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天.另一个地方》书评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32936885
作者:苏葵
页数:245页

梦想

读书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去走世界、看世界!去所有想去的地方,了解所有好奇的知识。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我的梦想,作者苏葵就是这样一位女性,用轻松的,毫无压力的,愉悦的心情去走去看去了解每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书中不仅有风景,更有很亲和很亲近的当地生活!谢谢作者用心拍摄的美景制作的明信片,很有收藏价值!

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一年前,我在图书馆落地玻璃前的书架上偶然找到一本《咖啡凉了》,第一次在书中接触到这个灵动的女子,那时看到她写布拉格卡夫卡的故居还蓦然流出眼泪来,我不敢相信这样一本散文的力量这么大,能够一下子催动我的内心变得柔软。这本《另一天,另一个地方》出版后,我毫不犹豫地购得一本,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却不单单是一本游记,作者以她游历的每一处作为由头,来讲述属于她、也属于历史的故事。这些故事一直散落在传言和书本的一隅里少见天日,是这个独具匠心的女子将它们串联成一篇篇类似于小说的散文,我们读着读着便走到了故事中去。别人的旅游或许只是看风景,拍下记录异域风光的照片,再好些,能够写下一些游历的文字以满足文艺情怀,而在这书中处处蕴含着作者对于文学、艺术的思索和感受,让人不禁想到,她的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她在其中一篇《在伊斯坦布尔,寻找阿加莎》里写到亲爱的阿婆失踪的那件事,我在高中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并一度为她着迷,我知道她曾经玩失踪惊动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全国上下调遣了许多警力来将她寻找,还请来了大名鼎鼎的柯南•道尔爵士,但是我并不知道她失踪的那个小镇是英国北方的温泉疗养小镇哈洛盖特,也不知道她要别人寻不到自己的真正原因。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才对阿加莎的感情有所了解,并且越发觉得写侦探小说的她有着可爱的小女人的一面,这就是作者的文章带给我的不一样的,也是更加立体的推理女王。作者写的是伊斯坦布尔寻找阿加莎,却告诉读者她失踪的地方是在英国,读到结尾处才发现,原来作者也猜错了,不禁一笑,觉得作者可爱至极。她有着丰富的好奇心,知道某件事一定要去探个究竟,而且给我们抖搂了这么多散落在各处的轶闻趣事。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号码,是博尔赫斯基金会的电话,有一段博尔赫斯生前亲自灌制的电话录音,但那篇文章是作者写于十几年前的,我仍然很想打过去。这种愿望很强烈,我想就像作者去寻找阿加莎,去寻找劳伦斯,去“花神”缅怀波伏娃,有些东西,有些地方被倾注了特殊的情感,它的存在才更有价值和意义。作者的阅历很丰富,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与作者找到更多的契合点。我以前读到过一本专门写作家轶事遗闻的散文集,但却觉得没有这本耐看,简单说,那里面没有风景,纵然作家和他的书籍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那样的叙述太过沉闷,我喜欢这本《另一天,另一个地方》,作者的叙述是饱含意趣的,给读者带来一种如有禅意的体验。你总能在作者的笔端寻找到一个贴合自己心灵的故事,一品,再品。

她@世界——读《另一天,另一个地方》

素素另一天,拂晓,他在莱蒙湖畔美岸大酒店的套房中醒来,窗外湖光山色,鸟声呢喃。天还太早,她记得,夜晚刚到英格兰湖区,就醉倒在半杯齐昂蒂红酒里。那是雨夜,晚九点,小雨细地像雾一样, 她从巴黎卢浮宫附近的一家饭店出来,等出租车。车来了,他没有让他送她。那晚的情形,有点像电影《真爱未了请》,他是阿诺先生,而她,不是那个内莉。或许,有点像另一部法国电影《阿梅丽》?她有些恍惚。梦与现实之间,来到越南。睁着眼睛,在布拉格走进梦里,一转身,又亲临瑞士雪山萨斯菲的冰河梦境。这恍惚,并非来自某种神秘感,而是来自青天白日下约旦佩特拉古城赤裸裸的巨岩、不可思议的宫殿。当她在密林深处的吴哥,一个人在女王宫的宫墙间晃来晃去,也总有种不知深在何处的恍惚。某种不知名的昆虫,吻过她的皮肤,留下了长久难以消解的过敏症,提醒她记得与神秘世界的某种联系。于是,另一天,她到埃及去访古,到雅典去触摸遥远的过往,到庞贝去打开尘封的永恒;去伦敦寻找阿拉伯的劳伦斯,去伊斯坦布尔寻找阿袈莎.克里斯蒂;去剑桥寻找徐志摩;在巴黎会见波伏娃,在艾文河畔的斯特拉斯福德拜见莎士比亚,在翡冷翠遇见但丁,在塞维利亚碰到卡门⋯⋯然后,他们一起,去马德里看西班牙斗牛,去伦敦苏荷区听爵士乐,去意大利的 阿雷佐吃松露面。就是这样。春去秋来,那年秋天在京都,想起冬天的维也纳,希腊的米科诺斯,还有老挝的琅勃拉邦,一切都恍如梦中。长亭外,古道边,京都寺院里枯山水的禅意,荡漾齐印度恒河的涟漪。轮回,日复一日地在恒河上演。千百年了,信徒们追随着耶稣的耶路撒冷走过的苦路前行,而她,从耶稣诞生的伯利恒出发,经过加利利湖,走过耶路撒冷,还要再去另一个地方。在另一天,去追寻她所未知或已知的意义。这是我能了解的《另一天,另一个地方》。不算厚的 一本书,是苏葵的世界和她所经历的世界。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三生九世,前尘今梦。她说:“总又些事情不知因为什么而开始,还有些不知为什么会结束。其实世上的很多故事都没有句号,没必要的。”人生太长,一辈子太短。

期待那一天

苏葵是个热爱旅行的女人,多年来她边走边写,去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写了很多精美的文字,集成了这本好看的书《另一天,另一个地方》。游记类的文章我们读得很多了,苏葵的这一本却别具特色。她的好朋友小凤做过一档电台节目,每个嘉宾都要自带一本书、一张唱片、一张影碟到直播间来。苏葵的旅行很类似这样的节目,每到一个地方,除了地图之外,一定还要带着书、音乐、电影……读这本书,除了能看到各地风光,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和风光相关的历史、文化、音乐、艺术,那年冬天她去了维也纳,带着电影《莫扎特传》,耳边回荡的是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读的书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于是在文艺的熏陶下,她也变成了一个热爱维也纳的陌生女人,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充满文艺气质的优雅女人,在维也纳,她写下这样的文字“但是我对维也纳的爱,却很像那个陌生女子——痴迷而专注,痴情得不讲道理——即使他从来都不曾认识我,我也会始终爱着他”。很庆幸我十几年前就认识了苏葵,一个精致美丽的女人,别说男人,女人都很难不爱上她。她比我年长一些,我对很多人说过,到了她的年龄,我希望能像她一样活着,她是我的人生榜样。即使生活在济南这样一个算不上风情的内陆城市,苏葵也能把在济南的日子过得像在巴黎一样,她总能找到这个城市里少为人知的精致迷人的去处,吃饭、购物、喝茶、闲谈,她的物质生活是优越的,精神生活是多彩的。阅读、旅行、看电影、听音乐,既是她作为一个作家的写作内容,更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一多半的篇幅是欧洲游记。再也没有比欧洲更适合苏葵旅行的地方了,再也没有比苏葵更适合描写欧洲的东方女子了。她用心打量她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把欧洲的风景拍进了照片,又把欧洲的文化、历史写进了文字里。同时,作为一个漂亮优雅的女子,她也把欧洲的时尚穿在了身上,她真是非常非常会穿衣服的一个女人!我最早看苏葵的专栏,就是她1998年去法国采访世界杯时写下的和足球沾些边儿,又远远超越足球范畴的那些文章。当年,她既能以“葵花子”的笔名写生动有趣的体育专栏,又能以“琵琶酥”的名字写博客,记录日常生活中那些活泼好玩的事儿,而且,所有博客文章的题目都是三个字。受她的启发,我后来把给女儿写的博客文章集结成册,每篇文章的标题也都是三个字。只有文字讲究的女人才会在标题上动这样的小心思,她上一本散文集《咖啡凉了》,里面几乎所有的文章标题都是两个字。从《咖啡凉了》到《另一天,另一个地方》,差不多隔了有7年。这7年,苏葵让自己沉淀下来,她从一个资深媒体人士转型为大学教授,教书育人之余,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旅行,阅读,写作。这本书里的文章,比以前她在报纸上的专栏文章更丰富、深刻,富有哲理。她在剑桥看云,在西班牙看斗牛,感受着翡冷翠的痛楚,又在冰河村亲临梦境……我怀着羡慕嫉妒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悄悄地许下一个心愿:有朝一日,我也能把这本书中写到的地方都走上一遍。期待那一天,向往那一个地方。

想入非非和不会想入非非

与京都这个章节擦肩而过时,我眼前几次浮现<艺伎回忆录>里的章姑娘孤绝的眼神;阿加莎的章节因她失踪这段小插曲,我真心难过了一阵子,心想多么冰雪聪明的女人也难逃情劫。于是丢下书,神经兮兮翻出李宗盛的怨女之歌,把那首<问>反复听了好多遍⋯又拿起的时候,己经被下一篇沙漠里的奇迹活泼的开场白逗乐了。我真心好奇啊?作者是个怎样迷人的人?当然,各位亲,书里有作者照片,我指的不是样貌。又想入非非了,读下去,来寻找答案。

邂逅

走过很多路,留下很多脚印,行囊中的记忆却总是在时光消逝中忘却。阅读中偶然发现海明威,发现杜拉斯,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我可预知的未来几年中都不可能踏上的土地,这些都在这本书中,意想不到的惊喜。想活得洒脱,想活得自由,小小年纪,被学业、父母羁绊,不敢去支教不曾去旅行,希望在这本书中触及我曾遥不可及的愿望。

另一天,另个地方,另一种心情!

前不久拿到作家苏葵的新作<另一天,另一个地方>,于是习惯性的和六七本风格迥异的书籍(有西方美术发展史、莫言的蛙、儿子的漫画书、金融与投资、大客户管理等)放在床头,开始在儿子入睡后时断时续认真阅读,当然中间也会穿插着一些必须的其他方面的阅读,终于今晚在一边听着蓝调低吟的爵士乐,一边读完了这本<另一天,另一个地方>。从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开始,我开始随着作者的优雅、灵动且对历史、宗教、文学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字,开始了精彩而浪漫的环球之旅......枯寂的京都、通往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快车、点石成水的佩特拉、恒河的涟漪、吴哥古城的神秘、西萨旺冯令人感动的布施与受施、越南下龙湾男人们的绿色帽子、埃及的金字塔和底比斯的神庙、埃及艳后和两位罗马帝王的似是而非的爱情、蓝调的巴黎、剑桥的云、白色的爱琴海、神奇的庞培、伤感的翡冷翠、温柔的维也纳......我一路随行,随着作者舒缓却不失深度的文字,我看到了曾经年轻过的自己---曾经崇拜和敬畏的海明威、莎士比亚、波特、劳伦斯、阿加莎、莫扎特、梅里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一个又一个大师们的传奇人生!这些大师的成长足迹在作者深深浅浅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变的愈加鲜活起来!这本书里有对自然、历史、文学、宗教、爵士乐与作者内心深刻沟通后绘声绘色的诠释,让人神往。这不仅是一本好看实用旅行工具书,也蕴藏着作者一直想要的生活状态: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阳光暖一点,再暖一点,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那是连我自己也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另一天,另一个地方,比缓慢还慢,比松露还香!苏葵说: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流泪,我始终都不明白。我们并不悲伤,但是我们的眼里都饱含泪光。她的文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女人的味道!她说:在莎翁的喜剧里,好人都幸福,真的好喜欢那些平凡人的吵吵闹闹啊,为什么一定要黯然神伤?为什么一定要断肠?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骗到悲剧里心才会流泪?雨不该一直地下!作家苏葵用她的文字告诉我们: 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平静一点,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个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次又一次别离。虽然每一步都走的很慢,但是我们不曾退缩过。期待她的下一次旅行会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分享!2013年4月17日凌晨2:00于家中

身未动心已远

从启开塑封时就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旅行照片印制的明信片,把文字外别致的美景分享给读者;干净的文字和间落其中的黑白照片,将耶路撒冷、京都、伊斯坦布尔、埃及、巴黎......这些令人身未动心已远的地方,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娓娓道来,让读者的思绪飘远,在“另一天,另一个地方”开启一段厚重而不沉重的人文之旅。

另一种游记

这本散文集绝大多数篇章大都是带着读者去“探故事”。她所去的这些地方都与一些电影、文学或者艺术家有关。 “说起来,我对法国,特别是对巴黎的痴迷,正是源自电影。没去过法国的时候,对巴黎的印象全都来自电影,像《巴黎最后的探戈》了,《新桥恋人》了,还有《蓝》、《白》、《红》了,等等等等。鹅卵石的小巷,有喷泉的石阶广场,神秘繁杂的地下铁,浪漫的林荫大道……那些电影早已在我心里营造出浓浓的巴黎味道……”(《闲庭信步看巴黎》);“一直惦记着电影《情人》中那种涨满了情欲的街道——原始的、热汗淋淋的、散发着鸦片气息的街区和房屋。在越南的每一天,我都希望找到在《情人》或者《Indochina》里看到的场景,我梦里的场景——无论户外多么热,房子里总是阴暗的,暗到让人无所事事,暗到让人失去了思维只剩下性的欲望。那是我印象里的越南,来自电影的暗示的越南。”(《梦与现实——谁的越南?》)……想象中的异邦异境与现实中的异邦异境相互参照,相互对话,就成了读者眼前这一篇篇精美绝伦、散发着才情的文字。去巴黎是因为几部电影,去庞培是因为一幅油画,去京都是因为川端康成的《古都》,去塞维利亚是因为梅里美的《卡门》,去布拉格是因为卡夫卡,去维也纳是因为莫扎特,去西班牙是因为海明威……每个地方都与文学艺术有关,每个地方都与文化有关,每个地方都有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历史和故事,成了吸引苏葵探访的理由。有时候,记游甚至只是成了一个引子,作者的兴趣全部转到了对于这个地方相关的文学、艺术家故事的讲述,甚至是作品的读解上来。比如《西班牙看斗牛》,她基本上在给你讲关于海明威的故事,而写她自己看斗牛的篇幅却只有短短两段:2003年10月,在马德里的那个周末的午后,我在残阳下目不转睛地目睹了六头公牛的死——公牛也都欠上帝一死?残阳下的那个下午,斗牛士俊朗,公牛顽猛,观众狂热而欢乐。我看了平生第一场斗牛。但是我始终没能融入其中。我只是个好奇的看客。《在伊斯坦布尔,寻找阿加莎》,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完全成了一个背景,作者除了写到自己“警惕地在迷宫一样的巷子里穿行……找一家名叫PERA PALAS古老酒店”之外,所有的文字都集中在讲述《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生平创作以及身后之谜上。至于《在雅典,触摸遥远的过往》,作者由阿哥华废墟开始追思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三位哲学巨匠,其间又有对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的解读,其中的许多论述都不乏作者的灼见,甚至可以当作一篇学术随笔来读。苏葵的游记是“另类的”。她总是蜻蜓点水般带你走过那些异邦的风物表面——那些足以由照相机记录了。她喜欢在另一天带你去另一个地方,给你讲述一个个文学、艺术家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尽管很多时候作者都是在离开异邦异境的景物,而去讲述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平、思想甚至著述,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散文若要耐读,文字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苏葵的语言清丽、精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贵族式的优雅,无论描景状物、叙事写人或是议论评说,她的语言收放自如,不温不火,娓娓道来,意味深长。她用细腻的笔触去贴近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平实风趣的言语将他们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城市才有了灵魂,不再是静止的明信片,变成了有血有肉、有历史有文化的、有呼吸有热度的人类栖息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故事写“活”了城市。不写异邦异境的景物,但却写出了其灵魂,或许,这就是苏葵域外游记的“另类”之处吧。(史建国)

另一个地方,发现另一种人生

很用心的随笔,让你再书中领略作者旅途中对文学,电影,音乐的探索与追寻。书中还送了6张明信片,可见作者的用心。在耶路撒冷探究耶稣基督的神话,在伦敦寻找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故居……值得好好品味的沙发读物!

穿越在历史与现实重叠的时空——读苏葵散文新作《另一天,另一个地方》

穿越在历史与现实重叠的时空——读苏葵散文新作《另一天,另一个地方》文:韩阳有那么一种人,终生都离不开文学和电影——他们好奇而贪心,非要去别人的灵魂一探究竟;还有那么一种人,终生都离不开旅行——他们好奇而贪心,非要去别的地方一探究竟。这两种人,苏葵恰巧都是。她喜欢一个人上路。在路上,她可以穿越时空,私享文学和电影的虚拟世界里的某段经历,然后与某位作家或者作家笔下故事里的某位主角,一起漫步在某条共同的小径——看看那里的景物,跟故事里的人聊聊天,没有打扰,略带抽离,观察着,想象着,在虚拟与现实世界的重叠的时空,她像个隐身人似的,游走在一个又一个地方,目睹一个又一个故事。其实,她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上路。在伦敦,她有ET.劳伦斯为伴;在京都,她有川端康成;在西班牙,她有海明威;在布拉格,她有卡夫卡;在越南,她有《情人》;在以色列,她甚至有耶稣基督为伴……她记下了那些故事,于是,我们读到了这本书:《另一天,另一个地方》。她在书里写道,某个冬天,她在巴黎,总去波伏娃常去的那家“花神”咖啡馆,“有时候我会去楼上,坐在冷清的角落里,尽管看不到大街上的风景,但是我可以从邻座的人们的举止里看到故事——有时是几个人,讨论得热烈却又无所谓,一身的知识分子气,我就猜想他们可能是不远处索邦大学的老师;有时是两个人,一男一女或者两个男人,他们先是吃顿简单的早餐,然后开始喝茶,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手就在桌子上面握住了,他们握着手讲话——爱隔着几张桌子都能传到我这里——寒冷的冬天因为他们握着的手而温暖。一忽儿,一个人手上的香烟燃到尽头,烫了一下,另一个人就把原先握住的手腾出来,双手捧住那只被烫了一下的手,他们的双眸里有赤裸的关怀……”就这样,她穿越在那段属于波伏娃的遥远历史,和她眼前真实的现实世界之间,为我们讲故事;有时候,她又把文学和电影里的虚拟世界,与她眼前实在的异域风景糅合在一起,然后,她在这两个世界的重叠之中,带着读者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旁观。她不喜欢写风景,她讲的是逸闻趣事里的精神乡愁。她能细腻敏感地捕捉到一般旅人看不到的故事,捕捉住不同于一般旅人的体验——伦敦苏荷区的爵士女伶,巴黎下雨的夜晚,吴哥微笑的僧侣,恒河的神秘的涟漪,耶路撒冷的“苦路”,佩特拉的“藏宝之地”……她游走在现实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却搅动了我们精神世界的乡愁。我相信她在文中写的那句话:“永远不要以为你已经了解这个世界了——对于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我们知道的总是十分有限,我们的想象力远远不及尚未见到真实存在。”所以,我愿意随着她的笔端,去探究我们未知的“另一个地方”,去聆听她给我们讲述的另一些故事。


 另一天.另一个地方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