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心理学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540464387
作者:冈田尊司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冈田尊司,1960年生于日本香川县,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中途退学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后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院,在京都大学医学院高等脑科学讲座神经生物学教室、脑病态生理学讲座精神医学教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并担任山形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现代人的心理危机。主要著作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亚斯伯格症候群》《抑郁及精神障碍》《人为什么会失眠》《动摇世界的潜规则》《人格障碍》《了解孩子的“心病”》《悲伤的孩子们》等。

书籍目录

序言: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001
“异常心理”不等于“精神障碍”/002
异常心理所传递的真相/004
第1章 恐怖的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002
无法接受妥协与模糊/004
三岛由纪夫的完美主义/005
无法释放本能/006
完美主义的悲剧《黑天鹅》/007
潜藏在完美主义下的病理/009
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的孩子/010
优秀白领为何反复卖淫/011
洁癖和饮食障碍/013
抹不掉的伤痛/015
印在心底的心理暗示/017
甘地的故事/019
完美主义与不洁恐惧/022
导致死亡的病态性完美主义/024
为何在成功的顶峰选择死亡/025
扔掉完美主义吧/028
即使满身泥垢也坚强生存/029
第2章 潜藏在身上的罪恶快感
被犹如麻醉般的快感控制时/034
欺侮、家庭暴力或虐待容易上瘾/036
虐待和欺侮是罪恶的温床/038
沉迷于怪异行为的儿童/039
过度饮食症与偷窃癖/041
快乐电流一旦接通便持续循环/044
说谎的快感/045
裸露是舒爽的/047
一个人的性爱/049
他人的不幸是蜜味的/052
罪恶哲学家巴塔耶的色情社会学/054
颠倒错乱的孩童经历/056
因不被爱而生“恶”/061
蹂躏弱者的快感/062
施虐症/064
摆脱罪恶的反复循环/068
第3章 从内心走出来的敌人
妒恨招致不幸/072
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074
不存在无意义的偶然/076
过度敏感造成幻觉/078
被同伴排斥后/080
“大家都在离我远去”/082
绝对自我的陷阱/084
偏执分裂和抑郁/085
自恋性防御/087
是性欲还是支配欲?/089
只爱朋友妻的罗素/091
缺爱和自卑感导致病态的自恋/094
为什么无法阻止伴侣虐待孩子/096
嫉妒是人类情感中最强烈的心理/097
支配欲“中毒”/099
有色眼镜下的“问题儿童”/101
第4章 你被相反心理所愚弄
李尔王的悲剧/104
人会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心理/106
逆反心理/108
乖孩子常有“邪恶”的想象/110
与其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如顺其自然/112
何谓倔强、矫情?/114
就爱唱反调/116
不听话的孩子/118
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嗜虐性和解离症/121
第5章 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脱离自身的另一个自己/124
从恶魔附身到癔症/126
“心理分析”的诞生/127
两种强迫观念——“固执观念”和“固着”/130
人有情结,情结也拥有我们/131
无意识现出原形/133
从自身经历中学习“心病”的荣格/134
拥有双重人格的荣格/136
第二人格是精神的“避风港”/140
改正强迫观念的方法/142
消除心理创伤的方法/144
第6章 只爱玩偶
玩偶之家/148
同一性扩散的时代/150
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151
被母亲当作玩偶的孩子/154
自恋者过于纯粹的爱情/156
自恋的人嫉妒深/158
被当作女孩养大的王尔德/159
“好孩子”的危险/162
为什么杀掉自己的孩子/163
杀掉亲生儿子的悲剧/164
悲剧背后的父母心及责任感/166
奉献的对象也是“另一个我”/167
失去依恋对象的悲伤/169
无法舍弃的人和物/170
依赖症/172
第7章 罪恶感和自我否定的深渊
恋母情结/174
酒精依赖症的背后/176
尼采为何一定要杀掉上帝/178
害怕“黑狗”的海明威/182
急于求死的冲动/184
潜藏在异常心理中的罪恶感/185
为何害怕得到幸福/187
另有隐情/191
自我否定的陷阱/192
试图用金钱购买友情的心理/193
痴迷“牛郎”的人/194
隐藏在依赖欲望背后的爱情饥渴/196
不惜出卖肉体的心理/197
半求半不求的自杀心理/199
不需要完美的人生/201
为何完美主义与自我否定有关/202
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203
为了幸福的人生/206
结语:异常心理的根源

作者简介

《怪癖心理学》是日本5年来最畅销的通俗心理学著作。 《怪癖心理学》揭示怪癖的真相: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多重人格等,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怪癖心理学》使用了大量精彩案例,讲述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的。 怪癖是人的两面性的体现,人既有做正确的事的冲动,也有做坏事的冲动。一味压制做坏事的冲动,很可能适得其反。勇于正视怪癖,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能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低谷,收获健康幸福的人生!


 怪癖心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现在报纸上最多出现的是,是“XX市某XX杀死一路人,疑为精神病患者所为”,这样的新闻,往往令人恐慌。怎么好端端一个人,突然就有了什么抑郁症、妄想症、人格分裂?怎么就突然就随便杀人了呢?那些个病,到底是啥玩意儿?然而反观社会,当世界扁平化,当信息泛滥化,当竞争炽热化,人与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拓宽,心理处于亚健康的不在少数。有些人兀自抱怨个不停,有些人极度缺乏安全感,有些冷漠至极,有些人对生活都要失去希望了,只是它们活在深层,表面看不出,大约只有非常亲近的人才知道他们的痛苦与绝望。  我有幸在以往的日子里,有人信任我,且愿意讲自己的苦恼事倾诉给我听,作为倾听者的我,也从倾听,给建议,到了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为什么一个看上去能力极强的人,他会对生命厌弃?为什么一个学历极高的家庭,却要虐待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些人一直那么没信心?这一切,都和人们的心理紧密相连。  手上的这本书,标题为《怪癖心理学》,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与窥探欲,本以为这只是哗众取宠,然而书的内容与章节极适合入门者的学习,条目清晰,分析明确,又常举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为典型案例,不仅能跟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心理活动,更能在这样的分析之中,了解到过往的名人的生活轨迹为何是如此这般。  何为怪癖?怪癖亦可理解为异常心理。譬如常见的露阴癖,自恋症,自闭症,等等。然而,我并不建议读者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因为每一个症状与其所带来的行为背后,皆事出有因。在跟着作者的思路行走时,这些行为,或许也正是自己呢?读心理学的图书,在分析他人所遇事情与心理的同时,也是审视自己内心的一刻。发现他人,即为发现自己。  如书中所言,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与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若使用不当,不爱或是溺爱,都让人陷入另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在这里,人只存着两个问题:一、如何认识外界?二、如何认识自身?这又是以童年为起源,改变了人的一生。任何一个认识得不恰当,就只能让自己忍受着痛苦,让他人担心。  我以为,一个人,若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并结交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更顺畅的沟通,非常必要。了解怪癖可以作为一个入门学习,而认识心理学,能让生活趋于美好,也能让社会趋于安定。
  •     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是在大学课堂上,那些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听讲,现在能够记住的就是血型会影响性格。这样想来,真是悲催,在这个压力巨大的社会,如果不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解压,纾解心理,我想真的很难很难。然而之前接受的都是一些教科书式的心理学知识,看了似乎也没看,如今这本《怪癖心理学》却正好和教科式的心理学相反,于我这种门外汉简直是大补的书。看书之前,先是自我根据冈田尊司设置的图片进行自我压力测试,结果一点压力感没有;然后让老公进行测试,结果他也没有心理压力。于是,便明白了,为什么我俩的日子一直平平淡淡,原来我们都没有压力,因为我们不想去获取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这算是随遇而安吗?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自己偶尔冒出来的不道德念头等等会惶恐不已,并因此而谴责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人,但是,从《怪癖心理学》中,我知道了原来每个人心里其实都住着另外一个自己,只不过一直是一方占据胜者地位,另一方处在败者地位。所以,如果败者那方是不好的东西时,偶尔冒出来一下,没有给别人和社会造成任何伤害的话,这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当这两者处于相当的地位时,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具有了双重人格。这很有趣不是吗? 之前一直欣赏具有完美主义的人,因为在我看来,具有这种主义的人,前提必定是这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他有资格去持有完美主义。然而,书中所举的一系列如三岛由纪夫等人由于追求完美主义而给自己带来的厄运,而完美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需求而已,当它超越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呈现为病态。本就稀里糊涂过日子的我,看到这里犹如打了一剂强心药,原来自己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精神就很好!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其实可以作为育儿指导类的书来看。现在的孩子很累,在心理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书中所讲,对怪癖心理学有了相当充分地了解,这样就可以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疏解,从而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虽然说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是看一本心理方面的著作就能解决的,但是如果看了,我们就能够知道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潜意识中会阻止自己的心理问题出现,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     不论是网络上还是电视上,随着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捷,这种快捷也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各类案例,这些案例中有很多是与心理有关的,即使表现出来的形式看似与心理无关,但是经过专家的分析,统统指向了心理问题,比如前一阵子的某大学研究生毒害室友,更有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某极端案例犯罪手法极其残忍的报道,不胜枚举。当这些新闻被报道出来之后,一些分析者也把这些案例当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事例,他们从中发现这些人的特殊心理,以及这些心理如何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所以,这些年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出的也越来越多,作者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比如《怪癖心理学》的作者研究的领域涉及的都是一些怪癖,不仅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在心理学方面也算是独树一帜。作者更是在序言中,向所有读者说明,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而且这些异常心理的萌芽大多都在孩童时代,如果成长过程中这些异常心理没有被克服,就会做出危害社会、危害自己的事情来,了解异常心理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在人生中不迷失自己。作者在《怪癖心理学》中的素材可谓丰富,不仅有一些普通人的案例,更有一些大家包括文豪、画家、社会知名人士等等人群的案例分析,借由这些典型的案例,作者分析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极端异常心理形成的原因、表现以及产生的危害,让读者更加清晰地对这些怪癖心理加以认知。我们在历史课本中所知道的甘地是非常伟大的一个人物,但我们从作者这里了解到他是因为有着恐怖的完美主义异常心理的,他有非常严重的洁癖,因为父亲的死亡他有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为了弥补这种内疚感,他禁欲、素食、任何事情自己亲自动手,这种强迫自己苦修的能量成为他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动力。作家三岛由纪夫也是个完美主义者,他非常守时,但忍受不了其他人不守时,最中因为这个完美主义而自杀。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更多异常心理的代表人物,借由他们我们认识到了这种典型的心理特征,也见识了生活中更多这样的人。这些人有的因为这样的异常心里走向另一方面的成功,比如甘地、叔本华、尼采、王尔德等这些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身上存在的异常心理成就了他们,最终也毁灭了他们,而更多的普通人因为没有让自己的异常心理得到很好的治愈,基本上都是以悲剧收场。作为普通的读者,我们读这样一本书,是为了对自己周围的人和物有所察觉,对自己也有所了解,让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者文化面也是蛮广的,心理哲学文学政治通吃啊
  •     猎奇而看。开启了重视心理现象的习惯。
  •     想必大多数人都是冲着书名买的。学了心理学以后,慢慢开始意识到偶尔的异常心理其实很正常,不需要感到羞耻。全书道理和案例是有一些,但不是那么精彩。学会正视自身阴暗面,我相信任何‘‘异常’’都有根源,找到原因去调节和破解最关键。
  •     名人八卦真是不少。文章更多的是阐述现象及原因,但是对于解决问题的方式涉及的较少,不过因为不是心理治疗的书,所以觉得看看也还行,不过略觉黑暗。。。
  •     读着就像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前期的心理异常基础。。收获不少
  •     居然这么多名人心理都存在问题
  •     看看里面的小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比较通俗
  •     21
  •     文学界心理八卦废话集。
  •     并不像译名和封面看起来那么不靠谱,对异常心理的描述也还算科学,虽然一些案例的分析有点一厢情愿,但作为名家八卦看看也还好(重点错
  •     严格的说是异常心理学,通俗易懂,建议每个人,特别是有孩子的人都读一下。
  •     心理异常
  •     废话集锦,两个字:垃圾。
  •     非常震撼的一本书
  •     挺通俗,也挺靠谱的,小案例也挺好玩,大多还是集中在哲学领域……啊,果然天才都是不被人理解的啊
  •     了解了围绕实现“自我目的性”产生的躁狂型防御的研究角度。后半部分把边缘型人格障碍粗暴的归因于原生家庭的依恋关系,太敷衍。
  •     作为心理学读物差一点,不过在里面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变态经历,也是不错的哈哈
  •     看完之后收获了不少名人轶事,干货还是有的但显然只是个通俗读物而已(面对人群也不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不过,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两位对我来说极其重要的大师:巴塔耶和荣格,所以,加一星。
  •     适宜休闲,不宜精读。作者主观色彩很浓,但病理特征的分析比较清楚。
  •     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投射出的欲望
  •      通俗易懂(除了自体客体那部分),冲着完美主义看的,也确实和我自己推测的差不多,其他部分的内容有些许启发。
  •     当看书看的,结果还不错
  •     很好懂的“欲望投射说”
  •     这本书帮我解释了我的怪癖都有根据。不再独自恐慌。
  •     你的不正常,其实很正常
  •     首先,异常心理并不仅仅是伴随着精神障碍问题而来的。其次,精神障碍问题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由异常心理而导致的心理特征。 比较简单但是一读而过,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是真的很通俗。
  •     是一本浅显的读起来有些乐趣得普及心理读物,不过因为浅显,所有有些案例得原因分析显得武断,有些分析也无法全面。整体上作为一本趣味读物还是不错的,激发起对于更深入专业心理学学习研究的兴趣什么的酱紫吧。
  •     浪费我钱 这本书里内容不怎么好
  •     还不错,谁没一点怪癖呢,都是病啊!
  •     很有趣
  •     浅显。
  •     讲了什么都忘了...
  •     这本书是有干货的,但是作者写的太随意松散了,含金量比例并不高,可能是由于是“通俗读物”的原因而写得过于“通俗”了吧
  •     小科普文,穿插了很多名家轶事,据此作为论据分析人类心理,感觉不严谨,而且条理不是很清晰。吃饭出行时看看就好,抽出大块时间读还是不必了。
  •     看完第1章,很通俗易懂,但并不是很看的下去。案例很多但是分析性的内容比较少
  •     都是理论,没啥实际他用途。消遣消遣还行。
  •     读完没有留给我什么特别印象
  •     充满名人八卦,只说现象,不谈本质的畅销书式写法
  •     轻松的一本心理学书
  •     挺浅的
  •     八卦、简易科普以及鸡汤,随便看看~
  •     随便看看。
  •     哇 總覺得讀不完啊 雜雜的 不過覺得可以借鑒借鑒寫點辣雞東西 真的读不完了
  •     作为只学过管理心理学,可以说零基础心理学的小白,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还算比较顺畅。 毕竟笔者在序言中已经提到,这本书的旨在让人们区分异常心理的“正常”一面和超脱“正常”的一面,希望人们能够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行为,也避免向极端的方向发展。 笔者利用众多的、著名的案例向人们呈现不同的异常心理,例如逆反心理、分裂、自恋、强迫等在生活中常见的异常心理。相对于理论性的论述心理学著作来说,简明易懂的多。 但是在书中也不乏有部分专业术语,如“绝对自我主义”、“自我目的性”等,需要读者根据笔者的论述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 推荐大家一读。
  •     读完的第一感觉是感谢父母,感谢爸妈为我提供了健康的成长环境,使我既不是完美主义者也从不自我否定。原来哲学家与大文豪都是异常心理的高危人群,尼采、荣格、罗素、叔本华、海明威、王尔德、三岛由纪夫莫不如此;反过来说,若想在这两个领域有所成就,莫非先得把自己弄成神经病?
  •     节选一段鸡汤:“无法言语的苦闷、悲伤、后悔和遗憾,正是这些消极情绪使我们的人生成为真正的人生。” 一个个分篇的小故事,让人断断续续看了二十天也不会有困扰。值得一看的心理学通俗读本,或许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
  •     人都有许多怪癖心理
  •     内容深刻,从各种旁征博引中可看出作者浩瀚的阅读量,理论加实例和引用文献的论述很有说服力。就是感觉这书的完成度可以更高,写的更细致。
  •     有点过分通俗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