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痕》书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301234334
作者:戴锦华 主编
页数:480页

触摸《光影之痕》的真实纹理

对于热爱流行文化,电影研究的读者来说,《光影之痕》无疑是一次电影文本与历史的深度探析之旅。以对戴锦华的访谈为开篇,保留了年书的传统。这次跟戴锦华一起对谈的是腾威,访谈的空间从北京跨越到了纽约。所以很自然地从好莱坞的大片年谈起。2012年的好莱坞出现了“林肯热”,戴锦华从摄影机暗箱的隐喻意义上揭示了美国拍摄林肯电影的深层心理原因,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方式,电影“对国家危机关头的历史时刻的叩访,无疑是转移现实困境与危机的有效方式。”电影题材的集中出现,一直深刻对应着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事件和政治转型。戴锦华从一个文本生发开来,分析了金融海啸之后,各种末日、反恐题材的出现及其反映出的美国中产阶级及新移民的不同身份焦虑。《少年派》在奥斯卡大获成功的同时,全球数码转型降临,众多特效公司破产,或被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收购。柯达公司在奥斯卡的缺席,作为一场不动声色的革命,数码技术改变了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无论是电影人,还是观众,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 “光影经典”部分,戴锦华讨论了欧洲经典名著改编与社会文化议题,以冷战为节点,回溯了二十世纪40年代开启的电影改编热潮及其历史根源,讨论了东西方世界对欧洲名著思想内核的吸收和视觉化呈现。从书本到影像的媒介改变,从大银幕到平板电脑时代的观视方式变迁,新的社会文化生态开始作用于所有的人。被年轻人嫌弃的大部头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浮士德》,《安娜卡列尼娜》等纷纷借助影像技术重生并在国际电影节获得挑剔评委的好评,戴锦华总结这些每十年就出现一轮的重拍作品为“凭借经典之名,缝合或抹除20世纪的历史、血渍与记忆。”2012年柏林电影节把金熊奖授予了《恺撒必须死》,这部电影的剧照也被选为本书的封面,本片难掩的暧昧之处在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的那种内在差异性、异质性,那种无法被抚平的褶皱、无法被缝合的裂隙和创伤,在今天似乎正在被一种空前巨大的优势力量所抹除”。我们讨论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修辞消失了,被替换为“专制/独裁”或“民主/独裁”,小标题“恺撒死了,恺撒万岁!”的悖论性质值得我们反复回味。回溯福尔摩斯的影像史可以发现,福尔摩斯研究者建立的“福学”痕迹如何在有着历史学气质的影视作品中得到视觉呈现。这些蛛丝马迹转瞬即逝,反而在有着侦探目光的福迷心中获得了巨大的审美快感。恐怖分子在各国导演作品中的行为表现也缓解了观众对现实社会的紧张情绪。“国片之维”旨在探讨消费社会和底层中国的多重想象。“亚际一瞥”由香港和韩国的学者各自讨论《低俗喜剧》,《桃姐》及《圣殇》等具有文化症候意义的几部作品,从跨文化的异地重返本土的文本内核,进入类型电影和传统叙事的分岔小径,切入不同地域影像最关切的问题所在。电影记者是无法从卡拉克斯这样的导演口中获取任何他们无法理解的电影剧情解释的。面对《神圣车行》这部2012年 “世界电影中结构最特殊、编码系统最复杂、所承载的情感内容与意识形态层次最多重的影片”,开寅梳理了卡拉克斯之前的创作,通过整合本片文本中充满隐喻和象征意味的不同元素,探寻卡拉克斯在法国文学史和电影史的灵感源泉,以史论的维度解读卡拉克斯的创作。2013年大岛渚逝世,书中选取了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这个日本电影史的重要时段,回顾了大岛渚和引领日本战后流行文化的石原兄弟的交往经历,重新建构起热血青年一代的电影人希望改变国运的青春故事。安德鲁•霍顿讨论了社交媒体重新定义现代人的时空观之后,如何反身看待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现实、历史和神话的时空。“理论武库”选取的齐泽克关于《黑暗骑士崛起》的评论文章估计是全球阅读次数最多的影评了,文章充分展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中一个学术明星、操着斯洛文尼亚口音的天才演讲者极富煽动力的语言天赋,讨论了好莱坞大片为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僵局的准确指示器这一议题。“一种关注”单元希望提起那些被主流文化和全球电影工业有意过滤掉的社会事件,撇去立场的干扰,讨论那些被忽略的故事。总体来说,戴锦华主持的这套年书放弃了流行杂志的即时性,定位在通过电影发出不同的声音,“去记录、见证、思考变局中的世界”。电影机器因为独到的眼光显影了可见/不可见的线索勾连,回避了单纯的文本美学分析。翻开书页,也就打开了“褶子”之后的社会史、文化史的维度,显影出“未曾说出已然说出”的影像纵深处的真实世界。


 光影之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