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562483922
作者:[法] 苏菲·卡尔
页数:292页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苏菲·卡尔,1953年10月9日生于巴黎。法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装置和观念艺术家、摄影师、作家、导演等。父亲是一名肿瘤科医生,也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与很多艺术家来往密切。苏菲从小耳濡目染,走上了艺术之路。
1979年,在结束了长达七年的环球旅行之后,苏菲回到出生地巴黎。既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朋友,便决定在大街上跟踪陌生的行人,似乎想通过他们的眼睛重新审视巴黎。她拍照,并记录下行踪。她随意选了一名男子,跟着他一直去了威尼斯,于是有了作品《威尼斯跟踪》。这一年,苏菲还有一次突发灵感,连续八天的时间,随机邀请了一批人,分别在她的床上躺几个小时。她给这些人拍照片,问一些问题,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入睡者》(Les Dormeurs)。从此,苏菲不断突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一直致力于探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常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她跟踪过大街上陌生的行人,也雇用过私家侦探跟踪并偷拍自己。她特别重视观众或读者的参与,希望和他们一起进行创作。
2010年荣获哈苏基金会年度国际摄影奖(le prix Hasselblad)。

书籍目录

目录
痛苦之前
痛苦之后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苏菲·卡尔获得一笔奖学金,到日本进修三个月,与恋人M约定在新德里会面,最终却等来分手的消息。为了尽快从失恋的打击中恢复,她不断向朋友和陌生人诉说她的爱情悲剧,也聆听对方讲述他们的痛苦。苏菲不停地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她从巴黎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中国,辗转到达日本的旅途经历。然后写下那些听到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以求治愈自己的痛苦。
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书,文本分为两个部分:痛苦之前和痛苦之后。
第一部分苏菲通过照片和文字记录了92天中的92个片段,每一天都以倒计时的方式呈现。
第二部分苏菲用不同的口气重复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并请朋友和陌生人讲述各自的最痛苦记忆,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编辑推荐
● 一部关于爱的书,记录了分手前的92天,分手后的99天。
● 一部关于爱之痛苦、挫折的书,苏菲·卡尔用244张照片和8万文字重新厘清了这段经历。这段感情令她悲伤不已,她不停地记下痛苦,不停地寻找朋友和陌生人,倾听他们最痛苦的时刻。她的痛苦后来慢慢地消失在众多的痛苦中。
● 一部当代法国艺术界最负盛名的作品,本书曾以戏剧、装置艺术等形式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和广泛关注。
● 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苏菲·卡尔借助装置、照片、文字叙述及录像、电影等表现手法,以自传的方式,并遵循严格的艺术准则,将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升华为艺术,表现私人和与他人关系的主题,影响巨大。
● 本书所表达的情感是每一个人都曾遇到或经历过的,但苏菲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读来让人震惊、感叹和唏嘘。
▉媒体评价
视觉艺术很少能像文学或电影那样,激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反应。索菲•卡尔《痛》做到了。
——《纽约时报》
她着迷于公共生活和私人空间中的过渡地带,这导致了她在艺术创作行为中,将自己置身于私人侦探、心理学家和法医的社会位置。
——Nancy
苏菲·卡尔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向文字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发出“质疑与挑战”,并在她的作品中深刻地描绘了“人类的脆弱性”,从而对年轻一代艺术家起到了“鼓舞作用”。
——2010年荣获哈苏基金会年度国际摄影奖授奖辞
苏菲·卡尔的作品的显著特点是故意设限,让人想到1960年代的文学运动Oulipo(潜在文学工厂)。她的作品不断描述人性的弱点,检验身份和私密性问题。她因侦探般跟踪陌生人并调查他们的私生活的能力而闻名。她的摄影作品通常包含写在画板上的她自己的写作文本。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这是苏菲·卡尔作品中的一个命题:她会大量地利用情感,同时通过一种打碎的、概念化的形式、使用文本(她那著名的“叙事艺术”)和图片-文档来构成中立性立场,假装不去触碰这些情感。但是这无关紧要。情感的冲击力依然炽烈。
——拔哥
来回在文学与摄影之间的女性艺术家苏菲·卡尔,被喻为20世纪末法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的摄影作品多从生活经历出发,伴随着诗意的书写文字,描述、揭露、再现、重塑自身或他人的私密经验。图文相伴的作品呈现,带着美感与优雅的气质,有时像纪实的自传,有时则像虚构的自传体小说(autofiction),游移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张君懿、张韵婷
就这样循环往复,苏菲的叙述越来越简练,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客观,那些字迹也越来越淡,直至看不清。最后,她说:够了,我的痛苦消失了。
——墨远
苏菲·卡尔的艺术混合了图像和文字,并用其激起通常只有在史诗文献和电影中才能得到的强烈情绪。她大部分的非凡作品指向的却多数是平凡的人,从拥有病态好奇心的《地址簿》到多情背叛的《痛》,她知道如何去提高赌注并将一般的怪癖扩张成悲剧性的残缺。她是一位能将个人的私密性推向艺术高度的操纵大师。
——孙懿欢


 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因为看了2015中国最美的书评选,这本书入了前十,所以买了。没想到真是个惊喜!Sophie Calle在整本书的布局非常完整,从书籍设计、到图片选择、简短的文字说明、以及痛苦之后对事件的各种复述!我个人认为这算得上是治愈的纸上电影(如果读者也刚失恋的话)!失恋之前的倒计时,从男友没来送行开始记录日常,从普通记录,到开始忐忑不安,看手相,在日本拜访寺庙,劈腿,又收到的男友的信件,对印度之行的期待,见男友前的自己的笑容,购买的衣服等,整个儿的就像看电影。这个节奏由慢到快,由平静到失落到欣喜,直接加重了失恋的“痛”。我这里先忽略男友lowb的分手方式。Sophie在失恋之后3个月,每天对此段恋情此次分手的描述,书上的字由深到浅;内容从细节丰富到简单;从伤心地回忆恋情,到叙述分手过程,到抱怨男友的懦弱,最后连自己都不耐烦(最后一天是很浅的一句话:够了。最后几天的印刷让我看得眼睛都快瞎了)。相对应的是用相同的白底黑字印上了他人对曾经经历的极度的痛的叙述,他人人生的痛跨出了失恋的痛,更多样化,更震撼,简洁明了,瞬间把Sophie失恋的痛对比成不值一提的一出小戏。其实Sophie的故事也就一交往了1年的大叔,用便条纸谎称自己事故逃避见面以及之后终于在电话里承认自己意图分手的故事。好话说完,说此书的坏话吧。译者怎么好意思留名在书上?男友写给Sophie的那么重要的信,怎么就不翻译了?把人家长长的信简单地缩成一句话:信上内容大意是讨论印度之行。有的信件照片,干脆解释都没有!决定去购买台版的《极度痛苦》看看。封面傅雷图书资助出版计划。总觉得这计划下的书籍都不错。出广州后的出入境记录。这个编排还挺有趣的。特地放这页,意思是长长的信件,翻译后被浓缩为“苏菲写给男友M的一封信,叙述火车这么行小字都不愿意翻译。同前面的评价,长长的信件,仅翻译成“M写给苏菲的信,称之为‘
  •     本书的设计不是说不好,但是附加的设计成为全书的了主体,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原有作品的诗意和想象空间,设计师成了作品的主宰,艺术家作品反而成为了配菜,这种主次颠倒本末倒置的做法,作为一位sophie的粉丝是不能接受的。这不是再创作,这是一种摧毁。
  •     【转:超级访谈:苏菲.卡尔(Sophie Calle)的想法】作者:路易丝·娜丽 (Louise Neri)翻译:嘿乐乐 2010/5/26 来源:artspy艺术眼LN:你只是太早制作真人秀了。SC:的确是每次我在公众场合讲话时,大家都会问我关于生活的问题,然后我一直需要把他们带回到这是关于作品的艺术。不同的是,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关于我的生活的,它们曾经发生。这点让我突出了自己并让人们强烈地喜欢或不喜欢我。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是更为公众的,超越艺术界的。我不在乎真实,我在乎的是艺术和风格还有写作以及墙上的作品。对我而言,我的写作风格是联系着墙上的艺术作品的。我需要找到一个能够简明的写作方式,有效的语句,当人们站在或走过一个空间时能够阅读的。LN:有时,艺术会挣扎,因为事实实在是太强烈和巨大了…SC:艺术便是保持距离的方式。存在病理学或疗法的方面,但只是催化剂。我并不是为了忘记一个男人而制作《保重》的——我是为了威尼斯双年展而做的。我因为思考而想到了展览,为了减轻痛苦我可以怎么做?但是,当我有了想法后,它便压倒了一切,而我再也不去在乎疗养的方面了。LN:你是否同意路易丝.布尔乔亚说的痛苦是形式主义的赎金?SC:当我和一位男人相处得很快乐时我便知道了,大家都说“天啊,这个粉红时期对你来说会是个灾难!”。(笑)LN:同时制作《保重》和《抓不到的死亡》(Pas Pu Saisir la Mort,2007)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感觉?《抓不到的死亡》是有关你的母亲的死亡的影片,一部很随和的作品,是另一个更深的自省吗?SC:我制作有关我的母亲的死亡的电影是因为罗伯特.斯托尔(Robert Storr)。当我在为法国馆制作作品的同时,他邀请我参加意大利馆。最初,在法国馆,我想制作有关不在场的作品,也许是因为对威尼斯的怀旧——有关离开的人和物…LN:这是你一直在从事的主题,回到Disparition的项目《最后一眼》(Last Seen,1991),你通过美术馆保安的语言,“重构”了被盗窃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的艺术作品。SC:罗伯特知道我拍摄了我的母亲的死,然后他建议——并坚持——我必须面对这个主题。我没有心理准备去观看这个我拍摄的80个小时的我的母亲的死亡过程,但是我想起了在她生前和死后的11分钟,那个时刻我在想她到底在哪里。一旦我接受制作它,我便需要将这些片段放在我的屏幕上,寻找方式并对其进行编辑。所以,它便成为了我的生活和工作的背景…然后,才成为了作品——我能够与其保持距离。然后,当我把它带到威尼斯的展览时,我为了常见的技术问题而忙碌:声音、灯光、颜色,还有画面的大小。最终到它安装完毕后,当我在观看它时才意识到这是我的母亲,然后我才开始哭泣。LN: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伴随着死亡本身的戏剧性…SC:是的,在它的创伤中,你被卷入到一个有关技术性的漩涡中。在编辑的过程中,我必须面对一些有关我的母亲的意愿的特定事件。我的母亲是相当特别的,她是一位爱表现的人,所以她希望被拍摄。最初,这是务实的——这完全不是为了艺术的。我是在感受我的母亲的死亡,而不把它想象成一个计划。我很抑郁。我很恐惧。我非常地投入。有意识地,我想要抓住她的遗言。然后,在我决定后,我意识到这是和它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而且,我的母亲会喜欢的。她总是抱怨我没有做任何有关她的作品,认为我觉得她不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当我邀请她参与《保重》时,她完全同意参与。随后,我把这件项目献于她。当影片结束后,我安排了展示地点,在一个安静的教堂内。这是一件我会继续认真控制的作品。我不会销售它,而且我也已经拒绝了一些展览,因为我无法出席。LN:在地下室播放的作品《美人鱼》(The Mermaids)中,马丽娜.华纳(Marina Warner)在其中一个场景中描述了一位垂死的女孩在权衡死亡与死后的去向,去试图测定灵魂的实质性。这让我想到《抓不到的死亡》,虽然你面对的是难以捉摸的时刻,而不是实质的东西。SC:是一个你无法触及的时刻。显然的,在影片中,当我们——我、我的亲戚还有护士——在监测我母亲的脉搏时,我们不是在演戏。我们真的不确定她的生死。但在影片中,我们看上去像是失去理智了!LN:在电影里,我们通常能在一秒钟内辨识一个人的死亡。SC:是的,但这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护士和我们一样不清楚。事后,相比我在当时,我可以在屏幕上更清楚地意识到了。LN:你有没有创作过任何让你感到后悔的作品?后悔将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搬到艺术中?SC:只有过一次,在《地址簿》,我没有预想到那位男人的反应会那么恶劣。但,很老实地说,我也没有后悔,刺激的感觉比内疚感还要强烈。那位男人要求我不能在法国发表,所以我没有。他说“我死后,你随便怎么做都行,但现在不行。”他死了,然后我现在正在做美国的Gemini G.E.L.的版本。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听从了他的愤怒,至少是这样的。如果我能再次制作《地址簿》,我会抽取掉一两个向我谈论他的人,但只是一两个。所以,虽然我有些小小的后悔,但我还会继续干并保留这些遗憾。我意识到我让一位我不认识的人痛苦了。我也许让《保重》中的那位男人痛苦了,但那个人我是认识的。而且他也写了关于我的一些东西并且在我的书中扮演了某个角色。LN:就如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在1992年的著作《Maria in Leviathan》放入你的角色一样?SC:不,这是和他一起的合作,就如与格雷格.谢珀德的《昨晚没做爱》一样。不是为了和他们形成对立——而是和他们合作。我在《酒店》(The Hotel,1983)中拍摄的人物从未知道我出现在他们的房间中,参与《熟睡的人》(Les Dormeurs,1979)的人都是我邀请的,我邀请我的朋友和陌生人到我的床上共度8小时,还有《盲人》(Les Aveugles,1986),我问了一些天生的盲人,什么是他们想象的美…我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受害者。嗯,其实只有三个案例,两个是和恋人的:《剧烈的疼痛》以及《保重》,还有《地址簿》。LN:你是否曾经有兴趣或想要和心理学家合作?SC:有,或没有,我曾经有片刻想过和心理学家合作有关记忆的问题,但我没有去做。就理论而言,我可以是想要和任何人合作的,只要有很好的想法就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在情感上,指失去一个人,或明知爱一个人而不可得,却仍无法割舍,无时不刻渴望呆在对方身边的锥心之痛。
  •     不愿直视的情感 絮絮叨叨 看完是落寞的回味吧
  •     聪明的艺术家,设计的很好的书
  •     法国版失恋33天。苏菲卡尔在失恋后的99天里收集他人的痛苦,在99天后治愈了自己。最后总结出自己的故事,“没什么大不了,就过去了。”
  •     苏菲为失恋而实施的计划,在短短三个月内反复向不同的人讲述自己那个并不稀奇的失恋故事,同时换取别人最痛的故事,直到后来她对自己的故事叙述剩下简单的两句话并且模糊不清。以此疗伤,疗效显著。
  •     看看外观就行,内容水
  •     可以体会却不认可,记忆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男人爱上已婚女人的故事。
  •     可能有点形式主义?分为痛苦前和痛苦后两个部分 痛苦的部分用了几张黑色纸代替。痛苦后左半页对于失恋这件痛苦的事的叙述各不相同 笔墨越来越少 最后变得模糊然后消失 右半页是别人的痛苦。最后一个故事印象很深:六十二岁的老太太结账前想起家里冰箱有奶油 于是放下了手中的奶油 被保安说是盗窃并公然搜身 老太太没跟别人说 回家的路上看了看父母的坟头 跳水渠自尽了
  •     后半部受访者的真实讲述让人悸痛
  •     我只是不太喜欢这种把痛以这种方式展示在别人面前 但我喜欢排版
  •     比原版装得难看 而且最讨厌这种华而不实的用纸
  •     太真实
  •     短暂的震撼而已
  •     台翻譯《極度疼痛》 一本像行為藝術裝置藝術一樣的書 形式和內容的契合 喜歡聶永真的設計 不知大陸版如何
  •     内容一无是处,装帧精彩绝伦。
  •     喜欢苏菲卡尔的疯!
  •     后面的文字很阴暗,看到不想看,设计很精美,就是内容很空洞,无趣。
  •     装帧设计好。
  •     有张用宝丽来拍摄她泡温泉的照片挺不错,非常美丽,湿润质感。其他都一般吧,有点无聊,摄影文字故事,都略显矫情。包括装帧排版设计,略喧宾夺主。后半部分和人对话交谈痛苦,挺喜欢的,让读者感受到她祥林嫂式的重复叙述,以及对话者的内心,没谁比谁更深刻。
  •     能让痛苦(字迹)变淡的除了时间,还有与其他痛苦的对比。难以承受的痛大多来自于丧失:亲人的生命、伴侣的爱意、信任及希望……与之相比,一次草率的分手显得无足轻重。但是一切情节终会过去,长留于心的只有当时刻骨铭心的感觉。
  •     先被书封吸引,之后在图书馆站着看完。
  •     生活的真面目是无常 命理也许并非玄虚之物 人作为命理的承载 仿佛容器 而人的本质 大概只是悲情逐渐消逝后取而代之的无比乏味和背疼。
  •     等待爱人的回信产生很多痛苦,可以通过跟踪其他可以爱上的陌生人摆脱痛苦。〖我的启迪就是这么肤浅〗
  •     整本书装帧得感觉要去看医生= = 后面与人交换的失去的痛苦的故事,比较动人~
  •     看完只有一个感受:作者是天煞孤星!克了很多人的感觉!
  •     图片日记。少女心。希望下次能看到后半段文字部分。
  •     看不懂这本书又贬低它的人我只能替你们感到悲哀……虽然也不是什么很伟大的作品,但是讲述的方式蛮特别的 很艺术 跟看一个展览一样 作者摆脱失恋情绪的那一段也独特
  •     装帧排版设计有点浮夸
  •     从中国最美图书里面选了几本书买了 这本78 是设计的最差的一本 可读性也一般。
  •     排版棒!p205之后精彩得不行。
  •     图片的排版叫人抓狂
  •     手里捧着的是一件展品,一段有形拿在手中的固态时间。
  •     这本书告诉我们,身体力行的视觉日记需要一种极具形式感的表达方式。她是聪明的,她的表述向来细腻敏感极端个人化,但也正好是这种个人化引起了话题性的效果,因为痛是每个人都不会忽略的,却又是每个人都无法准确描述的。你的痛永远不同于我的痛,但在你知道我也痛的时候,你的痛会不会好了一点。
  •     一直蛮喜欢她的摄影作品。作为书籍还是很不错的,虽然书中她拍的照片都是普通快照,算不上很有趣,但照片加上故事就显得耐人寻味了
  •     那红色电话机越来越红,你的叙述越来越淡,fade out away 。(其实这种书籍应该做成裸脊的更好
  •     爱情能创造至美的东西,而当一段失去,也并不那么可惜,除非你的人生如此乏味。
  •     当书变为行为艺术的一部分,那么或许不值得一看了
  •     2017年04月10日 下午18點 外面下著小雨。我從裡面走出來,背著BK47的帆布袋,穿著軍綠色風衣,左手插在口袋,右手打著雨傘,鞋子已經被打濕了。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手機壞掉,找不到聯繫人。明明背過無數次的號碼卻只記得159。我只有站在往日見面的地方干等,像一條魚。天沒黑之前,我站著讀《苦水音樂》,雨傘的水滴在書的邊角后我就換一個姿勢,天黑了之後,我就只能站著,小聲地唱了很多忘記歌詞的歌。我繼續等,除了等,我不知道還能能做什麼。因為,我們約好了時間,但是對方一直沒出現。大概過了1個多小時,距離十米遠的我們看著對方,緩緩走向。於是,在他面前,我不爭氣的哭了起來,又傻又冷的,太委屈了。“除了站在這裡,我都不知道還要去哪裡干什麼。”
  •     内容策划、装桢设计、纸张选择配合完美的一本书,今年最动人的一本书
  •     可我并不了解你呀,摄影太私人化了。
  •     别人的爱情故事 不想也不能感同身受 表现得太个人了
  •     如果早点遇见这本书,那几年也许会短一些
  •     内容一般,这本书大概本身就是艺术品。可以拿来拍照。
  •     第一次在书上看完一个展
  •     花样玩弄手帐指南
  •     痛~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设计感很强,得知情人死讯之前的92天游记,红色作为主题色,得知情人死讯后的最初几天是全黑色,然后是对情人的回忆,灰色和白色做底,随着日子的逝去,情节逐渐减少,细节逐渐模糊,字体印记也随机淡化,只花了99天,模仿记忆的消退过程,有趣。
  •     形式上和内心里去忘记。
  •     慢慢的,我们都不痛了
  •     书籍设计完全找错重点
  •     20160417 装帧棒,因为装帧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把它抽出来了。喜欢后半部分,虽说前面对我来说像是行为艺术一般的存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