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王尔德传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9559090
作者:[美] 理查德·艾尔曼
页数:976页

内容概要

理查德•艾尔曼(Richard Elmann)  1918年,生于密歇根州海兰帕克。曾在耶鲁和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就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西北大学、埃默里大学、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担任戈德史密斯英国文学教授一职,还是新学院的研究员。在撰写《詹姆斯•乔伊斯传》(1959年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之前,他还撰著了《叶芝:其人其面具》和《叶芝的身份》,出版乔伊斯传后,除了其他广获赞誉的书籍之外,他整理了两册乔伊斯书信,还撰著了《国家征用权》和《都柏林四杰》。1987年5月,《奥斯卡•王尔德传》杀青之际,艾尔曼在牛津去世。为了此书,他曾耗时二十年进行研究、调查和撰述。
萧 易 1974年12月生于金陵,曾就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现定居加拿大。译著包括《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伍尔夫传》、《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等。

书籍目录

目录
致谢 ............
引言............
初始
第一章成长的烦恼............ 3
第二章王尔德在牛津............ 54
第三章罗马和希腊............ 76
第四章走到中途的唯美主义者............ 110
发展
第五章启航............ 145
第六章才华初露............ 210
第七章教导美国............ 241
第八章反文艺复兴............ 292
第九章两种舞台............ 317
第十章王尔德先生暨太太............ 348
昂扬
第十一章从弟子到大师............ 383
第十二章道林的时代............ 416
第十三章对巴黎的希腊化............ 457
第十四章一个好女人,及其他............ 492
第十五章维多利亚末期的风流韵事............ 520
第十六章逆风航行............ 552
羞辱
第十七章“我是这个案件的起诉人”............ 583
第十八章延期的厄运............ 609
第十九章本顿维尔、旺兹沃思和雷丁............ 642
第二十章逃离雷丁............ 675
流亡
第二十一章狱外的囚犯............ 703
第二十二章剩余的年月............ 731
结语............ 783
参考文献............ 788
附录A............ 790
附录B............ 794
索引............ 797
译后记............ 925

作者简介

关于王尔德的一切都是不同寻常的。在这位十九世纪最令人眼花缭乱,最迷人,也是最离谱的文人身上,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理查德•艾尔曼找到了自己最引人瞩目的主角。这部书籍让人们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书中充满真实的风格和对话,其评论性阐述含义微妙,让传主的肖像就此获得耀眼的生命力。
立足于丰富的史实,其中很多资料还是初次问世,又依靠在《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不可儿戏》和其他作品中发现的传主新面目——艾尔曼揭示了一个更甚于传统形象的王尔德,更伟大也更感人,这个王尔德不但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化身,甚至在今天,他也能以那种撩人的才智挑战我们的假设。这部书籍是传记作家之艺术的巅峰,通过它,以其独特且完整的形象,王尔德又回到了我们当中。


 奥斯卡·王尔德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觉得不管是一本书也好还是一部电影也好,给观者的感受都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让观者从书中、从电影中看到自己,因为艺术作品都是一面镜子,映出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第二部分,就是应当让观者的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得到更好的鉴赏能力。让观者在欣赏这部作品前后绝对不是同一个人。历时三个月,这本将近六百页的书读完了。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犹豫,所以推到第二天才写读后感。昨晚当看到作者写出“王尔德死了”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即便是哭了,也很难在心里说服自己究竟在哭什么。我在哭什么呢?可能是书中最后的那句话吧。王尔德先生被流放后,他对偶遇的友人说他很孤独。跳出社会“围城”的人,同样也跳出了社会的交际圈。很难说有多少道德还代表着道德,有多少道德的实质是社会从众心理的枷锁。于是,一个视艺术为最后审判的人,,就这样高傲、壮烈、哀伤的死在了社会牢笼里。道德的枷锁无往不在,却牢不可破,即便是打破了它,鼓起勇气走出去的人,又多少留恋枷锁里面的生活。枷锁,锁住的是虚伪的面具,所以,挣脱他的人必然是天真、善良的。可有时,虚伪的面具也会摆出一副天真的模样,让人近而畏惧,远而生寒。此时,我问:我承认相比较于王尔德所处的时代社会是包容的,但是这种包容难道不是偏心的吗?你所处的阶级和你所get到的money,有时决定了社会对你的容忍度。我不会去抱怨,抱怨显的悲天悯人;我也不会去试图冲破这个牢笼,因为我没有勇气当一位被流放的国王。此时的我还该为什么而哭呢?我想为你的爱情而哭泣,可是我流不出眼泪。那位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伴侣,即便在电影中以裘·德洛的形式呈现出来,也令我厌烦。我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爱情,可以以美貌为名进行的如此惊醒动魄。也许爱情真的是灵感的来源。爱情不朽,在你看来取决于爱人美貌的不朽;害怕死水一般的婚姻,所以才爱才持续的那么猛烈而持久,恨才那么果断而短暂。又或许,天性使然。特定的人过特定的生活,特定的生活塑造着特定的人。将这一切拿走,特定的人就是别人了。那时,不再有争论与躲避,也不再有崇拜与痴迷,最终成了法庭下面揣着各自心思、带着面具的过客。我不愿你受苦,然而我更不愿意你平庸。至于艺术方面,也有所启发。有时,我会疑惑究竟什么是艺术?通过这本书,我认为所谓艺术就是表达自己个性的、由自己或创造、或模仿、或借鉴产生的事物。这个事物内容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无关紧要,关键是看表达这种事物的手法是否新颖而且吸引人,是否能引起人们共鸣。是否可以去深刻的、温柔的揭露这个社会。艺术是一面镜子,不仅应当照的出个人,也应当照的出社会。作为这种形式的运用者---艺术家,该如何始终都能作社会现象的揭露人呢?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创造力如果枯竭了怎么办?不是我杞人忧天,因为我确实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就是一位服装设计师,灵感枯竭后不断用外在的东西刺激自己,最终毁灭;也有一部2004年的动画短片《Ryan》阐述了类似的事件,动画师的灵感枯竭后,在灵感衰败和迸发中疯狂。虽然在书中,王尔德先生临死前已经不愿意在写作,但是在我看来,他的灵感并没有枯竭。原因是他的同情、借鉴和矛盾。首先说同情。高中时,我就很迷恋一句话,穷而后工。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经历苦难,不经历过爱恨离别是写不出好东西的,直到后来我发现了曹操的诗词。在最顺风顺水的时候,写出了最令人叫绝的诗词。所以说“穷而后工”不一定对。那么,艺术家的这种创造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我们如果要歌颂爱情,难道一定要多次分手又多次复合?如果是这样,艺术家又怎样能快乐呢?读完本书后,我猜想: 艺术家的快乐来源于他的社会观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因为我们的社会太过客观、太过逻辑。我无法否认法律的作用,但以法为基础的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恨的基础上。而作为艺术家,请站在这个社会的对立面温柔的批判这个社会。而不是,被这个社会同化,以恨立本。关于借鉴,我到最近才接受这种做法。还记得,小学老师对待作文抄袭很是开放,曾经说过:天下文章一般抄等语句,令我印象深刻。当时还觉得这是应试教育所逼不得已而为之。直到我有一天闲读,发现毕加索的一句话: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人要想不借助任何前人的东西去创作出事物,要不就是名流千古的神人,就像莎士比亚那类;要不就是一个傻瓜。书中也说:“我们要求艺术家具有原创性,而我所谓的原创性,是处理手法而不是题材原创。那些没有想象力的人才会创作。众所周知,真正的艺术家会利用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东西,而他是什么都拿的。”这句话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创作最重要动力是矛盾。这个矛盾我在读《老子》的时候有感受到过,不过当时不是很明白,所以感觉也不是很强烈。直到我读完这本书。在读这本人物传记之前,我先读了《道林·格雷的画像》,就不知不觉的给这本书的作者打上了一个标签:王尔德就是亨利勋爵。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王尔德先开始可能是亨利勋爵,可以到了后来,他就成为了道林·格雷。道格拉斯才是亨利勋爵。或者也可以说他们俩相互诱惑。创作艺术可能真的是要在两个对立的事物中相互转换角色。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内心的碰撞,将这种碰撞或者写在纸上或者拍成电影,这也许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吧。另外,书中有写,艺术的真理就在于它的对立面也是真实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站队”,认为哪一方是好的,哪一方是坏的。正如毕加索所说:“所谓的好品味是多么可怕!品味真是创造力的一大敌人”生活或是盲目的前进,或是被命运推着前进。感谢有这样一本书,可以暂时让我缓一缓,仔细想想,我想的是什么。
  •     为美与天才辩护方曌/文为奥斯卡·王尔德写传记几乎是不可能的:与其说王尔德是一个个人,不如说他是一种人格;几乎没有什么人完整看过他的作品,可是我们好像熟悉他说过的每句话;他是如此耀眼、如此辉煌、他是无可争议的天才人物,可是他的每一点所做所为似乎都能被凡人所理解和同情。他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利希滕贝格,他是那个巍巍若玉山之将崩的嵇康,他是写作“围城”时的钱钟书,他是英语语言艺术的凯撒,他是没有成为皇帝的李煜和赵佶。可是当他哭着、笑着、开心或是忧伤的时候,他就是每一个我们 或者是我们希望自己哭着、笑着时候的样子。理查德·埃尔曼,虽然他也许是二十世纪最好的、最重要的文学传记作家,虽然他的《乔伊斯传》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杰出,虽然他花了近三十年时间去了解、研究王尔德,虽然他为了这本《奥斯卡·王尔德传》耗尽了自己剩余的全部生命。在那个长长的关于王尔德的书单上,这本书也许可以排在头三名的位置,甚至可能占据榜首,但是我们无法期待通过读这本书来了解王尔德。其他任何一本关于王尔德的书从那本蹩脚的,王尔德被判入狱三个月后就匆忙出版的《奥斯卡·王尔德诸事》,到王尔德的直系曾孙莫林·霍兰德编撰的《王尔德相册》(The Wilde Album)还有那许许多多关于王尔德夫人的、王尔德美国之行的、王尔德手稿本研究的、王尔德戏剧评鉴的书籍,我们都无法认识他。事实上,在阅读了十几本王尔德自己的书和关于他的书之后,他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他是如此天才,如此钟情于生活,如此闪亮,他是一个真正的、而不是被塑造出的超级明星,从所有的角度我们都可以去欣赏他他对于世俗生活那丝毫不留情面的刻薄,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永远凝视我们的肖像,他的永远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作品,他那自我毁灭的人生历程但是理解王尔德,你就必须成为他。而我们尽管有那么多,那么强烈的成为王尔德的冲动,但是谁也无法成为王尔德。他毕竟是一个天才,他毕竟是王尔德。这本出版于近30年前的《王尔德传》终于有中译本问世,却也是一件幸事:虽然我们无法从这本传记中了解王尔德,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艰苦卓绝的努力。埃尔曼的这本书首先是一本好的关于王尔德的历史记录它事实准确、在局部和整体间取材得当,其中的每个章节都可以扩写成一本小书,或是成为一片文学史博士论文的题材。它的叙事也是一流的中译本在这一点上也做的很好,既没有阴阳怪气的翻译腔,也没有拿着中文的俗语硬套,而是以流畅而精彩的文辞,叙述一个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我们可以想象,王尔德的天堂,也许就是他斜躺在松软的沙发里,环绕着喜欢听他玩笑话的朋友,开着一个一个关于这无聊的上帝的玩笑。埃尔曼对于王尔德对于生活戏剧性渴望的刻画非常详细,他引用了弗兰克·哈里斯的话说 (像埃尔曼提醒读者那样,哈里斯并不是一个好的第一手资料的来源,所以这话本身未必可靠,但是它仍提供了一种写照),王尔德上学的时候常常对同学说,他觉得自己一举成名的最好方式是,在“女王对王尔德”的诉讼中成为那个被告 (到今天为止,英国的刑事诉讼,公诉方一方都以“女王”或是“国王”作为代称)。埃尔曼同时提到,王尔德的同性恋行为被抓住不能被看成是偶然的虽然昆斯伯里侯爵是最险恶的一个对手,但是,王尔德在他所雇佣过的男妓中间已经留下了太多的证据,其中很多都反复向他勒索金钱,但是王尔德似乎从未真正着意去伪装自己即使是那暂时消除了王尔德是同性恋这一说法的结婚的决定,也是王尔德和康斯坦斯确实互相吸引,互相需要,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他们两人也留下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王尔德对他们的爱也是发自内心的。在诸多证据之下,我们只能认定,王尔德确实接受了同性之爱他享受其中不能自拔,也不想刻意伪装,遇到意外他也会去处理和应对,但在最终的判决落下之前,他似乎总觉得,结局不会那么糟糕。上帝作为一个剧作家,不会如此没有美感,不会如此残酷。然而,生活的剧作家不是上帝。而是人。在王尔德这出剧里,决定结尾的是陪审团和法官。对于这群既不太好也不算坏的人来说,美是只能仰视的,美太迫近了则会对不美的生活产生威胁。这种威胁虽然也许不会变成伤害是令人感到害怕的。而恐惧相比希望,是更能够促使人们行动起来的力量。澳大利亚的知名作家、汉学家李克曼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在一个咖啡馆喝咖啡写东西,广播里是嘈杂的广告和流行音乐,人们也一直吵吵嚷嚷,虽然不是怡然自得,但是大家也不觉得难受。突然,收音机被切换了一个台,传出来的,是莫扎特的曲调,悠长、动听,一下子,整个人群都安静了。有那么一两秒,每个人都不知道手脚该往哪里放了。还好来了一个救星,一个人大踏步走到收音机前面换了台,又是广告和流行乐了。人群仿佛是长长喘了一口气,恢复了刚刚嘈杂、混乱的“正常”状态。在讲述完这个故事之后,李克曼写道,是莫扎特太优雅,人们不懂的欣赏吗? 不是,人们都认得出那个美来,而且,恰恰是因为每个人都认得出这个不合时宜的美,所以人们才一定要换台,才一定要关掉它。对于美的毁灭,和对于美的创造一样,都是人的原始欲望。王尔德不会低估人性中恶的、破坏性的一面。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成为这一面的牺牲品。自我牺牲对于王尔德来说,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他从未写过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也不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悲剧英雄”。如埃尔曼所分析的,王尔德“也许会感到成为一个受难者是光荣的”,但是,“他更倾向于不成为一个牺牲品。”(he liked better not being victim-ized.)这里,王尔德对待天主教的态度是可以互为参照的,在牛津期间,他一度想皈依天主教,即使那意味着他可能丢掉所有的遗产继承权,他被罗马那宏大魅力的仪式感所深深吸引,渴望亲身的体验;但是最终,他在受洗那一天选择了放弃,在他应该出现在教堂的那一天,他送上了一个木头盒子,里面装了一束百合花。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为微妙,更为复杂的姿态。在王尔德被送上法庭之时,他似乎一直在矛盾着,与有罪的判决相比,立刻的流亡似乎并不好到哪里去,隐姓埋名的生活和牢狱之灾一样会摧毁他。因此,与其说王尔德的应诉决定是他悲剧性的选择,不如说他的悲剧,像是一种阴暗的病魔,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发作只是时间问题。最后,这本《王尔德传》似乎也是一本不错的《为美与天才的辩护书》。埃尔曼无疑是喜欢王尔德的,因为他爱美、爱天才,在他的文字中无处不流露出这一点,对于到最后还亲近、守候在王尔德身边的人,埃尔曼不吝赞美之词,而对于背叛了王尔德的人,包括王尔德最亲密的爱人也是最大的敌人道格拉斯勋爵,埃尔曼成功刻画出了这个“贪婪、狂暴、残酷”的男孩形象,读者很容易意识到,道格拉斯和他所憎恨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其实有着一样的性格,所不同的仅仅是他有着“年轻的美貌”。美与天才是需要一个能够欣赏的社会去培育的;而汪洋恣肆的艺术表现,则是需要一种相对宽松的道德环境去容纳的。不过,在有些时候,我禁不住怀疑这种对王尔德的同情太过分了些。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埃尔曼把王尔德称作是“跟布莱克和尼采一起,他提出,善与恶并不是它们表面看上去的那个样子,道德标签无法应对复杂的行为。”然而,这并不是王尔德或是尼采、布莱克才有的特点,在世纪之交活跃的现代作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善和恶是非常简单的,道德标签可以代表一切。紧接着,埃尔曼写道“(王尔德)伟大的之处部分就在于,他要求对社会的受害者施予更多的同情。”一个作者,或是一个知识分子,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愿,我们无法看出这如何能够体现出王尔德作品的“伟大”,更无法知道他何以可以与尼采、布莱克、弗洛伊德并列。埃尔曼在这一段话的最前面强调,王尔德”一直以最文明的方式解剖他所处的社会,对其伦理进行彻底的反思。”我想,这样的话也许要遭到王尔德本人的嘲弄吧。他并不是什么社会病根的医生 - 我们从王尔德的作品之中,也看不出他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病态的时代 - 恰恰相反,王尔德似乎非常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他真诚的享受着周围的社交生活,即使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也未曾怪责社会本身的不公。他最出色的表达方式是戏弄和讽刺,而不是剖析和反思 - 他的话语虽然充满智慧的气息,但是并不是典型的发人深思的类型。王尔德真正的力量在于,他并不认为生活是多么深刻、社会是多么腐败、人类是多么需要拯救,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生活在表面”的人(以赛亚·柏林语)。他的最大的成功和至今仍然感人的根源,在于他把表面的生活与并不复杂的真相用他自负的语言展现了出来。王尔德敦促我们认识到这样一种观念:我们的生命本身,应当成为一场艰苦卓绝的向美的尝试。他非常明白,去追求美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做到美则更难,而且还有在人的本性中,毁灭美的冲动始终非常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美的吸引力其实是有限的。和美相比,庸常才是一种更加舒服的状态,暴政则往往寄居在这庸常之上。一个粗鲁的暴君,和那些庸常的众人一样。因此,和埃尔曼所论述的不同,王尔德其实属于世纪之交的那段一去不返的“宴欢岁月”,他不属于今天,他不是今天我们的一员。和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贵族不同,今天的统治者们根本不屑于和你做文字游戏。当然,这不是否认王尔德的成就,他的存在毕竟提醒了我们,曾经有那么一段时光,世界还处在新和旧的当口,现代还不曾对传统宣告全面的胜利,人们珍惜天才也损毁天才,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忽略他们,曾经,一个人还可以真的以自己的艺术震撼、改变世界。我们喜欢王尔德,是因为我们都想像他那样生活,而不是他想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的悲剧是我们的悲剧,从来就不是他的。
  •     《奥斯卡·王尔德传》:通过它,刷新对王尔德的认识南都讯 记者高远 实习生余梦妮“他的才智,”艾尔曼写道,“是一种革新的媒介,在一百年前就跟在今天一样切题……王尔德是我们中间的一员。”近日,《乔伊斯传》作者理查德·艾尔曼最后的代表作—《奥斯卡·王尔德传》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部传记被誉为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各版本传记中最为权威可信的一版,早在1987年就已出版。时隔二十余年后,中国读者终于可以领略到这位十九世纪最令人眼花缭乱也是最“离谱”文人的风采。本书责编魏东说:“希望这本书能够刷新国内对王尔德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认识。”超越《乔伊斯传》之作“早在写作《王尔德传》前,艾尔曼就已蜚声文坛。”魏东介绍,在漫长和卓越的写作生涯中,作为学者、评论家和传记作家,理查德·艾尔曼赢取了国际范围内的赞誉。他最早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权威传记就广受好评,被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传记作品。“连‘之一’都没有加。”魏东说。不过在魏东眼里,《王尔德传》要比《乔伊斯传》更好。一方面,这是艾尔曼的最后一部作品,1987年5月,《奥斯卡·王尔德传》杀青之际,艾尔曼在牛津去世;而另外一个理由则来自王尔德自身,关于王尔德的一切都是不同寻常的,他是个复杂人物,是万人迷,是伟大的戏剧家,艺术至上信条的大胆拥趸—在当代最伟大的传记作家笔下,王尔德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角。《王尔德传》英文版在1987年出版后,1989年为艾尔曼赢得了普利策传记奖。《亨利·詹姆斯传》的著者利昂·埃德尔认为《王尔德传》是“传记艺术之华”。他曾表示,“这幅维多利亚时代最不幸人物的肖像超越了艾尔曼广受好评的《乔伊斯传》”。而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则称它是“伟大的书籍……艾尔曼的第二部杰作……长期细致工作的成果,它也展示了艾尔曼的细腻批评意识、广泛和渊博的学识,以及深邃的人道精神。”据悉,王尔德后来的传记电影也是以此书为原始资料。将作品研究直接打入生活的叙述中“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中,只有王尔德还在被众人阅读。”艾尔曼在书中引言中写道,适用于那个时代的各种标签—唯美主义、颓废精神、比亚兹莱时期—遮蔽不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我们提到那个时代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王尔德。“艾尔曼在写《王尔德传》时,有意在模拟王尔德本人的笔调。”在魏东的阅读过程中,他感觉到,艾尔曼对王尔德的叙述语调在书中体现时,就像王尔德自己的语调一样华丽、睿智。从这个角度看,艾尔曼的“模仿”也是极为出色的。为撰写《王尔德传》,艾尔曼耗时二十年进行研究、调查和撰述。这部书籍让人们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书中充满真实的风格和对话,其评论性阐述含义微妙,让传主的肖像就此获得耀眼的生命力。“传记作家一般来说有好几种类型。”一种就是希望把故事讲好,而还有一种则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在魏东看来,虽然王尔德有不少单篇值得单独叙述,但艾尔曼似乎是想把对王尔德作品的观察直接打碎,融入到对王尔德生活的叙述中去论。“与利昂·埃德尔写作《亨利·詹姆斯传》一样,艾尔曼的传记写作风格也较为老派,把作品和生平融入,规规矩矩来讲述,而不是剑走偏锋。”“艾尔曼立足于丰富的史实,其中很多资料还是初次问世,又依靠在《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不可儿戏》和其他作品中发现的传主新面目,揭示了一个更甚于传统形象的王尔德,更伟大也更感人。”国内对王尔德的认识浮于表面“王尔德的作品,此前国内的出版社也出版过他的作品集,但是感觉影响并不大,并没有形成像博尔赫斯他们那样的效应。”魏东介绍,反而是王尔德的一些单篇作品,在国内还有不错的反响。在他看来,国内读者对于王尔德的认识还是浮于表面,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说到王尔德,可能国内更多的读者只是看到了他的那些格言警句等表面的东西,没有进入内核去观察王尔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魏东说。《王尔德传》英文版800多页,中文版翻译过来达到900多页。这么大的篇幅,把王尔德自小时候和他父母的生活景象、包括爱尔兰的独立运动等等社会现象都涵括进去。“而这种写作,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国内压根也没有这些基础材料。”魏东说。据魏东介绍,《王尔德传》是2007年就开始计划出版了,选择该书主要是因为书本符合“文学纪念碑系列丛书”的意图。“出版这本书我们是希望能够刷新读者对这些经典作家的认识,如果能达到这一点,这本书推出来也就值得了。”魏东说,只有通过了解王尔德的那个时代,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本文原载《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15年2月8日)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父亲送我去牛津,社会送我进监狱
  •     「我聽說你受了很多凌辱。因此我確信你一定是個十分優秀的人。」——《奧斯卡·王爾德傳》——(這套頗厚的書,花了我很長的時間去閱讀,儘管我讀過幾本他的著作,也買過他的稀有版本的二手書,是在大英博物館的一家書店。也在倫敦看過關於他被「審判」的戲劇。但是對他的人生,是片段式的了解。這本書,完整地寫出了他幸與不幸的源頭和結局。值得肯定的是,他在文学上,是个真正的天才。)
  •     死重死重的上千页,八卦怎么可以这么详细,看完觉得波西和王尔德是真爱。。。
  •     年度传记巨作。
  •     就让王尔德的归王尔德
  •     非常翔实。
  •     我是对段子手这个称号好奇而想去了解这个人的。书的前半部分有点平淡,道格拉斯出场以后终于出现吸引人的部分。明显感觉到作者痛恨这个毁了王尔德的人。但是总是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也许我看得不够仔细,也许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总觉得没有把这个人交代得很清楚。谜一般的人生。
  •     有些人戏和人生是不分的,王尔德就是这样的人。
  •     不足之处,废话太多。山巅到谷底的生活。
  •     这个翻译我真的读不下去了ᵎ(-᷄८̻-᷅) 我知道已经比大多数敷衍的译文好很多 看到虾米提米斯托克利这种中文分分钟出神啊 ༼ ༎ຶ ෴ ༎ຶ༽
  •     “文学纪念碑”书系果然堪称“纪念碑”,本传记出版于1987年,杀青之际,作者去世,而这本大书以其细节翔实成为王尔德传记中的翘楚。想知道泰德街16号王尔德故居原来的壁板是什么颜色吗?想知道画家惠斯勒“欺负”他时都说过什么尖刻的话吗?想知道他是如何被“掰弯”的吗?一切一切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     怎么说呢,上千页,每一页读的都是心酸……王尔德的才华不可以语言形容,他在监狱里混乱的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唯美主义者,死的却不唯美,这应该是最大的遗憾了
  •     八卦什么的喜闻乐见
  •     悲剧人生……
  •     翻译实在不能接受,需要回炉重造
  •     唯美主义者最后死得并不唯美。。。
  •     关于王尔德的一切都是不同寻常的。在这位十九世纪最令人眼花缭乱,最迷人,也最离谱的文人身上,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理查德·艾尔曼找到了自己最引人瞩目的主角。这部书籍是传记作家之艺术的巅峰,通过这样一部书籍,以其独特且完整的形象,王尔德又回到了我们当中。
  •     作者本人有一种轻快的幽默感,这让阅读分外愉悦:)老王应该会相当讨厌别人用他的生活来分析他的作品,我猜他要是看到能写出一大长篇洋洋洒洒的反驳。:D很多人会把交谈或写作的才华用于对他人的恶意上,但老王从来只用于取悦他人和描述美。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承受了很多误解和恶意,令人心碎。从才华或人品的任何一个角度,我对他的爱意和敬意都至诚至真,始终不渝。
  •     看到后来感动的哭了
  •     又琐屑又长= =我没有窥探欲所以嫌弃它真是太太太细碎了,传记这东西还是本人写得会好看一点
  •     他有着无处安放的深情
  •     读过下半本,有些许失望
  •     王尔德像是一个贴了indie标签却又带有主流商业色彩的歌手。小聪明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总体而言我还是喜欢他的,因为在他毒舌的表面下有一颗柔软善良的心灵。
  •     “我讨厌乘火车飞一样地穿过一个国家,要观赏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是骑马。我渴望骑马走过新墨西哥城、科罗拉多和加利福尼亚。据说这些地方到处都是美丽的花,百合和遍野的向日葵。”15.10.11
  •     对不住了,没细读,就炮制了一篇东东,没时间了。总的来说,王尔德是个好人,心灵层面。
  •     所有的成功里都有庸俗的东西,王尔德把自己的灿烂人生活成了一部悲剧
  •     爱不释手。
  •     有些句子看上去只是一笔带过,背后却是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仔细琢磨下来真是佩服作者爬梳史料的魄力和功力。字里行间隐约感觉到作者(有意还是无意?)在模仿王尔德的行文风格,可以译笔未能完全将这种气度表达出来,有些长句和拗口表达看得令人捉急。
  •     关于阅读感受,这比史料和年谱的累列好看一万倍。讲故事的人,一定在写作之初就把自己也当作隐含读者预见,所以才产生如此趣味横生的传记。
  •     不知道为何独独记住他在监狱混乱的生活。。。
  •     很多内容和细节太琐碎,只能留给时间慢慢品味。我亲爱的奥斯卡,你的成就一半来自于上帝赐予你的天赋,一半来自于你活成悲剧的人生,而这些终将超越时间,如道连格雷永不褪色的美貌,传递着有毒的思想,却依然栩栩如生。
  •     道格拉斯实在是太迷人,各种意义上的。上册看完了,下册王尔德走向深渊的逆流实在不忍心看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