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书评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208047396
作者:默里·罗斯巴德
页数:498页

奥派视野中的金融危机

奥派视野中的金融危机李华芳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可能还会继续蔓延,各国在压力面前均采用了大规模干预市场的手法,新凯恩斯主义大放异彩。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克鲁格曼,使得这一学派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大致而言,这一派对于目前的危机有如下看法:首先是因为金融创新本身带来风险,因此需要小心谨慎;其次是因为政府的监管不力导致危机扩大化,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监管;最后这是金融家道德风险所致,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恶果,是自由市场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因此“看不见的手”是靠不住的,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此加以管束,例如管制金融界从业高管的高工资等。人们似乎乐于见到所谓的意见领袖来引领自己,深思熟虑因为要耗费过多的脑力而不受欢迎。上述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因为其方便理解而广为流传。所以人们容易忘记凯恩斯主义的失败经验,忘记大萧条带来的沉痛教训:政府的广泛干预最终是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多的萧条。好在有罗斯巴德这样的“钉子户”,不断提醒我们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不是只有新凯恩斯主义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还有不容忽视的奥地利学派,人们也不应该好了伤疤忘了痛。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自第一版面试后,此书的其后三次重版都与经济周期暗合。第二版的时候,通胀造成了1969-1971年的经济衰退;第三版的时候,又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了经济萧条,从1973年一直延续到1975年;第四版的时候,美国正在经历1981-1983的萧条期。1999年第五版时,美国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失业的良好状态,但随之而来的2000-2003年经济又开始下行,2004年才恢复部分元气。可以这样说,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罗斯巴德就会被人们重新提及。据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目前在欧洲重新热卖,不过欧洲人似乎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奥地利学派不够重视,这对于米塞斯、罗斯巴德等人来说,未免有点不公平。尽管罗斯巴德大量的工作在美国完成,但毫无疑问,他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卡尔·沃恩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一个传统的迁入》中盛赞了罗斯巴德的贡献。那么罗斯巴德到底有什么洞见值得反复被提及呢?不妨应用罗斯巴德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一下当前的金融危机,以便见识一下奥地利学派的功夫,并看看与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派到底有何不同?首先,针对此次危机是创新过度的观点,罗斯巴德继承了熊彼特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相关观点,创新诚然意味着风险,但无风险无收益,而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提供了新的选择与可能性,企业家的创新是一种 “创造性破坏”,能以新的更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方式。因此鼓励一个创新的环境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最为关注的。但创新需要宽容,与谨慎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面对危机不应该龟缩回去,而是应该鼓励其他的创新手段,从而能够解决目前的危机。龟缩到原来的位置,只能意味着短期内不出问题,但不意味着已经迈过了一个坎。对于金融创新要谨慎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自不必说,是赞同的,并且认为政府应该教会市场参与者如何谨慎,并实行必要的监管。新古典学派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有点含混不清,赞成谨慎但对政府干预心有余悸,却说不清楚应该如何谨慎。事实上,市场参与者自己会评估一项创新的成本收益,自己承担风险。牵涉到其他人的风险通过对冲机制加以化解,也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去化解外溢出来的风险,这正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其次,对于政府监管的态度,新凯恩斯主义都认为此次危机是政府监管不力才导致了风险扩大,如果政府能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严加管制,危机可能就不会出现,或者说不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这一观点支持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通过各种手段救市,提升经济。但问题恰在于新凯恩斯主义所设定的前提,真的是因为政府监管不力才导致了危机吗?罗斯巴德认为这是由于政府不断扩张信贷,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产生了虚妄的繁荣假象,一旦假象被戳破,经济就会衰退进入萧条。这并不是因为政府管制太少,恰是因为干预过多所造成的。因为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扭曲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且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经济动荡的风险加剧。这一观点与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看法如出一辙,罗斯巴德在这本书的致谢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最后,针对自由市场的责难,新古典学派和奥地利学派都会异口同声为之辩护,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会出现道德败坏的困境,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担心的那样(因此他反复修改《道德情操论》试图以此来论证一个美德社会的可行性)。金融危机中大鳄们的欺诈尽管可能更加难以识别,但自由市场的竞争会将不诚信的金融家打翻在地,而诚实的商人终将获得回报,因为消费者可以用钱投票,欺诈者将失去客户。但如果一旦出现丑闻,政府就进行管制或者接管,其前提是假设新来的管理者和相关的官员具有完备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但这恐怕不是现实。所以,对于罗斯巴德而言,大萧条的经验告诉他政府多发货币将会导致通胀,通过通胀维持增长必然不可持续,泡沫之后经济会大幅下跌,如果政府再进行干预,不仅会抑制创新,也有可能鼓励道德风险行为进而打击企业家精神,妨碍竞争,其结果是萧条的程度可能会加深。这也正是奥地利学派的一贯观点,政府的干预加剧了经济动荡的幅度,并且使得经济动荡变成了一个常态。很显然,在全球一片救市声中,听听不同意见,总不是坏事。[美]罗斯巴德著:《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31.8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b9yr.html

资源错配是萧条的根本原因

美国大萧条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作者通过美国大萧条这一经典案例,详细阐述了奥地利学派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对于如此复杂的经济系统来说,通过实验和案例的方法进行解读或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下面是作者的一些精彩观点: 大萧条的成因:信贷扩张及其导致的资源错配; 理论解决措施:通过减税等方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通货紧缩、工资调整等方式依靠市场的力量对繁荣时期的资源错配进行修正; 政策的失败:胡佛抵抗萧条政策的核心是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办法。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保护工人工资、通过联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鼓励银行放贷、实行关税保护等。这一系列的政策表面上看似乎应对得当,但是由于忽略了根本的资源配置问题,反而阻碍了经济的自发调整,市场无法出清,导致了萧条的长期持续。 个人体会:创造性破坏是快速改变资源错配结束萧条的有效手段,对于市场下跌调整的抵抗终将失败。

中国将陷入一次大萧条?(转载)

发表于2005年的文章,现在看来很多都应验了.文| 克拉斯穆尔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  译| 简非 http://hi.baidu.com/zhulinlele/blog/item/182015f41263b3ef7709d735.html作者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出生于保加利亚,现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奥地利经济学米塞斯研究院从事经济研究。最近读完Rothbard的《美国的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一书后,我忍不住将美国喧嚣的20年代与今天中国火热的经济进行比较,并且不得不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表明一种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为证实我的看法,我将在适当之处引用Rothbard的著作(第五版)。在开始之前,我建议所有没有读过Rothbard《美国的大萧条》一书的读者都把这本书拿过来读一下。首先,这会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阅读,Rothbard 的机智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这本书充满趣味。其次,该书的第一部分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信贷繁荣及之后不可避免的泡沫崩溃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该书的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1920年代通货膨胀繁荣(Inflationary Boom)的出现和原因,提出了一个将之与今天中国经济政策比较的基础。着手进行我们的比较,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阅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大不列颠是世界的超级强权,美国是正在崛起的巨人。于是,大不列颠独立地施行其经济政策,而美国以多少有些从属的形式调整它自己的政策。今天,美国是这个世界支配性的强权,中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因此很自然的,美国独立地施展政策,而中国相应地调整其自身。继续我们的比较分析,20世纪20年代不列颠帝国已经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而为了给帝国的冒险埋单,不列颠求诸于货币贬值和持续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政策。换言之,不列颠是一个储蓄不足、净负债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为其提供融资。而此时的美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回过头来看,重要的一点是,当其他国家拧紧借贷的水龙头,并开始把资本抽返回国内时,不列颠帝国崩溃了。如今,美利坚帝国正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并且以“经过历史检验的”(tried- and-true)货币贬值和无尽头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方法来资助它过度扩张的帝国。换言之,美国是储蓄消耗殆尽的(savings-starved)的净债务国,而其他国家正在为其融资。同时,今天的中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当其他的国家最终关闭对美国信贷的水龙头时,美利坚帝国也会崩溃吗?根据Rothbard解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Rothbard指出,“整个繁荣期内,我们看到货币供应增加了280亿美元,8年间(1921-1929)增加了61.8%。这等于每年平均7.7%的增长,通货膨胀幅度非常显著(93页)……整个货币扩张以信贷制造的产品 ——货币替代品的形式出现……20年代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全部银行储备的增加。(102页)”换言之,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在繁荣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特别明显。此外,还出现了“对外国债券的投机高潮……这是直接反映了美国的信贷扩张,尤其是由信贷扩张产生的低利率。(130页)”为抑制繁荣,美联储徒劳地尝试向市场进行道德劝说,将信贷扩张仅限制于“合法的生意”。重要的是,消费价格通常保持平衡,甚至在这一时期时略微下降”(86页)。毫无疑问,稳定的消费价格让人们觉得经济大体稳定,大部分的专业经济人士因而并没有意识到,经济本质上并不健康。对他们来说,泡沫破裂来得很意外。现在,以一种类似的形式,萧条的种子在中国种下了。经济学者欢呼中国的增长,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inflationary credit boom),其规模让美国喧嚣的20年代相形见绌。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2002年中国GDP增长8%,2003年的增长是8.5%,一些分析师相信这些数字是保守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2001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11.89万亿元,2002年一季度是15.96万亿元,2003年一季度是19.05万亿元,而2004年一季度是22.51万亿元。换言之,2001、2002和2003货币供应增长分别为34.2%、19.3%和 18.1%。因此,在过去三年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在20年代的三倍。这样,中国股市一路繁荣,房地产市场更如火如荼,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国在20年代一样,中国以贸易盈余的美元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为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融资。一如美联储在20年代道德劝说的努力以破灭告终,中国政府今天也进行类似徒劳的尝试,希望通过把信贷投向那些需要的产业——即通常由于政治原因获得政府支持的产业,来遏制信贷的增长。而且,在当下繁荣的大部分阶段,中国的消费物价大多平稳甚至下降,而原材料产品的价格猛然上涨,这一点十分符合奥地利派的看法,高端产品——比如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于低端产品——比如消费品——的价格上升。这真的表明,信贷扩张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而通货膨胀处于高级阶段,尽管现在还没有达到一种失控的状况。因此,中国今天的经济条件与美国的20年代令人瞩目的相似,而多年的信贷扩张预示着泡沫破灭在所难免。在货币和出口政策方面的类似同样重要。20年代,英镑被高估,而且被小的国家用作储备货币。当不列颠在20年代执行通货膨胀政策,该国在向其它国家输出(lose)黄金,主要是美国。所以,“如果美国政府要使美国货币膨胀,大不列颠将不再向美国输出黄金(143页)。”使这一问题加剧的是,美国有意地刺激对外贷款(foreign lending),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农场的出口,加剧了净出口的问题,并且加速了黄金流动的不平衡。“这(对外贷款)还使得美国的贸易没有建立在一个互惠和有益交换的稳固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狂热的——后来被证明为不健康的——贷款刺激(promotion of loans)(139页)。“胡佛(总统)对于补贴对外贷款如此热心,以至他后来表示即使坏账也促进了美国出口,因而是一种提供救济和就业的便宜手段—— 这种便宜手段后来导致代价昂贵的赖账和金融灾难(141页)。”因此,下面的讨论将清楚表明,美国通货膨胀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1)抑制大不列颠对美国的黄金流出(2) 刺激对外贷款,以及(3)有意刺激出口。类似的,今天美元被高估,被用作世界的储备货币。美国执行其通货膨胀政策,正在向其它各国输出美元,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今天,中国的货币和出口政策与它的钉住美元政策挂钩。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有意低估自己的货币,从而高估美元,中国人为地刺激其制造业出口。第二个动机是,通过买入过多的美元,并再投资于美国政策债券,中国充当了美国的对外借贷人。第三个动机,是这种对外借贷刺激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需求,使中国政府得以缓解其当下的失业问题。换言之,中国货币和出口政策背后的动机与美国在20年代时的一样:(1)支持高估的美元,(2)刺激对外贷款,(3)刺激自己的制造业出口。就像美国在 20年代,中国的贸易不是建立在互惠和有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在对外贷款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大部分贷款将变得成本非常高,因为贷款将被以大大贬值了的美元偿还,这反过来将加剧中国银行业日益积累的金融灾难。因此,很清楚,中国今天在滑向萧条的道路上。这次萧条的严重程度会如何,将关键取决于两方面的进展:首先,中国政府将在多长时间内追求通货膨胀的政策,第二,中国政府与泡沫破灭搏斗的顽强程度。通货膨胀扩展得越长,与破灭搏斗得越顽强,中国的萧条就越可能变成一次大萧条。还有,意识到美国在30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萧条是重要的,类似的,中国的萧条将引发美国的泡沫破灭,进而引发其它国家的衰退。除非提前出现一场没有被预测到的波及全世界的银行、货币或者衍生产品危机,我确信,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2008年-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因为一直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前,中国政府将肯定会继续追求一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到那时,通货膨胀将非常可能无法控制,可能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的状况,而政府除了急踩刹车和采取收缩外毫无选择。1929年,(美国)扩张在7月份停止,股市在10月份崩溃,经济在1930年崩溃。因此,考虑到在信贷收缩与经济崩溃之间有大约半年的延宕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确定在2009年。无可否认,这纯粹是我的猜测;自然的,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尽管我把时间点定在2008年奥运会,但是Marc Faber相信,崩溃将更早发生。根据他的看法,美国将遇到一场实质性(meaningful)的衰退,这反过来将加剧在中国已经存在的制造业过剩。加上不断恶化的信贷问题,他认为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之前陷入衰退。换言之,Faber博士认为,一场美国衰退将会引发中国的萧条。的确,这非常可能是一个引发点,但即便如此,人们还需要观察中国政府让泡沫自行破灭,还是选择一条“粉身碎骨”的繁荣之路——不惜任何代价。我们应该还要考虑另一个可能的崩溃引发点,即由于中国必须进口的资源,比如矿产品价格加速上涨,令贸易盈余变成贸易赤字。面对贸易赤字,中国可能决定通过出售美国政府债券来沽出盈余,或者中国可能抛弃钉住美元。两种情况都将令染恙在身的美国经济更形恶化,并反过来打击中国。最后,崩溃可能由一场世界原油供应危机引发。石油供应如果不是已经下降的话,也已经接近临界点,而中东或者里海的局势不清将令石油供应急剧削减。从历史上看,石油短缺和伴随而来的石油价格上升总是引起衰退。如果石油危机发生,对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将令中国无可避免地滑向衰退。总而言之,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1)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2)美国的一次衰退,(3)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4)中国失去贸易盈余,还有,(5)一场石油供应危机。不管是什么引发中国崩溃,都无疑将揭开一场全球范围衰退的序幕。正如美国从大萧条中脱身而成世界无敌的超级强权,中国也很有可能浴火而出,成为新的超级国家。【原文评论续】  Similarly, today the dollar is overvalued and used as the reserve currency of the world. The U.S. runs its inflationary policy and is losing dollars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mainly China (and Japan ). Today, the currency and export policy of China is anchored around its peg to the dollar.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by artificially undervaluing its own currency, and therefore overvaluing the dollar, China artificially stimulates its manufacturing exports.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by buying the excess U.S. dollars and reinvesting them in U.S. government bonds, it acts as a foreign lender to the United States . The third reason is that this foreign lending stimulatesAmerican demand for Chinese manufacturing exports and allow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relieve its current unemployment problems. In other words, the motives behind the Chinese currency and export policy today are identical to the American ones during the 1920s: (1) to support the overvalued U.S. dollar, (2) to stimulate foreign lending, and (3) to stimulate its manufacturing exports. Just like America in the 1920s, China establishes its trade today not o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reciprocal and productive exchange, but on thebasis of foreign loans. No doubt, most of these loans will turn out to be very expensive because they will be repaid with greatly depreciated dollars, which in turn will exacerbate down the road the growing financial distress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China .     Therefore, it is clear that China travels today the road to Depression. How severe this depression will be, will critically depend on two developments. First, how much long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pursue the inflationary policy, and second how doggedly it will fight the bust. The longer it expands and the more its fights the bust, the more likely it is that the Chinese Depression will turn into a Great Depression. Also,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just like America 's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1930s triggered a worldwide Depression, similarly a Chinese Depression will trigger a bust in theU.S. , and therefore a recessio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Unless there is an unforeseen banking, currency, or a derivative crisis spread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is my belief that the Chinese bust will occur sometime in 2008-2009, sin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surely pursue expansionary policies until the 2008 Summer Olympic Games in China. By then,inflation will be most likely out of control, probably already in runaway mode, and the government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to slam the brakes and induce contraction. In 1929 the expansion stopped in July, the stock market brokein October, and the economy collapsed in early 1930. Thus, providing for a latency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half a year between credit contraction and economic collapse, based on my Olympic Games timing, I would pinpoint the bust for 2009. Admittedly, this is a pure speculation on my part; naturally, the bust could occur sooner or later.     While I base my timing of bust on the 2008 Olympic Games, Marc Faber, however, believes the bust will occur sooner. According to him, the U.S. is due for a meaningful recession relatively soon, which in turn will exacerbate already existing manufacturing overcapacities in China . This, coupled with growing credit problems, makes him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tip into recession sooner than the Olympic Games. In other words, Dr. Faber believes that a U.S. recession will trigger the Depression in China . Indeed, that very well may be the trigger, but if so, it still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let the bust run its course or choose the route of a “crack-up” boom, come hell or high water.     We should also consider another possible trigger for a bust, namely trade surpluses turning into trade deficits due to the accelerated rise of prices for resources, such as commodities, which China must import. Faced with trade deficits, China may decide to dishoard surpluses by selling U.S. government bonds, or it may decide to abandon its peg to the dollar. In either case, this will exacerbate the problems of the ailing U.S. economy, which in turn will boomerang back to China .     Finally, the bust may be triggered by a worldwide crisis in crude oil supplies. Peak oil supply is around the corner, if not already behind us, and Middle East or Caspian instability could sharply cut oil supplies. Historically, oil shortages and their concomitant rise of oil prices have always induced a recession. China 's growing dependence on oil ensures that should an oil crisis occur, it will slip into recession.     To summarize, the likely candidates for a trigger to the Chinese depression are (1) a worldwide currency, banking, or derivatives crisis, (2) a U.S.recession, (3) the containment of runaway inflation, (4)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nese trade surpluses, and (5) an oil supply crisis.     Whatever the trigger of the bust in China ,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this will provide the onset of a worldwide depression. Just like the U.S. emerged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as the unrivalled superpower of the world, soit is likely that China will emerge as the next.     Krassimir Petrov, Ph.D., e-mail: Krassimir_Petrov@hotmail.com    Is Depression in China a Possibility?    Today, I have the pleasure of including an interesting report on the above subject by Krassimir Petrov. Petrov is originally from Bulgaria , but haslived for 9 years in the US . He holds a B.A. in Business ( Sofia University ), M.A. in Econom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 and Ph.D. in Economics (1999) from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 He is a disciple of the Austria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pent this summer at the Mises Institute of Austrian Economics at Auburn , Alabama . According to Petrov, his focus has been on(1) money and credit and (2) bubbles and considers himself in his second life a silver-bug! I have no doubt that given his impressive economic background his concerns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bust in China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Where I have some disagreements with him is about the timing of the bust, whereby I think(2006-09-22 09:20:46)

看《美国大萧条》有感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经济学类书籍,之前所有的经济类概念都来自于教科书的政治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是因为政府做得太少,罗斯巴德却认为是政府过多的干预导致美国长达10年的萧条期,不管是胡佛新政还是罗斯福新政都不能把美国从萧条中挽救出来,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府通过扩张信贷,进行通货膨胀的方法使繁荣人为地延续下去。罗斯巴德认为因为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达到预期目标,所以越是干预结果越糟,书上描述胡佛政府为阻止小麦价格下跌通过FFB干预小麦市场进行规模补贴及收购,但麦农看到市场价格未下跌,仍然增加小麦产量,FFB手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小麦最终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干预未能成功。读到这里也使得我深深地担忧中国目前的经济是否也会走向萧条?与20年代的美国何其相似,中国经过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在全国上下毫无节制地扩展、基础建设如火如荼,作为经济命脉的制造业因为人工成本上涨、技术核心欠缺等原因已在全世界失去优势。如果中国进入低零增长,是否能负荷如此庞大的人口?是否能成功转型安全着陆?这其中肯定有中国政府的经济干预?而政府干预地越多将来的萧条就会来得越大(奥派理论如此认为)?再回到刚前几个月还红浪滚滚的中国股市,涉及人口之多超乎想像,而很多人居然只是认为说相信政府不会让股市下跌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就义无反顾的投入,当股市大幅下跌时,中国政府反复采取的救市举措并未取得成效。这不由地让我想起20年代的美国股市,萧条风雨欲来。同样如果用奥派理论来论证市场:当危机来临时,政府要避免对萧条进行干预让调整过程能尽快地自行完成走进一个以“企业”为主导,实现真正自由而无阻碍的市场经济这个设想是否真的会实现?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被证实过。而当政府面临这样的状态时是否真的能做到不干预而不倒台?这是我很想知道的。

想的深刻 想得清楚

murry.Rothbard是新奥地利学派的旗手,米塞斯的高徒。这本书的逻辑框架非常的清晰。最让人称道的是时间区间的选择,历史研究特别是断代史的研究最难的就是时间区间的选择,这需要有很敏锐的历史感。作者的选择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历史感的敏锐。对商业周期理论和奥地利典型的主观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也运用得非常圆熟老辣。史料和理论逻辑配合无间,让读者从纷乱的历史乱相中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和逻辑序列。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方法特别是主观价值论在从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盛行之后就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了。但是无论从对经济理性的发展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个人认为新古典已经走向了没落,堕落到用数学逻辑代替经济学逻辑,用粗鄙的实证技术代替经济学思维的地步,理论支离破碎,解释现实模棱两可。而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始终以一贯的理论体系解释现象。直接抓住现象的核心,分疏出清楚的人类行为逻辑,并且向上可以和道德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相通,向下对于人的经济实践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罗斯巴德的另一本巨著《MAN,ECONOMY AND STATE>更是奥地利经济学的巨著。可惜国内只翻译了该书的第三卷《权力和市场〉。罗斯巴德的行文也让读者会很快喜欢他的风格,节奏感很好,注重关键概念的分解表述,为了让读者正确理解不厌其烦的仔细分析。但是对错误观点寥寥数语就能击中要害。总之这本书适合专业和非专业的人阅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感受奥地利经济学思维的妙趣,也可学习作者做学问的方法。更可以明白真正的知识向来是简洁深刻和清楚的。

真相比虚构更令人难以置信

尽管是经济学读物,但是这本经验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历史维度揭开经济危机及政府措施的重重掩饰,什么才是真实?罗斯巴德清晰严密的逻辑、敏锐的触感让人不得不一口气读下去这本书。读罢此书让我吃惊,更是对比现实感到更痛心和绝望~如何让人看能看到那些虚伪的各种幌子主义后面的真正目的和利益分配?中国古人有句老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反复琢磨,真的是回味无穷啊。

商业周期是市场的自然结果—《美国大萧条》阅读笔记》

(一)商业周期指经济史上普遍繁荣与不景气反复交替出现的现象,商业周期理论研究普遍性的萧条与繁荣的成因。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两个自然结果——商业周期与收入差别,历来被各路完美主义者诟病,试图以人力消除。 共产主义者的方案是取消市场及货币代之以中央计划与分配;混合经济论者的方案是扩大政府权限,政府以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干预市场过程来取得合意图的结果。革命或改良的结果是,商业周期变成了漫长的经济停滞与倒退;收入差别依旧,只是排列规则改变了,个人按对政府的影响力来分配财富。计划经济最终使用的办法是用管制需求来“灭”周期、用管制收入来“均”贫富, 当然需求是按级别管制的,收入也是如此。计划经济下的真实需求与真实收入能力并不会严格按级别发生,所以短缺与排队成为常见的计划外现象,所以还会有“黑市”,走后门,无处不在的“非法”交换:“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等。没有事件进程意识,在一个时间断面上全能全知的经济学“均衡妄想”者不容许存在商业周期与收入差别,对于“不合意”的现实世界,计划与干预是他当然的反应。在时间进程中,对结果无知的企业家探索着消费变动,商业波动无时无地不在,何时酿成萧条?其程度如何?无人知晓。这里存在着波普尔的俄狄浦斯效应:预测干扰着结果,强大的预测会改变结果,多数人的预测会改变大多数的结果,没有预测的好办法,总的结果无从预测。套用凯恩斯爵士的一句话:长久来看,大家都会死。在市场中,我们一生中总会遇到几次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危机一定会发生,但是何时、何地、多大范围、多大规模不得而知。萧条到来前,谁能确认何为“不当”投资,何为“过度”投资?用什么方法确认?李嘉图富而优则学,马克思靠恩格斯供养,费歇尔于29年大萧条里赔了老本,哈耶克投机证券失败,凯恩斯倒是投资很成功。有什么规律么?看不出来。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和马尔隆.斯科尔斯参与的长期资本基金公司5年内就破产了。错误是事后才确认的。“扭曲”或者“不当”也是事后才可以确定的,如果事前就可以确认就不会发生了。投资还是投机主要是个态度问题,投资取向的去做产品市场调研来做决策,投机取向的调研投资者动向来做决策。市场经常有效,但是谁敢说市场永远不会错?没有人能精确预期行动的安全边际在哪里?市场常常好得让报喜鸟咂嘴,坏的让乌鸦嘴瞠目,可是那也是只是“常常”而已,意外之外还有意外。所有个人的意图和行动组成了市场,个人常常犯错,为什么所有个人行动起来的结果就不会出错?企业家常常犯错,没有哪个企业家不犯错,所有的企业家同时犯错从定义上看不可能,而企业家中的多数在同一时期犯错不难想象,假以时日,小概率事件终会发生。商业周期是市场中企业家多数群体非主观一致行动的结果,正确的一致行动带来大繁荣,错误的一致行动带来大萧条。直接受最终消费者的行动约束,紧盯消费者动态的消费物品厂商错误少些,而要素物品受消费物品厂商的行动约束,繁荣时过度繁荣,萧条时过度萧条。 商业周期是市场中无数个人的消费生产活动的结果,没有人能有办法不让经济周期出现,除非消灭市场、产权。商业周期是个经济史统计现象,商业周期从本性上来说是消灭不了,防不胜防,可能“扭曲”,不可能“消灭”。商业周期没有办法靠市场解决,就像收入差别不可能靠市场来解决,因为二者都恰恰是市场的自然结果。 历史上发生过的那些萧条一定是企业家群体自发行动失误的结果,因为一旦群体行动正确,它自然无影踪,统计上不会出现那种经济史上无数次发生过的企业家群体自发反萧条的辉煌战绩,而错误会留下来,就像旅者穿越沙漠,活下来的才故事讲,统计上彰显的出来的繁荣与萧条(商业周期)才有故事讲。无论是正确的群体行动还是错误的群体行动,当它的后果不是很醒目显著时你是不关注。自由市场下的商业周期应当是不期而至不期而退,神出鬼没,无从预期,这是因为周期定义造成的,即多数的行动错误必会造成萧条,如果多数一直正确就不会出现萧条。商业周期客观存在,它是事后的统计现象,从它的定义上来说,商业周期是永远存在的,就像死亡一样难于避免。没有政府干预,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的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赚钱,有的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赔钱。(二)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像猫,走起来像猫,解剖后也象猫,那它就是猫。商业周期也是这样。争议出在理论解释上。普遍性的繁荣与萧条是怎么回事? 从企业家行动角度分析,繁荣是普遍的经营成功现象,萧条是普遍的经营失败现象。萧条的表面症候是所谓的“消费不足”或者消费衰减,其实“消费不足”是生产者视角:他们不是反省自己对消费者对某类消费品在预期价位上的需求量估计失误,反而抱怨“消费不足"。相比之下,从消费者角度看(或通常所谓市场角度)“生产过剩”的说法倒更恰切:是企业生产了顾客评价低于生产者预期价格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成本是已定的,只有按生产者预期价格出售企业才盈利。而现在,这些产品只有降价才能出售,那些过去因为出价低而不能达成的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但企业亏损了。物价下跌也好物价上涨也好本身对企业盈利无影响。“生产过剩”导致的物价下跌是“经营失败”。经营成功需要其产品的售价不低于预期的最低价格,或者虽低于预期价格,但是成本价格下跌的更多。这样有可能以更多的账面盈利来补偿前期的账面亏损之后还有盈余。即虽然物价持续下跌,但因为成本价格跌的更多,反而比物价稳定时赚得更多,而且因为通缩效应,赚得的每单位货币购买力更强。无论说萧条是生产过剩还是消费不足,都是现象,真实的事件是普遍的企业家的经营失败。比起消费不足,生产“过剩”更接近事实,即企业家对于产品价格预期过高,导致其生产了不能在该价位出售的产品,必须降价出售。而降价部分的产品与其成本比价格过低,这样带来的是亏损或者破产,统称经营失败,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罗斯巴德认为是因为银行的信贷扩张引发的通胀现象误导了企业家。是有这样的情况,消费的减少使得产能更加过剩,土地,资本,劳动力。信用扩张带来通胀的时候也让生产与消费都过剩,过剩的消费使消费者破产,过剩的生产让生产者破产,但是财富还在,那些按揭的房产与汽车,那些“过剩”的产能与设备可以在新的价格——成本结构下正常运营。准确地说是消费不足与产能过剩相对?这才看出资本配置的偏差,就是说创新太少。在企业家决策时,生产成本是已知的,销售价格是未知的,在购进原料到完成销售这个周期里,除了企业管理问题,最重要的是销售价格预期,如果实际出现的价格达不到预期价位他就会减少收入乃至亏损。在他的预期里,市场的供求变化是主要考虑因素,出口企业会格外关注汇率的变化,处于通胀期或者通缩期的会格外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自由市场状态下,比如19世纪美国,实际上商业周期更密集。 罗斯巴德高估了企业家(自由市场下)的同时又低估了企业家(政府干预下),他认为市场下企业家群体不会集体犯错误,而政府干预之下企业家必会在政府“诱导”下集体犯错误,其实政府行为不比市场变化更难预测和对待,投机本来就是企业家才能,预期政府政策的经济后果是商人的职业特长。其实从逻辑上分析,能够出现在经济史上被称为商业周期的,肯定是不可预期的,企业家不能预期的政府官员也不能预期。 如果说几乎所有企业家都不能判断繁荣是否“过度”,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也不能。反之亦然,如果几乎所有企业家都不能判断萧条是否“过度”,那么政府官员也不能。极少数极少数既有胆识又很幸运的企业家可能会判断出何为“过度”繁荣而做空,何为“过度”萧条而做多。何为错误投资?出水才见两腿泥,退潮才知谁是在裸泳。不当投资只有在不能实现预期价位的销售才能最终被确认。即使在萧条时期,生产那些有需求的新产品,或者以新工艺生产旧产品(降低更多的成本)的少数企业还是继续盈利的。 (三)繁荣好,“过度”繁荣不好;萧条也好,“过度”萧条不好,萧条是对“过度”繁荣的调整,繁荣是对“过度”萧条的校正——这一切都是观察家们事后的分析。“过度”是事后才被确认的。“过度”萧条时期的所有生产行为都被约束得谨慎而正确,比如预付高额定金才生产。企业的财务状况极好,在通缩的底部生产,会使他坐享消费回升信心回升物价上涨带来的实际收入增加以及伴随着信用回升带来的通货膨胀而带来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其后,正确谨慎的消费物品生产行为带来的利润增加渐渐引发跟风浪潮,这个浪潮及时而正确,经济很快就走出萧条奔向繁荣,这是个上升的正向循环。“趋势”的形成是这样,开始很少人,赢得暴利,随后很多人加入,赢得可观利润,随后大部分人加入,消费信贷和投资信贷同时扩张,景气过度了。“过度”繁荣时期是信用泛滥,傻瓜都挣钱,而“过度”萧条时期信用收缩到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甚至到了易货贸易的程度。还会有普遍的不景气,这时候会出现过度的萧条,甚至信用完全消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甚至易货贸易也出来了。在自由市场,当繁荣期来临,消费信贷和投资信贷双增加,银行自会提高贷款利率以应付过多的信贷需求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储户。到了萧条期,信用全面收缩,消费物品和要素物品都“过剩”。罗斯巴德认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经济将趋向均衡”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这也是他认为自由市场下不会有商业周期的信念原因。盈利与亏损,盈利奖励那些在正确的时机投资于正确项目的人,亏损惩罚。。。繁荣是对企业家普遍的正确行动的奖励,萧条是惩罚。“假设整个企业家群体会发生错误是荒谬的”这句话很荒谬。罗斯巴德认为企业家群体除非被“误导”不可能犯错。商业周期套用哈耶克的话来说是企业家们有意识活动的无意识结果。企业家群体是理性的,他们不是靠乐观情绪或者悲观情绪作出无理性的预期,而是因为其理性预期而产生乐观或者悲观情绪。另外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判断与预期,从情绪上说,萧条让人情绪悲观,繁荣让人乐观;萧条产生于过度繁荣,繁荣产生于过度萧条。这就是为什么繁荣与萧条都会被过度预期的原因,而少数人不太受大众习惯情绪影响,可能运用理性发现新机会,在繁荣期做空在萧条期做多。他们不可能对政府干扰市场的行为视而不见,对其后果不做评估,只会被“误导”。另外,理性预期不能保证结果正确,群体性的错误并不罕见,没有“误导”也一样。企业家可分为两种人:积极地理性预期者,消极的经验跟风者。企业家是个变动不居的群体,繁荣期会有很多跟风者进入,随后在萧条期退出。而积极的逾期者会在萧条期进入而在过度繁荣时转向。经验正确的企业家行为引来模仿,引发投资需求,使得信贷扩张,埋下危机种子。成功的企业家未必是最善于预测的企业家,而是那些做对了的企业家。预测与控制是两门功夫。罗斯巴德认为“一个不受约束的市场不会产生繁荣和萧条”,市场不是个行为主体,它是个人交换行动秩序的抽象。市场中人的行动受到知识不足和事件流变的约束,他们必须在不断的行动中不断预期、计算、判断、调整,错误在所难免。市场中的行动失败不等于市场失败,市场经济的失败是要以计划经济的成功来证明的。


 美国大萧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