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父母心

出版日期:2016-8-29
ISBN:9787550280584
作者:乔.卡巴金,麦拉.卡巴金

内容概要

乔恩·卡巴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麻塞诸塞州医学院荣誉医学博士,禅修指导师,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1979年,卡巴金博士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课程,获得多方肯定。二十多年来,卡巴金博士创发的“正念减压疗法”已为医疗、学校、企业、监狱等机构广泛应用,目前美国加州约有二百多家医疗院所和相关机构都运用正念减压疗法帮助病人。麦拉·卡巴金是乔恩·卡巴金的夫人,夫妻一同经营着“带着正念做父母”的工作坊。

书籍目录

致我们的中国读者
致谢
前言乔恩·卡巴金
前言麦拉·卡巴金
第一部分危险和希望
为人父母的挑战
什么是“带着正念做父母”?
怎样才能做好?
第二部分高文爵士和丑女:故事所秉持的关键
第三部分“带着正念做父母”的基础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怀着同理心和孩子重建联结
接纳孩子的本来面貌和当下经历
第四部分正念: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
缘何成为父母?
孩子是居家的禅师
养育是一场18年的禅修
修行的重要性
养育与呼吸的亲密关系
修行如同耕种
从思考中解脱
识别孩子的真实面貌
正式练习的必要性
一封关于禅的信
两个波浪间的静顿
第五部分生命自处的方式
怀孕:自然开始或深化正念修行的时刻
分娩: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身心的健康
回归根源的安全和滋养
心灵食物
家里的床
第六部分共鸣、谐调和存在
共鸣:孩子与父母之间给予-接受的互动?
谐调:对孩子全方位的存在保持觉知?
充满爱意的接触?
学步的幼儿?
选择时间?
存在≠持续不断地给孩子关注?
小故事:杰克与魔豆?
进入睡眠?
从孩子那里学到的偈颂和祝福
第七部分选择
疗愈时刻?
谁是父母?谁是孩子?
家庭价值?
健康的消费选择
疯狂的媒体?
养育中寻求平衡
第八部分现实与真相
男孩子究竟什么样?
池上冰棍球
亲子故事:野外露营?
亲子故事:打破忧伤的垒球
女孩子们应该忠于自己的本性
破头巾公主
支持、自信和责任?
课堂上的正念——在学校里开始了解你自己
第九部分 限制和开始
正视期望
交出自己
限制和开始
关注你自己的事
永远你要先行动
分叉点:如果父母和孩子错过相遇
第十部分黑暗与光明
总有无常
被埋葬的忧伤之河
千钧一发?
当我们情绪失控?
那些超出控制的部分
思维的迷失
永不太迟
后记
四个正念修行、七个意图、十二项练习

作者简介

为人父母是地球上最难、压力最大的工作,但它更是一个召唤,教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看见孩子,在每一刻都崭新地与世界相遇。风靡世界的“正念减压疗法”祖师爷卡巴金博士,常和妻子麦拉带领“带着正念做父母”工作坊,教导父母们将正念的觉知、专注、放松、接纳、慈悲和爱,带入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之中。卡巴金夫妇育有三个子女,他们如此比喻:生养一个孩子,就像进入一段长达18年的禅修营,而孩子就是最好的禅师,不断以各种难题来考验父母的智慧,刺激父母成长;孩子也像一面镜子,帮助父母照见真实的自己。
养育子女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正念父母心提醒我们,与孩子同在的每个时刻,保持醒觉、专注、开放、接纳、洞察。如此一来,即使在黑暗、绝望、心烦意乱的时刻,依然可以退一步,以新鲜的视角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开始?回到当下,活在当下,每一个时刻都是新的开始。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自己。带着正念做父母,让亲子关系变成美好的恩典,在每个日常相处的片刻,看见生命的奥秘与奇迹!


 正念父母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雷叔云那年,老大九岁,一天下午,他仰着小脸问我,眼裡满是期盼:「班恩和杰夫一批人要骑车到溪边玩,我也去,好吗?」这真叫人措手不及,他的活动范围还没有超出过我确认安全的环境哩!母亲的保护本能马上在脑中逐一检查:小溪虽小,也仍有大石,骑车,又得经过行驶汽车的马路!我有脱口而出的冲动:「你大一点再跟朋友去好吗?」突然,一幅画面跳接了出来。村外的池塘,水面有浮萍和布袋莲盪漾,水中有鸭子和不知名的小鱼悠游,头顶上是骄阳,脚底下是烂泥,好多个没大人管的开开心心的下午。于是,我交待了安全事项,然后亲亲他的脸颊说:「玩得开心哟!」因为我知道一定很好玩!望着那个小男孩骑车远去的背影,我童年的午后渐渐和孩子的午后交叠起来,彷彿历经了二度童年。那一次,我学到了一件重大的功课:他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父母最重大的责任就是让孩子一点一点为自己负起责任。就像稍早教他骑车:不放手,多安心哪!学着放手,他难我也难;可是不放手,他永远学不会;等放下了手,心却还放不下。我后来才知道,那只是未来无数次的第一次放手。后来,孩子都循着美国青年惯见的轨迹:十五岁半开始自己开车上学,十八岁挥别父母,搬到大学所在的陌生城市,然后独自探索世界其他的角落,一点一点挥别父母提供的环境,一点一点开创自己的生活模式。我们做父母的,也随着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而学到亲子关係中的新角色和新任务。正念和父母之道人生至少有两件大事是很难排练纯熟才上场的:突罹重病和为人父母,大部分人一旦面临这样的角色,都像还来不及彩排,就遽然被推到聚光灯下,书上的描述和他人的经验,似乎不完全是那回事。唯一能做的,就是边演边练,边做边学。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数》(Outliers)中提出一个定律:在专业上成功的最大前提,是一万个小时的持续练习。若採这种说法,粗估父母在孩子学步期间就达到专业成功的标准了,然而,父母这个专业,无薪无酬、全年无休、不能辞职、不能退休,恐比任何专业难度都高,需要做孩子的养育者、师长、嚮导、贴身保镳、医护助理、营养师、言教和身教的榜样、知性的朋友和感性的朋友等,而且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年龄层也不同,孩子不停成长,父母也不断改变,甚至每一天、每一刻的亲子互动都不同,父母在这样的动态变化中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架构、更深远的目标,在其中接受在职训练。本书所谈的就是这个架构和目标:正念和觉知。正念最早出现在亚洲,虽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岁月,但在东西方各种心灵修行的传统、原住民的智慧,还有鲁米、爱默生、梭罗、里尔克的作品,无不蕴含正念。正念不可误为积极正向的思考,它位于我们所熟悉的思考领域以外,是直观的心路过程,也是生命美学。在此不妨用正念的特质来拼贴一份完图:专注、如实观察、觉知此时此地此人此事、不带预设成见、不加评断、初心、开放而接纳。正如里尔克云澹风轻的诗句:任它发生无论美丽还是恐怖只要继续走下去没有什麽感受是不会改变的。我们靠着正念,才能首度见着自身的无明、盲点、局限和惯性自动反应,与内心的阳光空间和阴暗角落亲密相处,看到自己原本而真实的面目。父母靠着正念,才能看见孩子原本而真实的面目,发掘出我们和孩子最深刻、最美丽的潜力。父母成长书用中文说「正念」,也许还不大顺熘,但在美国,历经三十馀年的提倡,正念居然成了心理治疗界朗朗上口的专业名词,和一般大众口中的普通名词。各种疗法纷纷冠以正念(Mindfulness-Based)之名,不少知名大学也陆续设立正念研究中心。若要话说从头,就得从本书作者之一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医师于1979年在麻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校区首创「减压门诊」(Stress Reduction Clinic)并推出「正念减压课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 MBSR)说起,这是引介正念给美国主流社会的第一份完整方案。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现任麻萨诸塞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曾受业于剑桥观禅中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住持韩国崇山行愿(Seung Sahn)禅师,并接受培训成为禅修老师。他的身心体验凝炼成了愿景:何不用现代美国人熟悉的语彙,将禅修最有益身心的部分,介绍给一般大众?继减压门诊之后,他又于1995年创办「医疗、健康照护和社会中之正念中心」(Center for Mindfulness in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Society),其团队多年来在专业医学及刑法期刊上发表不计其数的正念疗效研究报告。正念的应用在美国医疗、心理、教育、企业、监狱以及职业运动等领域,渐蔚为风气。他曾出版多种以正念为主题的着作及音碟,心灵工坊出版、笔者所译的《当下,繁花盛开》便是一本正念的生活随笔。此外,乔‧卡巴金还有一个更亲切的身份: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也当了祖父。因在为人父母的历程中,亲身体验到正念如何帮助生命成长,于是远在1997年,他与妻子麦菈(Myla)便合着本书,十六年之后,他们用后续的成长体验修订了本书,而有了你此刻捧读的再版。再版的西班牙文、法文版已先后出版,德文版与正体中文版差不多同时付梓,英文版则尚未问世,恭喜你和西、法、德的父母得以先睹为快。本书所谈的自然是教养子女和为人父母之道,若精确地说,本书其实是「父母成长书」,大不同于一般的「教养子女书」。书中直指如何能藉父母这个角色,成长为更完整、更成熟、更专注、更具洞察力的人,同时也造就出具有同样特质的孩子。作者说,当初原订的英文书名为《正念的父母之道:养育孩子,自我成长》(Mindful Parenting: Nurturing Our Children, Growing Ourselves ),唯编者因顾虑当时正念并不普及而将书名订为《享受每天的幸福:正念做父母,内心下功夫》(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从那未曾发表的书名,我们可看出其中的多重意涵,原则上是「养育孩子必须同时致力于自我成长」,方法上是「自我成长是养育孩子的途径」,效果上是「养育孩子时,自我便成长了」。教养孩子,教养自己,也让孩子教养我们本书从为人父母犹如站在分岔路口说起,有危险,也有无穷希望,再谈到自主权、同理心和接纳是正念父母的鼎立三足,继而谈到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对待生活,亲子如何同频和共振,甚至如何面对外在世界快速的变迁,如网际网路、社交网站、手机文化、媒体疯、消费疯(我们何妨再加上时尚疯、政治语言疯和八卦窥伺疯)的兴起。每一个分支点都是选择和转化的契机,我们的选择将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定向、定位。孩子一生有来自家庭、学校、同侪、社会的各种影响,父母只能守备其中一垒,我们无法控制球来自何方,是高飞还是滚地,但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比谁都早,与孩子的距离比谁都近,我们的工作也无人能够取代。因此我们必须眼观大局,同时怀抱着正念,专注守备区出现的各种状况,採取最佳因应措施。换个角度看,孩子也站在比谁都近的距离来审视我们,挑战我们的每一个期待、每一个执着、每一个信仰,踩到我们的底线,踢到我们的罩门,暴露我们的局限,一直拿着镜子让我们深入照见自己。孩子是出题的老师,我们若不在内心下功夫,便难以通过形形色色的大考小考。如果我们误以为父母是权威,可按一己的期望来形塑孩子,那我们就错过了眼前最好的老师。以孩子为师,或如作者那样视孩子为家中的常驻禅师,岂不是反向教养(reverse parenting)?这样一来,亲子之间便不可能是单行道,而成了双向教养、双向滋养!我们懂得如何做父母之后,便可看出我们如何受惠于自己父母的教养,也看出没有完成的成长,然后自我教养(self parenting),继续成长。人常说孩子是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其实父母又何尝不是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愿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怀抱着正念,踏上这一段最艰钜也最喜悦的旅程,在每一刻,都能把最好的自己献给孩子!
  •     作者:彭荣邦(美国杜肯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市面上有不少亲子书,也有不少讨论修行的书,但是把「亲子」和「修行」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本讨论如何在亲子关系中修行的书,是罕见而珍贵的,更何况,它谈的还是幸福,为人父母的幸福。首先,我们应该要注意到一件事情:这本书的作者是卡巴金夫妇,因此是两位作者,而且身为妈妈的麦拉˙卡巴金是第一作者,而知名的禅修指导师乔˙卡巴金则退居为第二线,成为共同作者。或许这样的安排是乔˙卡巴金的谦逊,但是如果仔细想想这本书的主题,让「妈妈」为主,让「禅修指导师」为辅,其实正呼应著这本书的主题,怎麽利用正念(修正心念)的锻鍊,来帮助自己做好父母的角色。其次,卡巴金夫妇用「每天的幸福」(Everyday Blessings)来做为这本书的主标题,也是很耐人寻味的。为人父母可以每天都感受到很多的幸福吗?卡巴金夫妇所说的「幸福」到底指的是什麽呢?乔˙卡巴金在序言裡用一件生活裡的小事,动人地描述了这样的幸福。他们家的大儿子在大一那年的感恩节回家,却没有办法和家人一起共进晚餐。他接到电话时很失望,甚至是不愉快的。但是那天,却也因为没有对儿子发脾气,接纳了他从学校带回家的活泼生气,所以和太太在儿子的拥抱裡,享受到久别重逢的喜悦,也重温了彼此生命的丰富连结。麦拉也在她写的序裡提到,在和孩子的困难相处时刻裡,只要她能够对「孩子的痛苦怀著同理心和慈悲心」,只要她能够「完全接纳孩子表现、试探、实验的那些叛逆、恼人、气人的行为」,她就能够在无条件的爱裡头感受到一种疗癒力量,既滋养孩子,也疗癒自己。从他们夫妇的话语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所谓的「幸福」,指的是一种不被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和情绪主导,即使是在困难的时刻,也可以和子女在此时此刻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这样的「幸福」,我们在还没真正为人父母之前,都曾经梦想过。问题是,一旦成为人父、成为人母,多数的人就会发现,自己离幸福愈来愈遥远,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一度梦想过这样的「幸福」。无法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幸福,最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怎麽看待「为人父母」(parenting)这件事情。在台湾,多数人都把「为人父母」和「教养子女」划上等号,我们从市面上多数谈亲子关系的书都用「教养」为主题,就可见一斑。但是「教养」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关系,是一种以「责任」来看待亲子关系的模式。凡是涉及「责任」的,都是压力,都是辛苦,而养儿育女这麽大的责任,更是一件压力极大、极为辛苦的差事。长期用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和子女相处,怎麽可能不耗损?怎麽可能不累?况且,以「教养」这个「责任」模式来养儿育女,回报都不是此时此刻,而总是在不可见的未来(因为要等他∕她懂事,等他∕她学会弹钢琴,等他∕她考上大学,等他∕她找到工作……),这麽多的等待,我们怎麽可能离幸福不遥远?卡巴金夫妇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另外一种「为人父母」的模式——「用心」作父母(mindful parenting)。当然,他们所谓的「用心」,不是一般意义的「用心」。许多的父母,都会觉得自己很「用心」(我省吃俭用让孩子进双语幼稚园,进最好的私校,让孩子学琴学画学各种才艺,怎麽会不用心?),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的是,自己的「用心」(或许是担心孩子学得不够多、没有竞争力,或许是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等等),可能反倒让我们看不到眼前的孩子真正的状态,错失了和他们深刻交流的机会。卡巴金夫妇所说的「用心」,是一种「内在的功课」(inner work),是一种随时觉察自己的心念,让心念保持开放的正念锻鍊(mindfulness practice)。唯有这样的「用心」,我们才能真正「专心」在眼前的孩子身上,和他∕她的内在状态(而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相遇。更值得注意的是,麦拉告诉我们,这种对孩子的「用心」并不耗损,它对于亲子双方都是有疗癒力量的,不仅滋养孩子,也疗癒自己。为人父母,「教养」不是唯一的模式,还要「用心」。这本书,是卡巴金夫妇给我们的祝福,也是让我们可以重新找到「为人父母的幸福」的重要指引。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翻译的有时有些难读,但是主要的观念很清晰,与自己链接感知孩子的需求。书中没有讲述因该怎样对孩子,但是让我们做父母的放下情绪,思维,感知孩子背后的需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