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不到的寻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01091250
作者:张弘
页数:318页

章节摘录

因寻常而不寻常    若说李香君是孔尚任的梦,侯方域则更多的是醒时的孔尚任自己。毋庸置疑,他在侯方域身上倾注着自身的心境与体验。虽然孔尚任生于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又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员外郎等职,对朱明皇帝谈不上什么情意,可这个孔子六十四代孙,对汉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大抵怀着剪之不断的情结。所以,他会在江南治水之余,踏遍南明故地、结交明末遗民,会仰问“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会在心中体谅地为遗民们剪去脑后长辫,将他们的面孔与他的叹息熔于一炉,熔出一部《桃花扇》、一个侯公子。    不必奇怪为什么在过往的舞台、银屏上,少有以侯方域——这个如此重要的人物为第一主人公的作品。我们若皈顺于过分“嘹亮”或过度“正统”的创作观,便会断言,尽管有“明末四公子之一”的美誉,侯生却是不可能做主角的。他一不是烈士,二不是英雄,既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也没有扶危救困的智能。这个寻常极了的名门子弟,不值得崇拜、不值得敬仰、也不值得褒赞。若说李香君是成也“完美”败也“完美”;’在我看来,侯方域便是败也“寻常”成也“寻常”。“败”,是指他被忽视、贬斥多年,坐够了冷板凳;“成”,则指这个形象所实现的艺术价值。    他这个寻常人,像大多士子一般的忧国忧民,亦像他们一样,不至于因此愁眉苦脸、坐不安席,倒是寄情山水、纵意冶游,以遣忧思,明明白白说道:“虽客况不堪,却也春情难按。”虽失之轻浮,也真率难得。受众亦可据此推断,要这个风流客去做擎天柱,殊不可能。    但这个人一点都不令人生厌,哪怕他浑身都是寻常的缺点:阮大铖险些只用一副妆奁便“打败”了他,书退左军时,他洋洋得意,丝毫不察个中圈套,庙堂经验之缺乏叫他动辄糊里糊涂便置身险地,至于花月之盟、香君安危,就更顾不上了……整部《桃花扇》,但见侯方域忙忙碌碌、东奔西走,终是一事无成、两袖萧瑟……可我们不但不生鄙夷,甚而还时时得见其可亲、可爱之处。“却奁”一折,侯生被香君“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一语惊醒,立时呼道:“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闻过即改,不失其节。他政治上的单纯、幼稚,也都建立在“心系天下”的基础上,那暖烘烘的血气,也叫人欢喜。虽说难扶大厦于将倾,可他的确也在百折不挠地行使其影响。直至“会狱”,侯生身陷囹□,仍不失乐观、忠奸分明。    这是个足够真实的人物,有所为而无作为。我们体谅他,便是体谅自己,接受他,便也聊可自慰。要是史可法不曾死、南明不曾亡,侯方域仍可这样繁忙、琐屑却轻松地活下去,他心中那点星火,仍可有所依傍。可惜所有的不幸都发生了,顷刻间千仞高山,夷为平地,从前坚守与相信的一切,顷刻间全然毁灭。侯方域——不,是明末大批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平生最艰难的一份问卷:国破朝亡,何去何从?    有人很快转换角色,重佩朱紫;有人不惜孤注一掷,玉石俱焚;还有一些“侯方域”,又清醒,又痛苦,越清醒,越痛苦。他可以投清,然则“投新主无颜”,这是他做不出的事;也可以抗清,可又“挽狂澜无力”,这是他做不到的事。双重“无能为力”将他逼入绝境,既无法克服任何一种,做出选择;又不甘一动不动、活活闷煞。好在人类精神,也有“自救”的本能,这个本能敲醒了中国士子千百年来积淀的“智慧”。这是自我解脱、处身立命的“大”智慧,亦是走投无路、惟求心安的“小”智慧,他们有了第三条路:出家。    出家,意味着切断与俗世的联系。这能暂时平息他们纠结的内心,使之不必在留发与留头间苦苦挣扎,也提供了一个观望的机会,以便从容考虑下一步,或隐遁山林,就此终老,或一朝顿悟,重踏红尘。不,并非“贰臣”,这第三条路谈不上“变节”,于局外人看,当是可悯的无奈,局中人呢,大抵以之为唯一的、不乏自嘲的解脱。    显然,孔尚任写侯方域,意不在为之表功,也不在于鞭挞、谴责,从作者本人与清廷的分合由缘之中,也可揣测,他若早生数十年,兴许便是一个侯方域。一个曾经意气风发、流连花月,曾经胸怀大志、舌动风云,最终走投无路、心灰意冷的士人。这个“人”,这个“人物”从出场到结局,始终行走在一条发展着的线索上,他走过了一个王朝、一个人生,也走出了一个随时随势而变的个性。从创作年代看,《桃花扇》可谓清初的“当代戏”,爱新觉罗氏能容留这样的作品,实在不乏器量,孔尚任敢写出这样的作品,亦是个有骨气的读书人。    那就让这个读书人笔下的读书人来做《桃花扇》的主角吧。他能使多年来潜藏于原著之中、又一直被忽视的中国土子之困境与遁逃,得到一个独特的抒发,这亦是《桃花扇》极为特别的价值,我是这样想的。P6-P8

后记

“张先生是哪里人?”    “苏州。”    “张先生家在哪里?”    有时我依旧回答:“苏州。”    可若旁人再往下问,我的思绪便有些游移了。    人们居住之处,可称为“家”;挡风御寒之处,可称为“家”;亲人维系之处,可称为“家”;身之所在、情之所系、心之所栖一致之时,“家”便完整些、圆满些,当然这也实在难以强求。    我人生之初是在苏州度过的,从懂事至离乡,期间搬过好几次家。在十二岁去南京前的那一段日子,我住在外祖母家,在外祖母的慈怀下,得以避开些许因世事变故引起的风浪波及。但那时仍隐约约只觉这个家毕竟是临时的,毕竟还不是“我的家”。工作后我到处流动,也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渐渐的,老家于我来说,更似一个概念。若不是静下来回忆,少时那段最深的记忆,只怕就真要在记忆深处沉眠了。    我记得苏州那个小院子,那是我的出生地,那里怀抱着我短暂的童年。整理《牡丹亭》时,我对剧中“后花园”感受之深,一面固然是被杜丽娘心中的园林打动,另一面,也缘于戏外的、我心中的情结。我怀念着我小时家里的花园,怀念着园中的那口井。    仿佛遥遥地定位,我的家从“苏州”缩小至苏州某条巷子、巷子中某个门洞、门洞内某户院落、院落里某个花园、花园中某处树下、树下那一口井:这里面,深藏我的童年。    我记得家中还另有一处大园子,大人们便将我这个院子,呼做“小院”。我记得小院里有很多树,桂树、石榴树、枇杷树、桃树、栀子树、白玉兰树……最大的是一棵枣树。在玉兰与桂树上,还躲着许许多多的青妆鸟。偶有隔壁人家拿了汽枪来打鸟,我们便会抢先一步将鸟赶跑。“嘘、嘘……”然后便是“呼啦啦”、“啪啦啦”,鸟儿都惊起了,云似地从枝叶间升起,等到夜间,万籁静寂,又降入浓翠之中。    我那口井,便在院中一株樱桃树下。    那是一口老井,井栏颇低,大入总是让孩子们离井远一点。越是让远一点,我们便越想靠近些,想要探探井中的奥妙。那井中,一定是有些什么的。不然,金鱼丢下去,怎么便活了呢?    小时家里养了些金鱼在缸里。一旦有鱼快死了,父亲便会说:放到井里去吧。我便将鱼舀入桶中,大人们提了桶,连鱼带水往井里一倒。再后来吊水,桶里便时常会吊起活泼泼的金鱼来。它们都在井中长大了。分明奄奄一息的生命,进入那深深的洞中,竟得以复活。我思来想去,都免不了好奇。我想,那井中,一定有些什么。    我又有点害怕,对那口井。    那时我们日常用的,是储在缸里的水。然而冬天缸中不便多存水,否则晚上一冻,水结了冰,缸便会裂开。冬天又不常下雨,水很快用干了,这时便要去汲井水。    宅子里人口本来就少,晚间来往小院之人更少。晚上汲水,母亲也怕,总是让我陪她去。    “二官,”她唤着我昵称,“吊水去了。”    ……

内容概要

张弘,国家一级编剧,文化部表彰的昆曲优秀主创人员。

书籍目录

心归何处
桃花扇
半树枯槐吊君王
宫祭
惊醒的花园
牡丹亭
捡回失落的图
铁冠图 观图
渡不过的渡僧桥
白罗衫
有情有趣演红楼
红楼梦折子戏五折
寻(目录讹作找,非也)不到的寻找
临川四梦汤显祖
写给自己的戏
梁伯龙夜品女儿红
井 代后记

编辑推荐

《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编著者张弘。    选摘:倘若我们把“看状”当做高潮,简单的“杀盗”便可为全剧收尾;但如果“看状”不是高潮呢?高潮又是什么?我想,是“如何面对”。是徐继祖在明白身世后,如何面对父亲。我不预以破案为戏剧重点,着力想表达的,是主人公直面亲人亦仇人时,内心的巨大冲击。

作者简介

我们行走于人生之路,不经意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到底能不能找到,或找到了却不自知,或是没找到却已满足,只在寸心之间。这本书不过漫谈闲笔,所可以无愧的,是我的确将多年来的困惑与得失,凭借文字,坦诚地交付了。


 寻不到的寻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小谈《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文:静竹(转载请注明作者)咱家小时候读中国古典虚构类文学作品时,时常不耐那些于构架主线内容无关的段落,遇到了就“呼啦啦”往前翻篇,毫无负罪感地跳过这些内容。后来年纪大一些了,便懂得了去欣赏这些“闲笔”,这些“繁枝”,这些“杂章”的必要。对于昆曲,乃至各类中国传统戏剧,当涉及到表演时,人们通常公认保存传统的必要,认为越能接近老辈艺术家、越原汁原味不加改动的表演越值得推崇;但若涉及到剧本,就不能一味保存传统、贴合古人。这一方面与古今审美趣味、价值观差异有关,另一方面和中国传统文学的特性有关。法国古典戏剧讲究“三一律”,英国古典戏剧虽不像法国人那样严格地恪守“三一律”,但终究注意紧贴故事主干,中国古代的戏剧则完全不同。杂剧时期的作者们囿于篇幅、唱念分配等方面的规定,不着过多笔墨在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上。到了传奇兴盛的时代,剧本愈发人物繁多、旁支纷杂,作者们怀着悠然的心情,恣意地为只出场一次的次次要人物勾勒整个人生,用自己横溢的才情为他们安排大段令人拍案的唱段,最后连演出时间都不在乎,反正自己有家班,闲着也是闲着。况且,古代许多剧作家非为谋生,而是为了表达自我进行创作,有许多作品难以被大众消化接受。因此,编剧在整理、复原的同时,如何整合、改编古代剧作,甚至以此为基础编创新戏,结合原汁原味的昆曲唱念,达到今人喻古,浑然无差的效果,实在不是易事。《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它收纳了八段由张弘创作或整理改编的昆曲剧本,有《铁冠图·观图》这类失于舞台,重新挖掘整理的传统折子,有《桃花扇》、《牡丹亭》这类根据传奇剧本改编的传统戏,也有《临川四梦汤显祖》这类完全由张弘创作的新戏。每个剧本前都收录了张弘自己写的文字,介绍这个剧本的缘起、创作思路、创作过程和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想。虽然不好说这本书算作剧本集、论文还是随笔,但它十分立体地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戏曲编剧在具体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处理材料、如何找立意抓重点、如何在编写过程中处理各类问题,乃至剧本完成后可能面临的批评和评论,以及最终的创作成果。张弘先生诗书满腹,编剧经验丰富,且下笔平易,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剖析自己的工作,不仅使咱家明了了许多看戏读本过程中的疑惑,更为有志于传统戏曲编剧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借鉴和思路。西方戏剧理论认为戏剧的功用有三,分别是docere——教育,movere——撼动,placere——愉悦。纵观《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全书,张弘先生以“movere”一词为重。他在《铁冠图·观图》前的文字中写道:“倘使我们怀着说教之心去写戏,还没开头,大概已先失败了一半。面对入戏之‘题材’,将对受众的强烈灌输意识降到最低,以个体的展示方式来展示对该题材之个体感受,才有可能赢得受众最大程度的接受与共鸣。”咱家以为,这段文字完美地展示了张弘的创作理念。谈及昆曲这一“百戏之母”时,常有人立刻全副武装,满口“六百年”“珍宝”“毁灭”“犯罪”等大词,然后看谁都不顺眼,看哪个戏都不顺眼,捶胸顿足预言昆曲将死,令人如临大敌,每每读其文便大汗淋漓。昆曲的确很古老,很珍贵,我们也都很爱它。但每个人都首先是一个个体。不管是演员也好,编剧也好,昆曲团的领导也好,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昆虫戏迷也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自己的见识看待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事物,实在没有什么立场,也没有什么能力去改变更多的事物。张弘先生并没有将整个昆曲的过去和未来背负在自己身上,他平和地去品读剧本,搜罗资料理解人物,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再融入到剧本中。正是出于这种淡然,我们看到了淡化李香君、突出侯方域的《桃花扇》,我们看到了《牡丹亭》中被柳梦梅用嘴生生叫活了的杜丽娘,我们看到了《白罗衫》中不在花园,而入了空门的苏夫人,我们也看到了串联虚实的《临川四梦汤显祖》。这些出于作者深思熟虑的小细节,单独看来并不能给历史厚重的昆曲造成什么实质的影响,但正是编剧既谨慎又大胆的创作,一点一滴地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鲜的血肉。有两种批评最可怕,一是出于私人目的刻意引导舆论,二是过分理想主义要求尽善尽美。在此书中,张弘写《白罗衫》改编时提到:“毕竟,审视一个剧本从原始文本至舞台呈现的异同,理解与认识其价值,是需要用心为之的事。我们不能要求受众都像写作者一样去进行这个思维活动。更何况,兴许是出于思维惯性,人们往往对古人之作包容得多,而对今人之作苛刻得多。……可若将目光投得更广阔些,那些仍在戏苑里笔耕不辍的人们,若都要到此时(退休后)才得自由,可不嫌晚了些吗?”可喜《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为我们呈现了从原始文本到舞台呈现中间的一些过程,也令咱家对自己深爱的这门艺术的未来添了许多希望。
  •     真心推荐。无论是戏剧思考还是对文学创作,都是极有好处的一本书。张弘先生将自己的人生体悟,以及对中国戏剧的思考都诚心倾注在这本书中,读着它,深刻感受到作者拳拳之心。全书读起来并不十分轻松,但读后定有收获。另外,如果是传统戏剧编剧从业者,读它会有意外收获。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比躯壳的不团圆更令人悲哀的,是精神的不团圆
  •     有時間 一定寫讀後感 這半年幾乎周周都在蘭苑刷戲 三月小明唱全本白羅衫時 特別請張老師在書上簽了名 看過的戲自有意趣 沒看過的戲 心癢難耐
  •     如此峻刻的笔力,羞煞多少“专业”作家!
  •     近日得暇 随意拿起翻动 一时间便爱不释手 文笔优美 内容充实 是近年来难得的好书之一
  •     好才情,尤其喜欢桃花扇,看似关乎风月,实则无关风月矣,点点皆是兴亡之叹。
  •     偏偏翩翩是場場戲。
  •     写得挺好的,还有剧本,非常喜欢
  •     有观点、有想法,好看!
  •     文章是不错,不过大量的是剧本,有点不值
  •     “人生在世,躯壳之生死拷问到也常见,而戏剧拷问的,乃是人的灵魂,是将人放在精神的生死场上加以拷问。他们永在寻找,又永远找不到;找到了,自然不找了;偏偏他们并不因为找不到而不找,这边是这寻找着的生命的最大魅力。归宿何在?看似一个问号,实则又是个句号、一个省略号。当你还在寻找时,尽管落寞、孤单,毕竟是充实的;有一天你失去了孤单、落寞,你也就失去了更多。”
  •     看了第一单元 实在是太悲凉了 太无奈了 张老师文字把内心隐秘慢慢的勾出来 所以也就慢慢能体会小姑娘为什么会看哭了 脱缰的马和推不开的门 改的太精彩了
  •     红楼梦折子戏挺有趣的,那段读西厢,用的唱词和越剧的琴心一样,好有带入感。虽然越剧版深入人心,还是觉得昆曲和红楼梦的时代更近,在某种气息上吻合。
  •     张弘先生是极有水准的编剧,写作的文风也是我所理想的,真挚而不浮夸,浅近而有思想,是专业性和抒情性极好的平衡,有谦谦君子之气。文末还有剧本更是大爱。有张老师这样的编剧,不仅是省昆之幸,也可以说是昆曲之幸了。
  •     在学校听过张老师关于渡僧桥与白罗衫那段的讲座,被他从小就有的才气与思考力、学识、尊重古人的态度与谦虚正直的品格深深打动!张老师作为昆曲编剧与其妻子石小梅昆曲表演大师的结合也是一段佳话。... 阅读更多
  •     真心推荐。无论是戏剧思考还是对文学创作,都是极有好处的一本书。张弘先生将自己的人生体悟,以及对中国戏剧的思考都诚心倾注在这本书中,读来并不轻松,但读后定有收获。
  •     “俗话说:‘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这话没说透,有时,那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为后代担忧的。”读完此书,好想听《白罗衫》和《浣纱记》了。(另,崇祯出镜率真高)
  •     又一个佩服的编剧
  •     戏文留待慢慢看,戏文外的文字与思考,至诚。谢薇薇赠书。
  •     从未接触过昆曲,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我想了解。
  •     2016/01/27:无意间发现这本书,此前极爱张弘先生编的《桃花扇》,这本书必是要找来一读的,是为一记。 2016/02/01:今天收到了书,地铁上翻了《桃花扇》和《牡丹亭》两个单元。前者对李香君和侯方域二人的解读深的我心,香君因完美而欠缺可爱,朝宗因不完美而显得真实。极爱此剧开篇《哀江南》和末折《余韵》的安排。有勾起我想写长评的念头了。
  •     有剧本和创作谈,真诚感人
  •     改戏是个很艰难的过程,想表达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者的文采脱离了古人的支撑架就轰然倒塌了实在是遗憾,红楼、临川、梁氏几篇索然无味。红楼是绝不能改成戏的,西厢、还魂能成戏,根本原因还是主角只假托了千金的名号,做的实际是娼妓的事儿。红楼是全盘贵族,一唱便下九流。
  •     很荣幸,成为了第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真正是本诚意之作,在看完《桃花扇》演出后读起来,拍手叫好~
  •     其文笔,其思想,都是我极钦佩、极喜欢的。
  •     就想说,张弘老师文采很好啊,想奉为男神,想树立新的标杆
  •     那是一座花园。
  •     张弘作为编剧创作的几出戏。比较赞的是《白罗衫》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安排,《临川四梦》和《梁伯龙夜品女儿红》将编剧作者和笔下人物神际交汇的情节安排。《铁冠图*观图》和《宫祭》似显浮泛了些。《桃花扇》裁掉了很多我喜欢的章节,感染力弱了些,画扇也有牵强之处。《红楼梦》中规中矩,无甚堪夸。写此书时,能剖析自己当年所作的心态和认识,也是此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     这本书很好看,然后纸质和封皮都不错,因为是从湖北运到南昌所以物流蛮快的
  •     是看到一些昆曲人的推荐过来,收藏先
  •     在21世纪的当代,还能写出典雅、优美的昆曲戏文的人,完全可以称为国宝级艺术家,张弘先生正是这样一位让人仰慕、尊敬的艺术家。这本文集收集了他最重要的八部昆剧的剧本,无论是剧本的正文,还是正文前他的创作感悟,读来都让人感觉意味深长,余韵绕梁。如此好书,必当珍藏。
  •     写出了我目前一时不可能看戏感悟出来的美好感受。戏文且留到观戏时慢慢欣赏~
  •     当代最棒剧作家
  •     有附剧本,这太好了,终于能重读宫祭。毕竟张弘老师写的这两个本子是胖子最近难得不囧的剧了
  •     张弘先生对戏曲创作有自己的丰富经验和见地,看其中改变的剧本,自写的和原本的还是有明显差距。但从作者对待创作的态度和坦诚叙述中受益颇多。
  •     终于找到这书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