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800845673
作者:陈忻
页数:244页

书籍目录

父母的习惯影响孩子一生(代中文序言)
1 “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空洞的威胁吓不住聪明的孩子
2 “我就是不吃!”――如何处理孩子的对抗
3 我哭,我哭,我大哭!――应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的行为
4 “我不要打针,我怕!”――抓住挫折带来的机会
5 洛克菲勒的家规――奖励常常比惩罚更有效
6 “我很想要那个玩具,可是妈妈不喜欢。”――不做支配欲旺盛的父母
7 “你还小,让我来帮你!”――不必要的帮助阻碍了孩子智慧和性格的发展
8 一块果汁软糖的诱惑――在等待中学习克制
9 “呜呜,妈妈,琼今天又欺负我了!”――让孩子通过自卫赢得自尊
10 “不是我干的!”――制止孩子撒谎的几个技巧
11 “别走!别离开!带上我!”――改变孩子的依恋心理
12 “你不认错就永远别回家!”――在惩罚孩子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13 只做“开门人”――有效沟通从消除10种交流障碍开始
14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只是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
附录1:英文序言
附录2: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内容简介:每位父母都应该懂得:教育不是一件凭借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责任和希望一股儿地堆到孩子身上。教子,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因此,我们完全值得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把自己首先变成明明白白的好父母,那么,这件困难的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2004年出版,2010年再版)一书的作者陈炘,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头衔很高大上,该书的介绍词是:“因好读有趣又充满启迪而受到众多读者的口碑相传。”我今天把这本书拉出来,不是要推荐,而是要批驳。我和作者没有任何交往,也素不相识,今天这篇文章,只为公义,非为私怨。该书是我几年前在一个旧书摊买的,没顾上看。前不久翻出来,特意看了一遍,一看之下,大为惊讶,实在有不吐不快之感。但毕竟是多年前的书了,也许作者改主意了呢?所以我特意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本书还再版了,而看作者的序言,似乎还是在为她这本书沾沾自喜,丝毫没有提及书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书中的基本思想也是没有变化的,也应该还是很畅销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来批驳下这本书中的谬误之处,因为这些谬误之处,在中国流传很广,简直是中国家庭教育界的主流。首先,这本书的主导思想是以父母为本位,而非子女为本位的,这是在逆天而行(自然界和欧美自由主义思想,都是以子女为本位),鲁迅先生在一百年前就沉痛地批判了这种以父母为本位的封建思想,但现在依然在中国占主流。其次,该书的理论基础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该书所提到的一切办法,都不过是建立在父母永远站在真理的一面,永远高高在上,比孩子更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更知道怎样对孩子好的基础上,无视孩子自身的个性和生理、心理需要。该书是以如何方便父母,如何让父母感觉良好为基础的书。该书提倡的方法也可以叫做驯兽法。比如作者提倡定时给婴儿喂食。如果婴儿饿了,但不到时间,就绝不给婴儿喂奶。如果婴儿晚上不睡,哭,就不理孩子,也就是哭声免疫法。一个妈妈抱怨8个月的婴儿老影响自己睡觉,作者就责怪这个母亲太没有原则,会惯坏孩子,作者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要遵守规则。哪怕只是才几个月的婴儿。这是第6页的内容。第17页,她要求父母对付子女,要威逼利诱,绝对不能妥协,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应该严厉回击,直到取得胜利,绝不能妥协,即便是在餐桌上。如果孩子挑食,就不给孩子任何食物,直到孩子饿的不行,向你求饶(这种方法只是暂时治标,不但不能治本,还有很大的副作用。如何看待和对待孩子挑食?以后的文章中,我会专门论说)。第29页,她教父母用行为主义的强化法来对付孩子,认为用强化的方法可以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并警告父母:第一你必须坚持,不能觉得孩子哭就心软,如果你没坚持住,你就输了(作者把输赢看得非常重,在很多章节都不断强调输赢,仿佛认为父母输了,天就塌了);第二,要求父母反复跟孩子讲道理,不论孩子多小或者在什么情绪中(在接纳孩子的情绪前,在孩子的情绪没有稳定下来前,讲任何道理都是无异于念紧箍咒,只会让孩子厌烦。如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在《孩子任性为哪般》中讲过,大家可以在我的QQ日志里查看。http://user.qzone.qq.com/727011867/blog/1418010655)第31页,她举了几个用强化法让孩子不再哭闹的例子,但是如果一个人稍微有一点点同理心,就应该能看明白,孩子的行为只是暂时被压抑了,但内心反而是受了很大的伤害。不过,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点恰恰就是只关注行为本身,不关注个体的心理,并且认为人的心理是不需要关注的,就像训练动物一样,只要给予什么样的刺激,并不断强化,对方就会给出什么样的反应。这种无视孩子尊严的驯兽法,你确定适合你的孩子吗?心理咨询师教材中的案例里,大多数心理出问题的人,都是因为童年的阴影,而童年阴影最普遍的就是心灵被父母忽略或压抑。第84页,她举出能够做出延迟满足的孩子,未来更有成就的例子,来忽悠父母们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要父母和孩子的欲求做对:你要,我偏不给;你现在要,我偏晚点给;你不要,我偏给,你还必须接受……她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出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觉得是相反的。只有能够经常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才能在意外出现时,更容易接受延迟满足,因为他知道父母爱他,一定会给他。而那些很少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反而更加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会认为不能立刻抓到手的东西,也许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作者还指出大多数孩子都会欲求过分,举例说,孩子刚吃一个冰激凌,就又想吃第二个,她认为这个是欲求过分,必须禁止。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永远都会在吃完一个冰激凌后想吃第二个。如果不认为这是欲求过度,给孩子买第二个冰激凌,同时告诉孩子,冰激凌你拿着,想吃就吃,不想吃让妈妈帮你拿。孩子几次之后,就不会再要第二个了,因为妈妈给了他安全感,而不是匮乏感。他不再担心会缺乏冰激凌(关于如何对待孩子不断提出买零食买玩具的要求,将来我会专文讲述)。第105页,她认为孩子撒谎的原因是害怕某事败露受惩罚,她给父母开的药方是,找出孩子害怕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加倍惩罚。比如孩子没有达到父母要求的分数,本来要罚站一个小时,那么,如果孩子因此撒谎或者涂改分数,就罚站他三个小时。或者本来禁止他一天不许看电视,改成三天不许看电视,总之,要父母不断向孩子强调,如果撒谎就加倍惩罚,她认为这样能够让孩子不再撒谎。她认为撒谎会影响孩子长大走上犯罪的道路。她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撒谎手段更为高明,而不会让孩子学会诚信(如何对待撒谎,这个以后我会专门写篇文章)。第117页,她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要父母避免让孩子“依恋”,所以举出了臭名昭著的洛克菲勒骗孩子的故事,说的是洛克菲勒看到4岁的儿子伸开双手向自己兴冲冲地扑过来,就往旁一闪,孩子扑了个空,摔倒,哇哇大哭起来,洛克菲勒严肃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开始去学会自立吧!”另一个流传更广,也更变态的版本是这样的:有一天,老洛克菲勒把幼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从桌子上跳下去。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此时,爸爸却躲开了,孩子很重地摔到了地上,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这时,老洛克菲勒严肃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你要记住,有时候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从现在开始学会自立吧!”我想说,洛克菲勒没这么脑残吧?《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我是看过的,全书50多次提到诚实、忠诚,洛克菲勒是很看重诚信的,并认为自己靠诚信打动了所有银行家。所以我怀疑这个故事是某些脑残的人自己杜撰的,妄想用这样的故事培养孩子所谓的自立,其实培养出来的只是冷漠和没有安全感的人。如果一个幼儿,连亲生父亲都不能相信,只能相信自己,他该多寂寞,多孤单,多寒冷?他还能睡一个安稳觉吗?还能吃一顿安心饭吗?他还会认为有人爱自己吗?他还会爱别人吗?可这样丧心病狂的故事却在中国广为流传,还在一个留美心理学博士的育儿书中作为正面例子加以推崇,真是悲哀!整本书槽点太多,懒得再写了。总而言之,这种无视未成年人尊严的书,所提倡的各种手段,都是建立在威逼利诱上,和爱与自由、尊重与平等的价值观是严重相违背的,也是不可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的。当然,该书不是一无是处,但夸奖的人太多,批判的人还没有,我就做这个专门指出谬误的人吧、希望大家在看家庭教育类的书时,要记得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哪怕是一个身份标签很高大上的人。那么,好的家庭教育类的书和坏的家庭教育类的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心理学专家李雪说的很好:“如果你读了这本书,觉得孩子一团糟,不教育不行,这就是坏书,可以直接扔掉了。如果读了这本书,意识到自己很多地方做的不好,需要反省,需要改进,恭喜你,你读了一本好书。”
  •     已为人母,对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有了很多反思。他们无疑是爱我的,可是记忆中对他们却有不少的怨尤。看了这本书,我相信我可以做个孩子喜爱的妈妈,不是因为我比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而是我知道了怎么做能有效地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