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声音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1
ISBN:9787539908922
作者:格非
页数:389页

内容概要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访问过德国、瑞典、日本等国。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曾先后出访德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作品也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引以为例的一部。迄今著有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及《人面桃花》(第一部),中篇小说集有《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觉》等。1995年出版有《格非文集》(三卷)。此外,还出版有小说理论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讲稿《塞壬的歌声》,散文集《格非散文》等。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格非的长篇小说《敌人》和《边缘》。


 寂静的声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喜欢这个结局,淡淡写出的对杜鹃的思念就像穿过幽暗背景的一线光线,照亮了“我”一直晦暗不明的内心,这个伏笔埋得很好,虽然读的时候,就有隐隐的感觉,然而最后被说出来的时候,你还是可以感到一种内心被震动的感觉。我想杜鹃忧郁多疑而不安的后半生,部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源于这种不明言的爱 ,在怀疑、背叛、失望之后力图掩藏的这种爱,或许才是折磨杜鹃最深的原因。格非是个好小说家,那种在不经意中写出的残酷,因为一种荒谬感,具有了某种美学意味,很耐人寻味。整部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人是仲月楼,(当然我并不是说别的人物写得不好)。小说中有两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我”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花很多的笔墨去描写战争,只是写了在冲锋时“我”的不知所措,然后想拉屎,于是一口气跑到麦田里去蹲着。作者是这样说的:“我在内心却有自己的解释:我把它看作我的身体对于沉睡而无所适从的心灵的一次小小的拯救。”这样的评述仍然是轻描淡写的,虽然小说的这一部分没有出现一个诸如恐惧、胆怯、紧张这样的词,但是在作者平静得近乎客观的描写中,你可以体会到一种深深的恐惧感,这种一反常态的描写,没有涉及到任何战争场面的严肃及残酷,而是通过一个人近乎麻木的头脑和身体,传达出了战争的恐怖。并非“我”没有感到恐惧和胆怯,而是由于巨大的恐惧感,我的头脑已经失去了反应的能力,这种感觉的钝化,是身体的自救——通过恐惧的缺场来表达恐惧,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另一个场景是长阳城被攻陷的时候,“我”又一次遇到了仲月楼,他一边和“我”聊天,一边为一个受伤的士兵取出小腿中的子弹,他们聊的话题是如何引诱一个女人,其实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聊天,而是仲月楼一个人在讲,“我”只是附和。重点并不是他们在讲什么,而是他们是在怎样的场景下讲这个话题。仲月楼的娴熟和平静好像他不是在为人做手术,而是在喝茶或是晒太阳,似乎士兵的存在只是虚假的布景,而“我”则完全没有心思和他聊天,对士兵和当时场景的描写,几乎都是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因为“我”第一次见证这种场景,“我”对聊天的心不在焉和烦躁是因为“我”被这个“士兵”的“正在死亡”牵绊住了。 仲月楼则是无数次经历了这样的场景,他的侃侃而谈,其实并不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冷漠”。他的“冷漠”,或者说对“性”这一话题的热衷和“我”的烦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人在面对“死亡在场”这一场景时的恐惧,仲月楼通过对“性”的关注来转移对死亡的关注和恐惧,是人在无奈情况下的自我救赎,并且在程度上是一种更深的绝望和厌恶。场景的残酷和话题的轻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做完手术以后仲月楼的“手颤抖得很厉害, 很久也没有将火点着”,只在这里暗示出了仲月楼的心理状态,之前对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是一种旁观的记录式的描写,没有任何情感倾向,在这里,场景的最后,通过他的动作所撕开的人物内心的微小缝隙,使得他前面的平静和淡然变成一种伪装,具有某种神经质的意味。
  •     没有想到居然在豆瓣上没有发现谁评价过这本书!!我是为解惑而来,特地搜寻,结果现在还非得硬着头皮第一个上..豆瓣卧虎藏龙,我则抛砖引玉!罢,我是半小时前花了约3小时读完此书的.姑且谈谈初步印象: 首先,说是后现代不假.原来并非越玄妙就越"后现代",原来后现代首先是观念上的东西而非-ism之类的,也非流派,更不涉及局限于某时代--这书表现的后现代即是如此,that is,给你一种摸棱两可的情节,你可以自己琢磨,可以无限幻想,可以猜疑,可以推理,可以跟自己玩游戏..这时,就跟原作者都不搭界儿了; 但是这书作者没声明他的书是虚构的,他压根儿没出现, 但角度又是半全知的,或者说是point of view,写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经历,使得众人还是不知事件的总体.这一点很成功. 简直使我怀疑很多人物了.说了理论感受,现在谈谈剧情.其余次要角色不提,个人觉得较容易看出来的主线,是主人公赵少忠所干的几桩丑事.此人表现出慈祥或痴呆般的无动于衷,其实也许就和他的先祖一样;书中未提其祖辈的任何丑事,但是提及了,他其实一举一动无不透着祖先的影子. 于是解释了:1.无怪乎那场遥远的大火;2.注定的一家子的消亡.而赵少忠干的好事儿中,能让我们窥视或猜出的有:1.扒灰;2.和己女乱伦;3.可能还有蓄意谋杀妻儿(可能). 所以我觉得,到最后赵家人一一被仇家害死后,是给了赵少忠一个机会或借口或胆量去自己下手:四个子女中,可能两个或两个以上是非亲生的;一个还是自己乱伦的;一个是窥视过自己隐私的;而孙子还可能是自己儿子---所以自家一个接一个死了人,反倒是件给他减负的事儿,所以最后他终于故意冲破了负罪感,或者可以理解为,去主动亲近了那个貌似是全家主心骨,其实却从一开始就带来死亡阴影的翠婶.---全书有宿命的影子,但又不全是.总之,这书首先让我联想到百年孤独.那翠婶简直就是中国某地农村地县版的乌苏拉. 但是显然和百年孤独侧重不同,意义两样.所有出现的人物都有值得窥视而不得的地方,因为提示的吝啬.我也只能感受到那一点点,或者说,除了作者本人外也无从了解真相? 再或者说,即便作者也匮乏真相---所以说是后现代.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先锋
  •     昨天熄灯之后读我快被吓哭了!!可实在好迷恋他那种湿润温柔诡谲的描写。微百年孤独?
  •     寂静的声音。
  •     《边缘》(09.12.23~12.27 )。 至今,读完《寂静的声音》(给四星,因为:《敌人》:三星;《边缘》:五星;折合:四星)。 至今,读完《格非文集》
  •     这本书的常用标签竟然有【跟苏童有一腿的感觉。。】哈哈哈笑死了
  •     那时很迷他
  •     神秘,忧伤,充满宿命与轮回的世界。梦究竟是对现实的反映?还是现实是梦的映射?
  •     看格非的小说,永远不能想着去寻找一个适当的解释,只有描述,没有结局,这才是格非。
  •     《树与石》、《眺望》、《寂静的声音》才是真正的格非。
  •     陈离教授所赠
  •     谜一样的文字,充满潮湿的死亡气息。渺小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历史是什么。死后一切化为乌有,实在不明白要如何填满生命巨大的沟壑。格非的故事不算动人,寓意明显,其实不算是很难猜的谜,总是让人绝望。
  •     为什么要喜欢格非?或许名字好听吧……
  •     时间空间意识流玩得很厉害
  •     《敌人》三星半,无话可说。《边缘》酷似《活着》,只是风格截然不同,格非恰恰好是余华的相反面,格非较喜做比喻和渲染。相较之下我更喜欢格非的《边缘》。
  •     印象和之前阅读格非类似,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只有中国甚至是只有江浙才会发生的故事,语言却是奇妙的翻译腔,间离感特别强。一篇家族史一篇个人史,感觉都像是拉美作家喜欢的题材。不知道是格非自己的态度还是题材决定,宿命论的味道特别强,主动努力总是没有好下场,当然不努力也没有好下场。第一篇是家族诅咒,第二篇是时代推动。后者的题材会让人想到《活着》,但感觉完全不同。格非的语言极端冷静,细节精细比喻奇诡,就算是第一人称也不表露出倾向性,是没有人类感觉的那种写法。笔法像是某一种马尔克斯,又有一点像更顺从的卡夫卡。
  •     和三部曲風格好像 不太能接受 我還是比较喜歡短篇
  •     其实前辈们都是很彪悍的
  •     《敌人》《边缘》
  •     高中藏在教科书下
  •     正巧也在重读《在细雨中呼喊》,《边缘》与之相映成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