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危机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11730582
作者:瓦莱丽•M.赫德森,安德莉亚•M.邓波尔
页数:296页

内容概要

瓦莱丽·M. 赫德森(ValerieM. Hudson),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为美国杨百翰大学政治系教授,并曾任教于西北大学、罗格斯大学,也曾担任过作家、编辑。著作包括《政治心理学及国际政策》、《国家自治的极限》。研究着重于国际政策分析、安全学研究、计算机统计模型等。
安德莉亚·M. 邓波尔(AndreaM. den Boer),英国肯特大学博士,肯特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系讲师,以及人权及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所长。她目前的研究着重于性别、人类安全学及人权方面的议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安全的性别维度 1
一、方法学5
二、后代性别选择的产生6
三、后代性别选择的持续12
四、结论20
五、本书的架构20
第二章 历史上的后代性别选择——从杀婴、堕胎,到“消失的女性”22
一、与性别无关的后代选择行为22
二、后代性别选择28
三、如何判断性别比例是否正常29
四、后代性别选择概况31
五、当代不同文化中的后代性别选择46
六、亚洲人重男轻女49
七、消失的亚洲女性58
八、结论64
第三章 印度的“消失的女性”65
一、历史背景66
二、宗教68
三、社会制度69
四、女性的地位71
五、杀女婴的开始74
六、公开谴责并试图终止杀女婴75
七、目前的情况88
八、过去、现在和未来122
九、结论126
第四章 中国的““消失的女性128
一、中国和它的人民129
二、中国的女性130
三、杀婴的历史及后代性别选择134
四、20世纪的变化142
五、独生子女政策及重男轻女146
六、上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49
七、性别比例不断上升的原因159
八、政府关注过高的性别比例165
九、婴儿的死亡率166
十、“消失的女性”及中国的单身汉170
十一、结论175
第五章 高性别比例社会中的光棍:理论和案例177
一、光棍的特征178
二、光棍的行为倾向182
三、社会性别比例居高的后果190
四、政府的观点196
五、高性别比例对女性的影响192
七、结论214
第六章 21世纪的光棍——政策建议215
一、现代光棍的特征与行为分析215
二、政府面对光棍问题的对策227
三、结论241
第七章 结论:高性别比例社会的安全考虑244
一、大预测246
二、结论247
附表249
参考文献263

作者简介

一个有太多男人的社会会发生什么?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从历史上看,男性对女性的高比例往往是国内和国际暴力的触发因素。多数暴力犯罪是由缺乏稳定社会关系的年轻未婚男性实施的。虽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但这些过剩的男人经常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暴力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有时回应这个问题是通过招募过剩的年轻男性从事军事活动和高风险的公共工程项目。男性对女性比例高的国家也很可能会发展出专制政治制度。瓦莱丽和安德莉亚指出,许多亚洲国家的性别比例,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占世界人口的40%,不平衡的性别比例,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通过后代的性别选择,这些国家获得不成比例的地位较低的成年男性。瓦莱丽和安德莉亚认为这种过剩的男性人口在亚洲最大的国家威胁着国内稳定与国际安全,同时这些国家的性别比例将在21世纪有全球性影响。


 光棍危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国性别比例失调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最新出版的《光棍危机: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启示》主要观点就是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尤其男性过多,会严重威胁是的安全与稳定。首先很多女性读者可能要说光棍太多是男性的事,不管女性的事,说不定还有对女性有好处,女性择偶的选择面更宽,择偶标准可以更高。但是光棍对于女性的威胁性,是很多人都没看到的,这才是可怕之处。一、那么光棍太多对会对女性造成什么威胁?1、让女性的额地位变得更低《光棍危机》一书的原话是“ 虽说物以稀为贵,,但这对于中国女性并不适用。女性的稀少反而让她们变成变成被当作财产而占有的对象,无论她是少女、妻子或寡妇。”甚至“会把她们看成商品进行买卖,对她们的监控反而更严。”2、女性被绑架、买卖、侵犯的可能性增加?这点相比不用过多解释。3、新娘的年龄持续走低因为供给不足,大龄男性只能不断找年龄较小的女性,甚至出现童养媳。4、女性的自杀率升高女性的稀缺性导致被控制更严,无法掌控自己命运,导致自杀。5、失足女性的数量增加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于,有需求就会通过不断提升价格来刺激供给,一旦光棍太多,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拿出更多利益诱惑女性失足。二、光棍产生的原因?光棍产生的根源性原因当然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造成这种失调的主要原因在于生育性别选择,哪为什么要进行选择呢?我们先来看看原始社会主要是因为军事侵略和环境不利因素(主要是食物资源匮乏)会鼓励,增加男性减少女性。1、女性会降低部落群体的抵抗力,男性会增加战斗力。2、女性会成为其他部落侵略掠夺的目标。3、女性需要适婚对象,但是男性容易战死,女性如果外嫁,是对部落的损失。1、如果脂肪低于标准,女性会失去生育能力,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会下降。2、男性的体力优势,使男性获取食物都比女性有优势。在脱离了原始社会进入农耕社会,人们远离了战争和温饱,为什么在生育选择上还是倾向于男性呢?1、宗教和祭祀仪式,只有男性有资格参加。2、男性比女性更适合保持家族财富和地位。3、在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男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高于女性。4、养儿防老,农耕社会男性才有赡养责任和能力。5、女性的聘礼相比嫁妆和养育成本,是亏损的。现代中国为什么依然要生男孩?1、计划生育政策:只能生一个,加上传统观念会加剧性别选择。2、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养老、医疗等事情更多需要儿子来承担,社会默认女性是没有相关责任的。3、文化的惯性,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男性延续香火,女方嫁入男方依然是社会习俗。4、性别鉴定技术的发达,从B超技术,到后来的染色体控制技术,更容易在出生前进行性别选择,减少压力、罪恶感、法律风险,因为现代以前常常是采取杀婴、遗弃的方式。5、生育率降低,工作忙碌、缺乏照顾、养育成本、工作及生活压力都会导致主动或被动的低生育率,生得少加上传统观念,所以倾向生男性。以上原因并不是完全根据时间割裂的,很多因素依然遗毒至今。三、光棍的特征1、光棍多数处于社会底层2、光棍多为失业游民3、光棍多无固定工作和居所,流动人口居多4、光棍喜欢结群,生活在一起,彼此影响,甚至成为不稳定群体。四、那么光棍为什么危险?1、男性比女性暴力2、男性更容易做出反社会行为3、统计数据显示未婚男性犯罪比例高于已婚男性。4、底层社会男性犯罪更残暴,光棍多处于底层社会5、酒精或药物更容易使男性失控,变得更暴力,光棍男性更多沾染酒精和药物。6、男性流动人口最暴力,光棍多无业或流动人口。7、光棍更倾向于挺而走,少于顾忌。俗话说光脚的不怕传奇的。很多社会运动或革命光棍都是主力,比如捻军起义、葡萄牙收复失地运动、清朝台湾运动等。既然光棍这么这么危险,那么怎么办呢?五、那么光棍太多肿么破?1、鼓励男性向境外流动,出口光棍。2、鼓励女性向境内流动,进口老婆。3、开垦边疆,国家上马大型工程。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解决养儿防老,一方面解决光棍没法生活铤而走险。5、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典型的就是女性地位高了,可以从事各种高端职业,就不在意一定要生男孩了。6、政策支持,比如现在的开放二胎政策,甚至是鼓励生女儿的政策。禁止胎儿性别鉴定和染色体控制技术的使用。六、光棍多两个潜在危机1、由于光棍多威胁稳定,导致维稳需要威权政府,进而阻碍民主政治改革。2、光棍危机严重是,统治者有可能通过冲突(甚至是战争)转移危机,让光棍去了最好别回来了,当然吸收光棍当兵也可能引起内部不稳定。我自己补充几点希望:1、女性自己经济的独立,对家庭经济贡献的增加,地位也越来越高。2、高房价导致的养儿的聘礼成本高过嫁妆,甚至流传说,养个儿子赔套房子,还丢了儿子。3、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观念也越加开明。4、政府政治动员式的男女平等运动,当然结果也有负作用,我们下次再谈。没有秀恩爱,就没有伤害关爱单身狗,从你做起!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非常认同作者“女性社会地位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但其在本书中的论证及各种分论点均显得极为浅薄。诚如作者所言,他的研究只是一个开端,还需相关学者继续深入研究。
  •     我一直比较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学也比较感兴趣,这本主要观点是严重性别比例失调会威胁社会稳定,从人类原始到现在社会分析女性少背后的原因。
  •     打光棍的男人是任人处理的吗? 糟糕的后果必有愚蠢的前因,先是方向失误,然后急刹车,能不翻车吗?
  •     原來台灣出過....總之,未來世界最想打仗的國家是光棍最多的那個。XD 就這樣。
  •     这本书事实是在讲各种各样的杀死女性让女性数量大量减少的方式和案例,然而体面一点的题目根本不谈女性的大量被虐杀,只谈男性的数量过多,需求不能满足。这就是一个女性虐杀友好型社会。
  •     对统治精英来说没有什么比有点政治权力但又无妻小的男人帮更让人焦虑的了。
  •     “合适的性别比例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提供不了的政府只会自取灭亡”。国之将往必有妖guang孽gun。
  •     有很多数据 可是有些数据不够有说服力;好像一直只是在呈现表面问题,深度不够;而提出的有些解决办法……怎么说呢……并没有什么用,并不符合国情……全当入门书了,还期待更深入的书籍啊~
  •     实行个一妻多夫制不就解决了嘛,多简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