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530209042
作者:张爱玲
页数:299页

章节摘录

文摘是马太太话里有话,还是她神经过敏?佳芝心里想。看他笑嘻嘻的神气,也甚至于马太太这话还带点讨好的意味,知道他想人知道,恨不得要人家取笑他两句。也难说,再深沉的人,有时候也会得意忘形起来。                            这太危险了。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要给易太太知道了。                                                              她还在跟易太太讨价还价,他已经走开了。她费尽唇舌才得脱身,回到自己卧室里,也没换衣服,匆匆收拾了一下,女佣已经来回说车在门口等着。她乘易家的汽车出去,吩咐司机开到一家咖啡馆,下了车便打发他回去。                    时间还早,咖啡馆没什么人,点着一对对杏子红百褶绸罩壁灯,地方很大,都是小圆桌子、暗花细白麻布桌布,保守性的餐厅模样。她到柜台上去打电话,铃声响了四次就挂断了再打,怕柜台上的人觉得奇怪,喃喃说了声:“可会拨错了号码?”                                                                                                 是约定的暗号。这次有人接听。                                                                                   “喂?”                                                                                                              还好,是邝裕民的声音。就连这时候她也还有点怕是梁闰生,尽管他很识相,总让别人上前。                                     “喂,二哥,”她用广东话说,“这两天家里都好?”                                                                      “好,都好。你呢?”                                                                                     “我今天去买东西,不过时间没一定。” “好,没关系。反正我们等你。你现在在哪里?” “在霞飞路。” “好,那么就是这样了。” 片刻的沉默。 “那没什么了?”她的手冰冷,对乡音感到一丝温暖与依恋。 “没什么了。” “马上就去也说不定。” “来得及,没问题。好,待会见。” 她挂断了,出来叫三轮车。 今天要是不成功,可真不能再在易家住下去了,这些太太们在旁边虎视眈眈的。也许应当一搭上他就借个什么藉口搬出来,他可以拨个公寓给她住,上两次就是在公寓见面,两次地方不同,都是英美人的房子,主人进了集中营。但是那反而更难下手了─知道他什么时候来?要来也是忽然从天而降,不然预先约定也会临时有事,来不成。打电话给他又难,他太太看得紧,几个办公处大概都安插得有耳目。便没有,只要有人知道就会坏事,打小报告讨好他太太的人太多。不去找他,他甚至于可以一次都不来,据说这样的事也有过,公寓就算是临别赠品。他是实在诱惑太多,顾不过来,一个眼不见,就会丢在脑后。还非得钉着他,简直需要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 “两年前也还没有这样。”他扪着吻着她的时候轻声说。 他头偎在她胸前,没看见她脸上一红。 就连现在想起来,也还像给针扎了一下,马上看见那些人可憎的眼光打量着她,带着点会心的微笑,连邝裕民在内。只有梁闰生佯佯不睬,装作没注意她这两年胸部越来越高。演过不止一回的一小场戏,一出现在眼前立刻被她赶走了。 到公共租界很有一截子路。三轮车踏到静安寺路西摩路口,她叫在路角一家小咖啡馆前停下。万一他的车先到,看看路边,只有再过去点停着个木炭汽车。 这家大概主要靠门市外卖,只装着寥寥几个卡位,虽然阴暗,情调毫无。靠里有个冷气玻璃柜台装着各色西点,后面一个狭小的甬道灯点得雪亮,照出里面的墙壁下半截漆成咖啡色,亮晶晶的凸凹不平;一只小冰箱旁边挂着白号衣,上面近房顶成排挂着西崽脱换下来的线呢长夹袍,估衣铺一般。 她听他说,这是天津起士林的一号西崽出来开的。想必他拣中这一家就是为了不会碰见熟人,又门临交通要道,真是碰见人也没关系,不比偏僻的地段使人疑心,像是有瞒人的事。 面前一杯咖啡已经冰凉了,车子还没来。上次接了她去,又还在公寓里等了快一个钟头他才到。说中国人不守时刻,到了官场才登峰造极了。再照这样等下去,去买东西店都要打烊了。 是他自己说的:“我们今天值得纪念。这要买个戒指,你自己拣。今天晚了,不然我陪你去。”那是第一次在外面见面。第二次时间更逼促,就没提起。当然不会就此算了,但是如果今天没想起来,倒要她去绕着弯子提醒他,岂不太失身分,杀风景?换了另一个男人,当然是这情形。他这样的老奸巨猾,决不会认为她这么个少奶奶会看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矮子。不是为钱反而可疑。而且首饰向来是女太太们的一个弱点。她不是出来跑单帮吗?顺便捞点外快也在情理之中。他自己是搞特工的,不起疑也都狡兔三窟,务必叫人捉摸不定。她需要取信于他,因为迄今是在他指定的地点会面,现在要他同去她指定的地方。 上次车子来接她,倒是准时到的。今天等这么久,想必是他自己来接。倒也好,不然在公寓里见面,一到了那里,再出来就又难了。除非本来预备在那里吃晚饭,闹到半夜才走─但是就连第一次也没在那吃饭。自然要多耽搁一会,出去了就不回来了。怕店打烊,要急死人了,又不能催他快着点,像妓女一样。 她取出粉镜子来照了照,补了点粉。迟到也不一定是他自己来。还不是新鲜劲一过,不拿她当桩事了。今天不成功,以后也许不会再有机会了。 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前言

西方人称阴险刻薄的女人为“猫”。新近看到一本专门骂女人的英文小册子叫《猫》,内容并非是完全未经人道的,但是与女人有关的隽语散见各处,搜集起来颇不容易,不像这里集其大成。摘译一部分,读者看过之后总有几句话说,有的嗔,有的笑,有的觉得痛快,也有自命为公允的男子作“ 平心之论”,或是说“过激了一点”,或是说“对是对的,只适用于少数的女人,不过无论如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等。总之,我从来没见过在这题目上无话可说的人。我自己当然也不外此例。我们先看了原文再讨论罢。《猫》的作者无名氏在序文里预先郑重声明:“这里的话,并非说的是你,亲爱的读者——假使你是个男子,也并非说的是你的妻子,姊妹,女儿,祖母或岳母。” 他再三辩白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吃了女人的亏藉以出气,但是他后来又承认是有点出气的作用,因为:“一个刚和太太吵过嘴的男子,上床之前读这本书,可以得到安慰。” 他道:“女人物质方面的构造实在太合理化了,精神方面未免稍差,那也是意想中的事,不能苛求。一个男子真正动了感情的时候,他的爱较女人的爱伟大得多。可是从另一方面观看,女人恨起一个人来,倒比男人持久得多。女人与狗惟一的分别就是:狗不像女人一般地被宠坏了,牝们不戴珠宝,而且——谢天谢地!牝们不会说话! 算到头来,每一个男子的钱总是花在某一个女人的身上。男人可以跟最下等的酒吧间女侍调情而不失身分——上流女人向邮差遥遥掷一个飞吻都不行!我们由此推断:男人不比女人,弯腰弯得再低些也不打紧,因为他不难重新直起腰来。一般的说来,女性的生活不像男性的生活那么需要多种的兴奋剂,所以如果一个男子公余之暇,做点越轨的事来调剂他的疲乏,烦恼,未完成的壮志,他应该被原恕。对于大多数的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男子喜欢爱女人,但是有时候他也喜欢她爱他。如果你答应帮一个女人的忙,随便什么事她都肯替你做:但是如果你已经帮了她一个忙了,她就不忙着帮你的忙了。所以你应当时时刻刻答应帮不同的女人的忙,那么你多少能够得到一点酬报,一点好处——因为女人的报恩只有一种:预先的报恩。由男子看来,也许这女人的衣服是美妙悦目的——但是由另一个女人看来,它不过是‘一先令三辨士一码’的货色,所以就谈不上美。时间即是金钱,所以女人多花时间在镜子前面,就得多花钱在时装店里。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男子夸耀他的胜利——女子夸耀她的退避。可是敌方之所以进攻,往往全是她自己招惹出来的。女人不喜欢善良的男子,可是她们拿自己当做神速的感化院,一嫁了人之后,就以为丈夫立刻会变成圣人。…… 勃朗谢谢你,母亲。” 人死了,地母向自己说: “生孩子有什么用?有什么用,生出死亡来?” 她又说: “春天总是回来了,带着生命!总是回来了!总是,总是,永远又来了!——又是春天!——又是生命!——夏天,秋天,死亡,又是和平!(痛切的忧伤)可总是,总是,总又是恋爱与怀胎与生产的痛苦——又是春天带着不能忍受的生命之杯(换了痛切的欢欣),带着那光荣燃烧的生命的皇冠!(她站着,像大地的偶像,眼睛凝视着莽莽乾坤。)” 这才是女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大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妈,当众喂了一千余年的奶。再往下说,要牵入宗教论争的危险的漩涡了,和男女论争一样的激烈,但比较无味。还是趁早打住。女人纵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一点“地母”的根芽。可爱的女人实在是真可爱。在某种范围内,可爱的人品与风韵是可以用人工培养出来的,世界各国不同样的淑女教育全是以此为目标,虽然每每歪曲了原意,造成像《猫》这本书里的太太小姐,也还是可原恕。女人取悦于人的方法有很多种。单单看中她的身体的人,失去许多可珍贵的生活情趣。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无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原载于一九四四年三月上海《天地》第六期)

媒体关注与评论

  爱上,你后悔么?  ◎齐风木雨   电影《色·戒》的剧照已经陆续出来,对于李安,对于伟仔有很大期待,暂不说电影能不能拍好这篇经典短篇,只是又翻出了书,温习那冷艳的文字。   一直觉得张爱玲写小说的道行要比散文高的多,记得高中时和同学合买过一本《流言》,虽其中不乏经典语句,但终是没有读完。而《色·戒》不过万字有余,一改就是三十年,最终才收录于新书中,可见张对此文的爱戴。最终,这篇小说也成为爱张人不能不读的经典。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故事仍就发生在张最爱的两个城市。日伪时期,广州沦陷,岭南大学迁至香港,而汉奸易先生也随汪精卫来到香港,几个热血青年,心血来潮的计划用美人计来接近,并刺杀易先生。而担任这个“美人”任务的,就是话剧社的骨干分子,王桂芝。计划就如斯进行着,其间虽有种种原因曾搁浅(易先生突然返回上海),但最终仍机缘巧合得以顺利进行,桂芝取得了大汉奸的信任,行动,就差最后这一场刺杀。但,在最终紧要关头,王桂芝却毅然示意易先生“快走”,有刺客!整个计划,功亏一篑。   那一霎那,她爱上了他。   而他,亦知晓她是真爱他,但还是马上封锁了街道,除了一条漏网之鱼,暗杀团成员全被处决,包括王佳芝。   故事随着易先生在一片姨太太的喧嚣声中静静走出去而结束。   说张爱玲的文字冷艳,一点不错。这个冷眼看世界的女子,将人性看得如此透彻,就象一把寒冷匕首,直插心脏。她的文字,可以抛开国恨家仇,不要那些大环境(当然,这也是一直被一些人诟病之处),就那么赤裸裸的还原出最真实的男女来。  王桂芝为了培养“性经验”,为了救国锄奸,可以与同学发生关系。(而那个与她发生关系的热血青年亦是嫖娼的。)但之后却被那些热血同学耻笑。那些热血青年最后一落网,吃些苦头便将一切摊出,使得所有成员被捕被杀。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老萨依靠的那些“愤青”。  然而在那个大汉奸,老男人身边,她却找到了慰藉和心灵的抚慰。于是,在她终于确定他是真“爱”她时,她“叛变”了。   “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这就是真实的感情,感情的真实吧。冷艳,甚至凄美。   人根本上无法选择自己的生,那么总有权力选择爱与不爱。这是张说过的话。  就是这样的世俗女子,却真实得让人感动,世俗得令人敬仰。   爱上一个人,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爱上,就爱的轰轰烈烈,爱的刻骨铭心,爱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如张爱玲本人一般,演绎一段旷世奇恋。   色·戒,是张对那段感情永远的封存与祭奠。   爱上?你后悔么?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内容概要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作品还有小说集《传奇》、《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自传《对照记》。

书籍目录

谈女人
留情
红玫瑰与白玫瑰
金锁记
倾城之恋
沉香屑:第一炉香
封锁
多少恨
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
色,戒
附录
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编辑推荐

创作历时28年,张爱玲倾注最多心血的小说!国际著名导演李安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威尼斯大獎电影《色•戒》原著小说!唯一合法授权简体版刻画女性心理,表现乱世之中的男女情感纠葛,是张爱玲最为擅长的。本书围绕这一主题,收入《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色,戒》《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多少恨》《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张爱玲小说名篇和张爱玲回应读者批评的文章《羊毛出在羊身上--谈》。

作者简介

刻画女性心理,表现乱世之中的男女情感纠葛,是张爱玲最为擅长的。《色,戒》围绕这一主题,收入《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色,戒》《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多少恨》《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张爱玲小说名篇和张爱玲回应读者批评的文章《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色,戒》讲述一群爱国的话剧团青年,为了暗杀汪精卫手下的特务头目易先生,派剧团台柱王佳芝假扮香港贵妇,借机色诱易先生。
未经男女之事的佳芝,为了达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与团员梁闰生发生关系。可是,当佳芝凭着美色与演技,成功地吸引易先生注意时,易先生却突然接获任命,撤离了香港。暗杀失败,佳芝与剧团众人也渐行渐远。
两年后,香港沦陷,佳芝转往上海,剧团重新找了上她,再次继续先前未竟的计划……

图书封面


 色,戒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1条)

  •     张爱玲小说原著《色戒》PK李安电影《色戒》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这样写着:“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张爱玲的小说结尾,易先生处决王佳芝之后,是洋洋得意的,这才是张爱玲一贯的决绝与残酷。李安貌似谨遵原著,其实做了本质上的改编。说到底李安是男人,而张爱玲对男人从来都不信任,也从不抱任何希望。李安到底比张爱玲仁慈。也许作为男人,他留下了一丝悲伤。这段不是爱情的爱情是凄厉的,是残缺的,但同时李安也给它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色戒》原著全文欣赏:电信:http://hot.hotlabel.cn/stk/ys/sej.rar网通:http://novel.hotlabel.cn/stk/ys/sej.rar
  •     色与空———信奉与归属张爱玲说她不信教,不信国家。所以,看《色戒》的时候,我总是在电影的情节变换里找寻一种莫名的东西。一开始不明晰,后来将这部片子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明了自己一直在思索的原来是一个关于“信奉”这样的东西。亡国家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每一群人都持着各自的信奉,借着时局的不明朗粉墨登场,咿咿呀呀荒腔走板的唱着各自的戏,索要着各自的欲求。老吴一党的高唱 “忠于领袖,忠于国家”的地下工作者;邝裕民领头的一群满腔挽救民族危亡热忱的爱国学生;清晨街头叼着香烟谈论时局家事、拿着枪支,牵着吠犬的些个致力于党国事业的人;拎着食材只盼着回家做一日三餐饭、踩着车轮载人度日的底层民众;还有那些个只在牌桌上玩牌的太太和杀人如麻的鬼子们。他们信奉国家,信奉党派,信奉家庭,信奉生存,信奉虚荣,信奉军统,信奉侵略性的武士道。可是,他们又有着恐慌与害怕,所以,才将这戏唱的荒腔走板。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所信奉的那个精神的承载物是否能像他们一样的热爱着他们。他们没有归属,亦或归属的不确定,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份归属是否能够求得现世的安稳,所以,才要这般的摇摇晃晃、躲躲藏藏、咿咿呀呀。在这么多的群派中,我只愿去记住一个人。这个人有着和张爱玲同样的立场,不信宗教、不信国家、不信党派、不信生存,她唯一信奉的只是男女之“爱”。因为只信男女之“爱”,所以,才将自己变得可笑;因为只信男女之“爱”,所以,才活的那么的真真切切、悲悲惨残;因为只信男女之“爱”,所以,易先生才在她的眼里看不到畏惧与惶恐;因为只信男女之“爱”,所以,赔上了自己的性命。王佳芝站在空旷的舞台上,听到有人呼喊她的名字,转身望去,唤他的正是心仪的邝裕民,还有她的一帮同学们站在舞台对面的楼阶上,赖秀金唤她上去。她带着满眼不确定的迷茫加入了他们,排演爱国的话剧,加入邝裕民领导的谋杀卖国贼的组织,然后,在组织中失去自己宝贵的东西,那是她为她信奉的爱所做出牺牲的开始。而当时这一切的付出,仅仅只是为了爱邝裕民。王佳芝扮演麦太太,担负起勾引易先生的重任,聪敏算尽,历时三载。飘着隔夜香水味,桌台上布满灰尘的公寓里,易先生按捺不住被麦太太引诱起的骚动,急欲把这个女人征服,让他臣服于他的脚下,让她的心里只装着他,靠他的施舍度日。所以,王佳芝在被易先生强暴后嘴角的那一抹转瞬即逝的浅笑,标志着勾引的成功,她终于不负邝裕民所托。随后,咿呀的苏州评弹里,她有意大声的宣扬她不久就要回香港去,让一向冷静不动声色的易先生内心焦灼,利用易太太去探望摔了一跤的梁太太之余的时间赶往家里与麦太太交欢。床第之上,易先生的掌控与纠缠,无非只想将这个自己感兴趣的女人留下,虽然此时还尚不足言谈及“爱”的层次,只是吸引、只是征服,就是单纯的不要她远离他的视线。长期生存在谎言与假象里的易先生,急切的渴盼着一种“真”,因为,他心里明了,外表的祥和之下遍布的都是暗涌,所以,他已经很多时候不敢表露出自己的真了,也已经很久不相信任何人说的话。而他此刻,却信任的相信麦太太说的:“我恨你!”。他要她的真,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真,所以,他把他的真也要落入她的身体里,让她了解,感受与铭记。因为,他信奉她的身体,她是他灵魂的归属。只有在她面前可以毫无戒备,这份轻松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害怕黑暗,已经被紧张折磨的够呛,她若离开,他会慌乱,会难以调试,他想逃离这无边的绝望,哪怕就一个片刻。她就是他的这一个片刻,虽然,他想要更多。但是,如若她离开,他又要将永远堕入到过去那黑暗里,万劫不复,行如尸首,度日如年。这样的结局,他要不起,他要她陪着她。床第间,他所有的进入终于换来了麦太太的那句:“给我一间公寓。”易先生这才如释负重,爱抚的摸着这个女人的头,亲吻了下她,背过她的脸,胜利而心喜的笑。也就在这一次,王佳芝感受到了易先生的真实,嗅到了爱的味道。这对于她这样一个宁愿食不果腹也要省下钱来观看爱情电影的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比起邝裕民之于她的那份朦胧至虚无缥缈来讲,她更愿意相信眼前这个男人的真。因为,眼前这个易先生身上有着她的信奉。她不在乎他的阶级立场,不顾及名分家庭。就那样义无反顾的一头栽了下去。黑夜里,她等他。白天中,她找他。留守在这个不属于她的地方,绝望里尚存一丝希望的无边等待。她猜疑他是否还有其他女人而整日胡思乱想,她害怕她对他失去吸引力而心神不宁,她为她只能在充当麦太太的角色里爱他而烦躁不安。为他牵挂、为他担忧。患难之交至深的恩爱已经让她放下自尊,跌落到了尘埃里,哪怕做他的妓女,只要不分离,心中的欢喜盛放开悲哀的花。而他也在她给他的真里深深的感动着、真切着,希望相守、永不分离。所以,他要给她戒指,将她箍牢在自己的身边。虽然他对钻石不感兴趣,可是,只要他的女人喜欢,他就想给。他给她信封,让她去找卡哈利•撒•宥丁,找他只给她一个人的秘密。王佳芝带着信封先去给了老吴,邝裕民打开发现只有一张写着姓易的名字的名片。邝裕民怀疑王佳芝被怀疑了,所以,要加派人手保护王佳芝。王佳芝离开时忘记了拿信封,邝裕民飞奔的下楼将信封交给她,局促的楼道里他吻她,王佳芝推开了邝裕民,说:“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为什么偏偏要等到她爱上了易先生才来给那个曾经只愿意给邝裕民的虚幻的爱里添加进真实?她带着迷惑去找卡哈利•撒•宥丁,原来是易先生怕擅自给她挑的戒指不合她的心意,所以,让她自己来选,不管花费多少金钱。在一颗颗钻石面前,王佳芝错愕的百感交集,直到六克拉猩红的鸽子蛋的出现,红的那般的娇艳与热烈,那就是她内心里的信奉与归属啊。所以,她挑选了这枚戒指用来期冀永恒,可是,心里那时刻分明的禁忌。他和她从来都只会是平行线,怎能有交集?一切终会有结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总难逃鱼死网破这样无奈的结局。是保全自己还是保全他?牺牲了他,她一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她忍受不了爱的远离,没有归属的日子让她恐慌无边到失去意识。不!不能让他死去,保全他或许还有比较好的结局。她救下他,然后,和邝裕民他们一起逃走,至少可以和易两两相忘于江湖,虽然不完整,至少还存在“爱”。或许,易还会救她于这水火之中,从此她可以摆脱麦太太的角色,用真正的自己去面对易先生的爱,这样的结局反倒是真正的解脱。可是,万一,一切都不是她所想的这样呢?那样又该怎么办?她不知所措。可一切,总有始终。万一易先生自己发现了她的假身份,又该怎样面对呢?前是断崖,后是沧海!她想挣脱这份囚漓。王佳芝在凯司令咖啡屋给邝裕民打电话,这是行动的暗语,她想要结束这一切。易先生的车出现在凯司令咖啡屋的落地窗外,王佳芝奔跑着上车,易先生对司机说去福开森路。车行不远,王佳芝提出去看戒指,差不多做好了。易先生很信任的让车开回去,陪着王佳芝去见卡哈利•撒•宥丁,虽然在进入定做戒指的店里,易先生察觉出一丝异样,可是,他信任王佳芝,这个他心爱的女人。而且,彼岸是他和她两个人的永恒。王佳芝戴上了戒指,然后又欲摘下来。因为,她知道,她配不上这份爱,她做了背叛爱的事情。楼下的门发出声响,夹在在一丝的天真幻想间,万分紧张的时刻,她嘴角抽搐的望着易艰难的说出:“快走!”易先生怔住马上领会,冲出门外,大呼司机开门,绝尘而去。王佳芝悬吊的心这才放下。她踉跄的走出门外,找寻她的组织,她的同学,曾经对她说不让她受到伤害的邝裕民。可是,人来人往的街头是那样的空旷。没有她要归属的人,没有易先生,没有邝裕民。她漫无目的的走,眼神空洞。街边商店的橱窗里华丽的时装静默着,她招手拦下一辆车,说去福开森路。时光错乱,如果不回到定做戒指的这里,她此刻应该在福开森路。她要去投奔易先生,她需要他的挽救。至少,她挽救了他。可是,她又不确定会有怎样的结局。满脸喜悦的年轻车夫回头问她“回家?”她怔了片刻,带着哭腔荒凉的说了声:“哎”,然后看着车子前端转动的风车出神。自己多久没有风车般的自由了?车子在道路被封的后一刻到达,刚刚好被拦截住了。王佳芝听着焦急着回家做饭声和周边民众的笑谈,无望里,嘴角上扬了下,淡定从容。她从衣服的领子口抽出那颗药,老吴曾经交代的这颗药是出任务前要做的第一件事,通常也是最后一件事,要在被抓的前一刻服下。她拿着这颗药,回想起邝裕民和同学们在楼阶上喊她的名字,唤她上去。她原本就不信奉救国,原本就不和他们一路。这一刻,她冀盼着她的易先生,所以,她选择存活,为“爱”背叛了组织!易在黑暗里抽烟,看不出表情。吞吐之间,烟头闪着黄色火焰的微亮。易的秘书敲开办公室的门,向易汇报真实情况:“一伙大学生,一共六个,以前在香港办过一个爱国话剧社,那女的叫王佳芝,领头的姓邝,我们已经跟踪他很久了,很可惜,差点没逮到老吴,让他跑了。”易将汇报的红色文件书猛烈的合上,质问秘书为什么不事先告诉他?秘书问是否易亲自问话?易翻开文件说:“那我就没什么好问的了,南郊石矿厂,十点前处理完毕,对外封锁消息。”秘书拿起文件,好似想起什么事的说:“哦,你的钻戒。”易立刻警醒的说:“不是我的。”秘书转身离去,只剩下六克拉的鸽子蛋在橘黄的暗光里摇晃着闪着如血一样的光泽。王佳芝的爱,王佳芝的血,辗转千般,为爱抛自由,倒是换来一了场生死转头空,怎不凉薄?但也唯有这“空”方能承载的起这一场欢爱。换作苟且偷生,便失了纯粹,岂不枉负了自己的一番信奉?南郊石矿厂,这批学生面对悬崖一个个的被迫跪下,赖秀金恐惧的眼神,其他三个人颤抖的身躯,不知所措,四处张望。王佳芝面无表情的观望着她们,直到邝裕民在他身边被殴打的跪下,她睁大双眼漠然的望着他,在邝裕民嘴角忿怨而轻蔑的一抹笑中毅然的回过头,面向悬崖,视死如归。易先生无力的拉开门口的窗帘,家中与平常无异,太太们的麻将声,讨论去哪里吃饭的闲聊。易先生径直走进王佳芝住过的房间,摸着她的床。黑暗里,窗前一抹清辉的月光照在她睡过的地方。易太太匆忙奔上楼,向易先生诉说今天家里的变故。麦太太的东西和易先生书房的东西一并被易先生部里的两个人拿走了。易先生对易太太隐瞒真相,让她继续下楼玩牌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他连在他身边睡了半辈子的太太都没有信任过,唯独信任了王佳芝,因为她是他的信奉,以为是他的归属。十点的钟声敲响,易先生痛苦的闭上眼低下头,从思绪里挣离出来。没有表情的脸,悲怆而受伤的眼神里满是无奈。他向房门走去,又站定,然后又无奈的走至房门口。白色床单上映照出易先生在房门口转身回头望的影像和那一抹清辉的月光。王佳芝只单纯的信奉着“爱”,易先生也信奉和王佳芝的“爱”,只是,易先生不单单只信奉和王佳芝的“爱”。他的党国、他的野心、他的浮华一梦。所以,最后,王佳芝视死如归,而易先生则继续身不由己的看着那些粉墨登场的人们荒腔走板的唱着各自的戏。他们的一场欢爱注定到头来要比床头这抹清辉的月光还要荒凉。没有信奉,则无所谓归属;同一归属,则不必然有同样的信奉;没有相同的信奉,则不会殊途同路;而不单单仅有一个信奉的两个人,即使,因着同样的信奉,相逢一路,但终究,仍会因着信奉里的其他不单纯而导致相伴一程,各自天涯。所以,那些单纯的信奉着“爱”的小三,会捧着那个已婚男人端来的毒酒,明知却心甘情愿的一饮而尽,生死度外,凛然而决绝。以为这样的果敢与奋不顾身会换来一场地老天荒的不朽爱情,所以,就遥望啊、等待啊,愈往后愈荒凉。而这个也同样信奉着“爱”的已婚男人每日看看身边那个不喜欢却也不讨厌的旧妻,实在找不出将她淘汰掉的理由,或者铁定心将旧妻淘汰却畏惧淘汰她后自身的窘迫而尴尬处境。所以,就宁愿将小三发展成遗憾,还赋予这遗憾心情以特殊的苍凉美丽来保全自己。到最后,小三的等待就只能停留在等待上,无休无止,在回忆里凋零与荒凉。发展的好,叫遗忘江湖;发展的不好,内外俱伤甚至对簿公堂。倒也有那种不惜代价,将小三扶为正妻的男人,但是,如此有胆量和勇气的男人实为凤毛麟角,而这个成为正妻的小三是否也能看见这个男人曾经的那个女人床前也是一抹清辉的月光?我敬重这些个只信奉、只归属于“爱”的红尘痴恋男女,也相信唯有基于这同样的信奉组建起的家庭才能稳固而将温暖沁入心。可是,我并不看好小三和已婚男人这一派的出路。因为,前是悬崖,后是沧海,没有路的路怎能有出路?所以,他们的这一场欢爱里,不是王佳芝死就是易先生亡。为什么王佳芝们不选择中途退出,在一个往常的清晨,奔着初生的太阳瞒着易先生们而去,然后,隐姓埋名,然后,中断联系。可是,男女之间的这份“爱”即是宗教,只要你去信奉了,就会有不甘愿,就会不闹腾出个结果不肯罢休,甚至生死两茫茫。就算归属于“空”也要“空”出个形式,“空”出个结局。所以,没有苦难的人生,只有顽固不化的坚持。于前于后,都是在记忆里惆怅和千疮百孔里苍凉。所以,易先生和王佳芝的这一派人马,如若想要两方都保全着存活于世,唯一的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就是在每每不甘愿之时,就掂量掂量床前这抹清辉的月光。“爱”虚“空”则实,就算“爱”的缠绵悱恻,“爱”的欲罢不甘,到头来也必然归属于“空”。还是悔悟一番,“空”出个好的形式,超脱出“爱”的信奉,不入戏、不焚身,不出戏、不忘念,徜徉在这荒腔走板里看戏,然后,拈花微笑。
  •     既然色戒还是如此火,也再来提下。 李安的,我没看。只看过张爱玲的原著。它是一部并不卖座的短篇,甚至如果没有李安,众人都不会记得世上还有这样的一部小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梁朝伟应该扮演的便是易先生,至于王力宏扮的是麦先生,还是邝裕民,就猜不出了,很显然如果把这部短篇加长成一部完全的电影,邝裕民应该是着重描述的,因为他身上的戏剧性更需要被挖掘,如果是王力宏来演,我很怀疑他的功底能否胜任。剩下还包括原著中留有最多空间的梁闰生。听说李安最后留给了观众唯一的安慰是梁朝伟眼中的一滴泪,应该是易先生下令封锁街道枪杀全有并包括王佳芝时的细节描写吧。毕竟电影我没看过,一切只是猜测。 令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王佳芝在戴上粉红钻戒时的心理描写,以及最后一刻说出的“快走”。还有最后以一群官太太们关于去哪吃饭的对话以及嬉笑为收尾。想起钱钟书的一句话:鸡狗多的地方,屎多,女人多的地方,笑多。以及最深刻的两句话:“权势是一种春药”和“通往男人的心是胃,通往女人的心是阴道”。 《色戒》和张爱玲其他小说非常不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她想说的比她想写的要多,整篇都是欲言还止,给人看的感觉就是她写的不是《霸王别姬》那样一个片段的短,而是一个长故事却有意挖空了内容的短。她并非精简了故事,而是把最想表现的删减掉了,并不想让人看懂似的。 色戒不是色戒,而是色和戒。钻戒是全篇的隐线。至于色是什么?仁者见仁。 最后,色戒写于1950年,李安生于1954年。他也许能重现一个时代,但却还原不了一个故事。他很聪明,选了这样的这篇小说,怎样拍都可以说自己尊重了原著,因为原著本来就只有一个架构,他往里面加什么都不为过。此色戒非彼色戒了。注:至于电影,唯一能吸引我去便只有想看看梁朝伟的那一滴泪了。----------------------------------------------------------------------------------------------------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lds2008.blogbus.com/logs/t21335724.html

精彩短评 (总计94条)

  •     看一篇文章买一本书。RT
  •        很多人看完之后会说,王佳芝输了,易先生赢了,因为王佳芝爱得多,易先生爱得少,王佳芝爱情战胜了理智,易先生理智战胜了爱情
       但事实上,爱情本无胜败。因为不敢爱,不舍得爱的人本身就失败。
       或许两人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爱情,有的,只是包裹在性之外的少许同情与接纳。
       很难想象王佳芝说完“你走吧”之后的心情,我揣测那是一种走到世界尽头的感觉,极度的绝望,何尝又不是极度的解脱和快乐。
       与其为了易先生的牺牲,不如说是为了服从自己的内心。
       再想想,也许佳芝最后的选择不乏潜意识中的报复心态,虽然这样解释很有些过分主观。佳芝的团队,一群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为了国家大义而将个人感受完全置于脚下。有谁问过她想不想?一个女人,难道就因为长得漂亮,是台柱,就活该用自己的身体完成一项壮举吗?女性的感受与尊严被完全抛到了脑后。电影中佳芝裸背立于窗前的镜头很细腻地表达了她心中的波澜。美人计中,美人往往符号化和工具化了,没有人问过美人的感受。
  •     似乎还是电影诠释得更好一些,小说实在是太短了,但也不得不佩服张爱玲的文笔,一笔一画戳在人心上。
  •     看过电影了 各有千秋
  •     为何这般仓促,斩得干净?
  •     开头那几句张最为人称道的白描,活脱脱就是汤唯的脸,不够丰腴更妙。 所以李安更深入了一层,更“文气。” 我读了这么多年张爱玲。终于要懂了。 挺可悲的。也无奈, 也像个喧笑。
  •       刻画女性心理,表现乱世之中的男女情感纠葛,是张爱玲最为擅长的。《色,戒》围绕这一主题,收入《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色,戒》《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多少恨》《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张爱玲小说名篇和张爱玲回应读者批评的文章《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色,戒》讲述一群爱国的话剧团青年,为了暗杀汪精卫手下的特务头目易先生,派剧团台柱王佳芝假扮香港贵妇,借机色诱易先生。  未经男女之事的佳芝,为了达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与团员梁闰生发生关系。可是,当佳芝凭着美色与演技,成功地吸引易先生注意时,易先生却突然接获任命,撤离了香港。暗杀失败,佳芝与剧团众人也渐行渐远。  两年后,香港沦陷,佳芝转往上海,剧团重新找了她,再次继续先前未竟的计划……   作者介绍: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作品还有小说集《传奇》、《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自传《对照记》。
  •     看完记住的不是爱情,而是人性。张爱玲的笔触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
  •     我貌似还没到欣赏张爱玲的阶段
  •     太喜欢她对女性的心理描写了
  •     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到胃,到女人心里去的路通过阴道。权势是一种春药。
  •     好短呀!
  •     特别想说张爱玲一生推 看完书之后看了电影 觉得都是极好的作品啊!
  •     没文化的我以为《色.戒》是一篇长篇小说。。买回来才知道,原来是中短篇小说集啊。。里面只有两篇是我没看过的。。
  •     单是<封锁>这一篇就够反复读的。
  •     如此看来,电影讲述的还是个温柔的故事。
  •        一直觉得两个人能够相遇是一件多么奇特而困难的事,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里,要相识相知的两个人,是多么的难。
      
       王佳芝只是一枚关乎正义的棋子,她感到恨与悲哀。当易先生“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是王佳芝自接受任务以来头一次感受到的人世温暖。王佳芝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爱情,不知道自己已经爱上了他,她只知道自己眼前的那个男人就要消失。于是,她放走了易先生。这与正义无关,只有爱情。
      
       爱情来时,真的太匆忙也太突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取舍,于是等着爱如流沙落尽般的消失,消失了以后才明白原来那是爱情,只可惜已经是覆水难收。
       有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不敢说这首诗的内容如何,我只知道,于我而言,爱情难抛。我本就是尘世中的一分子,哪里想得到那么清高深远?倘若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要得自由又有何用?难道要得自由来让自己孤独一世吗?
       青春追逐的旅程,三分之一的孤独,三分之一的遗憾,三分之一的幸福。爱情到来时,才知道青春是幸福的孤独着,幸福的遗憾着。相爱一生有多艰难?所有的华丽的承诺,在爱情面前的相形见绌,一世一生其可用承诺来兑换?
      
       爱情那么突然,那么难。不要问值不值得,只要你幸福着,一切都不是遗憾。
      
  •     开始得太仓促了
  •     看完电影后就想看原著以为色戒就是关于《色,戒》电影的一本书呢结果是超级短篇的放在书的最后里面还有作者的一些短片小说但是还是感觉怪上当的名字超级让人上当
  •     电影还原了小说,超越了小说。
  •       
       张爱玲的原著原只是一个短篇,却被李安演绎成了一部经典。它因为其中的激情镜头而饱受争议,于是在内地上演时被删节。当年看时还是个大二学生。有同学说,把这些镜头都删了,对情节的发展也没有多大影响。这些镜头看起来确实是独立成段,与前后没有紧要的关联。但我总觉得它的存在对整部电影的基调、节奏和心境都有着微妙的关系,作为一个故事来说它们可有可无,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说却有着无法言表的影响。梁朝伟和汤唯,易先生和王佳芝,男人和女人,两座孤独的浮岛,以这样激烈的碰撞来企图挣脱历史河流的滚滚冲击,无望,且绝望。由于禁忌,使得萤火般的短暂燃烧成永恒。
       电影中,王佳芝扶着自己的双臂,以一种平静中带着疯狂和绝望的口吻说,他就像一条蛇一样,不仅钻进我的身体里,也钻进我的心里。(我觉得这和十五岁时的杜拉斯的情况是十分相像的。)
       但在张爱玲的原作中,直到易先生为王佳芝买下12克拉的粉红钻,她才确定了那种深埋的感情:“她望着他鸦翼般的黑睫在瘦削的脸上的阴影,突然觉得这个男人是真爱她的。”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女人总有物质化的一面,总有在物质中体察到爱意的需求和能力。这只是一种方式,一种女人需索爱的方式,但仿佛总是被诟病。有些事,我们只能承认其存在就是合理,只能接受而不能质询。
       我的姐姐曾跟我说过,张爱玲的文字,是一个阴暗的世界,阅读就是心慢慢下沉的过程。我却不这么觉得。我只是觉得她写的是一个悲剧且合理的世界。她的残忍之处就是不粉饰也不虚掩,她慢慢地拉起帷幕,那结尾叫我们想看而不敢看。但这结尾仿佛是一开始就铺设好的,没有峰回路转的柳暗花明,没有鸳鸯蝴蝶的俗套桥段,清冷如霜的又叫人无法释怀,貌似平淡的又叫人百味丛生。只有《倾城之恋》才有那样传奇的结尾。而汉奸和特务的相恋,注定不能善终,就在这《色戒》中。
      
  •     张爱玲是个天才
  •     电影更要好看些。
  •     看了书更佩服李安了,原著已经很好了只是有点令人凄神寒骨。李安把原著吃的透透的,唯独多冒了一点热气出来让我感觉舒服一点。
  •     终于看懂了色戒和羊毛出在羊生上,谢谢楼主啦
  •     蛮喜欢张爱玲的小说
  •     以前听有位老师说,唯独张爱玲的文字深得红楼精髓。红楼即使一篇坍塌,但也还有悲慈,一片白茫茫大地也还有新生来。她的文字却是一开始的些许柔情,一字一行里慢慢就散了,散了还不够,还要生出一把刀,刺着,痛地毫无掺杂。
  •     简简单单把色,戒的故事在第二层理解中叙述好了~不错
  •     没看过李安的《色戒》,但想阅读一下张爱玲的色戒原著,可是目录里有那么多张爱玲的作品,究竟这本书是合集吗?那会不会很简略版的作品呀?
  •       从色戒是没看出情,更不说动情戒情了。
      沾上张爱玲的小说,永远会带着窥私和猎奇的蠢蠢欲动,好像倔强清冷的女子背后的那个汉奸才是重点。就仿佛红楼梦,永远会想看到曹家公子哥背后的表妹们。
      
      王佳芝也不过是那一贯倔强清冷的那个女孩儿。与其说是动情,毋宁说是好赌。
      小说里写,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电影里说,觉得这两年什么都记不住,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坚持要把书读完。
      
      性格是注定的,仿佛命运是因为遇着的那个人而改变。看到王佳芝一举手一投足的风情,恍惚在想,这个女子,遇着公子范柳原,未必就成不了白流苏;遇着大门大户的姜家二少爷,说不定就是第二个曹七巧;遇着商人祝鸿才,也许便是顾曼璐了。
      而王佳芝之所以是王佳芝,仿佛就是因为遇着了革命者和汉奸。
      倔强到偏执的女子,狠狠地要抓住什么,但悲剧或是喜剧却偏偏抓在别人手里。
      怎一个赌字了得?
      
      很早以前的半篇书评,最近重读色戒,感觉没变,就是有点奇怪三年前还能把观点心情这么清晰的表达出来。
      now,作孽了。。。
  •     冲着电影买的,随便看看。
  •      恍恍惚惚
  •     又是戛然而止的感觉,但是停的恰到好处。
  •     超级喜欢
  •     看了两遍,真是太厉害的人,凌厉凄凉中透着爱恋温暖
  •       
       这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女特务爱上了猎物而最终死于心爱之人手下。她爱他,他亦爱她。千钧一发之际,她说“快走”,他则说“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她的爱放了他一条生路,他的爱将她赶尽杀绝。男人之于女人,便如政治之于艺术。都是爱。他们的下场结局却是生死之遥。
      
       易默成是国民党汪精卫手下豢养的特务爪牙,多年官场从政经历,练就了他为人谨慎,处处留心以防备杀身之祸。“老奸巨猾的他决不相信她会爱上一个四十五岁的矮子”。小说的微妙之处在于,恰恰在这时,王佳芝发出了灵魂中第一个关于爱情的疑问“那,难道她有点爱上老易了”。可是,她之前没有爱过吗?
      
       两年前,为了暗杀任务顺利完成,王佳芝在大家共议结果下,牺牲了处子之身,但却因此反遭同学的避而远之。所以王佳芝会自嘲“我傻,反正就是我傻。”那时的她,多么需要被理解和支持,哪怕仅仅是,一个人。她曾以为这个人会是邝裕民,但他选择了沉默。有时,孤立和不理解是杀死一个人最锋利的武器。如今的她回望过去的她,面对这段时间冲刷过的懵懂,心里留下的,“只是恨”。
      
       因而,王佳芝在和老易“交往”前,没有经历过任何一番男女之间热烈昂扬的缠绵云雨,连自己也不清楚是怎样,才叫做爱情。她只知道,“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他给了她从不曾有过的热烈与激情,冲淡了久积的阴郁,那种挣脱常规关系桎梏而产生出的快感,打破了如囚牢般生活的死静。佳芝从少女过渡到女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感受——作为一个女人的完整性。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对于男性肉体的欲望,更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对于一种被关心和被照顾的情感渴望。双重性的满足把王佳芝推向了爱情。
      
       于是,王佳芝和易先生,恋爱了。
      
       生命里第一口蛋糕的滋味永远那么诱人,却不知其亦是洪水猛兽。在恋爱的绝佳场合珠宝店里,他要送她女人们趋之若鹜的“鸽子蛋”——六克拉钻戒。一条命的话,是配得上配不上?如果承载上,他对她的爱呢?看上去,光芒包裹下的钻石攫取着女子的灵魂,一点点,一点点,最终吞噬。金钱下的原始猎物关系开始暴露,压抑久积的感情瞬间波涛汹涌。在此刻,情欲与物欲交织缠绕在一起抵达了神圣的巅峰。张爱玲的无情在于,她将性灵中的难堪之处一层一层剥落,生生的呈现于读者眼前。他活下来了,她便是必死。
      
       记得原来看过张国荣演的一部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在台上穿的是虞姬的戏服,画的是虞姬的眉眼,走的是虞姬的步子,念的是虞姬的台词。穿上戏服,他是虞姬,谢了这一身行头,他是程蝶衣。可他入戏了,动真情了,爱上了台上的霸王,他想一辈子当楚霸王身边的虞姬,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分不清了。这身戏服一穿上,便着魔了。
      
       唱戏时面具戴久了,便脱不去了,化生出了一个新的生命。王佳芝便是一个活脱脱的程蝶衣。上天赋予她孤绝中的重生,却将她牢牢印刻在戏里,这场戏妖娆艳丽精妙绝伦,她戒不掉。而他,已退入台下做起了看官,进退自如,戒得干净利落。只是,他戒掉的是欲,戒不掉的,怕是情。
      
       在茂密的丛林中,有一只凶猛的猎豹和一只柔弱的羔羊,可是小羊却想品尝猎豹的美味,神在初始便定好了结局。只是,最后的最后,猎豹喟叹道,“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生命最终极的占有莫过于此。这真是一个伤心的故事。
      
  •     终于拿到书了,很高兴,品相不错。
  •        近来自己再次看张爱玲的《色戒》,与初次相比,是百般愁绪涌上心头。
       当时看时,只觉得王佳芝的确是个傻女子,明明心中并无为国家牺牲的觉悟,却为何仍冒着生命危险要在易先生身边做卧底呢?多么的痴傻,竟看不到自己未来美好的人生。自己那时毕竟年少,又哪里知道张爱玲心中真正所想。
       可此时读来,心中的自己却是不再对着王佳芝轻蔑的笑,而是看着她若有若无的一声叹息。叹息她的情,也叹息她所托非人。
       她之前大抵与梁闰生有过一段情,至于是怎样的情,张爱玲没有讲,甚至这一段情都要从字里行间慢慢发觉。我之所以肯定,是因为唯有被情所伤的女子,对着曾经热恋的爱人,才会有这样的情愫。想要接近,却畏首畏尾,生怕他说出最伤人的话语,打碎心中美好的幻影。
       在女人的一生里,总会有这样的一个男人,他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最为璀璨的印记,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远去。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面容可能已经不再清晰,但闲暇时闭上双眼,他却还站在远方,停留在相识的那一年,那一刻,保持着初次相见的姿势,回头望向你,绝不会被淡忘,就那样的停驻在你心中。王佳芝的如此的结局,是很多年前早就注定了的。
       张爱玲天性孤绝,家国变故、意识形态最多只能从外部影响她,却是一点也进入不了她的内心;她笔下的人性,也是有利害无善恶、不具道德情感维度的灰色地带,《色戒》就是张爱玲在这灰色地带中,对家国与人性双重的绝望与绝情。
      王佳芝与易先生的情,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各怀异心的两人因为试探的原因走到一起,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她们在试探中了解了彼此,生出了真正的感情。正如小说中所写的:
       “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想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此时讨论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情,已经不是张爱玲的初衷。她最原始的愿望,不过是写一个悲情的女子,不管易先生对王佳芝到底有没有感情,王佳芝都注定是身边人生命中的过客,仅此而已。
       《色戒》是明写易先生,暗写胡兰成,倾注了张爱玲自己的全部感情的一部小说。这段同胡兰成的爱情,是啮噬着她心三十年的那条毒蛇,最终熔化成一部修改了三十年的小说。而张爱玲心中的情,也纠缠了她三十年。至于之后的日子,胡兰成怕还是会出现在她的梦中的吧。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用来形容王佳芝的愿望再恰当不过。
       只是,她的期待和盼望,最终化为泡影,空留我一声叹息。
      
  •     201202,201703
  •     楼上的写的好~赞一个~
  •     给个好评,卖家很礼貌,我的书之前退回去了,跟卖家联系过后隔了四天拿到了书。虽然迟了点,但卖家很负责任。书也很好看,很值得买。
  •       期末闲极无聊的时候,偶然翻到解志熙老师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小说《色戒》与《海的沉默》的校读。这两篇小说的对比,老师上课时也提到过,但读过老师的文章,却觉得其中有些观点自己并不认同,于是不免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色戒》和《海的沉默》都是我极爱的故事。两者能拿来对比,自然是因为相似之处太多:同是二战沦陷区的文学,同是跨越敌我阵营的爱情,也同是凄然的悲剧收尾。
      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色戒》的作者张爱玲以文字谋生,用精细的笔触和新鲜离奇的创作吸引她的读者,写作一方面是她过人才华的自然流溢,另一方面也是对都市人群审美需求的必要迎合。
      张爱玲从小生活在日趋落寞的封建大家族中,父母的冷淡,家庭的不睦,环境的压抑造成了她孤僻冷傲的性格。无爱的,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童年经历给了她早熟的心智,却也限制了她心胸和眼界的宽度。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中不乏自己生活的影子,从中不难看出,这位才女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她不关心自己世界之外的风风雨雨,战争的僵持,抗战的艰辛,连同一切爱国救亡的活动,都与她无关。这并不是说张爱玲不爱国,而是她的成长和生活环境过于自私和封闭,她感受不到国家的存在,何谈“爱国”。张爱玲与胡兰成相好,也并不能因此就说张爱玲卖国,而是她根本不在乎胡兰成在哪里工作,她只知道那个男人懂她,而她也爱那个男人,其余皆无所谓。
      国难之时,张爱玲这样的态度固然是不足取的,但她和那些意志软弱,妥协于收买的文人毕竟不同。之于她,历史理应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她的确缺少青年人应有的一腔热血,但她也无从选择,身不由己。
      与之相反,《海的沉默》的作者Vercors仅仅只是业余作家,在法国维希傀儡政府的管辖下积极从事地下抵抗运动。《海的沉默》在地下秘密出版后,被法国乃至世界各地读者争相传阅,极大地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的斗争精神——而这也正是Vercors创作这篇小说的最终目的。
      于是《色戒》所写,是乱世男女的情与怨,而《海的沉默》所写,绝不止于人性人情,更多的是民族国家中个人的原则与尊严。两者想要表现的价值层面不同,在结局里,无论主人公妥协还是不妥协,都是作者思想情感带入故事中的自然发展。今天的读者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两者的优劣,认为《海的沉默》更高尚,更有原则,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评论家常说《色戒》是“人的文学”,意指小说中爱情超越了敌我阵营的界限,人性突破了立场的制约,也即是说,“色戒”,实际上是“色无界”(真爱是不受制约没有界限的)。这种说法对张爱玲的本意多少有些曲解。《色戒》的故事原型是抗战时期的一桩命案,国民党特工机关设“美人局”,派女特工郑苹如诱骗汪伪政权的特务丁默邨,以便借机刺杀他,结果事情败露,郑苹如牺牲。但是张爱玲只是借用了这个真实案件的壳儿而已,她并不是想讲爱国女青年郑苹如的故事,相反,她要写的是她自己,是她一贯的爱情传奇。
      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个类似的例子。曾经《1Q84》出版后,书评家们费尽心思钻研书中的政治影射,闹得村上春树无可奈何,只得说:“我求求你们了,放过我吧。《1Q84》只是一个男孩最后遇见一个女孩的故事,只不过过程曲折一点。”我想如果张爱玲知道日后人们对她的《色戒》的评价,也一定会如村上春树一样“求饶”。没错,战争与政治只是《色戒》的一个背景而已,仅此而已。这个故事是否发生在二战时期,是否发生在国民党政府和汪伪政府之间都并不重要,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放在任何两个敌对势力之间,于故事的效果上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彼时的张爱玲,与胡兰成诀别不久,伤痛未愈。表面写易先生,实则每一笔都在写胡兰成,写这个男人的滥情、狠心和背叛。“色戒”实则是对自己的“情戒”,张爱玲恰似她笔下的王佳芝,一样的感性也一样的痴情。王佳芝知道老易是爱她的,所以她不顾一切地救了老易;易先生也知道王佳芝是爱他的,然而他还是杀了王佳芝,并为自己人到中年还能遭遇红颜知己颇为自得。张爱玲写下这个故事,仿佛是在说,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女人就像这样,是没有好下场的,与其如此,不如不再爱了吧。诚然,王佳芝的选择确实是发乎人性近乎人性,但在作品中,张爱玲并没有表达对这种选择的认同和赞美,相反,她是想要“戒除”此情此心的。说她认为人性人情高于立场原则也就更站不住脚了。
      
      再看《海的沉默》的故事。德军占领法国后,一个德国军官被安排住在一个法国女孩家中,本是仇人相遇,但军官却爱上了女孩,而他的绅士风度,他的真诚热情还有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也渐渐打动了女孩,可是,这个有着强烈民族尊严的女孩却坚持不肯开口对军官说一句话。军官虽然并不认同德国的侵略手段,但却也只得为了国家的荣誉奔赴战场,临别之时,军官终于等来了女孩唯一的一句“再见”,这既是对爱情的首肯,也是对爱情的拒绝,因为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横亘在二人之间。
      在这个故事中,战争才真正扮演了角色,它使得爱情的超越性力量和人的尊严的不可征服同时并存于沉默之中,表面的沉默下,内心完成了一次波涛汹涌的起伏。
      
      《海的沉默》虽然早在1943年就被翻译成汉语,但在今天,它还仍然只是一部冷门小说。多数知道它的人都是因为Pierre Boutron依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中译为“沉静如海”)。
      小说在叙事上受到叙述人身份的限制,对于军官形象的塑造,大部分依靠军官的自说自话,而作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直接通过军官的语言传递出来,人物的真实性因此大大降低,而大段的语言描写都过于刻意,也使得情节略显苍白。总之,作为战时宣传小说,它的故事情节自有独到之处,但在写作上却多少有些刻板生硬。
      而电影,恰恰弥补了小说的以上所有不足,通过改编,军官的语言更贴合身份,也更能赢得观众的好感,两个主角的人物形象更立体,情节也更加动人有力。
      最难得的是,在无数爱情电影中,这部电影开创了一种新的爱情电影的表现方式,自始至终,男女主人公都没有任何身体接触,而除了一句“再见”之外两人之间也没有任何对白。仅仅通过军官一个人的独白和与心绪相配合的琴音,观众看到了最深沉、也最悲怆的爱。是这部电影让人们知道,“情”与“欲”并非一定要联系起来,爱情其实可以抛开欲望的杂质,达到如此单纯的境地。
      巧合的是,《色戒》同样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如果说在爱情的表现上,《沉静如海》是一个极端,那么《色戒》无疑是另一个极端。前者的成功仿佛令原著也更加出彩,而后者,我不能说李安的电影贬低了原著,这样说是不公平的,但从事实上来看,在李安拍出电影《色戒》以前,这部小说极少受到关注,而在他拍出电影以后,人们便不自觉地将《色戒》与“色情”联系了起来。
      李安并没有做错,他只是从他的角度试图更接近张爱玲,他也只是提出了一种对原著的理解途径而已。然而他所面对的观众尚且不能做到给予他一个平和的环境。人们的不理解,或者说根本不愿意理解,使得电影中的“色情”元素一不小心成为了最受关注的部分。这也不可避免地连累了原著,读者在面对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时,多少难以排除心中那点低级趣味的干扰,于是这篇小说也自然被排除在了一流作品之外。
      
      至此,在读者心目中《色戒》和《海的沉默》仿佛是有了高下之分。固然从作品本身来看,《色戒》确实带些世俗气,而《海的沉默》也确实更加积极向上,但我不禁想问,当人们纷纷以猎奇的心态去看《色戒》的电影时,当人们继续戴着有色眼镜去读张爱玲的小说时,他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有多少是出自深思熟虑的?
      《色戒》在1950年完稿,却迟至1979年才发表,在将近三十年的光阴里,张爱玲反复修改打磨,使这部短篇语言考究,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从这方面来看,无疑它比《海的沉默》更耐读,更有韵致,但它的优点却被掩盖了。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铁杆张迷,但我写这篇文章绝非要刻意抬高张爱玲。
      我只是想说,《色戒》和《海的沉默》虽然有很多相似,但它们原本的出发点就不一样,想表现的东西也不一样,而电影对原著的再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原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倘若我们是带着偏见去读这两部作品,它们也绝不会以它们全部的价值示人。而这,并不是作品的悲哀,而是读者的损失。
      
  •     精炼又刻画深刻!张爱玲真灵气~!不过梁朝伟比原著形象好太多太多了~!哈哈
  •       我并不推荐这本书.因为我也没有看过    只是想单纯的反驳一些人的观点    说什么《色戒》很黄    黄是什么?请你们先弄懂这个问题    你们在空间在聊天里大谈人体器官.谈异性就像在谈自己一样    这是不是黄?        我们还小.不懂这些    但.言情都看过不是吗?没看过也听过吧    讲的不就是那所谓的爱情吗?    琼瑶可以说为什么张爱玲就不可以说?    只不过她讲的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就是了    所以.也就不要清高的说什么了    你和其他人都一样.
  •        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什么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只是,王佳芝恨他吗?真的恨吗?恨的话为什么最后会有最后那句“快走”?她明知这样的结局是她的任务失败,她和所有人都会暴露,她必死。王佳芝也不知道对易先生是爱多还是恨多吧。张爱玲是不是说过,和自己的初恋死在自己最爱的人手里,也很幸福。而且,到底谁是猎人谁是猎物,易先生对王佳芝呢?是爱还是恨?有时候,爱是相互的,恨亦是。想必易先生终其一生也会记住这位“麦太太”的。
       看小说时,脑海里总是蹦跶出被李安搬上荧幕的易先生和王佳芝,梁朝伟和汤唯两人的面孔不断切换。
       好吧,李安真的很成功。
       王佳芝的心理真的值得人揣摩,看完了小说,觉得疑惑,但又不知道疑惑什么。安静地思考很久,还是想不通,到底是什么给了我这种感觉呢?
  •     以为会很长 以后会多读张爱玲
  •     能改编为好电影的小说也有可取之处
  •     小说到电影的过程,李安下了功夫
  •     色易戒,情难防。
  •     如果不是拍成电影,如果不是李安拍成电影,如果不是汤唯为电影的“为艺术献身”……“色戒”会是这样吗?
  •     名篇嗳,名篇
  •     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推我入地狱的人,也曾带我上天堂。
  •     和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差很远,不过没有它也没有电影
  •     这弯弯绕绕曲曲折折的心思可真多
  •     李安 进行了升华
  •     应该先看简介再看书的
  •     色,戒/
  •     总算知道为什么张爱玲那么受欢迎了,她的思想超越了时代,真是一个玲珑剔透的人。
  •     看完spanish123的索隐才觉得说,这是两个红楼梦痴迷鹅之间的较量啊。
  •     好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的论述,同学你分析得客观冷静。我就李安的《色戒》,在你的基础上补充一下整个故事。
    电影在内容上不仅忠于原著,而且丰富了情爱之外的情节。同海的沉默一样,蕴含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家国天下的情怀。其中涉及汪伪政府,重庆政府,日本人和中共四方势力的角逐和争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角色复杂,构思精妙的谍战故事。其中一个重要的被隐藏的桥段是,老吴(就是后期负责重庆政府在上海的特务工作,并且直接领导邝裕明一伙大学生团队的那个)在刺杀行动被上级取消之后还隐瞒实情,鼓励大学生继续行刺,是因为老吴和易先生有过节,想要公报私仇。 此外,易先生最后下令处死王佳芝,是迫不得已。就此引出一个重要角色,张秘书。张秘书表面上是老易的下级,实则日本人安插在老易身边的眼线,王佳芝刺杀行动败露的时候,老易已经引起了日本人的怀疑(被张秘书检查书房),为表忠心,必须和王佳芝断绝关系。并且刺杀失败后,老吴逃离上海,易先生投诚重庆的后续事宜也没人安排。自身进退维谷。所以易先生也是牺牲品,加重了原著小说的悲剧色彩。当然关于中共这一元素,更加隐蔽。证据在于王佳芝在凯司令咖啡厅打电话给时,被侍者在暗中注视,由于侍者说得是俄语,所以可以猜测整个行动在中共的监测之中。与之呼应的另一细节是易先生家太太们的牌桌上谈论钻石的时候曾经提到:“如今俄国人也满大街捡烟屁股呢”,暗示了中共势力的衰退。第三,张秘书曾经对易先生说过:丢失的那批军火,好像延安也在注意。(这儿更明显了),暗示张秘书怀疑易先生私通延安。总的说来,在整个故事中,与王佳芝作为主角的情爱历程并行的另外一条线索是易先生,暗中投靠重庆方面和中共被日本人发觉以至于政治生涯前途未,。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悲剧故事。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李安迷,但写这些并非抬高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只是觉得李安作为台湾人,依据张爱玲描述的角色,结合自己的时代背景,挖掘小说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创作出了更加感人,更加有警示意义的伟大作品。
  •     看看是否有不合适的文字
  •        激烈之人往往于极深处薄凉似水,透出一种徒然的颓丧,不然何能常将这一生寄望于那一瞬的殒身不恤。
      
       有些人事恰似说还未说,闻不如未闻,未及动笔便有担忧,及至成章更添萧索,意兴阑珊之处,只剩一点经营文字的兴味。
      
       读张爱玲书颇有凉意,各自抽身半步,看这世间好好了了,了了好好,知晓此生缘起缘灭原非定,没由个纵身一跳来相逢,是存了一颗薄凉的心入世,却没奢望能温暖了离开。
      
       她常说躁时翻两页红楼使尘心入化,不悲不喜。她的不悲不喜正是我们的悲喜,而我们的悲喜却又被她写在书里。
  •     这本书也是很久以前购买的,但是现在觉得对立面的情节没有多少印象了。
  •     张爱玲集
  •     她穿着高跟鞋比他高半个头。不然也就不穿这么高的跟了,他显然并不介意。她发现大个子往往喜欢娇小玲珑的女人,倒是矮小的男人喜欢女人高些,也许是一种补偿的心理。
  •     呵呵,共同讨论。问好。
  •     我以为色戒是长篇小说呢。这本有好多其他的张爱玲小说
  •     读第一遍不知道王佳芝要干什么,读第二遍不知道张爱玲要讲什, 后来知道了这是张最爱的作品,陪伴了她几十年,所以一直都在被删删改改。没有刻意的要去表达什么,这就是张想要写的故事。
  •     她以为他爱她,他以为她爱他。
  •       有点感情纷乱复杂,一边读看一边总是想起阴暗不见底的深巷 泛着青光的石板 湿漉漉的空气弥散着陈腐的瑰丽 有胭脂水粉 有低眉浅笑 有麻木悠闲 有寂寞如碑有欢快如歌....沉沦不得 救赎不了!   四十年代的上海 像故事 像传说 更像自说自话,木有显彰的东西让你捡拾 却让你总忍不住打开窗户 探出脑袋 慢慢慢慢把身体倾斜出窗口 欲罢不能的想一探究竟......最后发现都只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     如果我是王佳芝,我要看着他死,他确实该死,但在他中枪倒下的时候,我会了断,这样对谁都没有了辜负
  •       短却精细,越读到后面越让我有惊喜,不愧是爱玲反复推敲反复加以雕琢的佳作。。。我觉得不能说王佳芝和易先生有什么影射的意思,只能说爱玲在小说里做了一场梦,当时那么动荡的政治局面加上那么特殊的身份,她一定有过这样的担忧或者是这样的幻想,看到“她临终前一定恨他”那一段的时候我反复看反复哭,这应该就是女人彻彻底底的义无反顾吧。我想如果爱玲一定深知她自己也会这样义无反顾吧。。。
  •     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
  •     初次接触张爱玲,文笔不错,感情,心理的描写到骨子里。故事波澜不惊,甚至有些平淡。也许就是所谓情调吧!
  •     呵呵 和电影差不多 不过还是想看看原著哈。。。。。。
  •       有多少所谓“情”是真情意?大抵是为了补偿心灵和肉体的空虚
      
      曾对朋友说:“色”字头上一把刀,戒之。遭朋友嗤笑,讥我虚伪。
      
      我后来想,女人其实是能戒色的,不能戒的是温柔。
      不幸的是,男人的温柔未必出自真心,有的是一时冲动受荷尔蒙诱发,有的是由久经沙场而练就。
      然而女人一旦被温柔俘虏,便天真地以为自己是这温柔唯一且长久的受者。
      
      不由想起张爱玲的短篇《色·戒》,佳芝在特务使命即将成功的最后关头,被温柔的错觉困惑,放走了易先生。她是料不到一霎那心软,会葬送自己和同伴的性命。
      
      这个老奸巨滑的对手显出的温柔,不过是对情人惯用的表情而已,逃生后的封锁和屠戮却是毫不留情的。甚至在之后,把佳芝的情义当作一种骄傲的资本。
      
      女人因了感动,以为被爱,就交出了自己的心,岂料男人不过拿了这颗心来把玩,并以为标榜自己雄性魅力的证据。
      
      情色之事,总是你情我愿,并非所有错责都在男人身上。然而较之女人的百转柔肠,男人漠然的态度多少让人寒心。
      
      佳芝死得值不值得呢,说到底,不过是为了一个厮混过两年,并不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男人,丢掉了年轻轻的生命。似乎只玩火自焚而已,还未修炼出铁石心肠的人,如何玩这情色和政治的游戏。
      
      但情色又常常地让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最令人疯狂之处,大概就在爱与恨的模糊边界。
      
      佳芝和易先生本来不过是“色”和阴谋,却在生死关头,演变为“情”。我们常常说“因爱成恨”,这一出却是因为“恨”的出现而产生了虚幻的“爱”。
      
      “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有时候,当我们还纠缠于“爱”与“不爱”之时,“恨”却帮助我们强化了“爱”。
      
      《色·戒》看了两遍的,因为不大明白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也不大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了,或者就是要说明“色字头上一把刀,戒之”。
  •       故事以易先生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太太与几位朋友打麻将的场景拉开序幕。打麻将的四个人中,有穿着黑呢斗篷的两位官太太,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易先生的太太——小说中以易太太称呼,和扮演麦太太的王佳芝。王佳芝在牌局中假言有事,先行告退,坐车到咖啡厅等易先生。两位原本要去公寓,王佳芝借故要到首饰店修整耳环——暗杀集团正是在那里布下埋伏,准备刺杀易先生。到了咖啡店,易先生突然要为王佳芝挑一款钻戒——刚才的牌局上,他注意到只有这位麦太太戴的是翡翠戒指。王佳芝与易先生在阁楼上挑钻戒时,王佳芝因为感动放走了易先生,也使这场暗杀计划以失败告终。参与者大多被枪毙,王佳芝也不例外。小说的结尾与开首如出一辙,仍然是易先生回到家中看到妻子与几位官太太在打麻将。其实这只是半天中发生的事,甚至是几位太太打麻将也没有中断。王佳芝与易先生前后离开家中,暗杀与失败,到最后易先生一人回来,都发生在这半天之间。以上是小说发展的主线剧情。
      
      广州沦陷后,岭南大学搬到香港。学校中的一个爱国剧团在筹备话剧,以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团长邝裕民找到了同校的赖秀金与她的女伴王佳芝。恰逢汪精卫一行人也来到香港,话剧团暗中定下一条计谋,决心让王佳芝扮演麦太太,色诱易先生——虚构的做外贸生意的麦先生由同学欧阳灵文做。由于王佳芝没有性经验,这一伙年轻人便决定让其中的梁闰生与王佳芝发生关系。后来,汪伪政权的几位要人重回上海,这伙年轻人的计划也就此中断。王佳芝对剧团的这些人十分失望,后来也回到上海重新读书。过了不久,邝裕民找到王佳芝,委托她继续扮演麦太太,辅助他们刺杀易先生。在主线行进中,作者几笔带出了这场暗杀计划的大体背景,她早已安排好了的倒叙内容。
      
      易先生为王佳芝挑钻戒时,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在此之前,王佳芝一直担心暗杀计划可能败露,盘算着自己上级的意图(“吴选中这爿店总是为了地段,离凯司令又近。刚才上楼的时候她倒是想着,下去的时候真是瓮中捉鳖”),为那些佯装挑选礼品的执行刺杀任务的人考虑不已(“不过两个男人选购廉价宝石袖扣领针,与送女朋友的小礼物,不能斟酌过久,不像女人蘑菇。要扣准时间,不能进来得太早,也不能在外面徘徊——他的司机坐在车子里,会起疑。要一进来就进来,顶多在皮货店看看橱窗,在车子背后好两丈处,隔了一家门面”)。张爱玲写王佳芝十分紧张时用词可谓滴水不漏:“她脑后有点寒飕飕的,楼下两边橱窗,中嵌玻璃门,一片晶澈,在她背后展开,就像有两层楼高的落地大窗,随时都可以爆破。一方面这小店睡沉沉的,只隐隐听见市声——战时街上不大有汽车,难得揿声喇叭。那沉酣的空气温暖的重压,像棉被捣在脸上。有半个她在熟睡,身在梦中,知道马上就要出事了,又恍惚知道不过是个梦。”
      
      她想到了可厌的梁闰生,也想到了死板的邝裕民。她的感情在投入这场暗杀大戏之后便久久无法安放。猥琐的男人可以凭爱国之名夺走她的初贞,爱国的男人们可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毫无他人的感情考量。这两者她都恨极了,后者甚于前者。毕竟她对邝裕民还有过好感,认为自己会喜欢他。没想到自己一直是这个集体的一枚棋子,无论它是否关乎正义。
      
      在此之后,当易先生与王佳芝坐下来挑选钻戒时,王佳芝慢慢脱离辅助暗杀的角色。易先生“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是王佳芝自接受任务以来头一次感受到的人世温暖。王佳芝当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就爱上了易先生,她只是感到此时对自己含情脉脉的男人即将消失,她为这个握在手中却即将如流沙落尽的幸福感到遗憾。
      
      “只有现在,紧张得拉长到永恒的这一刹那间,这室内小阳台上一灯荧然,映衬着楼下门窗上一片白色的天光。有这印度人在旁边,只有更觉得是他们俩在灯下单独相对,又密切又拘束,还从来没有过。”从因为担心暗杀计划失败对时间的感受,到担心易先生的安危而察觉到的分秒,时间都是漫长,但王佳芝却悄无声息地改变得彻彻底底:“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太晚了。 ”
      
      王佳芝最终放走了易先生,谁都没有料到,连王佳芝自己此前也没有料到。作者的天才在于,此时的她跳出了故事的维度,继续讲述事情的进展,仿佛是一个造物主般地俯视人间。
      
      走出首饰店的王佳芝,“她有点诧异天还没黑,仿佛在里面不知待了多少时候。人行道上熙来攘往,马路上一辆辆三轮驰过,就是没有空车。车如流水,与路上行人都跟她隔着层玻璃,就像橱窗里展览皮大衣与蝙蝠袖烂银衣裙的木美人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也跟他们一样闲适自如,只有她一个人心慌意乱关在外面。”天色还没黑,但此时已与王佳芝无关。人行道上熙来攘往,回家的回家,吃饭的走去吃饭,车如流水,时间也恢复了原本的速度,但也都与王佳芝无关了。“与路上行人都跟着她隔层玻璃”,他们全是那样闲适自在。跳出了棋盘的王佳芝,成了隔世的人。当她不再是一枚棋子,对于集体也不再有作用,她的所有慌乱也就只属于她自己。
      
      易先生逃脱后,打了一个电话,抓住了所有与刺杀有干系的人,全部枪毙。虽然王佳芝摆脱了附着在身上的角色,她也再无法成为过去的自己。这恐怕是张爱玲在故事中营造的第一层荒凉。
      
      对于易先生,张爱玲着墨不多,只是在叙述时顺手写了两段他的心理,第一处是“想想实在不能不感到惊异,这美人局两年前在香港已经发动了,布置得这样周密,却被美人临时变计放走了他。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番遇合。”第二处是小说最后:“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
      
      张爱玲尽力刻画的还是王佳芝。王佳芝可以因为易先生给他的温暖而放弃之前的所有安排,即便是丢掉性命。他们之间并无感情可言,易先生不过是把玩王佳芝,而王佳芝也仅仅是在他身边感受到了人间的一丝温存。但这是作者脱离于故事的无情俯视。她写王佳芝“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 ”不过又回到了女主人公的视角。
      
      后世有人一直把《色,戒》看做是张爱玲自叙与胡兰成间的事,这方面已有止庵先生的文章证伪,无须赘言。不过,《色,戒》与张爱玲自己之间确实有一点关系。譬如她对人间情感的理解,就落实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离开上海后即与自己姑姑相约不再通信,与弟弟也毫不来往。她的弟弟后来给她写信,张爱玲回信说我在这儿的生活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我没有钱借给你。反而是她对一些陌生的细微的人事比较敏感。与她关系亲近的人都被她逐渐抛弃了。到晚年,除了台湾的几个朋友,基本上她是不与外界通音讯。《小团圆》一书恐怕就是她对人间情感的一个清算。我总感觉她是一个只爱陌生人的孤独天才。无情又荒凉,与现实生活彼此映射又毫不关注。正因为如此,在《色,戒》中,王佳芝才会抛弃那些大义,集体的虚幻,选择放走易先生(她并非是认同后者),即便易先生知道真相后会杀了她。她的确也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什么。
      
      《色,戒》这部一万余字的小说虽然是作者1978年发表的——和《相见欢》、《浮花浪蕊》一同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却早在1950年就完成了。作者连续改动了大约有三十年之久。张爱玲对这篇小说的确是很喜欢的,甚至于有人在《人间》杂志上提出了批评还破天荒地专门写文章解释一番(《羊毛出在羊身上》)。在《色,戒》卷首语中张爱玲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对王佳芝而言,活着的目的最终被现实浓缩为一个情字。她不再是一枚棋子时——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可以死而无憾。
      
      最后这一句话,我觉得其实既可概括张爱玲对这篇小说是如何钟爱,也可以包含王佳芝与易先生那短薄到应该忽略不计,却又看起来走了那么久的感情。
      
      2012年10月30日
  •     一次偶然机会在一本叫书香的期刊里看到“色戒”的介绍,标题是按张爱玲的小说命名的,但内容是新闻叙述!所以啊!其实这个色戒的小说是由真人真事的特务事件构思而成的!张爱玲只是加了自己的观点和润色而已。没大家说得那么伟大!其实那则新闻本来就很引人入胜了,所以就算李安不用看张小姐的小说也能拍得那么好!!我就是因为看了那则新闻后很感慨,后来居然又出现电影版,赶紧跑去香港看... 阅读更多
  •     很喜欢 心理描写满分 连读了两遍 第二遍更精彩
  •     书名应该叫张爱玲小说集
  •     聪明的女人+聪明的男人=幸福的婚姻。 很多婚姻的悲剧来自于父亲或者母亲的贪婪、算计或者刻薄。
  •     电影和原著都各有千秋
  •     高二时后桌很喜欢张爱玲 我还记得王佳芝那句 三年前你怎么不说
  •     哪有,看了你那么多日记和书评,惭愧了。我只是李安粉,建议你再看几遍色戒,会有新的发现。
  •     故事短,留白多,神韵犹存。张爱玲太会写这种女性心理了,残忍隐晦明了。总归张爱玲女性视角,还是给自己留了点情面。电影跟小说不同在,比起小说,李安表现更直白,他把一切都展现给观众了。
  •     感觉电影延伸得很好
  •     居然是旧书!卖旧货麻烦你讲一声
  •     看了電影後買,發現都聽不能讓人滿意的
  •     浓烈。
  •       其他篇,都是上学期看的。《多少恨》,下午读完。
      
      是新的故事。却是老套的情节。末了也叫人难受。
      
      孤女给贪利无度的老父坏了人生的幸福。
      
      这样的爹妈,自古以来不少的。
      养儿育女是门生意。盘算着时候到了,可连本带利的捞回来。
      
      
      自己渐渐长大了,受思潮影响不一样,猛然发觉与父执辈有了这么远的间隙。
      
      国人的人伦礼节,未免是有些可笑的。
      百般不好,总归是生了你,拉扯大——没用功劳,也有苦劳?
      
      旧时左翼小说,为革命连自己老子也反得,杀得是不可取。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左传》的文章,学过好多遍。
      姜氏生庄公时难产,遂恶之。素性偏爱小儿子段,也曾多次在武公耳边吹风,说把王位传给段。这有违体制,自然是没成。
      后来武公死了,姜氏又帮着小儿子密谋造反,失败后,被关进地牢。庄公放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母子又相认,其乐融融,其乐泄泄。
      上课时分析,说庄公的性格阴险,虚伪,奸诈,我倒不以为然。
      
      
      多少恨,是遗憾。
  •     “快走”
  •     看过小说后 色戒电影展现的增加篇幅到位 薇龙印象深
  •     #2017·11#“一種失敗的預感,像絲襪上一道裂痕、陰涼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       早就知道张爱玲,但从没想过读她的作品。
      感觉张爱玲和琼瑶,都是爱想、爱做梦女孩子的读物。
      一个大男人,应该读鲁迅、读路遥、读古龙、读金庸、读李敖。
      
      但张爱玲的名句如钱钟书的围城名言一样,不读也不妨碍你知道: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是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买张爱玲的书,是因为《色戒》那部血色肉香的电影。
      却发现《色,戒》这本书里面,《色,戒》这个短篇是放在了最后。
      而色与戒间还是用一个逗号把它们隔开,仿佛对于色,要有一种防备。
      
      由于“红玫瑰与白玫瑰”那句话太有名了,
      所以,首先从这个短篇开始了。
      说实在的,读之前我有一种预想,或者说是一直我对这篇小说的猜测,
      觉得应该是一部婚外恋、一个男人与他两个女人的故事。
      等看完,故事构思的巧妙是一个漂亮的包装,好看,
      而张爱玲对于爱情的绝望,虽仅初略感受,也不禁寒气逼人。
      振保、烟鹂、瘌痢疤伛偻的裁缝……,
      对男人绝望的张爱玲也结结实实地在最后让故事中和读故事的男人从内心里绝望。
      在现实的生活中,振保也算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男人:“他替他弟弟笃保还了几次债,替他娶亲,替他安家养家。另外他有个成问题的姝姝,为了她的缘故,他对于独身或是丧偶的朋友格外热心照顾,替他们谋事、筹钱,无所不至。后来他费了许多周折,把他姝姝介绍到内地一个学校里去教书,因为听说那边的男教员都是大学新毕业,还没结婚的。可是他姝子受不了苦,半年的合同没满,就闹脾气回上海来了。事后他母亲心痛女儿,也怪振保太冒失。”
      活得沉重,付出很多,没了自我,却不见得被别人领情。
      但他最后并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反倒失去了他可得到的。
      而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吗?
      
      隔了一天,选了其中《倾城之恋》来读。
      想这个热切浪漫的名字,应该会有一个让人温暖的故事。
      但在压抑中看完,自私、世俗、苟且和妥协好象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
      “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平时白公馆里,谁有了一点芝麻大的过失,大家便炸了起来。逢到了真正耸人听闻的大逆不道,爷奶奶们兴奋过度,反而吃吃艾艾,一时发不出话来,大家先议定了‘家丑不可外扬’,然后分头去告诉亲戚朋友,迫他们宣誓保守秘密,然后再向亲友们一个个的探口气,打听他们知道了没有,知道了多少。最后大家觉得到底是瞒不住,爽性开诚布公,打开天窗说亮话,拍着腿感慨一番。”
      就这么一段话,女人的无奈、人间的丑陋,直直地被说得深切而一丝不挂。
      而爱情却也是不真实的东西,那怕说“我爱你”说得呼呼响。象柳原用“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来反驳流苏的“你早就说过你爱我”的不算数。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流苏得来的婚姻,如果没有战乱,如果没有被日本人炸得倾倒的香港和死去的千万的人,怕是不可得。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这才是倾城之恋的本意。
      
      用优美细腻的文字,一点点冷酷地让你知道现实的冷酷,
      这就是张爱玲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