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迷思

出版社:西藏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SH2011-0624
作者:创巴仁波切
页数:95页

内容概要

创巴仁波切(1940~1987)是藏传佛教在西方讲经弘法的>第一人。创巴仁波切成
长於西藏,接受了正统的藏密噶举派佛法养成,二十岁时率僧人翻越喜马拉雅
山流亡至印度,其后辗转前往西方, 1967年与阿贡仁波切在苏格兰创立第一所
藏传佛教海外静修中心——叁昧耶林;创巴仁波切的佛学素养高深且熟谙西方
思惟,为藏传佛教弘扬海外奠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藏传佛法道统著重经典传承的准确与学术性,使得渴慕求道的西方人备
感艰难;而创巴仁波切首度突破了这一堵文化高墙。他认为佛法是精神与世俗
的合一,以独特的方式向西方追随者阐释佛法及禅修之道。创巴仁波切讲论佛
理不拘形式,从心所欲地将抽象的理念运用在每个错综复杂的生命经验,也因
此在西方掀起一股藏密修行风潮,追求心灵解放的的花童世代(flower children
generation)深受创巴仁波切的行谊吸引,视其为精神导师。
创巴仁波切由世界屋脊迁徙到大洋彼岸,一生正如他的第一本英文著作「动中
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修行是他毕生前进的方向与志业,著作包括
《香巴拉:勇士之圣道》(Shambhala: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突破修行
之物质观念》(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自由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dom)和《当野马遇见驯师——修心与慈观》(Training the Mind and Cultivating
Loving-Kindness)。

作者简介

《自由的迷思》是根据丘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于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间,在美国各地所作的演讲结集成书的。由于仁波切的前一本书《突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alism)》引起热烈的回响,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一组演讲稿也付梓刊行。《自由的迷思》可以视为《突破》一书之姊妹作,也可单独当作一本介绍佛教心理学与西藏禅修的书来阅读。
本书在正文前,是仁波切写来描述修行历程的一首诗歌;书的最后是由仁波切英译的一篇古典经文——帝洛巴(Tilopa)对弟子那诺巴(Naropa)口授之大手印教法。帝洛巴乃仁波切所属历时一千一百年的噶举传承之祖师,故将该篇古典经文收录书尾,格外适切。
目 录
--------------------------------------------------------------------------------
登 极
一、自由的迷思
二、禁锢的形式
三、禅坐
四、情绪的对治
五、动中的禅修
六、敞开之道
七、虔敬
八、密续
大手印口授
電子版 :http://www.douban.com/doulist/79142/


 自由的迷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自由?胡适讲,要想争自由就得先独立。自由不是依附外界而生的,自由是你的内心感受,是独立之后不为外界所动的凛然。我在火车上,有自己的一隅,读想读的书,想自己的事。这应该是自由吧?但此时此刻我困惑,我被困惑纠缠,我感到不自由。这困惑是一本《自由的迷思》带给我的。这个叫秋阳·创巴任波切的人履历丰富,藏佛喇嘛,搞禅修,去过牛津留学,又到不丹闭关,出关遇车祸还俗娶了老婆。他把佛教传到西方国家,这本书就是他所传之道集结而成的。关于宗教信仰,在西方不信上帝会被人侧目而视,中东随便拽出一个国家那虔诚都能震慑我们,邻居老印度讲,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服气结结巴巴的解释,我们有佛教,有道教,我们还有马克思。大家都笑了。我很小的时候就被姥姥带去寺庙拜佛,怎么拜,见佛就跪,磕三个深深的头并在心中默念愿望,最后加一句阿弥陀佛。据我所知,大家拜佛时许的愿望大都是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升官发财生意兴隆还有要生子的。这些愿望都非常的私人,无非求官求财求学求子求安。我们捐了香火,做了叩拜,这些仪式让我们的欲念变得神圣,心安理得觉得自己虔诚,沐浴了佛光。这是大部分信佛的人会做的事,被归为迷信也是理所应当了。大众化的佛教是对佛教哲学的误读。恕我愚笨,这本书读的磕磕巴巴,有很多地方晦涩不能领会。书的开篇,幻想与真实,禅修必须先从自己的恐惧、挫折、失望与苦恼——人生的痛苦面——下手。与其他宗教赞美、歌唱、迷醉与极乐不同,修佛不能做梦,要直面苦。唯有接受万物无常的定理才能将生命当成一种创造的过程来欣赏。我被这句话撞了,如果以局外之人来看待生活那么有什么是困苦什么是快乐,有的只会是安宁吧。他说,我们被五蕴所困迷于六道。“五蕴”中一蕴为“色”,我们身无长物孑然一身,我们感到孤单空虚和恐惧。二蕴为“受”, 我们为了证明零而创造了一,为了一的存在而创造二,接下来三四五六无穷无尽……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不停的寻找外物,要通过依附外物来映射出自己,才样是安全的。 三蕴为“想”,伴随着寻找和依附而来的是种种情绪的冲撞,我们被外物牵动着喜怒哀乐。四蕴为“行”,色受想皆为本能,个体有了这些经验动以脑力,将它们分门别类,一一存档,这是智能和概念就出现了。五蕴为“识”,将本我的本能和智能揉和并实践应用,最后发展成“我”。就是识的过程。“六道”是建立在“五蕴”的基础上,是“我”建立之后的意识思想,各种梦幻,各种念头。根据这些意识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一个人的意识形态的基调大概可以让他保持在一种道中,也可因遭遇不同的情绪而遍历各种道。天道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唯物取向的禅休方式,是历经艰苦奋斗而实现的,是以“我”为中心的自我修为,即使你使尽浑身解数来完满自己,是希望与失望的产物。佛教最终要做的就是是“无”,“无”不是零,而是无。连思想都是多余的,需要放弃的。也就是说“自我丧失了他的才智”时,我们方能与自我合一。我们用各种途径证明自己的非凡和与众不同。蓄一个与他人不同的发型,穿着异服招摇于市,结交各种路数的人,读不同的书,去各种地方旅行。就是为了找到自己,表达自己。可是不同是之于你和我而对比产生的,这个过程充满了冲撞,幸福和痛苦从中相互对立而生,我们都变得不再自由。柴静在写卢安克那一段,意味深长,她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是克服不了我的弱点?”卢回答:“如果那么容易我们为什么还要漫长的一生……”这是悖论吗?答案是,你活在其中就永永远远无法克服,动容是弱点产生的根源。
  •     我不知道别人会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去看佛教的书籍,对于我,也许是为了满足长久以来的好奇.说是好奇,并不是猎奇与窥探的心理,而是一种对答案的期待和救赎的盼望.然而心里同时也会滋生一些担忧,害怕找不到答案,或者答案非我所想,因而迟迟不敢翻开那些典籍.就仿佛潘多拉的盒子,如果不去打开它,还能将希望留到最后. 在得到这套丘扬 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ungpa Rinpoche)所著The Myth of Freedom的中译文本快一年的时间后,终于定下心来仔细阅读.关于自由,已经讨论的够多了,通常会认为对政治、思想、人身自主的剥夺会导致自由的丧失.然而我却逐渐开始觉得禁锢的心灵才是导致我们觉得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害怕面对和接受真实的自我而沉溺于追求自我的完善会让人处于永远无法满足的渴望和烦躁之中. 书里开篇便说”在佛教里,我们以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禅修并非为了追求迷醉、精神上的幸福或宁静,也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为了创造一个空间,使我们得以在其中显露并解除我们神经质的游戏、自欺,以及隐藏的恐惧与希望。”不要相信任何许诺,也不要以为痛苦可以逃避. 我们通常了解的”六道"指的是人在轮回时所处在的不同世界,根据等级高低分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虽然等级差别取决于此生的业力,但只要生处这六道之中就得永受轮回之苦.本书里却指出”道”是我们紧紧抓住的习以为常的模式,是出于我们对熟悉的环境的贪恋和惯常的安全的依赖,它取决于我们对待自己与周遭环境的情绪性态度.我们因为害怕对这种惯常模式失去后的不安和不知所措,宁愿选择在迷惑和受苦中的安心和愉悦.由于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导致我们特定的执迷风格,所以即使在一天之中,我们也有可能经历从天道到地狱道的六道之轮回. 基于这样的理论,不同于以往那些这辈子做了坏事,下辈子就会投胎做牛做马或进地狱被烈火灼身一类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或者说我们难以用经验求证的说法,书中对”六道”有着非常详细的心理描述,清晰的展示出沉陷于各道的人心所偏执的方面. 在触目惊心的”六道”之执着描述后,接下来的篇幅是以禅坐为基础的禅修的各级方法.至此,我再次陷入停步不前的状态.一方面,文字时常超出我的理解范围;另一方面,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完全接受自己的状态.就像书中所说” 觉醒的状态令我们不安,因为我们不确知该如何处理它,所此宁可退回自己的牢房而不愿将自己释放.” 也许,我需要的是时间.也许,我需要的是机缘. 以下摘录人道和饿鬼道的描述吧,是我经常执着的两种状态.事实上,我非常的不敢于承认,时时,我也会处于地狱道的痛苦之中. 爱欲   人道主要的执着是爱欲(passion)。爱欲在此是指一种聪明的攫取,其间逻辑推理的心永远盘算着如何制造快乐。当深感开心的事物与自己绝缘,因而感觉失落、匮乏,且时常伴着一分怀旧之情。你认为只有愉悦的事物才能够带给你舒适与幸福,但却自觉力有未逮,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缺乏魅力将快乐的事物自然地吸引到身边来;不过,你仍然积极设法拉拢它们,因而导致对他人的挑剔态度——只因你想吸引最优良的品质,最怡人、最具格调、最文明的情境。   这种贪求与阿修罗道是不一样的,因为后者不像前者这般挑剔与聪明;相较之下,人道涉及高度的选择性与吹毛求疵。你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态及风格,排斥所有不同风格的事物,又要求每件事物都必须恰到好处,并且批评、责怪那些不符合你标准的人。或者,你发现某人居然具有你所向往的风格,甚至在这方面还超越你:他才智过人、品味高雅、生活快乐,并且拥有你所渴望拥有的东西;他可能是位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或是与你同时代而令你印象极为深刻的人;他成就非凡,让你极度希望拥有像他一样的特质——这一切不单只是嫉妒另一人而已,而是你想要将那个人拉到你的地盘上来,那是种有野心的嫉妒,因为你要与另一个人不分轩轾。   人道的精髓,在于为了追求崇高理想所做的努力。处于人道的人们时常会产生幻象,譬如看到耶稣、佛陀、护持神(Krishna,译者按:印度教三大神之一——Vishnu之第八化身)、穆罕默德,或其他卓然有成且对你意义重大的历史人物。此等伟人真可谓集所能想像的一切美好事物于一身——名望、权力、智慧,因此他们若想致富绝无问题,因为他们对其他人具有强烈的影响力,于是你想要跟他们一样——不一定要比他们强,但至少要与他们不相上下。人们时常也将自己幻想成伟大的从政者、政治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科学家等等,渴望以一种英雄式的态度创造里程碑,创下最壮观、最伟大的历史纪念碑——这种英雄式的做法,源自于对自己所欠缺之物的痴迷。当你听说某人具有不寻常的特质时,你认为他们了不起而自己则微不足道,因为这种不断的比较与挑选,所以产生一连串永无止境的欲望。   人类的心态非常偏重知识、学习与教育,他们重视各种资讯与学识的搜集,因此知识分子在人道最为活跃。由于搜集这么多东西、构想这么多计画,心是一刻也不得闲,而人道的典型正是卡在千头万绪的杂念当中——忙着想东想西,不断地创造各种构想、计画、幻觉、梦……,根本无法学到任何东西,这与天道的心态大为不同。你在天道完全沈迷于欢乐之中,有一种自困的满足感;在阿修罗道,你被竞争冲昏了头,强烈的感受将你压倒、催眠,鲜有机会构想任何念头; 而在人道,则会有很多念头产生,智识、逻辑的心智大为增强,而开创新局的各种可能性也令你心醉。因此,你试图抓住新构想、新策略、相关的史例、书中的引句以及你生命中重大的事件等等,致使你的心被各式各样的念头充满——甚至连下意识中的记录也不断重现,比起在其他各道时频繁得多。   所以人道是非常智性的一道,更是异常忙碌、纷扰不安的。人的心态相较于其他各道少些骄傲——在其他各道,你的心有所依讬,可从中得到满足;但在人道中并没有这种满足,有的只是不断的寻求、时刻在寻找新境况或试图改进既成的境况罢了!那是心境最无乐趣的状态,因为受苦不被认为是项差事,或是向自我挑战的方式,而是用来时时刻刻提醒你:吃苦方能激励出你的雄心。 贫穷   恶鬼道的众生满心只想扩充、致富、消费,但基本上,你仍会感觉贫穷,你无法持续伪装自己希望的样子。你拥有的一切都被用来证明自己值得骄傲,但是那永远不够——你永远有某种不足之感。   贫穷的心态传统上以饿鬼为象征:嘴很小,有像针似的细眼睛、细颈子与咽喉,瘦胳膊、瘦腿与鼓胀的肚腹。他的嘴与劲子细小得无法吃进足够食物以填饱他的大肚皮,因此他永远觉得饿;所吃的东西难以下咽,使得解决饥饿成为非常痛苦的挣扎。当然,食物在此象征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友谊、财富、衣饰、性、权力等任何东西。   所有出现在生活中的事物都被你视为消费品——如果在秋天看到一片美丽的落叶,你会把它当成猎物带回家、或照下它的像、或将它画成图画、或在日记中记下它如何美丽……。如果你买了一瓶可口可乐,当你将它从纸袋中拿出来时,纸袋的嗄叭声令你感到兴奋,液体从瓶子流出来的声音散发解渴的快感;然后你很自觉地喝一口,咽下去,终于将它消费掉了——何等的成就。那真是了不起,你将美梦化为现实。但是,过不多久你又变得坐立不安,又要找其他东西消费了。   你永无厌足地渴望新娱乐——精神方面的、智识的与感官上的等等。你可能感到自己学问不足,而决心打起精神以读书、聆听生动有思想的回答、深奥神秘的言语来充实自己,你消化一个又一个观念,试图将它们记录下来,想使之具体化、真实化。只要你觉得饥饿,你就打开笔记本、速写簿或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当你感到无聊、沮丧或者失眠的时候,你打开书、读你的笔记或剪贴的文章,思考一番,从中获得慰藉。但是到某一阶段,这就会变成一再重复的制式化动作了。你须要再去见你的老师,或另找新老师;再去一趟餐馆、超市或熟食店也是不坏的主意,不过有时却无法成行,可能因为你的钱不够、孩子生病、父母病危或是你要照顾生意等等——当你发现阻碍越多越感到饥饿,越想要却越得不到,这真是痛苦不堪。   被无法实现的欲望吊着胃口,不断追求满足是件痛苦的事。不过即令达到目标,你又会因为被填满,胀得你对刺激推动敏感而陷入沮丧。你想抓住财富尽情享受一番,然而不久之后你又变得沈重呆滞,对一切都兴味索然;你但愿自己能够再感饿,可以再痛快吃个饱。因此,不论你满足了欲望,或悬在欲望的渴想中继续挣扎,任何一种情况都招来挫折。
  •     创巴仁波切这个人我非常感兴趣,他为何有如此的证悟后,车祸受伤后,说这是自我在期骗自我呢?,这个问题太关键了,他最后的行为明显迷乱了本性了,这已脱离了菩萨因地施教的范畴了,破了许多戒律。这书由于是演讲的内容,所以较浅,我觉得一般演讲而转录的文字的可读性都不太强,他老婆写的那本书我倒更想看看。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无
  •     在佛教里,我们以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禅修并非为了追求迷醉、精神上的幸福或宁静,也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为了创造一个空间,使我们得以在其中显露并解除我们神经质的游戏、自欺,以及隐藏的恐惧与希望。我们藉由什么都不做的简单训练提供空间。事实上,什么都不做大非易事。首先,我们从几乎什么都不做开始,然后逐渐求进步。禅修是先将自己心中的毛病翻搅起来,然后善加利用的修习方法。像处理粪便似的,我们不将毛病扔掉了事,而将之撒在花园中,使之增加我们的富饶。
  •     他阐释得很尖锐,但可能更适合欧美人.也难怪是从英语翻译而来. 最后的大手印读来很美 我即坛城,中间虚空,世界是坛城,中间虚空.无中而无边,开阔而自由
  •     上师以慈悲表示对弟子的虔诚,弟子则以纪律表达对上师的虔敬,两心交会开诚布公真正的友谊。。。
  •     秋阳创巴会一层层的剥掉你的皮,讽刺你,带你进入你的心
  •     这本书真是太赞了,在描绘六道心态时形容的真是非常非常棒。
  •     少有的基本接触过的西藏宗教书籍。
  •     令人击节的深刻洞见!此慧剑降妖除魔,给予修行人最有保障的见地与温暖。50年难遇的好书!
  •     “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利用西方语言“新颖”地解释了佛学理论;作为演讲集汇编,可惜不够系统
  •     大爱,有空就会翻上一段
  •     五星不足以评价。
  •     绝对是正解,对佛教学习的我,如一明灯。
  •     看得心情沉重。
  •     主要是讲灵修,禅修。
  •     看看
  •     一本修行的好书。
  •     之所以没有给五颗星,因为有一部分没看懂,哈哈哈哈
  •     我的上师去哪找?
  •     学而时习之
  •     如果你想此书里面有些直观的信息能让你去解读秋阳的惊世骇俗的行为的话,那请不要读它了。但是书里面呈现了禅的精要吗?我没法告诉你。我之所以觉得它很棒,是因为秋阳没有试图告诉你一些教条,也没有让你去故意放弃什么。他也没有试图代言禅,而是像一个学识渊博的导游,告诉你前方宫殿的每一个细节。
  •     漂亮我秋阳。读这本我内心非常焦虑,让我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之后能感受到身后的二元对立一直在隐隐作怪。反正无所谓吧,——不是为了快乐。还会再读。
  •     伟大的创巴仁波切
  •     “观世间法之体性,其无常犹如蜃楼与梦境。”
  •     每本都想收藏 可是买不到纸书呀
  •     禅修并非为了追求迷醉、精神上的幸福或宁静,也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为了创造一个空间,使我们得以在其中显露并解除我们神经质的游戏、自欺,以及隐藏的恐惧与希望。
  •     看过后对万法归一应该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虽然全篇都没出现万法归一这个词。
  •     无边幻化网中游舞者
  •     曾经读不下去,今年拿起来读完了。想用一本书简介佛教的内容真的不容易,很多名词和因果逻辑也要烧脑来想。不过总得来讲就能看懂的部分…创巴仁波切还是很一针见血 很尖锐的。
  •     真该把创巴仁波切的书带在身边,或放在心里。
  •     彻底的自由,无所待的空
  •     艰深。
  •     难以用语言来评价和赞美。顶礼!!
  •     不是看的,需要体悟的
  •     很不错
  •     实用
  •     niubility.
  •     "我们为了证明零而创造了一,为了一的存在而创造二,接下来三四五六无穷无尽……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不停的寻找外物,要通过依附外物来映射出自己,才样是安全的。 伴随着寻找和依附而来的是种种情绪的冲撞,我们被外物牵动着喜怒哀乐。幸福的对立是痛苦,为了追求幸福我们不得不品尝痛苦。于是自由离我们越来越远。"当不再追寻的时候,它就自然会显现。
  •     没想到创巴还对话过克里希那穆提。这本有几处细节还需过段时间重读。
  •     好
  •     帮助自己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即突破所谓的“执”。其余部分还较难理解。
  •     感脚比宗萨要有见地一些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