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瞬间》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10095964
作者:[美] 汤姆·布朗,[美]詹姆斯·沃尔特斯
页数:416页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214页 - 雷电交加

在此前的三十年间,导演们发现成功的影像无非是直接的结果记录。电影演员不得不接受训练,以期在摄影机前以自然的姿态进行表演。在拍摄时要设计灯光,特殊的化妆品也被发明出来以适应周期性电影拍摄的需求。布景的搭建不是为了演员的舒适,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摄影机的需求。早期的电影制作者们清楚地总结出摄影机最主要的功能是记录自然,但这一结论很快就被打破。人们开始认为最好的电影并非记录自然,而是来自人为设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过不断的打破常规,发掘新思想来得以进步的。

《电影瞬间》的笔记-电影瞬间 - 电影瞬间

文森特横跨画框左侧,向右侧的克里斯汀跑去,试图说服她留下来。突然,一阵风把画布从画架上吹下来,飞出左侧取景框。他一边追画布,一边转身恳求克里斯汀,跑出了画面左侧,此时克里斯汀也远离摄影机走到右侧的中远端位置。整个场景这样收尾:不久之后,出现一个透过寓所窗户向内看的溶镜,克里斯汀拉上窗帘,挡住了窗外的画框景象。紧接着就是下一个场景了,摄影机掉头在中景长镜头中跟拍克里斯汀与文森特。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352页 - 凝视与旁视

在《卢旺达饭店》中,一组白人和黑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被镜头呈现,其中比较经典的也是构成影片核心的就是雨中白人离开的片段,当白人一一上车后,“摄影机缓缓地沿客车车身从左向右推轨,把望向窗外的西方游客展现出来。其中命运哭泣的修女或者我们见过的维和人员,也没有夹杂在撤离人群中的西方黑人,只有几个不知姓名的白人角色,他们早先离开了饭店,正坐在车上凝视这个场面”,觉得这个镜头中的人的选择非常有趣,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首先修女或者撤离的联合国维和人员,由于职业身份他们本身就具有比普通人在面对这个场面时道德感更强,责任心更强,倾向性也更强。而选择不知姓名的白人角色,也意味着他们的身份未知,这样他们就更能代表普通的白人,更大方面说更能代表西方世界,更具有代表性,而他们的这个凝视也是为后续的负责做铺垫,不得不说,这个细节处还是非常高明的。

《电影瞬间》的笔记-《电影瞬间》 - 《电影瞬间》

尽管一再削弱幻觉,《猎人之夜》仍是一部恐怖电影。片中,和《圣经》(以及世俗美国)有关的幻想内容会激发我们的集体噩梦,比如,被复仇心切的父亲形象恐吓的儿童。然而,接下来我要分析的片段,不仅和影片充满悬念的(戏剧)动作形成对比,而且整体转向另一个领域。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353页 - 凝视与旁观

在拍完车子里撤离的西方人的表情之后,接着镜头转向酒店里的卢旺达人。卢旺达人则聚集在酒店屋檐下,这是一个极佳的观望场面。这些人被白色梁柱框住,缩成一团,避开了那些暴乱‘分子’。他们的处境作为一种对西方人而言的景观所具备的强大感染力,在影片内外迅速扩展,正是这个画面,成为影片的招牌镜头:恳求关注与援助的画面不得不说,正是这次观望让西方人与卢旺达人站在一起,感受到内心的道德感。而画面中被白色梁柱框住不得不说这是在暗示最终还是需要白人来援助他们。而卢旺达人在画面中的无力感则明确表达出需要帮助。与前面白人的观看卢旺达人的画面和此时卢旺达人的这个观望画面激发出了西方人西方国家的道德责任感和人道主义。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356页 - 凝望与观望

好莱坞电影表现非洲的另一个重要修辞手段是去历史化:呈现出一个仅作为西方叙事背景衬托的、神话式的单向度非洲。《卢旺达饭店》认可这个神话,但又对他有所保留。影片中的种族冲突的根源和矛盾点并未过多的去展现,只是在影片开头有所交代。卢旺达人也是脸谱化的,一种就是胡图族人,一种就是图西族人,胡图族人要把图西族人赶尽杀绝。这样交代对影片来说是最为有利的一种,也是表现西方世界的一种需要。或者说这就是西方世界眼中的”清洗运动“,就是这么简单。严歌苓的散文《波西米亚人》对非洲的一些描写,我认为比这个要丰富得多。当然角度不同,各取所需。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316页 - 颇具争议的结尾

因此,《钢琴课》对于一个富有争议的结尾(经得起女性主义批评的推敲)的独特表现形式,会在”非此即彼“式的阐释面前遭遇冷遇,因为其价值根植于它对电影惯用技法(通常用来规范对女性身份的刻画)的生动、复杂而熟练的运用。这才是优秀电影的结尾,这才是优秀的影片。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必纠结于结尾,只要有所领悟,感受到爱唤醒,感受到自我救赎之艰难,感受到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去寻求更多的东西,那么这部影片就是优秀的。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184页 - 声音的视觉化呈现

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是一部大师级作品,这类影片对于这些智者而言真的太富有哲理了。它是一部看似简单的电影,当我们为之折服的时候,我们便会错过它的复杂之处,忘掉他极为精巧的手法。看卓别林的电影,除了欢笑,更多的欢笑过后的悲伤,悲伤过后的感动。

《电影瞬间》的笔记-电影瞬间 - 电影瞬间

黑色,作为服装的颜色,其象征意味久已有之。正如安妮·霍兰德书中所写:自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以来,男人穿黑色衣服,往往与“精神躁动和个体孤独”相关联。除此之外,黑色与其他颜色之间“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或起区分某一个体的反时尚作用,抑或与19世纪的感伤主义传统特征相关”。霍兰德写道:“就其基本文学精神而言,它是一种服装剧。”

《电影瞬间》的笔记-《电影瞬间》 - 《电影瞬间》

人们通常草率地认为,堪萨斯段落是黑白的,而梦境是彩色的。为澄清这一点,我们最好将这个梦境段落作为一张心灵的银幕来考察,银幕之外的叙述者是正在做梦的多萝西,而且其地位在梦境开始时就逐渐确立起来。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69页 - 探索影像的特制

海滩上的这个场景是展示文森特所处的众多场景中的一个,这些场景都呈现了文森特挣扎的举动,他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掌控生活,努力追求所爱,并与他们和谐相处,却经常失败。在接下来寓所内的场景里,文森特与克里斯汀为钱争吵的片段就是一个例子。而此前他向凯求婚失败的场景,加上之后他劝说高更和他一起留在普罗旺斯未果的场景,以及那些他不能如愿画出自己周遭世界的场景,都是如此。海滩场景本身就有文森特受挫的迹象。他未能完成肖像画,因为油画被风吹走了,他无法掌控外在环境。他没能说服克里斯汀留下来,因为他太不切实际了——需求太强烈,而且一意孤行——以至于他疏离了自己所依赖的人。这些失败反过来意味着他无法像之前打算的那样顺利完成克里斯汀的肖像画。任何场景都有寓意,每个情节都紧密相连。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173页 - 触觉景象与消费主义

<从依靠接近触摸进行感知,到限制靠近的观看感知,这种整体性的态度转变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电影实现这种飞跃的特点或许是:它通过“运用”那种“认识性——感知相关的”双重约束手段,不但促成而且加剧了这种质的飞跃。这些双重约束手段,通常与借助橱窗展示的方式来极力灌输“欢迎观看,谢绝触摸”观念的商品拜物主义相联系——只有借助购买行为(实际的占有),才能解决控制的承诺(充分触摸)冲突,继而缓解眼睛的压力。原来影片中还用到了这么高深的手法,不是通过看书中的讲解分析,自己还真体会不出来呢!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15页 - 影戏与滴下的牛乳

P17P16P15慢镜头,悠扬歌声的片段似乎与恐怖电影难以挂钩,但是汤姆·冈宁对两个孩子逃跑的片段进行详尽分析,道出了歌声、影子、小动物与牛乳的深刻含义,原来每个细节都是对主题的呼应,也是以另一种寓意深刻的画面形式引导观众。

《电影瞬间》的笔记-第312页 - 颇具争议的结尾

作为一部融合了好莱坞经典电影和艺术电影手法的影片,一部同“女性敏感艺术气质”密切相关的作品,《钢琴课》最后几个片段尤其值得我们细致的研究。最后这个片段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同时我认为也是非常好的。两个结尾都可以说得通。爱达在海中艰难的自我解救就像是艰难的切断跟过去的联系一样,切断斯图尔特的控制,生活的框框,从而获得新生,过上幸福的生活。另一个结尾爱达深夜所想的段落也可以理解为爱达无法切断自己与钢琴的联系,无法获得新生而与钢琴沉在海底,从而获得永远的宁静。

《电影瞬间》的笔记-电影瞬间 - 电影瞬间

罗兰·巴特认为无所依附的衣物死气沉沉,这种带有虚无主义倾向的观点,是对衣物与身体分离现象的一种理论化阐释。弗洛伊德也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把分离的依附作为一种含蓄的对生殖器或者性对象的恋物式的性替代品。这两种观点都适用于这个片段,当露西亚对着访客丢弃的依附幻想时,这些衣物不仅逐渐成为缺席的身体所激发的性欲的替代品,也成为一个信号——这种身体与衣物之间的错位,其后果是痛苦的。


 电影瞬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