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1
ISBN:9787301063170
作者:陈平原
页数:388页

作者简介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以中国文学传统和晚清、五四的小说状况为根基,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开大陆学者应用叙事理论以成专著之先河。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小说的三个要素:时间、视角与模式。一、叙事时间包括演述时间与情节时间。前者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时间,在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这个时间,这个时间对于小说情节没有推动,而只是将一件事情叙述完整;后者是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情节的时间。比如双线并行,共同推向结局。二、叙事视角包括全知、限制与纯客观叙事。中国古典文学主要是全知视角,而也有限制视角的的尝试。全知视角:说书人口吻,自传笔法,纪昀以第一人称,但是用才子笔评论的视角等;三种尝试:1、第一人称叙事。2、史传笔法,以人物为中心。3、第三人称限制叙事,比如《红楼梦》第三回的黛玉,为突出渲染异人的神秘,不写所作所为,而是以凡人的眼睛观察、描述,达到一种扑朔迷离的效果。三、叙事结构:古典文学以情节为中心,现代文学则以人物性格转变为中心。四、传统文学的渗入:史传传统,补正史之阙,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传统,引用大量诗词,于叙事中言志抒情。五四作家更加深入,诗词成为小说整体氛围的重要因素,突出小说的“情调”与“意境”。
  •     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来说。时间串连。1898-1927为书研究中心。1898-1916梁启超,林纾等“新小说家”,1917-1927五四小说家1902-1906,1906-1911,1912-1916,1917-1921,1921-19271叙事时间参考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故事与情节的区分,不是热奈特的“情节时间”与“故事时间”区分。到二十世纪接触西洋小说前,中国小说基本采取连贯叙述写法。情节时间:政治小说一起之突兀,侦探小说令读者骇其前而绎其后(见尸体倒叙在回看),言情小说之前后倒置(看官可曾晓得*的来历,原来,另表一说等),五四小说理论家对叙事的淡漠(很少有人谈及,不管是倒叙还是插叙,这种文法都理所当然了,但这种写法已与小说家的主观情绪及政治思想观更好的结合了,如狂人日记)2叙事角度相当于热奈特的“焦点”文言小说(唐传奇至明清小说)部分采用限制叙事(1第一人称,2史传笔法,对人物纪其行状,如柳毅传)章回小说全知叙事; 新小说家从谋篇布局角度切近限制叙事,借一人来叙事(老残游记中前面是游记,到后面写了翠巧的事情,又变成了全知。去查),录见闻的第一人称叙事(吴研人(读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四时期第一人称叙事受青睐便于抒情,日记体,书信体小说风行(丁玲《萨菲女士的日记》、卢隐《海滨故人》),因第一人称如长篇的话就变得过狂热单调了,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鲁迅的《药》),真实感的追求。离间与反讽,诗趣。叙事结构:作家创作时的结构意识。情节,性格,背景三要素选择何种为中心。小说三分法,风土人情,山水名胜让位于人物和情节,作家突出人事的政治层面含义的创作意图,景物被自觉地遗忘。(以前文人对风土人情重视,从南朝《荆楚岁时记》起重视,新小说家也有,不过不出彩,只是表态,未审美,只是为了增加小说真实感。胡适也说道中国小说缺乏风景描写技术——到了写景的地方,骈文诗词中的许多成语便自然涌来。老残游记中黄河结冰那一段比较好,看下),注重内面的新小说(“性格”被凸显了,如《老残游记》),政治小说中情节功能的削弱,五四小说结构重心的转移(不注重情节奇巧而是贴近生活,“我”有个性有心理),独白,诗意(五四作家在构思时,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开始追求小说语言的表现形式)第七章 史传与诗骚传统219-245强调:1中国作家热衷于引史传、诗骚入小说的原因2影响中国小说发展的是“史传”与“诗骚”3史传、诗骚影响中国小说的具体表现长篇小说本身就是史书,如三国演义水浒;小说中常出现:“有诗为证”。五四作家,个人抒情,短篇小说较长篇多,翻译的童话多,赵景深的《安徒生童话》,冰心的。用诗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未读过托多洛夫,至少把小说发展线路理了个大概。形式与内容分离研究转向综合性文体研究吧
  •     讲得非常清楚,第一部分从西方文学对中国小说家的影响入手,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方面考察了晚清“新小说”作家到五四小说家的叙事模式的转变,第二部分考察中国小说传统对这两代作家的影响。(唯一的缺憾是这个时期的小说我读的极少。)
  •     颇有见地,还可以再深入,语言不够凝练。八十年代的博士论文居然也要这么长= =
  •     这篇博士论文写的很见功底。相对于“碰撞”,文风一改,气象宏大。
  •     一流博士论文
  •     1987年,陈平原在北大的博士论文。
  •     竟然是陈平原的博士论文 所以我这种人还是不读博了吧……
  •     觉得上篇的论述比下篇精彩。觉得就像季红真所提到的一样,没有对敘事人进行系统讨论,可能是個遗憾。但读后真得還蠻喜欢这一本的。
  •     从西方影响和传统转化的综合作用来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化。行文中的很多辨析非常细致而富有启发性,如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常有插叙补叙,但论者看出其与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时间中时序的变换之不同;再如对新小说家与五四小说家的观点、创作着眼点的辨析,认识到两代作家推进的努力,又不一概而论忽略其不同。不过,“叙事结构的转变”一章,谈的不是叙事结构,而是“结构重心”,即情节化与非情节化,似乎在表述上应有所调整。
  •     读后感到受益了
  •     看这类书,总是神游 =。=
  •     时间限制,只看了与论文相关部分,但已经可以一窥全书风貌了。论述时有精辟之处,像贝壳洒满在海滩上,嗯。
  •     我觉得有启发性的部分反而是占篇幅较少的古典理论的影响
  •     陈老师之所以能领异标新,就在于他敢于对西方的那一套删繁就简。 博士论文可能是很多学者写的最认真的一本书罢,资料搜罗,分析简直可怖,陈老师说的好,很多精彩的结论往往是被丰富的资料和严谨的推论逼出来的。
  •     看的第一本平原君的书
  •     Quantitative Humanities?
  •     自从《千古文人侠客梦》开始,读陈平原就觉得有一种说不清的隔靴搔痒的难受,不知道是他不够力透纸背还是自己的理解力亟待提高。
  •     粗略读过,有待二次阅读
  •     算是写得非常清晰通俗而又大气的一本学术著作了。
  •     很痛苦(也指读此书)。小说本无定法,何须作茧刻舟。
  •     挺值得学习的博士论文
  •     总结梳理很有参考价值,但用西方文学叙事理论来套中国小说的发展流变,其结果自然带有主观性和偏见。虽然分成上下编,但下编对传统文学对叙事模式转变的影响却不够深入,内容时有交叉重复,与上编的界限模糊。另外,作为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成书,很多语言过分口语化了吧……或者说这算是作者个性的体现?……最后,我好讨厌现代学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居高临下之态啊。看这本书评价那么高我压力有点大。
  •     勤奋用功,路子又特别正,北大的风格,读起来很紧,与对象也很贴,但论趣味或者深度,偶尔就显得不够了。陈老师近年的东西,往往极长而又无趣,仿佛一位不愿放低身段但事实上已经有些疲倦的大学霸
  •     还是看散文吧!
  •     叙事学的框架虽是简陋,但“影响说”与“自力说”两不相废的“综合说”中肯有道,古典与现代兼修的功底尤令人叹服。
  •     儘管年代久遠,依然是好厲害的博士論文!
  •     我觉得比陈庚老先生写的中国文学简史写的好…
  •     每当看到论著里出现“毋庸讳言”、“毫无疑问”这样的词语时,我的心就不免咯噔一下:他们哪里来的自信可以做到如此决断?所以今晚读完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后,犹如清风吹过,令我深深赞赏其平实细致的学风。平原君真是当代学人的典范,中大因有这样的校友才会显得更有气度涵养吧。
  •     陈老师的博士论文,史料翔实、观点新颖,足见学人的扎实与勤奋。
  •     有好多疑问,又不知道问谁……哎……
  •     陈老师的论我写过一百字评价,后来就写个“又好又新”就行了
  •     论述详实,大量统计数据——一代参考文献优胜
  •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中国小说的现代化问题。上编主要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来论述外国文学的传入对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下编则从札记书信等传统文体对于现代小说的渗透以及“史传”和“诗骚”两大古典文学传统对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影响,框架非常清晰。觉得关于札记书信日记等旧文体的挖掘和新文体的传入,对于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冲击的论述,还蛮有启发性的。
  •     哦其实我看的是那个2010版的,突然发现这个版本封面是我最喜欢的比亚兹莱的那幅画!!!然后发现这一套丛书原来都是他的画,可惜以前不认识><终于拜读完前系主任的博士论文大作,为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的发现点个赞,还是这个最让人产生感情。西方叙事学研究什么的本来就太技术性了……
  •     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自圆其说,框架合理,论述晓畅,果然是那个时代的学术经典。
  •     三星半吧。没期待的好,笔记做得很少;上下两编对比来看,上编叙事模式转变的叙述较清晰明了,下编传统的创造性改变重复、交叉较多。诗骚传统和史传传统叙述总觉得还是隔了层窗户纸,没点透。
  •     定鼎之作,现在不太用这些了理论了
  •     也许是我学术著作看的少,五年前看完这本书感想惊为天人,在此书前很少看过如此方法研究的著作,尤其现代文学领域,大家都专注于自己内在的观感,很少大框架下用紧密的逻辑去描述一个观点,毕竟是博士论文,以博士的角度去看,现在的现当代文学博士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凤毛麟角吧
  •     有点不来电,感觉平平。虽然他的学术范式转型是格外重要的。陈的这部书应该被超越了,早应该被超越了。
  •     该书借鉴了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框架,分别讨论了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对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影响。我感觉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看到了文化的互动如何改变群众的思想,而群众思想的改变又是如何反应在文学作品上的。必须承认我没看过几篇研究作品,所以不好做评价,但是我也同意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写得要好。
  •     全书结构很简单,理论架构也很清晰,讲述得非常清楚。只是如附录所言,诸如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读者反映等没有涉及却又非常重要的点。
  •     原来是博士论文………比起苦恼的叙述者,固不如也……陈教授读了太多的书太多的材料,但他的判断力、逻辑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实在是堪不上他读过的书……
  •     陈老师的博士论文,真是写得特别好,资料翔实,思路清晰,论证严谨
  •     大师之作啊!
  •     读完就失忆。但是好骄傲地说我读完了耶。好的再读第二遍吧。真的不好读。。。
  •     读来很流畅,对问题的分析具本质性,有所启发
  •     去年年末还在给别人讲五四小说,读完后我觉得以前真的好文盲,瞬间很惭愧,想说都忘了我给你说的内容吧==
  •     陈老师的好处就是简单易懂...
  •     做毕论。从叙事学写中国小说不好写啊,学西方偏入形式化,否则又落入意识形态批评里面了......前来取经。前部分规范扎实,受益良多。史传与诗骚部分不乏新见,但我认为很多东西还是可以商榷的,可能性一种吧。
  •     陈平原先生行文谨慎,倒是像历史系修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