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208081185
作者:(德)叔本华
页数:328页

章节摘录

论教育由于我们智力的本质所使然,概念应该来自我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因此,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如果我们确实以这一顺序认识事物:就像那些自己的亲身经验就是自己的老师和教材的人一样: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得很清楚:我们的哪些直观认识隶属于我们所掌握的哪一个概念,并被这一概念所代表。我们就会对这两者都了如指掌,并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事物的程序和方法称为自然教育。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通过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经验随后会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会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出现失误。这样,我们对人、事的看法、判断和处理都会出现错误。教育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因此原因,我们在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大量地阅读,但随后在踏入社会时,我们却表现得有时像个怪人,有时又跟一个白痴差不了多少;在某一刻很紧张拘谨,但在另一刻却又相当冒失莽撞。我们的头脑充满着概念,并跃跃欲试地运用这些概念,但在套用这些概念时似乎总是颠三倒四。这是搞乱了从根据到结果的顺序所引致的后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先获得概念,最后才是直观认识: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思想智力的自然发展过程。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根据以上所述,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不过,就像我已表明了的,这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对每样事物的直观走在这些事物的概念之前,然后是狭窄的概念,最后才是广泛的概念。这样,传授知识的程序就是依次把握概念和以这些掌握了的概念为前提的新概念。但如果在这程序中跳过了某些环节,那就会出现残缺不全的概念,而由此又会产生出虚假的概念。到最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因人而异地有所偏差。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长时间:许多人甚至终其一生:保留这种偏差走样的认识。谁要是检查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总是要等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有时是突如其来地:我们才能够正确或者清晰地认识许多很简单的事情及其关联。直到这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总还存在着某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早年所接受的教育跳过了某个需要认识的对象所致,这有可能是人为的:教育者向我们灌输了虚假的概念;也有可能是自然的一一我们自己本人缺少了这方面的亲身经历。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清楚掌握知识确切的自然顺序,这样,才能够讲究方法地、以符合这种顺序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事物及其关联,而不会一味向他们灌输一些荒唐的见解:以后要消除它们都是很难的。首先,我们必须防止孩子运用那些他们无法对应清晰之概念的字词。不过关键之处始终在于直观认识必须先于概念而至,而不是颠倒过来:但这恰恰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不幸情形,就好像小孩出生时脚丫先伸出来,或者写诗歌时先写韵脚一样!因此,当小孩的头脑里面还很缺少直观印象时,概念和定见,甚至偏见,就已经打印在小孩的头脑里面。以后,这些孩子就把这些现成的工具套用于直观知识和经验。其实,概念和定见应该是直观认识和经验的结晶。直观印象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它们在简洁和快捷方面,不是抽象概念的对手:后者很快就把事情概括打发;所以,要纠正那些先人为主的概念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许这工作永远也无法完成。因为直观知识在各个方面都与先人为主的概念相抵触,所以,我们的直观所告诉我们的东西预先就被认定是片面的,或者干脆遭到否定。人们对直观认识视而不见,以保护先人为主的观点免遭伤害。所以,许多人经常终其一生都受着自己定了型的思想的压迫,这些思想也就是由荒唐的念头,古怪的想法、怪癖、狂想和偏见所组成。的确,这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从直观和经验中总结出基本概念,因为一切概念从一开始就都现成地提供给他们。正是这一原因使无数这样的人变得那样肤浅和乏味。所以,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应该坚持采用合乎自然的培养知识的方法。概念只能出自对事物的直观;起码概念不可以由非直观素材加以证明。这样,小孩只获得了为数不多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却都是精确和有充足依据的。他们就会采用自己、而不是别人的一套标准衡量事物。他们也就不会沾上众多千奇百怪的观念和想法。要驱除这些东西起码需要以后的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他们的精神思想也就一劳永逸地摆脱偏见和习惯于对事情的清晰、透彻的判断。一般来说,在孩子们从生活原型中了解到生活之前,他们不应该从其复制件中认识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不要匆匆忙忙只是把书本放在孩子们的手中;我们必须让他们逐步地了解事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注意引导他们获得对这现实世界的纯粹的认识,让他们永远直接地从现实世界里提取概念,并根据现实把这些概念组织起来;而不是从别处,从书本、童话故事或者别人的谈话里获得这些概念,然后就把这些现成的东西套在现实生活当中。否则,他们的头脑就将充满虚幻的东西;他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错误地理解现实,或者会削足适履,徒劳地根据那些虚幻的东西来重塑现实,并因此在理论上,甚至在实际中步入歧途。早年灌输进头脑的虚幻的东西和由此产生的偏见所造成的损害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往后的日子里,世事和人生所给予我们的教训就不得不主要用在消除这些偏见方面。根据狄奥根尼斯的记载,甚至安提西芬尼作出的回答,也是依据上述这一道理:“当被问及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时,他回答说:‘学会忘掉坏的东西’。”正是因为早年吸收的谬误深深地印在头脑里面难以清除,同时,一个人的判断力很迟才成熟起来,所以,我们不能让未满16岁的孩子接触任何理论和信条的东西: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有可能包含巨大的谬误。因此,这些孩子不应该接触一切哲学和宗教,以及各种笼统、泛泛的观点;他们只可以学习那些要么不可能包含谬误的学科,诸如数学,要么就是不会含有危险谬误的科目,例如语言、自然科学、历史等。一般来说,孩子们只应该学习在他们那个年纪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并且可以完全理解的知识科目。少年期是收集素材和对个别事物能有专门、透彻了解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判断力在这个时候一般来说仍未成熟,最终的答案仍然悬而未决。因为判断力是以成熟和经验为前提,所以,我们不应该打扰判断力的成长,而要尽量小心不要以强行灌输定见的方式使判断力加快到来,否则,就会导致它永远瘫痪。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黏附在记忆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得到最大的收获。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最初的12年里,所有我们认识的人都深刻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和我们所大致经历过的、听见的和学到的东西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么,按照准则和规律,严格地、讲究方法地和有组织地引导各种印象,从而把教育奠定在年轻头脑所特有的接收、保存印象的能力基础上:就是非常自然的想法了。既然每个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又是相当有限,尤其是个人的记忆力,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其他的一概免去,就成了至为重要的事情。而具体素材的选择则交由各科学问中的大师和佼佼者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完成,而选择的结果就被固定下来。这种选择就是把一个人必须知道的、重要的、泛泛的大概知识和只是对于某一特定职业或某一学科才是重要的和必需的知识筛选一遍。属于前一类的知识将被分类成各级别的课程或者百科全书,以适应每个人由于不同的外在环境所需要的相应不同级别的普遍教育:从只是最简单的初级课程一直到最后由具备哲学头脑的人讲授的各个整体科目。但属于后一类的知识则由各个学科的真正大师精心挑选。这一整套专门制定的智力教育大纲每过十年当然就有必要修订一次。这样,经过如此安排,青年人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记忆力优势,到将来有了判断力以后,他们的记忆就能为判断力提供很好的素材。一个人认识力的成熟,也就是说它所达致的完美,就在于他所掌握的总体抽象概念与他的直观认识能够精确地联系起来。这样,他头脑中的每一个概念都直接或者非直接地以他的直观知识为基础;他的概念也只有这样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同样,认识力的成熟也在于他能够把获得的直观知识纳入正确和适当的概念之下。这种成熟只能是经验,因而也就是时间的产物。通常,我们都是分别获得直观知识和抽象知识,前者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后者则经由别人或好或坏的教育和传达。所以,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那些只是以词语固定下来的概念与我们经由直观获得的真正知识通常并不一致和连贯。我们也只能逐渐让这两者缩小差距和彼此修正;只有当这两者完全地融会贯通,才会产生成熟的认识力。这种认识力的成熟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是否完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并不建立在抽象知识与直观知识的融会贯通上面,而是由这两者的深度,或者说强度所决定。对于一个注重实际的人来说,他最需要掌握关于人情世故方面的精确和透彻的知识。不过,这种学习又是至为冗长的,因为直到他步入老年,这种学问仍然没有止境。但如果他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掌握其中的最重要的事实。在世事学问方面,作为初学者的青少年需要学习初步的和至为困难的一课,但甚至成熟的人也必须经常在这方面补课。这学问本身就已经相当困难,而这些困难又被小说加倍增加了,因为小说所描绘的人的行为和事情的发展并不真正在现实中发生。但这些东西却被轻信的年轻人接受和吸收进头脑里面。这样,原来只是否定属性的无知现在却被肯定属性的谬误,亦即精心编织的虚假人生设想所取代了。这些华而不实的设想在以后的日子里甚至造成思想的混乱,把人生经验给予我们的教训也颠倒过来理解,使我们错误理解获得的教诲。如果说在此前青年人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那么,现在他们则被鬼火引入了歧途。对于女孩子来说,这种情形尤为严重。一种完全虚假的人生观通过小说强加给了青年人,同时,这种人生观又刺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但这些期望却又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这些通常都给年轻人的一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就这一方面而言,那些在年轻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阅读小说的人,例如,手工艺工人等,就拥有了明显的优势。有一些小说是例外的,不应受到上述的指责。事实上,它们还有相反的效果呢,例如《吉尔·布拉斯》及勒萨日的其他小说。另外,还有《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以及华尔特·司各特的某些小说。《堂吉诃德》则可被视为对那条错误之路进行讽刺描写的作品。论天才“天才”(genie)一词的真正所指就是对我在前两章里讨论过的那一类认识具备明显突出的能力;所有真正的艺术、诗歌,甚至哲学作品都出自这一类认识。由于这种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而且我们只能在直观中而非在抽象中认识这些理念,所以,天才的真正本质就在于直观认识的完美和力度。据此,我们听到人们把那些发自和诉诸直观认识的作品,因而也就是造型艺术和图画艺术的作品明确地称为天才的作品;其次就是诗歌作品:它通过想象把直观认识传达给人们。在此,天才与只是人才、能人或者干才的区别就变得泾渭分明了。后者的优势在于其更灵活、更准确的推论知识,而不是直觉和直观知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思考比常人更加快捷和准确。相比之下,天才所直观看到的是一个迥然有别于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虽然这只是因为天才对同样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这一世界看得更深而已。而这又是因为这一世界在天才的头脑里得到更为客观,因而更为纯净和清晰的反映。智力只是用以发现动因的工具,这本来就是智力的天然使命。所以,它在事物中所看到的本来就不是别的,而只是这些事物与意欲之间直接的、间接的,或者只是有可能的关系。就动物而言,因为动物的智力几乎就只停留在事物与动物自身意欲的直接关系上面,所以,智力的这种用途就尤为明显。与动物自身意欲无关的东西对于动物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原因,我们不时会很惊讶地发现,甚至聪明伶俐的动物也不会注意到一些本身是相当异乎寻常的事情,例如,在我们身上或者周围环境所发生的明显变化不会引起它们的惊讶。

前言

阿图尔·叔本华(An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早在29岁就出版了奠定其哲学思想体系的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之后他陆续出版了不少论题广泛的作品,包括《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在这些著作里面,叔本华对其在“主要著作”(叔本华语)里所提出的基本思想作了更详尽的阐述和广泛的论证。本随笔集里的文章全都属于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涵盖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人的精神现象,涉及自然科学、美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但这些思想全都围绕着“意欲”和“智力”(认识力)的核心概念。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因为“意欲”和“智力”是构成我们这一现象世界的两要素,这两者的本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因此就构成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叔本华主要著作的题目就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一点(“表象”就是智力运作以后的结果)。本书的全部文章当然也都围绕这一对核心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论教育》则单独讨论对智力的培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弗兰茨·卡夫卡

内容概要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因为他对人间的苦难非常敏感,对人生观感到极度悲观,所以被人称作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
他特别专精于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对和不屑于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理论。
他的一生不算风光,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时,他的哲学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视,不过却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
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遭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
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
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书籍目录

译者序
论教育
论天才
论美
心理散论
论命运
论性爱
《论性爱》附录
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论哲学和智力
伦理道德散论
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编辑推荐

《叔本华思想随笔》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在这世上只有一种会说谎的生物、那就是人类。生活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定额工作。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以外,别无其他。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这个人理智思考和选择以后的产物。

作者简介

叔本华早在29岁就出版了奠定其哲学思想体系的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思想随笔》出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世界》的第二卷,他全面论述了天才、命运、美学、性爱、伦理道德等人生思想的诸多方面。通俗而有力地回答了人类一直求解的重要问题。

图书封面


 叔本华思想随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看完了韦启昌先生翻译的4个本子,这是最后一本。想起石冲白老师翻译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到现在还没有读下去。石老师翻译的严谨专业,可能更合适专业人来看。韦先生译本就可读性更强些。当然这与译文本身的内容也有关。石老师译的本身就是编论文。韦先生译的更多的是小品小散文。叔叔的风彩是有目共睹的,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很大。如果让我给别人推荐三本经典的书来读。那么“人生的智慧”韦启昌先生的译本,必然是其中之一。这本“思想随笔”好象说了很多,又像什么也没说。梁濑溟说过(我是他的粉,所以只知道他说过)“要结构化你的知识”。换言之,如果你对叔叔的思想毫无认识,只是追求只言片语的话,那么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过几天你就会忘了这本书的内容。但如果你对叔叔的思想已经大概有了个体认,那么这本书就像什么也没说一样,因为好象多数是从《意志与表象世界》里摘出来的:)good luck
  •     第一次接触叔本华,是在大学,大概大一上学期刚结束,那些年,刚历经完初中高中六年苦学猛修,初进入所谓人人推崇的人人热盼的大学,大学——几乎一切完全不同于中学,没了埋头苦学的必要,没了日夜揪心的考试,更主要的是,从那时开始,就没了为之奋斗近十三年的目标——考上大学。我想,这时期正应了叔本华的话,人生总是处在需要与匮乏中挣扎,没了这两者,就会陷入极度的无聊。那些年,我的人生,正痛苦着。不得不再次喝起成功毒药——狂看励志类书籍,但这些,似乎再也无法拯救我了。直到在浩瀚的图书馆无意间拿到叔本华的《劝诫与格言》,哲学式的励志?看看又何妨!看完《论人世的痛苦》《论生存的虚无》,我已明白,我必须看完他,我可能将会和他纠结很久很久。从那时起,悲观的我,似乎不再悲观,因为,没有什么思想,能比叔本华的思想更让人彻底尝到彻底的痛苦了。我的大学,于人世,就在疯玩疯乐中走着……最近,再看叔本华,是他的《叔本华思想随笔》,更多了一份戚戚之感,倘若简单的给他贴上悲观或痛苦的标签,未免可笑。他或许很残酷,但却是很真实,很深刻。叔本华的东西就是这样,越看越有味,越看越少痛苦,触摸过他的思想的痛苦,反而没了人生的苦痛。
  •     即使是叔本華哲學這樣人們所謂悲觀的主義,也要看你是如何認識并看待它的。就像論命運的時候,我們反而更應該執有行動的信念一樣,不斷地上升,上升到對必然与自由這兩個對立面的統一的認識顯得很重要。有些東西總是會在生活的點滴中與我們相會,即便是這樣超驗的東西,我們還是不得不思考,不得不正視。這條路上你如何走,也或許只是一種體認。因爲自由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作是對必然的認識,某種程度上我們渴望自由。

精彩短评 (总计69条)

  •     思想独特 值得深思 很有意思
  •     五月中离开大理的时候随身带上,到今天看完已是十月初,从迷茫漂泊煎熬到偶尔的决绝,到有了新的航标,生活又渐渐在得失之间求舍之间趋于稳定和平淡,又到现在的生活有值得珍惜的一面又有步入麻木平庸的境地。虽然文字立意简洁明了,但我记性不好精力不振读得艰难,掩上书,头脑一片空白。用喜欢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努力做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发出自己在夜空中应有的光
  •     相见恨晚啊!!!!!!大爱叔本华!
  •     我最喜爱的哲学家,我的偶像,没有之一!“生命的本质就是无尽的痛苦与虚无”是他主要的哲学思想,他的作品会刷新你的三观,让你更加鄙视那些油腻恶心的鸡汤,从而平静淡定的面对充满痛苦和幻灭的人生。他的作品就是神作!
  •     内容新颖,有倾向于心理学,但哲学与心理学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都说叔本华狂妄,但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理解世俗、谦逊的哲学家思想家,深刻的思想,到位的分析。但是就像他说得,人的意欲和个性是天生的,他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承认生命的无意义和真相的悲观,但是我更像尼采,在无意义的人生中创造自己的意义,做个乐观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     还没读完
  •     不敢說讀過了。叔本華光是一本philosophy門外的essays就已經得反芻了。一來叔本華文筆長句子就是好,二來意欲、智力、審美說都入了三觀,三來木心說過現代人要通讀叔尼柏弗四大天王。給跪。
  •     逆天
  •     刻骨铭心的服气。尤其是最后一篇《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     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     好书!上海人民版韦启昌先生翻译的叔本华,可说是目前我所读过叔氏哲学的最佳译本,本书与韦先生译叔氏《人生的智慧》、《美学随笔》以及《论道德与自由》同是字字珠玑、不可多得的神品!只期待韦先生能把叔氏代表作《作为意欲与表象的世界》全本译成中文,那当真是一大幸事了!这书我已买了多本,作为送朋友的礼物,郑重推荐!
  •     只有论天才一章节有折页
  •     刷新了我很多认知方式。看来不能看太多小说,应该多经历现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直观经验。长辈安排的相亲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婚姻。性格互补也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虽然悲观,虽然歧视女性,但是超验的意志假说看似确实能解释很多现象,姑且理解为自然规律?
  •     虽然读得很费力不过也还算是用户友好型的哲学家了。文笔很深刻,思想也很有力道,金句频出。读到最后一章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时简直全程脑补叔本华的冷漠嘲讽脸。明明是悲观的调调又豁达得不行,大概看透生活还坚持生活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情结吧。
  •     叔本华的书,我的大爱……
  •     之前因为“悲观主义”“讨厌女人”等“标签”不喜欢叔本华。今年偶然地拿起来读其中一章,然后才知道是非常严肃的思想大家。全部读完后,可以把握《论意欲与表象的世界》的大意,该书对尼采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叔本华的直言不讳和咄咄逼人,在现代社会他的言论可能会被攻击而无法公开发表。可以看出“存在主义”的源头,以及存在主义的另一面(亦即无意义、虚无)。太理性而显得无乐趣。但是我真的非常推荐这本书,可以作为他思想的进阶读物。另外一本很久以前读过的《人生为何不同》,当时给我带来的冲击没有这本大。后一本准备过段时间再翻翻看,看是因为内容的原因,还是因为我理解力的原因,导致当年读完特别不喜欢叔本华。
  •     确实好书,就是读得很费脑,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     震撼!佩服!偶像!
  •     翻译不错
  •     非常好。
  •     装帧精美,内容深刻,翻译文笔优美准确,“信达雅”!叔本华作为哲学家,真是个天才,目光是那么敏锐,思想是那么深刻,语言是那么生动;译者年纪不大,翻译如此之好,令人叹服,宇宙的造化!
  •     一些领悟很透彻,不是分析,而是贯通。
  •     可能还是修养不够,读起来像文言文比较绕口,“论教育”这一节的观点非常认同,即使今天来看,现代教育还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哲学家的思想真的很有洞察力!
  •     可以打十星
  •     两年之后再读,已经是不一样的感受了。越读越不喜欢他的自大和对女性的偏见(跟他一直被妈妈虐然后长期被追的女孩不待见有关吧2333)最不喜欢他放大了个人欲望。但是依旧推荐,适合入门的人。(就是随笔…特简显)
  •     指引明路
  •     非常喜欢的哲学家
  •     他这么一说,确实跟他说的差不多(没什么意思
  •     送货延迟近48小时,纸张差了,封面有胶。这次的亚马逊购物,真的会是永生难忘,以前也在卓越上买书啊什么的,但是从来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以后也不会碰到了,因为不会再关顾了。多说一句,卓越虽然被亚马逊收购了,但是该好的地方没好,该差的地方的真叫人差的满意。另外,真的,业务量大就多派点快递员送货吧,晚上七点半了还有一大堆货没送真的,快递大叔太辛苦啊,客服中心养这么多人,没必要。
  •     有趣又深沉的智者
  •     好吧 想学德语了
  •     开玩笑,,,,能触动我精神g点啊
  •     也是断断续续看了两个多月, 一如既往的啰嗦. 从前总是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意欲是同高同低的, 高智力的人在品质上面也会令人钦佩. 其实历史上的反例比比皆是, 只是我选择视而不见. 虽然可能很难改, 但以后尽量不以智力作为自己喜好的标准.
  •     开头就吸引住了,中间却是慢慢看完的。很不错的一本书,因为有深度所以急不得。你问我学到什么感悟什么,我都说不上来,就感觉和一个非常之理性的人交谈了一番。
  •     那么好的一本书,想买来收藏,唉,毛边
  •     给朋友买的,所以不知道怎么样
  •     依旧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杰作。
  •     韦老师翻译的很棒
  •     我是叔叔脑残粉。叔叔貌似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怎么办?
  •     作者翻译得很漂亮,当然叔本华的思想本身也很深刻。
  •     前面看的蛮爽,论性爱之后的内容感觉跟之前的有些重复。
  •     上海人民出版社 韦启昌译 不愧是叔本华作品中文译作里的精品2013年第6次印刷wille--意欲思想随笔---在韦启昌系列4本中属于集大成,也是最通俗易懂的一本。
  •     注定名垂青史的神作,相逢恨晚。
  •     因为他的语言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     初步地了解了叔本华,里面很多点都蛮符合自身境况的,觉得他挺吊
  •     还可以吧,正在观察中。
  •     高三时看的,读得有点囫囵吞枣,决定再回去看一遍。
  •     叔本华的哲学作品文学性很强,因此读起来感觉很轻松
  •     韦启昌的翻译水平似乎还不错,他为什么不尝试翻译一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本
  •     叔本华能怎么死了呢 我还好多话想问他呢 真是性感到极致的天才
  •     从第一篇《论教育》起就爱上了叔本华,每篇文章都有独到的见解,字字珠玑。作为哲学家,他不被他的时代认可,其实他是远超自己所属的时代;作为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后代人的青睐。
  •     好看,哲学家就是有种能把复杂世事把其本质提炼出来并用简短语句表现出来的能力,被论教育篇吸引,虽不能完全苟同,但亦有可取之处。感觉作者核心观点是意欲
  •     事实上我们和宇宙当中的尘埃没什么两样,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或是即将消亡。
  •     中规中矩的书,喜欢可购买。
  •     和大师闲谈的感觉,很不错
  •     终于读完这通篇干货的思想集。“哲学家的眼睛应该永远注视着事物本身,让大自然、世事、人生,而不是书本成为他的思想的素材”,叔本华虽然个性孤僻傲慢,但却不让我厌恶。缓缓,消化消化,迟点儿再读读这个德国老头其它的哲学体系著作。
  •     新的可以
  •     细读惊心。
  •     适合慢慢看,一口气读下去不合适也不能领悟什么思辨。
  •     很多想法被人家给理清了。有一些地方不是很懂。
  •     编译本 韦启昌的译文很流畅也很准确 论美这一章感触很深 笔记比较零散 待补充
  •     断断续续两个月才读完,相较于歌德 康德作品,叔本华这本易读许多,翻译也不错
  •     真的令我矛塞顿开,但是真的需要自己反复捉摸
  •     配送较快且质量较满意
  •     已被《论自杀》和《论女人》两篇洗脑。:)
  •     隔着书本都能看到他那一脸不屑的刻薄表情。。。
  •     深入浅出
  •     叔本华,本华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