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季羡林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45910486
作者:季承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季承,季羡林之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指挥部领导人,中国新技术开发公司及中科院辐射技术公司总经理等职。作为首个中美合作项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1979年被派往美国,负责与美国五大高校的合作项目。 与李政道有近三十年的合作。

书籍目录

001 / 季家渊源
016 / 气派的四合院
021 / 季家功臣
028 / 没有父亲的岁月
034 / 父亲的家庭情结
045 / 父亲回家
056 / 济南解放
061 / 平静的十三年
072 / 季羡林安家
075 / “四清”运动
080 / 干校生活
085 / 故乡之行
091 / 出使美国
101 / 在高科中心
105 / 风暴前夕
115 / 季家主心骨“老祖”之死
121 / 婉如姐之死
126 / 母亲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131 / 意气用事的“成仁之举”
140 / 姐夫颐华也走了
144 / 秘书李铮去世
151 / 父亲的“特别助手”
164 / 父亲的爱情观
171 / 天意难违
178 / 温馨的八个月
189 / 严肃的嘱托
195 / 歪打正着——藏画流失事件终见结果
201 / 噩耗突降
211 / 魂归故里
216 / 我看父亲
222 / 父亲离去后
226 / 一书激起千重浪
236 / 以荷相传
244 / 附录一和父亲谈心
244 / 祭父文——和父亲谈心
254 / 最后的愿望
256 / 最后的题词
259 / 最后的关注
261 / 最后的散文
264 / 最后的高论
267 / 最后的眼神
269 / 我了解父亲,我热爱父亲
272 / 附录二父亲的日记摘抄
272 / 为何学梵文
277 / 关于伊姆加德
280 / 清华园日记
282 / 1953年元旦
283 / 出访尼泊尔
285 / 附录三读者评论摘录
285 / 季承能说父亲季羡林是人生失败者吗?◎叶匡政
290 / 催人泪下父子情——读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有感◎许培良
293 / 我们得感谢季承先生◎林浩
298 / 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大师◎秦锦屏

作者简介

本书从一个普通儿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师的家庭生活,表现了他纷乱复杂的家庭情结——从一个农村家庭来到一个城市家庭,他与城市这个家庭格格不入;农村的那个家,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在作者的笔下,季羡林骨子里就是一个具有悲剧情怀与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丰富、文思泉涌、善于学习,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对女人、爱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于心底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一条委曲求全、与家庭妥协的道路,他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


 我和父亲季羡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文/岸晓风一直非常喜欢季羡林先生,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他的人格,还因为他本身的文字魅力。尤其是读他的散文,有一种非常朴实又回味无穷的感觉,大巧若拙,可能就是这样的感觉。这是我原来心中的季羡林,我也可以大胆的预测,这也是多数人心目中的季羡林,一代中国的国学大师。但是,当我们读了季先生之子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之后,我们可能会有其他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这本书颠覆了被社会和媒体塑造的大师完美形象,让读者了解了一个走下神坛的季羡林,甚至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季羡林:压抑、封闭、吝啬、无情,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书中很多细节充满了苦涩,甚至是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比如出国留学一去就是十一年,当时其子只有三个月、其女两岁,正如作者所说,后来作者一直不习惯叫“爸爸”,试想,这是多大的心理阴影。同时,季老先生甚至有十三年时间宁可一个人在北京过着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过来;宁可给外孙女买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话》,也不把自己的书出借;对猫、乌龟比对妻子儿女还要好,对保姆所说的感人肺腑的话却从不曾对家人说过……所有的这些都让人感动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感到一丝苦涩。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正如作者所说,那是要大家了解真实的季羡林和季家。一方面,季羡林先生是有成就的学者,人格高尚,一生勤奋,受人敬仰,但他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三长两短。他是人,不是神。作者不避讳去世父亲和自己的某些真情,但这样做绝不会对大家造成损害,相反会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同情。也许,有不少读者并不认同作者的做法或者作者的一些观点,甚至认为作者出书是“沽名钓誉”,是为了赚钱,等等,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持一种赞赏和包容的态度。毕竟,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需要我们对其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如果认为揭示了大师的一些缺点和短处,就弱化的季老的地位,那就更是缺乏胸怀和杞人忧天。季老是一代国学大师,文学大家,同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点,甚至是冷酷无情的一面,但是这正体现了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因此,在人性的这个“场”里,我们每个人都慨莫能外。
  •     季羡林,在我的心中,一直就像一个传奇,他的学识,他的文笔,他的人品,都深深的吸引着我,甚至是顶礼膜拜,他这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散文,非常淳朴非常真实,大智若愚,叙事真实,平淡的唯美,行云流水,回味无穷,值得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一读再读。看到书快结束的时候,季承写的一篇文章《最后的散文》,文中写到一张便签,上面有一行潦草的字,他依稀能分辨出是他父亲的笔迹,标题是“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这是一篇遗作,一篇季羡林大师未能完成的最后一篇散文,直到将近去世,他依旧笔耕不辍。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就涌上了眼眶,在我的意识里,我总希望这些真正做学问有学问的人能够永远不离开,那一刻,我似乎能够感同身受,感受到他的儿子一定是哭了,很想念他的父亲。季羡林的儿子季承,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走上文学之路,但是他也一样是做学问的人,他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他没有活在父亲这个大师称谓的阴影下,而是自己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在他的“高能物理”领域做出了一番成就。我想季承在以父亲为骄傲的同时他的父亲也为他感到骄傲。这本书是从一个儿子的角度,讲述了他的父亲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国家和社会的家庭生活,他从一个农村家庭来到了一个城市家庭,但是他发现自己与城市这个家庭格格不入,但是,却也离曾经的那个农村家庭越来越远了,表现了他纷乱复杂的家庭情结。季羡林在儿子季承的笔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儿子的眼中,他的父亲季羡林骨子里就是一个具有悲剧情怀与叛逆思想的人,感情丰富、文思泉涌、善于学习,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对女人、爱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看书的过程中,其实,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季羡林大师,他也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无奈,但是最终他心里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一条委曲求全、与家庭妥协的道路,他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真实的人生,有自己的成就,也有自己的无奈,季承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大师,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楷模。
  •     一,  书名为《我和父亲季羡林》,我们应该注意一下,作者季承用的是一个“和”字,而非“的”字,那么由此我们便知此书所谈的多为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而凡是对季家父子之事有些许了解的话,我们便知道这故事完全可以用“恩怨”来形容。  其实何止是季家父子,要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细究起来,几乎所有的父母子女之间都可用“恩怨”二字来形容的。只不过一些人家“恩”多些,一些人家“怨”多些。  在读这本书前,我对季家父子恩怨并不是很了解,只是抱着读读看的心情去阅读,然只读了三分之一便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又去网络上寻一些或客观或旁观的论调来多方面了解一下。怕季承做为儿子的一家之言有所偏颇,倒看看社会舆论又是如何评价的。由此再通读此书,方算是对季字父子的恩怨有了大概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么从心眼儿里来说,我会更愿意站在谁的立场替他们多说两句呢?一个是享誉天下的大作家大文学家,一向有着光辉正面的积极形象,一个却是有着满腹委屈虽已年老仍不能释怀的孩子。这两个人,我们会更愿意相信谁的话?  文学家用文字建立自己的形象,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人或许是一部分真实的自己,但并不一定完全给世人看到了全面的自己。而做为孩子的季承,又通过文字来将父亲的另一面展现给世人,这似乎有违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亲者讳”这样的纲常的。似乎一上来,人们就有可能将季承钉在耻辱柱上。  二,  在季承的笔下,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文化财富的大文学家,竟然变成了与我们普通人接近的模样,甚至,有做得更为过分的地方。这个从小离开亲生父母寄居到叔叔家的11岁男孩,已经可以敏感得意识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地位。如果说季羡林一生都变得有些冷酷拒绝亲情的话,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说,完全可以追溯到童年的这段经历。之后的独自求学以及不满意的婚姻,都加剧了他对亲情的疏离。  不合适的婚姻,在那个时代,有人选择了求全,如胡适,有人选择了抗争,如鲁迅,有人选择了顺从,如季羡林。胡适与妻子的一生至少是平静的,他没有让妻子成为旧礼数的牺牲者。决绝如鲁迅则彻底埋葬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当然也有人分析这里除了性格之外还有相貌等方面的原因,这是很有可能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婚姻里面包含的因素太多太多了。而季羡林虽然没有抛妻弃子,但也并不肯完全地顺从命运,他选择的是接受之下的冷漠,似乎这便是他对于命运唯一的嘲弄。但是我们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想想,那些认为自己受了旧礼教迫害的男人们,又何尝想过对方的感受,对方何尝不是同样承受着更为凄惨的命运?  在季承这一面,他给出了结论,虽然父亲一生与家庭保持着距离,但其他人之间却并没有因为他的疏离而变得异常,除了父亲,他拥有的是一个极为和睦的大家庭,而这也导致了父亲的更为不满与自伤自怜。  三,  其实我倒真的很能理解季承的这种想法的,我认为人心真的是非常难以揣测的深,虽然从季承一方的角度来看难免有些想当然,但这也绝不是不可能存在的心理现象。虽然在文字方面,季羡林做为一代大师有着自己的风范与修养,但是做为一个普通家庭世界的男人来说,他确也绝非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他极有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  由此我倒认为,季承固然有一部分私心与自我的看法,但对于他真实的人生旅程来说,这个并不完美并给家庭造成了一定伤害的父亲,为什么就不能用真实的心态来回顾呢?他的回顾固然会伤害了一部分读者心中季大师的完美形象,但做为孩子,我倒认为,他的回顾是有非常大的可信程度的。更何况,他并不是一味的批判父亲贬低父亲,恰恰相反,我们看到除了有些父爱缺失,季承的人格发展其实是比较完整的,无论是母亲还是祖母,都带给了他良好的性格与人生态度,故此无论如何,他们一家人对这个性格有些怪僻的父亲始终是怀着包容与原谅态度的。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无论父母如何不和,无论父亲如何冷漠,他和姐姐婚前婚后都始终坚持每个星期回家照顾一次,这甚至引起了自己小家庭另一半的一满。当然这个细节如果从父母子女方面来说可谓“孝”的典型,但偏偏我做为女性又要引起多一些的思考,假如是我的另一半如此“孝”,我也会有些许不满的。试想季承如此照顾自己的父母,难道另一半不需要如此去照顾自己的父母吗?这个时间如何调和?但对于此对父子来说,季承确实做得很多了。  偏那父亲又不领情,再加上风烛残年的怪僻,竟又有了八十来岁父子十三年不相见的惨痛,以至于让他人钻了空子。这不仅成为了父子心中日后的悔恨与痛,也成为了季羡林过世后关于财产的纠纷。而正是这一点,也使本书令世人充满了少许恶意的揣测。当然这段纠纷大可去网上搜索就可明了。  但我更倾向于替季承辩驳两句。虽说老人过世再说三道四似乎很不应该,但是每个人与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假如很有幸,遇到的是一对非常通明达理且令你一生都怀念的慈爱智慧父母,那么你的文章自然可以站在制高点赞美与褒奖父母,同时也可收获读者的赞誉,认为这子女孝顺懂道理,通晓世间的纲常。其实这不过是一个人比较幸运的缘故罢了。  但假如一个孩子遇到的恰恰是不明理不满意的父母。为什么父母就一定是无私的完美的呢?我们都知道许多人都是不合格的父母,为什么到老了反而就不能批判了呢?中国的道德标准有时真的是很奇怪。假如不幸遇到了这样的父亲,难道孩子要昧着良心说谎话粉饰自己的父母吗?为什么孩子就不能通过自己的人生去反思去警示他人呢?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人认为季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他眼中有着许多缺陷的父亲的话,这并不是他的错,而是命运的错。他拥有自己人生中所看到的父亲,而不是读者心目中虚构的父亲,他完全有权利告诉我们,这便是一代大师,这便是真实的人生。  四,  因为自己平时也写写文字,对于季大师这样的角色,其实是五味杂陈的。看世间多少文学大师或者其他行业的大师,大多为男性,我倒认为并一定是男性在智慧方面就一定要比女性高出许多,恰恰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生活本身。  因为男女角色在家庭与社会中的不平等,男士若一心投入事业会受无数人赞誉,家庭也必为之牺牲,不光是妻子也包括儿女。这一点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他们事后也会反思在儿女极小时并没有完全尽了父亲的责任,看到孩子哭泣往往显得不耐烦觉得孩子打扰了自己。故此,哪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不是站着一个完全被牺牲掉的家庭呢?亲情、时光、交流等等。而事后,人们能记住的不过是这个男人的名字。就像本书的主角季大师一样,牺牲亲情而换自己的宁静。当我们仰起头观望大师时,可否想过他背后的妻子与孩子所受到的冷落与伤害?  而女性若要做些事,则必须将家庭诸事打点合宜,否则便是不守妇道,纵是新社会,又有多少女性摆脱了此道桎梏?我身边就有不少优秀的女性写作者,谁心底没有一道对家庭的欠疚的伤与不安?仿佛那后方永远都不应由男性承担起。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道理。父爱遥不可及,让孩子怎么能心平气和  故此若是看别人的人生,当然怎么辉煌都无所谓,但若是放在自己身上的人生,似乎就容易理解了。大师的背后站着多少被牺牲掉的亲情啊。故此,我倒觉得季承对于父亲的回顾,谈不上讨伐,也谈不上怨恨,但若说一点儿埋怨也没有也不现实。这种生活就是放在谁身上也难做到百分百的大度吧。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德高望重的大师,其爱情和家庭却又意想不到的坎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