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橘子經濟學》书评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867291936
作者:Steven D.Levitt,Stephen J.Dubner
页数:336页

中途放弃

没有看完这本书,但这本书绝对是本好书,他用数字说话,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牛奶可乐经济学那种仅仅以“看似合理”的猜想来推断事情的原因好多了。如果对数字怎么说话的感到好奇可以看看这本书,但我对其中的主题不是很感兴趣,而且作者的语言略显冗长,所以放弃

马马虎虎

一直不怎么习惯读外国人的书,文化不一样,接受的不舒服,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每次在网上搜经济学的书总是会出现它,于是决定消灭它,此书就是告诉大家:“不要一味相信表象,上帝是个数学家。”作者思想不错,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像在读国内一些作品时因为偶尔触摸到作者的灵气而获得不时的快感。

學問問題

乍看書名以為是剖析什麼恐佈組織利用經濟活動而籌集經費的書,原來是本沒有主題的書。沒有主題旨因作者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D. Levitt)的興趣實在太廣泛,他永不用一個慣常的經濟學家的方法去探究事情,所以他所做的研究都與「傳統研究」大相徑庭。例如他會有興趣知道為什麼毒品販子仍然跟自己的媽媽住在一起?美國於20世紀未的犯罪率急遽下降,罪犯都跑到哪裡去呢?一把槍和一個游泳池,哪個更加危險?怎樣用最和平的方法瓦解美國3K黨?學校老師跟相樸運動員之間有什麼共通之處?總之,日常之間任何看似無法關聯的事物,他都有興趣了解研究,所以他更像一個紀錄片製片人、一個法庭調查員、或一個對體育、犯罪、流行文化等都充滿興趣的書呆子。這就不是真正對世界充滿好奇,將學問活用的表現嗎?少理所謂的「傳統智慧」(列維特認為這只是大多數人習慣相信的事物),脫離出版的安全網(易卜生於《海達蓋伯樂》裡面有句台詞,意為:「我出版的書這麼受歡迎,只因為我將所有受歡迎的題材放進去」),利用自己的知識論證自己真正關心的問題,他就像一個充滿睿智的老人,將世事逐一看破。讀起上來,思緒就好像變成水滴,能將千古磐石慢慢滴穿。縱使全書沒有清晰的主題引領,但相反給讀者一個更重要的主題,也是作者的信念:現代社會雖然看似複雜,充滿了欺騙,但並非不可解破、無法預知,只要能夠提出適當的問題,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社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有趣。我們唯一需要的就是一種新角度,一種看待社會的新方式。

關於蘋果橘子經濟學

http://laniaho.wordpress.com/2008/12/11/%e8%98%8b%e6%9e%9c%e6%a9%98%e5%ad%90%e7%b6%93%e6%bf%9f%e5%ad%b8-freakonomics/一本經濟學,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才發現竟然是社會學。這種感覺大概不是只有我才有。◎ 蘋果包裝,橘子實質?不過,會有這種感覺大概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畢竟本書就是以「打破讀者一般對經濟學的印象」為重要號召的,所以「不像經濟學」可說是本書作者刻意要營造的效果。但有趣的是,本書經常強調這仍是一本經濟學,換句話說,作者希望建立一種「不像一般經濟學的經濟學」形象,每個章節之間的那些小故事、關於作者李維特的各種軼事,大多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不像一般經濟學家的經濟學家)。這當然是一種策略,把自己包裝得既反叛、又保有頂尖經濟學院的光環,既平易近人、又充滿睿智的洞見,還有高等學府的品牌保證。我對這種包裝策略沒什麼太大意見;畢竟這不是什麼學術書,而是希望在市場上賣錢的普及性書籍(從結果來看,它也的確成功了;這當然不能全歸功於包裝)。而且的確挺好看的。只是,回到一個經濟學或社會科學學習者的角度,我比較在意的是:它是否真的如它自己所宣稱的那麼不一樣?它是否真的提供了某些新的、有價值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老實說,本書對主流經濟學的挑戰並不太多,而對於整個社會科學來說,就更少了。◎ 統計分析方法怎麼說呢?構成本書骨幹的統計分析、測量設計、誘因解釋等等,其實都是一般經濟學的標準行當。現代的主流經濟學以其數理分析方法而聞名,這種一般人敬而遠之的方法大致有三個組成部分:第一,統計分析方法:把現象之間的關係化約為數量之間的相關程度。第二,數理經濟分析:以代數方法,運用數學符號與公式來建構經濟模型。第三,演繹推理:從一些簡單、不證自明的原理或假設出發,以類似幾何學的方式推演出整套命題體系。後兩種大概是生產火星文的最大來源;本書作者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們專用第一種,全書俯拾皆是。只不過,這一點也不新穎。(更別提在整個社會科學中,這種量化研究方法的普遍性)◎ 選題:經濟學與社會學相較於一般學院裡的主流經濟學,本書真正特別的地方似乎只有兩個:一是敘述風格,二是選題。關於敘述風格,我不想多談,因為它的定位本就是普及性書籍,所以理應如此;如果這竟成了一種創新,那只能怪經濟學家在整個社會科學陣營中太怪胎吧。至於學院裡的火星文文化,那是另一個議題。關於選題,最明顯的是本書幾乎不談傳統常談的那些經濟議題,比如就業失業、貿易、投資、景氣循環等等,而專談一般認定的社會議題,如犯罪率為何下降、老師及運動員舞弊、犯罪集團的組織策略、小孩學習成果的影響因素等等。以經濟學討論這類議題,說舊不舊、說新不新,1970年代以來就有不少今天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嘗試,如科斯談交易成本、貝克談家庭、諾斯談歷史變遷、史蒂格利茨談訊息不對稱,還有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等理論,早已取得經濟學的主流地位。(這種發展究竟該如何評價?在此先保留)不過,誠如本書作者自承:他並沒有一貫的主題,因此,本書也沒有如前述幾位那樣提出什麼理論概念來作解釋,相反,他的解釋都還挺常識性的。當然,本書的研究案例依然是有趣的,我只是說這種思考方向在經濟學中不是全新的。既然本書討論的議題都在傳統經濟學之外,那麼,如果把本書放到整個社會科學的脈絡中,本書的選題又如何評價呢?如果是就整個社會科學而言,本書的新穎性大概就更低了,因為書中議題差不多都是社會學、犯罪學、教育學等等一談再談的議題,只能說它達到了一般社會科學議題的社會性。而本書作者的方法本身似也並無特殊之處,不過是一般社會科學用到熟爛的東西。至於本書與前人相比,研究功力如何?本書就同一議題是否提出了其他研究者沒說的新東西?這大概要先了解這些議題的相關文獻才能判斷,我沒做這功課,不能說什麼。不過這裡可以說的是,許多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在統計相關性上著墨許多,但到了要說明因果關係時,往往顯得較為粗糙,不是十分簡略、就是用想當然爾的一些說法帶過。本書與我看過的大多數類似量化研究相比,在解釋上是相對細緻些,儘管距離理論的要求還是有相當距離。在原本堅持「讓數據說話」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相對細緻的解釋,與其選題的社會性結合,就成了一份相當有趣的量化研究。可以說,本書真正的價值其實並不在表面上的新奇之處,更不在於其經濟學方法,而是在於做到了一些量化研究的起碼要求,可說是本水平不錯的社會科學量化研究普及書。這大概是在包裝之外、本書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蘋果橘子怎麼比?不過,即便是以這種相對的標準來看,本書還是有些毛病。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本書在敘述策略上經常把不太能相比的東西相提並論。比如第一章「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有何共通點」,作者就把在學測中作弊的芝加哥小學老師、喬治亞大學的籃球教練以及日本的相撲選手相提並論。就作者的意圖而言,這顯然是要突顯「他們都有誘因、可能會作弊」這一點,但是,除了作弊這一抽象共同點外,這三種人的具體誘因類型、作弊方式、乃至行為的條件與環境都有很大不同,扯在一起談似乎只是在製造新聞效果,不太有助於研究分析。另一個例子就是第五章裡的「手槍與游泳池」(207頁以下)。作者把槍枝致死率與泳池致死率相提並論,強調小孩被槍打死的比率遠遠低於在泳池溺斃的比率,認為家長擔錯心了,並且呼籲多把注意力放在游泳池,而不是槍枝上。初讀本書的人可能不會覺得這種提法有什麼問題;但如果我們保留這種提法,把其中的數據換一下,或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比如,當我告訴你:「台灣一年的自殺人數超過五千人,而家暴死亡人數僅一百人,因此我們應該多把注意力放在自殺問題而不是家暴問題。」這裡頭是不是有些不對勁呢?根據《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一書,「不要拿蘋果來和橘子相比」(英文諺語,指不當類比)應該是運用統計數字時的基本原則,本書似乎正犯了此一錯誤。◎ 技術缺陷:犯罪率下降的推論環節另有一類毛病是較技術性的。作者在第四章談到犯罪率下降的原因,企圖證明墮胎合法化導致了潛在的犯罪者減少,從而導致犯罪率下降。其因果論證大致是:墮胎合法化→墮胎數增加→潛在的犯罪者減少→犯罪率下降。問題出在「墮胎數增加→潛在的犯罪者減少」這一關鍵環節。在本書提出的實證資料中,似乎只有整體墮胎與犯罪率的數據(含有地理空間分佈資訊),但卻沒有明確顯示,墮胎數上升此一現象是否真是主要發生在較貧困的婦女群體?即,潛在犯罪率較高的貧窮群體,其婦女的墮胎率,相較於其他非潛在犯罪率較高群體婦女,是否真有較高的增加率?缺乏了此一資料,「墮胎數增加→潛在的犯罪者減少」的論證效力就會大大減弱。又如果有反證,證明潛在犯罪率較高群體的婦女,其墮胎率的增加率並未較其他群體高,則作者的整個推論就無法成立了。◎ 教育:階級再製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一個研究,是第五章裡頭的「父母『是』什麼vs.父母『做』什麼」。這個研究發現,有8項因素與學童考試成績有關:父母教育程度高父母社經地位高母親生第一胎時30歲以上小孩出生時體重偏低父母在家中說英語小孩為領養父母參與學校家長會家裏有很多書另有8項因素不相關:家庭關係親密最近搬到較好的社區母親在小孩出生後到上幼稚園前沒有上班小孩參加過學前輔導父母會定期帶小孩上博物館小孩常挨打小孩常看電視父母幾乎天天唸書給小孩聽作者分析:「教育程度高、成功、健康的父母,通常子女在校表現較好;但小孩是否常去博物館、常挨打、參加過學前輔導、常聽故事或常坐在電視機前,好像都無關緊要。」(242頁)「許多要緊的事項早已決定了──你是誰、何誰結婚、過怎樣的生活。如果你聰明、工作認真、教育程度高、待遇好,同時結婚的對象和你一樣幸運,那麼你們的子女成功的機會也較高……重要的不是身為父母的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誰。」(242頁)我沒有去找研究原文,但從此一研究結果看來(也許不是作者的主觀願望),這一研究結果似乎傾向於支持傳統的左派對教育體制的批判,即現行教育體制(至少在美國)不太能促進階級流動,反而比較是既定社會階級結構再製的過程。如果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努力的一切都沒有用,一切都仍取決於家長原本的社經地位與既有特質,那麼社經地位原就較差的家庭的小孩,便很難透過努力達成較好的學習成果,家長透過加強子女的教育、希望達到階級攀升的願望,不就不太可能實現了嗎?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在這裡,本書似乎已經開始偏離它一開始所提出的誘因研究(46頁),而碰觸到了某些社會結構問題。然而,看不出作者有朝此方向努力的意圖;相反,他們對相關或不相關因素的解釋都依然停留在個人層次,從不去討論支撐著這些個人因素得以發揮作用的社會結構。這是本書作者的侷限、量化研究的侷限,還是經濟學的侷限?

魔鬼經濟學

最近讀完了,讀的因是Greg Mankiw在他的blog內推荐,在選書時,有三個選擇,英文原本、台灣中譯本與大陸中譯本,最後選了最平宜的大陸中譯本。劉祥亞的中譯讀起來不費勁,裡面的譯者註及時地幫助讀者更易理解內文。若以文章來說,這是理解經濟學如何貼近生活的示範,所作分析,亦很有趣味。但中譯本無論是台版的書名蘋果橘子經濟學還是大陸版的魔鬼經濟學我都不大喜愛,古怪經濟學或非一般經濟學當書名不知會否較好。

落入了自己痛恨的陷阱

苹果橘子经济学(Freakonomics)是2005年的一本畅销书。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和纽约时代日报记者史蒂芬•都博勒Stephen J. Dubner。列维特是经济学界的怪才,他的专长是犯罪(Crime)的经济学研究,研究方向也衍生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本书就主要基于他的一些研究成果。都博勒帮助他把科研论文改写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本书成为畅销书一点不奇怪。主要原因有二。第一, 他们关注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青少年犯罪,堕胎,房地产中介,到幼儿园接送孩子,交友网站,给孩子起名字等等。大众关注什么,他们就关注什么,当然会流行。第二, 他们主要致力于提出与传统观念相反的观点。让读者在惊奇之余,非常想读下去,弄清楚为什么。惊讶本身就是最吸引人的。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推荐这样一些基本观念:1. 激励机制 (incentives)是现代生活(modern life)的基石(corner stone)。理解激励机制可以帮助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难解之谜。2. 常识(Conventional Wisdom)经常是错误的。常识经常是由错误形成的,非常难以推翻,但最终可以被推翻。3. 巨大的,戏剧性的变化经常有一些小的,微妙的原因。通常这些原因并不明显。4. 专家利用自己在信息上的优势来为自己的目标服务。但因特网让他们的这种优势日益减少,他们可以在自己专长的游戏中被击败。5. 知道衡量什么,怎么去衡量,让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如果你了解如何读数据,你可以解答一些难以解答的谜题。其中最重要观念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不要想当然,不要迷信常识,也不要迷信权威,要多问个为什么。提出有趣的问题,然后去寻求答案,这样就能探知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推崇的寻求客观的答案的方法是对数据分析。没有衡量,没有数据,任何结论只能是臆测。书中列举的很多寻找可靠数据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统计的方法,以及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再次检查(cross-check)的方法,都非常科学而实用。这本书对常识 (Conventional Wisdom)的抨击是贯穿始终的。他们认为很多常识都是专家和媒体联手,出于自利的目的而推给大众的。这些常识根本禁不起推敲,但却不那么容易改变。这个批评非常尖锐,也很中肯。最近我也在看育儿方面的书,就深刻的感受到他们说得对。专家对育儿的看法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变化的,经常有180度大转弯。不禁让人怀疑最新的理论会不会在几十年后也同样会被推翻。书中的分析非常精辟,在一个拥挤吵闹的民主社会,市场经济下,一个走中间路线的人往往被忽视。只有那些偏激的,片面地,耸人听闻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对迷信权威的我们,无疑是最好的清醒剂。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迷信权威。书里没有说清楚。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是现代社会劳动分工决定的。复杂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已经不可能有人能掌握所有门类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必须依赖别的领域的专家的意见。要正常生活,我们肯定不能像作者一样,每听到一件事就打个问号,然后找到可靠的数据,自己做详细的分析比较,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我们最终必须还得依靠别人,依靠其他领域的专家。只不过,我们不必过于迷信任何一个专家的任何一个结论。而是要永远抱有一定怀疑的态度,勤于自己思考,提高鉴别能力。对自己的思考,作者也提醒我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感性。很多感觉上合情合理的解释,特别是一些直截了当的解释,往往是错的。最简单的就是不要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两件事情X 和Y同时出现,不一定是 因为 X 所有 Y 。有可能是正相反,因为 Y所以 X。还有可能 X ,Y无关,另有一个 Z,因为 Z所以有 X 和 Y。另外,一件事情的原因,可能不那么直接。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益,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书中的堕胎合法化导致犯罪率下降就是一个非直接决定的很好的例子。不能信常识,不能信专家,甚至不能信自己的直觉,而只能靠客观的数据分析。按照作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我个人认为,保持一定程度的怀疑是可以的,但也不用过分怀疑。信任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而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怀疑一切,只能导致自己花大量时间去做自己不擅长也没兴趣的事情,不但得不偿失,也是浪费生命。更加有趣的是,用作者鼓吹的怀疑论眼光来看书中的各种结论,就会发现其实作者本身也在充当他自己所抨击的专家的角色。他们也在说一些耸人听闻的结论,比如带孩子的努力都是白费等等。他们的数据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单从数据的相关性出发,他们提出了很多基于猜测的理论,完全违反他们前面推崇的客观性分析的准则。这非常好笑,不过也充分证实了他们自己的推断,一本书,不大胆的提出耸人听闻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能成为畅销书的。落入了自己痛恨的陷阱,不知道该为作者高兴还是悲哀。不过作为读者,我们还是小心为上。就像作者推崇的那样,多长个心眼,谁的话也别盲目相信!记住怀疑和数据分析就好了,书中其他的结论就姑妄听之吧。附录:苹果橘子经济学(Freakonomics)笔记转载自我的博客:http://bigapplezlp.spaces.live.com/blog/cns!E6DC06981A3FF01D!1352.entry


 蘋果橘子經濟學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