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骑士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08651723
作者:潘采夫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潘采夫
专栏作家,原名李耀军,生于1976年,河南濮阳人,农村孩子,小城长大,省城求学,京城谋生,两年旅居苏格兰。毕业于郑州大学,先后就职于河南日报、青年时讯、新京报、南都周刊,直至媒体无声,再无栖身之地,遂随波逐行,跃然网上,现任职于小猪短租。曾任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风声日紧,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夭折者多,现为博雅小学堂主播新闻、足球栏目,不唱赞歌。勤于梦幻,惰于行动,身材丰满,著作低产,十年只有《贰时代》,《十字街骑士》为第二本。

书籍目录

小濮州(1976——1987)
小濮州,小不丢
形如凤凰的村庄
李世民帐下一牙将
老爷爷外号诸葛亮
十字街骑士
消失的集市
杏树上的国王
关于过年的记忆
吵架风情画
农村人的死法
饥荒年代的影子
多少英雄埋没在草泽
濮阳(1987——1995)
一座32岁的城市
那些被我玩过的古迹
城市风流史
河南话里的灰色幽默
俺本是老天爷他干爹
郑州(1995——2001)
关于郑州我想说的不多
没有教父的日子
北京(2001——2012)
北京有个十字街
长安街上无人家
我的报馆生涯
和自己私奔
爱丁堡(2012——2014)
苏格兰群星闪耀时
千年不绝的“Freedom”
背着野餐去游行
谁打英格兰支持谁
理智与情感
爱吾师还是爱真理
文艺青年的耶路撒冷
《勇敢的心》里的苏格兰符号
我爱的一个英国老头儿
海边的社会主义小镇
告别大草坪

出中原记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十字街骑士》是一幅70后的江湖游踪图,历数家谱寻根,幻想马背游民,驰骋中原集市,上房点炮揭瓦,只差征战沙场。潘采夫以其敏锐的触感和惊人的记忆力,将消失中的乡野趣事、民间风俗一一讲述,下笔如神,生动有趣。
令人,捧腹大笑。
《十字街骑士》是一场直抵内心的文化较量,农村孩子,小城长大,省城求学,京城谋生,两年旅居苏格兰。多种文化在一个人的经历里相互冲撞、自由生长,既拉扯争抢又安然并存,仅描摹日常,就智趣无穷。
发觉,文字成精。
《十字街骑士》以赤子之心为七〇一代书写,缅怀却不伤感,戏谑却不鞭笞,带有对乡土的依恋和对时代的敬意,是为作者的洞见与超脱。
●内容提要
十字街,一张历史留存的标签,标记着这片土地上的迎来送往、苦难挣扎。所以每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都有十字街的存在,它们记忆着乡村的没落衰败、城市的肆意繁盛以及每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终结。
而我,跟随父亲进城的农村孩子,被父亲奋力一搏,推上了疾驰的时代列车,从乡村到小镇,从小城到省城,从京城到国外,如同骑士,放纵感官,驰骋欲动,但若回首,那个骑着老母猪在十字街上巡游的孩子,永远在那儿。
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我们赶上了一个时代,我们应当为它注解。
一幅70后的江湖游踪图,一部变革年代共通的家族史,一场直抵内心的文化较量。
把经历当作线索,抽丝剥茧,在看似水到渠成的过程里,感知时代脉搏的鲜活和血液流淌的残忍。
这里没有逃避,只有缅怀和面对。


 十字街骑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醉醒客”套书一共6册,我最先看完的是《十字街骑士》。先读它,因为作者和我是校友外加半个老乡,有亲切感。  收到这套书的时候正是南京的好辰光,我常常散步的小径上落满银杏树叶,一棵槭树上分别长出三种颜色,天高云淡,日光满溢,我挑一个不用写稿的下午,在我最爱的那颗木棉树下坐定,就着一小捧盐水煮花生读完了这本《十字街骑士》。  初收到书的时候满心欢喜,深觉自己应当洋洋洒洒写下万字评论,然而,真待读罢掩卷,却迟迟不敢动笔——几位老师文字之美已经令我心驰,美文之上承载的学识和胸襟,更令我动容。今日又重读此书,有所感慨,记下来,不敢评论,仅作分享吧!    作者潘采夫是河南濮阳人,濮阳我熟,工作原因去过很多次了。这座位于河南北部的小城,淳朴着它的淳朴,市井着它的市井,这里偏偏有家很大的国有企业,市民经济条件并不很差,加之千年古都王气的滋养,濮阳在淳朴市井之外还生出了一点气质,令人喜爱。我一个外人看濮阳尚如此喜爱,潘采夫老师更喜爱他的家乡。  我很喜欢看文人写自己的过往,看老舍写胡同,看汪曾祺写咸鸭蛋,看毕飞宇写水乡,看刘原写马肉米粉。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的“偷窥欲”,我几乎看到了潘采夫整个人生轨迹。书中搭配了有趣的插画,它们帮助我在脑海中形成一场小型电影,一个生活在“小不丢”的可爱男孩,他慢慢走过摆着烧鸡摊子的十字街市集,在街角一转弯,他长成了一个胡子拉碴的男青年,在省城最好的大学,背对同学唱着歌,歌唱完了,一转身,一位意气风发的媒体人正走在去采访的路上……尤其是读到他在郑州大学求学的那段经历,令我常常回想起我在那里度过的时光,回想起我逃掉的课、借过的书、流过的眼泪和吃过的烩面。现在想想,我那时候也是害羞而且自卑的吧。  读这本书时,脑袋里总是不时浮出加缪的《异乡人》,我想起中的一段描写:他们走后,路上逐渐变得空无一人。下午场的表演应该都开始了,街道上只剩看守的店员和猫。沿街竖立的榕树上,天空纯净无云,却不见灿烂阳光。对面烟草铺的老板搬出一张椅子,摆在店门前的人行道,整个人跨坐上去,两只手靠着椅背。刚才挤满人的电车现在几乎是完全净空。烟草店旁是间叫做“皮耶侯之家”的小咖啡馆,侍者在空荡荡的餐厅里清扫地上的碎屑。这真是再典型不过的星期天午后。 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描写,而这种文字在《十字街骑士》中随处可见。不知道潘采夫是否也爱读加缪。  潘的文字也如这般干净不张扬,不惊艳不卖弄,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带入其中,跟着他笑,跟着他紧张,跟着他摇头。他朴素的表达着他所感知的一切,朴素的人生观和生死观震撼着我,整本书充满了一个媒体人的悲悯之心,一字一句都带着气味——我甚至能闻到烧鸡摊子飘出的香味。  我曾经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我惧怕年龄的增长,不是怕变老,而是怕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而潘采夫好像什么都不怕,他从小县城到省城再到帝都,作者真的像他写的那样,害羞过、害怕过吗?我不得而知。  看完书,我倒回去看序(这是我读书的一个小怪癖,最后才读序)他在自序末尾说到:这本书献给正在苏格兰求学的妻子和女儿,爱你们。  年龄总要在一圈圈增大,要更勇敢去去迎接生命中的不确定性。我懂了,爱让我们稳定永恒。  写到这,不禁又想起加缪的话:我常想若是有人让我住在一根枯树干里,天天无事可做,只能仰望那一小块天空的变化,最后我也会慢慢习惯。人到最后什么事都会习以为常。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关于中原大地的章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几乎一气呵成,读来忍俊不禁。惋惜那些消失中的中原文化,旧的、老的、习俗中的,我们无法阻止它的消失,只能记录。后来听了采夫老师自己录制的听书版本,用河南话朗诵简直勾出这本书的魂,笑出了眼泪。再细想,这确实是一本笑中带泪的书。
  •     历历在目,非常熟悉,还从中读出了励志感
  •     潘采夫老师寄赠。一部70后乡村少年的成长史,一部中国农村回望录。
  •     潘采夫老师
  •     #阅读#选择部分阅读。
  •     给一万颗星打一万分
  •     个人色彩太过浓重,可能认识的人读起来更有感觉
  •     关注了六根的公众号,已经看了四本他们的书了。从回忆到评论到西方世界的感想,挺丰富的。
  •     印象最深刻的几段都特别的朴实真诚,初看甚至有点吃惊于这么直接的表达。想来这是真正的开阔
  •     冲着简介来的,但是90后的人读者70后的随笔还是有点代沟
  •     这简直就是我想写的一本书啊!生动有趣
  •     妙趣横生
  •     读过之后,与自己产生了共鸣。虽然我与作者相差20年,但是我的童年与他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现在想想不免多了些许的感伤。
  •     第一次看潘的书,写的还算可以,就是很零散,而且有些内容总重复,反复强调,感觉像是合集。
  •     就是喜欢这种个人观点和情感满满的书啊,小时候在濮洲的时候很有趣!
  •     边看边笑边思考,笔下生花。能够看到他笔下的场景,心里舒服,自在。有时候又有些自豪感,也会想到自己的家乡,看到他的经历和生活,快乐,真实。让我向往。很棒的一本书。
  •     说不上高雅,作为小品文,还是蛮不错的,能够让人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     潘采夫的成长史,每个文化人都纠结于自己的家族身世啊。一篇篇的散文形式,每篇讲一点。书中前半段讲的是国内的曲折历程,后半段讲的是爱丁堡的风土人情。
  •     因锵锵几期嘉宾感觉不错。单这书过于个人化,不甚了解的人或者没有关注过,看着其故事没太大共鸣。
  •     作者把塑造成一个看起来挺传奇不羁的浪子形象,内心的少年还是可以读得出来,有一些东西是能够引发共鸣的,按照随笔的标准给分,给四分。
  •     这两年,尤其是去年,觉得关于故乡的作品出现了很多,尤其是年底的时候很多媒体都还在做关于故乡的一些选题。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我们其实都是移民,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地方到大都市、从国内到国外,漂浮久了之后或许会慢慢开始想要寻觅自己的根在哪儿吧。就连我自己在知道自己原本是荆州刘氏,我的老祖宗是从荆州逃难而来,到我这已是第十辈了的信息之后也是觉得内心有一块石头落地了。另外,推荐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尤其是第二季豆导钮承泽那一部分,极感人。
  •     好多风俗都是和我们老家一样的,很亲切啊。不过印象最深的是后面爱丁堡部分,很少见到写爱丁堡的文章,很有兴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