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概论

出版社:汪济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08出版)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543935730
作者:汪济生
页数:239页

章节摘录

Ⅰ上篇:从人体系统看美感结构人体的感觉复杂多样,其引发机制、过程各各不同,但以往的美学讨论中往往不作区别,等而观之,笼统处理。这也就使人不易透过它们各各不同的形态差异,进一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对思辨的抽象概括造成极大困难。我以为人体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它却是由许多不同的系统组合而成的。人的各种不同感觉就是在各自相应系统中产生的。我们将这不同的感觉区别开来,再按其引发机制的异同归类划分,就可以消灭那种不加区分的笼统状态,进而又可以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1.1系统部类分述人体有十大系统(具体说就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皮肤系统及神经系统等)。我把这十大系统分成三大部类。我的具体划分如下。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丛书引证广博,立论明确,文亦纵横恣肆,自成一格。此书倘得正式出版必将一新美学办之耳目。--应以律教授我久已认为,尊著是我国美学研究获得世界声誉、突破国际水平之希望所在。过去各种美学著作当然不乏精湛的见解,详细的认证,但总使人感到不能直接而完满地解释美学领域中的所有现象与问题;汪济生所得出的一系列观点,则可以使这些现象与问题都得到了直截了当而言之成理的解释。--金开诚教授在世界美学因美之难走向非本质主义时代的今天,汪氏这一学说自有其世界意义。就其学说的创新性来看,他是无愧于站在中国美学的四大派后的;就其常说的系统性、丰富性、逻辑性和实践性来看,则远远超过了中国美学的前四派。汪著所体现的学、才、识,所达到的现实与逻辑的统一,所展示的创新品格、丰富层次与严密体系,常令我叹为观止。--祁志详教授

内容概要

汪济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留学日本,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历史学硕士及博土学历。曾任教复旦大学。主要论文有: 《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和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实践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等。论著有:《美感的结构与功能》(学林出版社1984年出版);《系统进化论美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经典人类起源说新辨——对学术界、美学界一块研究基石的质疑与重构》(学林出版社2004年出版);《实践美学观解构——评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书籍目录

Ⅰ上篇 从人体系统看美感结构1.1 系统部类分述1.1.1 机体部1.1.2 感官部1.1.3 中枢部 一级反射的概念<本能、无条件反射、感觉> 二级反射的概念<学能、条件反射、知觉> 所谓“积淀”现象的机制 所谓美感的“矛盾二重性”现象的机制 所谓“形式美”的内在机制 三级反射的概念<智能、创造性思维、情感> 美的概念 求美本能在协调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运动关系中的微妙角色 劳动和所谓自由创造与美的关系的辨析 科学美的主要来源 一元论三层次美感体系概念智育与美育的关系1.2 系统综合效应1.2.1 基层的决定作 用对审美“距离说”的解构1.2.2 总体的决定作用 精神美、道德美、社会美激发机制 崇高与滑稽的异色效应成因 对审 美“移情说”的调节 美育的重要耕耘领域1.2.3 实感的决定作用 道德观念、时尚观念、传统观念变迁的主要力源探索性艺术、创新事物 能否成活的主要决定因素1.3 美感的活动形态1.3.1 美感活动的自然自在形态1.3.2 美感活动的自觉自为形态一一游戏、艺术活动1.3.2.1 游戏、艺术分类的独立单元形态1.3.2.1.1 机体部1.3.2.1.2 感官部1.3.2.1.3 中枢部1.3.2.1.3.1 悬念性1.3.2.1.3.2 情节性1.3.2.1.3.3 共鸣性,最高形态为纯文字艺术门类:小说1.3.2.2 游戏、艺术分类的综合形态1.3.2.2.1 分中有合1.3.2.2.2 合中有分“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辨析1.3.2.2.3 愈分愈合 现代最高形态为综合审美元素最多的艺术门类:电影Ⅱ下篇:从生命进化(和社会进步)看美感功能2.1 三部类的关系2.2 审美学的探讨2.2.1 美感与进化 美感的进化导向功能人体各部分在进化中的因果互动关系……结束语初版后记英文注释附录一:美感活动规律在电影艺术鉴赏实践中的部分表现附录二:有关专家关于笔者著作的评论摘要跋

编辑推荐

《美感概论》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美感概论》主要内容:笔者以为,在美学研究中,那种具有超越性和穿透性,在繁多的个体性和变化性中,发现、提炼出统一性的哲学研究方法,确实是不可少的。它曾经为美学研究作出巨大的贡献、也将继续为美学研究所需要。但在当下的中国美学研究中,比较形而下的、细致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实是更为紧要的。它将有助于我们在朦胧变幻的审美世界中,更清晰地看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界限,更细致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微妙连接,更切实地看到它们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演绎过程,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美的规律”。
考虑到美感的存在,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美感的获得,又是美学研究的最终日的和归宿,笔者把美感作为了自己的重要研究对象。虽然,美感的形态异彩纷呈、美感的变化流动不居,但笔者以为,要把握美感的变化规律,却并非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无迹可循、无从下手。因为美感不管能够升华到如何高超玄妙的形态,它毕竟总是发生在感受主体(例如人体)中的一种感觉;而只要它是感受主体的一种感觉,它就必然以这个感受主体的感觉系统为物质载体,产生在感觉主体的感觉系统中。在当代世界已经深入到生命的基因层次的人体科学研究中,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体中有着一种专门为美感活动而存在的生理组织系统。因此,美感的载体,也只能是感受主体中的一般感觉的载体;美感活动,也只不过这一载体的各种感觉活动中的一种。所以,它的活动规律,不会、也不可能超越感觉主体的感觉系统的感觉活动的总法则、总规律。把它玄虚化、神秘化,甚至渲染其不可知的色彩,是过于夸张的和没有依据的。

图书封面


 美感概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质论”在中国美学界长期以来大行其道,建国来的美学大讨论已经成为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课的必讲内容,余波至今未平。有一天在宿舍闲聊时,我说可能美学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赖生命科学的进步,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审美过程中的人的感受,甚至达到细致的量化。学西方哲学的维特根斯李说:“即使你说的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就是自然科学发达到了能清楚解释审美心理了,可能美本质这类问题依然会存在,因为这是人们思维中的一种追问方式。”我点头同意,到底是学哲学的。本科毕业论文重点研究了Kitsch(“媚俗”),结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我冥冥中有这样的感觉,美,对美的追求,人的审美化,以及对丑陋与肮脏的遮蔽,这些问题如果从美感的发生机制、心理产生、原始模型的考察,可能会对美以及艺术的审美本质等问题的换角度解释有帮助。汪济生的这本书正是我出于对美感的兴趣而阅读的。前半部分论述别开生面,非常精彩,剖析细致,把以前理论著作语焉不详的东西清楚地说了出来。后半部分略显平淡了些。我相信美感研究肯定会逐步兴起,因为美学这一学科产生的原因,也正在于人对美的感觉。道理就这么简单。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中英文对照的居然,害我多花了一倍的纸钱,这种凑页数的做法很猥琐。内容尚可。
  •     关于美学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方式,部分立论有些许牵强或是理解不够,但观点具有开创性,非常见美学理论所能企及。值得一读,但要小心!
  •     纪念《电影美学导论》!
  •     给老师捧个场,不评价了。
  •     拖鞋大学通识课
  •     我觉得吧。。。まあまあ
  •     读不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