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革命》书评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111505638
作者:吴声
页数:248页

推荐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源

今天周六,用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来做一下读书总结:这本书中罗列了很多案例,但分析的并不深入。讲到了一些理论,但感觉对实践的指导性并不直接。书中的内容有些拼凑的感觉。好处呢就在于这本书每一章节都推荐了一些微信号、app、和相关的书,我也关注了很多,觉得从这里收获到了一些优质的推荐,毕竟作者也是一位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

在场景里看见人

成功大抵需要一个合理化的过程,专业的说法叫做逻辑自洽。从《场景革命》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份努力,通过场景解读了移动互联网大趋势下的各种要点,系统总结了场景时代应该如何做产品、如何做营销、如何找到引爆点、如何具体应用……道法术器各个层面都有涉及,确实是一本抛砖引玉的佳作,能引发不少思考。场景是什么?原本是一个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为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这句诠释挖出了场景背后的要素:时间、空间、人、关系。场景革命所顺应的趋势是互联网所带来的人的解放:从推销到吸引再到融入;从企业主导到用户需求主导;从各种宣传技巧对用户进行洗脑和植入到融入每个人的方方面面最后从行为习惯植入心智……人是场景中的人,需要更立体的去看待和认识,这便是“看见人”——无论是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客户服务,都必须考虑场景:谁在哪儿需要什么,然后怎么样?这是一个值得反复拷问的问题。场景是需要体验的,体验来自于功能创造的连接:人与人、人与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场景;场景是具象的,通过一个个细节、以其最自然的方式整合在了一起。所以,场景之前需要设计,想清楚场景要素怎么整合;场景之中需要优化,随时注意人的反应和反馈;场景之后需要分析,通过可量化的数据来完善场景。场景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但装的过程也是个思考的过程,不在于如何定义场景,而是回归人与各种关系的考量。书中印象最深的观点在于场景的溢价意义。做产品要能找到痛点,但痛点只能让用户进入场景,要溢价和增值必须依赖场景的设计和优化。书在什么地方都是打折卖的,但在罗辑思维的微店里就能卖原价,卖得也不赖;无印良品的东西卖得都不便宜,可走进其中听那吉他的背景乐曲和罗列的产品就让人觉得值;Moleskine 的笔记本跟着印象笔记带上了智能的氛围,进而成了一种身份标识;没有分类目录,没有搜索,没有用户评论的豆瓣市集有着别样的人气……场景让人跳出性价比的逻辑体系,进入了全新的生态圈。场景是甜点,是痒点,可以创造尖叫点和兴奋点,倘若结合痛点便能出现引爆点——而这便是所有商业机构都梦寐以求的所在。这是一本非常新鲜的作品,案例生动,内容精彩。或许不够经典和深刻,但足够恰到好处。抛砖引玉,能带来些思考、创造些改变就好了——特别是各种关注于人的改变,这是一种趋势。

文字优美,有所启发

场景革命中我读到的场景时代的塑造方式恰与我之前使用“小红书”的时候的一些想法有相似性。如今的创业更多的从一个单点入手,即找到一个较为简单的用户使用场景(多重定语,基于社区的跨境电商),同时通过内容或功能塑造其产品的差异化形象,逐渐建立与用户的情感(社群亚文化),通过社交的方式进行用户传播,随着用户量的增长再逐渐丰富产品的使用场景。

场景营销不是体验经济,是“新”商业

图书的简单思维导图这本书不是一个很好的互联网教科书,这本书写于2015年,里面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一些名字现在都已经成为了烂大街的词汇,但是里面一些关于场景的,体验经济的描写还是值得借鉴的。这本书不推荐大家读因为里面的信息没有一个完整的这些框架。通过吴声糅杂的各种熟悉或陌生的商业案例,我对场景有了更加的了解。我理解的场景,是一种消费,促进消费,引发新的消费,颠覆传统的消费的新的商业模式,在后真相时代,人们会更注重自己的感知而不是自己的认知,一年多前写的文章与案例依然有用,像社群在书里面就写的不是那么的多,精炼,很多案例也只是点到为止。不过有一点值得说的事情是,一年后再来看当时认识到这些商业概念的人现在都活得还好,另外一个方面我发现我们距离商业趋势的前沿地带有一到两年的时间差,这也提醒像我们这一代的创业者不能去盲从市面上喜闻乐见的名词概念,不能太依赖我们的圈子(强关系),我们吃下的可能都是人家吃剩下的。场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词,但并不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书中的一些内容显得牵强。有人的地方就有场景,互联网只不过让场景更多元,在空间、时间、虚拟与现实上跨度更大。互联网导致了新的社群模式,以价值认同、共好为主,跨越空间、时间、年龄,大家被互联网集结在一起,围绕这个社群,开展场景分析、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推荐大家看两篇文章,会对场景有更深刻的认识:1、吴晓波在2015年8月6日在腾讯移动社群大会上的讲话。2、李叫兽《场景营销:互联网化不是搞个APP》

【部分摘抄】+【评论】

一、【摘抄】场景革命 商品的必需属性被大大降低通过支付完成闭环的应用形态:应用场景场景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张要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视为连接不同个体制造场景的工具。场景成为互联网入口的重要方法论。场景构成堪比新闻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方式。场景的本质是对消费者时间的占有。人口红利形成的新场景正秘密完成共享商业模式在中国的从0到1.一切企业皆媒体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公司需要两种属性:第一种属性是互联网属性,用互联网思维来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第二种属性是媒体属性,基于所处的行业以及产品的极致体验,为用户输出具有价值的内容,借此树立品牌形象。O2O: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的接触点管理、消费者的支付依据和支付逻辑。有支付场景,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消费闭环,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倡导的全渠道链接概念。O2O的营销逻辑是以人为中心的逻辑,不是砸广告,不是TVC,更不是冠名《我是歌手》。链接的乘法效应表现在商业模式上就是拥抱指数级增长的变化。空间的链接方法实质是通过场景几何级数增长来生成衍生巨大增量的市场。?产品即场景:产品等于场景的解决方案。分享即获取(渠道是人)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1, 通过“高频场景”获取用户2, 通过“低频场景”获取高毛利3, 通过“重度场景”形成产业链4, 通过“轻度场景”形成壁垒奢侈品品牌都在做酒店,基于的消费行为洞察:酒店是最能承载消费者情感记忆和共鸣的场所。未来的商业模式是所有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在迭代,它从一开始就是未完成的。CPS:CPS(Cost Per Sale):以实际销售产品数量来换算广告刊登金额。二、【评论】以“场景”概念包装,重新阐释市场营销的4P;用新鲜的例子贯穿全文(包括跨界合作、运营、产品设计、组织方式革新、企业模式变革等,很全面并且融会贯通),很符合互联网的玩法(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图书和APP的链接——不知道收不收他们的广告费),思考比较深入,有模型支撑(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高低频率和轻重度场景的模型)。缺陷:对“场景”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容易给人造成“场景是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印象。把这个概念拿掉之后,很多观点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譬如:虚拟社交场景中人的心理和人格所发挥的极大作用,把产品用“虚”的概念包装(广告不就是这么做的么)。最最让人读到后面觉得很没有意思的是,很多观点说到后面成了“文案”,演绎多,干货少。

实在没什么新意

作者硬是用“场景”这个关键词竖起了自己的旗帜,期望开宗立派,扬名立万,然后霸道地把社群、数据、流量、体验、商业模式等等这些互联网的共识一股脑划到自己“场景”的地盘下占为己有,然后洋洋得意地到处推广。我只想告诉作者,社群、数据、流量、体验、商业模式等,这里面任何一个关键词的范畴都要比你的“场景”来得大,而且跟你的“场景”攀不上亲戚,你却硬是巴结。作者给了我启发,我打算创造我的学派,叫“终极革命”,里面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经济、哲学、美学、性学等等,虽然都只涉及到一部分,但也是囊括了人类所有的知识,我相信,我的书一定大卖。

场景 场景 场景

前言“后连接时代的造物逻辑”场景时代是对过去流量时代的一次革命而非改良。因为,人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场景。(@可穿戴设备?)作者抛出的许多概念对我来说还挺新颖的。但是似乎看完书没什么想写下来的。我觉得场景还够不上对流量革命。 场景与商业的联系是什么?两者非常紧密。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场景?好无聊

经常看各类互联网资讯的人就不要看了

这书扉页写了一句话,说把这书当成一个微信文案,不必当真。翻完整书,还真应了这句话,完全就是一个网络文案题,生硬的彰显高逼格的语句+花哨配图+热门的营销事件。而且书中还嵌了大量营销二维码,不知道这块能给吴声老师带来多大收益。如果完全不了解互联网,可以翻翻,场景确实是理解互联网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想需求深度商业思考,就不要读了。

一个受欢迎的新词儿

互联网时代,新词儿总是格外受欢迎。《场景革命》讲的事情不算新鲜,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但其实也是大家探讨了很久的两个核心问题:1、社交时代消费的新心态2、中国逐渐崛起的中场阶级跨越了商品价格,商品功能之外对商品价值的追求:消费升级这两个议题,无疑都是在反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趋于理性化、个性化。商品除了满足其基本功能,已经延伸成为生活的场景,满足情感的需求,与此同时表达和彰显使用者本人的品味的功能。只是有了互联网,形成消费闭环之后,这种对品味和个人特征、情感满足的追求渗透到了每个环节,而通过基于消费者体验深刻洞察而来的跨界,给营造这样的场景带来了很多创新的机会。如果说有什么是与时俱进新的东西,归纳应该是1、O2O以及支付环节的完成,使得整个具有社交彰显价值的消费体验更完善,更具场景化。2、产品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整个消费体验过程,甚至后续的由商品聚集的消费者群体-社群,其中所具有的人格精神(老罗解读的“IP”现象)都构成了消费目标的组成,也就是作者所言的“场景”3、跨界是实现场景创新的重要方式。跨界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想象力,这会是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股力量书的优点1、排版挺好,插图页可以舒缓一下视疲劳2、选的案例挺新,比较贴近生活,也很生动,比较多,有利于了解当下时髦的一些互联网经营3、提出场景这个概念挺好,对上述一些商业的新动态,有个清晰的、具有总结性质的简洁描述。4、许多章节配以案例相关的online渠道,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体验,书籍变得更丰富,随时可以获得案例里提到的一手材料。缺点:1、不足以支撑一本书的内容,硬生生地扩展成了一本书2、为了“场景”而“场景”,有种把每句话都硬生生插入“场景”二字的感觉3、案例太散,每章所选案例,跟所表达的理论不大对的上,解析的也非常浅,大体就是案例一放,说几句引发思考的话,没有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解读。4、拽文气严重,用一些非主流的表达方式营造神秘感,或者是用很多不那么精确,但是看起又能提升B格的表述方式。大可不必,商业工具书,踏踏实实分析事儿就行了。

无法逃避的场景与难以安放的青春

被吴声老师的《场景革命》所吸引来自于书本上策划编辑那夺目的几句slogan:“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阅读O2O实验"..."一本只有年轻人才能看懂的商业教科书"封面配图“美丽头套”,同样是场景感十足: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还有书签里面时髦又具冲击力的词汇:那些冲动的连接,撕开无线网络,是三里屯的内衣,弥漫着信任的拿铁,充电桩隐藏在城市的心脏,像一条秋天的道路,还未来得及打扫干净,又为干枯的树叶所覆盖,不想成为壁咚的场景。《场景革命》并不是一本“好书”,它理论系统性少内容堆砌多,诚如吴声开宗明义,“一篇很长的微信文案”。场景即环境,只是移动互联改变了我们生活沟通的环境,连接的便利性为市场提供了新机会。这种机会怎么来解读,要有逼格要有高度,要与众不同,如果还加点实操经验,那么概念的更新也就顺应历史趋势了。话又说回来,不玄乎但要重构一套说法也是好本事。虽不是一本好书,但的确是一篇好文案,它通过offline的线下书店做了一次悬赏---59.9元,当然如果你通过亚马逊、JD、当当等online线上销售渠道,可能只需要30多元或者更少。长文案过程中,有推荐各种app和链接,有缓释压力的图片,读起来不累,还有扫一扫,各种推荐各种关系都能照顾到,也就是微信增粉过程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互推。末了,“场龄测试”开启你的场景之旅,激发你的好奇心,关注微信号,可做进一步的转化。如果把这书理解为文案,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量的书评提到这书的理论都会往“场景”上靠,有牵强似乎还有事后诸葛的嫌疑。文案的妙处在于点到为止,干货是需要面对面DIY传授的,当然价格不一样价值更不一样。我们不能把《场景革命》看成是一本广告,更应该说是一个定制的广告。深度的内容,从书上只是点到为止,从目录可以看出,从场景诊断可以看出,从全书的信息呈现和及时性也可以看出。看后总结,书不值得买,但目录值得一读。移动互联技术给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注了一剂强心针,年青人躁动而又热情的青春又将在哪里安放?场景就是总是在那里。去吧!书目:吴声.场景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7

先有结论,然后一切都是为结论存在

先有结论,然后一切都是为结论存在。请把上句中的“结论”,换成“场景”,即可以理解本书的要旨。看完本书,会非常理解为什么《罗辑思维》始终以一种牵强的方式将视频主体的故事套用到罗胖假定的一个结论上。吴声同学在本书中将这一方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强忍读完本书,最后几章,其实内容不错的。够2星,还好,本书够薄,我想吴老师用于创作的时间,不会比一篇微信文章真的多多少。

场景革命

吴声“场景理论”提出者、今年被无数互联网大咖推崇的《场景革命》一书的作者,他曾成功运用场景思维策划诸多互联网商业案例。社群一定会表现为一种亚文化的属性,判断方法是看能不能形成一种细分的时尚态度,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或表达方式。今天社群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已经变成商业的DNA了。现在看商业生态,就是看它有没有社群利益,有没有社群感,能不能让用户被卷入。你有没有社群的能力,其实就取决于你的铁杆用户的主动传播能力。在这样一个碎片化、不断迭代的时代,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时间的关系,时间是给你赋能的,并不是稀释你的能量,时间增加你的价值,而不是冲淡和对冲你的价值,好的社群一定是和时间做朋友的,不是短暂的不是速朽的。即便是短暂速朽的,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那么它也要有沉淀和转化。——吴声《Let’s新城记》对话吴声《Let’s新城记》:L 吴声:W社群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原因”L:您认为什么才能算是社群?它和社区的区别是什么?W:本质来讲,社区和社群并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社群基于价值观的层面,更加能够形成一致性,更加聚焦和提纯,而社区是内容导向,更具普遍性。社群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原因”,它是通过一种自组织、自连接去形成的一个结果。社群有几个基本的特征,第一,自组织的能力。微信朋友圈刷屏,不是一种社群表现,但有一定的社群属性。微商,是完全的利益导向,很难形成社群。第二,自连接的特质。它不是中心化的驱动,而是去中心化的、离散式的连接。第三,需要沉淀成一种气质、一种偏好,这是我们判断社群属性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签和方式,我们把它叫做闻味儿。第四,社群一定会表现为一种亚文化的属性,判断方法是看能不能形成一种时尚细分的态度,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或表达方式。譬如说我们都喜欢某一个动漫,或某一种户外运动,这是种偏好,而不是一种中心化的驱动方式。如果说我是权志龙或者李宇春的粉丝,这不是社群,因为它是中心化的,自我组织、交互以及连接的能力是弱质的。在商业上,社区更加注重用户的内容参与度和在消费能力上的贡献值。但是社群更加强调的是为社群本身价值做出的贡献。比如说像美剧的字幕组,它的社群属性就明显大于它的社区属性。比如,豆瓣本身是一个社区,但是豆瓣里面的那些小组,其实就是社群。今天社群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已经变成商业的DNA了。现在看商业生态,就是看它有没有社群利益,有没有社群感,能不能让用户被卷入。你有没有社群的能力,其实就取决于你铁杆用户的主动传播能力。社群有很强的主动传播和分享的能力,社区是仰仗于运营规则和平台的一种游戏机制。这是两个不一样的逻辑,社群的核心是人,社区的核心是平台运营规则。当然,今天它们的边界也在溶解,譬如说小米的论坛,还有《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其实都是社群载体,也是典型的社区平台。从本质上讲,社群更加关注的是人的交互性和人格本身的传播及连接,社区关注的是平台的游戏规则和内容本身,比如说我发的健身帖,我的健身攻略被多少人点赞,被多少人置顶、转发、分享、它关注的核心是内容。但是这个内容肯定是由人创造的,内容一定是有人格的,所以说它们的边界不断在溶解。你会发现,基本上每个企业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社群化,这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你不能够社群化,你基本上也生存不了。所以社群属性和社群的价值,是未来我们判断商业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但像BAT这样的生态级公司除外,它们的价值不仅由社群决定。小米为什么能够有500亿美金的估值,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社群能力。它们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米粉”,这些“米粉”自己生产内容,而且会主动去传播、分享,“米粉”就成为了小米的渠道。小米参加电商(比如天猫、京东)的活动也很重要,但是小米的核心价值还是“米粉”,是用户,是它的社群能力。而且你会发现,“米粉”是不要传统渠道所谓10%-20%的分成或者佣金的,他们是一种自我认知所形成的主动传播、积极地分享和一种贡献的姿态,你会很清晰地感受到,原来小米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并不是无中心,而是更多的中心,其实这个中心就是社群的连接力量,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分享。L:所以像QQ和微信,其实也早就具有社群属性了?W:对,恰恰是微信释放和成就了社群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崛起。今天淘宝、京东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购物网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阿里、京东、淘宝、百度,其实多多少少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性质,比如百度贴吧就是一个有很强的社群孵化能力的载体,它比很多所谓的大号,有更强的连接、传播、动员和号召能力。当然,如前所说,粉丝经济和社区经济之间、社区和社群之间,其实是有很多交集,边界是被溶解的。但是我们要去理解,这个时代的方式变了,你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趣味,已经越来越容易被发现、被归纳、被提纯,被形成圈层化。L:能否解释一下您所说的连接?W:比如说西方的教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泛社群的组织。很多人加入到教会去,是希望在那儿得到帮助,形成一种陌生的连接,能够得到一种价值增量,所以连接一定要有红利,不是说我跟你交换个名片,就叫连接。比如说我们一起去徒步,我担任队长,表面上看起来我是在做贡献,其实背后我获得了一种认可、尊重,形成了心理上的满足。每个人的利益点都不一样,我们今天在谈论社群,更多的还是在谈论这样一种关系链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变化,这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切入点。苹果是全球最大的社群公司L:那您觉得社群经济是不是其实就是通过人与人的聚合之后产生的价值,或者说是一种什么新的增值模式?W: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经济都会是社群经济,只不过有的是直接做社群的生意,有的是以社群为中心去做一种羊毛出在狗身上的生意。比如,去做社群周边服务的生意。但对于目的性很强的运营社群和建设社群的做法,我反而不太看好,因为功利化地去运营社群,难度其实很大。就像我说的,社群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比如说苹果其实就是全球最大的社群公司,但是它不讲社群,也不讲它是不是社群经济,因为“果粉”天然形成了。L:苹果这种是不是应该算是不同类型的一种社群呢?社群一般分为几类?W:以苹果为代表,我们把它叫做产品型社群,它有很强的造货能力和很好的商品力,能够拉动和带动消费者或者用户变成它的跟随者,甚至信徒。“果粉”是不怕说自己是“果粉”的,他们甚至还热爱这一点。苹果、任天堂、小米、谷歌,它们其实都有这样一种属性,我们叫做产品型社群。未来从造货的角度,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不可避免地走上这样一条路。第二种,我们把它称之为是有清晰的人格标签和亚文化标签能力的社群企业,包括像《罗辑思维》、《凯叔讲故事》、她生活、领教工坊、《吴晓波频道》等等,虽然商业的玩法不太一样,但它们这种标签的能力还是比较明显的,有的定位在知识,有的定位在亲子,有的定位在职场,进入得越小越细就越聚焦,社群能力就会越突出。我们把这称之为基于连接的亚文化,这就是典型的一种社群。关键是要有用户能力,包括用户获取的能力和用户的记忆能力。比如玲珑,它聚焦在女性,我觉得它在未来符合商业本身的人格化表达。第三种,我把它称之为更加清晰的魅力人格体。这里面有很多明星、意见领袖、舆论权威,它相当于是以前的一种明星偶像的崇拜模式去进化、迭代出来的,它的特征在于它自己本身就有流量,有很强的品牌势能,也有很好的渠道分发能力。这种类型就比较多了,包括了各行各业,比如张德芬、罗振宇、李善友、吴晓波等。第二和第三种有的是交错的。L:第三种类型,可不可以理解为是KOL(意见领袖)在其中的重要性最大?请问一些做得很不错的自媒体能算是社群吗?W:对,这种类型意见领袖的重要性就比较突出。我们看到很多的自媒体似乎就属于这种类型,但自媒体不是社群,它能不能进化为社群,完全取决于它自己的商业运营方向,但是它具备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比如像高晓松就不算社群,因为他无意于去运营,只是满足于一种媒体化的表达,他节目可能做得很好,从《晓说》到《晓松奇谈》,都很受欢迎,他可以自己去掉书袋、长知识,但是他没有对喜欢他节目的人做进一步的运营。吴晓波就做得比较好,他是典型的用KOL的方式切入,逐步注重书友会本身,注重《吴晓波频道》的运营。他的目标人群,很多都是热爱他内容的一些中小企业主或者企业家、泛财经人士,现在用户量也破百万了。L:社区会产生消费,那么社群靠什么实现经济的转化呢?W:主体肯定还是电商,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游戏、广告、社交、会员服务等等,但是我觉得主体肯定是电商,未来一切流量变现的核心都是电商。人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场景L: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写出了《场景革命》这本书?W:因为我自己长期从事电商行业,感觉到今天PC时代电商流量的方式被颠覆了,所以今年年初,我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商模式,叫“场景电商”的模式。我们基于产品、营销、渠道、流量,可能都有一些新的定义,当时我提了四个“即”,就是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我们把它叫做“场景方法论”。但是进一步再看,发现原来场景是今天的核心入口能力,微信和支付宝打来打去,就是在争夺场景,O2O就是典型的通过花钱补贴,去构建新的一种消费场景。共享经济的核心,其实就是新场景创造,以人为中心去撮合的一种服务,无论是Uber、Airbnb、滴滴、在行,都是一种新场景的创造,没有新场景的创造,共享模式就不成立。最根本的是以人为中心,再加上移动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拓展的各种可能性,就变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场景。由此看来,社群、数据、体验以及连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们今天去观察场景,如果能够商业化的话,那么首先一定就是社群化,如果这个场景不能够形成一种用户的卷入、大规模的传播和分享,就无法商业化。很多时候场景代表的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消费精神。场景的本质,我认为是时间。要么你能占有消费者的时间,要么你能形成时间的优化,要么你能形成碎片化时间效率上的匹配。今天我们看待时间的方式都变了,这与我们的手机屏幕、与我们打开App的状态都是有关系的。每天打开PC、上门户网站这种场景已经不成立了。另外,在从前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或是再往前,场景更多是静态的,代表的是一种隔绝,甚至是封闭。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场景是开放性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吸引,每一个App其实都在吸引你,每一个你喜欢的微信公众号,都会定时地去拉动你,那么这个时候,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一种动态的重构,让场景能实现更加的规模化的传播。L:所以社群也是在新的场景模式下产生的?W:对,场景的四要素之一,就是社群,它们是相互促进的,没有场景,社群就没有了基础的表达平台。所以我们看一个节目,都要找到你应用的场景,每个产品都要有你的目标场景,其实应用的场景和目标的场景,就是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这种场景的共鸣越来越清晰,自然而然社群感就有了。比如我们都喜欢慢跑、夜跑、跑酷或是登山,那自然而然它就会有很强的一种连接。L:所以您觉得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是会越来越场景化、社群化?W:我觉得这是必然的,如果你没有场景,其实就意味着消费的一次性和不可持续,意味着不能够真正地让用户逗留和停留,用户没有基于时间层面的消费,或者是拥有、占有和伴随,那么你的商业的表达就不存在了,这是个一脉相承的问题。L:刚才您也提到,如果很功利地去经营社群的话,反而做得不好。那么您认为要经营好一个社群,是不是应该从文化或者是哪个方向入手,会更容易一些,更让大家有凝聚力?W:非功利化,不代表不谈钱,社群运营的核心更重要的在于真真正正去理解什么是社群价值和社群需要,什么是这个社群存在的基础逻辑,不能老是想着这个社群给我卖多少货,能够给我带来多少消费能力。如果你是社群需要,具有社群价值,钱反而不是问题,场景是超越价格敏感性的,我们在为体验埋单,比如一瓶水在超市里,它涨一毛钱我都会敏感,但是你到了迪厅、夜店,涨十倍你也没意见,为什么?场景变了,你的心理预期也变了。今天我们要认识到,物质是丰富的、盈余的,信息也是超载的、爆炸的,我们的选择更多时候是基于个人的体验和心理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传统的基于功能的需要。基于物品本身配置需要的时代正在过去。L: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都很快,人们的喜好可能也是日新月异,社群怎么样去保持它的一个长期的活跃性,维持用户的粘性?W:一般简单的流行和时髦,都不是我们讲的社群,比如我们都喜欢轻断食,我们都喜欢排毒果汁,这些就是有机会成为场景意义的社群,虽然注重健康的人群本身不是社群,但可能基于瑜伽这样一种爱好它的社群意义就成立了。在这样一个碎片化、不断迭代的时代,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时间的关系,时间是给你赋能的,并不是稀释你的能量,时间增加你的价值,而不是冲淡和对冲你的价值,好的社群一定是和时间做朋友的,不是短暂的不是速朽的。即便是短暂速朽的,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那么它也要有沉淀和转化。

需要多翻一下

如开篇所说,这本书的确像一个微信稿,乍看起来很容易看成流行元素的拼凑。实际上通过很多案例的串联,反复在讲一个道理。在上一个以管理流程和效率统治的年代,实际上这些流程都是更早些时候根据客户需求总结出的流程和节点,经过了快速和高效,很多人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很多规则发生了变化。其实场景就是客户需求的拆解和对应满足。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次对书籍的革命和尝试,希望能跟更多的人通过手机和书本身产生互动。其中讲了很多流行的亚文化的程序和诉求。值得一看,书本身就是个营销。推荐!

本书的思维导图和个人的一些见解。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蛮大的,不是知识工具层面,是在思维上有很大的启发。1.同样的咖啡,在不同的场景下的定价原理都是不一样的,产生的溢价和附加值也是不一样。2.在场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然后找到拥护者,然后建立社群,有社群变有了文化,创造内容,最后才有了引爆的资格,逻辑思维亦是如此,运用到各行各业我想也应该是这样的。3.本书中提到的一个关于互联网泡沫的问题,说是在要平泡沫中生长出翅膀,迅速让市场知道你的存在,迅速占领新品类和红利,顺势而上。 我想场景革命这本书,也应该是占领场景这个词的红利,逻辑思维则是占领社群这个品类的红利,当提出一个新名词,新品类,然后被无限放大,则第一个就是红利,就比如互联网风口上的猪,这句话提出来之后,迅速被媒体报道,原本猪没有飞起来,但是传播之后是个猪也飞起来了。4.营销渠道是以人为核心的,人的分享则是人格的背书,产品有好的体验然后在朋友圈中传播,则会被无限放大,效果成指数增长。总体来说【场景革命】是一本像我一样的互联网小白用来开拓思维的书。但是里面场景的定义,并没有阐释好,还是存在很多牵强的地方, 书的宣传包装成本比较多!

一本被营销过度的书。。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我一个师傅,还有雕爷推荐,怀着虔诚的心放在桌上很久,今天怀着一种快速浏览的心态打开阅读。没想半个小时不到就消化完了,总结几句话:没有需求,创造需求。创作购买、使用理由(首单免单),分享理由(书中称之为“场景”,比如:产品包装逼格很高,如足记、雕爷牛腩的菜品),付费理由 (如 YY打赏,9158)如果你没做过生意,没做过营销,那就是让你知道一个事:你想让客户购买你的产品,你总需要设计一个理由。(购买会员,加入社群,结交人脉)你想让用户分享你的产品,你总需要设计一个理由。(餐厅逼格好高,这本书很精致,转发好友帮砍价,转发测测你的影响力,知道好友心中的印象)你想让用户使用你的产品,你总需要设计一个理由。(下载滴滴,首单免费。)

抛砖引玉的《场景革命》

记得以前听某位大家说过,最讨厌书腰这个东西的,夸大和骗人的成分更多一点,确实如此,本书就是中看了封面,上了书腰的当。选这本书,几个原因,一个是罗胖子的东西听了一些,很有趣也很有料,联合创始人写的书,原以为值得一看;二个原因是书名,现在都在讲场景,场景革命能说点什么值得期待;三是封面设计,一般我选书,一个好的封面总能吸引我。其实对于书腰的内容,只能说推动了我选择这本书。但真的眼过其实,当然,这书完全符合教条主义的教科书,罗列了现在我们天天去使用的APP,全书无非是对这些APP的应用场景做了简单的介绍,问题是我们已经在用了,难道我们不知道他的场景?老实说全书看完真没学到点什么,没有任何革命的感觉,通篇拼凑的成分,凑文字,列APP的图标,水货充分,干货没有。本书设计不错,排版和印刷很好,随便翻翻可以,按定价买了看很不值的。另外,书腰说的那些多人推荐?碍于面子列个名字的吧。

说实话,不大想看

封面比内容好看吧~~案例比内容好看吧~~然后,我第一页看到错别字了,后面看导言很多都是他把我们以前玩营销玩剩下的内容套上场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为了那些例子,我觉得我还是要咬咬牙坚持看一下。但是,这说话方式,还有那些生套的话语和判断句。我真的很难受啊。这还是公司推荐书目,允许我吐槽下吧。5块9还可以。我真的很认真评论,省得多浪费了几十块钱。虽然说现在是大数据整合时代,但是,这个串联的台强硬了,还不如说用情感营销和情感构图激发购买欲望合适呢。总而言之,封面设计比内页好看;还好例子举得多,不然,真没人看了。唯一的看点是举出的一些营销案例,但是,例子又是一笔带过。╮(╯▽╰)╭不过,这是公司买的书,下午还要做读书分享,所以,我还是咬咬牙去翻了例子,然后,去研究了下这些例子。因为书中很多论点,在我看来就是填鸭,或者换词。所以,我重新梳理了。首先,我介绍几个词:O2O: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 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B2C:Business-to-Customer,商对客C2C: Customer(Consumer)-to-Customer(Consumer),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how-old 1. 易于应用:界面简单,易懂。用户通过上传照片,点击一两下鼠标的事儿,结果就显现了。2. 迎合了用户的自恋情结:谁都希望自己年轻点,即使失望,可以自黑下3. 好玩。4. 分享图片:社交媒体上,含有图片的信息更易被传播。5. 让你有故事可讲:带有年龄及性别标签的图片,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6. 粘性标签:在Twitter上,#HowOldRobot这个标签有粘性,简短又简洁。#HowOld表示其内容,#Robot?则描绘形象。让分享更具话题性和粘性。 7. 简短的专属网址:“How-Old.net”网址干脆利落,简短而表述清晰,便于搜索引擎分享和搜索,也方便人们口口相传,能够在走廊相遇的3分钟内讨论并分享。此外,软件是跨平台的,可以在Windows、Mac、iOS、安卓等平台上使用。8. 专注一件事:只探测用户的年龄与性别,用户无需选择。9. 没有语言障碍:图片带有年龄及性别标签,让任一国家的用户都能明白其含义。10. 粉丝社交圈子:How-Old.net启动之时,先是爱好者试用传播,然后,助推它迅速被公众接受。 airbnb短租提到这个,我就要对比另外一个:小猪短租。airbnb短租里,这句话我很喜欢:睡在山海间,住进人清里airbnb短租:C2C、将房主和房客、房源主要是城市个人的房子或者是房间,很多时候房主是和房客住在一起的;但是,国内很难发展→信任机制小猪短租:B2C、以个人房屋为主,其形式上是民宿或者个人房屋改造而成的“酒店”。他们多数并没有跟房客住在一起,只是把别人的房子承租下来进行改造,而楼房的所有者甚至蒙在鼓里。 大姨吗文中的这个案例,我觉得还需要提一个对比的:美柚 大姨吗:以人为本、互动式营销、公益式推广、女员工每月1天的“姨妈假”,#我要放姨妈假#的倡议、跨界宣传。大姨吗从一款App,成了一个传播女性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与传播者。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内容设计与制造,以娱乐化的方式主动与用户沟通,还搞了小电影之类的。但是,我看来,这一块做的不如美柚。还有,名字的利弊。美柚:话题#灰姑娘的公主梦#、事件营销、她的国。美柚原名西柚。定位、APP的互动性、跨界玩的比较好。用户黏连度。 说到这里,我就需要提一些词:垂直化烧钱推广、免费、用户营销→内容营销消费闭环、用户黏连度电商、跨界联盟走心、用户体验、懒人服务热点预判、关联性 接下来讲的几个例子都是上面提到名字,但是压根没细讲的。甚至就是在纸上打了广告。快看真诚的“梦想式”营销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150527/600661.shtml很类似聚美优品周末的定点,情怀,定位美图秀秀 衍生产品痛点,故事营销我个人觉得美图秀秀后期的衍生产品做得很好,不然,话题结束,他就被不断变化的互联网产品替代了当然,还要提到一个,美拍保卫萝卜限免,资源互换,低成本高效率推广、自有资源的结合,广告、口碑、0点发布、喜马拉雅、考拉知乎维密 滴滴、快滴美丽说、蘑菇街优衣库、H&M可口可乐补充案例: 加多宝、王老吉 顺丰、圆通、中通淘点点、美团、口碑、百度外卖 最后聊聊,借势营销:1、把握品牌与事件的合理性及融合度2、奖品激励或游戏互动,延续话题性3、多样化内容,多平台操作4、文案与事件匹配,切勿夸大自身品牌 最后推荐几本《免费》《思考 快与慢》《定位》还有看看一些营销封面的书都比这个有思考意义。

确实不是一本教科书

正如封底所言,这确实不是一本教科书。一方面阅读难度低,感性认识比较多,在概念界定、内涵延伸上不足,而且案例的引用胜在量多,而深度不足。比如同一个案例,放在这章这节可以,放在那章那节似乎也可以。另一方面,在构建理论提出论点的过程中(从部分严肃措辞上姑且这么认为吧),缺少足够可靠的数据,比如优衣库的跨界到底带来多大的超额收益?跨界的营销策略要致胜的关键点是什么?书中罗列的那么多案例都是成功的吗?有没有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说清楚,传统企业的决策者如何能迈开转型的步子?须知转型也是有高昂代价的。总之这书写得热闹,我呢看得开心,但是能让我深思的触动点不多。营销永远是理性与感性、艺术与商业的精妙结合,期待业界对移动互联网商业形态的观察和思索更加成熟!最后,还是对作者表示感谢,毕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不错的!

感觉作者一直在把“场景”这个词硬生生地塞到每一个句子里。

感觉作者一直在把“场景”这个词硬生生地塞到每一个句子里。。。。。。。。。。。。。。。。。。。。。。。。。。。。。。。。。。。。。。。。。。。。。。。。。。。。。。。。。。。。。。。。。。。。。。。。。。。。。。。。。。。。。。。。。。。

25句话,罗辑思维创始人教你如何在场景革命中胜出

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原创书评,微信公号:mydreamplus------------吴老师口才和经验都了得,梦想君就偷个懒(小点声!),从书里为大家挑出25条关于如何认识、发现并打造场景来连接人和产品,人和人的金句/段落。1,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人们需要更多场景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哪怕是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似的需求。商品不再是作为传统的物品,而更多是发轫于场景的体验。2,流量批发红利的时代过去了,迅速登场的是社交关系,是人格连接。3,场景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张要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视为连接不同个体制造场景的工具……如同莎士比亚口中的衣服,手机屏幕会泄露我们的秘密,我们喝的咖啡,去的咖啡馆,使用的APP,看的书,都会告诉他人我是谁。4,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机制和生活意义都是基于场景的游戏规则塑造……场景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拥有场景,就拥有了消费者的时间。就会轻松占领消费者心智。5,新场景是跨界和连接得来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就是场景商业的典型范式。Airbnb可能会成为一个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的大旅游入口,成为旅游市场的龙头企业。Airbnb提供餐饮服务,Uber商业模式在出行打车应用之外,也开始基于物流场景,基于同城快递场景,基于社交推荐场景,推出了同城快递和鲜花速递等服务。6,体验经济框架下,所有的营销问题都应当以战略问题作为思考起点。7,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a,塑造体验的层次感,体验的层次感造就了场景的真实性b,体验要有细节,细节足够真实,才能吸引用户加入c,提供基于长期消费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抢占消费不断前置的入口,形成长期消费伴随(i.e.鹿晗,TFboys)8,如何完成空间链接?a,让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跑步软件,喜欢跑步,比跑步重要,喜欢看书,比看书重要。自我确认,绝大多数时候有赖于社交关系的确认和社会网络评价的确认。b, 场景标签化,把场景塑造成亚文化载体。酒吧,综合德州扑克,杀人游戏,桌游,公司小型聚会,专题发布,微路演等c, 多屏联动:PC,手机,iPad,智能电视9, 如何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a,想要,而不是需要b,追求即视感c,态度比功能重要d,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e,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f,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10,社群,场景的商业动力。以人为核心的社群思路应该是:忘掉生意,商业,思考我们和拥护者之间的关系,用户不再是用户,而是拥护者,品牌不再重点突出自己产品的功能,而是要突出他和用户有情绪共鸣的结合点。11,找到自己的亚文化标签,去建设微信公众号,去使用微博,知乎,豆瓣,果壳,贴吧等所有的新媒体矩阵,从一个产品运营者到用户运营者,才能真正迈出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步。12,消费场景建立起来之后,后端需要开拓的就是金融服务了。如何让人既愉快花钱,又能结合金融场景又更好的体验呢?信用,信用,还是信用。i.e.众安保险和蘑菇街合作的蘑菇卡是针对蘑菇街用户推出的授信额度,先消费后还款,最长免息期40天。乍听之下和信用卡类似,但是本质却有不同,因为蘑菇卡嵌入到了场景内,从授信开始到消费结束,都和场景完全绑定。用户在蘑菇街的消费行为,习惯,次数,金额,送货地点,退货历史,构成了场景内的信用集合。互联网+信用是场景消费未来不可阻挡的方向。抓住了场景内的客户,读懂他们并且满足他们,把消费和信用捆绑。13,所有公司都是场景创造平台……在场景中,我们需要找到产品的核心(inside)能力,然后不断plus出新场景,即产品的功能属性inside+链接属性plus=新的产品体验。14,Airbnb,Uber,滴滴打车,河狸家…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公司会在底层逻辑上形成竞争,因为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即做用户体验的入口,连接人与场景。虽然实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围绕人的体验、生活、应用和消费场景的逻辑没有变,这就是他们的inside能力。15,在场景时代,跨界不只是营销,而是所有维度的常态,更是产品常态。从渠道和自身资源的角度考虑,每个品牌都具有互为连接的渠道,品牌动力机制被跨界迅速激活。场景电商框架里,六度空间理论正在被更多公司和品牌证实并简化——任何两个陌生企业,通过强BD,找到接触点,彼此形成互补的品牌连接,就是“跨界即连接。”品牌的跨界伴随用户群流动。原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两群人,通过品牌的跨界,完全打破壁垒,形成了新的用户群。16,场景流行最重要的成因是,亚文化现象和拥护者之间是真实的情感关系,用户甚至是催生亚文化的超级传播者。当电影院被定义为情侣约会场景时,电影票只是场景解决方案中的原始配置,这个方案可能还包括冰激凌,爆米花,碳酸应料或者是《变形金刚》《小时代》的各类衍生品……所有这些连接虚拟和现实的场景解决方案,才构成完整的消费动机。17,场景动能=渠道传统的营销思维下,营销和销售的通路是分开的,即商品和信息的流动是分开的。场景思维下,商品和信息的渠道却是融合的。18,判断一个场景是否有传播能力和动能,有三个标准:a,场景本身是否有内容,有让人想转发的欲望;b,这个场景是否足够真实,让人有体验的动力;c,这个场景能不能形成一种基于亚文化的人格,让人感受到一种温度,愿意参与和亲近。19,场景势能=营销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愿意去植入场景,愿意主动与场景连接,这就是营销在今天的意义与价值。市场推广的声量与能量,决定了推广的核心已经不是品牌中心化的驱动,而是去中心化的背书、连接和因为品牌本身更加富有调性,更加葆有生活态度形成的连接意愿。20,场景细节=流量场景中的细节越具体,越真实,转化率就越高。21,场景故事=品牌无论个人品牌,还是产品品牌,都在突出场景故事。场景故事中,产品不是第一要素,关键是我们赋予产品什么样的连接场景,其核心要义特别简单:让品牌更加有魅力,更加有人格,更加体会到场景的温度感。至于具体的讲述方式:可以是故事的文案,也可以是场景无所不在的细节,也可以是音乐,视频和图片等一切可呈现的表述形式。22,场景用户=社群在一个场景中,用户基于同一个亚文化的需求,就容易形成社群,但社群需要平台有意识地区运营和组织,才能让这个社群的动能持续积累和沉淀。23,首先,要准确认识自己的产品,只在用户需要时出现。其次,要时刻洞察社群体验,是品牌/产品的内容、活动本身成为社群的需要,成为社群存在的价值,从而带动用户的主动参与。最后,基于社群价值做内容建设和内容运营,社群的内容能力是价值和动力所在,没有内容,也就不存在社群。24,高频场景(租车,餐饮)容易获取用户,低频场景(健身,美甲)容易获取高毛利。重度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轻度场景容易形成先到先得的壁垒。要意识到并善于利用从低频到高频、从轻度向重度的场景转化机会:i.e.Airbnb在低频的租房场景下加入餐饮共享服务;Uber送鲜花;易到“单读车型”25,能够真正形成场景的定义能力和情感连接能力的,恰恰就是密度场景。遇上野兽派,遇见的是鲜花心情,还是关于生活美学的想象?连接度高的有情感意义的生活场景是密度场景,产品容易成为场景链接的工具;而广度场景,如咖啡虽然频次高,但连接能力缺失,需要提高附加值,从而不可避免地要向密度场景转变。广度向密度的转型,核心方式是跨界和混搭,通过更加深度、强势的连接,形成新鲜度。

“场景”这个词终于和“产品经理”一样,变得烂大街了。

其实买这本书的时候对本书的期望还是挺高的,以为吴声老师会从身边的场景入手,最后拔高到一个理论的程度,没想到这些场景最后都变成了广告,而且很多场景其实在我的生活中不是太多的接触到。首先,我需要把吴声老师在书中带了二维码的广告产品列一下:大姨吗、航班管家、美团、易到用车、分众、喜马拉雅、连咖啡、松下体验中心、京东客户端、美丽说、Yes,想要、爱悦健康、深夜食堂、旅行是我的解药、合理价、文具控、野兽派。以上仅仅是带有二维码扫描的产品,还不包括一些例子中美誉的产品。感觉起来,整本书就是带着“场景”二字的图文广告集。其次,吴声老师在书中各种使用“场景”二字,让我想起了最近的“产品经理”热,这本书,终于把“场景”两个字用到了“泛滥”的程度,感觉被这两个字包围了。第三,书中的很多例子是来自我们身边,道理其实大家通过多年的接触和学习也都了解,可是非要把平时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套上“场景”的马甲也是让人醉了。难道就不能好好摆事实,讲理论么?虽然有以上问题,不过书中对于一些既成的事实还是有一些汇总性质的方法论的,比如支撑场景的四要素:(1)体验,“体验”作为商业逻辑的首要原则,将大范围多维度重塑和改造场景;(2)链接,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所形成的动态“链接” 重构,让场景能够形成一种多元的碎片化;(3)社群,社群感、亚文化行形成内容能力的可复制,造成大规模传播和用户卷入感;(4)数据,大数据成为量化驱动场景商业模式的底层引擎和枢纽元素。书中类似这种总结式的内容很多,值得反复推敲。虽然吐了一堆槽,依然还是打了三星,因为目前我还没有给书打差评的习惯,毕竟是人家心血的付出~

重构人与人

初拿到这本书,很有质感的封皮,翻在手里很有感觉,蛮欣喜。全书通过四个部分来书写,分别是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支持场景的核心要素、构建场景的方法论及场景的商业应用。边看边记下了一点会产生触发的词段,有的整理成自己的语言,有的便是原文。可以帮一些没时间看完全书的人了解一下内容。前言部分:• 打动人心的场景是以后商业的胜负手。•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和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 淘宝上的多肉植物的图片,配合着场景出现,或红酒旁、原木窗边、有台灯明信片的书桌…等,契合想买多肉用户的情感诉求。第一部分 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 场景-原指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构成的画面,现指能够触发用户沉浸式体验或长时间停留的形态。• 传统产品运营的习惯是-创意落地-UI做好-通过各种宣传-配合新媒体营销和战略公关-渠道布设(如天猫 京东等)二 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直接导致传统模式失败,场景成为入口核心。大姨吗 自制短剧和电台场景。• 场景入口逻辑1、 不再是简单执着于产品研发,而是洞察新的场景可能。2、 不再是拘泥于自我本为诉求,而是激发用户主动传播分享。3、 不再是红海竞争性流量获取,而是新品类独占新场景红利。第二部分 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场景化四个核心要素一 、体验•塑造体验层次感?体验层次表现为:体验带给用户的满足从功能到利益、从信任到知识层层递进。朋友圈的场景是:信任,需要分享有质量的内容强化信任。•体验要有细节,细节足够真实。• 提供基于长期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这个时代,让用户给品牌或产品作贡献,比让利给用户更有价值。所以让用户参与微信公众号-微博活动或线下活动,在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中成长,采纳他们好的建议,在这个意义上,品牌需要把控制权(主动发现,主动权)交给用户。二、链接•让场景演化为生活方式:譬如跑步,不断细分慢跑、夜跑、半马、全马的过程就会链接出新的产品机会和产业价值。• 把场景塑造成亚文化载体:譬如酒吧、桌游、公司小型聚会、专题发布、微路演就会形成主题定价模式。三、社群• 逻辑思维-真爱月饼 月饼被植入游戏社交场景,变成“示爱”的游戏:你可以“撒娇向一个人要月饼”也可以“向多个人逗趣要月饼• 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自我确认和时尚表达:瑜伽(服)、烘焙、插花、跑步(运动健身)素食(触发:记得米果姐说过他是素食主义者,所以得释当吃点人参补充一下营养,所以针对素食主义者这一块可以有新产品)•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1、 想要而不是需要2、 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3、 态度比功能重要4、 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5、 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点评6、 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 如果现在基于女性健康、女性生理周期、女性情感做出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将这样的产品分发给 大姨吗、美柚app 和公众号“大忘路“”她生活“巨大商机• 商业就是忘掉生意、忘掉商业,是要去思考我们和拥护者之间的关系,用户不再是用户,而是拥护者,品牌也不再是突出自己的产品功能,而是突出它和拥护者有情绪共鸣的结合点。• 找到自己的亚文化标签,去建设公众号,去使用微博、知乎、豆瓣、果壳、贴吧等,变为用户经营者。第三部 构建场景中的四即方法论一、 产品即场景•这世间任何情感,都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这时候产品就可以当做这个表达的桥梁、载体,承接着用户的亲情、友情爱情。•产品的功能属性+连接属性=新的场景体验-丰富新产品的重要方法咖啡&商务区=太平洋咖啡 星巴克;咖啡&聊天聚会=zoo咖啡 漫咖啡;咖啡&阅读=字里行间;咖啡&创业=车库咖啡 3w咖啡•如何为产品找到连接属性?在用户的某个生活环节中,适时提供可能需要或关联的产品。1、 找到消费者场景体验的痛点2、 细分消费者需求3、 确定场景的呈现细节二、 分享即获取•分享思维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分享经济时代,分享越多,收获的越多。•分享 攻略、心得、影评、书评、或产品自身资源等•在微博、朋友圈、陌陌小组、百度贴吧等移动应用或社交工具上分享,会被放大。三、 跨界即链接四、 流行即流量•营销需要更多细分的标签,产品需要窄化成某种生活方式的共同体。•今天所有的营销问题是战略问题?所有的营销等于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打造第四部分 场景的商业应用•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每天都会接触的场景—中毒场景,容易形成产业链。•跑步现在就属于重度场景,围绕这个延伸出大量产品和服务。•汽车相关场景,用户在汽车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晨光 集客回家套装礼盒—创意与传统节日情怀结合的新场景•媒体影响力:视频>图片>文字1、 让内容内容化,有价值,能让用户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2、 让情感更加温度化,形成欺负,有曲折,有温度。3、 不要怕拉仇恨,找到恨你的人才能找到爱你的人,不要一味讨好拥护你的人。---------------------------------------END--------------------------------想起一句话,创意就是两种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有点等同新场景创造。

场景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对互联网场景的分析,本书绝不是经典的那一本,而是抛砖引玉的那一本。怀着很虔诚的心,沐浴熏香,摊开这本书,读后却大失所望。一个又一个实鲜的案例,一个又一个熟悉的APP、一个又一个互联网名词从眼前闪过,但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套理论来串联、整合这些案例,如同一推精美的玉料,却没有鬼斧神工,让其成为一件传世的玉器。互联网不过是媒介的又一次延伸和拓展,而媒介不过是人各种器官的延伸,人性不变,经典理论永存,作者为了脱离经典,而提出的一些理论显得经不起推敲,对一些事物的本质理解也流于表象,第一章尚可,翻到第二章,看到“在林林总总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型中,对全新场景的定义模型和链接方法构成了其商业模式的核心。” 我不经戛然失笑,共享经济的核心还是价值的交换,只不过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让信息更匹配,供需方面更有序,是有了价值交换核心+信息技术,才有了新的场景,而不是相反。场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词,但并不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书中的一些内容显得牵强。有人的地方就有场景,互联网只不过让场景更多元,在空间、时间、虚拟与现实上跨度更大。互联网导致了新的社群模式,以价值认同、共好为主,跨越空间、时间、年龄,大家被互联网集结在一起,围绕这个社群,开展场景分析、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推荐大家看两篇文章,会对场景有更深刻的认识:1、吴晓波在2015年8月6日在腾讯移动社群大会上的讲话。2、李叫兽《场景营销:互联网化不是搞个APP》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写一本开宗明义的书更是辛苦中的辛苦;写一本书企图总结这个正在翻天覆地改变的大时代更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情。还是要说一声,吴声老师辛苦了。建议大家把这本书当做互联网常识和APP、公众号介绍来看吧,另外一些内容如章前讨论对黑马营的引用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对场景的分析,本书绝不是经典的那一本,而是抛砖引玉的那一本。

流行即流量

快速看完,随手写写收获。感触最深的理念是:流行即流量。所谓流量,通俗的来讲,就是人流。所以麦当劳、肯德基开店选址要在十字路口,因为人流量大,所以购买的转化率就高。而到了互联网电商,就需要靠天猫的钻展,或是百度的SEM、DSP投放等等渠道,尽可能地争取流量,从而提高转化率。然而到当下这个时代,实体店的好位置,传统电商的好渠道,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上海淮海路遭遇关店潮,久光百货营收下降,但同样占据好商圈好地段的后起之秀——K11却成了上海城里年轻人眼中最潮的购物中心,潮人纷纷出没。而在K11开店之前,其所在位置香港广场,占着黄金地段,虽也是一个商场,当时卖的是什么,我几乎都没有印象了。而关于传统电商的渠道,做过天猫的人都知道,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的钻展确实能给店铺带来流量,但每一次点击都是钱。如果不再投放,流量就没有了,这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所说的流行,并不是过去常常讲的大众的流行。亚文化的流行一旦引爆,就能够引爆流量,引爆流行就能形成主动搜索。“流行即流量”,当我们定义了流行以后,流量的获取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谈两个想到的实例。1. 上海K11如果你问我K11到底有什么特别?我第一反应是他们B3的艺术展厅。逛街的地方还有艺术展可以看,逛街这么浅薄的事情,因为有了贴了艺术的标签,听上去逼格就不太一样。我第一次动起要去K11逛逛的念头就是因为朋友圈里有人在晒那里的艺术展,实在是很好奇呀,所以就去了。而后来很多人知道K11,则是因为这里举办了莫奈的一次大型画展。看艺术展这种看似小众的文化,引发了文艺青年和伪文艺青年的狂欢,他们在朋友圈里发照片,转文章,从而带动了流行。也给这个商场贴上了新潮的标签,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最潮的人都去了,我怎么能不去看一下呢?而这里的野兽派花园、不定期举办的复古市集、LINE闪店、楼上的农场,也是K11在不断给自己制造流行的机会,让“潮”的概念,一直不断迭代。2.跑步跑步这种运动,在我们学生时代的体育课上,不就是女生想尽各种办法偷懒的运动吗?过去在马路上跑步的人,不都是大清早,穿着汗衫的老头子吗?这种过去看上去很傻、很机械的运动,竟然变成潮流运动了!!!村上春树写《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2009年,后来这本书的书名,成为很多爱跑步的人,谈论自己时的一个逼格造句。在2013年的秋天,我观察到跑步在已经成为一个小众而有话题性的运动,那时候例如nike等运动品牌,非常热衷于在上海的跑友圈进行赞助,那时候跑步还多是圈子运动。但2年后的上海,我发现我夜晚走在张江的街头,见到的跑步的人,已经多到如果我不是认真计数的话,是根本数不过来的。而在微信朋友圈,跑步的人越来越多。明星也以“马甲线”“人鱼线”“腹肌”作为自己的筹码,为自己圈粉。袁姗姗的马甲线终于让自己多少了些辨识度。爱健身的陈意涵,还有了一个“床上运动专家”的美名。“女版葛优”王珞丹,因为爱运动爱跑步,做了Nike的代言人,也让不少人对她“黑转粉”。因为跑步健身开始成为一种“流行”,使得越来越多人加入这个行列,使得这种原本只在小部分跑友圈流行的运动,被越来越多大众所追逐。试想如果一说到跑步,你女票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汗衫老头在晨跑,你还有跑的动力吗?

网红成功学,想当网红的看一看,想卖出东西的看一看,堪比《世界是平的》

举例说明:现在什么人东西卖的最火爆?网红。他们是怎么卖东西的?跟粉丝互动。他们跟粉丝是什么关系?偶像与拥护者。他们之间有情感么?有并无比的强烈。卖东西的网红的朋友圈怎样?秀生活,秀身材,秀一切。粉丝的反应如何?沸腾了。总结:这就是场景,这就是情感附加值,这就是成功学。堪比《世界是平的》预言与分析互联网新商业时代的体征,场景化需求与运营。创造性思考,深刻总结,适用于各个行业。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读者都收获良多,对企业来说更是转型期的一部宝典。思考当下的处境,不得不的承认作者所讲到的场景话,微信平台,朋友圈,app,人早已群分,别强烈归属于其社群,兴趣,爱好,类型化,思维方式,粉丝,偶像,知乎,大众点评,滴滴打车,分享就是共享,商与用户的互动型思考,情感的附加值,是二者之间失去了生意性,更多的是情感交流。如果都这样想,这么做,做得好,就双赢了共赢了。

掺水掺到令人发指

看过作者和书名满怀期待,但是越看越看不下去,通篇华丽词藻,空洞无物,明明简单的事情却非要绕三圈表达出来,场景,一个词生搬硬套把所有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全部融为一体。整本书除了排版给人以美感,论干货不及一篇微信公众号的短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静心读书已经实属不易,太多选择,好不容易满怀期待静心读一读,竟然大废脑力,这种书真是浪费人的生命。

水分大

2016年9月里读完的第二本书。怎么说呢,书是好书,但如果压缩掉1/2或2/3内容的话,可能就更好了。装帧确实不错,不过59元的定价让这点看起来也显得理所当然。总体而言,就是把若干案例,且明显有选择性地,套进了作者想要设置的概念里,即便如此,如果控制得当,依然可以给8分,但无节制的蔓延后,保住6分就不错了。建议对于这种内核不错,但过于花哨的书,把序言和目录温习一遍,之后可采取跳读法。

他用安利的语言,磕磕巴巴的讲了一些互联网的事

用鸡血而安利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思想。概念比较混乱,阅读体验很痛苦,好想捏住作者的脖子“请TM讲人话!”。内容上就像当下的互联网一样,浅薄、混杂,同时热闹又不乏一些闪光点。总之,不是必须得看,最大的优点是能启发思考,并且提供了一些案例(或则广告)。

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

一开始,叙述一下为什么阅读这本书。它来自和君商学院同学尹逊伟的推荐,一个非常活跃的互联网体验者,他目前只是体验、却并还没有实际操刀某个互联网项目。然而我想,假如某一天他开始操刀,应该会火爆。作者吴声,是火爆的公众微信号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但在大众眼里,远远不如那个叫罗振宇的胖子有名气。同样是谈论互联网思维、方法论的书,《场景革命》比《互联网思维之独孤九剑》、《互联网思想十讲》要亲民得太多,主要是文字简练、装帧精美,特别符合我这种外貌控的口味。《场景革命》的副标题是重构商业与人的连接,是一本有关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的作品。从内容与逻辑的角度看。全书共分为前言和三个部分——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其中每个部分的每一章都由一个典型的互联网爆品场景引出,按照场景观察、场景延伸、场景方法三个维度剖析场景背后的逻辑。读起来脑子是连贯的。除了正文内被提及的各类APP、公众号、书籍外,每个部分的最后还单独开辟“场景链接”,列出了推荐的APP、公众号及书籍,以及推荐理由。所以这本讲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的书,也记录了中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一段历史。书籍的装帧和排版也令人喜欢。布面封面;目录、章节、图表的文字都为竖排;几乎每页都会有精美插图;每个部分中间有“减压场景涂鸦”——也是当下热点;案例部分会辅以二维码,扫码后可以得到此书专有的优惠券。这些并不简单是设计面,而是这本书就是在创造一个阅读体验的场景。【什么是场景】场景本来是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为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互联网领域,场景常表现为游戏、社交、购物等互联网行为相关的、通过支付完成闭环的应用形态。其中能触发用户沉浸式体验或者能够使用户长时间停留的应用形态,如视频、游戏、微信等,被称为【超级入口】。能应用微信支付、支付宝完成交易的购物、用车、本地团购等场景,则称为【支付场景】。营销大师特劳特在《定位》中曾提出,品牌是在客户脑海中的一个片段,代表品牌形象。比如当看到Nike的商标,我们就会联想到运动;看到红底白字的可口可乐就会想到碳酸饮料。而场景的概念正与此相同。当我们步入无印良品、和步入街边的10元杂货店,心情会如何?消费会如何?在街边店你会支付22元买一组牙刷套装、140元购买一个洗漱包吗?显然不会。而场景的塑造能力会表现为更高的溢价(客户愿意支付的、超过商品本身价值的部分)。而场景背后代表的是客户体验,以及与客户的情感联系。1.场景是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a)我们对于评价,更在意的是朋友圈点赞b)我们对于商品的付费和定价,更加关注的是与谁,在何种场景被满足c)我们的连接通过场景表述,选择何种场景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构建什么样的社群,最终成就什么样的亚文化;d)场景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拥有场景就拥有消费者的时间,就会轻松占领消费者的心智。2.场景是一种连接方式:扫码连接人与商品、人与活动……3.场景是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公众号文章打赏等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价值交换;Ninebot平衡车、小米空气净化器、谷歌眼镜等代表的是新的生活方式。4.场景构成如同新闻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方式。【场景的逻辑】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罗辑思维曾经推出一款书箱,售价499,里面有什么书购买时却是不知道的,一经预告受到罗辑思维粉丝的追捧。这当然是有违购买的常理的,你都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一位淘宝电商看到其中的商机,想囤积居奇,抢购了4套后,在自己的淘宝店铺里按998出售。结果呢?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最后不断降价,最后498售出,还算不太亏。这个故事传达出场景的第一个逻辑,【生态逻辑:一个引爆场景对于另外特征的社群可能意味着无感、漠然、可忽略】。场景体现的是基于人格魅力的信任连接,在罗辑思维的场景中,粉丝极度信任老罗的推荐,他推荐什么都买单。此时价格敏感法则将失效。场景的第二个逻辑是【体验逻辑:打动人心的场景成为商业的胜负手】。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人格逻辑:需要到想要】。罗辑思维卖月饼,一度被炒得很火。一份月饼可以他人支付、可以多人代付。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测试下传播者的人格魅力,有多少人愿意买月饼给你?其本质是基于更加鲜活的人格吸附所形成的人格连接。与PC时代流量为王相对,在后连接场景时代,流量依然重要,但流量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更具公信力、也更具活跃度的人便是获取用户成本极低、同时也是更精确与智能的流量入口。最后一个逻辑是【势能逻辑:社群动力学】。漫威粉丝促成了复仇者联盟2的超高票房、还有米粉、果粉、喜马拉雅等等大型社群,他们自组织、自媒体、自传播,自上而下更自下而上。【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场景革命在过去没有形成的基础,为什么是现在?朋友圈中的碎片化场景、共享经济的盛行,最终引起了流量逻辑的转变。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在微信发出的朋友圈,如果有配上当时的图片就会获得更多的点赞——这些就是隐藏在朋友圈里的碎片化场景。旅行的照片、美食的照片、培训的照片,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融入场景。微信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的设计、组织的架构都需要考虑“从微信中生出来”。基于朋友圈碎片化场景的场景方法是1. 微信从社交沟通工具进化为场景基础设施;2. 朋友圈是今天近乎唯一的引爆场景;3. 图片社交、O2O一类的互联网应用拓展了场景边界,令生活方式场景化,其全新的连接能力基于微信朋友圈的乘法效应,因而产业化。我们多数人都知道UBER是款利用私家车出行的打车软件,然而在欧洲UBER还提供鲜花同城快递的服务。我们多数人都知道Airbnb是款将私人闲置房间变为个性化旅店的住房软件,然而它正在推出预约私房菜、提供当地个性化导游的服务。类似的具有共享经济概念的软件,还有打车的Lyft、滴滴;住宿的VRBO、小猪短租;美食的Feastly、Eatwith;提供律师服务的Upcounsel;共享医生的Heal、Page;共享私人飞机、游艇的NetJets、PROP。当它们利用共享经济的概念塑造成功的场景后,它们利用场景之间的相关性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普华永道分析,到2015年4月,共享经济的全球规模约150亿美金,而到2025年将达到3325亿美金。所有的本地生活服务、所有的吃喝玩乐,都会被共享经济改造。因此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1. 场景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立的重要工具,新场景意味着新的连接方式、新的体验;2. 基于新的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以共享经济的逻辑,形成一种全新的产品打法和场景分类。随着LBS、支付场景的渗透,社交网络的便利,大数据将深入所有产业。场景入口以此为逻辑,把握住三个原则一、不再是简单执着于产品研发,而是专注洞察新的场景可能;二、不再是拘泥于自我本位诉求,而是激发用户主动传播分享;三、不再是红海竞争性流量获取,而是新品类独占新场景红利。【未完待续】

我在现场听了作者“场景革命”演讲: 通过演讲来推断书的内容

今天参加了吴晓波在上海的“传统企业转型”课程,此课不便宜,2天近万了。 其中吴声做了1小时演讲,作者主题是场景革命。演讲结束时,吴推销了此书,让我们购买。书还没看,说下1个小时演讲的体会, 通过演讲也能预见书的内容了。演讲中,抖出一个个段子,很搞笑, 作者见识很广,段子中大量使用快速发展的、或新型的服务企业(或APP)名称,听起来很悦耳,现场也很欢乐。但作者对于场景模型的解释,比较空,确实如豆瓣上其他好友所说,什么都往场景上靠。我自己是一直关注互联网+,但他1小时的演讲,但还是没有听懂其场景理论。通过1小时的演讲,以斑窥豹,书不会读了。仅供参考

最后

豆瓣大了,水军也多了起来,就不吐槽刷分等等啦。开章明义,讲场景好,场景革命好;之后讲怎么做;最后升华下,讲哈应用。简而言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全书的思路大概就是这样;在这样的框架下,吴声开始填充,各种案例、各种APP、各种自造的与拿来的概念,内容写好了;OK,之后就是排版了,要文艺,要简约,要羊毛出在猪身上,于是下载XXX送XXX挣回了印刷成本,大规模的空白与竖排文字成了实现简约与增加篇幅的不二法门。不过,既然读书还是有自己的收获的,要不然就浪费了RMB和时间,写哈自己最深的感触吧:体验、连接、社群、大数据,都是当下互联网社会的流行词汇,各种书籍都有详细阐述与丰富的案例,不做多说。产品、分享、跨界、流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流行,不久前马佳某,黄太某取代更久前的凤某,干露某成为网红。之前一直觉得心里不平衡,凭借制造舆论话题进入风口浪尖一举成为知名人物,公司市值飙升,身价倍增,他们凭什么?那些辛辛苦苦干实业的,默默无闻辛苦劳作的,那些早出晚归做办公室的,付出不一定少的心血与精力为何总是成为平庸的大多数。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懂流行,不会营销(zhaung bi),不知道如何出名,不知道互联网背后的运作链条。是有些人挣钱比较容易,令我们心里产生不平衡,但也有同样的我们奋斗在一线,靠汗水值得肯定,脑子比较活,同样不容否定。金钱本身没有善恶,到达金钱彼岸的路径却有远近,但不同路径之间同样没有善恶好坏。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的视角开阔了许多,心里更加平衡了,也知道自己为了实现财务自由不一定要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

能把会议营销包装到这个水平,我也是醉了

很多好友跟我推荐场景革命一书,为此还专门拉了一个这本书的微信群,把此书奉为经典,事事考虑问题须先看场景。然而我看了后,真心觉得这就是迎合时代的一本快餐书而已,只是名字起得好,本质内容就是会议营销。书中多次提到场景营销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现有好品质的产品,辅助以适合的营销模式,能够长期的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才能保证一个企业的永续营运。如果产品本身不够好,营销的越好,结果反而是灾难性的,企业倒闭的更快。书中故意抹掉企业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片名的把很多企业成功的案例归结于场景的胜利,实际上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但这个书为什么会被当下那么多人认可呢?答案就是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每天都能喝到新的鸡汤,包装一个新的概念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给大家打了一针新鲜的鸡血,告诉大家之前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从场景出发考虑问题,现在我来了,喝了这碗鸡血,革命就会成功。从包装概念这个点上来看,这本书算是赢了。

这本书让我很感动

说实话这本书并不是我一字一句都读完的,我挑选了自己目前需要的场景革命的资料来学习,但尽管如此,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之前一直很困惑我们的高清机顶盒到底是基于什么开发的一款产品,看了书上讲的场景介绍后我突然明白了,我可以告诉营业厅的营业员:我们是基于家庭客厅场景开发的一款产品,我们的生活目前被各种电子产品充斥着,陪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教育孩子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有没有一种产品能帮我们在闲暇的时候给我们的父母带去陪伴,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孩子送去帮助,答案就是我们的:父母乐机顶盒。家里的父母看电视到处都是广告,连我一岁多的儿子看到广告都会不由自主地跳台,更何况是以看电视为主要娱乐项目的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的回看、点播、幸福健身团等互动点播的节目都是专门为大家而设立的,让大家有限的时间高效运用;孩子的课业负担现在是越来越大,压力很大,但是 家长不一定有时间来帮助我们的孩子,请家教老师或者上补习班,这些都不能更好的帮助到孩子,因为那是一个特定的场景,过了之后孩子容易忘记,但是,我们的电视互动教育,可以随时暂停随时点播,孩子一年的学习课程可以提前学习,反复的复习,帮助预习,让孩子的学习更有效率,哪个知识点不会学哪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才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现在已经有一个叫“翻转课堂”的东西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传统课堂。场景的转化,让我的思路茅塞顿开,真是感谢这本书的作者。


 场景革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