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书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108042781
作者:葛兆光
页数:211页

我的一些心得

严格来说,我写的这东西不是书评,只是个人的一些心得。首先,我把这本书的两处瑕疵指出来。1.第166页第4行,“刘统熏”应为“刘统勋”。2.第200页的脚注中,“万顷”应为“晚清”。以上两处瑕疵应该是文字录入编辑时搞错了。本书的代结语部分,谈及研究综述,即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学术史写作。这对于目前正在忙于修改论文的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通读了一遍本书,觉得本书与《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一样,体现了葛兆光先生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对于大量文献和国外学术动态的把握,依然非常精湛。我认为,葛先生所提倡的治思想史态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历史主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史研究有别于哲学史研究,思想史研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社会背景,也就是思想史研究要结合历史人物、政治背景、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采取这样的方法论,思想史的叙事方式才不会落入传统哲学史写作的窠臼。第二,对于海外中国学研究,不要盲目跟风。海外中国学研究者有着他们自身的立场、态度和背景。他们所提出的概念和方法论,要慎重审视,不能采取鲁迅的“拿来主义”。正如葛先生所说,“他山之石,终究是他山的”。感到愧疚的是,本书所提及的包弼德《斯文》、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等书,我都没有看过。对于葛先生所谈及的具体内容,只能是雾里看花,不知就里。有时间还要好好认真地读一读这些书。再回头重新审视葛先生这本新著。

学术书评的写作方法

思想史如何写作?葛兆光先生在清华、复旦和台湾三所中国大学指导博士的课程讲义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清晰的指引。再整本书前,葛兆光先生首先讨论了当下学术著作的出版情况,提出为了减少浪费的时间,人们需要寻找通过阅读增加自己的鉴别能力,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效率。对此,他现身说法,选取了包弼德的《斯文》、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和艾尔曼的《从理学到朴学》作为个案,向同学们展示唐宋变革论、宋代思想史和清代学术的研究理路。一葛兆光先生的研究,很明显是参照了余英时将政治历史背景与思想文献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梳理了唐宋变革论自日本流传到中国的历程,并分析了唐宋变革论假设,对于美国汉学界所产生的影响。将整个文本历史背景梳理清楚后,他继续分析了包弼德《斯文》这本书是在日本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历史前现代与近世社会的区分。通过分析唐宋两个时代的社会差异,从而在研究中暗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当然,对于《斯文》的分析和讨论,只占了第一章的不长的篇幅。但我们可以从葛兆光的讲解中,了解到这部书作为这个唐宋变革论的整体历史背景。甚至,正是这个历史背景,才是葛兆光所想要揭示的内容,反而《斯文》不过是引发这个主题的引子而已。二对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分析,应该是这本讲义最为精彩的部分。虽然,葛兆光与余英时同是思想史研究学者,但是两人的研究路径明显不同。在九十年代葛兆光撰写了《中国思想史两卷》,同时余英时撰写《朱熹的历史世界》。这两套先后撰写的思想史,向人们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史写作视野。这两本书的导言,都是精彩绝伦,但是也同样是各有特色。在余英时的导言基本上是对于全书精彩的概述,而葛兆光先生的导言则是对思想史写作方法的讨论,在他行文中很明显感觉受到李零《中国方术考》和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影响,因此他提出要重视民间知识的口号。但是,很明显在他语境下,是要与传统精英思想史告别。但是,没想到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恰恰就是这样一部知识分子精英历史。如果理解这样的学术研究背景,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思考葛兆光对于《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分析和评断了。他当然肯定了余英时这部思想史著作的典范意义,但是他立刻将视角转入这部书最为薄弱的环节孝宗朝的分析。在余氏的导言中,已经很清楚地强调了这一段时期的材料匮乏,导致他必须通过历史学家的想象来补充史实的空白。这种挑书中毛病来分析的方式,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葛兆光对于余英时思想史著作的竞争关系。当然,最后的评析部分,主要还是在肯定的过程中不面对与余氏作品进行苛评。三清代学术史本身就是美国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自五十年代倪德卫关于章学诚的研究之后,相关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包括上节中提到的余英时也有清代学术研究。但是,葛兆光选取了艾尔曼的研究作为清代学术研究的范本。也许,在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上,这部书更具有典范意义吧。民国时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作品,从刘师培、章太炎、梁启超到钱穆,有大批一流的学者关注于清代学术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或者从学术系谱出发,进行夸张的表彰,或者采取理论的角度对于清代学术进行批评。而作为外国学者对于清代学术史的关注,则是通过地域、科举、著作等一系列的客观数据分析的出来的。这种写作方法,相对于中国传统学案式的思想史写作,无疑是一种超越。但是,葛兆光很明显没有搞清楚民国总结清代学术的意义,而是将其径直作为学术史研究方法加以讨论。这点上,钱穆先生很清楚地向余英时表示,自己的学术史是为向后人展示清代治学的方法。因此,对于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客观的历史,还有经验总结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葛兆光先生将艾尔曼的研究作为清代学术研究的典范,我想这恰恰是现代学者的研究思维方式所决定。四这部号称思想史讲义的作品,如果按照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他所选取的基本上都是海外的汉学研究作品。他试图从西方汉学研究中,总结和归纳出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出来。但是,我自己感觉到葛兆光先生这种大量使用西方汉学作品的方式,虽然有他山之石的功效,但是却失去了对于自身历史的认知和兴趣。他固然可以将西方的研究范式总结归纳,并运用到自身的研究中来。但是,我们必须追问西方汉学与中国史学研究的区别究竟何在?另外,民国时期的学术写作,跟大程度上与转换古典文本资源有关,他们利用西方学术方法,重新对于古典文本进行架构和解读,形成了具有民国特色的研究。但是,我们今天在学习西方的时候,并没有摆脱民国时期的学术思路,但是已经没有民国学者的对于传统文献的熟悉,所以往往理论先行而材料不过证明观点而已。葛兆光的诸多著作,恰恰就是汉学中国化的产物。在他这部书中,除了总结西方汉学的方法外,并没有提出对于中国文献的解读原则和中国思想史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当然,在接收方福柯知识考古学后,他也不再玩大叙事了。但是,这种写作是否就是合理和正当呢?结语这部书的结语用的是如何撰写书评,在他看来中国学术生产非常迅猛,但是缺乏有效地学术淘汰机制,也就是说没有很好的学术批评。因此,他在整部书的结尾,用如何撰写学术书评煞尾。但是我们观看整部书,其实就是葛兆光对于西方汉学的评论集,每篇文章都是对专著的批评。通过学术书评,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一本书的大体价值,从而省去了阅读一本书的时间。其实,这本身就是作为文献学的基本功,对于阅读的书籍进行钩玄提要,然后分门别类。这就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但是我们今天已经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些方法就更谈不上了。

学术评论四则及书评之写法

昨晚看完了,早上点了读过,写了两句话。刚看到有豆友问此书如何,可能此书出版时间尚短,几乎没什么评论,那我就冒昧写个短评吧,或许能对各位书友有一点点用。此书为葛兆光先生博士课程的讲课记录说改写,亦是《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的续编。按葛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讲录》更多的给硕士生以方法,《续编》则侧重有国际视野,期给博士以视野。这本可以当作是葛兆光先生将《斯文》、《朱熹的历史世界》、《从理学到朴学》三书及沟口雄三先生中国研究法放在学术发展史及国际学术背景下写的四篇评论。在介绍书籍内容、价值之后,提出此书的问题(这大概是此书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这些问题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以葛先生自己的学术背景去律他人,有时也并不确当。就我的感觉看,《讲录》能导人以学,给人以方法,确实有葛先生自己说的给硕士以方法的作用,但这本书只是做了一些学术史梳理和国际学术背景的简述,想要达到给博士以视野的目的,我看很难。当然,到了博士阶段,如葛先生所言,原是不必上这种课了的。视野云云,课上本来也学不到。课下不努力的话,课上得再好也没用。此书最后以博士生书评、综述的写法为小结,我看葛先生此课本来的目的可能也没有要给人以视野那么大,视野云云,可能只是堂皇之语罢了。既然此书内容为书评,又教人如何写书评,我就径称其为“学术评论四则及书评之写法”吧。此书中葛先生的很多话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启发性的地方还是不少的,可能因为抱的期望太高吧,难免有些失望。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