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史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214113320
作者:[法] 勒内·格鲁塞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法】勒内·格鲁塞: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一生潜心研究东方历史与文化,是法国东方史学的泰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法国军队服役。1925年,被任命为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助理管理员。1933年,成为塞努奇博物馆的馆藏指导及亚洲艺术藏品的负责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格鲁塞发表了他的两部重要著作:《草原帝国》(1939)和《十字军史》(1934-193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维希政府解除了他在博物馆的职务,但他仍秘密坚持研究工作。
法国光复后,他先后成为塞努奇博物馆和吉美博物馆的馆长。1946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46年至1949年间,他出版了最后的四部作品,主要围绕着小亚细亚和近东进行撰述。
格鲁塞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亚洲史》《亚洲的觉醒》《中国大历史》《中国和她的艺术》《蒙古帝国》《佛陀的足迹》《成吉思汗》和四卷本的《东方文明史》等十几部著作。其中多数都成为世界历史名著。

书籍目录

第 1 章 中土 001
第 2 章 先民的扩张 015
第 3 章 封建制度与侠士精神 021
第 4 章 先圣前贤 027
第 5 章 火与剑 039
第 6 章 中国的恺撒 045
第 7 章 过渡时期 053
第 8 章 华夏盛世 061
第 9 章 文人的胜利 071
第10章 丝绸之路 079
第11章 佛教的启示 093
第12章 汉代的盛衰 103
第13章 三国鼎立 113
第14章 大入侵 123
第15章 北魏的艺术 133
第16章 天子隋炀帝 141
第17章 太宗李世民 147
第18章 宫廷大戏 169
第19章 大时代 179
第20章 社会危机 199
第21章 宋代与改革的难题 207
第22章 皇座上的梦想家:徽宗皇帝 221
第23章 生活的优雅 229
第24章 中国思想的结晶 245
第25章 征服者 259
第26章 大汗忽必烈 269
第27章 马可·波罗 287
第28章 一次民族复辟:明代 299
第29章 1644年的大戏 315
第30章 大清皇帝 323
译后记 346

作者简介

本书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收录了从三皇五帝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优秀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真切而直观的感受,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此外,本书严格尊重史实,公正评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学性、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读者阅读历史事件时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既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学陶冶。


 极简中国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苏轼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景象肯定有所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对于梁山好汉,《水浒传》对其大加褒扬,而《荡寇志》则视之为洪水猛兽。究其原因,阶级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汉学东学西鉴的过程中,欧洲大批学者怀着对东方古老文明的景仰,对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欧洲掀起了探索东方神秘古国的热潮。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就是其中一员,他虽然从未踏过中国领土半步,但却用一生潜心研究东方历史与文化,成为法国东方史学的泰斗。《极简中国史》就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采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站在世界的高度俯视华夏文明发展,在与西方文化进行类比的同时,全方位的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文学性和故事性非常强,视角相当独特。我们以勒内•格鲁塞先生对传统文化的解释为例:比如,在对东方灵魂的解释。勒内•格鲁塞认为,中国人的原始宗教认为拥有两颗灵魂,一颗是纯粹的动物呼吸,注定要变成鬼,围绕着尸体盘旋;另一颗是精神上的灵魂,死后以神怪的形式升天,只有当其实体被子孙们的祭品所供养时才能生存。仔细琢磨,确实在理,我们常说的鬼神,也无外乎这两类。比如,在对儒家学说的评论时,首先将其与苏格拉底的教义相比较,称:像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儒学也首先倾向于教人认识自己,为的是不断自我完善。正如苏格拉底正是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的研究一样,孔子也拒绝“语怪力乱神”。但是,最精彩的还是对儒家学说精神的高度概括:它是宇宙秩序相联系的一种公民秩序。这种解释使用了西方常用的语言,较好地诠释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儒家精髓,妙极。无独有偶,在对佛教的解说上,勒内•格鲁塞指出佛不鼓吹自杀,而是提倡与激情作斗争,提倡为了一切生命而牺牲个体,把普遍的善推行到为了众生而不断自我牺牲的程度。佛的教义,一方面是形而上学的消极,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克己、贞洁、慈悲和温顺的处事准则。比如,在对道家的解释上,勒内•格鲁塞认为,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占卜者关于阴阳道的观念的思考。道教从古代巫术实践中保留了某些在呼吸控制上的古怪练习,或者不如说是一套真正的“呼吸体操”方法,为的是把新入行的人送入迷狂和飘飘然的状态。像卢梭的信徒一样,为了让人回到自然的人的状态,只有除掉身上文明的东西,才能活得长生。总的来说,道教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为自己追求生存而违背自然规律,只要顺应自然,便可以长久生存。这些解释,是不是令人耳目一新?《极简中国史》因为篇幅原因,不能作为完整的史书进行阅读了解。简化就意味着取舍。面对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勒内•格鲁塞大量的选取了王朝建立者、衰败者以及重大变革的时段,对中国历史进行串联。以较小的篇幅覆盖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总的来说,勒内•格鲁塞做到了详略得当。——对于特殊的历史时段和历史事件,勒内•格鲁塞毫不惜笔墨。比如,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等的论述。——对于涉及国际接触的行为,勒内•格鲁塞也给予了大幅文字,详加解读。比如对匈奴、突厥、契丹等国家的战争等。——对于涉及重要文化的兴起,勒内•格鲁塞更是大书特书,并借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唐诗宋词的引用和解读,等等。此外,勒内•格鲁塞还通过解读中国的历史,对中国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他认为:经济和社会危机造成了对农村人口的普遍奴役,小地主被迫卖地,成了佃户或大地主庄园里的雇工。饥荒的岁月连同他们带来的苦难和不幸,导致了朝代更迭。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总是周期性地反复出现。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去判断,特别是历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没有对错之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权衡不同角度的认识,兼收并蓄不同观点,作出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决策判断。无论如何,通过正确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达到指导社会实践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读史精神。因为事实就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别人的看法而改变,不以别人的毁誉而变动。有所不同的,就是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和高度。非常欣赏勒内•格鲁塞的《极简中国史》。想通过不同的视角解读历史,就来读读这本书吧。
  •     人对于身在其中的文化现象总是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地思考。以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发展出了眼花缭乱的宗教、哲学、艺术、政治、经济体制,似乎这些才是人作为一个物种所寄托的实体所在。然而事实情况是,如果以人类是一种动物的视角看待问题,人人都是魔鬼这个论题不证自明。同样地,作为中国人,我们埋首于中国王朝变迁、皇帝变更的细节,却忘记了中国也不过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一份子。虽然由于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我们是一艘孤独前进的文明航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也会和别的人类有着巨大的共同点。有很多中国人都喜欢看西方人考察非洲部落、南美古帝国、埃及法老的文字,却很少有人想起来放下中国人以自己视角编纂的史书,思考一下在西方人眼里我们和那些已经消逝的帝国有什么区别。结论是:大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从本书的第一章谈到中国的天子主持春耕仪式我就已经联想到了同样需要由帝王参加春耕的玛雅或是印加帝国。而当书进展到清朝,谈及康熙皇帝是一个儒家士大夫所喜爱的异族王子时,我联想到的是拜占庭中出现的某个土耳其王子的模样。这两个后者都足够令人感到惊奇和新鲜,而在中国人自己的语境下,竟然变得这么的习以为常、以至于使得我们误以为自己的文明都多么的特殊。这就要说道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治史,一如钱穆先生所说,重事件记载而不分析其内在逻辑。这使得所谓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这句话非得由读书的人自己慢慢悟出来为止。悟性高的聪明人想到也就想到了,如果是天资一般的读书人,博闻强记的结果就是其实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知识”却没有收获多少“能力”;更遑论“才干”。我仍然还记得,《极简欧洲史》当中提及,欧洲文明从古代推演到现在,依靠的三种力量分别是: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蛮族和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的进展是以三种力量的此消彼长而表现出来的。同样的,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中国史的进展也有三种支持性力量:先秦各家哲学、各地少数民族和儒道释三教的竞争。汉族人对于整个东亚大陆的探索的确如同殖民者对于美洲大陆的探索一样,是一部没有尽头的悲壮史诗。一个没有强大能量的文明是很难集中精力搞定这件事情的,也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中原王朝有着一个内在的中央集权动因。南方的少数民族很少客场作战给汉族人添乱,他们只是保留着自己进步缓慢的文明,静静等待着汉族人来探索自己。饶是如此,整个南方的开发也一直等到了公元11世纪的宋朝才差不多完成。至于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都对汉文化圈不服,问题很大。和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彻底被日耳曼蛮族覆盖不同,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最终也没有真正搞定中国。短暂的五胡乱华、元朝、清朝都不算是特别长久的覆盖性文化,而且其实满族的汉化程度已经极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浪花型和消融型文明的区别吧。为了实现探索整个大陆这个目的,先秦的学派如同欧洲的希腊哲学家一样提出了各种有趣的意见。目前再回头看,其实没有一个先贤提出来了完全合用的方法,但是政治的艺术就在于在各种利益和意见中的妥协。先秦的哲学对于后来中国王朝的执政思路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民间的文化保存也有着独特的作用。而儒道释三教的竞争,则成为了中国人至今都无法摆脱的精神因素。儒教虽然一直以来被尊为官方的学说(按照一个之前闻所未闻的说法是“国家权力的信托机构”),但是其实地位相当的尴尬。因为儒生们虽然尊崇皇帝的权威,但是同样也会监视和限制皇帝,更何况儒教反对怪力乱神,很难满足人民大众对于一神的信仰(《人类简史》有云,人类在从猴群进化过来的过程中对于一个单一的权威有着巨大的需求)。它所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宗教性痕迹,就是我们对于祖先的追思和崇拜,这一点对于西方人来说是挺不解的,即使是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丧葬和扫墓文化。而佛教的如来佛和道教的玉皇大帝则最终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这一需求,可是由于这两个宗教对于世俗事务的漠不关心,使得帝王很难依赖他们完成自己的统治任务。而儒生们则对这两个竞争者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敌意。三者交替着在皇帝面前争宠,但是儒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自从汉朝以后就再也没有输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虽然由于外敌环伺的糟糕地缘环境有着镇服四海的内在动因,却又因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农耕条件而拥有了相对内敛的儒教和道教两种精神文明。而印度传来的佛教,更因为南亚次大陆更为封闭的环境而显得越发寻求自身的内部潜力而对外部世界没有兴趣。这对矛盾于中国而言,不知道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把唐皇李家算作半个野蛮人的话,这个思路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在唐、元、清这几个少数民族的朝代中国才有着巨大的版图了。本书的作者尽管是东方史大师,但是一次都没有来过中国或者印度;更不会讲汉语日语等东方语言。他的全部研究成果都来自书斋中其他西方早期东方文明研究者翻译的二手材料。这种研究方法在很多人看来都不免有一些偷懒的嫌疑。但是我倒是认为,书斋型学者和田野型学者对于人类研究其他文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的文明成果早已多到一个人穷一生之力也不可能尽其一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田野学者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知,也需要书斋学者为我们过滤这些已有的文明成果,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人类文明进展带来的精神愉悦。
  •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很难相信国外的学者会精确地研究好中国的历史,博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而本书就是由研究东方历史学的泰斗勒内.格鲁塞所著,且让我们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是什么样吧。究其探求的初始:➢ 时间:西方近代考古和史学研究不是从古有之,而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在亚洲腹地和中国西北部进行考察与探险开始。因此事件,国外众多历史方面的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始打开,也渐渐被其悠远的历史所吸引而深陷其中。地理:西方学者从地中海及周边地区开始,逐渐向东挺近,至埃及、土耳其、两河流域、波斯、印度次大陆、中亚腹地,然后到远东,而中国研究热也从这里开始,比起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在和平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学术研究,西方的中国研究热的来袭也显得并不晚。究其内容的特点:➢ 通俗:正如本书的书名一样,是极简中国史,所以其所著内容并不详尽,也不过与深刻,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让更多的非历史专业的读者在最短时间、最少篇幅下了解中国历史的大概框架。➢ 解释:本书在讲述的过程中,为满足对文中个别人物和内容不了解的或想要更深入研究的读者,作者特别在每章之后加以注释。➢ 角度:我们知道,北美、日本、欧洲这三大“汉学”研究的学者喜欢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的历史,本书也承载了欧洲汉学家的这一特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学的不同角度,由显新意。究其研究的优劣:➢ 理论:相比西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传统已有两千多年,但历史学的研究却并未比西方要早,以1920年代的“古史辨”为标志的话,也不到百年,虽然这跟西方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说便显得毫无优势。➢ 深度:但对于曾有谣言说说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比中国本土学者对中国历史研究出的成果还大,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国外在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上的确有优于中国的地方,可理论是静态不变的,学习和引进它非常容易,真正研究好历史学的重点却是使用新方法,利用新材料,解决新问题,也就是深度问题,这就是中外研究中国历史学的差别。国外对中国的历史研究也许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毗邻中国,但是却永远不可能达到中国人自己研究历史学的深度。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从商朝写到清朝,论述多以西方历史被比较对象,比如马可波罗就可单独列为一章,清朝传教士在战争、外交上的巨大贡献,多为中国正史所忽略。
  •     首先,如果以通俗读物来看待这本书,它读起来不畅快;然后,如果以历史数据来看待这本书,它史实不考究。
  •     重西北而轻动东南
  •     应该是给老外看的吧,太简了。
  •     历史知识匮乏的我,这样的书,不过是闲暇时的“消遣”之作。也许是历史读的太少,中国历史的大概发展历程虽然清晰,细节上仍会张冠李戴。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源自死板的应试教育,作为中国人,还是应该多去了解华夏民族的深厚历史,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吸收所谓“知识点”。
  •     这本书相比于国内的丰富著作来说,并不十分出彩,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有幸了解外国人是如何评价、描述和分析我们的历史的。起码对于我来说,看完之后受益匪浅,书中内容的角度十分独特,是我们在历史书和各类历史学术著作,哪怕是野史中都未曾见到的角度和分析。比如全书在我看来述说中国的发展形成,可以说一直是一个扩展的民族,并不像我们自己所言的那种守土型民族,我认为是对的,我们的大部分土地的来源都是通过一步步扩张得来,如果真算发源地的话,也就是中原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算是祖地。另外就是对于中西交流的描写也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角度,包括许多艺术中、宗教中收到的希腊影响,都是在我们的历史著作中出现过的,当然这种描写可能也是夸大的,单角度很有意义。包括对于佛教传播和发展的理解,儒释道之间关系。2015.7.3-7.7
  •     从地理、经济、政治、宗教、古典哲学和艺术风格等有趣的方面有趣的简介了中国历史。总结起来中国每一次统一基本上靠武力,经济发展必定依赖教育和科学发展,皇帝一开始酒池肉林国家就衰落,百姓就开始大量信宗教,尤其是所谓的能解决个人问题的佛教,最后还不忘黑一把国民党。
  •     换个角度看历史 较有趣
  •     一个法国学者写的中国史,有些意思。
  •     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主要讲中土民族与外族的战争、交流、融合以及“被征服”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艺术、宗教以及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视角较为不同,一些对比分析有些亮点,但是常识性错误较多,硬伤明显。
  •     外国人的视角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
  •     以西洋人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史,或许总有一些水土不服的地方,但是它总是自然而然的将之放到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与西方世界中的一些重大历史片段联系或比较。这是件好事,自以为处于世界中心的人们,难免沉浸于自我,意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瓜葛,或许能少走一些祖先走过的错路。
  •     外国人看中国史
  •     一般,侧重文化和艺术。
  •     这本书不同于常读的国内历史书籍,作者以他法国历史学家的角度,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全局,横向剖析,简练的描述了中国的发展史。书中不乏重大历史事件、经典人物,但作者展现了另一个视角来分析,我觉得难能可贵。
  •     十分看重这本书。虽然之中有些史实记述的十分模糊或者明显错误,但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了解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更重要的是,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历史的面目很难被不偏不倚地呈现,述说的人不免都是有立场的,所以应该让自己的眼光更开阔,抛开国家、民族等限制看清历史真相的偏见。这就是读此书的收获。
  •     读起来有些吃力,因为外国人是写给老外看的中国史,所以各种类比,都采用了我并不熟悉的欧洲历史。读起来反而更难理解
  •     元明清史讲了基督教
  •     跟我们的通史侧重点不同,本书更关注的是文艺和艺术,占用篇幅较大,但是以外国人的一知半解来解读我们的艺术,我总感觉不太靠谱,部分史料是存疑的被他直接拿来用了;除此之外还可以,整体历史的大概梳理。
  •     法国佬写的,脉络比较清晰。这种让老外咀嚼过的中国历史,再反刍给中国人看,感觉怪怪的。
  •     作者是文艺型的,除了文艺,其他方面讲的确实极简。
  •     一个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法国人写的中国史 主要是提供一种特别的立场啦 不要深究那些细节
  •     这老外好好学学中国人思维先,说话特点先,看你文章很别扭
  •     从西方人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每一章节都是一段行云流水的历史纪述,简单流畅,不同于中国历史学家对于政治的主导思想,这位西方学者更注重宗教和文化对于华夏历史的融会贯通,政治只是中华民族不同部落之间的统治权力的争夺,而宗教与文化变迁才是塑造如今强大国家的根本基石;同时其中也明显表现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性理解,为我们能够更理性的认识华夏文明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2016.1.16
  •     一个故事的第二种说法
  •     歪果仁写的中国史,包括宗教的传播和艺术的发展,有一些以前没有注意过的部分,有空时读读还不错。
  •     不同的视角~很有意思的书
  •     外国人看中国,跳脱开的视角,客观且局外人。很快翻一下对五千年历史有个更宏观的框架感
  •     另一种角度看待中国史,作者偏重艺术和文化,尤其是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些观点稍显片面不客观。
  •     看到一半,感觉这也太极简了,几千年的中国史一本书就讲完,省略了太多太多太多的细节了,甚至不是细节,许多重大的事件也无法提到。还有中国历史人物的个性在这里是无法体现的。 只在书斋里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很多地方避重就轻,并且舛误颇多。中国人还是不要看了,我们知道的比作者多太多。这本书作为向欧洲普通老百姓介绍中国简明历史的小册子还是不错的,其实没有必要翻译成中文的。
  •     看到孔子的继任者是墨子,就不打算看下去了,毕竟儒家和墨家不能混淆,感觉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孔子之后又出现墨子?不过确实会产生误解吖……还是作罢~
  •     本来因为此书关注角度有些片面,而且作者言辞中对中国文化有种居高临下的让人不快感只想打三星。可是看完后却觉得有时候跳出来从外界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文化也是一次蛮有趣的体验,加上作者的文笔生动活泼,丝毫没有一般学术书籍的晦涩枯燥,不失为一本蛮有趣味的读物。
  •     换个视角全面了解,感觉这位法国作者侧重于宗教信仰的解说。再看到后面原来从不曾到过中国,只是俯首书案读史读出自己的总结。
  •     尽管原书名《华夏帝国的崛起与辉煌》被出版社改成了畅销书式标题,尽管作者引用的史实有部分出入,但都不妨碍我们能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中国历史,尤其将中国历史与中亚和欧洲历史对比起来的研究令我们不再陷入自以为是的狭隘民族中心主义里。
  •     比较有趣也快速的方式了解中国历史
  •     西方学者写中国,有些看法确实很新颖,但整体还是缺乏可陈
  •     法国人在图书馆写的中国史,优点是:大量对比同时期其他文明发展;缺点:限于史料,重西北而轻东南,尤其宋朝以后,江南那么重的地位却着墨不多!
  •     本书作者评价最高的皇帝是唐太宗,还有忽必烈,特别强调唐太宗对景教(基督教)的包容,忽必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往来通讯(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父子)。全书主线清晰,文笔流畅,适合初学者。
  •     法国人认为 中国阴阳概念的由来那挺有意思。刘邦那挺有意思。对南宋很尊重的咧。
  •     值得一读。在老外看来宫廷狗血剧都是一样的。基本上中国历朝历代都抵御了文化侵袭,同化了外来侵略者。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人确实在思想和文化上备受煎熬。至今也不见结束。
  •     除了西方中心论和一些史料的更新,有些观点,还蛮有趣的,脑洞大开!
  •     一位外国人眼中的3000年中国史。有一种更大的视角,一种局外人旁观的视角。可以快速翻看一下。
  •     没几分钟看完,跳得实在够厉害。再次证明读史不能客观,又想说一遍,狗屁客观规律!
  •     语言轻松幽默,视角有所不同。我是想了解,又不喜欢长篇的正史,它很适合我
  •     排除 不读
  •     真是“极简”,作为外国人课外读物还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