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佛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43079550
作者:季羡林
页数:359页

内容概要

季羡林,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12种语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国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书籍目录

代序:我和佛教研究/3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11
释迦牟尼/24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
“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37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72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97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06
佛教的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123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134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146
浮屠与佛/158
再谈浮屠与佛/170
法显/182
唐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205
关于玄奘/215
关于《大唐西域记》/232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246
《列子》与佛典/252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261
佛典中的“黑”与“白”/264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266
作诗与参禅/268
禅趣人生/294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308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315
佛教的倒流/318

作者简介

★1.季羡林之子季承独家授权,部分图片首次面世,全方位解读性情老人的性情人生。
★2.阅读大家经典,收获自我人生。本丛书辑选季羡林一生所著哲学、自传、散文随笔等经典篇目,全面展现一代国学大师的文化修为,引导读者提高自我修养。
★3.“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羡林是当之无愧的学界泰斗,他用中国传统学者的风骨结合欧洲学者的谨严精神,严谨治学,铸就佛学经典。


 季羡林谈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正如季羡林先生在代序中提到的,“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轨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这一种精神贯穿了书的全部(这本书认真起来只能算是论文集。。。)。从真实可靠的史料、传记中寻找事实,在佛典、道藏等处寻求印证,这一科学客观的方法一点点揭开佛教发展过程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一个脚踏实地的宗教发展史。1.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沙门教:相信轮回转生,作为轮回转生说基础的业说是他们宗教信仰的核心。• 业说:今生所作所为的好坏决定来世转生的好坏。无论做好事坏事,有因必有果,反正总是要转生的。可是他们又厌恶生,不想再转生。于是想尽了种种办法,希望能跳出轮回。他们认为,苦行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婆罗门系统:主张梵我一体(世界主宰的“梵”和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宣扬祭祀祈福。• 沙门系统:主张轮回业报,宣扬苦行解脱,认为一切存在都是苦难。• 十二因缘: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 四圣谛:苦、集、灭、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大城市中新兴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佛教继承了沙门传统,但又加以发展、改进,形成了独立的一派。(不完全依靠苦行)2. 释加牟尼• 佛诞:旧历四月初八• 一个问题:为什么释加牟尼禁止努力入教?• 事火:印度古代外道之一。• 转法轮:指佛说法。• 如来佛的根本教义:四圣谛和十二因缘。3. 佛教开创时期一场被歪曲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提婆达多的根本思想是“但有此生,更无后世”。提婆达多与释加牟尼之间的矛盾斗争,绝不是什么个人恩怨,也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问题,而是在佛教开创时期僧伽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扩而大之,也可以说是沙门思想体系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沙门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赞成苦行与否定苦行、赞成轮回说与否定轮回说上。提婆达多和释加牟尼在这两方面也是泾渭分明。4. 佛教的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从梵文Buddha一词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可以发现,印度佛教不是直接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两条,时间有先后。最早的是通过大夏,以后是通过中亚某些古代民族,吐火罗人最有可能。5.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最初传到中国来的是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和禅定。• 支娄迦谶译经多为大乘中观派,是空宗的经典。• 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各自独立,佛教也形成两大派,南方重理论,偏于思辨,不重禅法;北方重修持、禅定,倾向于苦行,盛行禅法与净土的信仰,偏重戒律,并杂以阴阳方术,汉代佛法的残余似乎流行于此。• 在中国佛教分为南北两大派时,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者派(所谓有宗)开始形成。在中国,传译介绍有宗法相唯识之学的,在南方有陈代真谛,在北方有菩提流支、勒那摩提。• 在南北朝时期大体上只能算学派,还不能有宗派。梁启超《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提到的宗有:大乘摄论宗、小乘俱舍宗、十地宗、三论宗、法华宗、涅槃宗、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有人还添上地论宗、摄论宗。在这里,律宗不能成为宗,净土宗没有自己的专有理论,也不能算宗;成实、俱舍都只能算是学派,不是宗派;三论宗后被天台、禅宗吸收。能够成为宗派的只有天台、华严、法相和禅宗。• 天台宗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流行于江浙、湖北一带,倾向于统一综合,南方义学和北方禅定都去学习,企图通过禅定来证悟般若。• 华严宗兴起于陈隋之间,形成于武则天时,根据地在终南山和五台山上。• 法相宗创始者为玄奘、窥基。• 禅宗起源于北魏菩提达摩,盛于唐,先流行于庾岭、广东、湖南、江西,然后遍及全国,流行时间最长,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呵佛骂祖的宗派。• 小乘主张必须累世修行,积累功德,然后才能成佛。• 禅宗将顿悟成佛的教义发扬光大。• 有宗主张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众多感觉经验的集合体,都是“识”的变现。• 法相宗说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包含着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有漏种子通过善行的熏习可以转化为无漏种子,只有断尽了有漏种子才能成佛,而只有佛才能断尽有漏种子。• 华严宗宣扬进入佛国不需努力苦修,不必等到遥远的将来,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世界的看法,立刻就可以成佛。6. 法显• 三世佛:横三世佛,西方极乐阿弥陀佛,中央娑婆释加牟尼佛,东方琉璃药师佛竖三世佛,过去燃灯佛,现在释加牟尼佛,未来弥勒佛7. 六祖坛经• 宗教发展的规律:用尽可能越来越小的努力或者劳动达到尽可能越来越大的宗教需要的满足。8. 作诗与参禅• 汝等应知,出家之人有二种障。何等为二?一者心著欲境而不能离。是下劣人无识凡愚,非圣所行,不应道理,非解脱因,非离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槃因。二者不正思维,自苦其身而求出离。过现未来皆受苦报。比丘!汝等当舍如是两边。我今为汝说于中道。汝应谛听,常勤修习。何为中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为中道。• 佛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所谓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证苦灭道谛。比丘!何等名为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蕴苦。如是名为苦圣谛。何等名为苦集圣谛?所谓爱取有,喜与贪俱,希求圣乐。如是名为苦集圣谛。何等名为苦灭圣谛?所谓爱取有,喜与贪俱,希求胜乐,尽此一切。如是名为苦灭圣谛。何等名为证苦灭道圣谛?即八圣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此即名为证苦灭道圣谛!9. 佛教的倒流• 中国的“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o4)从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感觉我买到了一本盗版……居然还有缺页……………………再也不想在火车站买书了囧
  •     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这是一本引你入门的读物,佛也可以是无神论,也可以作为历史来讲。
  •     一本不足以深刻,还需多加阅读,好书
  •     亞馬遜的贈品 居然很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