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考索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
ISBN:SH10186-475
作者:程千帆
页数:402页

内容概要

程千帆 (1913—2000),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后迁居长沙。程千帆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2000年6月3日10时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

书籍目录

题记
上辑
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1981年10月,南京)
相同的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1980年10月,南京)
读诗举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上的讲话(1980年5月,上海)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1963年5月,武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1982年2月,南京)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1982年3月,南京)
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1977年6月,南京)
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1962年8月,武昌)
李颀《杂兴》诗说(1961年12月,武昌)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1963年5月,武昌)
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1963年5月,武昌)
杜甫《诸将》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1976年5月,武昌)
读冯至先生《杜甫传》(1953年4月,武昌)
韩愈以文为诗说(1979年1月,南京)
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1976年11月,武昌)
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1980年9月,南京)
下辑
诗辞代语缘起说(1945年4月,成都)
《古诗》“西北有高楼”篇双飞句义(1945年5月,成都)
曹孟德《蒿里行》“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解(1948年6月,武昌)
〔附录〕阮嗣宗《咏怀》诗初论(沈祖棻遗作,1948年2月,武昌)
左太冲《咏史》诗三论(1948年4月,武昌)
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1949年3月,上海)
陶诗“结庐在人境”篇异文释(1944年4月,成都)
陶诗“少无适俗韵”韵字说(1945年12月,乐山)
王摩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跋(1947年2月,武昌)
少陵先生文心论(1936年5月,南京)
杜诗伪书考(1036年8月,南京)
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1944年1月,成都)
与徐哲东现实论昌黎《南山》诗记(1944年12月,成都)
《长恨歌》与《圆圆曲》(1945年12月,成都)
玉溪诗《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说(1941年2月,乐山)
读《宋诗精华录》(1940年12月,乐山)
读后记——兼述作者学诗历程 周勋初

作者简介

《古诗考索》收录了程千帆先生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三十二篇代表性文章,按照写作时间、行文体式的不同,分为上、下两辑。


 古诗考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古诗考索》部分读书笔记谈到诗论,又得回到中国古代诗话的老话题。中国古代的诗话,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短小精悍的特色,有的甚而省略论证分析过程,直接给出结论的表达方式。其论诗者总是用一两句简练的句子试探寻诗歌的内涵。在古代,这种文学批评方式很普遍,也就造成了中国的文学批评缺少西方的逻辑思辨能力。这个也是公认的。那么,现当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不是该多一些分析辩证,来补充我国文学批评的不足呢?程千帆先生的这本《古诗考索》正是这样的一种努力。全书分为上下两辑,共收入了程先生三十二篇论文。但观全书,程先生的论文不少是对古代文学批评的补充论证,如《相同的题材与不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就是对于乾隆时期金德瑛一番话的疏证。我认为,这种论文虽不是作者本人的见解,但作者论辩的过程正是补充了我国文学批评(古代诗话)的缺陷,是有现实意义的。下面我把我写的一些笔记誊抄于此。《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从诗歌的描写与结构来分析论证古诗中的一与多规律。景物的大小、高低、明暗、强弱的运用正是一与多规律的运用。如杜甫诗歌中广阔的填空与孤独的云并举。结构,如杜甫的《北征》里有一小段旅途景色及心情描写,《北征》这首诗全篇的基调是很明显的,诗人的忠愤、忧郁、伤感和希望,气氛很严肃。这一小段愉快的描写和前后严肃痛苦的场面对比,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起伏,更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体现。正所谓“一张一弛”。第三部分,作者通过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程先生还提到了一点,即是“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当用两条腿走路。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要把古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与古代文学作品本身联系起来,不可偏废。《相同的题材与不同的题材、形象、风格——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这篇论文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诗》、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园图》和王安石的《桃园行》进行了比较研究。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同样地题材,而不同的作家写出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会不尽相同。每一个诗人都是独一的,其生活经历,所处时代诗风,创作动机都不一样。在做这类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的时候,对这些因素就必须要考虑周到。程先生全面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所得到的结论是,陶渊明的组品写传说中被隔绝了得人间景象,而王维的作品则是陶诗的异化,写神仙世界,韩愈的组品虽说也是写仙境,但却暗示了此仙境不存在,王安石的作品则是陶诗的复归与深化。《读诗举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上的讲话》,作为一篇讲话稿,程千帆先生从“行与神”、“曲与直”、“物与我”、“同与异”、“小与大”这几方面来说明如何欣赏诗歌和理解诗歌。还有一个结论是,研究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理论),不要脱离文学作品。《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这篇文章说到考唐代边塞诗中有一些地名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其实这就是一个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关系的问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与不被理解》。首先是作品的被理解,这首诗从默默无名到卷压全唐,是从不被理解到被理解,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其次,作品的被误解则是通过王闿运和闻一多两个人的误解来阐释。王闿运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宫体之巨澜也”。前两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极大地抬高了张诗的地位。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的《宫体诗的自赎》也将《春江花月夜》归入宫体诗。程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不是宫体诗,王闻二人误解了这首诗。我当时读闻先生的《唐诗杂论》时并没想到这个问题。要弄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究竟算不算是宫体诗,首先就得把宫体诗的概念搞清楚。按照程先生的解释,宫体诗的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而风格是“轻艳”、“妖艳”、“轻浮绮靡”,始于梁太子萧纲以及那群宫廷诗人如徐庾。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具有历史性的范畴。程先生说不能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类的描写爱情的诗歌简单归入宫体诗。《李白<丁督护歌>“芒砀”解》从地理、语法等方面详细解释了“芒砀”一词的含义。“石芒砀”实为石头多且大的意思。“芒砀”是双声叠韵形容词,这个性状形容词与“石”结合为主谓结构。《杜甫<诸将>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对于前人的解释提出质疑。“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朱旗”乃是以汉喻唐,这句诗是描写汉朝的军威,与前描写一句敌人的诗句形成对照,而并非描写敌人吐蕃的声势掩盖了京华。《读冯至先生<杜甫传>》有些偏激,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论来解释杜甫。使我又想到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既然是杜甫,再把元稹对杜甫的评语附上:“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独专。”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程千帆先生所著。其中下辑即民国时期所著多能有所发明,上辑即建国以后文章,除五六十年代略有不足外,亦多能有所发明。可读。
  •     程先生是少有的熬过了文革,学术上不仅未失水准,反而有所进益的。可惜武大留不住人,哎。
  •     这本真的挺古老的,后半部分是解放前写的,所以全是文言~~~
  •     中国文学研究的正路
  •     每一篇都是經典
  •     果然不同凡响。总的来讲,觉得建国前的更好一些,可能因为那时程先生写起来更自由一些吧。
  •     颇有可观之处
  •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考证与文学批评功底,成为了古代文学学者的高山仰止。获益良多。
  •     考证与批评
  •     小问题,大方向。
  •     我想我大概是我们学校图书馆里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一九八几年的书,到现在粉红色的合格证还夹在书里,除了书页变黄变脆,书皮多了些尘垢外,它居然是全新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