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自选集-现代名家自选集

出版社:胡适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2052195
作者:胡适
页数:362页

章节摘录

今日最没有根据而又最有毒害的妖言是讥贬西洋文明为唯物的(Materialistic),而尊崇东方文明为精神的(spiritual)。这本是很老的见解,在今日却有新兴的气象。从前东方民族受了西洋民族的压迫,往往用这种见解来解嘲,来安慰自己。近几年来,欧洲大战的影响使一部分的西洋人对于近世科学的文化起一种厌倦的反感,所以我们时时听见西洋学者有崇拜东方的精神文明的议论。这种议论,本来只是一时的病态的心理,却正投合了东方民族的夸大狂;东方的旧势力就因此增加了不少的气焰。我们不愿“开倒车”的少年人,对于这个问题不能没有一种彻底的见解,不能没有一种鲜明的表示。现在高谈“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人,往往没有共同的标准做讨论的基础,故只能做文字上或表面上的争论,而不能有根本的了解。我想提出几个基本观念来做讨论的标准。第一,文明(Civilization)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第二,文化(Cu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第三,凡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Material),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Spiritual),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我想这三个观念是不须详细说明的,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人都可以承认的。一只瓦盆和一只铁铸的大蒸汽炉,一只舢板船和一只大汽船,一部单轮小车和一辆电力街车,都是人的智慧利用自然界的质力制造出来的文明,同有物质的基础,同有人类的心思才智。这里面只有个精粗巧拙的程度上的差异,却没有根本上的不同。蒸汽铁炉固然不必笑瓦盆的幼稚,单轮小车上的人也更不配自夸他的精神的文明,而轻视电车上人的物质的文明。因为一切文明都少不了物质的表现,所以“物质的文明”(Material Civilization)一个名词不应该有什么讥贬的涵义。我们说一部摩托车是一种物质的文明,不过单指他的物质的形体;其实一部摩托车所代表的人类的心思智慧决不亚于一首诗所代表的心思智慧。所以“物质的文明”不是和“精神的文明”反对的一个贬词,我们可以不讨论。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1)什么叫做“唯物的文明”,(Materialistic Civilization)(2)西洋现代文明是不是唯物的文明。崇拜所谓东方精神文明的人说,西洋近代文明偏重物质上和肉体上的享受,而略视心灵上与精神上的要求,所以是唯物的文明。我们先要指出这种议论含有灵肉冲突的成见,我们认为错误的成见。我们深信,精神的文明必须建筑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提高人类物质上的享受,增加人类物质上的便利与安逸,这都是朝着解放人类的能力的方向走,使人们不至于把精力心思全抛在仅仅生存之上,使他们可以有余力去满足他们的精神上的要求。东方的哲人曾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凛实而后知礼节。这不是什么舶来的“经济史观”;这是平恕的常识。人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们终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进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欺骗自己,安慰自己。西方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狐狸想吃葡萄,葡萄太高了,他吃不着,只好说“我本不爱吃这酸葡萄!”狐狸吃不着甜葡萄,只好说葡萄是酸的;人们享不着物质上的快乐,只好说物质上的享受是不足羡慕的,而贫贱是可以骄人的。这样自欺自慰成了懒惰的风气,又不足为奇了。于是有狂病的人又进一步,索性回过头去,戕贼身体,断臂,绝食,焚身,以求那幻想的精神的安慰。从自欺自慰以至于自残自杀,人生观变成了人死观,都是从一条路上来的:这条路就是轻蔑人类的基本的欲望。

名人推荐

我在这十年之中,出版了三集《胡适文存》,约计有一百四五十万字。我希望少年学生能读我的书,故用报纸印刷,要使定价不贵。但现在三集的书价已在七元以上,贫寒的中学生已无力全买了。字数近百五十万,也不是中学生能全读的了。所以我现在从这三集里选出了二十二篇论文,印作一册,预备给国内的少年朋友们作一种课外读物。如有学校教师愿意选我的文字作课本的,我也希望他们用这个选本。 ——胡适

内容概要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组
演化论与存疑主义
杜威先生与中国
杜威论思想
问题与主义
新生活
新思潮的意义
第二组
科学与人生观序
不朽
易卜生主义
第三组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漫游的感想
请大家来照镜子
第四组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尝试集自序
文学进化观念
国语的进化
文学革命运动
词选自序
第五组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红楼梦考证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

编辑推荐

《胡适自选集》编辑推荐:人人都知道的一代大家,读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在忙碌的时代轻松读经典,得到最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胡适自选集》初版于1933年,包括五组文章,涵盖了胡适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胡适对自己思想的文字总结。“我现在从这三集里选出了二十二篇论文,印作一册,预备给国内的少年朋友们作一种课外读物。如有学校教师愿意选我的文字作课本的,我也希望他们用这个选本。”读了这个选本,可以对胡适有一个初步而不肤浅的了解了。


 胡适自选集-现代名家自选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邵建先生将自己这部著作命名为:《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这个名称看似平常,在我看来,其实却是有深蕴寄予内里:其一,所谓“知识分子”,是些有独立的思想品性、坚执的精神操守,并且具有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切热情和理性判断力的人们。他们当然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但与一般“专业人士”不同,他们更表现出一种人世关怀与现实关注的品格,其行其言具有更广泛的文化担当,所以他们常被誉为“社会的良知”。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当下中国自然尚为稀有,在一个高度体制化的社会场域内,充斥着谨小慎微的“专业人士”,他们被整合为庞大的“知识阶层”——但他们不是“知识分子”。上世纪初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士大夫阶级”的历史躯壳中艰难降生,胡适与鲁迅则是其间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各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大建树,更对“中国问题”表现出忧心焦虑与深邃思索,因而具有真正的“知识分子”品格。我想,邵建先生在书册题名中,即点明其论说对象的“知识分子”属性,实际隐含着某种当下性召唤: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何在?其二,“胡适”、“鲁迅”,以“与”并置而列,在并行比较的学术实践中,作者强调其学术基点的中立性,表达着公正评说历史人物的主体追求。公元1949以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段——或许它还延续至今,胡适一直是大陆文化语境里一个负面的存在物与被“批判”对象,而在所有“批判的武器”中,鲁迅犀利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通常是最有效的利器。对于鲁、胡当年的文坛论战,我们这些后来者的理解“定见”,直接为鲁迅的观念牵制,而更深的主宰性因素则是——20世纪中国曾经愈演愈烈的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其登峰造极处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无法静心好好听听胡适当年的论说,其实那时我们压根儿就寻不见他的文本,它们长期被“屏蔽”在历史的“背阴处”,在专制极权的政治操弄下,当年平等交锋的鲁、胡双方,后者一方(胡)被取消了同等话语权,历史的对话就此被“虚构”成“一边倒”的“大批判”——这是被扭曲的一段历史。邵建先生将论说对象鲁、胡并置的中立态度,显然有“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思虑;而因为长久以来,胡适及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被压抑”的文化处境,邵建的评说也显见“矫枉”的叙述意图。二就更阔大的文化视界而言,“胡适”与“鲁迅”,这两个私人符号,其实早已成为两个文化符码,标志着20世纪中国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他们当初同属《新青年》知识群体,在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年月,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践行着中国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职责与社会道义;其后,两人走向不同的文化“路径”,邵建概括:“五四两位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一个从启蒙理性遥遥奔赴苏俄社会主义,一个依启蒙理性力践英美自由主义”——前者是鲁迅,后者则是胡适。我并不认为晚年鲁迅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思想“倾向于”社会主义,因此用“奔赴苏俄社会主义”归纳晚年鲁迅精神世界,在我看来并不精确,它显然没有充分关注鲁迅思想的独特性。在现代中国,鲁迅特立独行,无法归类,他自己因此而孤独、绝望,其思考自有深刻老辣处,也无可避免存有缺陷与不足。他青年时就认同拜伦等“魔罗”诗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以后也自认心内有“鬼气”——其实是一种颠覆的力量与冲动,这使他与20世纪的“革命”发生了某种精神共鸣,但鲁迅又始终对“革命”抱持怀疑与警惕,且不相信一切有关未来“黄金世界”的构想与许诺。不断有人指责鲁迅“偏狭”、“好报复”、“一个都不宽恕”——就事论事,其间某些评说也不无道理,但设若就文化历史意义论,鲁迅的怀疑精神对一个因专制悠久而奴性深厚的族群,却是建构现代个体精神的有效资源。如果说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孤独“战士”,胡适则像一位“绅士”。我们曾经在某种意识形态语境中,将“绅士”作贬义解读,并将胡适矮化、丑化、甚至妖魔化,但真正的绅士自有教养与操守,且坦荡而磊落。胡适,这个老中国的文化传人,身受欧风美雨滋育,意欲在数千年专制土壤上栽种民主政体的树林,其体制改良与制度设计用心良苦——你可以不赞同他的理念与主张,但他不断碰壁的一生“实验”,也是现代中国的一份珍贵遗产。三在我看来,“解放思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最富成果的精神收获,直到如今我们犹然受用其惠赠。在次第“开禁”的视界中,历史也逐渐还原其本真面目,比如今天,我们有可能静心好好听听胡适当年的声音与论说,而在鲁、胡当年的历史“对话”中,超越一面之词的牵制,于“两面之词”间发见历史深处的真相。兼听则明——不幸我们却正如鲁迅当日所言,生活在“瞒”和“骗”的境地中。其实,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两位代表,无论是胡适还是鲁迅,长久被歪曲、误解:就在胡适被妖魔化的年月里,鲁迅被推上文化“神坛”——这是特定政治对历史人物的肆意拨弄,无论鲁、胡均被极权政治用作演戏的道具。这实在与他们自己无关,鲁迅早已作古,胡适也远离大陆——退一步说:即便身在现场,又能怎样?对于自家身败名裂他定然也无能为力,弄不好还得头破血流,甚至被“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掉”。无论如何,能够将胡适与鲁迅并置研究,毕竟已是历史的进步。我无疑消弭这两位“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界限与思想差异,但在我意识里,他们是现代中国的两份丰厚遗产;并且,我还得补充强调的是:且不要盲从任何的“定见”,在鲁、胡之间简单而草率地作孰是孰非的选择与判断,先静心好好倾听他们的论说,认真读读他们的文本,而后再自己想想……
  •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意义重大,其使红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其成果极大地超越了以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为代表的题咏、评点派红学,也超越了以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将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地将其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胡适红学研究的著述颇多,其代表作有《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曹雪芹家的籍贯》、《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石头记>一材料》,此外胡适与顾颉刚、蔡元培、钱玄同、周汝昌等人还有大量讨论《红楼梦》的信件。   胡适热爱《红楼梦》,可以说他有着深深的红楼情结。1949年他即将离开陆时,许多珍贵藏书顾不上带走,但却将甲戌本《红楼梦》视若珍宝,催促周汝昌尽快还回以便带走,后来他从台湾到美国又将其远渡重洋带到美国。自1921年3月发表《红楼梦考证》初稿,到1962年逝世,胡适终生关注、追踪红学研究,胡适逝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1962年2月20日“致金作明”),还是谈《红楼梦》的。无论是研究红学,还是研究胡适,都不可轻忽“胡适红学研究”的价值与地位。
  •     胡适晚年期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没有什么出入,所以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读过胡适《四十自述》的人,在这一本口述(《胡适口述自传》)中很难看到新东西。但是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提到:“所以吾人要了解晚年的胡适思想,只可在胡氏心到口到之际,于私人朋友谈笑之间求之。胡先生没有梁任公那样憨直。对自己思想挑战的文章,在胡氏著作里是找不到的。”   余英时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称:“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我们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也说:“他没有深入西学固是事实,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灭顶在西学的大海之中。”在《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又称:“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我们也不能过分低估他的哲学知识,他在美国最后三四年所受到的哲学训练已达到了当时的一般水平,足够他研究中国哲学史之用了。”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给他相当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有理性思维的作家
  •     胡适真的是我的男神啊!大师称号无可厚非!
  •     喜欢胡适的思想,,,
  •     很不错,无论书还是内容,胡适是近代金字塔尖上的学者,他的思想,观念,精神永不过时。
  •     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人文主义的魅力
  •     老生推荐 现在看来适用度当然打了一定折扣 多么适合年轻人的读物啊
  •     有喜欢的几篇,也有读不下去的几篇。拖了好久才翻完,后面几篇实在不对胃口。
  •     有些东西是值得思考的。
  •     论国学 之前的 所有篇章 都挺不错 . 逻辑之缜密 .
  •     精华在前一百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