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16156515
作者:陈勇
页数:417页

内容概要

陈勇,195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历史学者。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政治与民族史研究。

书籍目录

代序言:为司马光正名——《通鉴》十六国部分的史料价值
一 与诸史不同、具体的史实陈述——《通鉴》十六国史料的判定
二 “遍阅旧史,旁採小说”——《通鉴》十六国史料的出处
三 “详引诸书错互之文,折衷以归一是”——《通鉴》十六国史料的瑕疵
结语
《资治通鉴》前秦国资料释证
卷九一 晋元帝太兴二年(319)
卷九四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
卷九五 咸和八年(333)
卷九六 咸康四年(338)
卷九七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
卷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卷九九 永和七年(前秦天王符健皇始元年,351) 永和八年(皇始二年,352) 永和九年(皇始三年,353) 永和十年(皇始四年,354)
卷一○○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皇始五年,厉王符生寿光元年,355) 永和十二年(寿光二年,356) 升平元年(寿光三年,宣昭帝符坚永兴元年,357) 升平二年(永兴二年,358) 升平三年(永兴三年,甘露元年,359)
卷一○一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360) 升平五年(甘露三年,361) 哀帝隆和元年(甘露四年,362) 兴宁二年(甘露六年,364) 兴宁三年(甘露七年·建元元年,365) 海西公太和元年(建元二年,366) 太和二年(建元三年,367) 太和三年(建元四年,368)
卷一○二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369) 太和五年(建元六年,370)
卷一○三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建元七年,371) 咸安二年(建元八年,372)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建元九年,373) 宁康二年(建元十年,374) 宁康三年(建元十一年,375)
卷一○四 太元元年(建元十二年,376) 太元二年(建元十三年,377) 太元三年(建元十四年,378) 太元四年(建元十五年,379)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380) 太元六年(建元十七年,381)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382)
卷一○五 太元八年(建元十九年,383)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384)
卷一○六 太元十年(建元二十一年,哀平帝符丕太安元年,385) 太元十一年(太安二年,高帝符登太初元年,386)
卷一○七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太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太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391)
卷一○八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394)
《资治通鉴》独家所存前秦国资料辑录
《资治通鉴》后秦国资料释证
卷八八 晋怀帝永嘉六年(312)
卷九二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
卷九四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 咸和五年(330)
卷九五 咸和八年(333) 咸和九年(334)
卷九六 咸康四年(338)
卷九七 晋穆帝永和元年(345)
卷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永和九年(353) 永和十年(354)
卷一○○ 永和十二年(356) 晋穆帝升平元年(357)
卷一○一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 晋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太和二年(367)
卷一○三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 咸安二年(372)
卷一○四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 太元三年(378)
卷一○五 太元八年(383) 太元九年(后秦武昭帝姚苌白雀元年,384)
卷一○六 太元十年(白雀二年,385) 太元十一年(建初元年,386)
卷一○七 太元十二年(建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建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建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建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建初六年,391)
卷一○八 太元十七年(建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建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文桓帝姚兴皇初元年,394) 太元二十年(皇初二年,395) 太元二十一年(皇初三年,396)
卷一○九 安帝隆安元年(皇初四年,397)
卷一一○ 隆安二年(皇初五年,398)
卷一一一 隆安三年(皇初六年,弘始元年,399) 隆安四年(弘始二年,400)
卷一一二 隆安五年(弘始三年,401) 元兴元年(弘始四年,402)
卷一一三 元兴二年(弘始五年,403) 元兴三年(弘始六年,404)
卷一一四 义熙元年(弘始七年,405) 义熙二年(弘始八年,406) 义熙三年(弘始九年,407) 义熙四年(弘始十年,408)
卷一一五 义熙五年(弘始十一年,409) 义熙六年(弘始十二年,410)
卷一一六 义熙七年(弘始十三年,411) 义熙八年(弘始十四年,412) 义熙九年(弘始十五年,413) 义熙十年(弘始十六年414)
卷一一七 义熙十一年(弘始十七年,415) 义熙十二年(永和元年,416)
卷一一八 义熙十三年(永和二年,417)
《资治通鉴》独家所存后秦国资料辑录

作者简介

由陈勇所著的《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是对《通鉴》前秦、后秦国资料的整理研究。《通鉴》独家保存的前秦、后秦国资料数量十分可观,仅前秦国部分就有二万八千字之多。这类资料最初都有确定的出处.目前大多则已散佚。本书将《通鑑》前秦、后秦国资料全部辑出,逐条与相应的正史及其他文献对读,甄别其文字、内容的异同与真伪,意在深入挖掘司马光等人精心筛选、摘录或改编的这批珍贵史料,为十六国史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文本。


 《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此書“代序言”為作者發表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一文稍作改動(p-103-112)。“代序言”題為《為司馬光正名——〈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文末附“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誤。其中有十餘處引注為“同行學者網上交流時所言”,這些“同行學者”名號在《史學史研究》所登文章中并沒有隱去,請自行參看。以下為這些“同行學者”圍繞《通鑑》史料(當然主要對象應包括魏晉南北朝隋唐一段史料)價值、引用《通鑑》與否、具體材料如何處理的態度:1“引《通鑑》者多被視為外行”;2“可能其他時期,比如東晉時期,《通鑑》也有不見於他書的內容”;3“不見於兩《唐書》而僅見於《通鑑》的材料絕對可用,因為唐代材料很多,基本上可以判斷其來源的性質。相應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之材料)也應該可用,只是在來源性質上不如唐代材料那樣容易判斷而已。《通鑑》材料如果不見於《晉書》等著作,并不等於就不見於其他唐人所編的通事類著作,可能南北朝的記載《通鑑》根據的更多是唐人的著述”;4“《通鑑》根據唐人的著作或更早期的著作——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不管怎樣,只要這些著作我們看不到了,那《通鑑》的記載當然可以當史料用,前輩學者都是這樣處理的……除非有具體的證據證明《通鑑》的某段記述是作者自己編出來的”;5“幾乎可以說,《通鑑》的材料都是有根據的”;6“《通鑑》常常把官修史撰的材料拿來,加上寫溫公自己喜歡的古人寫的文字,略加組合,變成‘新史料’,後人就以為是原始材料,跟著走下去,完全變樣了,根本不可靠”、“材料裏面性質各不相同的情況是很多的。比如唐代,溫公等人喜歡用一些他們信任的唐代文人的文集裏的材料,而在運用這些材料時,常有改寫的現象,這種改寫固然有根據,但放在上下文敘事的脈絡裏,便會走樣,這就會有近乎編造的作用,雖然材料本身是有根據的。即便宋代也並非在運用這些材料上看法一致,否則范祖禹就不用出來寫《唐鑑》了”;7“這其實也就是溫公等人的做法,當然折衷的方法有不同,但這折衷裏才大有文章。古人常常不得不折衷。很多材料從性質上講其實根本不能折衷的”;8“以溫公的水準當然可以揭示一些真相,但他屈服於更大的(資治)目標,不惜犧牲自己的史識”;9“先將《通鑑》所載視作一手史料來用”,“待有資料證明《通鑑》所載錯了”(作者此處引用并總結:“也就是上引其他學者說的‘有具體的證據證明《通鑑》的某段記述是作者自己編出來的’再‘加以糾正’看來是一種穩妥的辦法”)10“在引用相關史料時,也許可以考慮:若《通鑑》與南北《史》或各《書》一模一樣,則引先出的;若有不同,哪怕是一個字不同,都要斟酌何以不同”(作者此處表態:“筆者讚同此說,覺得可以作為處理《通鑑》文字的一項原則。”)對史料的態度往往左右學人的研究路徑和層次,以上所引”同行學人“處於同一時代相關專業領域,所引“交流所言”應置入話語背景和上下文理解。在研究過程中呈現出由於史料的不確定性而導致歷史的諸種可能性。對史料的懷疑、批判和反思態度從長遠來看是可取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參考工具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