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欢喜》书评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39969282
作者:胡赳赳
页数:304页

谈谈当代艺术的是非

“1.8亿”“4.255亿”……当这些天价数字不断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时,注定了艺术在这个时代里的喧哗与骚动。当代艺术更是争议不断的中心所在,它是通行证,凡是艺术作品被贴上“当代艺术”的标签,便可在国内外各大展览上畅通无阻;同时它也最易被人诟病,被李陀归纳为“烂柿子”理论。当代艺术圈,有太多的声音在主张,有太多作品浑水摸鱼,反而让评论家们退避三舍,不去趟这浑水,而胡赳赳偏要于这浑水中沥得真金,写了这本《空,欢喜:扯一扯当代艺术》,于“万象”与“众生”两个篇章中谈谈他的观察,他欢喜的作品。这本书并没有考究式地用理论词语建构晦涩难懂的文章,将当代艺术隔在高高的象牙塔里;也并非吹捧式地用通俗词语组建流行文章,愉悦观众,将当代艺术拖进全球化的名利场狂欢。而是以深厚学养建立起思想资源的高地,进而点评当代艺术,谦称为“自说自话”,实则做出了客观且中肯的评价。“万象”部分涵盖广泛,从三代知识分子的美学语境、89美术大展反思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性”;从批评家对艺术的虔诚到丹托“艺术的终结”论断;从艺术区的建设到绘画流派;从抽象艺术到如何去看一幅画?既有历史性艺术事件的回溯式探究,更有对当下艺术圈各生态环节的细致考察。写作时的旁征博引,不论是中国儒家的“依于仁,游于艺”,还是道家“大象无形”、“心与物游”,抑或是西方现代主义美学,“阐释”、“本质”、“存在”等理论,于他是运筹帷幄,激扬文字。扯完“万象”,便聊“众生”。而“众生”部分,自然是众多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评论当代人的创作是最不易写好的,若批评极易得罪人,若赞赏又极易被人视为吹捧与炒作,左右为难。《空,欢喜》中点评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类别的艺术家,一路读来,也为作者捏了一把汗。他用诗性轻盈的文字直抵艺术家的创作核心,也透过这些艺术家更深入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在一个数字时代,连胶片照相机都变成古典工具的时间里,透过“只是在画画”的陈丹青,他看到了对艺术的执着与自由;透过“左脑毛泽东,右脑科学家”的徐冰,他看到了艺术并没有铲除什么,而是做了别人想都没想过的事;透过收集“地契”的毛同强,他看到了艺术对时代和历史的反思及梳理;透过描绘“末世风景”的苏新平,他看到艺术对生命的全部好感与热爱……说不完的“众生”,他撷取片段,只为“空”里的欢喜。一本书的文字虽不能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是是非非,但于读者能管窥一二,能鉴赏、批判、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来。

世间万情,不过是一场“欢喜的空无”

当代艺术在许多人眼里是一种特异的存在,鲜有大师但市场极其火爆,天价数字动辄刺激大众的神经,五花八门的作品泛滥但经典作品不多。于是看到这本书,就有种一探究竟的冲动。作者胡赳赳是《新周刊》副主编,浸溺艺术圈多年。他是怎么扯当代艺术的呢?一,“作品没有伟大与渺小、重要与次要之分,它们都是宇宙进化到当下,所能体现的最好的样子。”在引文《这就是当代艺术》中,作者对当代艺术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首先是厘清一对对看似相近其实不同的概念,如当代艺术和艺术的当代性,当代艺术与观念艺术,当代艺术与符号艺术,现成品艺术和装置艺术等等。随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更倾向于将当代艺术定义为“观念艺术”(请注意,这不同于将当代艺术等同为“观念艺术”)。如今观念艺术有一种流弊,即拼点子、拼创意。而在作者看来,真的观念艺术是“心物一元”、“心物同游”的,观念有其纯粹性,而非驳杂的集合。“以一念代万念,以一念入无念”,这才是观念。“观念艺术能够让你体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谛,让人彻悟何为当代、何为当下。为什么只有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当下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只有一个时代,那就是当代。”这段话对观念的纯粹性作了直击本质的有力说明。为此,作者提倡“艺术的教养”,或更准确的说法是”艺术即教养“。”因艺术之熏习,得种性之真谛,从而触类旁通,体察世间万情,不过是一场‘欢喜的空无’”作者还提到艺术 “放”与“收”的辩证关系:“调动七情六欲的艺术,是往外放;必须要往回收一下,使心向外驰后,回到自己的本位上来……艺术的外放,仍要回收,否则,变成各执一端,外和内需统一。真空生妙有,妙有发挥了之后,仍要回到真空。虽然是一场空,但也是一场欢喜。”这些话不论是对艺术家创作,还是对观众对艺术品的欣赏,都是非常有指导性的。二,“艺术的信徒越来越少,艺术的投机分子越来越多,艺术的‘叶公好龙’者和附庸风雅者也比比皆是。”在第一部分“万象”中,作者对当代艺术种种现象与生态进行指点,如探讨艺术批评的尺度,在《写给青年艺术家的一封信》中,作者对青年艺术家提的几点建议切中要害同时又简明易懂:“艺术之途有无数条道路,但最终之途是俘获人心。”“要想俘获人心,首先要有避免受伤害的能力。这是艺术家的必修课,也有艺术家称之为‘人性的修复系统‘“。“其次,要拥有伤害别人的能力,在作品中,使别人痛、痒、悲伤、沉重、沮丧、难过,仅仅愉悦他人是不够的——愉悦他人是娱乐界的事。”“再次,要慎用伤害别人的能力。慎用伤害他人的能力意味着,美的事物最终向善,这是真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作者并不乐观:“中国当代艺术只有市场、没有学术;只有艺术品,没有艺术家;只有买卖的理论,没有研究的学问。”究其原因,是浮躁的心态作祟,是文化的营养不够。如作者所言,“艺术行业,本来就是在大文化体系下的一个分支,天生就单薄,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背景做底子,大艺术家的产生如同痴人说梦。”三,“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在第二部分”众生“中,作者介绍了二十五位当代艺术家。和大部分人一样,只有陈丹青这个名字是熟悉的,在很多人眼里偏激愤怒的陈丹青,和其他二十四位艺术家比较起来,在艺术风格和对待艺术的态度上,反而是几乎最保守最传统的一位。“在包豪斯风格一路影响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中,这个顽固的家伙,依然守旧般的在色彩、块面、光影和内心世界里旅行。有时他也叹息,用柏林的话来警示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热忱‘;更多时候则忘了教条,听从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后天历练起来的’教养‘。”他是一个“仁”者,骨子里没跑离儒家传统。在胶片照相机都变成古典工具的时代里,画画有什么用处?陈丹青说:“我只是在画画。”书中出现的众多才情兼备的女艺术家让人眼前一亮,如同作者用来评价冰逸的那句诗:”你有一颗洛丽塔的、看世界的心;你的神情带着骄纵的、雀跃的面具。”这本书的确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当代艺术的一个全景式窗口。唯一的小瑕疵即作者文中介绍的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不是插图中出现的作品,让人一睹大作的期待落空,或者这也是一种“空喜欢”吧。

人格分裂的当代与当代性——我也扯一扯中国当代艺术

首先,先扯一扯当代这个词,当代的意思基本就是现在,不过这个词缀安在“中国当代文学”里特指1949年以后的文学,而放在“中国当代艺术”里,却流露着一股暧昧,时间不好明确划分,不过看看当代F4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张晓刚大约都是在1960年左右出生,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活跃,那我们姑且把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的艺术流派称作中国当代艺术吧。然而,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让中国艺术发展进程再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否从这里真正开始算当代,也就有待探讨了。然而,最尴尬的是,“当下的”还未必代表着“当代的”,当下的很多艺术家创作手法、使用介质依旧是传统的,不具有“当代性”的,不属于“年轻人的艺术”的,都被排除出了当代艺术的范畴。不是你年轻就算当代艺术,你丫得有“当代性”。所以,当“当代”变成“当代性”,这个词就更难解释了。当代文学的主要潮流就是宏大的集体叙事转变为个性化的个人叙事,当代艺术大致也是这么个方向。但是当代性自我、当代性他者、当代性世界、当代性认知,这些名词你看着每个都觉得眼熟,当它具体的外延和内涵可谓相当复杂。2013年班克斯在纽约开展的“居住在纽约”影响力爆棚,大众疯狂追踪讨论,但在最终的特纳奖评选中败给了你会觉得对方简直就是在鬼画符的赫斯特。理由就是不够具有当代性。然后你再看欧美某些先锋人物对当代艺术的定义和作品的评判,你会发现,诶妈,A的涂鸦是当代艺术,B的涂鸦却不是,A用现代媒介制作的被称为非常具有当代性,B同样用现代媒介制作的艺术作品被评为土得掉渣。作为一外行,我实在不太懂这一评判标准,倒是本文作者胡赳赳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主义不够用了。”在这每天产生一个主义的当代,每个主义可以存活15分钟,然后分分钟被刷新概念或者淘汰,正如尼采所说“一切价值重估”。“当代性”本来就是一个主义,而这个主义没人说得清,因为它随时在变化。所以,胡赳赳说:“把握好当下,便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密要。”而,余私以为,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恐怕就是——人格分裂,作者不断地分裂自我、扭曲、重塑、炮制幻想、制作“当代性”。因为你前一分钟想的东西可能已经过时,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最后出来的结果也可能是一团混乱与自相矛盾,但却很有可能和观众形成通感,迷惑住观众,让它们为之疯狂。而你在下一件作品中得再度打败自己。哦,这都怪这该死的时代,一场欢喜一场空。在《空•欢喜》中,《新周刊》副主编胡赳赳大笔一挥,开始扯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种种怪现状。胡先生素来笔锋老辣,在这本当代艺术的批评文集之中依旧保持这一特色,文字铿锵,像是一场“纸上扒粪运动”,经他一点,估摸着不少艺术家真会掩面而去。从中国全面模仿西方的当代艺术环境谈到谎画、假拍、抱团、炒作等艺术假象,对中国当代艺术可谓一顿拳打脚踢。不过这番批评,倒是颇为解气。批评家,总得有些自己的主见。而中国当代艺术也确实在世界面临着一种颇为尴尬的处境,一部分艺术家不断地“去东方化”,却有些像西方当代艺术的粗制滥造的模仿品,一部分艺术家不断地倾向“东方主义”,在作品里不断贴上传统中国的标签,比如国画、比如青花瓷,然而却隐含着沉重的“他者性”负担。西方人看这样的作品,往往把“中国性”凌驾于“艺术性”“当代性”之上,一如外国人看中国功夫。而这种“他者性”也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人格分裂的严重加剧。包括胡赳赳本人,在本书中都显示出了这种分裂性。书的后半部分“众生”, 胡赳赳的态度柔和了不少。如果说前半部分,他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那后半部分,他是一位称职的记者。用一种从容的笔触记录了二十余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这时候的胡赳赳,不再以批判为主,而是在采访,然后写下这些艺术家对艺术、对生命的热爱。前半本书,小“黑”了一把当代艺术圈,后半本书,却着实捧了捧当代艺术的圈子。不过,让我非常高兴的是,在这“难得温柔”的后半本中,收录了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而我也找到了自己一眼就喜欢上的。不管这个圈子的真实是如何,我想,能创作出好作品的艺术家就是好艺术家。有些时候,必须原谅艺术家的人格分裂。而不管时代如何浮躁,多少人建立私人美术馆只是为了彰显个人财富,多少人投身艺术圈不过是为了金钱名利,多少人恶意炒作抱团取暖到处作弊,我们总要相信,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忘初心”。PS.:个人感觉这本书比较适合对当代艺术略有些了解的读者,不然前半部分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不过后半部分则比较个人叙事,倒是挺好的普及读物。

疯狂的艺术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4-03/06/content_2558455.htm塞尚说:“您可以相信:人总会有出头之日的,那时就会有许多捧场的人来趋奉,他们比那些受到空话恭维的本人还要来得热心,还要更深信不疑。”这句话用在当代艺术市场,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怪圈其实早就存在,只不过大家面对怪圈的态度和承受力有所不同罢了。艺术圈不是圣地,当艺术家们意识到能够凭借自己的创造力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和令人艳羡的声誉时,当然直奔理想的目标绝尘而去。也难怪,在现今的社会里,人人爱特权,人人崇尚特权。也因此,当代艺术毫不留情地颠覆了传统艺术,尤其是学院派艺术那种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的特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解放,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创作出的越来越多的作品成为艺术品。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在调控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艺术市场在被无限放大的同时,可谓泥沙俱下。对于在艺术圈外的正常人来说,这是匪夷所思的,但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根本就是一个困境。这样的发展和演绎并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当十九世纪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鄙俗的物质主义便缓慢却不可抑制地浮出水面,直至它精心地将自己美化成为压倒思想的重器。《空,欢喜》是《新周刊》副主编胡赳赳最新出版的当代艺术评论集。评论集分为三部分:似引非引、万象、众生。这三个大的版块要探讨的都是本书的副标题:扯一扯当代艺术。你也许会说,艺术原本是曲高和寡的,供人瞻仰的、阳春白雪的,它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没错,但是当代艺术又确实如作者所说“别把艺术当神,别拿艺术当真。”正如作者在似引非引中写道:“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与物质,却未能引进制度,于是,便成了一个成本很高的‘风险社会’。”这样的引进在艺术界的呈现就时将自己的意识无限制、无包容地表达出来,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胡赳赳提出的“格”的问题,关于“人格”、“国格”与“艺术格”的关系。现在的潮流是,大家蜂拥在纸醉金迷、功成名就的路上,根本无暇顾及这三个格,就算有清醒、自重者顾及了,也会被蒙昧了双眼的同行们如打落水狗一般掀翻在地,这个风头是出不得的。这就难怪学者李陀会对当代艺术形成一个“烂西红柿理论”:当代艺术好比一筐西红柿,有的是好的,有的是烂的;有的看着是烂的,擦擦看原来是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好西红柿从筐里摘出来,不受烂西红柿的传染。  当代艺术大门的开启,避不开两个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和安迪·沃霍。前者开了让蒙娜丽莎拥有无数张面孔的先河,当然更引人瞩目的是那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1917年,杜尚把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这就是《泉》,自此,神圣的艺术跌落尘埃。安迪·沃霍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人,当艺术圈的后来人对着他用丝网印刷创作的《玛丽莲·梦露》和《毛泽东画像》兀自沉思时,他正游刃有余地做着设计师、艺术家、导演、公司老板、摇滚乐队经纪人、出版商、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和《访谈》杂志(Interview)主编。这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说过一句蛊惑人心的名言,“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但他又告诉世人。“如果你想了解沃霍,只要看一下我的绘画、电影以及我本人的表面就够了,这就是我,表面背后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其实,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轻描淡写,这个混迹于纽约前卫艺术圈的外省青年是深谙他身处的现代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的,也因此,他的工作室“工厂”备受文艺圈名人的青睐,这些人的频繁光临让“工厂”成了一处名副其实的名利场。另一方面,因为安迪·沃霍洞悉了这个社会的本质,他才更善于用貌似无意义的作品阐释他要表达的思想理念。胡赳赳对当代艺术的解读是冷静的,他扒开了当代艺术看似辉煌光鲜的外衣,从艺术的内里,也即艺术家们自身的创作、运作,批评家们的阐释以及帮助艺术家理解他们自己和世界,以及促成和奠定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语境等角度去阐发的,也因此,我们这些艺术爱好者们有幸在阅读《空,欢喜》时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当代艺术进行赏析。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做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被称为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其中的文化和艺术板块,很多话题都在业内引起轰动,胡赳赳是《新周刊》的副主编,那么,由他来出这么一本”系统论述当代艺术的批评文集“,到底说来,还算是靠谱的。胡赳赳是当代诗人,著名的媒体人,我曾经看过他其他的作品,文风老到辛辣,观点鲜明而且透出睿智——这样的风格,写一本当代艺术的批评文集,无疑是绰绰有余的。书中共分为三个部分:1,向大众解释”何为当代艺术“以及”如何欣赏当代艺术“对此,业内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作者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便只有罗列各方好汉的定义,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了。胡赳赳更倾向于将当代艺术定义为”观念艺术“,且他认为,观念艺术能够让你体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谛,让人彻悟何为当代、何为当下。”当真正了悟观念艺术之后,便能‘观空’了,也能观到‘空’原来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场‘欢喜’——这是书名《空,欢喜》的由来。”作品没有伟大与渺小。重要与次要之分,它们都是宇宙进化到当下,所能体现的最好的样子。因此,只有全然接受当下,心平气和地专注与致力于手上的技艺,才是艺术家的本然写照。2,对三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种种形状进行剖析和深入思考作者探讨的话题有很多关于艺术批评关于当代艺术与中国现状关于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不同观念甚至目标直指当代艺术中的糟粕:作弊、谎画、抄袭……怎么样欣赏一幅画艺术家的习惯与生活方式……各种流派,各种风格,作者都简单的进行了剖析与分析,尤其是在论述到当代艺术家中那些急于出人头地的人,把作弊发挥到惊人的极致这一章节中,作者还细致地进行了分类:抄袭,炒作,假拍,吹捧,拿奖,抱团,卖身,投机。面对这些乌烟瘴气的状况,作者说:艺术的信徒越来越少,艺术的投机分子越来越多,艺术的“叶公好龙”者附庸风雅者也比比皆是。关于当代艺术,学者李陀有个更为生动的比喻:“烂西红柿理论”:当代艺术好比是一筐西红柿,有的是好的,有的是烂的;有的看着是烂的,擦擦看原来是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好西红柿从筐里摘出来,不受烂西红柿的传染。——这或许就是当代艺术的现状:不完善,未完成,有活力。3,遴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余位当代艺术家肖像、作品及重要评论。艺术和评论向来是分不开的,音乐有乐评,电影有影评,书有书评,当代艺术自然也有属于当代艺术的评论,评论某个艺术家或者某个艺术家的作品。若评论得好的话,对于评论人和艺术家本人都是双赢的结果,哪怕说的不好,也不尽然都是坏事——不管是被人夸还是被人骂,能够赢得关注,本身就已经赚到了。混在艺术圈子里的人那么多,能够熬出头的却寥寥无几,纵然作者说:你甘心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多长时间内被埋没,与你的才华是成正比的。可是很多时候,才华并不一定等同于成功。才华惊人者多,而能够站在金字塔尖的人却从来只属于少部分人。无论是盛名在外”一直在画画“的陈丹青,在画展上开枪震惊艺术圈却甘愿成为爱情的俘虏的肖鲁,被称为”中国精神病艺术之父“的郭海平,还是坚持初心的孙初,坚持收集地契的毛同强,创造了药艺术馆的黄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艺术圈里坚持着,或图名,或图利,或图实现理想,或图追求真理……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得艰辛却又无比坚定。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叶芝的几句诗: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我想,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也正是如此,纵然它流派纷呈,纵然当代艺术圈内各种龙蛇混杂,纵然艺术家们水平参差不一,纵然有很多投机分子在其中赚得盘满钵满,纵然有很多才华横溢者却穷困潦倒……但是艺术仍旧不失其初心,大批的艺术家们也仍旧不失初心,坚持着用一幅幅画、一个个装置、一个个行为艺术来”划破肤浅与庸常“,来带给人们关于美的享受,关于真的震撼。毕竟,在这个以成功为一切行为准则的当代中国,能够依然有大批人关注艺术,怎么说,都是值得庆幸和满足的。

艺术是什么

当艺术逐渐成为娱乐消遣物的时候,小众便不再锦衣夜行,大众则趋之若鹜,形成一种所谓的“艺术繁荣”假象。当“这个时代没有大师”的言论充斥在各个文艺评论中及艺术专栏里之时,有些人预言:艺术已颓废。当一些人堂而皇之地将艺术家的称号冠以自己名下的时候,大众却不禁要问:何为艺术?随手翻开一本关乎艺术的书籍,晦涩难懂的字句,大段大段引用名人名言,在不知所云里,似乎参透了艺术的真谛,艺术就是梦呓。在这本《空,欢喜:扯一扯当代艺术》里面,谈及更多的是绘画的艺术家,或不羁,或隐遁,或愤怒,或坚守,总之就是要和正常人区别开,将与众不同进行到底。用老百姓的话说:真个性!作者胡赳赳,《新周刊》副总编,和少年即成名的作家蒋方舟系同事。他在书中列举的艺术家非新锐即新贵,抑或领域权威,不时将艺术领域的流派、思潮、学术列举出来,并大肆抨击艺术圈的种种怪现象和潜规则,与时下流行的“吐槽文化”无异。作者胡赳赳在标榜什么?他究竟想呈现一个怎么的艺术给大众?其实,他也是在解读,虽然仍感乏味和晦涩,但毕竟已开辟先河,因为是带着有色眼镜审视着艺术,大呼过瘾或玩味不已绝不牵强。艺术大抵如此吧。书读了一半,仍觉得艺术还是小众的玩物,大众终究是无法企及的,你可以指责一些人物雕塑的哗众取宠,你也可以对某些画作的平庸嗤之以鼻,你还可愤然咒骂行为艺术的荒唐无聊,但这就是艺术。艺术可以承载使人温暖的情感,也可以为附庸风雅寻找托辞,她有命运,即便多舛,也可以用气若游丝的手描摹出病态的美。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被笼罩了一层高雅的光环,似乎一切俗不可耐的东西都无法进入,当本山大叔与高校教授对二人转是否俗一事争论不休之际,一个崭新的结论横空出世:大俗即大雅。反之亦然。既然雅与俗都是艺术,那么是否又将艺术派生出新的门派呢?雅艺术与俗艺术。在西方的艺术领域里,有雅皮士和嬉皮士一说,这两者不仅仅是艺术的流派,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处事哲学,不拘泥于形式,你也大可远离这两者。东方的艺术形式在遵循中庸之道的过程中,总想将“拿来主义”炫耀一番,似乎没有梵高、毕加索、塞尚、蓬皮杜就不是艺术,说直白点,就是以标榜西方艺术为荣,以西方艺术为艺术的风向标,每次读那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时,总会情不自禁流露出对捍卫艺术原创的尊重,以及对谄媚嘴脸的剽窃艺术的鄙夷。书中谈到一个我曾思考过的问题,抄袭他人叫剽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抄袭自己的作品算剽窃吗?当初郭敬明凭借《梦里花落知多少》赚的钵满盆满,正春风得意之际,被无名作家庄羽起诉抄袭其《圈里圈外》,郭小四不予正面回答,倒是其万千脑残拥趸为其狡辩:是自己抄袭自己。何出此言,尚无出处。对于这个剽窃自己作品的问题,书中只是对作者本身的创作能力产生了质疑,对商业化日渐变本加厉加以诠释,似乎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艺术圈也是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书中众多艺术家中,我只知道陈丹青,短发大眼,戴一圆框眼镜,终日穿着中式对襟短褂,开腔便是义愤填膺状,沉默便是洞悉世间之态,被作者冠以艺术上“保守”力量的名号。因为他的保守,被大众熟知,因为他的敢言,被大众认可,因为他的普通,被大众喜欢,因为他的厚重,被大众难忘。看他的画作,第一感觉就是真实,与当下的“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相得益彰,是为接地气,这也可以是艺术家,不做作的艺术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都说书生意气,在这似江湖的艺术圈里,又怎能缺少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者无畏劲头呢。艺术家缺少不了色彩,那是艺术的魂,浓墨重彩或淡淡几笔都是风格一种。艺术是什么,我说艺术就是浓妆淡抹后的喧闹和异想天开前的沉默。

啥是当代艺术?

说真的,对艺术是啥,还真没概念,只是凭自己的欣赏来看待作品,那个美,那个丑。对艺术终结了的看法,也算不是第一次看到,只是不知是啥意思。然而读过此书,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到现在的艺术,已经脱离了传统,脱离了纸笔。想摄影、摄像、行为、工艺品等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只是看是谁在弄它们。想想,达利的《泉》,只是在便池上签个名,立马就成为艺术品,身价百倍。正如书中写的那样,现在的艺术已经进入个人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因为他们的身边拥有纵多的工艺品。就看他如何将它们转变为艺术品。我,对待这些,还真不习惯,这是炒作么?图书中,对当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家进行了阐述,让读者了解到最新的当代艺术的前沿,感觉很不错的图书,内容也不长,短小精干,用几页纸陈述了某样观点、某位艺术家。

让当代艺术进入大众视野

“当代艺术”是以具有当代性的观念为出发点创造的艺术。“观念”就是思想、意念。创作出来的艺术成品只是观念的器皿,用这个形式装什么思想、表达什么意念才是重要的。
当代艺术不是简单的“当代的艺术”。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供我们理解,就是当下的生活方式,只有一个时代可供我们阐释,那就是当代。当代性是衡量当代艺术的一个特征。歌德说:“不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对艺术当代性的强调。
“从一堆烂柿子里挑几个好的”的当代艺术
凡有流布,必有流弊。东方文化以碎片化的形式输入西方,被错误理解、诠释后,又反哺东方,以至于现在,最伟大的东方文明却在西方。作者指出,艺术与现实不可割裂,艺术家该有担当,立人格以助国格,传承中国文化的美学趣味。
人格的力量,在于提高作品境界,教化人心,使无神论的中国在宗教之外得到心灵的净化,达到“坐卧立行,皆有礼数;洒扫庭除,皆懂应对;诗画酬唱,皆能敏制”的境界。所以,给艺术一个“人间宗教”的名分,是褒扬其普世意义,利于建立“一个真实而负责任”的当代艺术版图。
要说明的是,说艺术可代替宗教的教化作用,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实用主义说法,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更准确的说法是“艺术即教养”。美学大师朱光潜这样解释:“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悲苦。他有自己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可以算得一个有“道”之士。”
从中可见,艺术的“作用”并不是其目的,而是其特性,艺术本身就是教养,就是智慧,就是美,并不需刻意打造琢磨,它自有其力量。
史铁生写过一个很美的句子:“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所以,当代艺术中烂柿子很多,却也恰恰意味着它有着大有可为的前途。
希望当代艺术能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真正以美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眼睛。
艺术批评的任务转变
艺术是很难以判断的东西,它接触门槛低,谁都能说上话。比如,《红楼梦》那么普及,有研究了一辈子的红学家写点评,但也有隔壁王大妈随口说的:“哎呦那林黛玉病怏怏哭啼啼谁娶谁倒霉呦……”
另外,艺术领域也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外界因素,商业价值混淆在艺术价值当中,难分难舍。用价值判断来衡量艺术家,是时代的误判,而不是历史的最终判断。
再者,艺术进入多元主义时期,不存在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式,碎片化浪潮席卷一切,艺术中心到处都是,批评家找不到一套适用的艺术批评标准。
书中引用丹托的理论的观点——当今批评家的任务是阐释、解释作品,在帮助观众理解作品的同时,也帮助艺术家理解他们自己和世界。
这样看来,批评家与艺术家是合作互助关系,既互相促进,又减弱了批评的锋芒,避开了一些纠结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视角。
调侃当中的担当与愿景
本书封面上写着“解构作弊艺术轻佻的假象”,果然,许多文章极尽辛辣嘲讽。《作弊的艺术》,看起来像一篇攻略,教艺术家们如何投机取巧,四两拨千斤地得到名利双收的成果;《艺术家攒人品》,也像一些成功学书籍一样,以问答的形式教导艺术家们如何搭建人脉、维持形象;《谎画》揭露了一种令人无奈的不良风气,列举的条条烂借口令人捧腹……
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甚至油腔滑调的文章,实则体现了作者对当今艺术界种种乱象的深刻认识,揭开裹着伤口的纱布,才能对症下药。
艺术走下神坛
若感觉艺术遥不可及,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尝试去了解接触。美学听起来神秘缥缈,实际上研究的就是最简单、最普遍、最易于感知的东西。
作者作为浸淫艺术领域多年的《新周刊》副主编,从多年经验中信手撷取,用白描的方式,呈现了一幅当代艺术速写,层次明晰。第一层,是对当代艺术的大体描述,从观念、现实、人格、尺度等方面描绘;第二层为当今艺术各现象的剖析和走向的预测,解读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界事件,并介绍了艺术理论的现状与发展;第三层进一步分析解释,以《意派论》为例详细阐述新型艺术理论,另有提出中华玄学文化在抽象艺术中的地位等等;第四层立体展示当代中国艺术家众生相,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余位当代艺术家,细致生动地描绘他们的真性情,使一位位艺术家的形象在书页中鲜活起来,并配有大量图片,直观展示艺术家本人肖像及其作品,表达他们的艺术信仰以及对艺术生命力的维护。
由此,本书的总目的“完成当代艺术从圈子化向大众化的转移”,得以较好地完成。
这本书的语句介于专业与白话之间,偶有术语引用,读起来不会艰涩难懂,也不会寡淡无味。读完之后,对于当代艺术这一高渺存在,不敢说理解,但起码增添了不少亲近之感。
书中出现了个别错字,如P37林风眠错为林凤眠,刘海粟错为刘海栗,一眼看出是不影响读书理解的,这错字出现在这里,倒另有一番“艺术不论高低,大家名号亦不入我心”的诙谐感觉。

浮华之下灵魂成长:西红柿的奋斗史

在我眼里的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享有特权的阶级,在大饭店里喝着红酒,为奢侈品做着设计,与纽约来的收藏家和策展人共进着晚餐,在画布上从事着金融事业。看,艺术的特权如此诱人,可以胡作非为。一切以艺术为名义,可以做常人不及的事,艺术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正常人。看了胡赳赳的这本《空,欢喜》之后,我纠正了一直以来对艺术家这个群体的偏见。艺术家是那么好当的吗?是的,在北京,这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火热的艺术品市场,开着名车的前辈老师以及越来越高企的拍卖价格,是如此地蛊惑人心。但是,在那之前呢?白天在CBD开会,傍晚可能在人民大会堂里出席某个晚宴,听最好的音乐、喝最好的红酒,满桌都是精英,晚上再后海或者工体南门谈论政治、传媒、艺术和个人发展,回到家里,是一间筒子楼的出租屋,或是很远的郊区,或是每个月4千元房贷的新房。在北京东扩的CBD,一边是摩天大楼,一边是乱哄哄的驴车和东郊市场。20%的人吃俏江南,80%的人吃成都小吃。艺术家之路更是如此,别人的画室永远比自己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是生命中的作品展览之路。前辈大师告诫你:傻逼,怎么就把艺术当真了!这是胡赳赳给我展示的真实的艺术家成长之路。对一些人而言,艺术是梦想;对另一些人而言,艺术是现实。梦想是“立命”,现实是“安身”。安身者多,立命者少。这就是艺术生态现状。无论是“立命”还是“安身”,在这个成本很高的“风险社会”,“欲望号列车"横冲直撞,”成功学火箭"扶摇上天,生命被漠视,情感被归零,众生如山下蝼蚁,苟且而活的当代里,艺术家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路途?学者李陀对当代艺术有个“烂西红柿理论”:当代艺术好比一筐西红柿,有的是好的,有的是烂的;有的看着是烂的,擦擦看原来是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好西红柿从筐里摘出来,不受烂西红柿的传染。“那么,怎么就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西红柿,并能保证从筐里摘出来呢?胡赳赳认为:艺术之途有无数条路,但最终之途是俘获人心。而人心的俘获并非一蹴而就,首先你得让自己成就金刚不坏之身,能有避免受伤害的能力:美术教育、生活的窘境、环境的影响、人心的背向以及对卓越艺术家的模仿,还有如文盲例如我这种类型的人所说,把自己弄成艺术家的标准生活方式,享受艺术家的待遇而出不来作品等。其次,你要拥有伤害别人的能力。在作品中使别人痛、痒、悲伤、沉重、沮丧、难过,仅仅愉悦他人是不够的。再次,你要慎用伤害别人的能力。艺术,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普通事物获得神性,点石成金。它还是读心术,这比创意或智性层面更深入, 也更难学习。那些我们眼中的艺术家有多少是能够做到的呢?胡赳赳将该书分为三个部分:似引非引、万象、众生。其中“似引非引”向大众解释“何为当代艺术”以及“如何欣赏当代艺术”的问题;“万象”将对三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种种行状进行剖析和深入思考;而“众生”则遴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余位当代艺术家肖像、作品及重要评论。在”众生“这一部分我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近了真正的艺术家。玩艺术,不管玩的好还是玩的烂,都能够让你的灵魂成长!看到”众生“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信服于这种说法。在艺术王国里,浮华之后的灵魂成长中,一定要让自己成为被挑出来那一个好的西红柿。

和当代艺术来一次深度拥抱

作为一个小年轻,偶尔深刻沉静,偶尔简单好动,经常小清新,也磨文史哲,但是“当代艺术”这样高深的殿堂级的概念,似乎一直离我很远。但是,赳赳老师却在这本书里给予所有的小年轻们一次公平的契机,让我们可以与当代艺术来一次拥抱,哪怕只是轻轻地 擦肩而过。关于当代艺术,赳赳老师以自己独特的腔调和视角,做了全方位、多口味的剖析。有关于当代艺术整体情状的描述,有艺术圈里种种怪像的揭露,有二十多位最具代表意义的当代艺术家的点评刻画,更有100多幅最具价值珍藏作品的集中披露。你可以看到他的犀利、他的宽阔、他的调侃、他的幽默、他的理性、他的动情。赳赳老师以四年的心血积攒,全情投入,深度拥抱,真心对话,所以——这部作品,怎么说来,都是值得一读,都是动人的。空,不是无,而是一场欢喜。推荐它。作为入门课、作为随身卷子、作为艺术收藏参考,都恰如其分。

狼藉的欢喜

我很怀疑,如果面对这本书的是一个过去并不了解当代艺术的读者,到底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是繁华后的空,还是勉强能琢磨出一点欢喜。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容易说清外延,难以概括内涵的概念。在零八零九年前后,艺术品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可能是少数的几个涨幅华丽地超过房价,但是又暗潮汹涌低调过猪肉价的商品,在大量的资本操作里,到底是什么在推动价格的上涨,是艺术性?还是艺术品中的中国性? 而胡赳赳的《空,欢喜》号称要扯一扯当代艺术,于是在开篇的《这就是当代艺术》里,从“当代性”“现代性”聊到“全球化”;从“观念” “转换”谈到“装置”“媒介”,一段未有定论的推导以后,当你以为他要在概念里钻进牛角尖的时候,忽然话锋一转,开始谈东方美学里的“境界说”,进而谈到“艺术的修养”与“人性”,批判的旗帜就此竖起,当代艺术之肤浅、之哗众、之半吊子,劈头盖脑。原来厘清当代艺术的概念并不是他的目的,表达对于当代艺术(其实主要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普遍的不满才是。但你看这些不满发端处其实是他本人古典文人情怀的挫伤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要求被忤逆。所以胡老师总是张口闭口“心物一元”“超然物外”又或者“依于仁,游于艺”。世人总有一些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需要寄托于人,艺术家和艺术品是最完美不过的载体,发现“所托非人”,貌似理性的批判一番是很合理合情的宣泄,只是这还要硬说欢喜,未免透着一点狼藉。尤其批判过后如何是好,他说:“它(当代艺术)扎根之处的根系尚浅,它并没有将自己融入到一种伟大而自觉的文化传统中。这意味着它有着大有可为的余地,这值得庆贺,正是由于当代艺术的‘不足’,才成为广阔天地。以上便是我对当代艺术的全部意见,我必须宣称我只是在自说自话。”看,多圆满又多地道的批判。完全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纯属个人意见”,换而言之,被评价对象何去何从,他概不负责。当然作为近距离围观当代艺术的媒体人,而不是投生其中的艺术家或者学者,胡老师没有确立一种概念,贯彻一套理念的义务和责任,展示一个媒体人应该有的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也许本身就足够了。况且在《万象》版块里,也不乏妙语,《写给青年艺术家的一封信》《艺术家攒人品》《谎画》把针砭时弊的不满,化成了嘴角一抹笑,很贯彻《新周刊》自造的“知道分子”身份,且有巧有妙。只奈何篇章编排透着专栏凑堆的气息,没有脉络线索,一些看起来很时效的文字,比如为某一个展览写的捧文,或者描述某个艺术家早已经完成的作品“正在进行中”,都相当给本书的新鲜度打折扣。当代艺术写得有点不当下,总有一种看到好看但过季款时装的遗憾感。往下走过《万象》到了《众生》,吊诡之处浮现,胡老师说起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局总是贯彻“水平有待提高,拼的全是中国味”的口径,可说到个人又总有敬叹,仿佛大家比比皆是。总让人感觉这本书似乎在说一个东西,又好像是两样事情。好恶标准非常微妙。幸亏《众生》中所选人物在中国当代艺术上大小都是可以算得上家,徐冰、何多苓、冯梦波……全当看当代艺术群像,横向比较,各人脉络传承隐藏其间。只是图书配选代表作品总是与正文所提不同,加上布局随意,总觉得读者要是没那么懂行,隐藏的脉络也许很容易就被错过了。所以只能说作为胡老师的作品,内容透着欲抽身冷眼抽不脱的违和感;作为一个编辑的完成品,内容罗列感大于结构感,和封面的暗纹和零零落落的烫金,倒是挺好的呼应。


 空,欢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