的命运。而卡佛的读者是被作者一把抓住的,而且扯住你不放,像扯一条橡皮筋一样越扯越长,越扯越紧,似乎就是为了看看他到底扯成一个什么样子而读下去,中间几乎没有休息的地方。海明威是紧张的,但还是有休息的地方,当他写到石头、河水、鳟鱼的时候,你就可以休息,感受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但卡佛没有。卡佛的天空也总是灰色的,有一句“天开始透亮”就不错了。《离家这么近,有这么多水泊》——自选集里翻译成《离家这么近,有这么多水》——总之是个富有奇异诗意的题目,为了保持对这个题目的想象,我都不忍阅读这个题目下叙述的让人透不过气的故事。有时候,卡佛确实扯出了一种好样子,比如《有益的小事》里温暖的面包房,比如《大教堂》里主人公被瞎子领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让人大大地松一口气。但是即使没有扯出什么样子,小说结束了,读者也会松一口气,因为前面太紧张了,没有什么也变成了“什么”,以至于你不得不回去思索一下,看看遗漏了什么。因为卡佛的小说太简洁了,所以很像一种蓄意的技巧,“过于用心”。但我觉得这种极简主义更像是一种难于或拙于表达的结果,作者想把握一个他无法把握的世界,他能做的是尽量把他感受到的实物准确表达出来,在缺少形容词粘连的缝隙间创造诗意,或者说创造出意义。如果说海明威的简洁是他主动修炼的结果,卡佛的简洁更像是生活的原创,或者说不得不如此,就像他不得不紧张一样。作家格非到了卡佛生活过的爱荷华城以后,突然明白了这一点:“说实话,只有当我到了美国中部之后,才明白卡佛小说中的场景为何总是那么单调,为何他总是将空虚和无聊感作为自己永远的主题,才明白他语言的枯索和单调为何会成为一种特色。”因为在爱荷华,“美国人的生活简直可以用单调来形容。居民们的最大娱乐似乎是体育运动。”而卡佛笔下的那些人物似乎连体育运动也没有,他们的娱乐就是等待一个工作到来的时候酗酒。卡佛的后期放松多了,不仅因为他成名以后收入多了,而且,就像他对他妻子说的那样:“宝贝儿,无论现在发生什么,我们都已经进入历史了,我们已经进入历史了。”这个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但是面对死亡,似乎比他原来面对生存还轻松,所以他的后期小说虽然还是从紧张开始,但经常会有一个轻松的结尾。我比较喜欢他后期的几篇小说,因为当我生活在紧张中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有办法走出来。在汽修厂,我如果能找到个熟人,就可以放松许多,但是当社会都变成这样一个汽修厂的时候,这个熟人就不好找了。《雷蒙德·卡佛短小说自选集》 汤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琐碎是沉重的,也很可能是痛苦的吧
  •     十月末的时候借的这本书一直拖到了现在。今天晚上吃完饭后在图书馆看完了这本书,我现在正坐在这里打这些字。卡佛的故事大多都是不幸的人,故事充满着爱情婚姻方面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也在阅读中感受到中美文化的差距。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离婚后丈夫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在中国,这太不一样了。喜欢的故事有很多,越来越喜欢卡佛了。能在新年到来的最后时刻,坐在图书馆看完这本书,真是太幸福了。祝你们新年快乐!
  •     孤独的我们
  •     心头爱,冷静而温情的卡佛
  •     挚爱卡佛,可也得承认过了那个时段再读某些故事,已经无法完美带入。
  •     第一次读卡佛,是在初中,抱着毕恭毕敬的心态。每读一篇都好像是在做难懂的阅读理解,揣测他想表达什么,那简单的字面意思下的深意。 暑假再读,发现渐渐能品出简约主义的好处。到了一定阶段文字不再需要繁复华丽的修辞、大段的内心剖析,单纯的讲述就很足够。
  •     我是个俗人,我过着比小说所描绘的更加语焉不详的生活。读卡佛,总是让你觉得难过,卡佛的绝望是藏在骨头里的,别人是恨事事不如意,卡佛却是拥有透彻的冷漠。“可惜没有机会见面了”“她再也不会和他见面了”卡佛一直做为一个旁观者,他只是把那些烂事摆在你面前,不告诉你怎么解决,也不和你一起哀叹,读别人让你觉得有人和你一样孤独,读卡佛让你觉得别人不屑和你一样。
  •     最喜大象 可能状态不同 另没看出与村上的关系 以及想读原文
  •     非常惊艳,有过苦痛又敏感的作家。 ps.哦,我的上帝!这翻译实在是糟透了!
  •     我爱卡佛。正如之前读的那篇村上的《眠》带给我的震撼一样,我在之后的日子里又见识到了卡佛文字的震撼,我暗下不自觉地将两者的写作风格加以对比,其实也是出于好奇两者的文风在某种情况下带给我的感受是那样相同!后来也了解到了村上是受到过卡佛的影响,才觉得自己的推测还是挺贴切实际的嘛!
  •     有趣而不好看
  •     很喜欢~
  •     卡佛的小说写的都是普通的人,琐碎的事,但结局却总让人充满遐想。
  •     像肺结核患者把自己闷在一床厚棉被里咳嗽,咳出了血。
  •     只能一篇篇读 有的晦涩难懂 有的孤独失落 几多人生的凄苦无奈! 很喜欢《距离》
  •     读不习惯,看不进去。
  •     第二遍。
  •     第一次读卡佛,相当惊艳,大二时文学课上讲现代小说三要素,自己琢磨半天,还是坚持节奏、语言和情感——是的,用诗歌的方法去讲故事,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
  •     还是读大教堂去好了 虽然没读过原文,但也觉得翻译有点突兀。
  •     微弱
  •     ¿这翻译的?
  •     “爸,我真希望你小的时候我就认识你”
  •     喜欢卡佛啊,算是当代少有的仅靠短篇就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盛大声誉的作家。他的风格是继承了海明威的冰山一角理论,继而将之推演到极致,以致于最终形成 自己的独特风格,反过来又影响了更多当代知名作家。他的选材切入点往往从底层平凡的蓝领入手,他的短篇虽然不多,但篇篇可以称得上是关于美国底层蓝领生活的描述的最好的作品。他足以堪称当代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     短篇小说也很有意思啊。
  •     喝酒是我命运的一部分
  •     简洁中有一种刺痛人心的力量。我喜欢的蓝领作家
  •     意犹未尽却又无话可说。
  •     其实我不喜欢卡佛。
  •     没有人说一句话
  •     最爱的作家
  •     《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超对胃口。
  •     对生活荒谬与无意义的认识随时随地将人击溃。看到三分之二有点审美疲劳结果最后一篇写契科夫突如其来的迷人……!!
  •     一部分
  •     “这一生你得到了 你想要的吗,即使这样? 我得到了。 那你想要什么? 叫我自己亲爱的,感觉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被爱。”
  •     前妻前女友,一切操蛋的生活,和一个莫名其妙的点。还有想哭哭不出来的城里的人。
  •     非常对我胃口。
  •     雷神
  •     凭那么几句话,他就俘获作为读者的我,写理发师穿过头发的温暖触摸,实在印象深刻。
  •     初读卡佛,像看侦探小说,努力追寻蛛丝马迹,却看到生活的影子。故事中的人,缺乏相互理解和无法沟通,总有一个打动你。一直在问“阿拉斯加有什么”的女人,《箱子》里一直不停搬家的妈妈,都渴望发生点什么,改变点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不会改变。
  •     (圈粉
  •     语焉不详的生活。2016.8.19
  •     最爱!
  •     经历塑造人,苦难使人反思。每个作家写作的内容多源于自己的生活和经历,用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使内容深刻,再辅以想象力和技巧来描写。卡佛的短篇小说集都内容充满了他前半生悲惨经历和思考的写照,极简主义是表达方式,颓废中不乏清醒深刻。
  •     Our life is frittered away by detail.
  •     和加缪的作品一样,初读觉之平淡,合上却回味无穷。
  •     为什么不能给十星
  •     简洁干练的文字真罕有。
  •     静流下的暗涌,读卡佛真的需要想象力和耐心
  •     对卡佛无感的我 同时也觉得把小说径直扔给读者是种不负责的做法 尽管其中也有忘却的动人之处
  •     万年单身狗真的不适合读卡佛,他会让你失去对爱情和婚姻所有的幻想。他把这其中所有的美好一笔带过或是干脆隐藏掉,把争吵、分裂、困惑、冷漠放大一万倍摆在你面前,再点一根事后烟。但也正因为如此,他释放的一丁点的温情也会让你如释重负无法割舍。最喜欢的一篇是自行车、肌肉和香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