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文化常谈

ISBN:9787517601385
作者:曹先擢
页数:238页

内容概要

曹先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语委语用所研究员,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先后主持《新华字典》修订和《新华词典》编纂、担任《现代汉语词典》修订顾问工作。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通假字例释》《字里乾坤》《古代辞书讲话》《汉字文化漫笔》等。

书籍目录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
龙,从古文字探其源
巧用口语字,遂成半字师
“〇”的突破
啟(简化作启)——伸手开门和张口说话
触龙与绕华
打哈欠
刺/剌,棗/棘、连/联、邵/卲
苗茨碑·喋血·请柬
“固”这样的字值得提倡吗
三十而娶



箸、著、着
邱老板患胃yan还是胃ai
甙的读音及其他
喤喤
重纽
荼与茶

知蚩诗日资雌思的韵母



声符居左者
古外切
三·
绿
岐与奇、祇

度曲
香港、尖沙嘴、深水埗、将军澳
失陪、失言、失礼、失手、失血
通籍、户籍
五尺童子和三寸舌
斗胆、斗室、北斗
女士和男士
酒坛子
守株待兔
李冰六字碑
对周文王的教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负/背、任/抱、何/掮、儋/担
葵藿倾太阳
白日依山尽
牙和衙门
陛与sex

风马牛

畜、兽之别


牵就迁就将就
肥牛与肥羊

牛百叶


马镫
参·商



今日

戌、威、烕
排毒养颜的“毒”
道法自然
谈中国
“痉挛”别解
质素和质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运河与鸿沟
印章、印泥、印刷
四时、时辰、小时
皆大欢喜
何谓“凌晨”
病灶·肥皂·美食城
也说“支那”
金砖四国
独国、米国、仏(佛)国、露国
血浓于水
“字”译为character还是word
字母词
后起字与后起词
《湖雅》
《说文解字》的“阙”
比照为释
马拉车·玉石·陶瓷——华夏文化学习札记
马牛羊鸡犬豕
咸阳和南阳
江·河·水

东南西北中和青赤白黑黄
嫦娥奔月
野鸡、山药、黄瓜与避讳
正月为何不称元月
鼠年、牛年、虎年、兔年
年逾花甲
郢书燕说
帽、冠、冕、弁、巾、帻
古代的天葬和土葬
颜色词和颜色字
炮打隔山
初一、初二、初三
奇特的藹字
在日本,右字先写撇笔
徐福和徐市
方舟和轮船
人是用心思维的吗

引滦入津
管仲何以称“仲”
胡和胡须
据姓取名
附录汉字的性质和汉字文化
后记

作者简介

《汉语汉字文化常谈》收录文章100多篇,涉及文字、汉语词汇、中国文化等方面,每篇文章通过汉字形、音、义的分析,结合汉字的应用,来探索华夏文化。如:《马拉车·玉石·陶瓷——华夏文化学习札记》《龙,从古文字探其源》《谈中国》《“〇”的突破》《运河与鸿沟》《咸阳和南阳》《江·河·水》等。这些文章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语言有别于学术文章的严谨、洗练,而是轻松幽默、深入浅出地细说汉字的来历、演变,并由此出发来探讨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


 汉语汉字文化常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受业恩师在我治学经历中,对我影响大的有王力、吕叔湘等几位先生。先说王先生。有时候看《王力文集》,觉得王先生真是天才。例如,王先生分析古文字,文字学专家李学勤都说王先生分析得好。当然,王先生的学问也不是天生的。王先生家乡一家秀才有一大堆书,他的后人不读书,王先生就借来看,他的国学功底是非常扎实的。王先生在清华国学院时,导师之一是王国维。王国维不是投昆明湖吗?王先生最早赶去的,还写了一首很有感情的诗:“似此良师何处求?山崩梁颓恨悠悠,一自童时哭王父,十年忍泪为公流。”感情是很深的。王先生的头脑是科学的。他在给陈复华、何九盈的《古韵通晓》写的序言里说,做科研,一要有材料,一要有科学的头脑。王先生说,做论文题目要小,材料要多。这些都是一些要领。所以我觉得很荣幸,能够在王先生门下,受益很多。吕叔湘先生是我的恩师。他说我的汉字文化的文章写得还可以,以后可以再多写一些。于是我很认真地接着去写。吕先生对自己非常严格,有些是我们猜想不到的。他说,我死了以后,不要有骨灰盒。骨灰盒贵,弄个东西包一包,就葬在香山的植物园里。他从小就读梁启超的文章。墓在梁启超墓的后边。吕先生是1998年去世的,当时我正在美国,在我儿子那探亲,回来吕先生丧事已经办完了。我跟吕先生的大女儿吕霞说:“大姐,我要去吕先生的坟前扫墓。吕先生的栽培教育,终身难忘。”我们去墓地,她都找不到吕先生的墓,说是在四棵松树之间,他也不起坟,碑也没有。慢慢找才找到了。后来吕师母也葬那里。吕先生这种高贵的品质,高风亮节,与日月同辉。吕先生非常节俭。到香山去开会,中午要休息。人家说,吕先生您要休息,我们找个饭店的床位您休息。吕先生说这就不对了,床位不给钱吗?就在这里吧,打个盹就得了。二、治《说文》的经验1971年后我被借调去编《新华词典》。编《新华词典》的那段时间,我的一大收获是熟读《说文解字》。我曾买了扫叶山房的段注,在家里读。孩子们找我,我就把他们赶走。当时和陆宗达先生共事。段注难度大,我啃不动,就向陆先生讨教。他说,你先读白文吧,你把《说文》本身读一读,特别要掌握小篆。这就指给我一个方向。我买了一本中华书局出的大徐本,两块钱。每天读,三十卷,一个月三十天,一天一卷,勤习小篆。如果当天一卷读不完,就用记号钩乙标明,下次接着读。这样,我把《说文》读得比较熟。后来我就对我的研究生王硕说,我们智商如果不是太高的话,就老老实实地啃《说文》,啃下一个算一个,还是见功效的。饶宗颐先生说:“《说文解字》是一部奇书,常学常新。”饶先生这话说得很好。编纂完《新华词典》,编纂组很多人就留在商务印书馆了。北大中文系要我回学校去,我有些犹豫,就问周祖谟先生,说,商务要留我,您看怎么办。他说,你都学好了?我说没有。他说,没有就快回来,回来提高。周先生这一句话,我就回来了。我要开《说文解字》讲读课,王力先生通过了。朱德熙先生主管开课的事情,朱先生说《说文》难度太大,让我先听周祖谟先生的课,然后再去开课。因此我又听了周先生一年的课。我这一生和《说文》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文》之学越学越有味。我发现,有时候单看一个字、一句话看不出什么东西,就要把两个字、两句话对在一块,这个词语的深度才能被发现。比如说,依靠义的“依”和“倚”。戴侗的《六书故》说“倚”力大于“依”,就是说力量要比“依”大。他说得很好。我把这个叫做“比照为释”。比如:“纽扣”的“纽”和“缔结”的“缔”。结而不可解者为“缔”,结起来以后解不开就是“缔”,所以缔结条约,规定的时间内就不能动了。可解的为“纽”,就是枢纽,如说德国的法兰克福是欧洲航空的枢纽,飞机进进出出。还有很多例子,如:城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冏”。例不胜数。三、研究汉字文化的经历再谈谈我研究汉字文化的经历。1985年后我们去香港访问,讲传统文化。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们说水管,我们说水喉。你们说质量,质量有量吗?就是质。我说质量是个偏义复词,它就是质。偏义复词在汉语里不稀奇。后来有人说曹先生,你讲的这个我们很感兴趣。比如说“嘴”,古代指的是鸟嘴,它是尖的,人的嘴叫“口”。香港有个尖沙嘴,地貌就是尖的呀。香港人对这比较感兴趣。他们问我能不能就此写本书。我说可以,我就写了一本《字里乾坤》。我回来以后,到协和医院探望吕叔湘先生,把这本书送给吕先生。我对吕先生说,我这个书很肤浅,您在空闲的时候翻一翻,省得寂寞。吕先生后来写信说,先擢走了以后,他那本书就放在我的口袋里,我就每天看一点,足足看了半个月。他说这种文章还可以再写一点。我说,我知识有限,经常是看到人家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再结合汉字来谈一谈。他说这个路数是对的。举个例子说。我曾经看到夏鼐先生的文章,提到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异同。他说,二者相比较,有文字,有城市,这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不同,例如:我们有陶,我们的马是拉车的,不是用来骑的。后来我们的陶发展成瓷器。到瓷器走向世界的时候,瓷器就代表中国了,在英语里是一个词。因此,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谈这个特点,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我觉得这条可以走下去。不过我当时也是战战兢兢,生怕出错。再举一个例子。当时引滦济津,把滦河的水调到天津去。天津人喝到甜水了,告别了苦水的时代,这个事我也很兴奋。马上想到一个问题:这个滦河的水是怎么来的?滦河过去就是热河。热河呢,后来改做滦河。那么热河是不是热的?我就骑着车子跑到北大地球物理学系。问他们,热河的水是热的吗?他们说哪能是热的,热河的河岸有一些泉眼,在冬天不结冰,人家一看这河就是热的了。滦河的“滦”与暖和的“暖”,一个读l,一个读n。这段玉裁、王念孙都说到了。我的这些文章有一些是批判性的,比如说“支那”。有一本词典说“支那”是外国对中国的通称,我说这个命题就不对。通称就是经常的称呼,外国人经常称中国为“支那”?你说别称还可以吧。更为严重的是不知道“支那”是日本人在侵略中国的时候对中国人一种蔑称。四、研究字形、音、义的经验音韵学很重要。像我们教研室,王力先生不用说,其他的,像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他们搞得都比较熟了。我觉得我也不能落后。我在编《新华词典》的时候,读《广韵》,搞反切,我抄了很多材料,写了《谈谈反切》。我征求过唐作藩、张双棣等人的意见。他们说没有问题我才发表。后来我就把《广韵》的反切统统都做了卡片,三千八百个小韵都做了。之后我和我的研究生李青梅共同编写了《〈广韵〉反切今读手册》。重纽问题我以前是似懂非懂,在系统地做《广韵》反切后就懂了。例如“皮”和脾脏的“脾”,都读pí。在《广韵》里“皮”为符羁切,“脾”为符支切,二者声母相同,韵母均为支韵,《韵镜》把“皮”列在三等,“脾”列在四等。这就是重纽。音韵学我补了一补,心里就有点底。这其实还是不够的。如果像王力先生那么熟,《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他拿过来就标。如果不熟,《诗经》韵脚是在最后一个字还是在倒数第二个字,你都搞不清楚。这个学问很大。汉字不是消极地记录汉语,它能够显示汉语的语音系统。例如,木字边加上一个必须的“必”,字作“柲”,指的是一种武器。这个字在金文里有。它进入小篆的时候,这只留了一个必字,木字边没了。你要看《说文》,是从八弋,八亦声。“八”为声旁就对了,它是收t尾的。所以“必”它就成了一个声母了。要看《广韵声系》的话,它会衍生出大量的字词。现在《新华字典》你要顺着“必”去查,它有的读“泌”,分泌的“泌”,泌它的声母是m,上古只有重唇。这也很好解释。所以现在读《新华字典》都还有用处。耳朵的“朵”怎么分析呢?看《说文》:“树木垂朵朵也”。树枝上的花是往下长的。后来武汉大学做了《故训汇纂》,收了《玉篇》、《广韵》里的“朵,木上垂也”。树木往上长,也是“朵朵也”。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向外扩张的一个形,它是不分方向的,反正它的特点是鼓出来的。浪花是鼓出来的。孙悟空驾的祥云是鼓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把名词义、量词义、动词义连了起来。草垛的“垛”是同源字,也是鼓出来的。演绎的话,先要做一个假定,然后再来求证,看看有什么错误,然后再修正。所以我写了一篇《“打”字的语义分析》,花了三个月的功夫。分析“打”字的时候,最难找的是语料。所以刘半农说这是个“混蛋字”。陈望道说,字是可以归纳的。你看得多,不归纳就乱。归纳了,它就整齐了。所以他不同意刘半农的。陈先生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对的。所以你去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相对来说,《新华字典》的注释就有点归纳。五、结语我自己反省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没有童子功,中年以后记忆就差些。《诗经》我过去是能背的,现在也能背一些,主是要《国风》,《小雅》有一点。我写过一个《诗经叠字》,在《语言学论丛》上发表了。我脑子里记住了《诗经》的材料。比如说“美人”,咱们现在说“美人”,这是一个常用的词。唐代说丽人,“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词汇在变化。唐代说“丽人”,现在又回到《诗经》说的“美人”了,是不是?这个都挺有意思。最后想要说的是:治学最重要的是兴趣。做学问,如果没有兴趣,持久起来很难。附:曹先生代表作代表性专著:《通假字例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字里乾坤》,香港商务印书馆,1988;1990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汉字文化漫笔》,语文出版社,1992《谈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语文出版社,2009《辞书论稿与辞书札记》,商务印书馆,2010合著:《〈广韵〉反切今读手册》,与李青梅合著,语文出版社,2005,2013年商务印书馆重印《古代辞书讲话》,与杨润陆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编著:《新华词典》(主持),商务印书馆,1980《八千种中文辞书类编提要》(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王力古汉语字典》(负责未集的撰写工作),中华书局,2000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A4Mjg2OQ==&mid=2668975823&idx=1&sn=8191e1678243e10e4da4137b563ffde8&scene=1&srcid=0608X4WsQo3XfgDHDip125KL&pass_ticket=eYXO6WHkZHDXa48w4JrVAtOBxOTEp9fy4sQ5aFyL%2BohQrdrVjboFSoNoYvq5qiLx#rd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