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33937577
作者:刘亮程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刘亮程
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多年农机管理员,现任新疆作协副主席,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20世纪中国最后的散文家”,是继沈从文、汪曾祺之后,当代作品最经典,最常销的乡土文学作家。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及长篇散文《虚土》,长篇小说《凿空》等。《鸟叫》《我改变的事物》《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多篇作品入选内地和香港小学、中学、大学教材。
刘亮程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和瑰丽。
——冯牧文学奖授奖词
这些年来,刘亮程醉心于新疆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慢慢地感受、慢慢地记录。他的写作姿态、讲述节奏,乃至关注的切入点,都呈现出独到之处。他写耳闻目睹的新疆风物、凡人轶事,也写自己的亲情、交游、内心触动,但他往往透过上述内容,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信仰层面,深入到风景和遗迹背后的地理历史背景。
——《中华读书报》2012十大好书评语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40后代表作家,著名学者)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50后代表作家,著名小说家)
刘亮程是一个善意到家的人,他对世界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到处都充满了欢喜,他见什么都很欢喜,见什么都顺眼,哪怕是一只偷吃他麦穗的老鼠他也很顺眼,哪怕是一只吸了他血的蚊子,他也很顺眼,在他身上睡觉的虫子,他同样顺眼。这种顺眼正是源自他内心的善意。他以这种善意与世界相处。
——摩罗(60后代表作家,著名学者)
他站在村庄中心,目不斜视,缓缓写尽一切温暖的踏实的事物:人畜共处的村庄,柔软欢欣的日常生活细节,古老庄严的秩序,公平而优美的命运。一只手写出,一只手遮盖,像呵护火苗一样呵护一个一个的字眼,待它们渐渐站稳了才松开手,看着它们一个一个孤零零地站在无边无际的空旷世界里,一动也不敢动。
——李娟(70后代表作家)
我总是喜欢读一些和自己的生活比较贴近的文章,可是刘亮程的书是个例外。我是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农村最大的印象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以及田野上七零八落的牲口。可是刘亮程却将他居住的村庄写出了世外桃源的味道,甚至有点伊甸园的味道。
——郭敬明(80后代表作家)
《凿空》是一部描写中国式孤独的罕见作品……令人读时欣喜连连,掩卷又惆怅不已。在这死寂般村子的地下进行着热火朝天的挖凿活动,寻宝的农民在凿,油田工人在凿,考古专家在凿,盗墓贼在凿,矿工在凿,工程队在凿,管道工在凿,光缆工也在凿。人人为财富而凿,为极端功利目的而凿。但在他们中间却有一个“为凿而凿”的人,那就是农民张旺财,其动力来自人类“凿空”的本能,似乎只有不停地挖掘,才能平息心中难言的渴望……
——《亚洲周刊》2010年度十大长篇小说授奖词
所获奖项
2001年,《一个人的村庄》,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2009年,《虚土》,天山文艺奖
2011年,《凿空》,《亚洲周刊》2010十大长篇小说
2011年,《凿空》,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3年,《在新疆》,《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人畜共居的村庄
狗这一辈子
3
我改变的事物
6
通驴性的人
10
逃跑的马
16
与虫共眠
23
冯四
25
剩下的事情
33
住多久才算是家
56
人畜共居的村庄
63
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
66
黄沙梁
69
春天的步调
80
干点错事
87
别人的村庄
90
寒风吹彻
99
野地上的麦子
106
一个人的村庄
115
第二辑 风中的院门
风中的院门
141
炊烟是村庄的根
142
鸟叫
144
捉迷藏
150
风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159
天边大火
161
谁的影子
165
那时候的阳光和风
167
共同的家
170
两条狗
174
永远一样的黄昏
176
最后一只猫
178
追狗
181
两窝蚂蚁
184
我的树
189
树会记住许多事
192
我认识那根木头
196
老根底子
201
一个长梦
204
老皇渠村的地窝子
211
春天多远
218
高处
224
谁惊扰了我
225
我受的教育
227
韩老二的死
228
村庄的头
233
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
235
偷苞谷的贼
242
空气中多了一个人的呼吸
250
一场叫刘二的风
253
第三辑 家园荒芜
只有故土
257
一个人回来 258
走近黄沙梁
263
扔掉的路
266
有人死了
268
房子的主人回来了
275
一顿晚饭
283
好多树
286
留下这个村庄
290
只剩下风
294
闭着眼睛走路
296
父亲
301
木匠
304
坑洼地
308
一截土墙
311
狗全挣死了
316
两个村子
320
清点人数
324
一村懒人
328
成长
333
大树根
335
那些鸟会认人
341
坡上的村子
344
我们家的一段路
348
远远的敲门声
353
家园荒芜
363
柴禾
376
我的死 380
谁喊住我
386
今生今世的证据
387
我挡住了什么
390
最后时光
393
寻找“一个人的村庄”
397

作者简介

《一个人的村庄》(散文集)
《一个人的村庄》为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巅峰杰作,自1998年出版以来,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众多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赞誉,曾荣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书中多篇文章被选入全国各地语文教材,铭刻了一代人的乡土记忆,已成为乡村散文作品中无法超越的经典。
刘亮程亲自修订后,为精装珍藏版《一个人的村庄》写道——
在我二三十岁最寂寞的时光里,我糊里糊涂写出了一部好书。那时我能听懂风声,可以对花微笑。我信仰万物有灵。作家就是那种能跟石头说话的人。我让自己单独地处在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中,静悄悄听万物的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觉万物在听。


 一个人的村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二零一五年的夏天,宁波的夏天闷热烦躁。某日做完暑假工作去书城,看了一阵子的书,就选中了这本《一个人的村庄》和木心先生的诗集《我纷纷的情欲》带回宿舍。后来那个暑假的生活一团糟糕,表哥车祸遭遇不幸;妈妈心情悲痛几欲奔溃,无奈之下只得辞掉工作回家陪着妈妈。于是这本书就匆匆翻了几页就搁置起来了……后来偶然再次翻起这本书,不禁为之惊叹。刘亮程是生活在怎样的时空啊!我也曾经有自己的村庄,只是彼此都渐渐远了。从上大学开始,我的那个村庄就变成了荒凉的寒冬和蝉鸣的夏日时光。村庄里也再无春暖花开,再无秋雁南飞。家里那条名唤“黑黑”的狗也日渐憔悴。唉,人也变了。冬日里的村庄是喧喧闹闹的过年的气氛,摩托车在土路上呼啸而过,卷起一串串土雾。路上的人们姹紫嫣红,在村庄荒芜背景的衬托下一个个突突地冒出来。秋日的村庄也再无丰收,路上没有人,田里没有庄稼,杂草荒芜。秋蝉和青蛙整个夏天都躁动着,不安地叫醒每个黑夜。从此村庄只在记忆里,不在生活里。刘亮程的村庄是多么有趣的一个世界啊!那条眼中满是陈年旧事的老狗、通“驴性”的驴和通“驴性”的人、逃跑的马、田野里的草虫……这样的一个世界,我们竟然失去了。童年的记忆里的村庄也渐渐地流失,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曾经拥有的慢慢地消逝了,我们还想要更多。我们起床,吃早饭,赶地铁公交,上班,回家。生活里再也没有村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污浊空气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再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倾听一只草虫的耳语,再也没有心情关心村庄里那条狗和驴子身上的故事。我们的生活是城市的生活,是忙碌,是前进,不断地向前。只是生活还是缺少点什么吧,再也没有南山,也没有满山的菊花,更没有那个采花人。村庄没了,只在诗人的想象里。我们无可奈何地扑向这位采花人。他的眼睛里有村庄,有菊花,有诗。“其实人的一生也就像一株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一代又一代人熟透在时间里,浩浩汤汤,无边无际。谁是最后的收获者呢?谁目睹了生命的大荒芜—这个孤独的收获者,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金黄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如果我还有什么剩下的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片云的事情。”“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都不由自主。”“我没有狼的孤独。我的孤独不在荒野里,而在人群里。”……而最后,我们那位采菊人只能哀叹“一个被文字记住的村庄也许更加不幸”。
  •     (戈兰高地上)灵动的不只是风景了,也包括灵魂本身,四处跃动。风景不再是唯一,村庄像流沙一样,随时陷落,也随时浮出。 陈元武《谁在跳跃》在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笔下,戈兰高地上村庄的春天充满了宁静,仿佛是“酒精让世界充分溶化”。在曼妙的春天,一切的美好在仍旧很原始的风景映衬下显得亦真亦幻。春色苦短,何不把酒言欢?以色列是希伯来文明的中心,但象征着希腊文明的“酒神精神”却在戈兰高地上翩翩起舞。其实西方文明,始终是在二者中寻找着微妙的平衡。唯一重要的是自由,是让灵魂释放。春天在远方是寻欢的时令,但在东方,却意味着播种。作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有“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对他个人的“乡村思考”做了一次“汇报演出。他竭力书写自己在荒凉广袤大地上游荡时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普遍同时却也最卑微的存在状态树碑立传。平心而论,《一个人的村庄》是一部很容易令人感到惊艳的散文集。乡土的气息,往往会因其纯净而令读者神往,然而却很少会有作者可以如此深入——或者说,拥有——一个村庄。刘亮程做到了,他书写的是乡村,以及乡村里,最隐秘的莫名。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是没有城市和乡村之分的。人们都住在依山傍水的画面中,过着日出作日落息的生活——从没有人想过山那边的风景。往往是不安分的灵魂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偶然离开村庄的人发觉了远方的风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坚守的土地开始了交流。人类社会因交流而繁荣,也便有了城市,以及乡村。有人离开就会有人坚守。比起城市的车水马龙酒绿灯红,乡村的生活确乎安逸了许多。城市是不自由的。但乡村的自由,能意味幸福吗?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乡村是这样一种真实:一个人从生到长成,开始在土地上劳作。他年复一日积累着不知名的财富,娶妻生子到年老体衰,再到看着后代长成、劳作、娶妻生子……周而复始。大地上总有“忙不完的活”,而“剩下的活,也总有人来做”。在乡村里,时间的观念是淡漠的,因为景致、故事的情节几乎不曾改变。循环往复是一种格外严格的永恒,没有人去打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自由,但我想,他们自己一定也不曾知晓。由此,他们大概是幸福的。中国人的“安土重迁”是根深蒂固的。于是土地变成了一种责任。他们要用自己的生命,让土地的荒凉繁荣在落寞自由流转。一年有四季,而他们,只有与土地有关的一生。直到地老天荒,他们都生活在最开始的村庄,那片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
  •     我家开在转角的书店不大。还好,我在书本里出现之前接触到了刘亮程。所以我对他的印象很好,不是课本里面板起脸的小老头。我一直以为上课本是破坏一篇文章的意境的方法之一。风啊在吹着,一程一程 。在课本里见到了他的,在阅读理解里读到。现在还在上学,但是偶然遇见他,会像看见熟人,哦,那个人我人识,所以不像对其他那些课本里的东西,就没有多大的抵触。也许是自己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捧一杯水,舒适的倚在椅子上,靠在枕头上,各种让心情舒适而放松的姿势,让自己自在。也许没有压力,可以慢慢的玩索其中意蕴。自由在读书的时光,真像那村庄中的时光。相信很多学生同志和我一样也在课文遇见他吧。O(∩_∩)O~他在一个地方久久的呆着,久久的浪漫着。不知为何,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同样是久久的浪漫依恋。是这一村庄与刘的恋爱。久久的,也许就脉脉温情的含着一生,慢慢的,也许才像个一生。太快的一生像电影,少了那么多的细细腻腻的感觉。那些思绪丝线一般的凌乱的漂浮,一篇文章都有那么多的日夜。蜻蜓,麦子,牛,猫,狗······那么多东西,像历史文物一样,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走来。走过那么多年代,上世纪就在村庄里存在着,似乎是村庄永远的符号。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现代高科技化的土地上,流淌着村庄的血脉。像图腾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第一次读到这种诗体的散文,而且只以一个小村庄为载体,却写尽了风,写尽了鸟,虫,草,房子。真真是做到了一花一世界。在作者的笔下,万物有灵,风,虫,草,大路,房子,树,一切能看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意志,都在时间的漫长中慢慢改变,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原本你不会注意到这,经作者一说,一描述,你会发现,哎呀,真的是这样。看这本书,你像开了第三只眼睛,像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那世界里,猪牛羊狗草都在默默地疲懒地活着,他们并不以人为主,相反,人只是个陪衬,或者,人和他们是平等的。
  •     拿起来放不下的好文章!如此妙趣横生!平淡无奇的小事经他的笔下变得无比的韵味悠长又有趣的很,真神奇!
  •     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住在一个充满生气的地方。不仅牛羊猪狗飞禽走兽,树木山川大地河流,甚至每一缕炊烟,每一条道路,每一块墙砖,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野蛮生长,或者兀自荒凉。这些生命从人群中流过,毫不在意。
  •     美,不胜收的美。
  •     人与土地。
  •     乡村哲学家,语言中充满着灵气。
  •     《今生今世的证据》备课太难了,刘亮程的高频词汇都是在一个自成一体互相牵连的非常个人的语义系统里,文章抽出来看,不少意义就消失了。刘不是时代思潮型的作家,他的思想来源于“旁观又浸入”的村庄经历,比较特别,不大好讲。
  •     乡愁
  •     一直没看完,描写动物的心思,文字透着哲理,初读很神奇,看多了就显得疲乏,模式都差不多
  •     感受得到内心的洪荒之力,但是文字差一点劲道。
  •     “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 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
  •     与书同名那篇,简直魔幻现实主义,看拍摄日记原来是把小说一些内容放入了散文里。难怪。
  •     万物有灵。树叶,炊烟,灰尘,土墙,野草。。。
  •     10%
  •     读这本书一是被生命的充沛感动,也只有保留庄稼牛羊的村庄能给予这样的自在丰足;二是每每浮现一个从未经历的画面:在一个黄昏,我用背在破损的泥墙慢慢蹭着,手指甲掐进泥缝里去抠出一块黯淡的土,复又捻碎,灰蒙迷离,抬头望见归巢的鸟儿衔走两片红云,天色一下子就暗了,仍是没有人来。
  •     内容没得说。然而印刷纸白得刺眼,字体又细。减一星。只适合在黄灯下阅读。日光灯下阅读眼睛会亮瞎掉
  •     读着读着就烦躁了,全都是一种一样无聊的调
  •     去年这个时候骑车带着它去一个小馆子喝难喝的水又坐了很久看完的。刘亮程所崇尚的美单一繁复,但正是这种土壤里懒庸庸挣扎出来的梦把我彻彻底底的带进了他的村庄,又在里面迷路。
  •     他写了一本好书。 真的寂寞呀。
  •     一个人静静地看花在风中笑,有何不好
  •     文字所到之处显得甚是随意与质朴。不喜欢看散文的我都很喜欢。
  •     村庄生活的经验,有趣,有味,有茫然有悲凉。总之,要敬畏自然,敬畏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
  •     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
  •     你曾经生活在那里,你的每一寸肌肤离不开干燥的土地,你的每一声呼吸都带有风的等待。一声叹息。
  •     乡村的美是最纯粹 因为朴实 众生皆为虚妄
  •     对万物的描写很有村庄的味道,但有些文章真的不太能理解,只能对其中一些句子和段落产生共鸣,尤其是《一个人的村庄》这篇,无法明白到底想表达什么。
  •     接地气
  •     魔幻又平淡
  •     用不一样的角度写了自己的家,值得在我岁数大一点时候在回顾一遍。
  •     刘亮程描写村庄、土地、人、麦子、树木、牲畜,文字具有大气之美,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人在大自然中收获的美和心的宁静。对这优美、温暖的精神故乡,作者用最美好、最有灵性的语言书写。
  •     他像是永远存在于那个小小的村庄里 又像是走遍了全世界的局外人在观察
  •     驾校教练看见书名 问我是不是恐怖小说...
  •     三星半。对于我这种没在乡村生活过的90后来讲,其中几篇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但是越看就有点越无聊了…
  •     有着大境界、不聒噪的散文
  •     喜欢他笔下的真,但不喜欢他笔下的脏。不过真的,难免脏吧。
  •     十年前读过的一本书,那时候实在喜欢里面充满哲理的句子和对乡村的细节描写。
  •     卑贱到与牲口等齐,才能发现做人的乐趣。
  •     终于看完一年前买的《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的文字轻盈飘忽如同黄沙梁里一场抓不住的大风,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苍老的时间感;又以牲畜、碾子、轱辘、梭梭柴这些实实在在稳重诚恳的村庄事物为根脉,正如空中的炊烟最终回到人家的锅灶里。 前半部分算是乡土文学里出淤泥而不染的,后半部分主题就点得太过迫切直率,反而流于浮夸。“——我的母亲黄沙梁啊!”
  •     如果有一天我回到农村,一定会带着这本书,觉得睡在炕上读才更生动。
  •     一个人的乡愁
  •     喜欢,也就做了一本电子书收藏。
  •     人与自然。
  •     黄沙梁的太阳,把人晒老,风把人吹老,日子把人的腰压弯,腿压弯。而这本书,却把我读老。二十出头的我,跟随作者,跟随黄沙梁,从出生到暮年,直至变成一颗沙砾、一粒尘埃,被风吹起,吹到远方,又被另一场风吹回到原处。对于同样生长在西北小村庄的我来说,文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那么清晰可见。
  •     前半部分抱着一定要读完的勇气 后半部分带着一种不要读完的思考
  •     西北偏北的土腥气,但又想使劲拿在鼻子前嗅。
  •     我的最爱。
  •     初读觉得文字优美,有一种自然的灵气。读久了反而觉得平淡了,没有转弯的感觉。但也确实写的是美的。
  •     还行,没有虚土写得好。
  •     文字如同一场黑夜,闷出几声惊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