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设计与电脑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
ISBN:9787810852869
作者:
页数:106页

章节摘录

书摘    七、来自巴黎的问候    ——记一次生动的现代媒体艺术讲座    正值北京的金秋时节,北京广播学院新近成立的动画学院迎来了三位来访嘉宾,他们是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的让·路易·布瓦西埃教授、他的夫人莉莉安娜·德莉埃教授和叶欣教授。布瓦西埃教授同时是巴黎第八大学数字美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宅任。他们带来了巴黎第八大学的问候,更带来了一次精彩的关于现代媒体艺术的讲座。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希望把点滴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讲座干2001年10月22号的下午在广播学院的动画学院开始,动画学院的副院长、曾经是布瓦西埃夫妇的学生的张骏教授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现场翻译向在座师生介绍来宾以及本次讲座的形式。讲座以既定题目的问答和现场提问两部分组成。首先,张骏教授请布瓦西埃教授介绍一下由布瓦西埃夫妇参与或组织的中法两国现代艺术交流的情况。布瓦西埃教授首先回顾了1975年在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的图画》展览,组织者展出了当时所有能搜集到的摄影作品、宣传画、印刷品,民间工艺品等,还在展厅内搭建了一个延安地区的窑洞。由于当时西方世界渴望对中国的了解,在该展览的售票处常常排起了长龙。不久又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通过展览或演出的形式被介绍到法国,如中国木刻艺术展、中国连环画展、中国摄影展、中国民间艺术演示、中国成都茶馆清音演唱团等,布瓦西埃夫妇为这些展览和演出在巴黎的成功举办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们还在巴黎接待了像江丰、古元、王琦、吴印咸、靳之林、贺友直等一大批中国的老艺术家。同时布瓦西埃夫妇又参与了法国艺术家在中国的展览计划,其中1981年法国画家埃里翁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个展是文革后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当代法国艺术家展览,而1983年法国摄影家杜瓦诺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个展,則是为了配合密特朗总统访华。由于对中国图形艺术的热爱,研究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布瓦西埃夫妇还把各自的博士沦文选题方向定为研究20世纪的中国艺术。1985年他们再次来到中国并分别在日坛、月坛、地坛、天坛之间进行个人行走游历时的摄影(每分钟自动拍摄一张),通过编辑最终转成激光视盘,他们将其命名为《北京,为了记忆》。(见图4—57)此件作品参加了当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使更多国家的观众通过最新媒体的形式了解到当代的中国。    接下来,布瓦西埃教授在谈及法国现代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的时候,首先提及他的老师,也就是现代动力艺术和光效应艺术的理沦奠基人弗朗克·波佩尔教授,他协助老师1968年在格列诺布尔组织了《动力艺术、表演和环境》展览,1983年在巴黎举办了由艺术家和工程师参加的世界性展览《电艺术》——电和电子在20世纪中的运用。而后,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行了《非物质展览》,在这些展览上渐渐出现了电脑二维三维绘画以及多媒体交互激光视盘等现代媒体的艺术作品。之后布瓦西埃教授又是巴黎拉维莱特科技城《计算形的绘画》展览的策展人和《巧匠》双年展的创办者,后者展出的作品都是与计算机有关或由计算机设计完成的艺术作品。《巧匠》双年展共举办了四届,吸引了很多国家的现代媒体艺术家,布瓦西埃教授本人也和杰夫雷·沙瓦、白南准、古硕、托尼·布朗等保持良好的私交。布瓦西埃教授也于其间成为《摄影研究》杂志的创办者、蓬皮杜中心《虚拟杂志》的顾问,里昂造型艺术双年展的光盘(见图4-58)制作人和安西世界动画博物馆筹委会的顾问等等。    布瓦西埃教授不仅致力于现代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和策展交流活动,这次他还带来了它的多媒体作品和他在法国参与举办的一些现代媒体艺术展览中的作品,令我们感受到新观念和新技术在创作中艺术性的融合。其中重点介绍的是他的多媒体光盘《卢梭的时间》(见图4—59)。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主要思想被写进《人权宣言》,但遭迫害,甚至本人只好长期辗转各地避难,他的完整自传《忏悔录》和自传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这张光盘的主要内容,作者以更多主观的对卢梭本人及其作品的解读为线索,结合了大量的音频和80段视频录像,其中包含50个人物60个地点,并以独特的交互方式带给人们读书时意外的感受。为了这张多媒体光盘的制作,布瓦西埃教授和他的六个合作伙伴走访了大部分卢梭生前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用数码录像机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地方的风景和声音,有时还要选择卢梭的生日或死日来进行拍摄。在卢梭的作品被禁后,卢梭在一个小岛上重新思考写作的意义,这时的他收集了岛上的各种花草,把它们晒干,作为干花书签夹在一页页的书里。但他的头脑中从没停止过对写作的构思,这一朵朵的干花成为他写作的线索和思路,它的《忏悔录》也正是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完成的。因此,布瓦西埃教授在他的多媒体作品中运用逐层深入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从花丛到其中的某一束花再到这朵花被晒干夹进书的过程,而这些景象的录制就是在当时卢梭曾经居住的那个小岛上完成的。流水的潺潺声与鸟鸣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屏幕上的干花仿佛发出淡淡的芳香,这一切都把我们带回到卢梭静思的时代,似乎也就更能体会他的《忏悔录》所要表达的心境了。光盘有如下一些特点:1.在读者应用鼠标的移动但不点击鼠标时,画面仍在左右运动;2.画面内的人物做周而复始的运动,但故事并未往下深入,这是交互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区别;3.画面停止时,你需要等待,等待的结果也许什么也没有,也许会有意外的出现,创作的思路是遵循了一条谚语:当人们等待的时候,人们也许会等一东西,当人们不愿等待的时候,人们什么也没等到;4.文字、单词和录像的有机互动。布瓦西埃教授希望通过它的多媒体作品让人们了解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当谈及制作乒法时他介绍视频部分是应用数码摄像机以图片帧序列输出的方式输入电脑并在Micromcdia公司的Director软件中进行交互合成的。图片以帧序列编辑的好处在于方便交互语言的设置和使图像有更好的清晰度再现。他说,当然现在有的多媒体光盘应用Quicktime技术能够更好地对视频进行交互控制,技术的研发会为多媒体创作带来更加便利的条件,但不可否认观念上的创新更加可贵。    《卢梭》多媒体光盘演示结束后布瓦西埃教授还给我们展示了他的装置《公共汽车》,装置模拟了一个公共汽车的局部,有座位、玻璃窗和下车提示的按钮,玻璃窗前面的大屏幕上展示的是窗外的录像画面。观众可以随机选择某一个地点下车,并按动下车提示的按钮,前面的大屏幕相应会锁定某个观众的形象,观众可以继续跟踪这个人的行踪,可能有的人回到家中做饭操持家务,也有的人去咖啡馆中闲坐聊天,总之每个人各有各的生活轨道。这个作品是由照相机跟踪拍摄再转成激光视盘在装置中应用的,作者和他的学生们一共拍摄了100多个人的活动,这样交互的重复机率非常小,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见图4—61)布瓦西埃夫妇还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巴黎第八大学的叶欣教授合作创作了关于中国书法和关于中国传统竹子画法的数字化作品。(见图4-63,图4-60为布瓦西埃夫妇新媒体艺术展布置图)    布瓦西埃夫妇其他一些作品也非常精彩,例如在一台电脑前放一本书,观众翻动书中一页,电脑屏幕也更新一屏,原来有一个摄像头在密切监视书中的页码(见图4-62)。又例如一个关于铅笔的装置。大桌子上摆了1024支从全世界搜集来的各种颜色、各种类型的铅笔。当你选择了其中的一支,桌子后面的电脑屏幕上就会讲述这支铅笔的经历,它是如何被作者收集到,也许中间还曾经失踪了,最后又是被怎样找到的等等。总之,每一支铅笔就像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个体,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见图4—64)。作者把对某种物质形态的客观纪录进行交互式处理从而把观众带到某种精神领域中进行思考。这种引导不是强制性的,它更多地取决于每个观众的偶然行为,这也许正是现代媒体艺术的魅务所在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我们的老师李桦    我有幸在大三上学期选择了在李桦工作室学习,与叶欣、周志禹、史济鸿、马刚同学成为李桦先生的最后一批学生。当时梁栋与周建夫老师都是李桦工作室的指导老师。    李桦先生反对学院式的用很长时间来画‘张素描作业的训练方法,他提倡在教学中将速写与默写结合起来,培养一种想到什么就能画出什么的造型能力。他让模特儿裸体做一个姿势,同学画完以后,在让模特儿着衣摆出同样一个姿势再让同学们画,画完还必须默写刚才那两个动态。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大家了解了裸体和着农之间的关系以及衣折变化的规律。他出的命题默写的题目有《相逢》、《赛球》、《互助》、《出游》、《谈心》、《风雨之夜》等,这一课布置作业讲清要求,下一课便将同学们的默写作业拿来讲评。他还提出让同学们将一张画用黑白的形式来进行变体练习,我就曾将一个人体速写变成20种不同样式的黑白画。    李桦先生一直强调画画实际上是在画修养,一再要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自己就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有一次他看了我的一幅草图,马上就题上刘禹锡《乌衣巷》中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的著作《西屋闲话》、《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艺苑漫谈》、《中国版画史》、“西方美术史讲义》、《木刻教程》、《木刻的理论与实际》、《木刻版画技法研究》、《铜版画技法研究》等就是他创作和教学工作的总结。虽然其中的文字很多程度还留下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痕迹,但是关于生活、基本功与创作、立志做大画家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版画以黑白为正宗等论述至今都不会过时。1981年舂夏,三年级同学期末下乡的南行路线就是李桦先生亲自选定的。我们由周建夫老师带队,从北京——武汉——宜昌——三峡——万县——重庆——大凉山——大足——乐山峨嵋——成都——西安——洛阳——郑州——北京‘路采风,“方面画了大量速写,为以后的创作如《集市》、《路遇》等作品搜集了素材,另一方面拜见了四川地区多位老版画家,学到了许多东西,更重要的是对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长江、黄河流域的汉族文化作了系统的考察学习。    李桦先生做人钉是钉、卯是卯,特别守时和严谨,没有艺术家所谓的“不修边幅”或“罗曼蒂克”。他上课一般早到lO分钟,每讲一课都有完整的教案。他会结合创作讲一些艺术规律,“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几个词是他经常用到的。青年学子向李桦先生求教,先生都会热情接待,也会亲自复信给前来求教的每一位业余作者。    李桦先生参与了从30年代开始建国以后直至他逝世之前几乎所有全国版画展览会的组织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搞木刻创作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在鲁迅精神的指引下,版画成为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晚年他一直鼓励版画创作的“百花齐放”,除了最常见使用的木刻之外,石版、铜版和丝网版画统称“三版”亦是先生竭力倡导的。版画系的丝网版画工作室的建立,全国三版展览的举办,藏书票和儿童版画在全面的推广都与李桦先生的支持和关怀分不开。    李桦先生(1907——1994)是鲁迅先生培养起来的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之一,生前担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创建人并任首届主任,北京市第八届人大代表等职,他的代表作品《怒吼吧,中国》《粮丁去后》、《挣扎》、《起来》、《快把他扶起来》、《团结就是力量》、《鲁迅先生在木刻讲习班》、《山区生产》、《征服黄河》等,在中国画坛有着很大的影响。

书籍目录

序我的老师李桦第一章美术家与美术史一、瓦洛东和他的版画二、奇特的荷兰版画家埃歇尔三、葡萄与街头四、有趣的名人肖像五、山到成名毕竟高六、表现主义绘画始末七、法国举办贺友直作品回顾展八、阿莱辛斯基的艺术九、东方艺术家在西方十、外国美术作品介绍十、艺术深化认识附录:中、外美术史填空题第二章版画的创作与技法一、丝网版画的制版稿二、献给四五英雄的一束小花三、版画创作并与之相关的些问题四、有益的交流五、优美的短笛曲六、法国版画制作一瞥七、在法国教版画八、有设计意味的版画九、李彦鹏与《石子系列》  第三章博物馆考察一、法国是如何发展博物馆事业的二、巴黎的博物馆三、法国部分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四、巴黎奥塞博物馆收藏的部分作品(根据光盘内容)第四章创意与新技术一、有关“电艺术”的对话二、关于本期画页三、法国艺术见闻四、难忘的过程五、好构思与多干活六、法比访问随笔七、来自巴黎的问候……

作者简介

收编在这里的是从1982年至2()03年我的部分文稿和译稿, 内容包括美术家与美术史、版画的创作与技法、博物馆考察、创意与新技术、 电脑设计和电脑美术、动画、招贴及其他等,其中大部分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这些丈稿记录了这些年工作的部分足迹,也许对其他从事美术史、版画创作、博物馆学、计算机图形学、美术设计、动画教育的同行们有一些参考价值。 回顾这一段时期的工作,有两个年份是难忘的:一是1985年。在这一年里我在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了一等奖,把在国外学到的许多新观念、新技术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并积极地开展了版画系师生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活动, 虽然忙碌但工作确有成效。二是1993年。在这一年里我痛下决心改行从事电脑美术的教学工作,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电脑美术工作室,举办了’93电脑美术展示会,并一直把这项工作坚持到2001年离开中央美术学院为止。这期间我们组织了很多展览、评奖、参观、讲座、研讨、制作;培养了数千名学员,其中不少以后成为CG行业的骨干;编写出版了诸如《电脑美术》、《’97北京国际电脑美 术展作品集》、《新世纪的展望》、《lOl2000希望杯全国青少年网上电脑绘画大赛作品集》等图书和光盘以及十几种教材。把计算机和艺术紧密结合起来的工作意义在当时,1993年初,可不是大家都很理解的。


 美术·设计与电脑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