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历史不完美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15803814
作者:马勇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当君宪成为往事  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曾给中国带来稳定和辉煌,但是进入近代以后,家天下的君主专制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需要。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前后十年,一个君主立宪的日本相继打败中国与俄国两个巨大的君主专制国家。这个残酷事实不能不引起中国人心灵上的巨大震动。走向君宪,成为那一代中国人的唯一政治选项。然而到了1911年,当君宪主义即将成为事实时,一个规模不大的军事哗变,竟然在一夜之间掀翻了一个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庞大帝国。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必然还是偶然?一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我们可以听听老牌君宪主义者严复的分析,他的那些独特看法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康有为等,均有批评有分析,相对来说比较中立客观。  君宪先锋  在近代中国,严复是作为思想启蒙者载入史册的。他在甲午战争后向中国人翻译介绍《天演论》,从理论上为先前几十年只重视物质增长的“中体西用”背书,认为中国所面对的问题就是经济形态上落后于西方,中国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和社会体制变革。至于其他,比如政治架构,严复在那个时代并不认为它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已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严复在1895年之后的维新运动中虽然积极介入,也传播了许多西方新思想,但是并不认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许多观点。我们从他那篇著名的《拟上皇帝万言书》中,发现其主张就是一种君主主导下的政治渐变。他认为只要变化的方向对,就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地走下去,终归能够走上东西洋立宪各国的共同道路。中国不需要标新立异、超常规发展,不需要总显得急不可耐、步履匆匆,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大国就要显现出从容优雅的风度。对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1898年的急切,严复向来不以为然,他以为正是这对师徒的乱来,最终葬送了大清两百多年的江山。严复认为,假如康有为、梁启超不去鼓励那个少年天子匆匆忙忙进行政治变革,而是两宫和睦渐进改良,那么要不了多少时间,大清的政治必能有所改善。等待慈禧太后百年,等待小皇帝再成熟一点,许多问题应该不会继续成为问题,应该能够迎刃而解。  严复的思考当然不是事实,1898年之后的中国在经历了几年徘徊后,终于在1901年重回新政轨道。特别是到了1904年,中国在经历了日俄战争的强烈刺激后,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中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转型的过程正式开启。这是中国政治的实质性进步,因而严复和那时主流社会的人们一样,很快从1898年之后对政治的冷漠转为对政治的热情,迅速转变成一个君宪主义者,真诚相信君主立宪是当时中国政治上的唯一出路。  对于清廷的君宪主义呼吁,严复给予积极回应,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君宪主义运动提供理论支援和学理依据。他在那一年(1905年)先后数次在上海青年会演讲西方政治学,对世界上已有和现存的国家类型给予细致点评,以为要救亡,就必须将中国从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因为只有在立宪体制下,民众才能通过议院轻而易举地完成和平变革,实现政府更迭而不危害皇室利益,皇室也就可以在君主立宪体制下万世一系,永享国祚。  君宪主义危机  严复对君宪主义有很高的期待。他认为在当时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君宪主义是唯一出路,君宪主义可以将中国从孤立状态中拯救出来,君宪主义也是世界潮流。然而君宪主义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严复的理解与思想界主流、与清廷的举措有同有异,并不完全一致。严复指出,君宪主义并不只是政治架构的改革,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君宪主义落到实处,就是要提升教育,普及教育,陶铸国民,改革司法,最大限度防止革命的发生,防止暴力冲突。  对于满汉冲突,严复始终认为是革命党人在理论上的一个虚构,并不是历史的或现实的真实。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其实是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种族主义,这种主义不仅无法拯救中国,反而会将中国拖到分裂的深渊。严复强调,中国国情确实具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听任一些革命党人的种族主义敌对情绪走向极端的话,那么不仅当政的满洲人没有办法抵抗,即便是蒙古、新疆、西藏等周边族群都很难找到自己的归宿。他们无法与纯粹的汉人一道组织一个广袤的无法驾驭的共和国家,因为这里有种族仇视、仇杀以及感情、习俗、宗教乃至法律上的差异与障碍。当中国不得不进入共和国家时,周边族群的可能出路就是将广袤地域和众多人民转投某一大国而独立。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分裂中国”的老问题就来了。这就不是中国的出路,而是中国的灾难,中国的毁灭。所以严复始终如一坚定反对革命,反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宣传,认为只有君主立宪可以维系中国这个多族群多种族的国家。  不幸的是,中国的政治偏偏是沿着严复预言的反方向发展,革命成了重要选项,甚至一度成为首要选项。对于这一点,严复并没有刻意攻击革命党和孙中山,他认为君宪主义危机发生和排满主义强盛,其主要根源在于满洲贵族的无能和自私。  根据严复的分析,君宪主义之所以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不久陷入危机,武昌起义之所以发生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响应,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摄政王及其大臣的极端无能;第二,心怀不满的新闻记者们给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带来了无数偏见和误解;第三,秘密会党和在日本的反叛学生酝酿已久;第四,在这之前的几年间长江流域饥荒频仍,商业危机引起恐慌,各个口岸的信贷紧缩。  在严复所分析的因素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即摄政王及其大臣的自私和无能。严复指出,清廷在十多年前接受德国和日本人的建议组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是对的,将权力尽可能地收归皇室、收归中央也不算太错,只是满洲王公在做这两件事情时没有从国家根本利益进行考量,而是带有非常自私的倾向。政府以三分之一的收入改编军队,不是将这支军队改造成国防军,而是弄成了皇室私家卫队,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壮丽的城堡建筑在磐石之上。摄政王自封为大元帅,让他的一个兄弟统帅陆军,另一个弟弟统帅海军,天真地以为这样至少不愁没有办法对付那些汉族的叛逆子民。摄政王做梦也没有想到,恰恰是他所倚仗的东西有朝一日会转而猛烈地反对他,因为他不知道他所倚仗的东西的根基已被数百个新闻记者的革命宣传瓦解了。  君宪成为历史  根据严复的分析,君宪主义在中国成功的机会是巨大的,但是倒霉的盛宣怀和他的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为各地不满的民众抗议政府提供了口实和机会。要是清廷知道如何对付四川人民,事情或许会好办些。而清廷除了懦弱、自相矛盾外无所作为,结果导致四川暴乱。革命党人那时在为各省諮议局的联合而工作,并在新军中加强了活动,于是武昌失守,军人哗变。  军人的介入使问题的处理更加困难。前往武昌镇压哗变的新军敢于第一个起而抗争,宣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暗示自己与南方新军是同种同族,甚至北方的军队也杀机毕露,发动兵谏,种族主义简直就像一个法力无边的魔王,霎时间将悉心经营两百多年的帝国推向绝境。  在军队压制下,清廷被迫退让,于10月30日下罪己诏,发誓要永远忠于、服从即将召集的国会,发誓不让任何皇室成员进入内阁;宣布对所有政治犯甚至那些反对皇上的革命者实行大赦;宪法由议会制订,并将被无条件接受。宣布的这三条内容太重要了,但是确实已经晚了。严复非常遗憾也非常痛心地表示,如果一个月前做到这三条中任何一条的话,中国的历史就不会这样发展下去了,大清帝国依然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然而所有这些都太迟了,没有明显效果。所谓《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在严复看来根本不是宪法,这不过是将专制政权从皇帝手里转移到国会,根本无法给中国带来持久稳固,因而不是进步。  对于清廷空前的政治危机,作为资政院钦选议员,严复忧心忡忡,但对中国由此变为共和政体,则无论如何不愿认同。严复的担心只有两点,一是中国国民程度不具备,中国要想走上共和道路,至少需要三十年的积累和训练;二是中国如果由此强行进入共和,必将引发新一轮边疆危机,且种族之恨相为报复,必将贻害全体中国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严复在袁世凯出山之后竭诚帮助清廷化解危机,以随团代表身份前往武昌、上海参加南北议和,劝说黎元洪和南方革命党人重回君主立宪道路,反复解释只有君宪主义才能从根本上为中国开辟一个新时代。  严复的劝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作用,黎元洪和武昌革命党人确实在会晤时表示可以考虑重回君宪体制,只是要求清廷必须彻底改革,不能再耍什么新花样、假招子。对于这一点,严复也感同身受,以为重回君宪主义的前提当然是清廷彻底改革悔过自新。他对清廷的建议是,根据文明进化论规律,最好的情况是建立一个比目前高一等的政府,即保留帝制,但受适当的宪法约束;应尽量使这种结构比过去更灵活,使之能适应环境,发展进步。可以废黜摄政王;如果有利的话,可以迫使幼帝逊位,而遴选一个成年的皇室成员接替他的位置。  形势比人强。当严复提出这些建议不久,南北各方达成和解协议,清帝退位,优待皇室,五族共和,由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一切虽然不是严复的理想,不是他的君宪原则,但事已至此,这些妥协似乎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项,因而没过多久,严复欣然接受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任命,接管京师大学堂,毫无眷恋地抛弃君宪主义,坦然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

内容概要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著作有《1898年中国故事》《中国现代化历程》《1911年中国大革命》《晚清二十年》《清亡启示录》等。

书籍目录

001-004序:重构晚清记忆
001-050容忍改革不完美
当君宪成为往事
皇族内阁错在哪儿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
051-071寻找大阿哥
海选大阿哥
为什么是端王爷家的
端王爷的无奈
073-107排外与媚外
义和拳缘起
义和拳,起山东
化私会为公举
“新异族”与“老异族”
被抑制的和平
在媚外与排外间徘徊
109-128东亚三国赛
宗藩解体
东北亚危机缘起
中日明争东北亚
129-213晚清当家人
一个不寻常的女人
慈禧太后归政记
恭亲王之死
翁同龢罢官记
袁世凯罢官记
毁誉摄政王
215-267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康有为“衣带诏”真相
康有为出逃路线
梁启超与《时务报》内讧
以笔搅乱社会的“罪魁”

编辑推荐

  怀揣温情与敬意的旁观者、社科院研究员马勇解读晚清史最新力作  为什么说晚清最后十年的政治改革是真诚的,也是有效的?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迈出了全球化的关键一步?  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和清廷选接班人有关?  坦然面对历史的不完美,坦然面对改革的缺陷与失误,就是历史学应该面对的事情。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员学研究员马勇近年来重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精粹。作者怀揣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从人物性格、背景的细节出发,历史照进现实,叙说为什么晚清最后十年的政治变革是真诚的,也是有效的;义和团运动与清廷选接班人有关;袁世凯开缺回籍并不简单是权力斗争的产物,而是列强在远东竞争的必然结果……从而给国人一个完整、正确的概念和一段真实的记忆。

图书封面


 容忍历史不完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想名为近代史,作者还是还表达身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觉性,从人本身出发,一切历史也都因而有了现实性,站在历史节点上,过去人的是与非,对于当下我们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科学没法实验,历史就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人或有智愚贤肖,处在知识链顶端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对于当下,每个人都自然有自己的判断,三天读下来,看到了不同的人面对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是非成败且不论,其中或有拳拳之心,或有营私之思,而一旦处于某个位置,居然就左右了历史的走向。书名容忍二字我想不仅仅是要容忍历史,更是要容忍当下。克制本身是一种态度,面对改革我们如何决定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一方按自己的态度,无法满足所有的要求,推力与阻力从来都是并存,冷静客观看待这个时刻,是知识分子最大的自觉。这种自觉就是理性。《理想国》中,柏拉图把人分为三份,理智、勇气和欲望,其中理智应当居于最高,而不是剩下的两部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参与政治,成为王。创造历史的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决定走向的人,必须清楚地知道,如何引导整个社会走向理想国,才是真正的王者。书中历史过去不过百年,却留下了大量悬案。晚清政改诚意到底如何,到底是太快还是太慢,总有去争论。但是知识分子在其中的推动却不可小觑,他们引进西方观念,开启民智,但是这些到底最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或者更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应该说晚清政改在法律层面上是无比成功的,至少从法制史学生的角度来理解的确是,因为晚清的法律至少在北洋时期依然有效,而立法时参酌东西的思路,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那时的立法者就意识到了法治进程中本土资源的问题。更有推动意义的是,那时候即有《报律》这样到现在都没办法看到的东西。之所以和现在比,是想现在我们其实也到了那样一个点,和清末一样,对于政治改革究竟何处去,我们开始了争论不休,在这个时代中,知识分子如何自处,我想这本书最大的思索就是在这里。理性、克制,就是知识分子最大的自觉,而不是在“五毛党”和“西方狗”的谩骂中离开对中国走向最根本的思考。其实考量晚清政改,也不是整体大方向上的问题,反而是具体细节上,也就是每一个小事件中发生的问题。共产党有过,但至少在领导层平稳过渡上做得很好,没有引发极大动荡。更或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当下我们的改革有着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思考,但是我觉得更多要立足每一个具体事件中的利益考量,除非现有制度不能维持最大利益,一般就不要去改变,否则,制度的大动荡,会引发更多利益的消灭,犹如一艘大船逆行,方向稍微改变,可能就会最后引发倾覆,近代的历史已经说明了这点。或者康梁孙毛是真心想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太大的进步反而让中国承受不起。
  •     本书作者仿佛是在和历史教科书较劲,凡是过去肯定的,必否定之。凡是过去否定的,必肯定之。然而自己的材料却少的可怜,特别倚重清宫档案。尤其是对待慈禧这一历史人物,既要把她刻画成一位慈祥的母亲,又要刻画成杰出的治国者,遂不顾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光绪病的不重,一会儿说光绪无法理政。不能令人信服之处,大抵如此。作者水平不高,何以得到网上如许称赞,或是迎合了部分人的叛逆心理。
  •     文/端木赐香新年新阅读。2013年1月,马勇老师的新着——《容忍历史不完美》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面市。光看这书名,就觉得深合我脾胃——颇有保守主义的味道!待看了新书,才发现味道远不止此。它给我的感觉首先是,中国的近代史,终于要回归常识了!常识化,对中国的近代史来讲,是多么不容易达到的一个高度。因为,它被多重角度的妖魔化已久了。马勇老师的新着,是解读晚清改革的。我们先来看看,主流话语系统对晚清政府及其改革的妖魔化有几重:第一重,革命话语系统对封建末世王朝的妖魔化。除了某朝某代末年,社会黑暗,吏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老套模式之外;晚清政府比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末世王朝还多了一劫——它要应对西方文明的入侵,所以在老套模式之外,我们又多了一个新的老套模式,那就是顽固守旧,不思进取,落后挨打,且挨打了还不醒,继续迟缓和颟顸。第二,孙、黄革命党对满洲异族政权的妖魔化。革命党所追求的目标是民主宪政。但这个目标不管是对于祥林嫂、华老栓、阿Q、闰土、九斤老太这样的底层大众来讲,还是对于革命党想发动的各地会党及中下层小知识分子来讲,都未免有些高蹈,所以革命党除了渲染封建专制之恶之外,还渲染民族主义,对满洲异族王朝进行妖魔化。所谓的入关之初满洲人对汉人的杀戮,那是整个中国从古代到近代,改朝换代所不可避免的,根本用不着分什么种族不种族;所谓的满汉不平等,也被夸大化了,与其说满人有特权,还不如说皇亲国戚有特权,这是在中国的任何朝代也都避免不了的现象。事实上,满人入关将近三百年,满汉之间的一体化也完成得差不多了,它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没有任何质的区别!第三,康、梁立宪党对宫廷政治的妖魔化。中国的宫廷向来是血腥化的。子弑父,弟弑兄的,从来没有消停过。相形之下,倒是雍正的秘密立储制让清政府的权力交接从此相对平和多了。但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的关系,则被康、梁立宪党有意无意的渲染上了几份武则天的唐周色彩——太后是个为了权而不择手段的女人,光绪在太后面前,只能是后妈的孩子,从小受尽虐待,长大没有实权,就是挑个皇后,都没有自由选择权——中国那时候的普通百姓,又有哪家的孩子在婚恋方面可以有自由选择权呢?马勇老师的笔下,是没有这些妖魔化迷雾的。看他的书,你可以体会到浓浓的温情和敬意,不时的产生心明眼亮的阅读快感——或许这就是大家着史才能产生的力道吧?考虑到今天我们面对西方制度与文化还继续保持一种扭捏之态,那么晚清政府当时的迟缓与颟顸要不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太后与光绪的关系,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般恶劣,更关键的是,太后不是黑暗与顽固的代表,光绪也不是光明与开放的代表,母子两个是有一定的维新共识的,否则维新根本无由启动,双方仅是在维新的节奏及人事布局上难免会有分歧而已。至于最后十年的宪政改革,更是中国封建制度史上由绝对君主专制向立宪君主制的一种跃进,在这种跃进面前,统治者有所犹豫有所保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据此断定,晚清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立宪的诚意,只是历史可以不完美,改革也有缺陷和失误,这在任何时代任何改革都是难免的。革命党为了增强革命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既不惜歪曲满清统治者的改革动机,还过份夸大了满清统治者的改革失误——皇族内阁是过渡性的;立宪更是急不得的,日本用了二十年,中国政府答应九年,已经算大跃进了,但在激进主义思潮的逼迫下,又改为五年,总之,千年破车被驶上了快速道,不但车得加速,就是司机,还得玩从未玩过的高难度的漂移动作,这样不翻车才怪呢。最后,满清政府确实翻车了。但是车上的亿兆乘客并没有受益,相反,中国从此走向了混乱与无序,导致一些商民痛感共和幸福不如亡国奴。历史走到今天,我们翻检历史,既是为了理解昨天,更是为了走向明天。所以,对于晚清以降的历史路径,需要有一个常识化的解剖。只有这样,我们在不会在相同的历史关头,再跌倒一次!历史正常了,现实才可以正常,未来也才可以正常!为此,我们需要向马勇老师致敬。因为他现在所做的工作,让历史回归常识,何尝不是思想界的一种拨乱反正呢?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一部好书
  •     如果要选出哪个时期的历史讹传最多、神话最多,那么我选中国近现代史。
  •     容忍是一种态度。
  •     观点很好.不是官方的强制版本,试图还原历史,有很多进步,康有为衣带诏,光绪,慈禧是否有矛盾的事描述的合情合理,很有逻辑,值得参考.但是可能是受现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以及新闻联播的宣传,这就是局限性吧.没有落到一个大的方面来考虑... 也可能是作者在借古讽今,包括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邻国问题,以及现在遇到的外交问题,历史的教训希望我们能学到东西,早日复兴
  •     中国近代史里面除了血和泪还有遗憾,总之,是一部大悲剧。
  •     高产作者。
  •     宽容的尺度
  •     虽然是对某些历史以及历史人物,作者做了重新的解读,但叙述并没有落入写野史的俗套阴谋论中,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局外人在不急不躁地叙述一个事实,爱信不信,哼......
  •     严复靠谱吗?
  •     好书共享之
  •     对于清末的历史总是停留在教科书的范围,却没想到真实的故事比之精彩许多,历史的细节往往更有趣、更能体现人性的多变和世界的复杂。容忍之前的不完美,才能展望更好的明天。
  •     送给长辈的书,他很喜欢
  •     学者总能给我们提供另一个视角,先不管是否合理。历史没什么完美不完美的,不管是个性使然,还是趋势所迫,发生的就发生了,只是当时已惘然。抱着不同的态度和目的,看到的就会不同。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解读。
  •     真实的历史往往如此
  •     重新解读了清末几十年的历史,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这个大变革时代
  •     历史就是流逝的今天,今天的不完美,必然造就历史的不完美,有警示意义
  •     狼奶催吐剂。行文风格水平欠欠,有点故事会气质,减弱了历史作品的说服力。
  •     写的非常棒,对于晚清的历史有了新的认知。
  •     感觉是讲课或会议发言稿。最后的一半内容几乎都是围绕具体人物的故事。整本书的脉络不是太清晰。
  •     解读确是一种技术活。
  •     非常适合有基础的人深入阅读。书主要从几个局部的点出发,这几个点都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点,但常常被人忽视或者误解。因为准确把握这几个点就是作者的意图。文法非常通顺,讲解到位,立场我个人也很喜欢。
  •     从全新视角解读了晚清历史,对于光绪之死,作者似乎并不认同“毒害”说,那又如何解释似乎已被现代科技证实了的光绪是被毒害之说?
  •     容忍历史不完美
  •     全新的角度解读历史,写得很好看,可以看看
  •     理解的视角完全合意,中国人太需要对道德怜悯种族仇恨权力阴谋这些矫情之毒冷静审视了。但也只是视角合意而已,作者文笔实在不行,定位畅销书引用文风又不能统一,太多重复话语和强凑版面的粗糙程度对封面设计也算是侮辱……希望能有更多人看 但这书并不值得买
  •     摒弃有色的眼镜 客观的回顾那一段历史 当事者的矛盾 困难和历史局限性下 故事总是不完美呢 接受 并给与应有的尊敬和认可
  •     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占了一页外加一页被白,虽然有设计感,但还是觉得是为了充印张……不要糊弄做过编辑的读者,嘿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