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动念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14128697
作者:苏克尔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凯特·苏克尔,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学士、乔治亚理工学院的工程心理学硕士。她也是一位科学作家,文章散见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今日美国》(《USA Today》)、《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

书籍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爱是一门学问
第二章 大脑中永恒的爱恋
第三章 我们体内的化学分子
第四章 都是妈妈的错?
第五章 我们为何没有成为体内激素的阶下囚?
第六章 男人女人的不同
第七章 吸引力---是什么吸引了你?
第八章 让爱永恒
第九章 当上母亲真的会变笨吗?
第十章 恋爱、性爱会成瘾吗?
第十一章 出轨行为
第十二章 性高潮
第十三章 性取向
第十四章 爱慕会让人变傻吗?

作者简介

从自身的经历和需求出发,从神经学、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爱恋、两性关系,分析男人与女人不同、吸引力、出轨、爱成瘾、性取向、性高潮等行为。重塑科学的爱情观、性爱观和两性关系。《起心动念》从大脑科学最先进的认识和观点,对「爱」和「性」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探索和解说。


 起心动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起心动念》——大脑如何影响我们的爱恋、性爱和两性关系美国著名青年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凯特•苏克尔,从自身的经历和需求出发,从神经学、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爱恋、两性关系,分析男人与女人不同、吸引力、出轨、背叛、爱成瘾、性取向、性高潮等行为。2)《起心动念》——重塑科学的爱情观、性爱观这无疑是研究一个普遍又神秘现象所借助的全新手段。许多人希望这些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找的关于爱的答案:爱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让爱持久?一夫一妻制是必然的吗?我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其实并不合适,但我对他就是无法自持,这又该做何解释呢?为什么我对儿子的爱改变了我关心其他一切事情和人的方式?爱是否具有让人变傻的魔力……3)《起心动念》——或许大脑才是最重要的性器官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人类知识和生命力的源泉,因为心脏可以散发出激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柏拉图,在思想和认知的中心这个问题上不认同他导师的观点。他提出大脑是理智的器官,因为大脑是身体中离天堂最近的部位。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究竟是心脏,还是大脑?《起心动念》从大脑科学最先进的认识和观点,对「爱」和「性」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探索和解说。
  •     这其实是一本讲爱的书。翻开书,入眼的第一句话让我的心顿时亮了一下——我们都知道爱是什么。或者说,至少我们觉得自己知道。是的,我们都以为自己懂爱。这世间的男男女女从十几岁到几十岁,几十年的时间里都要参详着,国内也冒出了众多的所谓情感专家、心理学老师,一本本“女人如何找男人,男人如何找女人”之类的书层出不穷,所以闹的我一向很反感跟“爱”一字有关的书,因为那些作者有几个真的学过心理学,不过是随口乱扯一些似是而非的通用言论而已。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或者说,她的专业就是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情感。或许,在作者的眼里,人不只是人,也许就跟“小白鼠”一样是她独特的研究对象吧。所以,纵然这本书比大部分情感书枯燥无趣的多——这个我得承认,因为它不会直接教你用什么技巧泡男人,但是读过它,你会从根上了解男人是一种什么生物,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无招胜有招。
  •     全书读起来特别容易走神,因为它枯燥、不学术、欠条理、文风僵硬、自恋到令人尴尬、内容注水。全书的十六章正文,每一章说的内容都是“感情上的某个方面(就是这一章的名字)经过别人的试验(和我自己根据极其有限的个人经历)证明,和大脑构造的某些东西(十有八九是催产素、血清、多巴胺和基因)有关,但是试验还很不严谨全面,论据也严重不足,加之人的心理复杂异常和后天环境显然关系更大,所以这些结论仅仅对我们有一点启示,不足为据。”一、枯燥。全书打着心理学旗号,其实完全和心理学无关,顶多稍微与人格心理学中的生物学领域擦边,是一本零散而严重缺乏学术系统和文采文风魅力的,乏善可陈的书。书本内容本身只有两大块——一、作者的大量读者并不想知道的私生活与感悟;二、零散的一些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试验。这些实验无一例外都不完善,在心理学发展史的历程上和经典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虽然今年爆出来这个试验涉及学术作假)“猴妈妈试验”等试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得出的结论也不足为据,或者根本没结论得出,稍微了解就行。文风干扁乏味至极,想卖弄幽默又很冷场。就算我英语不好不能去读英语原文判断是不是作者文笔就这么糟糕,可是至少从全书唯一体现文笔的书名来看,翻译应该不能接这个锅。书名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是“卑劣的灵魂”,翻译成“起心动念”高大上了一百倍不止,而且还对这本零散的烂书做出了漂亮、紧凑、点题、概括性强而文采夺目的总结。这本书的原名和书里内容没什么关系,发挥了作者全书一致的跑题风格。她还好意思把全书的没结论+枯燥不停归罪于“学术”,好不要脸的人。论学术,《时间简史》不比这本烂书强一万倍?物理学还比心理学按道理更难写有趣,可人家那本书的逻辑、条理、系统和幽默文笔是什么样的?老老实实讲天文学的《大爆炸》,老老实实讲心理学的《人格心理学》、《亲密关系》也都是我的心头大爱之书,学术性爆表,哪本不比这本读起来有趣?脸丑莫怪镜子歪。二、不学术全书说的是遗传学的事,却以为自己在讲心理学。全书夹杂了大量的注水私货,更没有学术精神的是,她堂而皇之地将这些极其有限的个人经历和没有试验验证的个人感悟作为结论——至少是得出的结论的有效且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往外面放。样本太少。全书所有说的实验都很水最大的原因就是样本太少,我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个少达8个样本的试验她也作为科学结论朝读者灌输。对比很鲜明的是真·心理学书籍《亲密关系》和本书都提到了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两本书对这本书的态度以及论证大家可以对照着看,高下立判。这本书还不断嘲讽市面上的鸡汤伪科学心理书籍,真是五十步笑百步,它就好比是《步步惊心》,它看不起的书就是《宫》,它也只能看不起这些垃圾书了。它的学术性仅仅是还有一位心理学硕士起码的科学常识(很勉强达到起码一词),而她在书中自我夸耀多次,真是“半桶水叫得欢”的鲜活范本。书中插图没什么用,没有有用的统计数据表格和象限图或者模型,书很零散,章节之间没有总结,也没有留足可供读者自学或者验证书本内容的材料,比如参考文献,这在真正学术范的书籍中是不可想象的,牛津出的《佛学概论》只有短短两百页左右,它都列出了详尽的参考文献。《人格心理学》说,如果一个心理测试不能给出测试者心理某方面的属性在全社会中所占的精准程度的数据、预测一个人的行为,那就是伪科学。这本书要不是压根就没得出任何结论,不然得出的结论显然都是伪科学。全书没有数据!三、欠条理四、文风僵硬五、自恋到令人尴尬全篇都“我”怎么怎么样,看得我好尴尬,一下大谈对儿子性感的迷恋,一下大谈自己的情史婚史,一下谈自己对爱情的咏叹,尤其是对自己如何参加一个性高潮试验的详尽至极的描述,尴尬到极点了。全书说她的私生活比说试验还多。我初步判断她是个自恋型人格,这种人格婚姻容易破裂,我初步不看好她的下一段婚姻。我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一点就是见不贤则自省,以后写书评影评少说自己的事,就文论文,这个毛病原来这么恶心。六、内容注水这本书越读越不对劲,所以后来我一边在找书里写的那些实验的英语文献原文,一边在百度这个作者。她最高学历所在学校和专业去年的USNEWS排名快70了,没有个人百科,书扉页上作者介绍她之前的出书成就是文章散见于《大西洋月刊》、《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难怪写心理学的书写出这么不专业的文风,根本就不是个专家,只是比一般人好一些而已。要是时间多,我真想搜《不要用爱控制我》那本书的作家的心理学专业水平。从这本书我学到的是——买心理学的书一定要先百度百度作者的学术背景。刚开始还以为自己是第一印象偏见,越看越不对劲。豆瓣才8人评论,真好,省得浪费时间。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她推荐过的我读了心理学书一本这个,还有一套《不要用爱控制我》系列,后者就是典型的有言语暴力全是对方的错的一本书。这本书她得出的结论是“看完之后更觉得每个人的问题都只能自己去解决,因为很多事就是大脑生理性的决定”。但我读这本书,学到的恰恰是第一章说的,环境和经历能轻而易举地改变大脑结构,心理不是宿命论。这也是本书除了书名翻译我唯一喜欢的内容了。这大概体现了心理学上的“自我获利偏差”和“归因偏见”。前者指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发展的好自己居功至伟,而发展不好则对方主责,其实事并非如此。后者指人们对他人的倾诉,会普遍认为对方遭遇不好的事主要原因是自己的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前卫女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神经学的角度解读两性关系、爱恋,分析男人与女人的不同、吸引人、出轨、爱成瘾、性取向……
  •     这本号称心理学的书其实是本说遗传学和神经学的书,且由于是13年出版的,可能已经过时了。那段作者自己如何参加性高潮研究的详尽描述,读着异常尴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