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下)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42625052
作者:柳诒徵
页数:86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编 上古文化史  第一章 中国人种之起源  中国人种之起源,盖不可考,其故有二:  (一)无文字之证。研究历史,自来皆依据文字。吾人今日所知之文字,仅能及于商、周之时,所读之收,大抵周、秦以来之书。周、秦之人之去之太古,不知若干万年。视吾人之去周、秦之年岁,不止十百倍蓰。故虽周、秦人相传之说,不能自信为正确之史料。后世穿凿附会之说,更不足言。  (二)无器物之证。仅据文字以考史事,不过能识有史以后之事,其未有文字以前之史事,仍无从考证。故欲推测人种之起源,必须得未有文字以前之器物以为证。近世东西学者,若劳夫尔及鸟居龙藏等研究中国各地所发现之石器,多不能定其时代,且谓其未必为中国民族之石器。盖古器湮沉,仅从浮土中略得数事,不足据以考史也。  周、秦之人,已知此理。故其推论古初,约有二法:  (一)约举其理。  《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乾凿度》:“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中国文化史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古无文字,无名号,无年代,故人类起源之时,不可确指,仅能以理想推测其发生次序如此。今人以地质及古物,推究人类之年代及进化之次第,亦仅约计,不能如有史以后之事实,可确指其距今若干年,在何地,有何事实也。  …… 

内容概要

柳诒徵(1879——1956),字翼谋,号句力堂,知非,江苏镇江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教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还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教于复旦大学。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史》《国史安义》等。 著有《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与在北方任教的史家陈垣、陈寅恪并称“南柳北陈”。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第一编 上古文化史第一章 中国人种之起源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第三章 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第五章 文字之兴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国第七章 衣裳之治第八章 治历授时第九章 唐虞之让国第十章 治水之功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第十三章 忠孝之兴第十四章 洪范与五行第十五章 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第十七章 传疑之制度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兴第十九章 周之礼制第一节 国土之区画第二节 官吏之职掌第三节 乡遂之自治第四节 授田之制(附兵制)第五节 市肆门关之政第六节 王朝之教育第七节 城郭道路宫室之制第八节 衣服饮食医药之制第九节 礼俗第十节 乐舞第十一节 王朝与诸侯之关系第十二节 结论第二十章 文字与学术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民权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第二十三章 学术之分裂第二十四章 老子与管子第二十五章 孔子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变迁第二十八章 诸子之学第二十九章 秦之统一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第三十一章 汉代内外之开辟第三十二章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第二编 中古文化史第一章 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第二章 佛教入中国之初期第三章 诸族并兴及其同化第四章 南北之对峙第五章 清谈与讲学第六章 选举与世族第七章 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第九章 佛教之盛兴第十章 佛教之反动第十一章 隋唐之统一及开拓第十二章 隋唐之制度第十三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第十四章 工商进步之特征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第十六章 唐宋间社会之变迁第十七章 雕板印书之盛兴第十八章 宋儒之学第十九章 政党政治第二十章 辽夏金之文化第二十一章 蒙古之文化第二十二章 宋元之学校及书院第二十三章 宋元间之文物第二十四章 河流漕运及水利第二十五章 明儒之学第二十六章 明之文物第三编 近世文化史第一章 元明时海上之交通第二章 西教之东来第三章 明季之腐败及满清之勃兴第四章 西方学术之输入第五章 清代之开拓第六章 满清之制度第七章 清初诸儒之思想第八章 康乾诸帝之于文化第九章 学校教育第十章 考证学派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与鸦片之祸第十二章 内治之腐败及白莲发捻之乱第十三章 外患与变法第十四章 译书与游学第十五章 机械之兴第十六章 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第十七章 法制之变迁第十八章 经济之变迁第十九章 最近之文化

编辑推荐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这本《中国文化史》。本书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资料详赡,含括极广,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

作者简介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这本《中国文化史》。本书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资料详赡,含括极广,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

图书封面


 中国文化史(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因为内容太好,版本太差,所以只好评个四星。老实说,这本书对我来讲还是难了点。只粗粗浏览了一遍,也费了半个月的时间,还是读得太快。很多小字注都没有细看。柳诒徵是国史大家,这本书开中国文化史著作之滥觞,广采典籍著述,将中国文化历史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学识之深邃令人钦羡,光中看那些书恐怕就得一辈子的工夫。缪风林介绍柳氏说,不读经传、不通《史》《汉》,是很难读懂他的书的。本书是综述经史典籍而成就的一部文化史,脉络十分清楚,但是半文言文字,读惯了现代书的人,开始读会有一些不习惯。白话文也就通行了五十多年吧,前四千五百年的文字都是文言,可是这部还不到一百年历史的书,还有多少人能看懂呢?确实值得花费一些时间好好研究一下。期待将来吧。顺便说一下,上海三联完蛋了,不知这个出版社跟北京三联是什么关系。区区一个封面文字,错误百出。柳氏号劬堂,写成了“句力堂”,三个字;柳氏名著《国史要义》,写成“国史安义”,就算是封面外包出去设计的,出版社也不能不看一眼吧?要是看了还不知道错,只能说明水平问题。也不太苛责现在的文化人吧,其实已经懂得很少了。就像有记者给出版社打电话,因为他看完李安的《色,戒》以后想采访原作者张爱玲,结果人只好回答:“把采访提纲给我,我晚上烧给她。”半瓶醋太多了,有些占据在文化岗位上,害人不浅。还有该书上册三百八十多页左右,整整缺了一个印张。把这算在印刷厂头上吧,作为一个理性的读者,就不勉强责怪出版社了。(另外,上海三联出的《西方的没落》,英文书名the decline of the west,里面所有decline一词,都写成了decling,请问能不能给懂英语的人解释一下?)所以这个版本其实不怎么样,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的版本,如果能找到,千万别看上海三联出的。还有,这种大字综述,小字注疏的行文其实是过去竖版繁体的习惯。现在改成横排简体,其实不利于正确理解,而且很多简化字用得也不对,有的字也没有对应的简化字,会使人误入歧途。期待有识之士能出版繁体竖排版,正本清源。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文化史,要懂的
  •     1009
  •     折扣真好i
  •     中国文化史
  •     一梦三年之学术。你值得拥有
  •     在关于两宋介绍中,一句话感觉特别震撼“两宋一代,武功不竟,而文学特昌”!想这武功不竟固然指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文学特昌之说,故是指理学之发展!出去对理学的一直批判,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去看看那影响了几百年,被现在人一句“存天理灭人欲”的断章取义来批判!该书十分值得一看
  •     需要有些古文功底
  •     不是白话文,不过还是能读懂的。只是看的时候不能走神,边读文字,边想内容
  •     下论精审,引证浩博,同时援古论今,见解独卓,有镜鉴古今,补偏救弊之效。然资料胪列,略显冗杂,且资料全出于经史古籍,稍显遗憾。
  •     太强大了= = 水平不够。。。以后有机会再重看
  •     老柳的照片讓我對他所處的時代甚是懷疑。
  •     比较厚的书籍
  •     这老头儿真是学究。恐怕也只有我这种专业能忍受他那时代的学究气了。一点,一丁点,半定点——迎合读者的意思都没有。并不看好。
  •     观念陈旧,但比起今之蝗汉史观,居然要算明通的了。
  •     啊看我明明就有在学习嘛><
  •     = =。。读得那是一个呕心沥血
  •     其实,柳书更擅长的是物质文化史,而非精神。
  •     一年级科目,上课的时候能认真些就好了。
  •     研三独墅湖校区公共教学室通宵自休室读完。
  •     读着累
  •     柳诒徵这傻逼封建余孽。觉得他的书写得好的人都是傻逼。
  •     上古时代 三皇五帝看的我快跪了...
  •     是的,此版本太差。
  •     价钱是唯一的优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