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二版)

出版社:八旗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9865842116
作者:何偉(Peter Hessler)
页数:464页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何偉
生於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何偉自二○○○年至二○○七年間曾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同時也是《國際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
其著作《消失中的江城》曾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入選二○○六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這兩書和《尋路中國》共同構成了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二○一一年,何偉以其筆下「敏銳觀察中國平凡百姓如何應對改革時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複雜生活」之紀錄,再獲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表彰其寫作成就。
何偉目前遷居至埃及開羅,為《紐約客》撰寫中東報導,並進行關於中東議題的新寫作計畫。
賴芳
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外語系,曾在電台、報社和時尚雜誌擔任記者編輯,現供職於南方週末新媒體公司。

书籍目录

本書目錄第一部 城牆
第二部 鄉村
第三部 工廠
謝詞

作者简介

你會用什麼方式了解中國?
《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何偉,選擇以租來的吉普車,駕車穿行,開始他長達五年的尋路中國之旅。
循著長城遺址,他踏上殘存古城牆的沿途村鎮,看到數百年來抵禦胡人的牆磚依舊,但鎮上年輕人早已沿著新鋪築的公路,前往南方尋找機會,獨留老殘幼兒仍在黃褐光禿的故鄉。客居鄉間谷地,在和農村人家共同生活的時日裡,他觀察到傳統政治和新興商業這兩股力量,如何讓一座名為三岔的山村小鎮起了微妙變化,左右了純樸居民的世界。造訪新建廠區,從一座胸罩零件工廠的營運起落間,和與離鄉民工的生活相處中,他見證了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以及自然景觀如何消失在這場巨變裡。
三段寫實幽默、既嘲諷卻又感情豐沛的長期紀錄,時光和文字交織如經緯,何偉以其深入本質的刻劃,構築出平凡小民在現代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社會急遽變動的時代下的處境。
當今的中國就像一部高速疾駛的車,所有人都是車上乘客;沒有人知道自己將往何處駛去,也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會在何時下車;在這個瘋狂移動的國家裡,每個人都在尋夢的路上。對於中國,沒有人走得像他這麼深入,看得如此細膩;何偉捕捉到的,是一幅當代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力量趨駕的浮世百景。


 尋路中國(二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寻路中国》是何伟所谓“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为《江城》和《甲骨文》,我认识何伟却是因为他的新书《奇石》,所以我完全是按照和写作时间正相反的顺序去阅读他的作品,这样其实不利于我跟随作者的时间脚步去阅读中国,但是命运就是安排的,我只得恭敬不如从命。这本书是何伟大概从2001年到2009年在中国的旅行游记,分为城墙、乡村以及工厂这三个部分,他没有去关注那些所谓的大事件,而是选择了探访民间,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另辟蹊径,以小见大。作者作为一个中国通,我相信他一定听过什么叫做“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我们时常被教导,不只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其实这句话说易做难,受制于我们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从历史上来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交通一直都是一道苦不堪言的障碍,直到近些年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起飞,才让国人有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可能。而这一切对于一个来自汽车王国的美国人来说,距离从来不是问题。另外,美国白人继承了其先辈们开拓进取、永远保有好奇心的冒险精神,这与中国人那种农耕文明所哺育出来的温吞性格泾渭分明。所以这本书好像冥冥之中就应该由一个老外来书写,这段旅程就应该由一双好奇的眼睛来体验,当时的中国人少有这种财力,更缺乏的,是一种未尝有过的心境。城墙、乡村以及工厂这三部分看似无关,其实它们被一根暗藏的细线所串联,这根线就是新旧对比,以旧映新,以新怀古。何伟作为一个作家和记者,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探访和体验生活,从一个外国行者的角度记录了中国在新时期经济大潮中的历史变迁,具有很有意义的文献史料价值。作者自驾顺着长城沿线,一路漫游北方中国,途中看过很多景,见到很多人。那时候的北方中国还像那亘古的长城一样,保有一份现今少有的古朴,像一块处女地一样任由作者驰骋,他的所见所感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体会的,因为“斯人已逝”,实用主义的中国变得太快,我们只能借作者之笔去想象那广阔的北国风光和北境的人民。作者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剑客一样,孤身一人顶着漫天风沙仗剑走天涯,这让我又不由得想起美国的西部公路电影,不知作者在黄昏中迎着落日一路向西时是否会想起自己的故乡。这是一件何等惬意的事情,作者又是何其幸运。而在北京城郊的小山村里,这位剑客却洗去满身风沙,安然置身于山间的恬淡中。山村虽人烟稀少,远离尘嚣,毕竟仍有清风拂过,大都市的点滴变化随着蛛丝般慢慢扩延的公路,终究还是影响着这个偏远的乡村,村中的居民已所剩不多,年轻人大都奔向南方的工厂,只剩下一群守成的中老年人无处安放。在南方的工厂中一番兴旺气象,中国长久的压抑正在此处迸发,到处散发着钱的味道,到处是青春的荷尔蒙,人们充满希望,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屹立千百年的无声长城代表着过去古老中国的沧桑,而南方的方兴未艾的工厂则就像中国充满希望充满未知新鲜刺激的明天,如此说来北京城郊的小山村或许可以说象征着一个节点,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诉说往昔荣光,迎接初升骄阳。在读作者的行文中,我好像是附身在这个美国密苏里州长大的大男孩身上,借他的眼睛随着他一起去体会中国的千奇百怪的事情,重新去看待这个我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在旅行中去体会见闻不难,将所见所想表达成为自己独立的思想才殊为不易。作者笔触幽默,书中散见着作者的小趣味,令人不禁莞尔会心一笑。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他将那些搭车客的搭车动作称呼为“上下不停地在拍那只看不见的狗”,真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每次见到都想笑。一个没有自己观点的记者不是称职的记者,何伟除了是一名好作家,自然也当得起是一名好记者。台版113页(大陆版92页)开始的故事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现了何伟在本书中经常使用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他喜欢从他观察到的一件事件出发,点出其中的奇怪之处,同时试图回顾历史,希望能从历史中寻找到现代中西差异的答案,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历史多有研究,他喜欢通过向读者介绍古老中国的历史,对比今夕,希望读者能够随他一起去感受历史长河的岁月沧桑。他讲述的方式很温和,但并不代表没有态度,其观点就藏在这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评古说今中。在这个例子中,当他迷失于旅途中最终循着旅行中常用的《中国地图册》找到一处加油站并向加油站女孩询问讯息时,她们对于地图和方向的陌生让何伟感到很奇怪,他认为问题在于中国人很少有人旅行,而且中国人很少有人有车,以至于认为他在路上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问路时把《中国地图册》藏起来”,因为问了也白问,徒增麻烦。但是如果说受教育程度较低还情有可原,那么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人们也对地图如此陌生,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以此为引子,何伟回顾了西方和中国的相关国情和历史,分析了双方因此产生的对地图的不同态度,他认为西方地图由于天文航海贸易等的实际需要催生了精细化的科学化制图方法,而中国虽然早期曾一度先进并发明了指南针,但是中国的地图更重实践而不是科学,并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在北方抵御游牧民族,面对北方的一片洪荒,突出重点的符号化的制图方法更有实战意义,因此中国的地图走向了和西方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另外,他还认为中国人对于地图不热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政府视地图为事关国家安全的秘密,对地图的绘制和发行多有顾虑。市面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地图,他所用的《中国地图册》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并且使用这种地图还很安全,尤其是对于一个开车在中西部漫游很容易被视作间谍的西方人而言。此时话题一转,何伟又将目光从历史拉回到现实,回到最开始的《中国地图册》。他访问了出版这本地图册的出版社,发现这家国营单仍旧保有老式“单位”的行事作风,就连迎客送别都颇有模仿毛泽东和尼克松会谈风格的嫌疑。但就是这家传统的国营出版社,现如今也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尤其是由于汽车兴起带来的挑战,人们越来越喜欢出行,越来越需要地图,越来越需要精确专业化的地图。他们出版了很多的地图,但是这仍旧赶不上变化的步伐,何伟说“如果你想找一样会迅速过时的东西,这份地图绝对是你最好的选择”。何伟在这个章节中,紧紧围绕着地图这一事物,旁征博引,讲述了他的见闻,向读者分享了相关的历史,回顾了中国的过去,也展现了现今中国的日新月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陆版被删减掉的关于蒙古和FL功之类的例子,精力有限不再赘述。何伟的野心不止于记录,更有志于评述,他从一个个小例子中引出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宗教以及人文历史。他在旅行期间广泛接触了中国的底层群众,这其中有游览长城时一路遇到的人,有小山村的村民,也有南方工厂的工人。这些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占了中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他们也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的另一面,他们的抉择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的抉择。对于那些习惯于用望远镜看中国的读者,作者给出了一台显微镜,这台显微镜能看到更真实的中国,显微镜下的纹理更丰富更多样。作者在书中追述历史,展现变革中的中国,中国的路在何方,无人知道,可是或许读完本书我们会少些彷徨,多些坚定。一场寻路中国之旅,实不虚也。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利用一个春节假期,终于看完了《寻路中国》三部曲的终结篇。看这种繁体竖排的书实在太自虐了,不过写得确实不错,值得一读~
  •     感谢何伟,带给一个一直以来极其缺乏或熟视无睹—对“自己”国家发展的认识。
  •     这种书写的是我视若无睹的日常,很有趣,很酸楚
  •     尤其喜欢第二个故事中对乡村生活入木三分的刻画。
  •     相比《消失的江城》和《甲骨文》略有遜色,敘事有點啰嗦和平淡。
  •     第一本竖排繁体。去过番禺再看工厂部分,感触颇深。非虚构写作标杆。路还很长。
  •     何伟的野心不止于记录,更有志于评述,他从一个个小例子中引出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宗教以及人文历史。他在旅行期间广泛接触了中国的底层群众,这其中有游览长城时一路遇到的人,有小山村的村民,也有南方工厂的工人。这些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占了中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他们也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的另一面,他们的抉择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的抉择。对于那些习惯于用望远镜看中国的读者,作者给出了一台显微镜,这台显微镜能看到更真实的中国,显微镜下的纹理更丰富更多样。作者在书中追述历史,展现变革中的中国,中国的路在何方,无人知道,可是或许读完本书我们会少些彷徨,多些坚定。一场寻路中国之旅,实不虚也。
  •     有时阅读并非为了增长姿势,而是寻求共鸣。比起龙应台振聋发聩的呼喊,一个外国人笔下记录的习以为常,更能感到震撼。今年读到的最好书,妥妥的。
  •     因為碰上過年所以看了很久。 書總共分為三個部分:城牆、鄉村、工廠。對我來說,也是最有趣的排序,真的比較少看過循著長城而寫的作品,挨著城牆的,是那些平時少見的農村,無法耕農,也不有趣,猶如被遺忘的另一個世界。
  •     非常棒的纪实文学,感叹何伟观察事物的细致和角度。非常真实还原了那个时候的中国细节。喜欢!
  •     从这里读懂中国,是我喜欢的写法。
  •     翻译减分
  •     台版,西方中国通的依长城而居和长城自驾之旅
  •     强烈的美国价值观,白人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的审视让人恶心,还记得江城里何伟的父亲觉得中国人民都像奴隶一样受苦,可是美国人的他们是不是忘了他们怎么对待黑人和印第安人?这个世界绝对没有天生而完全的自由与民主!
  •     才入手了一本台版《寻路中国》 想看看和删减版到底能有多大差 本想买一版 可是下手有点儿晚 都换成二版了 很好奇为什么台湾的二版会比一版少几十页之多 求真相
  •     补上删节部分
  •     “只要在何伟笔下,你就能读的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     “中国人对许多东西都被动为之,但其中不包括食物;我猜这就是他们最终拥有一流的烹饪和接连不断的政治灾难史的原因之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