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全新增訂版)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9861738581
作者:Eric J. Wolf,賈士蘅
页数:720页

内容概要

艾立克?沃爾夫(Eric J. Wolf)艾立克?沃爾夫(Eric R. Wolf,1923~1999)一九二三年出生於維也納,一九四○年赴美,並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後於一九五一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伊利諾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著名學府。沃氏是當代著名人類學家,著作甚豐,知名的作品有《農民社會》(Peasants, 1966)、《二十世紀的農民戰爭》(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69)等。《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則被認為是其代表作。
譯者簡介賈士蘅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考古人類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班肄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班肄業。曾服務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美國丹佛美術博物館研究員。翻譯作品有《英國史》、《英國社會人類學》、《英國社會史》、《歷史的再思考》、《帝國的年代》、《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等書。

书籍目录

第一部 連結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一四○○年時的世界
第三章 生產方式
第四章 歐洲――擴張的序幕
第二部 尋求財富
第五章 在美洲的伊比利半島人
第六章 皮毛生意
第七章 奴隸貿易
第八章 東方的貿易與征服
第三部 資本主義
第九章 工業革命
第十章 資本主義中的危機與變異
第十一章 商品的流動
第十二章 新勞工
後記
參考書目摘要
書目資料
地圖

作者简介

◆一部橫跨五百年「人類學的世界史」典範,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後殖民與全球史經典鉅作!
◆全新增訂版,新增導讀,1997年、1982年版前言,新增地圖照片近六十幅,參考書目
◆對於十五至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出現的重商主義/殖民帝國時代,以及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爆發以後至今的資本主義時代的全球性擴張與宰制關係的發展,提出深具歷史縱深的「中心-邊陲」理論,並對邊陲的低度發展及依賴發展有深刻的認識。
在歷史的措詞中,與歷史有特權關係的人,和那些沒有歷史的人,遭遇到共同的命運。──艾瑞克.沃爾夫
沃爾夫一再強調「人類學應該發掘歷史」,尤其是一部能解釋當代世界的社會系統如何演變為現今面貌的歷史,需要以對於諸社會、包括對我們身處的社會的分析眼光重新審視。他指出,關切歷史的政治經濟學與政治經濟的歷史學兩者都有必要,文化分析與田野的民族誌兩者亦然。沃爾夫將此種分析的歷史,看作能夠抵擋現今人文學科中日漸取得優勢的「形式化的理性」之趨勢,亦即,不再探求人類行動的原因,只尋找由制式詞語堆砌問題的制式解答。唯有從過去尋找現在的成因,人類才能理解推動諸社會與文化演變成今天面貌的力量,本書成果即出之於作者此一信念。
而其歷史敘事乃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方式論」切入,提出三種主要的生產方式模型——以親屬關係為原則的生產方式、附屬納貢性的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然後以這三種生產方式的分合、衝突、重組來貫穿全球人類這五百年來的歷史。
據此,他將近五世紀的世界史劃分為兩個階段:從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出現以前是重商主義時代,歷史的主軸在於歐洲(特別是西南歐)崛起的殖民帝國把全世界都囊括到以歐洲為中心的附屬納貢性的經濟體系裡,從而改變了美洲、非洲、亞洲這些「邊陲」的生產方式。
然後,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爆發以後至今是資本主義時代,歷史的主軸是工業化國家把全世界都吸納進以歐洲(後來加入了美國、日本)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體制底下,相應於此,全球各「邊陲」的生產方式遂開始加速裂解重組以配合中心的需要,此一過程至今仍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深的幅度進行之中。
沃爾夫關於重商主義∕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與宰制過程的闡釋,在「中心-邊陲」關係上的理解相較於依賴理論更具歷史縱深,對邊陲的低度發展及依賴發展的認識也深刻得多,堪稱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後殖民和全球化論述諸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各界推薦各界讚譽
◎馬克思死後百年總算有了一本原創性十足的著作。――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
◎ 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宏闊的視野、它想為弱勢者發出聲音留下紀錄的悲憫胸懷,以及它為了證實這一悲憫博大的世界觀,確切而勇敢地、不憚繁瑣地去拼湊補綴出一張無比巨大的世界歷史拼圖,而且拼出來的這張圖最終還能條理明晰、首尾一貫,這樣的氣魄、毅力和耐力無疑令人拜服。──楊德睿(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沃爾夫其書的傑出,不在他受人類學功能學派、傳統新古典經濟學派,或是自由史觀的指引,而在他能超越既有的理論框限,且能自闢蹊徑地提出理論框架,從而見出人所未見。他能走出馬克思教條的陰影猶是餘事了。――社會學家丹尼爾?奇洛特(Daniel Chirot)
◎這部作品擁有強大的理論思維,對社會真實亦有著鮮活的感受力。──《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沃爾夫的初衷,是解釋西元一四〇〇年以來將各個族群聯繫起來的因果關係鏈的發展與本質,成就了這部結構嚴謹、簡練精確的作品。──《大洋洲》(Oceania)
◎ 沃爾夫的初衷是表述,歐洲擴張不只改變了歐洲以外社會的歷史軌跡,同時重建這些社會在歐洲介入之前的歷史紀錄。……他的歷史眼光與分析的廣度讓人驚奇,對於歷史上的「勝利者」與「敗北者」,給予了幾乎同等的關注。──麥可.齊美(Michael S. Kimmel),《美國社會學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全新增訂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是人类学和历史学交汇的结晶,这种结合和视角使它明显地区别于目前广为国内学界所熟知的数种世界史著作,展示了诸多族群的历史,凸显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能动作用,而又尤其着力发掘弱者和他者的历史,它 以欧洲的扩张为主线,采用叙述的方式将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变迁娓娓道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以三种生产方式的遭遇来展现多种历史因素的复杂互动,条分缕析。在写作中,认识论反思和对历史 本体的探寻交相渗透,极富说服力。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过去,也就是有自己的历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长期的主流历史书写的模式中,弱者和“他者”却鲜能见诸书册,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不但未能改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一文化霸权。很多包括历史学者在内的西方学者,在遵守学术准则的表象下挥舞着帝国的的旗帜,采用种族和本性解释文化、性别以及社会底层,其直接结果就是“被认为低等的群体——土著人群、女人、穷人、移民,有时还有少数宗教分子——‘被隐藏在历史之外’”。很大程度上,《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便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的反思。“没有历史的人民”,作者在书中指的是传统的学术研究中的这样的两类人。一种是相对于主流群体的“他者”,特别是边缘族群,在历史上被定义为“野蛮人”的群体。在这里是指相对于欧洲人的“他者”,即以肤色而分,最典型的就是与“白人”相对的“黑人”,由于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原因,他们的作为多被传统研究所压制或忽略,尤其是在奴隶贸易史的书写中。长久以来,由奴隶贩子和奴隶贸易的既得利益者写成的历史一直抹杀非洲人的过去,把非洲人说成是野蛮人,唯有欧洲人才能给他们带去文明之光。沃尔夫认为,这种历史“不仅否认了欧洲人到来以前非洲就已经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形态,也否认了非洲人在奴隶贸易中的组织能力。”以进化论的文化观而分,就是与“文明的”欧洲人相对的“原始人”如易洛魁人、克劳人或伦达人,他们被认为是“无阶级的”或”无国家的“人群。另一种是相对于强者的弱者。也可以从这一角度看待相对于欧洲人的上述部落人民,这里,沃尔夫以阶级而论,特别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过程中和占统治地位后)下的工人阶级。沃尔夫回顾了学界对工人阶级的研究现:19世纪的许多观察家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宰下进人工业或种植园的农业工人,随之工人阶级被提上现代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议程,但学者们在如何认识他们创造新的社会类型方面仍然意见不一。对只关心强者行为的历史学家来说,新兴的工人阶级是没有历史的,如果有的话,也无非是一种反历史;对 认为社会学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科学的社会学家来说,新“大众”意味着无根和失范;对鼓吹提高人类精神的人文主义者来说,无产阶级则是一副粗鲁形象。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在沃尔夫看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虽然社会学家开始更密切地考察 这些新人类,但仅是将他们看成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而不是对新的社会状况作出反应的积极行动者,甚至研究劳动的历史学家也首要关注劳动组织和劳动力流动的历史,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超越一种现状,而不是关注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以上两类人,就是传统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没有历史的人民”,就是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中的研究主体和主题之一。他认为:“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只书写一种‘胜者为王’的历史,或者只满足于书写被支配族群的历史了。社会史学家和历史社会学家已经表明 ,普通大众虽然确实是历史过程的牺牲品和沉默的证人,但他们同样也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发掘‘没有历史的人民’的历史——‘原始人’、农民、劳工、 移民以及被征服的少数族群的鲜活历史。”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原本看介紹以為好難讀,卻意外好看。(前半部令人不停想起「大航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