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真原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538280487
作者:江晓原
页数:32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绪论  1.术语与概念  “天文”一词,今人常视为“天文学”的同义语,以之对译西文astron。my一词,即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但在古代,“天文”并无此义。古籍中较早出现“天文”一词者为《易经》。《易·彖·贲》云: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易?系辞上》云: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天文”与“人文”、“地理”对举,其意皆指“天象”,即各种天体交错运行而在天空所呈现之景象。这种景象又可称为“文”。《说文》九上:“文,错画也。”“天文”一词正用此义。兹再举稍后文献中更为明确的典型用例二则以佐证说明之。《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莽数召问太史令宗宣,诸术数家皆谬只对,言吞享安善,群贼且灭。莽差以自安。  张宿出现彗星,本是凶危不祥的天象,但诸术数家不向王莽如实报告,而诡称天象“安善”以安其心。又《晋书》卷十三天文志下引《蜀记》云:  明帝问黄权曰:天下鼎立,何地为正?对曰:当验天文:往者荧惑守心而文帝崩,吴、蜀无事,此其征也。  也以“天文”指天象,火星停留在心宿是具体事例。  “天文”既用以指天象,又引申出第二义,用以指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之学问。《易?系辞上》屡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皆已隐含此意。  ……

内容概要

  江晓原(1955~ ),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天学真原》新版序序新版前言前言第一章 绪论Ⅰ.术语与概念Ⅱ.本书的任务及其形式第二章 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Ⅰ.神话:天地相通Ⅱ.儒家:转变之中的天命与天意甲 人格化的天——极为普遍的观念乙 天命及其变化丙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Ⅲ.星占学:天象对人事的警告和嘉许Ⅳ.天道与人道:为政之道第三章 天学与王权Ⅰ.问题:天学在古代中国特殊地位之观察甲 在历代官史中之特殊地位乙 古籍中所见上古政务中天学之特殊地位丙 天学在古代知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丁 天学在古代数术中的特殊地位戊 天学家以及天学机构之特殊地位己 历代对私藏、私习天学之厉禁Ⅱ.解答之上:“昔之传天数者”——天学家溯源甲 星占学家乙 巫咸与巫觋丙 巫觋与通天Ⅲ.解答之中:灵台、明堂与通天事务Ⅳ.解答之下:垄断通天手段为王权之依据与象征甲 《诗·大雅·灵台》发微:通天者王乙 天命之确立与天学之禁锢丙 数术与皇家天学Ⅴ.小结及余论第四章 历:它的性质、源流及文化功能Ⅰ.历:性质之疑问甲 历法·历谱·历书乙 古今所论历法性质之迥异Ⅱ.历法性质与功能之探讨甲 典型历法之内容乙 “历法为农业服务”说质疑丙 “观象授时”与“四时大顺”丁 历法与星占:历法的主要用途Ⅲ.历书(具注历)性质与功能之探讨甲 历书之起源乙 历书之繁盛及其内容丙 择吉与推卜:历书之文化功能Ⅳ.历与两性及人体: 天人合一的神奇侧面第五章 天学与传统文化之若干重要方面Ⅰ.古代星占学概论甲 两大类型:诸古代文明之星占学鸟瞰乙 分野理论丙 所占之事:星占学的主要任务丁 所占之象戊 占论之法己 天象记录及其伪造Ⅱ.天学与政治运作甲 王气·劝进·谋反乙 大臣进退与议政风潮丙 军事决策Ⅲ.天学与道德教化甲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乙 史传事验丙 当食不食——“德之动天,不俟终日”Ⅳ.天学与其他若干方面甲 神秘主义之政治观念乙 天象与城市及宫殿建筑丙 天象与墓葬第六章 起源问题与域外天学之影响Ⅰ.令人困惑的起源问题甲 背景: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乙 中国天学西源说之简略回顾丙 旧话重提丁 从文化功能论中国天学之起源戊 起源与外来影响:两幅不同图景Ⅱ.巴比伦古代天学东来之踪迹甲 巴比伦与古代中国天学之关系乙 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之起源问题丙 数理天文学研究所提供之新线索Ⅲ.七曜术在中土之盛行甲 七曜术出现于中土之早期线索乙 由史志书目看七曜术之盛行丙 佛徒对七曜术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丁 七曜术之中亚色彩戊 七曜、九曜及九执:生辰星占学与择吉推卜己 聿斯经与算命术Ⅳ.入华之印度天学家与印度天学甲 若干早期情况乙 唐代天学之“天竺三家”丙 关于《九执历》丁 关于《符天历》Ⅴ.余论:外来影响能否深入及持久?后记综合索引

编辑推荐

  《天学真原》正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天学、历法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考察,从文化的角度,把对天学的研究放到整个文化的背景之中,通过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提出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天学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巫术。本书版本采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天学真原(科学技术类)》正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天学、历法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考察,从文化的角度,把对天学的研究放到整个文化的背景之中,通过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提出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天学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巫术。

图书封面


 天学真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极好的一本书,纠正我们以往一些错误的认识。作者极力反对用西方天文学的框架来套我们古代关于天体运行的学问,并运用大量的资料、通过严密的思辨来说明中国古代“天体政治学”与西方天文学的根本不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为我们透露出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这对一向为祖先智慧而自负的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石破天惊的意思了。在最后几章,一看即知。
  •     作者:刘兵  来源:博览群书  整理日期:2007-7-19    十三年前,江晓原邀我为他的《天学真原》一书写一篇序。我在当时所写的序言中就提到,他的这种做法按照当时(乃至现在)的标准来看,是很反常规的。因为人们往往邀请“名人”为自己的著作写序,而我当时只不过是大学里的一名普通讲师,只是曾与他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史专业的同学。作为同窗,我的方向更加“西 化”,是西方物理学史,兼及一些科学编史学(也即科学史理论),而他则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其实还有后来让他更加“市场化”的性文化史研究)。  此后,我们互相为对方不止一次写过书序,曾有朋友开玩笑地说我们是“彼此做序,相互吹捧”。对此,就像晓原兄在为《硬币与金字塔》一书所写的序文中所讲的那样,“我们都坦然笑而受之”。因为“从学术史上看,在学术活动中,要交流就会有理解,彼此作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学术的繁荣,想到大多数好书的命运,我们为增进理解而作序,就是序得其所”。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共识吧。  我们相识二十多年的时间中,我们两人在学术性的研究和普及性的工作中的“业务合作”逐渐增多起来,而且,无论是就学术的发展,工作方式、工作内容,还是就对于学术的理解,身边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那么,就将与此书或许有所相关的一些事挑拣一些,发表一些议论,作为这篇序言吧。  晓原兄的看家研究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虽然他最先出版的书是性文化史方面的,而且后来无论在天学史还是在性文化史方面,无论是普及性还是学术性的各种类型的书也都写了不少,但在天文学史方面,到目前为止,影响最大,恐怕还是这部十三年前写成的《天学真原》。这并不是说他写的其他书不重要或价值较小,而是由于学术研究和学术积累的特殊性,以及一些机缘,才使得此书在他出版的众多著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甚至于,如果大胆一些讲,颇有成为“经典”的迹象。  先说学术背景。长久以来,国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研究几乎一直是以发掘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如何领先于他人而添砖加瓦。其实,这种研究的一个前提,是以今天我们已知并高度认可的近现代西方天文学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就,用我当时写的序言中的说法,也即是一种典型“辉格”式的科学史。  而晓原兄却在国内的研究中超前一步,更多地从中国古代的具体情况着眼,放弃了以西方标准作为惟一的衡量尺度的做法,通过具体扎实的研究,以“天学”这种更宽泛的框架来看待那些被我们所关注的在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一反传统见解,从中国古人观天、释天的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提出了正是为王权服务,要解决现实中的决策等问题,要“通天”,进行星占,这才是中国古代“天学”的“真原”。  所谓“天学”,也即关于天的理论。记得当时我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当兼职编辑,在编发晓原兄一篇来自此书部分内容的稿件时,问及他如何将“天学”二字译成英文,他建议用“Theory of Heaven”。正是这种对于出发点完全不同的新概念的利用,使得他避免了将西方近现代天文学与中国古代对“天”的认识、理解与研究等同。所以,他在书中明确地讲,他不是要把这本书写成一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当然,《天学真原》一书的内容还远不仅仅于此,还涉及到像历法问题和中国天学起源与域外天学之影响问题等。但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我以为,还是前面所讲的中国古代天学与星占之功能的问题。这一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之性质的认识,成为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的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里我讲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研究,当然中国学者因对其语言和文化的掌握和理解而有天然的优势,而西方学者当时似乎还没有人明确地提出与晓原兄类似的提法。正因为如此,此书出版后,获得了不少的好评,国外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至少对于大陆和港台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的影响很大。例如,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台湾师范大学洪万生教授,在淡江大学“中国科技史课程”中,专为《天学真原》开设一讲,题为“推介《天学真原》兼论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与展望”;他对《天学真原》的评价是:“开了天文学史研究的新纪元”。至少在天文学史领域,《天学真原》一书,是被国内十多年来发表的科学史和历史学论著引用最多的一种。  由于种种原因,在这里也还只好沿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这一名称,但正是由于《天学真原》的出版,许多人对此领域已经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说此书颇有成为“经典”的迹象,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在清华大学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开的“科学史名著与案例研读”的课程中,此书也是书单中惟一一本由国内学者所写的著作。当然,类似的有关此书之影响的例子还有许多。例如,此书当年版本的责编之一俞晓群,也是一位数学史研究者,他在一篇有关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三种书的回忆文章中,首先就提到了《天学真原》,说这本书所展示的“外史”研究的观点,对他后来的写作影响很大。  俞晓群在提到晓原兄的《天学真原》的同时——令我非常荣幸地——也提到了当年我写的序言,提到了我序言中所讲的关于“辉格”与“反辉格”的科学史理论,甚至提到了当时晓原兄请我这个不是名人的朋友为其作序这种“颇有个性”做法。当时晓原兄请我作序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我正好写完发表了有关科学史与历史的辉格解释的文章,其中的理论观点与晓原兄的史学实践倾向正好不谋而合。  其实,我在当时那篇序言最初的文字中,还曾有“自认为与晓原兄相交不浅,深知其‘反潮流’之秉性”,所以才斗胆与其一起“唱唱反调”。不过,人毕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毕竟不可能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毕竟难以超越某些无论就个人而言还是就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而言存在的具体限制;出于谨慎,晓原兄在正式出版的书中,还是删去了原稿中“反潮流”几个字。不过我想,在十三年之后,在我们的学术环境和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今天,他应该不会再顾虑这样的说法了吧。其实,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创新”(其实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并未给理解历史和现实带来什么“创新”的这个词),以及就真正有突破性的学术发展来说,对于学者,所需要的不正是那种“反潮流”的精神,以及基于严肃的学术探讨并符合学术规范的“反潮流”的研究吗?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20年前能写出这种书不能不说是天才,一到三章常识比较多,第五章部分与《星占学与传统文化》重复,后者较为详细。
  •     譯林的新版前言說舊版的錯字率不到1/10000,可這版錯字不少啊。這書應該配圖的。還有就是關於文獻有些技術性錯誤。
  •     读过星占学与传统文化好多年后才想起补这本。前半本读的比较慢,后半本与星占学颇有重复之处。对天学的地位以及历书内容解释颇详。说起来明堂一节在中国神话哲学一书里的解读更进一步,而这本还是围绕通天与君权展开,对照之下也是有趣。
  •     精彩
  •     吾中华天学自成一系,其文化背景衍自于天人合一观念,而天人之际的感交相应则正是天学实践价值所在,于是所谓政治运作、道德教化无不与天象若合符节,进而天学之为权力正统性的重要支持作用,使其成为皇家禁脔亦乃应有之意;此外历书择吉与推卜功能,则又为芥豆小民日常生活提供指导,即天人交感又一侧面,其流布之广固可见一斑;另,旧时生辰八字之占法,取用抽象概念,实与星象无涉
  •     严复于西洋科学(比如他讲西洋天学与吾国“天尊地卑”等说)对吾国文化思维的冲击和毁灭性后果顾虑甚微、乃至极为乐见二者融合,于此可见严氏实在不如同期宋育仁等人深刻;就是张之洞等人,也深深以西学泛滥为忧,同为“救国”,严氏此点疏漏似乎应该归为其旧学较浅的缘故吧——撇开“开启民智”一点用意。
  •     切实古史中你不知道或忽略的一个方面!
  •     引征了很多文献资料稍微有点乱 到时候写读书报告的时候再仔细地讨论吧 应和《星占学与传统文化》合看 中国文化概论的老师确实有点坑
  •     虽然江晓原的浅薄是显而易见地。。。。。。。。
  •     知识密度不大,有些含糊。经常为了照顾表达,在文意上就有所缺省。在中国,天学作为一种威权性质的占星术,简言之就是通过对日月五星等可见行星或彗星 在恒星所界定的畛域坐标中不同位置的观测或推算,来定三统正朔,对天下的祸福休咎做出预测。自重黎绝地天通以来,天学一直是皇家禁脔,民间不得僭越。也因此,中国星占学一直是军政星占学,风靡欧洲的生辰星占学在唐宋传入中国后,一直不温不火,民间仍以诸神煞在一年内轮值排列的利忌之学(生辰八字)进行占算。中国不擅几何抽象,因此光得出行星的非匀速运动就比巴比伦晚了一千多年,在交食术上也是始终有相当大的缺陷,因此需要借助外来之术来“相参供奉”。限于体例,全书没有在技术上分析中国对行星运行计算的方法,也没有把中西七曜术在精确程度上的差距量化地呈现出来。读着不过瘾。
  •     其实我只是想看看天学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彻底的门外汉,最后两章完全在看热闹= = 前面倒是多有发明之处,例证很多很精彩,还可以顺便脑补左传[不过觉得大部分理论都是一些我以为是常识的学术化&系统化表达。找时间把天官书读了,然后七曜日和西方星期命名系统诡异的对应还是没搞清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