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书评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6月
ISBN:9788781074519
作者:张爱玲
页数:172页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七巧的病态大多来她自己。在她眼里,她身边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都针对她,欺负她,贪她钱财,玩弄她感情。她的疯癫也严重的影响了她儿女的生活。长白看的比长安开,长安是可怜的。当一个人的理性完全被感性打败以后,她的生活是比较可悲的。如今这个社会不无那种人,只是程度没那么深。他们认为这个社会钱他们,所有人都欠他们。所以,他们随性而为。钱财是身外物,最多身无分文。但只要活着,那生存下去的方法总能找到。人自己最难克服的就是自己的情和欲(心魔)。开开心心,是最简单的幸福。多换位思考,打破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固执想法。这样,也就能快乐了!

七巧的形象

《金锁记》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曹七巧的悲剧的一生和她心理变态的过程,“那沉重的枷锁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可以说是对七巧心理扭曲后的真实、生动的描写。首先,七巧出身于麻油店,因哥哥想攀附姜家,又有几分姿色,就被强行嫁到姜家,服饰骨癆的二少爷。“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丫鬟是这样说七巧的,贬低了她的身份,侮辱了她的尊严。七巧的形象是“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她也知道在姜家,没有谁看得起她,“因而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可是兰仙也不大答理她。“一眼看见了季泽,身不由主地就走了过去”,恨不得把兰仙挤走,好让自己与季泽有私人空间。而在这个时候七巧说的“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则真实地反映了她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她希望能在季泽身上填补空虚,却被季泽“二嫂,我虽年纪小,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回绝。整个时期,从她进入姜家,她抽鸦片,来缓解苦闷,尚是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只是对命运有所抱怨。然后,她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她心理的转折点,“夫死父亡”来了。曹大年夫妇来上海看望七巧,七巧尽道牢骚,“姑娘受的委屈也不止一件”。她戴了丈夫的孝,“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但无奈,此时“无声无臭按照原定计划分了家,孤儿寡妇还是被欺负了”。此时的七巧,亦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季泽都与她谈到银钱交易,已让七巧对“钱”更戒备。她想到季泽是为了钱财恳求她的原谅、才接近她,为了钱,她毅然断了自己与季泽的情。“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年复一年,七巧与现实失去接触,失魂落魄,脾气暴躁,对侄子春熹与长安玩闹,斥责他“好霸占我们的家产••••••我把那两个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老混蛋!齐了心想我的钱,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七巧还“教育”长安“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至此,七巧的心理歪曲、变态,向疯子阶段过渡。再次,是她完全成了一个疯子,丧失了人的情感,报复曾经伤害她的社会,用“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以最病态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施展“淫威”,断送了儿女的美满姻缘,使他们成为行尸走肉。长安结束学校生活,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行政”,言谈举止越来越像七巧,做媒又总被七巧疑心人家贪她们的钱。难得长安遇到有情人童世舫,风平浪静地订了婚。好景不长,七巧说童世舫又是个贪钱人,说自己苦了半辈子就为了儿女不走自己的路••••••长安以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结束了这段感情。长白在外赌钱,捧女戏子,七巧慌着给他做媒去了兰芝。但七巧嫌兰芝笨,急得兰芝只待寻死;长白娶了个丫头,还吃烟。萎靡的生活就因七巧“那平扁而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开始,却并没有因为她的结束而结束。七巧用同样的方式伤害别人以取得心理平衡,人性扭曲、患有畸形心理、成为尖酸刻薄的泼妇,甚至是一个虐待狂。最后,七巧终归是死了。她知道,儿女、婆家的人、娘家的人恨毒了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自己干了。”可以说是对七巧悲剧一生的总结,而她又一手导演了几起悲剧。封建的东西腐蚀了七巧的灵魂,封建的婚姻、封建的伦理和金钱使她有了“卑鄙”的欲望,当欲望破灭,只剩黄金的枷锁,七巧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她是悲剧人物,是受害者,是施害者,转嫁受伤的感情。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七巧是时代的牺牲品,告诉我们一个女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多艰难,人性的改变连同她的幸福被埋葬在月光找不到的房子,三十年前,三十年后,月光仍在,却物是人非。

读张爱玲

初中初知张,零六年重庆初读张,零九末一零初初解张。。。一路下来,似走了一回别人的人生,也似自己的人生

可悲的时代,可悲的人

《金锁记》展示的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姜公馆逐渐衰败的故事。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小说的基调是抑郁低沉的,这基调也表现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大地主、资产阶级们因为战争的影响而逐渐面临危机。那个时代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姜家作为一个地主阶级贵族大家庭在那个时代也面临着衰败命运。《金锁记》中凤箫与小双关于下江衣着的议论、“二少奶奶”与“三少奶奶”在不同时期两次婚姻的叙述及家庭中的摆设的描写,将地域差异、时代特征以及姜家的衰败都作了含蓄的表现。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一切都显得如此荒缪。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败后,姜家分了家。七巧带走儿子女儿另租了一栋屋子住下。长白的正房芝寿身体本不好,“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帐子吊起了一半。外面传进来说绢姑娘生了个小少爷。丫头丢下热气腾腾的药罐子跑出去凑热闹。……然而芝寿不再抗议了。”在那个封建时代,生儿子就奠定了一个女子在夫家的地位。这也反映了一个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那个封建家庭,芝寿自认为已没有资本去抗议了。她的心也死了。绢儿为长白生了儿子,就证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张白纸。那个时代,充斥着是一片死寂。人们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礼教压抑下,如同被关进了监狱。被他人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乃至意志。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莫过于七巧。七巧的哥哥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奁,将亲妹妹曹七巧送进了姜家瘫痪少爷的新房里。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姜家三少爷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压抑,不仅在情欲上,而且在精神上。她,一个麻油店的小姐,从市井来到一个充满繁文缛节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动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动受到了身边的人及封建礼教的监视限制。在市井的种种行为放在姜家,七巧则被身边的人指指点点,甚至连丫环都在心底认为,二奶奶比自己都低等。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仅是与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虚与情欲的压抑。七巧因为爱嫁入姜家,却只能天天面对服侍着一个残废的丈夫。她对丈夫没有感情,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种种现象,七巧甚至对丈夫嫉恶如仇。她恨自己的青春时光就注定伺候这样一个丈夫。她爱季泽,却只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天天望着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只能从季泽的玩笑话语中来获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通过故事研究了一个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的形态。这个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少妇为了黄金,熬了半辈子,后分得了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以爱欲的禁锢换得的。为黄金而锁住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爱欲最终导致了她的儿女长安、长白的苍白生命与畸形情感。七巧的女儿长安,有过幸福,有过一段能让她从堕落生活中苏醒的恋情,让她能明白自己是一个女人,也有被爱的权利。但这段即将步入殿堂的恋情却因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儿嫁给一位优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况且长安也已三十,在那时已是黄花大闺女。能遇到童世舫,作为母亲本应欢喜。而七巧却不乐意。其实分析来,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对女儿有种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轻时代因为家里穷,为了钱财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时光中得不到向往的爱情,而女儿却可以在优越的环境中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不需要考虑经济上的困难,这些都是七巧年轻时代所不曾拥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让女儿也去体会自己的苦。最终,她终于做到了。这时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经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获得的快乐是要以女儿幸福的失去为代价。七巧为儿子取了两房妻子。一个是正房芝寿,一个是姨太太绢儿。然而在长白与芝寿的新婚夜晚,七巧却让儿子为自己烧烟,而让芝寿独守空房。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长白与芝寿婚姻的不和。芝寿死后,绢儿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绢儿吞了生鸦片自杀了。长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走走。长白在婚姻上的侩子手也是他的母亲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导致了她对儿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终断送了儿子的幸福。七巧在整个作品中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作品结尾更是将七巧的悲哀描绘得非常凄凉“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试,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爱情。然而现实的真实让她的爱情变得虚假了。对爱情也逐渐死心了。转而投向对钱财的追逐与守护,乃至用自己儿女的爱情作为她爱情悲剧的陪葬品。《金锁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了无生气的封建时代与七巧这个悲剧的人物。是时代导致了她的悲剧,同时也是她自己扼杀了自己的幸福。

金银锁怨女

本是麻油铺女儿的七巧,在利欲熏心的父母的操纵下被迫嫁给了一个半残之人。她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被金银迷了眼的父母,滋生出了被金银锁住的怨女。

这一路的虐心情节

非黑,求轻喷   麻油店西施曹七巧被“卖”到姜公馆做二太太(苦情剧的万能开头),无奈二少爷是个先天残废,曹七巧从此开始了她“一入豪门深似海的”生活。   出身的原因导致自身不受重视(是不是又是万恶的旧社会?)。又由于二少爷的残疾使得自己在性生活上始终得不到满足,欲望将曹七巧束缚的无法动弹,她甚至做出了勾引小叔子的举动。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好玩不如嫂子。但三少爷虽是个风流成性的败家子,但理智还是战胜了欲望,他拒绝了,就好像当年武松拒绝潘嫂嫂一样,却只顾钻进老太太的屋子去了(此处是不是应该点个32个赞)。   曹七巧就在这样的折磨之下熬死了二爷,熬死了老太太,带着不知道怎么来的一对儿女分家了。(你以为一个贫困女人的奋斗史从这里开始了?呵呵,图样图森破)长期的压抑使得七巧的心理严重畸形,她开始用自己的理论来奴役着自己的一对儿女,可谓是一张嘴道破百万事,一张嘴说论人生死。   引诱着儿子和女儿吸食大烟,还咄咄逼人的占据“道德制高点”(看到这的时候不禁大呼:大娘你好厉害,给跪了)。每天纵容自己的儿子不务正业,直到儿子开始嫖妓,七巧坐不住了,赶紧给儿子操办了一场婚事(机智的少年你是不是想到了婆媳的战争?),之后七巧对儿媳芝寿开始了惨无人道的侮辱,将婆媳之间的战争演绎的淋漓尽致,当然这是单方面的大屠杀,后来芝寿受不了挂了,儿子期间还娶了一个,又挂了。儿子不敢娶了,老太太还真是厉害。   当然在对儿媳下手的时候,也没放过自己的女儿,挑选女婿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好不容易糊弄了一个不知道根底的海龟,后来又不同意了又搅黄了,搅黄了之后连朋友都不让做(这俩孩子是充话费送的吧)。   最终自己也熬不住了,挂了(说真的我读到这的时候真的长舒一口气),但故事却没有完。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PS:   XX:你幸福么?   我:我姓福

金锁记

老师安排了读一遍金锁记,懒得去图书馆,在网上下载了一本金锁记,读着读着,觉得为什么这本金锁记辣么长,于是想直接搜搜到底讲了什么,于是搜到了关于曹七巧的一系列,我震惊了,因为我发现我书都下错了,不知道下成了那位大神写的小言,名字也叫金锁记,我在看的过程中还在想为什么这么俗套的剧情能让这本书这么火,后来又一想大家一定是有大家的特点,也许这是小言的鼻祖也说不定,就这样说服自己,结果发现下错了书,真是啪啪啪打脸的节奏。重新下了张爱玲版的金锁记,没到一节晚自习就看完了。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我原来看过啊,真是看过就忘的记性。之所以记得我看过是由于其中的两个桥段。一个是曹七巧把镯子从手腕一直推到了咯吱窝,再对比年轻时候最多只能在镯子里塞一张帕子的缝隙,如今她身上的肉也随着时间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她的灵魂。另一个桥段是长安在院子里看着本可能成为他丈夫的人就那样离开了,有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无力感。在曹七巧嫁入这个家的时候,悲剧就已经开始了,越来越古怪的脾气和对人的不信任。当然也是由于身边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在将三叔抛出的橄榄枝折断之后,曹七巧才算是真正的堕入了黑暗,她那一段内心独白何尝不是现在众多情侣、夫妻之间的感受呢?既然知道他是在骗她,为什么一定要拆穿呢?不过如果不拆穿,她也就不是曹七巧了。在看着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之后,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折磨自己的儿媳,折磨自己的女儿,在看着长安试着改变自己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点光明的,可是这一点光明也随着曹七巧的干预而消失了,变成了完全的黑暗。因为曹七巧的多疑与猜忌,葬送了长安和长白的一生,她总是对长安说,那些人都是为了你的钱。都是因为她的金子,间接的害死了多少人,她不关心,她只关心别人是不是都是奔着她的钱而来,最后孤零零的死掉。故事的最后,有人说看到长安和一个男人在街上,那个男人给她买了一个丝袜,不过谁知道是谁的钱呢,虽然钱是从那个男人的口袋里掏出来的...

钱?

之前读《金锁记》,大概只是按照对张爱玲通常的阐释想过去,华丽与苍凉,金钱对人的异化,欲望的扭曲,等等。并且我好像总是偏爱其中阴郁和冰冷的东西。而这次再看,发现,曹七巧其实不爱钱。通常文学作品中爱钱的人有两类:一是爱钱的交换价值,表现就是一面狂敛一面挥霍,成了物质的奴隶;一是变态的囤积欲,所爱的钱其实从未作为“钱”本身发挥过作用,比如一系列吝啬鬼形象。七巧当然知道钱的实际好处——她就是为这个嫁来的,但她并不过分贪恋物质享受;而她把那份遗产守得死死的,却也不是吝啬鬼。钱对她意味着什么?葬送的青春,夭折的爱情,歧视与白眼,伤害与背叛,守着一摊死肉十几年的辛酸与委屈,勾心斗角之后满心满身的疲惫和伤痕……也许任何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都可以告诉她,钱不能弥补这些。但是,没有钱,还能有什么?钱是她唯一能抓住的东西,使半生不至于沦为虚妄,受过的苦不至于无所补偿。但是,又真的能补偿么?亦或是一副窒息了生命的枷锁?但是,又有别的路可以走么?不是被虚假的替补物困死,就是直面被替补的东西——这大半生不过是一场虚无和惨败的悲剧,即使侥幸不继续在悲剧中滑落坠毁,恐怕也会在悔恨和绝望中熬至干枯。

桎梏的反作用即是毁灭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称奇,不得不佩服张爱玲。曹七巧一个可悲的女子,她也有爱,却因为家境原因,嫁给了一望族的得了痨病的少爷。基于对自己后半辈子生活的恐惧,养成了她刁蛮、自私、泼辣的性格,最终是娘家人恨她、婆家人恨她、连自己的儿女也恨她。丈夫婆婆死后,分家得到了一笔财产,还是由于恐惧心理的作祟,处处担心别人惦记她的财产,被这样一把金锁锁住了情欲。为了发泄满腔的愤怒,她就开始实施报复,受苦的当然是她那无辜的儿女。先说儿子,婚后她竟然旁敲侧击的询问儿子儿媳的房事,还在外人面前大肆宣扬,无形中破坏了她们夫妻的感情。最可悲的当属她的女儿,虽然也是因为七巧与其他亲属的攀比心理,但还是进了学校,本以为病态的生活将有所转机,终因母亲的小气、无理取闹,担心在同学面前伤了颜面,不得不辍学回家。随后就沿着母亲的生活轨迹过活,直到童世舫的出现,貌似又要出现转机。最终同样还是因为她母亲的病态心理,在她耳边明嘲暗讽,最终放弃了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爱情。因为曹七巧,造成了她儿女的悲剧,那曹七巧的悲剧呢,又是谁人造成的?

浅析《金锁记》中意象的描写

张爱玲是苍凉的,苍凉是她的底色,正如画油画,无论表面是多么的桃红柳绿,那一层苍凉依旧弥漫在里面,若隐若现。它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苍凉感,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源于她对于意象的描绘与刻画。《金锁记》中以月亮为主线,以描写月亮来设置悬念,烘托气氛以及用以反衬。关键词:月亮 设置悬念 烘托气氛 反衬《金锁记》是一个关于报复、禁锢、宿命与人性欲望的故事,主人公曹七巧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张爱玲善于写月亮,但是她不写团圆,反而用月亮的圆满描绘了一个冰凉的世界。在《金锁记》里,月亮这一意象贯穿于全文,对于它的描写,或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或是浓墨重彩般金雕细琢,用月亮作为全文的线索,一下简要分析月亮在文中的作用。一、设置悬念。张爱玲的苍凉从文章一开始就透露出来。“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元钱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作者对于月亮进行了隆重的刻画,用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的月亮相互对比,把月亮比作一滴掉落在信笺纸上的泪珠,这是《金锁记》的开头,也是月亮的第一次出场,作者在此处边奠定了悲伤苍凉的颜色,并把读者从现实的时空带入故事的时空,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与戛然而止的感觉,引人入胜设置悬念。二、烘托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借景抒情,并利用景物描写烘托出以苍凉为主线的或是没落,或是悲凉或是变态的气氛。文中共有三处运用了这一手法。第一处,“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在此处对月亮的描写带有叙事性,“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也象征着贵族的没落,整句话烘托出没落的悲凉气氛。第二处,“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这是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在退学以后的一段描写,表现出长安被母亲管制下的不安与对于生活的失望,使她的牺牲成为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渲染出悲哀的氛围。第三处,“起坐间的帘子撤下送去洗涤了。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地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此处对于月亮的描写是伴随着曹七巧出现的,七巧与儿子长白在一起抽鸦片烟,在后文中泽描写了七巧添油加醋的在亲家母面前宣布儿子亲口招供的他媳妇儿的秘密,由此可以看出七巧人性的变态,她自己在姜家受到了折磨,于是她要把这些折磨变相的报复到其他人身上,而对月亮的描写“狰狞的脸谱”则可以看出曹七巧人性的变化,她具有变态的喜好,变态的心理,营造出阴暗的变态氛围。三、反衬。作者对于反衬的运用体现出了一个被婆婆压制的媳妇的悲哀,也体现了人物神态的美丽与荒凉。文中共有三处用了反衬这一手法。第一处,“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的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这是在长白与寿芝结婚以后的一段描写,寿芝独自在房里,看到窗外的月亮,想到自己的丈夫不像一个丈夫,婆婆不像一个婆婆,让她悲伤与发疯,“高高的一轮满月”的美好反衬出了人物的悲哀。第二处,“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此处对于月亮的描绘,同样是用月亮的圆满反衬出寿芝的悲哀,被婆婆的压榨,让她生死不得。第三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结尾处的月亮,有再一次把读者待会现实的世界,曹七巧的世界里,那些被金钱与欲望埋葬的生命已经结束,然而现实生活仍然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以及人们在金钱与欲望中的堕落与毁灭。用月亮的升起反衬出了人们生活的堕落。《金锁记》以月亮开始又以月亮结束,文中遍布苍凉之感。月亮这一意象,一方面奠定了苍凉的基调,令一方面成为了悲剧的代表,加深了文章的艺术性与悲剧性。在张爱玲的笔下,着不仅仅是月亮渲染出来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是在金钱与欲望中堕落的悲剧。尽管几十年前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张爱玲的月亮在我们心中永远升起,代表着她的永恒。

张压箱底的的一本

没看过张爱玲,不大适合从金锁记开始。看过张爱玲,金锁记就是压箱底的。我真期望这本书能拍出个好电影。在阅读过程中,我觉得很多描写已经很“电影化”了,像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是可以酝酿得出来的。

沉沦

曹七巧生活的年代是没有完全脱离封建的时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是她一生悲剧的根源。但纵然知道是时代造成了她的可悲,却在她举着黄金枷锁戕害至亲时让人对她憎恶大于同情。在压迫的的时代背景下,反应女性反抗精神的作品国内外不乏佳作,而《金锁记》却是一曲女性在封建旧家庭制度下彻底沉沦的悲歌。曹七巧的沉沦在于她为了金钱权利,切断了一切退路。那是孤注一掷的勇气,倒也当得上作者称她是“自己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而长安的沉沦在于妥协和放弃。就像有些读者说的,长安可以坚持念书,开了心门,涨了见识最终摆脱母亲的控制,摆脱封建门户的束缚,成为一个“新青年”。但她始终以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掐断了潜在的威胁用以自保,但同时也掐断了未来,到头来保住了什么?她以为她至少可以留下一个的背影,难堪悲伤却也优雅得体,但是她的母亲要把这个背影也击得粉碎,毫无优雅得体,只剩难堪悲伤。因为她只掐掉了“标”,而没有掐掉“本”——她的母亲曹七巧。这个“本”是在整个旧式大家庭,整个封建礼教摧残下扭曲成的疯子,她做媳妇时受了无尽的屈辱,现在轮到她当家做主,熬成了婆婆,她变本加厉,逼死了自己两个媳妇,儿子女儿是血亲虽不至于逼上绝路,但也只剩“半条命”了。结局时曹七巧死了,她从枷锁中解脱了,自然也无人再拿着枷锁行凶了,她的后代是继续沉沦还是能看到解放的曙光呢?“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月色意向平添了几许苍凉感。在那个时代月色是冷的,凉的,因为那个时代是冷的,人心是凉的;然而时代的潮流是不会停息的,月亮曾经照过那些业已腐朽的生命,也会照着现在的生命和未来的生命,永不停息,现在的生命和未来的生命是沉沦还是反抗,那是后话了。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这是张的一部经典之作。形象而深刻地表现出旧社会女子在欲望压抑下的变态。七巧的个性刻画非常生动,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很压抑。一句一句的读完,最终只也能是一声低叹。我不知道如果自己活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环境会是有一个怎样的女子,但很庆幸不是。如果七巧不要那么清楚地审视人的心理,是否会更幸福一些呢?人生苦短,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糊涂一生,幸福一世,岂不更好!

金锁记

嫉妒是很平常的心理状态,七巧却以自残的形式把她的嫉妒扭曲;害了自己的一生还赔上一双儿女的幸福。这扭曲的人性让人生畏,看到后来更觉这是一场血腥电影,残忍的杀戮,无尽的恐惧。小说题为“金锁记”,开始很不解,后知“金指的是金钱,更可理解为物质,所谓金锁,指的就是被物质桎梏住的东西,这东西,就是情欲。”

原谅了她们,那我们呢?

我同情曹七巧,却不恨。也许是自己性格的缘故,容易原谅,或者是因为那是作品里的人物。只是感慨,曹七巧的一生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这悲剧让人看着会心疼。她到底是心理变态了么?曹七巧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她有爱,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表达更好,更是害怕别人会利用了自己的爱。她的无从表达有部分是社会造成的。她爱的人,让她带着希望迈进姜家的大门。又让她在这座宅子里压抑着,压抑到后来扭曲了她原本的活泼单纯。曹七巧爱钱,是假的。她只是需要那份存在的安全感。钱能给她这些。她觉得所有的人都是靠不住的,爱情、亲情皆是如此的。无路可逃的时候,由金钱造起的深宅收容了她。但这样子一来,她便也逃不出了。她太记得别人的不是。其实她很脆弱,一句话就能伤到她。只不过后来她练就了只允许自己伤害别人的本事。她选择了报复这个世界。她看得太清楚,继而变得锋利。成了刺猬,成了人人据而远之的对象。她用这种锋利,撑起自己表面的强大。唾骂、指责、无理取闹,又被封建与新潮打搅着。我有时甚至觉得,她很勇敢。她是病了,可是又有谁真的去理会她的感受?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已经到了连原本应该最爱的人都忍心伤害的地步。只因为她也是重伤者。曹七巧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社会悲剧的缩影吧。我最觉得可惜的,是长安和童世舫的感情。我知道长安对他是真的喜欢。可是最后她还是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其实有她母亲在,真的是由不得她选了。那段在深秋园子里的对话我忘不了,每每读到都有要哭的冲动。“这是现在,一转眼也就变了许久以前了,什么都完了。”何等的无奈,何等的悲伤。有些东西啊,真是该用“命运”去解释么?偏偏长安的母亲是七巧,偏偏她生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我原本希望着长安能够和童世舫私奔去。那是我的想法,可那个时候的长安不是活在现实的我。其实整篇小说里,都是可怜人。如果要去定义作品里那段时节,我想用秋。我不算喜欢秋天,就连灿烂的时候,也显得忧伤,是昏黄色的忧伤。时代在变迁,变迁在大体上总是好的,总是为了能让人过更好的生活。可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实每个人都想挣脱社会给予的束缚。“三十年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有些东西无从选择,就比如高考,比如房价,那怎么办呢?只能去接受,然后去承受。反抗的人是有的,但越是底层的人,越是没有力量去争斗什么。特别在中国这个地方,要是谁说了什么不和谐的新思想,不管你是谁,都会从历史上被抹去的吧。这是件很无奈的事情。七巧也许是“英雄”,因为她在反抗,但似乎不慎妥帖。长安呢?她就是习惯妥协于她母亲的淫威下。不同的处世方式,各有各的悲剧。也许我们要宽容,要勇敢,可以过得自在一点,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这恰到好处的不卑不亢要如何拿捏呢?又有谁知道?且要各自去体会了。

读后感

起初看起来觉得是一部言情小说,猜想姜家这个家族里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小说写得很细腻清楚,有许多名词是我读不懂的,越到后面越觉得奇怪,怎么小说快结束了,要交代的事情还没有说清楚呢。看了豆友的一些书评,才看出了一些味道来,把故事表达的思想理清楚。细腻,就像被生生地刻在脑子里,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时代的女人是深刻受封建世俗束缚的一代人,命运是掌握在他人手里,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她的兄长把她像一件衣服似的给嫁去了姜家。嫁给一个天生残疾的二爷,没有爱情可言,在姜家处处受欺负,最后习以为常,导致性格扭曲,再把这种方式嫁接到自己的儿女身上,以此解放自己。有必要反复研习,初次接触,只留下这么个大概的印象。

纯洁少女堕落史

七巧最悲剧的点在于,她其实是全书里最真挚的一个人——曾经是“麻油店西施”,她肯定是骄傲过的。“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本来可以像个普通人家的女孩选择其一,过上荆钗布裙的生活,日子即便勉强糊口,男人或许会有几分真心。然而也许是“人善被人欺”,她被兄嫂卖去大户人家,给一个废人作姨太太。虽说扶了正,也是为了“让她死心塌地服侍二少爷”。然而大户人家里是最能拜高踩低的,连丫鬟也在背后议论这个麻油店出身的七巧;即便这样,她依然试图与新来的三奶奶交好,可三奶奶兰仙也一眼瞧出她在姜家的卑贱地位,只是敷衍她。娘家的兄嫂来看她,她尽管嘴巴上骂骂咧咧,可转头仍给了他们许多金银首饰。可见七巧着实是个刀子嘴豆腐心;她嘴上越刻薄,恰恰证明她内心越单纯,诚恳到有什么就说什么。毕竟作为一个正当年年轻少妇,长期守着“一滩死肉一样”的丈夫,难免胸口有火散不出。然而这些都还不足令她崩溃,因为还有姜家三少爷姜季泽,那是她的最后一丝希望,唯有他还能和她说两句体己话,唯有他能令她感到自己还是个女人。只是碍于人伦,谁也没戳破那层纸,没戳破也好,心里倒还有个念想,或许他也是有一点真心的吧?等到姜季泽真的来表白了,她又慌了,这其实就是她想要的啊!可她又不能不怀疑一把,她是被人家卖惯了的,打压惯了的,又恰好听姜季泽说起了卖房子。她不得不检验一下他的真心。在长年的歧视冷眼里,她早学会了理性和审慎。她假意作出要买姜季泽房子的意思,姜季泽立刻提出让她卖田,并帮她详细筹谋了一番,那个熟练度,显然是有备而来。也许在姜季泽滔滔不绝的时刻,七巧的心也就一分一分冷了下来,果然,果然还是图她的钱。果然“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而姜季泽又不比别人,那是她年轻时代唯一的幻梦。可以想象这幻梦破碎时的威力——“七巧虽是笑吟吟的,嘴里发干,上嘴唇黏在牙仁上,放不下来。她端起盖碗来吸了一口茶,舐了舐嘴唇,突然把脸一沉,跳起身来,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头上滴溜溜掷过去……”读这一段时我在想假如把小说翻拍,该找怎样高超演技的女演员才能演出这一幕啊。七巧终究还是把姜季泽打骂出去了,季泽当她是疯了,他不明白她,她自己其实也理解他。且不说吃喝嫖赌的姜季泽,就说世间普通人的爱情,哪有多少百分百出于真情的?与其说七巧是太审慎了,不如说她是活得太纯粹了,怎么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说到底,她还是太纯良了。然而一切都没有挽回余地了。她是生无可恋了,她是什么都纯粹化,极端化的,从前姜季泽是她的救命草,现在她决定彻底做一个庸俗的妇人,她也会把那庸俗放大到极致来保护自己。最后也只好成了一个祸害别人的人。

怨女

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受害者,也是伤害的制造者。也许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当你把伤害制造在爱你的或你爱的人身上,其实,你就是在伤自己。你可以伤的麻痹,痛的哭泣,可是这又是何必呢?在生活的酷刑中慢慢变态,这就是这个女人的一生。因为命运不能绝对公平,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她的影子,有与她类似的怨气,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但其实这一切还是在折磨自己。什么事都要看开,快乐比活着重要

我一直想活得像个正常人

空气是湿热黏腻的,天热得让人烦躁。我翻开这本书,渐渐读得心里生冷,身上也冷冰冰,不再感到炎热。这就是张爱玲文字的力量。那压抑森然的文字教眼前所见都变得灰蒙蒙的失了颜色,就像是摄魂怪来临了一样。我读此文所感所想也许与很多人不同。从少女时期就在心里偷偷羡慕着同龄人,那时我觉得自己不懂得感情不懂得爱。那时我恐惧害怕又无助,不知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的与众不同。我总是在努力学着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想想都还是觉得心酸。七巧的扭曲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现实中人却也难免有一些轻微的“七巧症”。话止于此。这篇小说让我很是悲伤自怜,唉……

印象深刻的故事

这是我最早读到张爱玲写的书,就让我为之着迷。娓娓道来的情节,不断出来的人物,诉说着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一对母女,一个家族,一个爱情。。。。。。不断纠结,不断交织,她给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女人太强势不好

女人如水,时而柔和,时而汹涌。每个女人都有猫性的一面,你没看到,说明你在他心目中的到位还不够,只有在喜欢人面前才会像猫一样。女人太强势并不好,我可谓是深有体会。女人若太强势则一辈子会受累,因为你的强势不符合现在的普遍观念,是逆着趋势来的,现在是父系社会,非要过母系社会的生活,只能是自己受苦。

“锁”在小说之内或故事之外的涵义;《金锁记》中的月亮或月光在小说中的意义

《金锁记》"金锁”的“金”是明亮的金光灿灿的、“锁”则是阴暗的内心的象征;“金锁”的意象为“黄金的枷锁”。曹七巧出身低微不受人待见,但她不肯吃亏,以言语、行动挑战保守的上层阶级——大家族中的其他比她出身好的大奶奶和三奶奶,也是对自己嫁于近乎残废的丈夫的抱怨;这一切都是为了金钱,虽然她被禁锢在封建、没有生气的遗老遗少家中,但等丈夫和婆婆死后能分得家产,这时会想到金色的锁,但是金锁的负面效应则是七巧没有美满的感情生活;七巧戴着黄金的枷锁,看得到却啃不到,等到她分到家产时,她的金锁仍然在她的脖子上、紧紧地卡住她,七巧的金锁并不会因为可以触摸、可以得到金锁,而她自己把它解开,反而被金锁卡得更紧,使她的灵魂、心灵完全地扭曲,甚至连最基础的亲子之情也完全地被牺牲。三十年来七巧戴着黄金的枷锁,不仅锁住了她的身体,使她的心灵也变成了一个疯子,同时又祸延至下一代,使他们变成心灵的残废;“锁”,不仅仅是黄金的锁,而且是会锁住他们心灵的锁。"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开头就出现了月亮、月色,是对于时间、感情、永恒不变的东西的向往,但是七巧的生活并不幸福,而是像这月色带着凄凉的感觉。"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长安得知七巧第二天要去学校兴师问罪,知道自己没脸再在学校待着了,于是看到的月亮都是残缺的,就像她的母亲七巧没有给她健全的身心,使她心灵残废了。“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长白陪着七巧抽大烟,并闲聊着媳妇的事,使媳妇成为了一个笑柄;七巧就像是黑云底下透出的炯炯月光,将儿子牢牢罩住,将儿子作为私有财产留在自己身边。“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她想死,她想死。她怕这月亮光,又不敢开灯。"七巧就像是阴森的月光,让媳妇芝寿害怕,担心在家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结尾也出现了月亮,和开头相呼应;被金锁锁了三十年的七巧虽然如月亮沉下去一般已经死了,但被她已弄得心灵残废的儿女还要生活下去,所以故事还没完。

人生错位 人性沉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人生坐标,一旦错位,便生出许多事来。麻油店的女儿曹七巧年轻泼辣,本来无论是嫁给卖肉的屠夫还是哥哥的好友,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偏她被爱财心切的父亲嫁入望族姜府,给患有“骨痨”的姜二少爷作妾,受尽叔伯妯娌、甚至女佣的鄙夷和轻蔑。生了一对儿女后,夫妻生活名存实亡,她对风流倜傥的三少爷姜季泽打情骂俏,但是这位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荒唐虽然荒唐,但是却对这位嫂子严守礼数。曹七巧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终于在分家大典后换来了大量的财富。这些金钱也从此成为她人生的枷锁,把她变成一个扑灭人间幸福和和谐的虐待狂。当把自己的那份遗产挥霍净尽的姜季泽登门要求重叙旧情时,起初她还纠结于对他的爱与憎,但当她意识到季泽有可能在觊觎她的财产后,立刻怒不可遏。她教儿子长白吸鸦片,整夜逼迫他供出夫妻间的秘闻,向亲友传播,使媳妇一病不起;被耽误到30岁的女儿长安和留德归国的童世舫谈起恋爱后,被她辱骂诬蔑,直至放弃仅有的结婚良机。最终曹七巧把女儿和生命里唯一的男人,自己的儿子,永久地留在了自己的视线之内,完全丧失了母性和人性。曹七巧对于金钱的欲望使她身不由己地由被虐待、到自虐、最终发展到虐待自己的亲生儿女。小说中有大量生动的比喻,同时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摘录部分如下:1. 七巧直挺挺的站了起来,两手扶着桌子,垂着眼皮,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着滚烫的蜡烛油似的2. 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3. 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4. 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5. 见了你,说不了两句话我就要发脾气──你哪儿知道我心里的苦楚?你对我好,我心里更难受──我得管着我自己──我不能平白的坑坏了你6. 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7. 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8. 七巧天生着一副高爽的喉咙,现在因为苍老了些,不那么尖了,可是扁扁的依旧四面刮得人疼痛,像剃刀片。9. 这是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10. 男子对于女子最隆重的赞美是求婚。他割舍了他的自由,送了她这一份厚礼,虽然她是"心领璧还"了,他可是尽了他的心。这是惠而不费的事。11. 院子正中生着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磁上的冰纹。

锁住了谁?

我知道七巧是扭曲的,可我却同时觉得她的所有乖戾竟然是能被我包容理解的.金锁记,锁住了自己也没放过别人,即使是很亲近的人.有点残忍,很病态,也很悲哀.可是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却真实到没有破绽.是同一种感觉.只有读张爱玲的字才有这样的感觉,但却难以名状...对这种感觉究竟是何物不纠缠也罢,意会又有何不可呢~

和朋友交流《金锁记》

近些天来颇烦乱,书读得少,不过偶尔翻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读点就有感受,不过还是荒废了很多时光,正在惭愧中。)回家来又重读下《金锁记》,后半部分读得糙些。又拾回了些9年前读她的感受,她的感觉细微而深沉,隐在珠圆玉润的字里,似一条粗些的麻绳,系在你的心上,看似平淡,却不时把你往深里拽一下,心不由就会脱离常态,一紧,给人以一种异样的从麻木中来的辛酸的感受。而这感受也是迟钝麻的,却给人以一种觉醒。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如果你没有,我想,是你和她个性上有隔阂,这也就是你得出她性格的发展似乎不那么成功的原因。你也有困惑,是因为七巧对自己的亲生儿女的残忍。9年前读时,我没有,今天再看再想,也没有。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没有,什么样的恶不存在?什么样残忍的事歪曲的人性做不出来?张爱玲本人的人生观是有问题的,她的绝对的似是看破了人世,看透了人的人生观也是有问题的。她只体会到冷,看到冷,却不给予伤害过她的人温暖,这是她的过错。然而,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来评说,她是一种客观存在,俾倪着我们,高扬着下颌,心里说:“这样的一群”,她就给我这样的印象,她站在高处,凡人的指点她都不屑于去看的。但是我想,她作品的欠缺就是在这里。她大气,敏锐,深入,诗意,悲凉,让人说不尽,就是太冷了……这次重读《金锁记》,我甚至是鼓着勇气,我不想重复她的悲凉,太蚀骨。读陀思妥夫斯基,也有恶,对恶的表现也是扩大而细微的,却终是报着希望的,因终有一个备受摧残的好人儿,他永远在万恶中用微弱的声音呼唤人性中可以焕发出的光亮,我喜欢这抹微弱的光,并爱这个微弱的苟延残喘的人儿……

曹七巧的爱与恨。

《金锁记》是曹七巧的故事,她三十年的历程,刻薄毒辣,疯疯癫癫。悲惨,凄凉,却不惹人同情。如同张爱玲的笔调一般,清清冷冷,淡淡地叙构。没有恩典,没有怜悯。读完全文回顾七巧,她可怜,因为有太多可恨之处。她骂婆家的人,骂媳妇,骂女儿。嘴利如刀,刀刀致命,没死的也去了半条命。文中说七巧原不是这样的,至多暴躁些。大意为,七巧也曾是个活泼健康的青春少女,邻里街坊的小哥儿也曾爱慕于她。然而我认为,七巧就是这样的,天生有着一张利嘴说死人的潜质,娘家没给她开发出来,到了姜公馆这技能一下子爆满级了。七巧压抑,因为她嫁了个残疾人丈夫,与小叔子有暧昧,却又爱欲不能。这个压抑这个恨呐,是为七巧变疯癫的源头。但是七巧嫁给残疾人,是经过她自己决定的,不是别人逼她上花轿的到了洞房才知道对方是个软骨病患者。苏童的《妻妾成群》中颂莲爹死后她自己很清醒地选择嫁给有钱人做妾,也不做穷人的妻。当这个女人做出决定时,必要有承担日后婚姻不性福/幸福的心理准备。七巧没有在选择的最初为自己今后的后果负上责任,她日后的疯癫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代价。她不爱丈夫,所以对待无爱产品的儿子和女儿尤显得刻薄无情。唯一有一点儿爱意的季泽也在她满脑子的“被迫害妄想症”面前烧得残灰不剩。换言之,七巧没有给自己爱的机会——至少在最初的开始,她若选择嫁于普通人,或许仍有幸福的可能。她唯余满满的恨,怪不得别人,还是要怪她自己——抱怨丈夫软骨的时候,当初怎么没有选择不嫁呢。于是七巧把她满腔的恨转到了女儿长安和媳妇芝寿身上,她没有享受过的夫家的幸福,其他人也不能享。出于极致到疯癫的嫉妒心理,七巧破坏媳妇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毁掉女儿最初也是最后的爱情。七巧也不爱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长安更像是一件玩具,送她上学,为了与别人比。给她裹脚,因为一时兴起。长安病了,七巧没有送医延药,反倒给她抽起了鸦片。曹七巧的感情中没有亲情也没有爱情,所有的感官神经被鸦片所麻痹。或者说,她也害怕面对现实,因三十年来,她什么也没有,而她曾经有的,也被她亲手摧毁了。七巧所披拂的三十年的枷锁源自于孤独的自怜自悲,而将其报复性地投射到他人身上。或许有一晚她抬起头看到那饱满的月亮,会痛哭流涕懊恨自己破败的人生吧。

爱无能

在办公室里听到同事提及现在比较好看的一部电影《娘妻》,取材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突然很想回头看看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里面的七巧的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事实上她的很多举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只不过或许只是分散的存在于很多人身上。正如学生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七巧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社会逼得她别无选择。她嫁不到自己喜欢的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亲人的家人的,习惯了被鄙视的她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去伤害别人以取得心理的平衡,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给幸福留一席之地

不管如何不幸,还是要“永葆一颗纯洁、仁慈和意气风发的心”(双引号的内容是从一位名人那里看到的,深以为然,借来用用。)纵然这很不容易,从张爱玲的描写就可知道。不幸有时候是命运给的,但她自己却也成了帮凶,既扼杀自己,也成了别人的刽子手。往左边一点,必定就离右边远一点,心里装了太多不幸,就没有幸福的余地了,不管如何,在心里给自己的幸福留一席之地。

岁月太沉,谁逃得过枷锁

读了几篇张爱玲的小说后,总有种怅然若失、无助的感觉。好像生命就是一场最大的阴谋,每个人都从一开始的性本善,天真烂漫被生活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划得遍体鳞伤,然后要么是认清了这世界然后就堕落,靡烂地活着,没有勇气再谈什么希望;要么是接受,无耐却丝毫不留情地成为下一任持刀者。《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是个最极端、最可怜,也最可恨的社会的产物,她又有前者的堕落,也有后都的残忍,但她身上最多的是令人窒息的绝望。  她嫁进了姜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她哥哥为钱把她“卖”到了他们家,从此她便成了金笼子里的一只丝雀,被囚禁在本来也不大,但人又多的大院子里,她的丈夫是个没有一点生气,活着也似死人一般的人物,她便没有任何爱情上的幸福可言了,但她却必须为他传宗接代,即使憎恨他那死人一般的肉体。她也没有别人的温情,所有人都瞧不起她卑微的出身,不愿意听她的话,而她语言的刻薄就成了所有人憎恨她的理由。  也许一开始,她是真的没有恶意的心直口快之人,并不含恶意,但被那么多人包括丫头不待见,甚至欺辱后,她就开始恨了。她恨她哥哥把她嫁给一个残疾人,断送了她终生的幸福;她恨自己的没有地位,到处受气;她恨自己无法摆脱这沉闷、无聊被襟锢的生活。由恨,她无法再像其他的人一样“正常”地生活,她只能用刻薄的语言来发泄心中不满,但又不能自己找到一条没有痛苦的路。她时刻都清醒地看到那么多痛苦,令人无法承受,于是她寄托于鸦片,希望可以暂时地忘记一切,享受哪怕是幻觉的快乐。她也寄托于金钱,仿佛只要抓住了金钱,就可以不被别人看不起,就可以得到快乐。  她是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没有出路,没有自由和快乐,这和千千万万个被囚禁在金笼子里的女人一样,经历着反复重演着,相同剧情的剧本,从清纯无邪到刻薄无情,一遍又一遍,即使是时代在变,背景在变,但这由恨导演的悲剧却不曾停歇。  无疑她是最极端的一个,她把生活最后看作为“钱是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她被金钱的枷锁锁住了爱,“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杀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把无尽的恨实施到报复里,终于断送了女儿、儿子,儿媳的幸福。  故事到了这里,有了一种心痛的滑稽,她摇身一变成了令人憎恶的疯婆子,变成了施暴者,她是那么可恨“她的喉咙像剃刀片刮得人生痛”,但她也原来年轻过,清纯过,对生活期待过,而被一切压抑摧残过的她只剩下了报复的欲望。  她如此可怜,然而她的牺牲却是无法避免的,就算不是她,会有另一个“曹七巧”。这个社会却没有被任何一个这样的牺牲改变,依然似一部生了锈的机器,发着令人作呕的嘈杂运作着。人性被压抑,被扭曲,希望被吞噬,被覆灭,但她们千千万万个曹七巧太过软弱,无法反抗,无法站出来斥责这一切,她们仅能在报复中寻得一丝快感,继续着这无尽的折磨。于是有望事不断重演,这一切能怪谁呢?纠纠缠缠,只能使无辜者更无辜,可怜者更可怜,至于可恨,我已经恨不起来。一想到那些活蹦乱跳的人被生活腐蚀得面目全非,不由得心冷。生命啊,就化作抹着胭脂擦着口丘的森森白骨,那陈旧而模糊的月色,不过是凄凉一场。

变态到让人觉得过瘾

《金锁记》,张爱玲写于1943年,是我高中时看的作品。不可否认,这是我看过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写得最晦暗到酣畅淋漓的作品。曹七巧这个女性的形象我想不到该怎么影视化,这么一个变态的女性,变态到让人觉得过瘾。曹七巧曾被张爱玲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我最喜欢的张爱玲的作品就是这一部,傅雷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我觉得恰如其分。

记些笔记

1.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二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2.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的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3.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躺着眼泪。4.细小的调子在庞大的夜里袅袅漾开。不能让人听见了。为了竭力按捺着,那呜呜的口琴忽断忽续,如同婴儿的哭泣。5.童世舫呢,因为过去的痛苦的经验,对于思想的交换根本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个人在身边,他也就满足了。6.久久的握着手,就是较妥帖的安慰,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7.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8.不多一点的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9.只有千年做贼的,没有千年防贼的。【感】1..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长安年少想退出学堂时这样想,给我感觉是青春期的矫情,可后来30来岁结束一段爱情的时候也这样劝服自己,真是被七巧给祸害了。2.细节描写真是太震撼了,观察入微。犀利。

我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东西

如题。《金锁记》应该不是我第一次接触张爱玲写的小说。之前白玫瑰与红玫瑰也有读过,但却印象不深。那句经典台词,我于千万人什么什么的遇见你,不早不晚的那句。记不太清了,呵呵,接触到也是在一恶搞小品中。很久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出自张爱玲之手。对张爱玲的印象,是无数的才女的称号,还有就是她与胡兰成之事迹之类的。然而,第一次觉得和她这么接近,还是在读了金锁记和半生缘之后。至此,我知道,不管别人怎么看她,我是佩服她的。她是真正的作家。看金锁记,我有很心惊的感觉。我很担心我身边会出现七巧这样的人物。或者说是生出这样的人物。因为我觉得有那样的茁形在,我害怕,害怕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变了形,成为了那样的异形。最害怕是自己成为其中的人物,如果我是她女儿,我又是否能有力去抵抗那样的异形。人生,何为人生?看半生缘,我知道我没在做梦,张爱玲没为我编梦,她把人的各面都展示出来了。各个人物都很生动形象。没一些小说中的突出主角。没给我一种其它人物都是为了主角而生而亡的感觉。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给我一种实在的感觉。我的文笔还是不行。想说什么却又表达不出来。呵呵··不知道自己还想表达什么呢?不知道。不过,希望自己能从读书中读出人生来。想想。是该写写书评了。当然,以上言谈不算书评,顶多只能算说说。

《金锁记》中谈爱情

《金锁记》以曹七巧的一生为主线,向人们展现了没落的宗法社会里一个被黄金枷锁扭曲的悲剧女性。《金锁记》中存在爱情吗?我认为是不存在的。曹七巧在还是曹姑娘的时候,在麻油店与男人开玩笑,调情,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活泼、甚至有些开放的女人。她为了生存为了金钱加入姜家成为二奶奶后,面对一个残废的无生命气息的丈夫,正常的心理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个不甘于命运安排认为“我有哪里不好,我哪里不如人?”年轻女人,目光自然转到了年轻健康的小叔子姜季泽身上,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情欲,长安与童世舫间看似是爱情,实际只是重重误会下的臆想罢了。童世舫感情受伤后,试图寻找一个故国旧时妻子,没见过世面的长安的安静误打误撞,童世舫得知长安吸毒后,感到了难堪的落寞,即便长安有吸毒的苦衷也还是转身离开了。我认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是奉献,为了对方更好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的快捷键。比如我的父母,父亲有事晚归时,母亲为了让父亲回家能够吃上热菜,可以无论多晚都等待,这就是平淡中最朴实的爱。《金锁记》中曹七巧为了填补空虚,姜季泽为了得到金钱,童世舫为了抚平心伤,这都是从自己出发,从未考虑过对方,所以这都不能成为爱情。如果一定要说《金锁记》中存在爱情的话,那只能是说曹七巧和金钱谈了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在从丈夫、妯娌甚至仆人那里都得不到尊重甚至平等的待遇时,无助脆弱的她只好全身心依靠金钱,金钱也回报她以安全感,金钱给她生存的基础,心里的满足,她戴上黄金的枷,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他宁可牺牲与姜季泽短暂的欢愉,因为她明白,这个不是好人的人,她想要,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不肯拿金钱换欢愉。为了保全她的财产,她用“扁平而尖利的喉咙”割断儿女的婚姻与幸福。然而黄金枷锁下的她最终带着所有人的恨,枯瘦死去。“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张爱玲讲述的是旧时代的故事,但仍然发生于现在的生活。快节奏高压力的物质社会,人们越来越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世界,仅仅追求一种感官快餐,欲望之上成为许多人的爱情准则,许多人为了虚荣的享乐,甘愿被金钱套索,图一时之快,抱一世之撼。希望面对爱情的时候,我能想起这个故事,能摆脱黄金枷锁,纯净心灵,不要成为新时代的曹七巧。

《金锁记》之:Long,Long,Ago……

读完《金锁记》,我只反复念着这一个英语短句:Long,Long,Ago!仿佛看到了长安静静地站在院子中央,挥着手。那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是在一个晚上,在流云姐姐的博上,发现了她转载的“傅雷有关《金锁记》的评”。慢慢读完,下意识地侧头看向床角的书柜:张爱玲全集一共六本,全都安静地躺在那里。于是翻出一本,查到《金锁记》,靠在床头时,看了看表,晚上22:32分。翻开,开始阅读。一口气读完时,窗外已是更深露重,似乎有一些句子在脑中成形,但却没有力气、抑或是没有勇气,在深夜里成篇了。于是,拥着凉被、开着空调,缩蜷在床上沉沉睡去……。以下书评>>>>>>>>>>>>>>>>>>>>>>>>>>>>>>>>>>我不想从七巧开始评起,尽管,她是故事的女主角。也许是她扭曲、变态的人性让我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我无法想像如若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她的一生将是怎样的荒唐可笑。而透过这份窒息难挡的荒唐,懦弱的长安却让人感到无限的心酸,那个不合时宜的、守旧而淡泊的小女子,那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那个“Long,Long,Ago”的口琴声,那个隔了三十年的光阴后的记忆中的月亮,那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一样的月亮。为什么?为什么三十年前的月亮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陈旧而模糊的?对老年人反而是欢愉的?姜家老太太的那一个“善念”:“原本是做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一个“善念”、一个“黄金枷锁”,套住了一个女人一生。也许七巧并不甘愿牺牲一生的幸福来换那个黄金枷锁,但她没有勇气挣脱,所以唯一能做的只有拉来其他人“殉葬”。其实,老太太对七巧、七巧对长安,一代代“世袭”的摧残报复,用现代的话来问只有一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张爱玲的笔调向来是残酷而绝决的。而这次绝决的在我眼中不是七巧,而是长白、长安。那二个她守活寡养大了的一双儿女。长安在七巧的歇斯底里中兢兢惊心地成长着,未躲过责骂与凌辱、未躲过“裹脚”的折磨,终于,在进了“沪范女中”后,她开始看到了似乎美好的生活希望,于是“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但好景不长,一次偶然丢失的“褥单”,竟让她的美好瞬间消失,那些初现的美好,竟成了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有些模糊、有些陈旧了,在并不陈旧的华年里。“Long,Long,Ago的细小调子在庞大的夜里袅袅漾开: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那样淡漠般、漫不经心的笔调下,一个少女的心事便这样变成了一缕轻不可见的惆怅。细小的调子、庞大的夜,那般的孤单无助、那般的楚楚可怜,却,并不动人。她并不是真不可避免地要失去,只是不敢顽强求索,不敢与这无望的黑暗做个了断。……如果没有七巧,长安的后面应该有还唾手可得的幸福在等着她。正如七巧生病期间,她那样光明正大的和世舫定了婚一样。可是她挣脱不了七巧的枷锁,如同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她注定甘心让自己套在七巧的黄金锁上,不愿去解。多年后,留在她记忆深处的,只能是她与世舫曾经无言地走在那“寂寂的绚丽的回廊上。”读着张爱玲的文字,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她本人,那样一个自恃清高的女子,却一辈子自己将自己套在了胡兰成的“情锁”上,根本,不愿去挣脱,宁愿就这样套一生,甚至多年后离群索居,所有的文章里还是有胡的影子。她真的,就与那个人相知了吗?真的,相知就能懂得了吗?真的,懂得就会慈悲了吗?谁对谁,能够慧剑斩情丝?谁对谁?宁愿将青丝守望成白发?长安很懦弱,为着七巧一场司空见惯的哭闹滋事,就那么轻易的舍去了自己的幸福;张爱玲很懦弱,眼见着胡兰成身边新人不断,还不肯忘掉这个见异思迁的男人。其实长安只要勇敢地走出七巧的家门,自有大片的好天地在等着她;其实张爱玲只要勇敢地走出胡兰成的生活,自有大片的万里晴空在等着她……。其实他与她并未相知,所以也并不真正懂得;其实他与她并不懂得,所以也无法真正慈悲。所以张爱玲的《小团圆》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其实注定是二个立场,互相为对方残忍。也许真爱注定是悲哀的,也许悲哀才注定可以成为缅怀,甚至永恒。读世舫从姜家出来之前到最后走出的那段描写,让人心酸又欲罢不能:“……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就是他所怀念着的古中国……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他坐了起来,双手托着头,感到了难堪的落寞。”……“长安静静地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淡黄的雏菊。她二手交握着,脸上显出稀有的柔和。世舫回过头来道:“姜小姐……”,她隔着远远的站定了,只是垂着头……。”那朵清雅的、淡黄色的雏菊,终于被淹没在那浓郁而古老的藏青色里了,残酷的,究竟是世道?还是人心?对不起的,究竟是别人,还是自己?她真的没有能力干涉吗?她真的只能将这些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吗?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决绝,一如既往的决绝。爱情幻灭后,水晶瓶里只余一袭灰色的烟雾,因为尘封,无法逝去。长安的爱情终于被七巧劈杀了,长白也无法幸免。姨太太生了孩子后半个月,他的媳妇寿芝死了,扶了正的姨太太也不过一年的光景,就吞生鸦片自杀了。长白不敢再娶了……。七巧终于让死的死,不死的也丢了半条命、或落得了和她一样的人生去。她是如愿了吗?没有人问她,她亦无处诉说。多年前还有哥嫂视她为亲人,如今娘家人也恨她了……。她腕上的翠玉镯子竟直被她推到腋下了,三十年的岁月只在窗前一望便模糊了,当初活生生的血肉如今只剩了一幅皮囊,风干了的,是她的全部啊,所有的所有。只剩下,只剩下这一幅套着黄金锁的皮囊,沉重到无法翻身、紧迫到不能呼吸,她在锁枷中隔了一生回望,才发现如若能够重来,也许她不会去贪那豪门旺族的富贵,她也许会随便嫁个市井小民,过个普通人的小日子……。现在想想,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还真是令人欢愉的。……Long,Long,Ago;Long,Long,Ago,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其实,不过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谁把你教育得善良无害, 然后让你在现实中哭着学坏

用前两天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话来说这个故事——“谁把你教育得善良无害, 然后让你在现实中哭着学坏”。

冷香光华

冷香光华,水一样流动婉转的生命都定格成一粒标本式的冷香丸。那一季春的小芽,花雨,夏的恣意,秋的高洁,冬的清净,全都混成骨骼般惨烈的记忆。她的世界,她笔下的一切,全是托着才气造出的幻境,冷酷得可以照出现实的烟雾。世情是一场她观察并热爱的,不断变幻,永不落幕的电影,她疏离地坐在荒诞的,空落的观众席里,周遭无人。那是一片荒原,盲地活着的人不知其可出离于戏,把盲转化为忙的人亦是把生活经营得风生水起,在那拥挤的荧屏里争那一日之长——还会有人与之共赏么?一种命运的气息笼罩了那冷寂,更是寒心。平淡的景色在她的笔下都显得诡异,窗溶入夜色,老旧的气息吸吮了一代代生命无谓的牺牲,发出酷烈的薄荷味儿,在温热的生活中慢慢融入无尽夜色里,温暖了周遭一点点空气而已。小说是她的臆想,散文则稍许让人安心。至少,那展现给我们的,还有一个解释的空间,一个回旋的余地,一个选择的权利。不必用开阔的要求评判,她的开阔不在于题材的丰富,而在于脱离于俗世的视角。哪怕说的只是爱情,折射过那遗世独立的身影,都清瘦而冷峻,在心头回旋不已。哪怕说的只是瞬间,淡淡地刻成黯淡的金箔画了,也好像在说现在的事。托个腮帮,视线穿过纷扰红尘,如此安静。那死去的气味,失却温度。市声滚滚,和自己无关,也让人安心。车流咆哮的暗河,在夜里浮起一层灯红酒绿的波澜,与三维的万家灯火织成一副宽阔而寂寂的空间,如此热闹,热闹得衬出一片荒原来。那是不互相交与情感的荒凉,也许对方都认为感情太珍贵,不能作为勒索的对象吧。《倾城之恋》则在炮火中显出一种美满来,“我们的文明整个毁掉了…如果那时候我们在墙根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确然,按张爱玲自己的设想,是有一点对照的写法的——热闹中的无奈,冷清中的真情。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共?暗灰色的世界,每时每刻都流动着,落寞夕阳般安静的颜色,老仓库前的孑然独立,凝固了一些黑白照片般的镜头,背影拉得冗长。“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知道你我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小人物,追逐一个安稳的生活,希望拥抱一个温暖的梦境。心知肚明,也不斤斤计较。好像张爱玲对胡兰成一样,既然我向你需索的,不过是快乐,你拿走我的钱,拿走我的真心,也未必不是一种等价交易。真正内心冷酷的,必然是深沉得如望不尽的海,在他的语汇里,似乎删掉了受伤这个词。忍受,然后好像站在你的面前,剪除了所有过往,和未来的可能性。不去回忆,也不去想象,不去责怪,也不去承诺。他代表了这一个瞬间的记忆,让时间突兀地显示出来,压榨干了流动的水分,成为鲜亮却会迅速黯淡的标本,迫使你明白时间的惨痛。张爱玲就是这么冷酷的一个人吧,把无尽悠远的时间定格,给无尽开阔的世界设限,随时随地都是一场封锁,随你浅吟低唱金锁记,都是一个人的无奈和悲伤。于是想起在狂风中随风飘扬的发丝,在各个旅程上享受孤独的火车车窗,想起那叫echo,游走撒哈拉的三毛。Echo既然是回声的意思,也就是承认,过去虽然已经不复,还是留下了温度。如果是这样,当然也没有遗憾。那苍凉的温暖,正是和张爱玲华丽的冷清相反的。也许,悲伤其实是非常温暖的东西,如果缺失了伤感,如果冷酷到不再嗟呀,如果一张老照片也不能触发回忆,如果时间被缩减到只有现在,人的生命,好像真的非常单薄。川端康成也是另外一种冷。那些日式禅意,则把时间拉长到无尽的轮回,永远无法逃脱。人的生命,好像又变得非常无奈了。原来,还是把时间的限度调到一生比较好,来世今生太空虚,只看现在又太干脆利落,没有温度。冷香光华,萃取的是一生的幸福。把它扔在水里,看化开一层层涟漪,解冻的笑容。

这个女子

“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有这一个动作,这本书其实就已经够了。这不是她最美的小说,却是最深沉、最耐品的一部。所有影像无法演绎出的一幕,张氏的语言只有读过才有机会看见。这个女人,永远用屋内的一切观察着屋外的世界,从梳妆台到镜子到香炉......有那么一点小惊喜,她也敏感、也独来独往,她也爱绘画、也喜欢布店,甚至她也会爱汽油的味道,有一点不切实际的浪漫。或者,我是找不到语言来形容此刻。五颗星,不是给书而是给张爱玲。

痴人说梦

一切都是痴人说梦。一切都是荒诞无奇。张爱玲善用的写作手法,用一个正常女人的视角,讲诉了一个疯狂女人的一生。曹七巧,这就是一个为金银而生的女人,手上桎梏的金锁,不仅困顿了她身体,更多的,是对一个被禁锢的内心。这个女人的一切,只对钱面露笑靥。不知这世上,还有多少女人,愿意为这金锁,付出一生。到底的,这是四十年代中国的悲哀,还是现实的悲哀。真的一切都是痴人说梦。似水流年,似水流年。生命本来就是一场循环。不知,有人,可愿重新在这里开始乃是涅槃 乃是痴人说梦

曹七巧的那张嘴

“你新嫂子这两片嘴唇,切切到有一大碟子.”曹七巧在长白洞房的那天晚上这样评价她的新妇.尖酸刻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比她还要厉害的婆婆.“七巧天生着一幅高爽的喉咙,现在因为苍老了些,不那么尖了,可是便变得依旧四面刮得人疼痛,像剃刀片.”她那张嘴说尽婆家的刻薄恩寡.在丈夫婆婆死后,分家搬出外住的她几乎和姜家断了干系.她那张嘴说断儿女幸福.两任媳妇的横死使长白不敢再娶.长安在她明嘲暗讽,劈头盖脸的骂骂咧咧下坳段了最初也是最后的爱情.就连七巧自己和小叔子一小点朦胧恍惚的暧昧火苗也硬生生地淹没在她怒骂下的唾沫星子里.到最后,她儿女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掉了半条命.” 最初我觉得她是可怜的,她未嫁前脾气尽管暴躁也还知晓分寸,她也本不是这么可怕的女人.但在多读几次小说后我发现,其实她更是可恨的.她和哥哥吵嘴说为了几个钱他们把她卖给废人做老婆.可说实话姜家除了看不起七巧以外也从来没有短了她什么.上上下下也好歹称她一声二奶奶.每次她哥嫂来总不会空手而归.拿丫头的话来说,”连零头裤腰鞋面都是好的.”她的确是嫁了废人,但这也都是婚前就说好的.既然她同意那就该知道以后的富贵都是拿自己一生幸福作交换条件,又何苦现在口口声声称是被人坑了呢?她平日里使性子打骂丫头也都是要掩自卑强装的厉害.自轻自贱还不是自己作践出来的.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还都存在把有房有车当作结婚条件的等级观念.那作为晚清没落户的姜家又怎会把麻油铺出身的七巧待为座上宾呢?其实我觉得七巧最不能原谅的是面对儿女丝毫没有一丝母性可言.没有爱情的结合而产下的孩儿---她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他们的呢?她究竟有没有真心地替孩子们着想下?她送长安上女校是为了和亲戚们扎苗头.她唆使长白讲出他和芝寿的闺中之事,第二天作为麻将桌上的谈资.七巧的嘴角似乎永远都在不停的牵动着,她抱怨自己的命有多么的苦,其他的人是多么坏的想要算计她的钱.可怕的是在长白婚姻上她竟能从"我不愁我的女儿没人要.真没人要,养活她一辈子,我还养得起.”说到"小姐们就知道霸钱要男人---猪狗都不如!我娘家当初千不该万不该更姜家结了亲,坑了我一世,我待要告诉那姓童的趁早别像我死得上了当.”女人的嘴有时真的恶毒到可怕,就像把利刃扎得身边人人鲜血淋漓.说到底她所做一切都是在报复,报复失掉的青春,报复被吞噬的真心.我同情她,但问题是明明是七巧自己应允了当初的亲事,现在又后悔做什么?“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我震撼于最后的那三个字,完不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每个家庭温情脉脉的背后都还隐埋着残缺的阴暗,只是旁人的我们看不到而已.血缘和感情,有时还是后者靠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什么都完不了.

所谓厉害的女人

*其实评的是香港焦媛剧团版最喜欢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其次短篇,其次散文,再其次才是长篇。从初中看到大学再到现在,从来都是只要看她的文字,就去她的世界。我还记得小团圆刚出的时候,捧着那本封面又丑纸又厚的书正好要去港大见同学。那真tm是难以描绘的场景,眼下是张爱玲的香港大学,身边是2009的香港大学,阴天,港大那边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格外浓密的树叶,拍色戒的老楼。闭眼深吸一口气,仿佛还能闻到当年腐朽华丽的色彩。以前我从没想过会在她生活过的地方生活,投射到她的影子里面。但私人投射固然简单,在她的创作上创作是真的太难了,所以这出经过王安忆许鞍华和焦媛之手的张爱玲,当然早已磨灭了张爱玲的萧索。她的太多故事是改编的最好脚本,但任何一种改编都不再是她,因为她太冷了,她的冷又是来自于那个不能还原的时代。金锁记本身几乎算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张爱玲小说,虽然它是中篇。每个迷张爱玲的人当然都不会抗拒她的尖酸,但我喜欢的是她隐忍的刻薄、消极的、狭小但能力巨大的尖酸。曹七巧太放了,太惹人嫌恶以至于你要嫌恶起自己来。这部剧可以看出王安忆的细心编排、许鞍华克制的功力,但最多的是焦媛的放纵。听说焦媛已经好久了,看了她的戏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她,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喜欢她。作为一个我最喜欢的年龄阶段的女人,她固然稚嫩然而好在有诚心以及够大胆。这是一出有点over的剧,你大可以说她抹杀了张爱玲的风格,但也真的可以看到一个焦媛的曹七巧,她不是小说的傀儡而有自己的灵魂。之后我就在网上找她的东西,才知道原来她是北京人。爸爸是京剧院导演,妈妈是民族舞蹈员。来香港之后,爸爸在制衣厂做杂工,妈妈做酒楼侍应。这又是一个多么符合张爱玲气质的背景设置。于是你能隐隐感觉出她的厉害,在一个疯狂的城市,做一份不想输的事业。话剧结束的时候,她鞠躬致谢,认认真真地说,今年是张爱玲90岁冥寿,感谢她写出这本小说。然后她双手合十,白净红妆的脸望望天,那一刻我在一个香港演艺人员身上体会到了还叫小愚的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体会到的古旧感动。

我读张爱玲之金锁记

  几年前初读金锁记,读到的只是一个片段,就是七巧破坏女儿婚姻的那一段。轻描淡写几句话,便误了她女儿的终身。当时只替童世舫觉得可怜,怎么不明不白的看上了抽鸦片的女人,还觉得七巧这人疯是疯癫了些,总算没有骗人。现在看了全文,却明白压根不是那回事。长安对世舫是有几分真心的,并且也为他戒了烟,之前也正是七巧有意无意让长安沾上鸦片。这女子何其无辜!这七巧又何其可恨!而被她所伤的还不止一个,儿子的幸福、媳妇儿的生命,被她玩弄被她挑拨,被她随手毁了个干干净净。  然而我又对她恨不起来。古人诚不欺我也,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这人不人鬼不鬼的状态,也是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所造成的。婚姻被哥哥操纵嫁给个姜公馆的病秧子,身为半死人的丈夫恐怕是没什么精力去疼惜她。七巧虽出身小门小户,毕竟也站过柜台见过世面,年轻时亦有几分姿色,不乏追求者,心气儿本来就高出旁人几分。到了大户人家的姜公馆,连贴身丫头说起她嘴里都透着鄙夷,这样要强脾性的人如何受得了。把一朵生鲜带刺的野花插到娇滴滴的温室去,剩下的就是被异化的命运。这朵带刺的野花,嘴皮子利索到口无遮拦。偌大的一个姜家,她是寂寞的。身不由己的被锁在这叫人闷得透不过气来的金笼子,自己又做不了一丝半毫的主——姜家是老太太做主的,没有钱没有爱情更没有指望——唯一迸发的爱情火花是因为觊觎她分家后得的钱,她的世界几乎处于坍塌的边缘。她其实是个明白人,可人要是太明白了,往往会孤独,会绝望。绝望使人疯狂。生活没有给她机会,她这一辈子就这么烂掉了。所以她也想别人烂掉,死也要找几个垫背的,无事也要生出事端,闹得鸡鸣狗跳不得安稳。于是女儿长安被她揉捏搓扁,直到变成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处女;儿子长白老实厚道的媳妇被她刻薄到生不如死的地步。整个家都浸泡在一种死气沉沉毛骨悚然的气氛,在潮湿阴暗的弄堂里生死寂灭。  关于长安。七巧从来不想让女儿嫁人,她自私的想把长安关在身边一辈子。长安最初的出场,就是因为跟表哥打闹,被疑神疑鬼的七巧耳提面命。十三四岁的孩子能有什么想法?值得七巧这样神经质,骂走了无辜的表哥春熹还弄出一篇“男人贪钱骗财论”。看着眉目越来越像她的长安,我想七巧是有些惶恐和嫉妒的。嫉妒她的年轻娇艳,嫉妒她还有机会选择。这嫉妒太过浓烈,有时压倒了母女之情。无疾而终的缠脚风波;好好的学堂硬是委委屈屈退了学;由心思纯明的女学生成了“七巧第二”——我很可怜她。她本身没有任何过错,真要找错,错在她投错了胎。她有七巧这么个歇斯底里的厉害母亲,却没有七巧那么利。她的心还是软了一点。除非七巧死了,她永远得不到解脱。长安订婚,七巧势必从中阻拦。从闲言碎语的流传到假模假样的担心,天生的戏子。不管真情有几分,长安只有退婚一条路选。青葱鲜嫩的生命就只有这么耗着,因为她知道自己会比母亲活得长。可当七巧的生命萎谢之时,长安的青春已经消磨得曲不成曲调不成调。也许未来她会成为另一个七巧,甚至连七巧的境况还不如。  这一切又能怪谁?纠纠缠缠,无辜者更无辜,可怜者更可怜,至于可恨,也恨不起来了。有权利恨的人不是我。一想到那些活蹦乱跳的人被生活腐蚀得面目全非,不由得心冷。生命啊,就化成抹着胭脂擦着口红的森森白骨。那陈旧而模糊的月色,也不过凄凉一场。

善良是一种选择

小说里的七巧,出嫁前是个泼辣、活泼的姑娘。然而命运捉弄,七巧被迫嫁给天生残疾的名门丈夫,开始了悲惨的一生。她日日面对着婆家人的看不起、下人的不尊重、以及娘家哥哥嫂子的厚颜无耻。渐渐地,七巧变得越发地尖酸刻薄、“盛气凌人”。唯独面对三少爷时,七巧才会表现出小女人的温柔。她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感情,直到丈夫去世。她获得家产之后中,一向不愿招惹她的三少爷找到她并表明爱意。七巧的心动摇着,好似荒芜的沙漠里看见绿洲。只是命运始终未曾善待她,只是一会儿,破三少爷的谎言便被识破。而在一阵的撒泼似的怒骂之后,她此生唯一的爱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对爱情绝望以后的七巧,性格越发乖张,最后甚至亲手断送了儿女的幸福。纵容儿女染上大烟,刻意破坏儿子儿媳的婚姻,誓死不让女婿进门,生生拆散一对对相爱的情侣。小说结局,孤独死去。可悲,哀乎。“ 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样一段话,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里,便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占据她生命的男人—胡兰成。她对他的爱,据她自述便是“低到尘埃里”。爱玲,你何苦?惹得千万女同胞羡慕你的才华,也同情你在爱情里盲目可怜地付出,恨铁、不成钢。生命是父母给予,爱情来了,高兴地迎接,他要走,也没什么可留恋的。时间是最诚实的验证,愿处在感情中的女子,都能爱惜自己,尊重爱情。报复是人性,善良是选择。

此生不做曹七巧。

最开始的时候,她还可以被称为一个女子。她年轻。浑圆如遇白的胳膊。青春逼人。她是麻油店的女儿,风流泼辣。街头卖肉的屠会傻呆的看他,她也敢公然的与他调情。也是。年轻与被他人所爱本来就不会让任何人苛责。但这时候,命运开始捉弄她。在她最有权力憧憬的年纪,她嫁到了虽然已经败落但世代出侯入相的姜家,她的丈夫是一个常年生病的人。那个年代讲究门当户对,出生卑微再加上丈夫无用自然低微低人一等。她生性多疑又通体透露鄙俗的味道,难免遭人欺负。她憎恨她不但失去了爱情就连府邸地位卑微的丫鬟都敢歧视她。她变得无端尖酸刻薄,见识浅短。这样性格的形成与缺陷与故事的发生反复交叠重合,驾轻就熟的铺垫着七巧后来的一生。没有了爱情,丈夫又不会长久。她大概明白了只能靠自己。她需要钱。她炒金。为了黄金,她焦灼期待,“啃不到”黄金的时代,嫉妒妯娌,跟兄嫂闹架;为了黄金,她只能“低声”对小叔嚷着:“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什么地方不好?”小叔子姜季泽的出现使她原本死去的心开始复苏,燃起了她心中的爱情。可是这是不能被世俗接受的爱情,姜季泽碍于叔嫂关系对她若即若离,像是捉迷藏般。七巧是喜欢他的,亦不肯毁掉自己煎熬如此之久才换得来的一切,两人相互对峙任谁也不肯越雷池半分。 十年漫长日。丈夫去世,她熬出了头,分得家产,带着孩子搬出姜家,终于过上了扬眉吐气的日子。日子久而久之。在她的心又渐渐死去,又渐渐消沉的时候这姜季泽竟上了门来倾诉爱情。“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一样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是呵。等了这么久念了这么久,以为再也不会有什么涟漪的时候,这人却一步一步追了上来。这七巧亦不过是一介寻常女子,面对爱情突然其来,又怎能不欢喜?可当季泽提出借钱时。七巧愤怒了。这爱情终究是不能掺杂着金钱这样的事情的。七巧想“他原来贪得是她的钱,她卖掉一生换得的几个钱。”她不再相信爱情。甚至觉得什么都是假的。她带着这样的念头养着她的一双儿女,弄的自己不像母亲不像媳妇。当她看到长安和童家自由美满的爱情后,她的心竟然失了衡,她想我也曾经年轻貌美过,可我却穷极一生。我得不得凭什么你就可以得到。她忘记了自己生为人母。她抽着大烟变得尖锐而刻薄,带着女儿也抽大烟。嫌世道不公,嫌儿子不孝,嫌女儿没用。她对儿媳刻薄,用三三两两几言便拆散女儿婚事,好生地护住自己的钱,直到她死去。七巧无疑是悲剧性格人物。可是我却没有讨厌她。我这是觉得她其实很可怜。她最大的悲剧不是她生活与爱情这本身的悲苦,而是她至死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总觉得这是爱玲塑造最成功的成功的人物。阴鸷、毒辣、邪恶,让人产生难以忘怀。后来了解了爱玲自己的人生后,又觉得这七巧身上多少带了点她的影子。··· ·生命史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可我再也不能去爱别人。我便只能萎谢了。·····遇见他,我的心就到了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这话她说的都是胡兰成罢。她口中常常叫到的:“我兰成”。张爱玲此生一直为一次错误的婚姻付着代价。她想借着七巧告诉我们,她本来不是这样的一生。生命本来可以照原来的样子,一个天才横溢的作家,独一无二特质可以使她的人生发出令人颤栗的光芒。不同的是,七巧是入世。七巧是在这样的生活下渐渐形成了这多种性格缺陷。而爱玲便是出世。她描摹出了曹七巧,是因为她看透了世道人心,因而措辞犀利写的个深入人心。只是她与七巧一样,带着悲观清冷的处事态度,走到了最后。至于她爱过胡兰成那一段,是与非,对与错,不去管她了罢。最起码,她是爱过的。-------------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很喜欢故事里的这段话。

金锁的游戏

〖。。。。。。十 八 九 岁 做 姑 娘 的 时 候, 高 高 挽 起 了 大 镶 大 滚 的 蓝 夏 布 衫 袖, 露 出 一 双 雪 白 的 手 腕,上 街 买 菜 去。 喜 欢 她 的 有 肉 店 的 朝 禄, 她 哥 哥 的 结 拜 弟 兄 丁 玉 更、 张 少 泉, 还 有 沈 裁 缝的 儿 子。喜 欢 她, 也 许 只 是 喜 欢 跟 她 开 开 玩 笑, 然 而 如 果 她 挑 中 了 他 们 中 的 一 个, 往 后日 子 久 了, 生 了 孩 子, 男 人 多 少 对 她 有 点 真 心。。。。。。〗如果 时 间 可 以 重 来, 如 果 生 命 有 得 选 择,女 人 的 命 运 是 不 是 可 以 从 时 代 的 背 景、 家 庭 的 压力 甚 至 下 人 们 的 口 中 摆 脱, 从而 进 入 更 自 由、 健 康 甚 至 温 情 的 另 一 面?然而 张 爱 玲 却 为 主 人 公 七 巧 选 择 了 最 坏 的 情 节: 一 个 卖 麻 油 的 小商 家 的 背 景( 为 那 一 个年 代 所 不 齿)、 要 她 为 家 庭牺 牲 而 过 后 频 频 回 来 索 取的兄 嫂、 一 个残 废 无 能的 丈 夫、爱 与 性 都不 曾 获 得 满 足、 尚 加 瞧 她不 起 的 婆 家 人、 下 人婢 女、 她 爱 而 他 却 不 爱 过 后 她 再 也 不 能 爱时 又 倒 回 来 的 小叔 , 以 至 最 后 合 乎 逻 辑 地 将 她 塑 造 发 展 成 一 个变 得 疯 狂 的 女 人,戴 着 黄金 的 枷 锁 ,有 着最 狠 毒 的 口 与 扭 曲 的 思 想, 锐 利 地 毁 灭 了 她 自 己,也 毁 灭 了 周 围 的 人 的女 人。张 爱 玲 没 有 为 七 巧 制 造 神 话,在 种 种 的 不 利 之 下,任 她 由 一 个 活 泼丰 腴 的 少 女,渐 渐放 弃 了 一 切 上 进 的 思 想, 而 逐 渐 往 下堕 落。 不 仅 是 她 如 此,她 的 女 儿 也 要 步 随 着 同 样 的后 尘。( 七 巧 与 长 安 的 改 变 与 放 弃) 但 张 爱 玲 认 为 她 还 可 以 再 坏 些,她 还 可 以 拥 有 对 所 有 最 坏 的 来 临 之 前 的 对 少 女 时 代 的回 忆, 并 且 在 回 忆 中 终 结 一 生。悲 剧 的 创 造 是 对 生 命 失 去 了 信 任 而 轻 而 易 举 地 实 现 出 来, 人 性 的 怀 疑 则 历 由 经 验 的 累 积 而 直 接 产 生, 继 而 生 命 的 成 果 也 顺 理 成 章 的 干 瘪 与 凋 落。《金 锁 记》 的 创 造 主 体 围 绕 在 这 几 个 方 面。 生 命 让 作 者 以 为 是 苍 凉, 人 性 让 作 者 以 为 是可 疑。所 以 七 巧 的 悲 剧 性 格是 鲜 明 与 具 体 的。 婚 姻 不 过 是 一 宗 交 易 ( 咱 们 二 爷 你 也 见过, 是 个 残 废, 做 官 人 家 的 女 儿 谁 肯 给 他…… 原 来 是 做 姨 奶 奶 的…… 索 性 聘 了 来 做 正 头 奶奶 好 教 她 死 心 塌 地 服 侍 二 爷。),爱 情 与 情 欲 是 一 种 赤 裸 裸 的 交 换 (他 不 是 个 好人, 她 又 不 是 不 知 道。 她 要 他, 就 得 装 糊 涂, 就 得 容 忍 他 的 坏。 她 为 什 么 要 戳 穿 他? 人 生在 世, 还 不 就 是 那 么 一 回 事? 归 根 就 底, 什 么 是 真 的, 什 么 是 假 的?) 而亲 情 对 作 者来 说, 亦 不 过 是 那 么 可 以 随 意 践 踏 的一 回 事。 人 性 的 绝 对 完 美 与 绝 对 悲 哀 在 现 实 中 不可 能 完 整 的 呈 现, 那 么 张 爱 玲 在 塑 造 她 的 小 说 人 物 形 象时 便 可 以 将 之 合 理 化, 无 意 识地 迎 合 亚 里 士 多 德 关 于 悲 剧 主 人 公 的 美 学 理 论。主 人 公 之 所 以 陷 入 悲 剧 境 地, 是 由 于 她 无 意 识 地 犯 了 错 误, 与 人 性 欲 望 的 扩 展 所 导 致 。亚里 士 多 德 指 出, 悲 剧 主 人 公 不 是 善 良 的 典 范, 却 必 须 是 容 易 犯 错 误 的 人。 他( 她) 陷 入逆 境 而 遭 难, 不 是 因 为 有 什 么 恶 德 恶 行, 而 是 由 于 他 犯 了 错 误; 而 他( 她) 之 所 以 犯 错,不 是 由 于 他( 她) 对 自 己 身 外 的 事 物 一 无 所 知, 便 是 由 于 他( 她) 的 欲 望。 七 巧 以 一个 小 业 主 女 儿 的 身 份 做 成 门 第 颇 高 的 姜 家 二 奶 奶, 阶 级 门 第 观 念 在 二 十 世 纪 初 还 是如 此 的 浓 烈,身 份 地 位 的 悬 殊, 在 于 七 巧 乃是 一 种“ 对 自 己 身 外 的 事 物 一 无 所 知”。 而 她的 欲 望 更 是“ 燃 烧 得 像 着 了 火”, 丈 夫 的 骨 痨 身 子 造 成 她 正 常 的 情 欲 难 以 得 到 满 足, 继而 导 致 她 对 金 钱 的 疯 狂 追 求。 起 初, 她 用 黄 金 之 梦 来 抵 挡 情 欲 之 火, 结 果 当 情 欲 变 相地 借 金 钱 之 欲 显 形 时, 她 丧 失 了 人 性。 一 个 在 尚 未 出 嫁 前 不 过 要 强 些, 嘴 头 上 琐 碎 些 的 女 子, 变 成 了 到 地 的 疯 子, 报 复 她 为 黄 金 付 出 的 代 价。 七 巧 的 悲 剧 便 是 无可 奈 何 的, 摆 脱 不 了 也 主 宰 不 了。long long ago, 告 诉 我 那 个 故 事, 往 日 我 最 心 爱 的 故 事, 许 久 以 前, 许 久 以 前……回忆 的 语 调 之 所 以 苍 凉, 是 因 为 时 间 的 阴 影, 那 种 犀 利 而 黯 败 的 光 芒, 足 以 击 败 一 切 的抗 争 与 反 叛。《 金 锁 记》 对 记 忆 所 调 示的 荒 凉, 由 年 青 的 有 可 能 性 的 长 安 释 放 出 来。由 此 更 显 露 张 爱 玲 小 说 的 风 格: 对 人 生所 发 生 的 一 切 可 能 性 不 遗 余 力 地捏 杀。 作 品《 沉香 屑》、《 心 经》、《 十 八 春》 皆 是 如 此。 荒 凉 是 她 作 品的 本 色。“牺 牲 是 一 个 美 丽 的, 苍 凉 的手 势” 这 句 话 长 安 重 复 地说 出 来,亦符 合 了 鲁 迅 所 说:“ 悲 剧 将 人 生 的有 价 值 的 东 西 毁 灭 给人 看”。 回 忆 与 荒 凉 便 构 成 七 巧 长 安 母 女 的 一 生。张爱 玲 自 觉 地 以 情 欲、 以 非 理 性 来 解 释 悲 剧, 解 释 人 的 行 为 动 机, 解 释 人 性。 她 认 为 人 性是 盲 目 的, 人 生 也 因 此 盲 目 而 且 残 酷, 所 以 在 她 的 小 说 里, 这 一 切 表 现 为 现 实 的 肮 脏,复 杂, 不 可 理 喻。 对 于 张 爱 玲, 认 识 人 生 就 是 认 识 人 生 的 悲 剧 性。 但 这 种 认 识, 既 不 同于鲁 迅 的“ 哀 其 不 幸, 怒 其 不 争” 的 沉 痛, 也 没 有 曹 禺、 巴 金 的 改 造 国 民 性 的 抱 负, 有 的是“ 同 情 的 了 解, 了 解 的 同 情”, 因 而 创 造 了 一 种 独 特 的 张 爱 玲 风 格 。

一直延续的故事

环境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民国时期,许多大户人家渐渐没落,而过去的旧思想旧封建却仍然顽强生长着。七巧嫁给了一户大户人家的患有软骨病的少爷,因为出身卑微,而且身上有股子抹不掉的农村妇女的味道,七巧遭到了一家人的排斥与厌恶,性格渐渐发生了扭曲。在那样压抑的环境下,她变得日益敏感,处处为了钱财与利益着想。七巧的丈夫与婆婆相继去世,分家后,七巧带着一儿一女独自生活,很少与本家的人来往。日益敏感变得极端的她企图控制她的儿子和女儿的婚姻与生活。儿子很早就娶了媳妇,但结婚后,七巧处处与儿媳作对,当着外人的面说儿媳的坏话,破坏儿子儿媳的闺中生活,导致最终的婚姻破裂。她又在女儿年轻的时候拒绝给女儿提亲,逼迫女儿吸食鸦片,阻止女儿与男人来往,导致女儿三十好几了还嫁不出去。因为环境的苛刻导致七巧性格的扭曲,也导致了其儿子与女儿不幸的婚姻与生活,她自己没有的,也不想让儿子和女儿拥有。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者,遭到不公平的环境的毒害。恋爱婚姻的不自由,包办婚姻等现象的持续存在,表示一出出悲剧产生的由头。

丰胸的最快方法手法

导读:丰胸很麻烦吗?是不是要天天吃难以下咽的事物,是不是要心怀忐忑的走进yiyuan,然后对着手.术刀毛骨悚然的进行丰胸手.术。听说丰胸成本很贵的,哪是普通的我们随便做的事。谈及真正有用的丰胸方法下面就来看我的一下经历,给大家做个参考。自然丰胸就选【摩-亭】,60天从A到C,全国Tel:4OO-O9O-1685丰胸的最快方法手法? 我在『摩-亭』官.网让看到了更多能给我答案的人,她们给予它好评,而且也是它让我轻轻松松变丰满女人。在遇见『摩-亭』后,我始终对它很是放心,因为它是一款纯天然植物提取的安全丰胸产品,不仅有效,还很健康的帮助我解决了安全快捷的丰胸产品的问题。另外,这个全新『摩-亭』、营养+按摩、双效合一,完全是纯天然植物配方,无论是在丰胸速度上,还是在丰胸效果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快速渗透能力强,补充需要的营养,巩固提升紧致胸部,丰胸美ru还嫩肤养颜。女人如娇艳的花,可是再娇艳的花也会衰败,可是我却不愿承认自己将会老去。于是我悉心的使用着『摩-亭』,每一次用都认认真真的,足以证实我对丰胸有多么重视。安全快捷的丰胸产品?当然是『摩-亭』了,创造胸部的奇迹就是现在,使用了三个月,我发现自己的胸部如蜜桃般动人,还我C罩杯的美胸,我兴奋不已。在解决丰胸的那段日子里,让我远离下垂无烦恼,但是回想起来,我对『摩-亭』的印象深刻,它不仅闻着清香,淡淡的味道是我神往的,按摩之后胸部柔软细腻的感觉,也让我难忘,一个月后感受着胸部每天都在增大的感觉也令我难忘,梦中的自己也不再彷徨无措,嘴角始终是上扬着的,这样的感觉也令我难忘。用『摩-亭』我真的彻底解决安全快捷的丰胸产品的问题,简直不敢置信!我知道了安全快捷的丰胸产品?让我的胸部更圆润挺拔,羡慕吗?摆脱了心中的阴霾,拉开窗帘,让阳光完全洒进我的客厅,心情无比愉悦。静坐红尘,与时光对望,执一纸素笺,舞一段情愫。见或不见,曾经在心;念或不念,默然相伴。薄凉也好,温暖也罢,惟愿岁月永远这般静好,合掌一些记忆,相守一笺素白,无论苦乐,无论伤痛,低眉含笑,浅梦淡行。   

《金锁记》细节分析

小說的開篇,是一段短小而意味深長的序,三十年前的月亮,在年輕人眼中是模糊而陳舊的,但在老年人眼中是帶著淒涼的歡愉的。或許月亮本身並沒有任何的變化,但是對於年華逝去的人們來說,三十年前的月亮就代表了三十年前他們那青蔥的時光——無論如何是要強過如今的。主人翁曹七巧並沒有急著出場,而是在下人和妯娌們的口中漸漸地顯出了輪廓。七巧的夫家薑家是個在戰亂中中落的名門望族,革命之後避兵到了上海,依舊行的是傳統的封建家法。在下人的口中,她是個家裡開麻油店的下等人家的姑娘,嫁了一個身有殘疾的丈夫,談吐粗俗沒有忌諱,還因著自家舅爺手腳不乾淨落了話柄被人后詬病。可見在薑家,連下人們都瞧不起她。就在兩個年輕丫頭聊得正興起時,趙嬤嬤厲聲制止了她們,并唉了一聲道:“你們懂得什麼!”此舉頗有弦外之音,似乎年紀已高的趙嬤嬤比起年幼的丫頭們,更加理解和同情七巧的不幸,甚至有為七巧辯解開脫之意。天亮之後,妯娌們開始出場,在她們的口中,七巧成了更加不堪的一個人——年紀輕輕的婦道人家,卻抽起了鴉片。至此為止的段落描寫,都讓我有種深深地熟悉之感,實在是像極了《紅樓夢》。張愛玲的筆法,充滿了古典小說的味道,以旁人的言語行動烘托主人公的形象的描寫,更是與《紅樓夢》中寶玉的出場有著七分的相似。而在此之中,還含著許許多多隱晦的諷刺。首先是七巧的名字的由來,乃是因她出生七月而來,而七夕正是牛郎織女相會的佳期,頂著如此美好的名字,七巧卻嫁了一個殘廢的丈夫,不光如此,她更是被家中上下不待見,連剛剛陪嫁過來的鳳簫也說:“怪道呢!我雖是初來,也瞧料了兩三分。”本應是好姐妹的妯娌,也不體恤她的苦處,反而說:“年紀輕輕的婦道人家,有什麼了不得的心事,要抽這個解悶兒?”作為文中重要意象的月亮,至此也出現了兩回,一為序,二為時間的轉換。在之後的文章中,月亮更是作為轉場過度以及人物境況的隱射出現過多回。張愛玲如此熱衷地描寫月亮,並且描寫得絲絲入扣細緻入微,或許與她早年的經歷有關——18歲時張由於與繼母不睦而被父親關入小黑屋受盡折磨,在小黑屋裡,她常常透過窗戶眺望月亮。所以在張愛玲的眼裡,月亮是一樣並不美好的象征,因此將月亮大量地運用於小說之中,似乎也傳達了小說悲劇的結局。千呼萬喚始出來,在大量的鋪陳之後,小說的主人公曹七巧終於出現在了讀者面前——“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看著也是一副清麗佳人的模樣,誰知一張口便是刻薄話,講起葷段子也口沒遮攔,本想和幾位妯娌套套近乎,卻也不受人待見,就連剛過門的蘭仙,都一早對這位二奶奶沒幾分好感。七巧自己也知道這屋裏的人都瞧不起她,但她還是費心張羅著家裏的事,為二小姐蔣雲澤操心婚事,可二小姐不但不領情反而恨透了她。可是七巧並不是這屋子裏唯一不受人待見的人,薑家三少爺姜季澤是個十足的敗家子,他自己曾說:“這一家子從大哥大嫂起,齊了心管教我,無非是怕我花了公賬上的錢罷了。”可見他和七巧一樣都是不得人心的人。姜季澤出場時,作者頗費了些筆墨在他外形的描寫上——“生得天圓地方,鮮紅的腮頰,往下墜著一點,青濕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里永遠透著三分不耐煩”。嫣然是個英俊的小夥子,可是那“三分不耐煩”卻也透露出了他的玩世不恭和叛逆。按理說,姜季澤本是七巧的小叔,但二人見面時的言談舉止,卻頗像情人,七巧“掀著簾子出來了,一眼看見了季澤,身不由主的就走了過來”,然後“把蘭仙揣著捏著,捶著打著,恨不得把她擠走了才好”。而季澤呢,則當著媳婦兒的面與嫂子鬥嘴調情,還說出了“三字並沒有留過我,怎見得留不住?”這種大膽的話。接下來兩人更是在行動上坐實了曖昧關係,先是七巧“將手貼在他腿上”,接著季澤又“俯下腰,伸手去捏她的腳”。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腳對於女人來說是十分隱私的身體部分,從不輕易示人,何況給人捏上一捏,可見二人的關係實在非比尋常。但是縱使兩人是這般的關係,季澤也並沒有為七巧悲慘的人生帶來一抹亮色。當七巧疾聲控訴自己那沒有生氣爛肉一般的丈夫時,季澤的反映非但不是去憐惜她、安慰她,而是輕浮地捏了她的腳。當七巧的真心換來的卻是對方這樣的輕佻的玩笑一般的反映時,她的內心就如同髮髻上插的風涼針一般,在風中涼得冰冷徹骨。親人不親,情人不情,七巧就像是“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標本”,而釘住她的,就是那黃金的枷鎖。對於蝴蝶,張愛玲曾經說過:“我的朋友炎櫻說:‘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她自己。’”而七巧非但是個鬼魂,還是個被釘住了的鬼魂。在七巧的夫家人出場完畢之後,她的娘家人便上了場。在此處作者又使用了大量的鋪陳來引起讀者的懸念,先是由小雙“鬼鬼祟祟”、“囁囁嚅嚅”仿佛不敢告人一般地和七巧匯報了舅爺的來訊,接著玳珍和小雙的談話又顯露出薑家人對曹家人的輕視,就連老太太,明知道親家登門拜訪了,卻裝作不知道。可見不光是七巧,整個曹家,都被人瞧不起。然而曹大年夫婦作為七巧的兄嫂,是否為七巧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呢?初見時,似乎是有的,嫂子為她帶來了一籠字菜,兄妹二人更是淚目以對。但不多時,三人的一開口談話,整個氣氛就變了味道,兄嫂自北方來到上海來,本是不易,見了妹妹本想說幾句體己話,可是七巧似乎認定了哥哥嫂嫂就是看中了她背後的錢,對哥哥冷嘲熱諷弄得好不尷尬。饒是如此,兄嫂臨走時七巧還是拿出了頂貴重的禮,看來在七巧心中,還是將親情看得十分珍重的。只是七巧的這份珍重,卻並不能抵消兄嫂心中對她的不滿,她嫂子剛出薑家的門,便道:“如今瘋瘋傻傻,說話有一句沒一句,就沒一點得人心的地方。”至此作者第一次藉著人物的口中說出七巧“已瘋”這件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七巧心灵开始逐渐地扭曲,她成为了一朵妖冶诡谲满身是刺的恶之花,她要把接近她的人全部污染然后摧毁,在自己最亲近的儿女身上复刻自己的悲剧,如同不灭的月光一样,故事在下一代的身上又重新延续,完不了。 张爱玲在最后写道“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金锁记》之所以有着极高的评价,不仅在于其拉开了两性关系温柔朦胧的面纱,以锋利的角度直面残酷阴冷的人性,更在于它深刻的社会性。七巧的悲剧不只是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悲剧,她的悲剧是这个病态的扭曲的社会造就的,七巧是这个黑暗社会的代言人,她的丑恶其实就是这个社会的丑恶。

张爱玲取书名真是绝

张爱玲取名字真是,又绝。      起初读着,读着,并没什么,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之间问了自己,我可不是曹七巧么?   她的人生,悲剧都是自己一点一点亲手造成的。      那种局限的世界观,那种憎恨世界导致的不讨喜,而不讨喜的她又导致了世界对她的更多伤害,而她在这伤害里越发憎恨这世界,觉得这世界对不起她,也因而更加变得不讨喜      多深的恶性循环         1、没有广阔的世界   2、总觉得是世界对不起自己   3、没有想过如何去改变,她从来不以为自己的人生是不必这么悲剧的         其实七巧的人生大可不必如此悲剧,即使是嫁给了残废的丈夫,那也不过是浩瀚的命运里某个可悲的部分而已,而曹七巧生生把这变成了她整个悲剧人生的开端。   原本是一个可以结束的悲剧,她自己生生去仔细一步步写下续集。      始终不肯与人方便,不肯饶人,刻薄,始终不肯让人好过   她总觉得自己就是最苦的最可怜的,因而更加见不得别人好,因而更加被别人讨厌   被别人讨厌又更加觉得自己是最苦最可怜,别人都对不起她的      读到最后就是深深的觉得可怕。怕自己变成了曹七巧      她总以为世界一定是她以为的样子,她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所以坚持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一切事情,说一切话‘   合适的不合适的一概说出来了。         那副嘴脸。      最可悲的是她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给她好的修养,继而遇上不幸的婚姻,两样叠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她的悲剧人生就从此开始累积了。      若是她不那么恨社会,她也许早就原谅了这世界,也原谅了她自己,就不必一辈子就如此了’   可惜她原谅不了,耗着,磨着她就是原谅不了,自己的这一生也这么搭进去了      人多凉薄啊,若是兰仙当初给了她点温暖,也许她也就往另一个方向走了   可是没有,她自己不给自己机会,怎么指望别人呢?   谁也没有错 ,别人是可以轻而易举帮她或者给她温暖的,可是凭什么呢?      她就是想不明白该自己去走那一步啊,她就是没意识到她自己掌握着自己的人生啊   她没想过悲剧喜剧都是自己控制的啊   她总以为是别人该为她的悲惨负责,所以也难怪她从来不知道她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她只是在疯癫里越陷越深,怨恨越积越深,到死

可怜可悲可恨之人

相比倾城之恋,金锁记有着令人无法接受、悲剧性的结局。曹七巧与白流苏其实都经历了社会对他们的迫害,尤其以所谓的亲人带头对他们的迫害。幸运的是白流苏,她用自己的果敢和机智,最重要的是她有上天给的机遇,于是,她挣脱了悲剧的命运;不幸的是曹七巧,她用自己病态的心理,报复了社会,甚至报复了自己的孩子,她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幸福,于是,她背负着所有人对她的恨死了。她是一个疯子,是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逼她走上这条不归路,她是个可恨的可怜人。如果当初她没有嫁给姜二少,而是嫁给了喜欢她的男人,朝禄、裁缝的儿子都好,她的人生一定不会如此扭曲。如果她没有金钱的桎梏,与姜季泽在一起,勇敢一点,即使是姜变心或是如何,她像安娜卡列尼娜一般自我了结也要比她如此不堪悲剧的人生好很多,更不至于劈杀周围的人。她是可怜人,她也曾有血有肉,但是她自己没能挣脱命运与社会的枷锁,才造就了更可悲的一生。

我感觉女人有时候很容易被岁月风干

在小说中我不知道自己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总之应该说是 含着眼泪的笑 有时候很现实 这个社会是现实的 然而正常的人都是在想象着梦幻 梦幻自己有白马 有车子票子 殊不知 最最幸福的有时候就在自己身边 我不懂人生是否某些人跟某些人是会复制的生活的 就像电脑的复制键一般不忙的时候会自己一个人好好想想 感觉 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本身的意愿 是时代所启示的去做的 自己的灵魂是不愿意的或许人真正享受的时候是 被人抬着进坟墓那时间吧 那样的时候锁在一个盒子里谁也打搅不佬O(∩_∩)O~ 笨哪有那么容易

三十年没演完的戏

读张爱玲的小说,一遍读不得,心太燥读不得,没有一双“透视眼”读不得,感情不温不凉读不得,没有过去读不得……诚如这《金锁记》一般,只一遍下来——依旧是云里雾里,甚至有些厌烦那些关于琐碎的描写。好的小说,读着就像嚼那卡布奇若味的口香糖,越嚼越又劲,越嚼越有味;嚼完之后,深呼吸,回味无穷。这一连串的动作在张爱玲的《金锁记》里是那么地顺其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悲剧才是最为崇高的喜剧。其实悲喜本无之分,有了悲,也就有了喜;明白了悲,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喜。作为张爱玲写的最为成功的女性之一:曹七巧的一生着实一悲剧,但更可悲的是她周围的人始终看不明白那是一出悲剧——尽管他们常看。读《金锁记》,心需静,就像听故事,听张爱玲静静地讲着一个带着金枷锁的女人的故事。“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仅仅前两段,便把我们拉入了那个年代。究竟是怎样的年代,我们要到她那亦朦亦幻的文字中去寻找……没有一双“透视眼”,哪能窥得姜公馆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张爱玲的曹七巧,无疑是又一个活生生的王熙凤,但又有所不同:王熙凤的热而辣,曹七巧的冷而凄。真如张爱玲自己说的那般“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美丽的蝴蝶标本,或许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最终归宿。而这个女人,还带了一把金枷锁……依稀记得《金锁记》的最后一段:“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张爱玲的这段话可能是无情的,因为她一下把我们拉回了现实;也可能是温情的,或许她不愿读懂她的文字的人一直沉浸在这出悲剧中;但更可能的,是在传达着一种无奈,一种全力想改变去毫无办法的无奈。忽然感觉这《金锁记》是一出戏,前两段是在拉开帘幕时的旁白,中间的故事是在舞台上的表演,而最终的结局——对不起,没有结局因为戏还没演完……

恶之花的绽放与凋零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读《金锁记》的时候是在上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课上,当曾思艺老师在课堂上深情地吟诵丘特切夫的诗歌的时候,我在最后一排位置上手捧一本盗版的厚度与砖块无异的张爱玲全集,聚精会神地战栗。说战栗是因为当时正看到《金锁记》这篇小说,从小喜欢就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丰富联想的我已然把它当做了一部惊悚电影来看。如果说这是一部惊悚电影的话,那应该是一部融合了欧美血腥场景和日韩诡秘氛围的杂合体。总而言之,我被这篇小说给吓着了。主要是因为曹七巧这个人物,之前所读的小说中似乎从未有遇到类似角色,那么疯狂,那么变态,那么神经质,那么难以置信,那么像一个孤魂野鬼。可有时候你又觉得她可怜,觉得她的悲剧是注定的,她命当如此,她是一个疯狂的凶手,可你却不忍心判她一个凌迟处死或五马分尸。即使你唾弃她,你也会觉得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年代,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加上了诅咒。她是一个恐怖的幽灵,她更是一个失控的木偶。因为她是个女人?是女人就渴望拥有美丽、幸福,希望有一个爱的人陪伴终生。可她只是个没身份的麻油西施,她历经风尘,用那些丫头的话说就是见多识广,所以她清楚有些幻想终究是幻想,她更需要一个合适的名分,她需要金钱来生活下去。她憎恨哥哥嫂子,因为他们把她像一件衣服那样卖了出去,去伺候一个残废。她并不拒绝,她只是憎恨。她是被扶正,可在姜家上下眼里,她始终是一个姨太太,因为她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她出身低贱,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个不中用的人,他们的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和妻,在他那里她找不到一丝美满的爱情生活的影子,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这样的摧残是毁灭性的。或许从迈进姜家的门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浸满毒汁的土壤中。可她并没有枯萎,她却长成了一朵诡谲怪异的恶之花,她的绽放让人心惊胆战,她的凋零又让人心有余悸。她的根茎是罪恶的,她的枝条是罪恶的,她的花瓣是罪恶的,她的幽怨的香气更是罪恶的。可是这样的罪恶仿佛是不可阻挡的,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时代自虐的见证,那个时代切割着自己的动脉,鲜血滴在这朵奇异的恶之花之上,她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壮的畸形的成长着,完全忽视了一旁的我颤栗的眼神和混乱的思绪。我咒骂着她,可是我也害怕她。惊悚片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纯粹的悲剧。我虽然害怕她,我也为她流泪。这个女人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没有爱情,她的丈夫形如死尸,她的身世是卑微的,她青春是廉价的,她爱过男人却被男人骗,她不相信爱情也不允许其他人拥有爱情,她一辈子受人欺负,她一辈子被人嘲笑,她最后甚至变成了一个灵魂扭曲的疯子,她的一生就那么完结了。我也是恶毒的,我至今不肯原谅这个疯子。她疯狂的忘我的聚敛财产,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图谋她钱财的棋子,她拒绝儿子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无耻的狠毒至极的摧残儿媳致死,她折磨得长白的二房吞生鸦片自杀,她给女儿裹脚诱骗女儿抽大烟硬生生拆散女儿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黄金的枷锁,变成了一件凶器。她用这件凶器用力地劈向她的亲人和敌人,在他们的痛苦的呻吟中寻找自己曾经失落的快乐。人性的恶在那一刻达到了极致。还有那片使她成长起来的土壤。从一个更高更深的角度看去,那里的肮脏、罪恶和恐怖更密集更骇人更惨不忍睹。不想就封建礼教、等级观念、包办婚姻、拜金主义这些所谓的社会问题讨论太多,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我喜欢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活生生的人身上,无论人性的美好还是人性的罪恶都能让我感慨唏嘘让我如痴如醉的深入其中,有时抛开了理论,文学和人生都变得美好了,这是我的观点,也是我的问题。张爱玲的文字让我纠结,曹七巧的人生让我惊悚,人性恶的发展扑朔迷离捉摸不清,却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去观察思考它。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罪恶的种子,让它孕育发芽成长需要营养和土壤,它会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给了它什么。曹七巧那朵恶之花凋零的时候,又有多少罪恶的种子正在一片温热的土壤中蠢蠢欲动。正像张爱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和人性一样,我也没有读懂《金锁记》。

金锁锁的是人。

今天读着金锁记看到七巧时感到熟悉,顿悟原来高二的时候看过这本书。七巧这个角色真的是深入人心。只是这一次更震撼更可惜感悟也更多。也许在封建的那个年代,尤其在封建即将转入新时代的那个阶段,人们的心理才起伏地更加明显代替了原来的逆来顺受。苦苦地等着,等着过了这么许多年得了这么些钱,原以为总可以轻松地从那个家里出来过自己的生活。没想到这压根就是一个锁,惯性生活和习惯得锁住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那有来由没来由的恶毒言语。处处防着人家算计着人家总以为别人要花言巧语总惦记着她的钱。何苦何必呢?如果只是自己也就罢了。还教着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学着防着别人来偷。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这主要是由生活的环境日益渲染慢慢培养出来的,长安本来是一个乖巧的善良女孩,但是生活单调,如果自己不强硬一些也只能受人欺负让母亲白眼。即使只多了母亲这么一个人的认可,生活也多了尊重和相伴不是。以下引用原文,大家就知道七巧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人。 “姑娘急着要嫁,叫我也没法子。腥的臭的往家里拉。明为是她三婶给找的人,其实不过是拿她三婶出来做个幌子。多半是生米煮成熟饭了,这才挽了三娘出来做媒。大家齐打伙儿糊弄我一个人…糊弄着也好!说穿了,叫做娘的做哥哥的脸往哪儿放?”“你三婶替你寻了个汉子来,就是你的重生父母,再养爹娘!也没见你这样的轻骨头!…一转眼就不见你的人了。你家里供养了你这些年,就只差买个小厮供养你,那一处对你不住了,你在家里一刻也做不稳?”“当初多少好的都不要,这会子去嫁个不成器的,人家捡剩下来的,岂不是自己打嘴?他若是个人,怎么活到三十来几,漂洋过海的,跑到十万里地,一房老婆都还没弄到手?”“不害臊!你是肚子里有了搁不住的东西是怎么着,火烧眉毛,等不及的要过门!嫁妆也不要了——你情愿,人家倒许不情愿呢?你就拿准了他是图你的人?你好不自量力。你有哪一点叫人看的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重了姜家的门第!别瞧你们加轰轰烈烈。公侯将相的,其实全不是那么回事!早就是外强中干,这两年连空架子也撑不起了。人呢,一代坏似一代,眼里哪儿还有天地君亲?少爷们是什么都不懂,小姐们就知道霸钱要男人——猪狗都不如!我娘家当初千不该万不该跟姜家结了亲,坑了我一世,我待要告诉那姓童的趁早别像我似的上了当!”“你要野男人你尽管去找,只别把他带上门来认我做丈母娘,活活气死了我!我只图个眼不见,心不烦。能够容我多活两年,便是姑娘的恩典了。”“我的儿啊,你知道外头人把你怎么长怎么短糟蹋得一个钱也不值!你娘自己嫁到姜家来,上上下下谁不是势力的,狗眼看人低,明里暗里我不知受了他们多少气。就连你爹,他有什么好处到我身上,我要替他守寡?我千辛万苦守了这二十年,无非是指望你姐俩儿长大成人,替我争回一点面子来。不承望今日之下,只落得这等的收场!”其实说的生米熟饭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事情,谁容许别人这样污蔑自己的名誉?她娘硬是不把女儿的清白放在眼里只想要活活拆散女儿的幸福!这些话可都是对着亲身女儿说的。若是外人还好说,拳头脏话什么的也就上来了。但是她是自己的娘亲啊,说的难听也只好往肚子里咽,还巴望着自己这么忍气吞声也许母亲就容的自己幸福一些。不会只想到她这么做只是因为童世舫在大嫂嘴里的形象不待见人,只为了给自己争一些面子全然不顾女儿的幸福。如果七巧善良些,真的别只全顾自己的想法多听听别人的,她的家也不就不会这么衰败从心坎儿里。只要她多爱二爷多一些而不是摆明了嫌他骨头软,多爱他一些,他的家人也会多爱她一些。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晓得,又有什么资格和底气去嘲笑看不起家境显赫的姜家二少爷呢。她的名声好一些,又怎么会让女儿30岁都嫁不出去,唯一来了个童先生还拒之门外呢。金锁记这样的事情我相信是有的,太可怕了。这名字也起的好,不就是钱这些物质把人生生地套牢起来了。我心生芥蒂,这样说话恶毒的人真是离的越远越好的。随便牵扯然后给人泼冷水外加无中生有。想起了生活中一些这样的人。自己觉得无所谓结果得罪了许多人,说的话越来越不中听人越来越惹人讨厌。

苍凉的文字

读完《金锁记》,满纸苍凉。张爱玲的文字美丽而又荒凉,苍凉,也许就是张爱玲文字的底色,无论表面多么的鲜艳美丽,苍凉的味道依旧会浸透露出来。正如胡兰成所言:“张爱玲是一个临水照花的女人”,她孤傲,她敏感,她卓尔不群。这样的女人站在高处,使她的灵魂总归寂寞,这样的女人善于用文字来跳舞,使她舞出了《金锁记》这样的在刀尖上的芭蕾舞。《金锁记》描绘出一个女人在金钱与欲望之下关于报复、关于禁锢、关于宿命的故事。曹七巧是可怜的,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从一个受虐者转变成为一个施虐者,不仅仅毁了她自己,也毁了她的儿女。这是女性的悲哀。《金锁记》载满了历史的颓墙断瓦。时过境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都是因为有了欲望才去奋斗,但是如果野心太大,剩下的也只能是狼藉。张爱玲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尽管在她的世界里不存在永恒,但是她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文字却注定要永恒于世。

压抑人性的扭曲

在这里诠释了痛苦的意义,什么才是最痛苦的事。人性的逐步变形,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强势的人月被挤压乃至蹂躏。更多是不堪想象的讽刺。到底关于人性何在?

把人心看得如此透彻,唯有爱玲也!

细腻到极致的人物描述,把人心看得如此透彻,唯有爱玲也!细如绵雨的心灵剖析,暴露人性最深处的黑暗与狡诈。在她的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计,有人算计了一辈子,最后把自己也算计进去了。有人算计一段日子,兴许是乏了,亦许是算不过人,便放弃了,但之后的日子过得怎样,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季泽或许是爱七巧的,只是七巧算计怕了,她在不停的算计别人,就会觉得别人也会算计她,当然赶走季泽或许她是对的,但为此折磨了自己一生,真的值得吗?黄金的枷锁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公家兴旺时是旧社会以及婆婆给她的枷锁,分家后是她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戴惯了的,无法再脱落的枷锁已经生了跟,无法从她身上剥落。她还想着要传给她年轻的女儿,但长安在新时代的影响下已无法被黄金枷锁完全禁锢,最终七巧在凄凉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而长安的命运也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时也,命也

有段时间专门研究了下张爱玲的小说,确实是很经典的,可以说,在现在各种乱七八糟的凌乱小说盛行的时代,她的小说更显得珍贵,无可比拟。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说的:这世界上没有一段爱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对爱情的感受力是透彻特别的。我总是想象她就是个典雅秀致的女子,穿着旗袍,烫着民国风卷发,眉目如画,施施而行。记得胡辛写了本张爱玲的传记,她称她为——旧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形容的十分贴切。张爱玲的小说都十分的有味道,几乎没有重复的人格,病态,复杂,尤其是曹七巧,可她又是最完整的性格。《金锁记》的诞生,应该是没有爱的大家族的“馈赠”。那时代那家族,既是大厦倾颓,也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繁华与没落交替,礼教与沉沦杂交,大户与小户联姻,情欲与金钱撕掳,同舟共济与飞鸟各投林的矛盾。我喜欢《金锁记》的文笔,情节铺设,包括叙事方法。

金锁记

张爱玲的#金锁记#.曹七巧,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她的一生戴着黄金的枷,劈杀了自己和他人。"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防着每个人,处处算计。不仅她的人生,就连爱情,也低至了尘埃。

曹七巧——人性的扭曲与黑暗

小说中曹七巧性格泼辣,与自己婆家的人无法和谐友好的相处,并且因为自己的丈夫半死不活的样子内心饱受煎熬。在深深的大院中,没有人理解她,没有人能够帮她从活寡妇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没有人能够使她心中感受到一点点的慰藉。她爱自己的儿女。心中的痛苦,外界的压力,一步步催化了她内心世界的崩溃,心灵开始发生扭曲。身体和精神上的空虚使其只能通过某些极端的方式来充实,于是她吸食鸦片,她调戏她的小舅子,她保护她的儿子,强烈的保护欲望使其内心之中的母爱逐渐变质,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病态的、不值得别人去实践的。但是,在她看来,这是她爱自己的儿女的深层次的体现,她爱她们,以至于她无法说服自己去放手。她爱金钱,她视金钱如自己的性命。进入大户人家,她不惜嫁给了一个残废之人,守着他去世的同时,也在守着自己那份应得的家产。她怕别人来争夺自己的钱财,甚至在家庭会议上,公然的向掌管家庭财务的大嫂冷嘲热讽。一切一切的行为都只为让自己能够多分得一点钱,让自己的后半生能够过的更好。她向往爱情。在这个大家族还没有分家之前,她内心之中其实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从她调戏自己的小舅子和帮自己的妹妹讲人家就可以看出来,她已经不满她自己的残废丈夫很久了。成功分得家产之后,她终于回归平静,内心之中的躁动又开始重新涌来。但是她此时变态的爱情观已经无法再让她像正常人一样去承受爱情。病态的金钱观让她以为别人都是要来争夺她的财产,她变得越来越孤僻,她的儿子和女儿也不愿意和她保持联系了,她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挑战,重重压力之下,她最终死于非命。人性的扭曲,心灵的变态,价值观的病态,使人最终一步步走向灭亡之路。

心中的奇女子

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确是真性情,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之于年老时,那年轻时的风范变成了老太婆的古怪,有些可悲,却又什么都经历了,尽力了。

长安

看完之后,只觉得长安苦。她去新式学堂上学,不过是因为七巧虚荣,要和姜家的大房三房比,不落人后,但是儿子不争气,只好送女儿去了。长安如果能坚持念完,也许接受了新潮的思想就会坚强起来,摆脱母亲的控制,后来世舫说她有意思,不便明说她无知,又何尝不讽刺?她怕母亲去学校闹,自己提出要退学,但还是免不了一场要学费的闹剧,她便抵死不再和从前的同学往来了。长安懦弱,自尊,七巧发疯时,她别无办法,只能躲避。在那个家里,她想躲却躲不了。七巧自己受了情伤,怀疑所有的人都图谋自己的钱,一时性起,叫长安裹了脚,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决定要控制自己的儿女。七巧请世舫吃饭,有意无意地说长安抽鸦片,粉碎了长安在他心中一贯的温柔美好的形象。如果是一个正常的母亲,怎么会因为女儿幸福就刻薄她,糟践她呢?七巧嫉妒长安,她自己没有得到过爱情,便要亲手毁了长安的爱情。长安和七巧不同,尽管她受制于七巧,多少也沾染了七巧琐碎的毛病,但她有心改变,她辛苦地戒烟就是期望掩盖这段不完美的过去。她固执,宁愿自己剪断幸福,也不愿母亲横插一脚,从中阻挠。但是七巧太残忍,连回忆都不曾给她留下,长安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仓惶而逃,破碎不堪。

封建社会下中国女人的压抑与悲哀

曾经几年前读过张爱玲所著的《金锁记》,但未曾读完被一朋友借走了,就如滚滚长江般一去不复返了,在购买《色·戒》时里面有这部中短篇小说,如愿以偿。以四十年代的上海为时代背景,以一个人再普通不过的女人的人生经历为故事情节,深刻的描述并揭露了旧社会下的中国女人被沉重的、封建的、传统的枷锁捆绑、压抑所经受内心的种种折磨而牺牲的那个女人——曹七巧。封建社会下的穷人家的女人地位低下,抛头露面更失体统,就如妓女当待拉客一般的低下。一个情窦初开、心花怒放的七巧正处青春年少的大好年纪,出阁在即。长哥为父、长嫂为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彩礼为先。穷人没见过钱,见了钱就开眼了。把即将走向败落的所谓的书香门第的姜公馆看待如进宫当妃般的高贵与荣幸。痨病(痨病是一个中医的名词。西医认为是肺结核)的姜家二少年聚了年轻美貌、虽不是大家闺秀、家族显赫,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通情达理。但是下嫁于一位所谓的痨病废人也是绰绰有余。她为此付出的痛苦只有她最清楚。当要开启这页时,她的一生就被注定了。为捍卫最基本的尊严她以一种强烈的、下贱的、纯粹的手段的保护着自己及子女。以一种看似俗不可耐、不可理喻、无可救药的姿态把自己关闭起来。在攻击并保护自己的同时,守护着这份内心的高筑红墙。红墙之内撩人啊。当这棵红杏处于朦胧、懵懂状态时,传统枷锁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在现如今的社会亦如此。张爱玲又超越凡人的横穿时空能力,她前卫的思想及欲望中的痛苦影响至今,如现代作家所著,但又笔锋犀利、一语命中其要点。佩服她这种前卫的爱恨情仇的观念及人情事故。她与季泽(丈夫的弟弟)之间那点不伦之恋,一点点萌芽。永远被陈封,永远记心间;对于他半信半疑,使她有点迷茫。更加不能分辩真真假假。此事却适得其反,让她的来强悍外表下的脆弱的内心深处更加的抵触他——所有的男人。长安与长白是她唯一可以信赖并依靠的人。用现在心理学来讲七巧的心态属于变态。以另一种残忍的实际是一种保护属于她的一切的包括长白、长安的对她的感情那种霸道行为间接的伤害并且谋害着身边的亲人们。她来之不易的一切,来的实在不容易。她却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冲着家产来的。她保护着自己,永远捍卫自己,一切都属于她的。她却牺牲了别人的幸福为代价。

有种读远大前程的感觉

有木有,七巧和pip一样,都被放在了不符合自己教育,不符合自己身份的地方,自然有自己的尴尬境地,就是得不到承认,七巧得不到婆媳妯娌甚至是丫鬟的承认,而pip就是得不到他心爱的艾斯黛拉。而七巧之后的报复也有点像郝维辛小姐一样,把自己的不幸的经历嫁接在后一辈人身上,而自己变得阴森恐怖。 但是张爱玲写得一步一步的陷落,而远大的前程却感觉像命运交响曲一样,一点一点光明。金锁记写的十分生活化,感觉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远大的前程却像是为了目的而有意编造出来的。 这大概就是所谓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次让人绝望的故事....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过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命。她知道她的儿女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七巧年青的时候也爱过,为了爱、为了能看到季泽而来到了姜家,嫁给了痨病的丈夫,从此变被金锁牢牢的锁在了深宅大院,锁在了阳光找不到的阴影里面。婆婆丈夫是罩住七巧的阴影,婆婆丈夫死后七巧又成了儿子女儿媳妇的阴影,让身边的人都见不到阳光。女儿喜欢学校的生活,但是七巧的无理取闹让她羞于面对同学而只能退学,年近三十终于找到了“最初也是最后的爱”,却依旧因为七巧的疯言疯语而放弃。媳妇承受不了这样的重压死掉,儿子姨太太也在生下孩子一年后吞食生鸦片自杀——书中没有多交代姨太太自杀的原因,但是毋庸置疑,肯定也是这个家庭阴影将其活活压死。“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很流行的苦情戏——好媳妇碰上恶婆婆,故事无非是善良的媳妇追求真爱而加入豪门却受到了有恋子情节的婆婆的各种摧残,其中再夹杂各种恩怨情仇,阴谋陷害,媳妇守住了自己的善良,故事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的——恶婆婆受到好媳妇真爱的感化,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金锁记不然,就和结尾说的一样“完不了”,假使长安也结婚生子,势必长安会变成七巧——被黄金的枷锁住,然后用枷角一次次劈死身边的人。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故事...

三十年前的月光下

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對張愛玲的愛,好像是毋庸置疑的,一直在那兒停靠著,就像與生俱來的那般自然。雖然確實一本本算來,她的書,讀得並不多,也不全。但有些文字,你即便不讀完全,也能在某個字裡行間呼吸的間隙,聽見自己的心輕輕地停了一拍。在第一句話,或者第一千句話。就因了這幾不可察的停頓,你便知道,這文字,是刻了骨,入了心了。就像張愛玲的《金鎖記》。不是第一遍讀,但距上次的閱讀也有些歷史了。於是隔著段朦朧的歲月,帶著些模糊而淩亂的印象,又一次打開了書,跟著愛玲,回到舊上海,在那隔了三十年才流瀉下來的月光下,聽那個沒完也完不了的三十年前的故事。故事是早已知道的,卻仍會看得心痛,尤其在已不是初讀。好處當然是可以不必急切,就像月上柳梢頭時漫步于來過幾次的河畔,不可太熟,否則會對於許多美好熟視無睹,失了賞玩的那份心情;卻也不可全然無知,否則匆匆行走中,總會因了對前面景物的好奇而錯過許多自然的小精緻,也就沒了因偶然發現的一朵彼岸花而生出的小驚喜,因月光泛在微微蕩漾的漣漪上而湧起的小感動。但是壞處卻也不是全然沒有的,因為那緩慢的心思,那文章帶來的情感的起伏便也像那蕩開的水波,因了慢,因了緩,卻反而蕩得更遠,動得更深。那本來驟然而起的痛,也便不再有手起刀落一刀見血的刺激,卻是似一把並不鋒利的鈍刀子,一點點地割著,時不時還要停下來欣賞一下你的痛苦和抽泣,那是淩遲的折磨。曹七巧,這是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女子,小說里,要單純地喜歡一個人或者討厭一個人是容易的,于作者或者讀者皆然。但要承認對一個人物的愛恨交織,或者讓讀者如此,就不是一件易事了。七巧的悲哀,或者在她的對自己的命運不是全然的茫然和麻木的。全然的茫然和麻木,只是默默忍受,便也罷了。但那樣似有所感,欲有所訴,卻又終無所表達,或者說找不到一個恰當又正常的方式表達,這才是最大的不幸。七巧的故事,像一個輪回。她用她那雙銷毀于他人的雙手,又毀了自己孩子的一生。她只是在叫囂著埋怨著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的不公,她只是回憶著十八九歲做姑娘時那些似真非真的喜歡,想像著自己的命運要是在那時拐了個彎,向了另一個方向又會怎樣,“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吧。她並不確定那葬送了她可能幸福的他人是誰,她哥哥?她丈夫?姜家?……但是她卻確定地親手葬送了兒女的幸福。她的那已被生活折磨得扭曲變形的心裏面,那兒媳一味的隱忍,那女兒臉上的微笑,也跟著扭曲起來,就像一面哈哈鏡,照著她的可憐悲慘和醜惡,可是她是怎麼甘心呢,怎麼甘心?她無法控制著自己的命運,那麼她要抓緊那可控制的一點東西,比如那兒媳的,那女兒的,可能有的微薄的一點不可預知的幸福。那是嫉妒吧,出於一個女人本性的,最最原始的嫉妒。淹沒了一個母親的慈悲和仁愛,在她那嫉妒著的眼裡,兒媳,女兒,都只是另一個女人,有可能比她幸福的女人。我總是記著,文里那些零落的碎片,一幕幕,關於七巧,關於長安。關於七巧,她蹲在季澤面前哭泣,髮簪上“那粒鑽石的光,閃閃掣動著”;她掀起簾子看著哥哥嫂子,“止不住一陣心酸,倚著箱籠,把臉偎在那沙蘭棉套子上,紛紛落下淚來”;她在罵走了季澤后,想在窗子那兒再看他一眼,“扶著頭站起,倏地掉轉身來上樓去,提著裙子,性急慌忙,跌跌絆絆,不住地撞到那陰暗的綠粉牆上,佛青襖子上沾了大塊的淡色的灰”;她躺在煙舖上,“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這些,總讓我疑心,她那瘋子般的審慎與機智,不可理喻與令人厭惡,是故意地做了出來的,為的是發洩心中的苦,只是到了後來,成了習慣成了生活,瘋,就似一個自知要死的人拼死地要拉了所能拉的一切與她陪葬。關於長安,確如她自己所言,那是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淒豔的美。她決定棄學前那半夜里吹著的口琴“細小的調子在龐大的夜裡裊裊漾開,不能讓人聽見了,爲了竭力按捺著,那嗚嗚的口琴忽斷忽續,如同嬰兒的哭泣”;她聽著童世舫說話,“玻璃窗上面,沒來由開了小小一朵霓虹燈的花”,那是她枯了很久的心,也開了花吧;她聽著她母親輕描淡寫地在意中人前說出她抽大煙的事實,她“悄悄地走下樓來,玄色花繡鞋與白絲襪停留在日色昏黃的樓梯上。停了一會,又上去了,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她在知道人生唯一的希望已被母親輕巧掐斷后,“靜靜地跟在他後面送了出來,她的藏青長袖旗袍上有著淺黃的雛菊,她雙手交握著,臉上顯出稀有的柔和。”她是在向她生命里那最後可憐的一點美好告別,像是哀悼,又像祭奠。“她隔得遠遠的站定了,只是垂著頭。”她“覺得她是隔了相當大的距離看這太陽裡的庭院,從高樓上望下來,明晰,親切,然而沒有能力干涉,天井,樹,曳著蕭條的影子的兩個人,沒有話——不多的一點回憶,將來是要裝在水晶瓶裡雙手捧著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後的愛”。就這樣吧,暫且。就像愛玲說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那麼,三十年前的月光下,是誰在演著現在的故事……

《金锁记》——到底是谁给你的金锁?

我承认,一开始说喜欢张爱玲是因为想装个B。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从高中就开始说自己疯狂地喜欢张爱玲,一直喜欢到大学毕业,也只是看过《倾城之恋》,甚至都没看完。不过有声小说我倒是都听完了。记得曾经面试央视的某个外包节目,HR问我最爱谁,我说张爱玲,他问我读过几部张爱玲的小说?我就把有声小说听过的全说了出来,他问我最喜欢那部的时候,我说是《倾城之恋》。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当时没看其他小说的文字版吧~有声小说毕竟不深刻。正式开始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是从毕业之后工作开始的。北漂的工作之路太漫长,地铁上打磨时光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电子书。那个时候我开始选择读《人性的弱点》,以此来缓解刚工作的我的心里不平衡。之后,我开始看《金锁记》和《传奇》。加上《倾城之恋》,我最爱的是《金锁记》。大概对于我来说,《倾城之恋》太过完美,《传奇》却又太过破碎。《金锁记》正好处在平衡点,那么深刻地揭露人生的悲剧,却又用着及其调侃的故事情节。我所了解到的张爱玲,除了胡兰成、赖雅、她的母亲和她的姑姑,似乎其他的,都成了盲区。张爱玲被文学化了。至少,在我所接触到的所有资料中,她简直就是文学的化身。但是我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感觉她是一个渴望文艺与虚荣的普通女生。只是有一些自闭。《金锁记》的原型我忘记了,大概又是她幼时读过的某些故事吧~啊啊啊,跑题啦~~~其实我不喜欢曹七巧这个人,她总是会让我想起祥林嫂。我却又那么深刻地喜欢这个故事。我以为自己是出生在20世纪末端的90后,小时候梦想着自己是改变世界的新力量。但是工作之后,忽然发现一切并不是这样。我的母亲,我的领导,我的一切一切,都有无形的绑架。是的,生活中,原来这么多曹七巧。她们幸福也好,不幸福也好。她们都迫切渴望着自己身边的人不要重蹈覆辙,但是她们的行为,却导致悲哀继续延续在了别人的身上。我们都是这样喜欢攥紧手中的东西,却发觉手中是那样细腻的沙粒。我同情那个年代,就如同情现在。自由是相对的,比起那个年代,我们的确自由太多。只是这份自由之后,我们又牺牲了什么?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妈妈那天说我拜金。或许我也不是真的拜金,只是真正进入了曹七巧的世界。我开始讲她的想法告诉我妈。而我,其实并不是。我看重爱情,哪怕让我散尽自己的钱财,我也愿意换一个真爱回来。只是现实告诉我,真爱那么难寻。曹七巧,到底是谁给了你金锁?到底是谁绑架了你的思想?而我们,90后,不知不觉间,又戴着怎样的金锁行走?几十年后,会不会有人翻出《金锁记》,然后笑着说,瞧瞧21世纪,原来是这样子……

品《金锁记》

《金锁记》展现出她对于生活这种残忍予以不屑。巧妙的开头,漂亮的收尾。生活就像一张纸,被蹂躏成纸团,然后再云开,最后一点一点撕碎,变成尘埃,在空气中翻涌。残酷并不是消极的生活观,反倒是以解剖人性的变态见长,展示了美好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变态的历程的华丽。

不过一个可怜人

《金锁记》描刻了一个市井女子曹七巧在现实中心理变态扭曲的过程。害了自己,亦害了身边所有人。张爱玲用一个锋利的视角,细致而精确地镂刻了整个故事,细密地像是要渗出血来。"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张爱玲曾说,七巧是她书中唯一很偏激的反向人物。她尖酸,刻薄,浑身带刺地努力生活。其实不过是保卫内心的那一点弱势与惶恐吧。初读《金锁记》前半段的时候,我是用“贱”来形容七巧的。我同情她所伤害的所有人,芝寿的绝望,长安的沦丧,一切一切。她似乎不明人情,毫不掩饰地上演闹剧,酸刻地讲话,自顾自地活着,守着自己的那一点钱,扭曲着身边的一切。我是那样厌恶于她,这个看似反面得如此彻底的女人。直到我读到最后,最后,她毁了两个儿媳,她毁了长安,她毁了长白,毁了自己。“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透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然后她想起过去,那时,她穿着单纯的衣服行走于市,会有些喜欢她的男人跟她搭讪。她想着,慢慢落泪,惰于擦拭。这时我才第一次为这个女人真切地心痛,我才似乎恍然明白她的聪明,她的无奈,她的绝望。后来又多次重读《金锁记》,每一次又发现更多。我不改变对她行径的厌恶,却每一次都比之前更了解她。我不再一味地憎恶她,不再认为一切都是因为她。她的伤害与心碎远比任何一个人都来的强烈。她原也是单纯的姑娘,会说,但也只是能说会道的地步。出身于麻油店,本来只该有简单而有些市井的小日子。与卖肉家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拌拌嘴,喝喝茶,找个人嫁了,也便一辈子就过了。偏偏的,一个爱财的哥哥把她卖到了姜家给一个软骨症的二少爷做太太。七巧本就不是弱势的女子,她的辣放在市井中该是很多人爱的。她很清楚地明白自己于姜家这个大户人家的地位落差,清楚地明白她在这个家庭的地位,亦清楚,自己不过是被利用的棋子。她是不示弱的。她开始习惯于玩弄尖刻,习惯叨叨不停地说话,习惯装腔作势矫情地笑。然而,不过是自我防卫。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太太小姐们汇集一堂。云泽啪的一声打掉了她的手,恨道:"你今儿个真的发了疯了!平日还不够讨人嫌的?"七巧把两手筒在袖子里,笑嘻嘻的道:"小姐脾气好大!"她不是不明白的,但是她不能失落,她不能羞愧。她唯有笑,她唯有装作强势不可侵。她怎可以让自己受欺负。在她哥嫂来看她时,她会大喊大叫,她知道自己被出卖,她大声抱怨,直叫着要他们走。却终被嫂子一句“姑娘受的委屈也不止这一件”而触动,大哭不止。最后,还是给哥嫂带了满满的东西安生送走。毕竟,最后的亲人,再怎么样还是要爱。她一直强势,会骂小丫鬟,会咒骂老太太,会在分财产的商议会上大声反抗“求九老太爷为我们做主”。然而,小丫鬟最后还是走了,依然自己偷溜下楼见家人不敢通报老太太,分财产时“孤儿寡母”还是被欺负了。她太难去改变命运,即使强硬如此。七巧不是没有爱的,从她之前对哥嫂就可看出。她的爱是被磨掉的。被亲人,被无能的丈夫,被身边的冷眼热嘲,也被她爱过的男人,姜季泽。每个人都用力地踩她,她用力向上,一瞬间,似乎看到一个期待已久的人伸出手来拉她。然而,那只手不过是一个巴掌。彻彻底底地将她掀翻在地。季泽是她唯一爱的一个男人,或许她更愿意说“爱过”。她不是让自己受伤的人,即使,真的,她还爱他,在被他伤害以后很久很久,在某一刻刹那她依然会“眼睛里蠢动着一点温柔的回忆”,但她是不会承认的。否则在当日,那个甜蜜而温暖的午后,在她最幸福的时刻,突然发现他的欺骗也不会“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头上滴溜溜掷过去”“打翻了玻璃杯,酸梅汤淋淋漓漓溅了他一身”。也不会大声哭叫“你要我卖了田去买你的房子?你要我卖田?钱一经你的手,还有得说么?你哄我──你拿那样的话来哄我──你拿我当傻子──”她知道自己这样做只是毁了一切,但是她没有办法欺骗自己去接受这样的幸福。明白不过她,“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是她在后面那么多年的最后一次流泪。姜季泽,这个唯一可以拯救七巧的人,毁了她。再无希望。于是七巧开始堕落。她不再相信社会,不再相信一切。她的嘴变得愈加锋利,像刀片,不饶人。她给已经十三岁的女儿裹小脚,她去学校大闹只为一条床单,她带着一些不知怎样的心态与儿子整夜地嘲笑儿媳,无所不为地欺侮她。儿子,是她这一生最后可以信任的男人,她不怕他想她的钱,她不怕他会欺骗她。可是,是儿子,于她,半个男人罢了。再怎么也留不住身边永远。她恨女儿找到了好男人,于是她疯子一般地叫那个男人到家里吃饭,淡淡地说“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是,她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太明白人情言语。可是最后,她还是什么也没有。她想卖猪肉的朝禄,想丁玉根、张少泉,想沈裁缝的儿子,想所有在单纯年岁喜欢过她的人。想她“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可是都没有了。她看着自己,这个干瘪的老太婆。毁了这个世界的,是什么?

我没救了,鄙视自己

都说好的,no张爱玲any more,这是怎么了!忍不住,又出手了,鄙视自己。看了胡兰成的话:“我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泪,总也不能了。 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那就干脆脆的让我的心也在她的小说中啼哭,号泣,再回到天地之仁吧!

三十年前的月亮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的确,故事仍将无休止地重复下去。 七巧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没落贵族家庭的写照,反映了一种由于贫富悬殊而导致的一种极端的生活乃至生存状态,同时也揭开了两性心理的猥琐面纱。七巧,她的儿女恨毒了她,婆家恨毒了她,娘家也恨毒了她。然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却是同情,怜悯,遗憾大于怨恨。她不过是一个牺牲品,一个象征,她的悲剧从她踏入姜公馆的第一步便已注定。一个贫穷没有多少的来自下层社会的女子,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腐朽的上流社会,必然饱受歧视与不公。生存对她而言是何等的不易,而地位二字更是从一开始便不容他选择。自负而又自卑,压力与惶恐使她迷失了本性,错乱了心智,她找不出他法,唯有用语言来架起薄弱的保护层,以期维护她那不堪一击的自尊。然教育的缺失,语言的缺乏涵养,使她不可避免地沦落至更为可悲的地步。她浑身带刺,可却不是玫瑰。虽然有时不可理喻,可是她活得真实,纵然真实的可悲。在这个充满了虚伪狡诈的社会里,她在夹缝中苦苦求着生存,变相地寻求报复。这世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纵然是感情,也总让人说不清道不明,参杂了太多的利益关系。也许只有金钱才是实在的,才能抓得住。这也是七巧最后的救命稻草。正因为金钱来之不易,是她的命,她的根,她穷其一生的幸福所得,她才会如此歇斯底里地守护它。除了钱之外,她几乎一无所有。信任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字眼。她从不相信任何人,甚至包括她自己,唯有金钱。只有钱让她有存在感,安全感,能让她抬起头来。痛苦而又屈辱的生活冰冷了她那原本温热的心,仅存绝望。对物质的强烈渴求和变相依赖,与她内心的火热情欲强烈冲突,想爱而不敢爱,想爱而不能爱,扭曲了性格,她开始了变相地报复,对这个让她变得如此可悲的社会。“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既然她得不到幸福,她也不会让别人好过,包括自己的儿女。七巧这一生,能掌控在手中的事物实在太少,除了金钱和一双儿女之外。她要死死地攥着手中的这一分分钱,决不让别人从她这里落得什么好处,同时她也要操控孩子们的命运。因为她是母亲, 她有这个权利。她何曾有过什么权力值得挥霍呢,她全然不知如何履行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因为也从未有人为她尽过什么责任。 她变相地将儿女留在自己的身边,成为自己的傀儡,最终成为又一个可悲的自己。 于是,故事仍将延续,而悲剧永无休止。他们永远都融入不了那个不属于他们的社会,纵然是尽浑身解数,仍难获平等。因为他们的地位,与命运,从一出生便已注定与这个悲剧性的时代息息相连。人的本性是自私,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而,她笔下的人心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在自己的家里,也永远有着异乡人的凄楚。 ---曹言。

红楼梦里的姑娘都掉到了张爱玲的笔下

<金锁记>是第一次看的张爱玲的小说,没想到有这么多从喜欢她的作品.感觉大观园里的人物走出来,经过社会生活的洗礼,就都成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也许就象贾宝玉说的"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一沾男人便更加的混浊不堪.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历史,到了张爱玲所在的时代,社会生活哪里有什么纯正儒家文化,都只是生活在儒家宗法阴影下的小人物罢了.互相嵌套着,互相拖拽着僵死在那种关系里.人是变态的人,社会是变态的社会.

一生疯癫,终锁自己

看完文章,心中笼罩着层层地悲哀,是那个时代在她心中烙下深深的伤痕,同时也是她自己选择这样将自己的一生牢牢锁住。她原本对爱情充满希望,有一个让自己牵肠挂肚的人。但是,不仅“心悦君兮君不知”,思慕之人却是贪于烟柳之处的人。她为了他嫁到姜家,他却未尝知晓,在已经分家七巧独自一人时,他还想着在她身上捞点钱。在面对季泽时,七巧是脆弱的,她出身卑微,丈夫残疾,姜公馆的人都看不起她,她痛心地向他诉说这自己的苦楚,换来一句“我不护卫他,谁护卫他”,她只是喃一句“我有什么地方不好”。(后面才点明七巧爱季泽,其实前面众多暗示)这段无果的爱情注定了七巧的悲剧,也一直摧残着她的精神——男人是靠不住的,他就是想来捞点钱。她疯了,认为别人都要贪她的钱,她毁了自己儿子女儿的婚姻,也毁了自己的一生。觉得七巧和鲁迅先生笔下的杨二嫂有些相似,“瘦骨脸”、泼辣、会说的嘴唇,有些蛮不讲理,一种永远局限在旧思想格局下的封建妇女的感觉。在作者的笔触下,感受到一个近乎疯执变态的女人心理,她后半生在自己爱情的梦破灭之后,牢牢的用金钱锁住了自己。读张爱玲的书总让我感觉到一种变态的畸形的人性,但是在那个时代下却又是极其合理的,甚至是说必然的,也许,人性隐藏着的也有许多黑暗的东西。

明月初照人——岁月太沉 谁不是疯人

三十年前月亮在七巧的眼中应是纯洁美好的,正如她那是还不被沾染的心。那时候她还没有来到蒋公馆,还只是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一个青春也泼辣的人儿。那时候的她有着她的街坊邻居,有着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有她的哥哥和结拜弟兄。她还是个珠圆玉润大姑娘,虽然泼辣却活泼有生气,日子过得是清贫却也是自由。她可曾想过三十年后又是怎样的物是人非,她竟变成亲手逼死儿媳妇,拆散女儿的姻缘的疯人,对,疯人。三十年的蒋公馆生活把她从一个充满朝气的女子活脱脱的逼成疯人,一个没有活着气息的疯子。她是个疯人,但她却有着一个疯人的审慎与机智。她能够两三句话能让童世舫放弃长安,让他心中中国女子的浮影泛起涟漪。面对压抑了三十年的情爱,她能够戳穿季泽。捉迷藏久了,终于季泽来找她说个明白,告诉她自己的心思,她一直找的情爱不就在眼前么?这委屈辛酸的迷宫终于到头了,仿佛一直关在黑匣子里的欲望第一次见光,可是疯人的审慎拯救了她的理智却也毁了她最后的期盼,这迷宫的出口不是她要的,面前不是康庄大道而是充满欺瞒的不归路。她要真心,哪怕只有一点点,她早已不期盼长相思长相守的爱情,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的美好夙愿早变成可笑的幻想,可是季泽却连一点点真心都不肯给她,还妄想骗走她带了一辈子枷锁换来的一点点财产,她怎么能允许,纵使她思慕了一辈子。季泽,竟是如此残忍,亲手放上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生生的逼疯了她。七巧有个女儿叫长安,长安在七巧的渲染下从一个听话乖巧的女孩变成了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行政”的人,言谈举止越来越像七巧。不知道长安是不是幸运的,毕竟人生中,有那么一小段爱情,有一个人能让她的想要为之改变,她拼命戒鸦片,想要收敛自己的性子。然而七巧却没有,没有这样一个人阻止她疯下去,没有。她以最病态的方式报复着,她不将七巧看成女儿,而看成一个与她有同样境遇的女子嫉妒着,怨恨着。得非所愿,愿非所得。三十年,她戴了整整三十年华丽的枷锁,金色的链子绕在她的心上,一圈又一圈的紧紧锁着她的情与爱。一年,又一年,原本年轻澎湃的心被勒出一道道血痕,丰盈的心变得枯萎,就如同她一天天瘦下去的身子,那翠玉的镯子依旧翠绿翠绿,却随着年岁的增长从手腕一直推到了腋下。太累了,金色的枷锁太重了,压垮了她的身子,逼疯了她的神经。有人说,每一个疯人,心中都有另外一个国度。在七巧的国度里,定是她当时青春泼辣时活在的民间闾巷,没有等级制度压迫,没有荣获富贵的枷锁,不会撕破了脸去讨妯娌间施舍般的友好,更不会被一个小小的丫鬟白眼只是一辈子,在柴米油盐中过着清平的日子,换的一个男子的真心,享受她一辈子不曾尝过的情爱。<岁月太沉 你我何尝不是疯人>

浅析《金锁记》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对这个传奇的女子充满了好奇,带着这份好奇读完了她的一个名篇《金锁记》,以下谈谈我对该作品的理解。首先,我认为这篇小说有几个出彩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1.物象的运用:月亮(六次出现)“月亮”这一物象,是张爱玲所特别偏爱的,她的很多小说都用到了这一物象,那么月亮是凭借什么得到张爱玲的偏爱呢?月亮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笔下最多的是代表一种思念家乡的忧伤情怀。在这里,也同样带有着悲剧、凄凉的色彩。再者,小说开篇和结尾都谈到月亮——“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首尾呼应,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延续。2.七巧的出场效果: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这里,七巧的出场方式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另一个名著里一个人物的出场,即《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老练、圆滑的人物形象,这也暗示着这里的七巧也将有着相同的性格特征,回首再看作者对她出场的描写: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血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在这段描写里我看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小脚女人,她的尖酸刻薄的唇,她的圆滑敏锐的眼,她就这样半倚靠着门栏,整个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她以后的悲剧命运做了铺垫。3.人性的扭曲以及金钱对人的诱惑七巧,封建统治的牺牲者,沦为金钱的奴隶。当一个人不断失去的时候,唯一能做的是用尽全力抓住自己认为最现实的东西。对七巧来说,曾今的幸福生活不再,自己男人身体的缺陷直接导致的家庭地位低下,现实婚姻的不幸,这一切的一切摧残了七巧的身心,她的心灵变得扭曲,于是她刻薄、冷漠、嗜钱如命,她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把枷锁,金钱的枷锁。这把枷锁使得她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并且在这样一个“被吃”、“自吃”的过程中,她也学会了“吃人”,她把自己的悲剧强加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害死了媳妇,造就了下一个七巧。4.人物悲剧形象的美学体现我这里简要讲述悲剧的三种体现类型,一是无意识的悲剧,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二是有意识的悲剧,如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心经》;三是人性欲望扩张导致的悲剧,本片七巧对情、金钱的欲望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因素。张爱玲对人性的揭露,对女人的了解等等,都是张爱玲对生活的理解,读金锁记,更想读懂张爱玲。

阴冷曹七巧、阴冷张爱

读《金锁记》,读着张爱笔下的曹七巧。无法想象第一次掉入爱情漩涡的女人是如何写下这篇小说。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淡淡 单单凭文字是没有办法去解读曹七巧的病态心理的。可能我觉得病态,和她同年代的人还以为不过如此。曹七巧的最是一把刀、张爱的文字是一把刀、封建社会是一把刀。。。

我读过的张爱玲

着实说,读《金锁记》是因为自卑,觉得没读过张爱玲很丢脸,所以大一时在宿舍补课读的。后来我一想,他们都读过张爱玲,但是我也读过他们没读过的书啊,肯定有。于是又自信膨胀。话说这个小说,我觉得委实一般般。可能我对女人写的东西天生就不怎么敏感吧…包括我喜欢的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在文字方面,我也没什么要夸奖的。张爱玲的小说,文字有灵气,可惜脉络无灵气。比起我所崇拜的《撒旦起舞》的疯狂写作脉络,松花江和松花蛋啊!当然,个人见解问题。也有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如子舒同学。

具有某些恐怖小说潜质

最喜欢的张爱玲的一篇小说之一,全文中对于七巧的描写,我觉得一开始都是层层的铺垫,描写,一直到童世舫的来临: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对,毛骨悚然,再也寻不出比这个更好的词来了。具有某些恐怖小说的绝佳潜质。

令人沉痛的枷锁

看张爱玲的文,都有种压抑的气氛,这本书里尤为沉重,在一个男权社会,女人的很多要求都被压抑,而这部书里的女主人公被压抑的却是女性最为追求的情欲,她被生活折磨,她也折磨别人,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但她改变不了,对自己的人生她没有所有权。

疯子的偏执

曹七巧像是一个疯子,且有着疯狂的偏执。她是不幸,但又让人心生烦恨。这样的一个女人,这样的一副性格,注定了是一个悲剧的一生。但是她超出常人的偏执不仅毁灭了她的人生,也顺便毁灭了她的儿女,哥嫂。有时也感叹她的爱恨情仇,但却也为那个时代和观念悲哀。她父母因为金钱把她送入一个悲剧的婚姻,最终也是金钱把她和她的子女带进坟墓。

生活中的现实挣扎

了解张爱玲是从看电视剧《半生缘》开始的,分分离离、爱恨、生死,在这位女作家的笔下竟安排地如此精巧、扣人心弦。可电视剧终不及小说的,光是她对景色的描写,或称作素描吧,便能令人体悟到她所想渲染的情感。以及她笔下对每一件衣服的精致称呼,也能使人感触颇多。  这个女人的身世我太喜欢了,上海出生,香港成长,国外常住,有封建正统古典思想文化的教育,也有西方艺术情感的熏陶。这个女人的名字我太喜欢了,带点儿俗,却吸引着旁人去了解名字背后的故事,如陈旧而迷糊的屏风,绣着一只掉色的蝴蝶。这个女人的照片我也是喜欢的,弯而下垂的眉,巧巧的鼻,金色耳环,可谈不上什么美人。一眼望去,没有江南女子的纯情,没有洋姑娘的撩人,只有带着自信的矜持。俗气却带有智慧的女人便是如此吧,尽管我不喜欢这样的女友,这样的老婆。  好像张爱玲的小说多半是世俗气的,无非就是关于钱,关于地位,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这样的故事真实而乏味,张的高明之处便是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身上点上一颗红或黑的痣,添上一串新或旧的项链,加上一个美丽或是凄凉的手势......总有地方能将你的心狠狠地揪一把。有时她还嫌不够,盯着一处细小的景致,尽兴地描述,似一个放大镜、显微镜,让快乐、痛苦活活地爬上你的心头。活在当下,对未来的期待多了,就变质了。当时不能理解,现在也未必能理解。生活真能摧残所有的美好吗?还是生活还原了世间一切的本质——平淡。

完不了

合上书,脑子里还能听见最后那三个字,完不了。。。仿佛有声音在低吟,带着历史的厚重。黄金的枷锁带了三十年,扭曲的人性摧毁了自己也摧毁了子女的一生。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完不了。

黄金之枷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中国人向来不写自由,像《勇敢的心》这样纯粹歌颂自由的作品几乎是没有的,但智慧的作家们却将不自由写得淋漓尽致,如果美国人看得懂这些作品,必定会感到触目惊心,更会珍惜宝贵的自由。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自由之作甚至是超越美国的。但可惜,这种隐晦的作品却难以激起普通人的共鸣,很多人只庆幸自己未历那样的惨事或触景生情哀叹自己的遭遇。差一点的幸灾乐祸,把悲剧当作戏剧看,好一点的亦不过对戏中人饱含同情,却甚少人懂得作品之深意,令人扼腕!

金钱 欲望 扭曲

那个女人被生活所迫。。从一个正常的女人到后来的人格扭曲。。。。可悲,可怜啊。。。无奈。。。。金钱的诱惑,金钱的枷锁。。。锁住了她的一生。。。。也毁了她子女一代人的生活。。。可怕的 金 。 锁 。锁住了一切。。。。

所谓“金锁”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看前没看简介,但真是短文的精髓。某某某(我忘了。。)说《金锁记》是中国古今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看似盲目推崇也有一定道理。我看来,张爱玲确实很厉害,她可以三言两语刻画出一个人的心理矛盾——许多人的内心独白;她可以三言两语描绘出一个的人生——许多人重复无奈的人生。之前以为金锁是某个女一号的什物,一对有情人的信物,但通篇看完不着一个“金锁”,现在想来原是七巧“黄金的枷”,人生的锁。七巧被锁着,方鸿渐也被锁着。张的文字,轮廓清楚的事,自然而又恍惚的时空变移,娓娓道来,小心翼翼,但是不絮絮叨叨,该有的情节详详细细,不该有的一句没有,不多一句不少一句。篇幅小,内容大。《多少恨》和《金锁记》,都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时代女子悲惨的命运;《红玫瑰和白玫瑰》又是男女情爱,欲火情海,看不下去。张的字虽然少,但也容易腻。太阴的文字,现在不看了。恐怕再也不会看了。

刀子嘴石头心

“你那新嫂子嘴唇切切倒有两大碟子” 七巧对她儿媳说。从七巧嫁到姜家开始就开始了悲剧。七巧这个名字是乖巧灵气,她年轻的时候也是对爱情有很多期盼和幻想的,有副好皮相,上街买菜去多看得几眼肉店的朝禄,她哥哥的洁白兄弟,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十八九岁的姑娘曾经对身边的男性都有过可爱的幻想。嫁到姜家,生性开朗的她曾经想要和身边的姑嫂搞好关系,但是总是话不投机,别人总有利于自身的想法,想在这封建宅邸给自己建造容身之地没有那么容易,再加上自己嫁的是个残疾丈夫,几番挫折下来七巧逐渐心态扭曲了。老太太和她丈夫死后便是心态扭曲的逐渐表露。从前暧昧过的三少爷也是来图自己的钱,找儿子女儿的亲事也都是图自己那几亩地,图自己家族的名气,哥嫂来探望也是要她家的钱。唆使女儿吸鸦片,破罐子破摔,抱怨自己的可怜,不是真心想让女儿过上好生活,只是不停的发疯,故意拆散女儿的婚事,让自己的女儿最后变成老姑娘。逼着儿子和她彻夜聊儿媳的私事,成为她第二天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最后也逼死了儿媳妇。她从来不觉得她自己有错,错的都是别人,却不能说她没有想过改变这样的生活,只是做的努力太少,最后被封建思想吞噬,带上了枷锁。”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的人生自己没有好过,也不让她身边的人好过。“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一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一个疯人给人的感觉大概都是这样。作者的对七巧的描写非常到位,七巧的每一句对白像一片刀片,刺到心里,让别人讨厌她,也可怜她。她是可怜又可恨的,跟着她的人都会不幸。“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悲剧还在不断上演。

我像落花随着流水

这是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作品。之前也听说过《倾城之恋》。不知道是不是名字太过于响亮,所以《倾》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荡气回肠又充满沧桑,其实看了才知道,典型的小言情,没有意思,没有触动。看《金锁记》的时候,好像是在语言学还是高级英语的课堂上。耳朵上塞着耳机,90分钟的课堂,一气呵成看完了作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章的结尾,七巧回忆自己的一生,曾经也是有过男人喜欢她的。可是现在,她看着自己皮包骨的胳膊,带着一圈一圈的金镯子,想着自己的儿子女儿都恨毒了她。而恰巧,我的耳机里播放的歌曲是堂娜的《落花流水》。“我像落花随着流水,随着流水飘向人海,人海茫茫不知身何在,总觉得缺少一份爱。” 配合着轻轻的沧桑的音乐和流水声,狠狠地敲打了一下我的小心房。不知道算不算矫情,顿时完全领悟理解了张爱玲式的沧桑。

枷锁

喜欢张爱玲对着装、动态、表情、场景等细腻的描绘,让你感到身临其境。沉重的黄金枷锁让一个曾有幻想有憧憬的女人变的疯狂,自私。内心不想让人巧不起,而用言辞诋毁讽刺别人,说是无心却是一种发泄。我不仅感慨被金钱禁锢的人是否都会变成如此这般。。。但又一想,如果她当时没有被骗入姜家伺候二爷,那她是否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不被人看低,也不会为了钱压抑着生活,更不会把自己的子女推向火坑,这一切都是谁造的孽。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多么艰难。

谁能批判别人是与非

  可是生活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在那样的社会中,哪来的选择?在家从父,父死从兄,选择的时候以为会有盼头,还相信美好,就如她的嫂子说,就是刚嫁过来的时候也不是这样的。生活的残酷磨尽了本来不多的幻想与期望,除却选择如木偶人般的被扯线生活,就是穷尽手段的比那些人更加的恶毒。只是不想后来一切就成了惯性,一发不可收拾;那里还想起曾经的期盼与心动。再忆起那些感性的事情,却已经是在临死的一刻。这样的回忆,既是对自身的缅怀感慨,亦是自我的救赎。

时代的产物,还是

记得是在课本上读的,上课时也在看。因为是看了电视剧,觉得还行,但当时却不知是张的作品,只是被人物多踹的命运及气质所吸引。看了文字后,原来与拍出来的如此不同。主人公性格上的凛冽更加肆意,自身的短处自然是有,可外环境呢,是彼时的境状让原本单纯的她,堕落了,自私了,无耻了,甚至变态了。。

这是一次让人绝望的故事....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过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命。她知道她的儿女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七巧年青的时候也爱过,为了爱、为了能看到季泽而来到了姜家,嫁给了痨病的丈夫,从此变被金锁牢牢的锁在了深宅大院,锁在了阳光找不到的阴影里面。婆婆丈夫是罩住七巧的阴影,婆婆丈夫死后七巧又成了儿子女儿媳妇的阴影,让身边的人都见不到阳光。女儿喜欢学校的生活,但是七巧的无理取闹让她羞于面对同学而只能退学,年近三十终于找到了“最初也是最后的爱”,却依旧因为七巧的疯言疯语而放弃。媳妇承受不了这样的重压死掉,儿子姨太太也在生下孩子一年后吞食生鸦片自杀——书中没有多交代姨太太自杀的原因,但是毋庸置疑,肯定也是这个家庭阴影将其活活压死。“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很流行的苦情戏——好媳妇碰上恶婆婆,故事无非是善良的媳妇追求真爱而加入豪门却受到了有恋子情节的婆婆的各种摧残,其中再夹杂各种恩怨情仇,阴谋陷害,媳妇守住了自己的善良,故事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的——恶婆婆受到好媳妇真爱的感化,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金锁记不然,就和结尾说的一样“完不了”,假使长安也结婚生子,势必长安会变成七巧——被黄金的枷锁住,然后用枷角一次次劈死身边的人。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故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他的眼里永远透着三分不耐烦,丢下那句“请个医生来看看”后竟自扬长而去;她倏地掉转身,慌忙且跌跌绊绊地跑上楼,只为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她告诉自己,虽然隔了十年,人还是那个人呵!她恨他,但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也许真的就如长安所说,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自己早早结束了它。

月亮之下无新鲜事

张爱玲不爱写景,却似乎钟爱月亮,而《金锁记》是我看过张爱玲的小说里,写月亮最多的一篇。月亮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了人物命运的始终,同时张爱玲笔下对月亮的描写,更强化了小说悲凉、阴森的氛围。不管是三十年前的月亮还是三十年后的月亮,这阴晴圆缺的泛着清冷光晕的意象之下,并无新鲜的故事,人们都说从未见过七巧这等不人不鬼的怪物,而我不这么想,其实这世上的有太多曹七巧,这世上有很多曾经年轻而满怀希望的人。三十年前的曹七巧大概是珠圆玉润又青春泼辣的人,那时她还是麻油铺子老板的女儿,日子清贫却自由,生命的气息满满溢出来,街头卖肉的屠夫、商店里的小贩看到她的美,发了呆。正值生命中灿烂的年华,曹七巧也是寻常女子,心里自然会对爱情、婚姻充满美好的憧憬,谁知道被哥哥嫂子卖给了姜家,做了残疾人的老婆,等级观念统治下的社会又瞧不起七巧的出身,她是下等人,姜家上下轻视她,连丫鬟也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完美的家庭梦想碎了一地,曹七巧的生命困在了婚姻的围城里,渐渐变得扭曲。这世上如同七巧一般被命运捉弄的人数不胜数,这不新鲜。这世上有很多遇到苦难无能为力的人。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从改变的苦难,注定一生的苦难。对于曹七巧而言,她残疾的丈夫只能给她残缺的婚姻生活,她最基本的人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傅雷在评析《金锁记》时明确将这定义为对“情欲”的需求。二小姐云泽说过:“她一开口就是满腹牢骚。”曹七巧苦闷情绪的唯一出口大概就是到处诉说她的不幸。纵观现代人的生活,保持沉默已经算是一种美德,怨声载道无处不见,人们总是不停地抱怨着自己的遭遇,似乎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就是自己,曹七巧也是这样。这世上有很多想复仇雪恨的人。面对不公的待遇和悲凉的人生,曹七巧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报复的机会。当她终于从姜家财产中分得了一杯羹时,这个时机似乎到来了。她带着长白长生两个孩子搬出了姜家,本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就算是报复了曾经屈辱的过往,可当她颤颤巍巍跑到窗台远远望着姜二爷远去的背影时,她才意识到爱情才是她人生最大的缺失,也是她始终求不得的幸福。而此时大半辈子过去了,她老了,心也终于死了,她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疯子,将自己的仇恨肆无忌惮地挥洒,甚至不惜殃及自己的亲身儿女。这个女人挑拨儿子和大儿媳妇的关系,害小儿媳妇抽生鸦片命丧黄泉,又亲手断送了女儿最初也是最后的爱,当她对童世舫说:“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的时候,我为这个女人心底挤压的怨仇和她无往不至的报复而战栗,她已然丧失了最根本的人性。虽然读来令人震惊,但张爱玲在此处不过是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报复心理无限地扩大化了,她将这种压抑和扭曲的人性在曹七巧身上作了极端的刻画。正是因为曹七巧这般的人太多,人生的苦难太多,人性的弱点太多,所以不管月亮升起落下多少年,还是有人虐待小动物,有人虐待儿童,有人冲进学校见人就杀……某人不知受到什么挫败报复社会的故事虽然新鲜不再,却也还乐此不疲地于俗世上演,一代又一代,没完没了,我们愤怒,我们却只能无奈叹息,因为好像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曹七巧的影子。

金锁记,唯美的名字,苍凉的情节,悲惨的结局

主人公曹七巧,注定是一个影子,一个现实的真实影子。你看,连名字都取得超级平凡:七巧。记得《倾城之恋》中有一句话: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姑且不谈七巧为何如此命运,但她后半生的形象是毋庸置疑的:满腹牢骚、满口脏话、小人心肠、刻薄。最后,周围的人,死得死,半死的也不是个人样。七巧,她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了追求目标:寄爱情于一个花心的三爷,可能曾经彼此真有过心动;寄荣华富贵于钱财,寄钱财于家产。而当两者都不可得时,便自认为是一种莫大的牺牲。积极的人,或许会及时调整目标,但她注定不是那个积极的人(那样的年代那样的角色),于是,她怨天尤人怨声载道,扭曲了自己烦恼了周围人也祸害了所有至亲。自己读完后的感受:确定目标很重要,否则,轻则扭曲生活,重则丑化自己于无形之中,深刻地彻底地久远地....张把生活解读地如此凄凉凉,把现实描述地如此冷冰冰,把人性剖析地如此难逃物欲和情欲,甚是不解。她为何总爱揭开各种面纱,朦胧美不也是一种美么?为何不糊涂地快乐活着呢...怀着好奇与不解,查了些关于她的资料。在豆瓣上,发现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挺客观。特此引用推荐:张爱玲的大老实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52445/或许,是我真的不懂张,不懂她生活的年代,更不懂她的心境。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不用去纠结这些细节。我们只需从她的作品中,平静地寻找共鸣点。她的笔锋常常直指人性的阴暗面,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大胆,她的直率,才敢有如此角度。有人说,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信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女子。

被岁月腌干了的人

高中时班上许多同学都很迷张爱玲,出于跟风我也开始读起了她的小说,从《倾城之恋》到《金锁记》,再到后来因为李安而搬上荧幕的《色,戒》。然而零零星星拉杂读来,却无甚感触,除了她细腻独到的笔法外,别无所获。只是记忆中隐隐留下一股被风干了的盐腥味儿。重读《金锁记》,是为了准备考试。感触竟与从前大有不同,自觉大学一年并无什么鲜明的经历,然而人的内心却不知是成熟了还是沧桑了,我开始微微觉到被她的文字刺痛的感觉,越来越无法再游离于她的故事之外了。真不知是该庆幸还是遗憾。人生真是捉弄人,有些感触不是当时当地却是时过境迁之后才有的。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明白,读小说其实就是读自己。故事背景的色彩是老上海的灰白,孤零零白惨惨的街灯旁,一幢外强中干的姜家大宅似一个庞然怪物沉寂着,翻腾着,在时代的反复无常和人情的深浅冷暖之中。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对曹七巧从怜悯到厌恶再到憎恨。在她故意对女儿的男友说完那句“她再抽两筒就下来”时,恨已升至顶峰。无论此生尝过再多的辛酸苦辣,无论曾暗暗地算计报复过多少人,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居然可以到如此歹毒刻薄的地步,曹七巧已然没了人性。此时的她,眼里心里只有自己用青春用血泪甚至用生命换来的姜家遗产,她更是早已没有自己的了。她可以因为不愿患肺痨的儿媳享受到过多照顾而“自己一赌气便也病了”,也可以只因一时兴致而不顾死活地强迫已经十三岁的女儿缠足,甚至可以没有一点母性地让二十四岁的女儿抽鸦片,她做得出。她彻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被腌干了的人,“她摸索着脘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如果能想象出她此刻的脸,胸口必定鼓荡着一种被腥味呛得上吐下泻的难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曾经是多么地温润,多么地无辜,“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她曾做过的梦,曾有过的渴望,是多么真切地证明着她是一个女人!分家之后,三爷季泽来找她时说的那番“甜言蜜语”(尽管他别有企图),她又有着怎样的短暂的快慰,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那样,将一切花言巧语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接收,她暗暗思忖,“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然而仅仅一个转念,“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就让曹七巧登时醒悟,处处戒备。可她又无不可怜地责怪自己为何不迟些发现真相,“即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跟真的差不多罢?”这才真真切切是一个女人,只有女人才会这样傻。犀利如张爱玲,也还是逃不过爱情的藩篱,在胡兰成面前甘愿做个傻女人。“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无疑是曹七巧的回望,亦是张爱玲的回望。岁月如风,再姣好的荣华也有被风干的一天。但是我们还是得继续走下去,走过相同的苦辣心酸、悲欣交集,走向下一个凄凉的回望。

爱情只于自己有关

爱情只于自己有关,只于自己的心有关,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硬生生的给它附加了那么多的条件,我知道我爱你,我能和你在一起,这就够了,不需要去管将来会是怎样,不要考虑那么多的自己--不过,谁能做到呢,反正我不能,或许,最爱的还是自己。就连要爱情,也是为了爱自己吧。

自愿戴上的黄金枷锁——金锁记

读《金锁记》是我读过的最心酸的爱情故事,从头到尾,没有显露出太多的感情,也没有什么过于曲折的情节。我曾经想过——可能看小说与爱情一样是分境界的,有人说爱情分五个境界,第一个当属杜丽娘,情绪含微不露而纪念终生,第二个则是宝、黛,无衾枕之缘而情谊往来,第三个呢,便是有衾枕之欢却爱之寥寥,余下的则为下等的了。那么小说是否也是如此?看时一本书,一杯咖啡,一缕阳光,看尽心中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等到很多年之后提起仍然能回忆起当时的美好,或淡然或略有阴霾,因为那本书已经和青春挂上钩了——以此为上等,或者是有一种随便翻翻看看的快餐小说,读后什么感觉都没有,仅当消磨时间或者浪费时间之用——当然是下等了。我们的闲话说的太多,这回转入正题。有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或许是因为它太压抑,也不喜欢曹七巧这个人,但我们必须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这就是这种丝丝缕缕、想罢而又不能休的哀怨与凄凉,铸就了整个故事的调。曹七巧经历了整个家族的荼毒之后,可恨的就在于——她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也成了施虐者,这种心理不少见也固然可以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往往经历过家庭暴力的性格扭曲的孩子长大后同样拥有着施虐感,他们可能会对小猫小狗或自己的孩子实行同样的暴力。而曹七巧的情况是复杂的多,如果只是肉体上的折磨的话不会有如此的悲剧,曹七巧在常年的压抑当中过活,而她本性偏偏又是一个多情的人,也就是说,她欣赏,或者仰慕和渴望许多人爱慕她,她把这当成一种享受。她的哥哥因为金钱将她的一生断送,我想她是恨着钱的,恨着但是不得不需要。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瞧不起任何东西,但是你不能瞧不起钱。曹七巧知道,没有了钱,而她的丈夫偏偏又是那指不上的——她这孤儿寡母可又怎么办!她自卑(因为整个家族每一个人都瞧不起她的出身),而又无法再挣钱(当时的环境不允许),所以她就把钱当成了全部,唯钱是图。她是自己把黄金的枷锁套上的——可仅仅只有黄金吗?黄金枷锁中有组成,有环境,当时那种腐朽的、腐烂的、抑制人性的环境,而将这样的女子排挤到狭窄的地方,重新塑造了她的性情;有人们的眼光,书里曾说【她知道他们都恨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可她却甘愿让人恨——她把这种事情看成她痛痛快快的复仇。因此曹七巧的错在于她不知道自己是错的,她的恨在于她不知该恨谁。她疯狂地吸食鸦片,说不定也只是给她找一个迷醉的机会,就跟现在的人们说【借酒浇愁】是一样的。整个《金锁记》无外乎就是悲剧,曹七巧的悲剧,她一双儿女的悲剧,大家族的悲剧,整个社会的悲剧。张爱玲描写曹七巧实际上就是在描写整个偌大的悲剧、【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锋利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可是这种报仇能让人们拍手叫好吗?能让曹七巧感到痛快吗?她自愿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因为金钱断送了她的一生,她也自愿带上了黄金的枷锁,用黄金向这社会施以短暂的怒火,但这充其量也只是莫洛托夫。假使曹七巧能看透就好了——只是世间有几人能看透?人有了七情六欲也有了欢乐烦恼,岂是说断就断的?张爱玲用一双冷眼看透了世间男女的爱恋,这可以从她的小说中窥探出几分,可她自己也终究葬送在一个叫胡兰成身上。她看透别人的爱情,却没有看透自己的爱情。这让我想起了《步步惊心》里的若曦,她明白了所有人的结局,可是,她自己的结局却是一个变数。有人说张爱玲的一生就好比烟花,比烟花更绚烂,但只能绽放一瞬,转眼泯灭,也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经过极繁华之后的极寂寞。要我说张爱玲是樱花,她如一树樱花,美得让人迷乱,怒放时绝代芳华,而她的坠落同样美得心醉。也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在最后回归沃土,再不回首。

金锁记的书评

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太安逸的环境,生存不下去,太悲惨的环境亦生存不下去,其实不管是那种环境。都应该坚持一颗自己的心,可是这颗自己的心又似乎太难把握,多少次,我们受情绪的波动而哭泣、大笑。不论是大悲还是大喜之后,人都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七巧就是,和三十年的残疾丈夫一起生活,也许并不是他悲惨生活的导火索,而极度的不平衡,使他在金钱中寻找价值,就这样,一个深渊到另一个深渊,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一旦付出了,便再也放不下,似乎忘记了,这世界很多东西本来就不是自己的,钱财也好,感情也罢。何必看的太重,看的太死,伤了自己的同时亦伤了别人。

曹七巧和她身边的那些女人

曹七巧用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剃刀般四面割着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刀口噬血,有人成刀下亡魂。1. 曹七巧的小姑:姜云泽。姜云泽是姜家最小的女儿,本是一个撮尖了嘴逗芙蓉鸟的小家碧玉。曹七巧见她活泼漂亮,看不得了,平白无故地造了一堆谣言。时代变了,现在的女孩子,女大不中留了,急着想嫁人了。原以为姜云泽像是吹着整个姜家的一阵清风。然而,被曹七巧的刀片嘴一割,即伛偻着身子,捧着脸哭了起来。张爱玲以玳珍之口说了句,云妹妹将来嫁了过去,叫人家怎么瞧得起她?她这一辈子还要做人呢!姜云泽到底还是挣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枷锁。2. 曹七巧的妯娌:玳珍和兰仙。这俩一大一小妯娌,圆滑世故,深知曹七巧的为人和地位。无论曹七巧说什么,她们或是圆滑应对,或是置之不理。不管曹七巧如何尖酸刻薄,她们仍然活得自由自在。她们俩即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孕育下来的产物。适者生存,万年不变。3.曹七巧的媳妇:芝寿和绢姑娘。芝寿过门没多久,曹七巧不但和她挣儿子,而且公开大谈儿子媳妇的闺房之事。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不像个婆婆。芝寿被她那扁扁的、像剃刀片一样喉咙刮得全身疼。哭不是,不哭又不是,没处抗议。芝寿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曹七巧变本加厉,变态指责芝寿的同时,让儿子纳了二房绢姑娘。芝寿停止了抗议,她的头向右一歪,滚到枕头外面去,挨了半个月死了。绢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不到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她们俩是典型的无法反抗封建教条的悲剧。4.曹七巧的女儿:长安。长安生了痢疾,曹七巧不替她延医服药,只劝她抽两筒鸦片。曹七巧变态地妒忌她的女儿:姑娘急着要嫁,腥的臭的往家里拉,叫我也没法子。长安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曹七巧了。长安到了近三十,好不容易遇见了一位如意的。曹七巧疯子般把自己的女儿说成抽大烟的。她是这段畸形母女关系下的牺牲品。5.曹七巧。曹七巧原是年轻漂亮的,充满了热情的人,最后变成了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的疯子。她整天对着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肉体。她压抑情欲、泯灭人性、生活扭曲。姜公馆里谁都可以轻视她,瞧不起她,连个丫头也敢对她冷嘲热讽,她用青春并没有换到该有的尊严。她变得冷酷,变得尖酸刻薄,变得扭曲。她“恋子”,要儿子整夜陪着自己抽大烟土,以探听儿子与媳妇的房事为乐,逼得儿媳妇独守空房,最终自杀。她“妒女”,自己没有得到幸福,连自己的女儿也别想得到,设计折杀女儿与男友的爱情。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虎毒尚不食子,曹七巧却以畸形的扭曲扼杀身边最亲的人。姜云泽、玳珍和兰仙、芝寿和绢姑娘、长安都是不彻底的人,只有曹七巧才是一个彻底的人。搜索:徐心渔,关注我的公众号(ID:NiceXuxinyu ),左手文艺,右手职场。

七巧和我

当我再次认真地注目这个女人的时候,我发觉自己和她是多么相似,曹七巧。也许她一开始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乖张、粗俗让人看不上眼,但在那个寻常的早晨,她一一向着大嫂玳珍、三妹云泽和新进门的三嫂调笑打趣的时候,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我自己。曾经也像个小丑一般轮流在众人身边兜兜转转,想着无数新鲜而粗俗的玩笑,以逗笑别人作为自己得到认可、得以融入的标志,作为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原来那段日子还能被这样解读,我们身在不同的时间,却仿佛时空穿越、极具默契的两相对照一样。我还记得,那些老掉牙的日子,只是把它们当作是如今的我重要的成因,一遍遍地想过,从没有写下来过。我明白那种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焦虑,那些没有食欲到只想终日以泪洗面的日子,不得不使我改变自己,不得不使我和她一样对自己做一些变态的调节,如果那样的调节可以使我融入的话。那时候哪有什么自我意识,其实也不懂什么自我追求,只是现在想来要是当初有一点自我认同或坚持,也不至落得这个地步。当时的牢可能是自己给自己的,可能是成长环境的懈怠,但七巧的牢笼,却是她的亲人和整个伦理制度带来的,是这个时代造成的。我明白和众人相似的、顺遂的样子仍然无法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始终会有层淡淡的薄膜存在,为了被得到承认乃至重视以及那份被认为与众不同的虚荣,或许和她更为好强的原因有些不一样。在我眼里,她深深知道众人对她的议论和鄙夷,甚而故作此状来与此抗争,反其道而行来掌握主动权,但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对它们的在意、恐惧和孤立无援。我们采取的故作乖张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我才在三小姐甩开她的手后她说了那一句“三小姐脾气可够大的”后心里对七巧产生了一种无限的心疼,好像自己辛辛苦苦穿上了很笨重的铠甲或服饰后想着可以供人取乐,但别人还是不领情地叫我滚开一样尴尬、手足无措,瞬间被打回无所适从的地步一般。虽然我不介意拿自己和其相比,但这种回顾仿佛咀嚼去年的烂菜,不想吐苦水也不想分析过去的自己。虽然还有几处与其相似,如她对恋爱中的女儿冷嘲热讽、讽刺其对男人的饥渴等话或是临死前仍在回想少女时期那段真正活着的时候。

《金锁记》:旧式女子在种种压抑下破碎灵魂最惊心动魄的表达

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最喜欢的一篇是《金锁记》,其次是《心经》。七巧。“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觉得她是一个缺少爱的人。在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她唯一能抓住的只有金钱。她没有爱,亦剥夺了别人爱的权利。怎么说呢。对她的感情,随着小说的铺陈经历了同情道厌恶,再由厌恶转回怜悯的起伏。她在姜家没有地位,在娘家也没有地位。在季泽心里,她也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爱着他的寻常女子。在她巧妙地断了童世舫对长安的念头后,我在想她是在嫉妒长安可以被爱吗。对她的心疼,只有两个瞬间:她在多年后,依然记得季泽当初半开玩笑的小动作。这是唯一一次关乎温存的记忆;她跌跌撞撞地跑上阁楼,只为了最后看他一眼:“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跄跄,不住的撞到那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尽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它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吗?归根究底,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是她此生唯一值得留恋的东西。她也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纠结又缠绵

人性的扭曲,表面的憎恨,内心深处积淀着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交织在一个大家族和两代人之间,徘徊在仇恨与爱恋两端。同情七巧的感情坎坷,同时又憎恨她那种对他人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正是这样爱恨的纠结与缠绵,牢牢的“锁”住读者的心!

这是一次让人绝望的故事....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过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命。她知道她的儿女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七巧年青的时候也爱过,为了爱、为了能看到季泽而来到了姜家,嫁给了痨病的丈夫,从此变被金锁牢牢的锁在了深宅大院,锁在了阳光找不到的阴影里面。婆婆丈夫是罩住七巧的阴影,婆婆丈夫死后七巧又成了儿子女儿媳妇的阴影,让身边的人都见不到阳光。女儿喜欢学校的生活,但是七巧的无理取闹让她羞于面对同学而只能退学,年近三十终于找到了“最初也是最后的爱”,却依旧因为七巧的疯言疯语而放弃。媳妇承受不了这样的重压死掉,儿子姨太太也在生下孩子一年后吞食生鸦片自杀——书中没有多交代姨太太自杀的原因,但是毋庸置疑,肯定也是这个家庭阴影将其活活压死。“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很流行的苦情戏——好媳妇碰上恶婆婆,故事无非是善良的媳妇追求真爱而加入豪门却受到了有恋子情节的婆婆的各种摧残,其中再夹杂各种恩怨情仇,阴谋陷害,媳妇守住了自己的善良,故事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的——恶婆婆受到好媳妇真爱的感化,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金锁记不然,就和结尾说的一样“完不了”,假使长安也结婚生子,势必长安会变成七巧——被黄金的枷锁住,然后用枷角一次次劈死身边的人。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故事...

没有转弯的忧伤

读她的书,看那些或嗔或笑的主人公们,像是些小小的木偶人儿,由她的文字牵动着命运。开始对那个牙尖嘴利的刻薄七巧很是鄙视,可是越到后来,越是觉得悲伤,也许她,也是可怜的吧……“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她也有过天真烂漫的年纪,那时候,“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可是,可怕的命运让她像个疯子一样诅咒世界,也被世界诅咒了三十年……像是古代日本武士说的:杀人的不是我,是政治……虽然都有些“杀你的不是我,是兵器”推卸责任的嫌疑,但其中深深的无奈也可赢得一些叹息。她,也是被命运被旧社会摆弄的人啊……读张爱玲的小说,尤其是这部《金锁记》,总是下意识地盼望着她在下一章下一段,笔锋一转,出现个重要人物,改变主人公的命运,让结局变成俗气却让人心安的“从此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她始终都没有如我所愿,结局竟然是“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下,便让我彻底绝望了……暗暗埋怨:爱玲还真的是一个狠心肠的女子,牵着木偶演这么一出戏,然后又笑着跟你说,只不过是场戏罢了。读到中间的时候有点分心,因为总是觉得她的描写,甚至是人物的语言和红楼梦出奇的相似。也罢,如她云,何尝不只是一场戏。

渴望爱情而不得

《金锁记》的曹七巧,人们习惯称之为戴着黄金枷锁的女人。确实,在黄金欲得刺激下,她不断的迷失自己,在黄金的枷锁下她失去太多,譬如青春、譬如爱情,所以她也不让别人快乐,折磨自己的儿女,把他们统统劈杀在这黄金的枷锁之下。曹七巧,原本是麻油铺店老板的女儿,一个小家碧玉嫁给了官宦人家的二公子,不过却是个患骨痨的残疾人。一个是自己身份的低微,再加上丈夫的无能,让七巧在姜家根本没有地位,她唯一盼望的是丈夫去世后分得一笔钱。在这里,七巧首先就给自己编制了一个黄金的牢笼。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七巧是一位年轻的、正常的女性,她也渴望爱情、渴望正常的性,然而这一切都是她的残疾人丈夫所不能满足的。书中有个细节写得很深动,“有时她也上街买菜,蓝夏布衫裤,镜面乌绫镶滚。隔着密密层层的一排吊着猪肉的铜勾,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背上,无数的空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朝禄从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一抛,一阵温风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的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曾经和卖猪肉的朝禄打情骂俏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或许七巧在想,朝禄虽然不能给她这种奢华的生活,但是他好歹是个活生生的人,但是现在她只能面对那毫无生命的肉,溺死在一种没有生命的生活之中。她知道,唯一能抓住的就是属于自己的财富。此刻,七巧已开始一步步陷入黄金的枷锁之中。也正是因为这枷锁的存在,她只能低声抱怨:“我就不懂,我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一个渴望爱情的女子说出这样的话,该是多么的苦,捉迷藏似的调情,却终不可能有结果,她是他二嫂,他是她小叔,更何况她还要紧紧抓住属于自己的财富。十年后的相遇,季泽那一声:“二嫂……七巧!”,那隐藏了十年的爱的倾诉,让七巧“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对,原来还有今天,那些爱情的甜蜜泡泡载着七巧的喜悦到处乱窜。然而,当得知季泽不过是为了图谋她的财产,七巧“突然把脸一沉,跳起身来,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头上滴溜溜掷过去,季泽向左偏了一偏,那团扇敲在他肩膀上,打翻了玻璃杯,酸梅汤淋淋漓漓溅了他一身”,就这样她打破了那仅有的爱情希望。然而“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为了黄金,七巧失去了十年后的爱情,哪怕它只是带有欺骗性质的爱情

曹七巧这个人啊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锁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故事将近结束的时候,苍老枯瘦的曹七巧横卧在烟铺上,麻木地接受所有方向扑来的恨。她被怨毒哀厉的恨裹着,变成一颗未去掉毛刺外壳的栗子,用三十年时间修炼成一座被下诅咒的孤岛。兄嫂恨,妯娌恨,儿女恨,她自己棒,早也恨。起先她是个存着少女风仪的媳妇,尖酸刺耳的话像彻骨的寒风一样刀子去割每个人心尖,后来她是根颤颤巍巍根的柴火棒,早已不必蹬脚抬颚泼辣地骂,哪怕是病榻上一声虚弱的软语也像根剧毒的暗针让所有人如芒在背。她成了魔窟里别人看不懂的怪物,疯狂地撕碎破坏一切美好,毁灭是她一直走并且希望所有人和她一起走的路,她不需要看见这条路最终通向哪里,她只需要不断地在这条路上消磨岁月,耗尽最后一丝生命力和怨毒变形中无法彻底剔除的对幸福的向往以及衍生的更强大的嫉妒。一切都走向绝望的时候,我们不免要问:谁是罪魁祸首?是什么让七巧乖戾至此?兄嫂让她嫁入豪门?与骨痨丈夫相伴的没有颜色的日夜?对季泽的爱慕的幻灭?都是,都不完全是。当她争得家产,带着金钱独立出来却仍然没有获得解放,她变得格外扭曲、恐怖,她深深陷入作茧自缚的漩涡却无力也不愿挣脱,她每一次阴险的报复其实都是一次不可为外人道的泣血哀啼。她不甘,她妒忌,她的青春之火莫名其妙地暗淡灭亡,凭什么她的儿女可以歆享幸福的婚姻?凭什么她没有从这个世界的善意里蒙受半点福泽?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她,应该花前月下享受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天伦之乐,就如她不无自嘲的想:“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如今相伴的只有苍凉。七巧最想要的其实并非金钱餍足、物欲横流的生活,而是和万千诚挚少女一样“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和乐家庭,以喜剧或悲剧形式收尾却留下刻骨铭心美好的一段尘缘。在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年纪,也许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她的人生被宣判无期徒刑,行刑期间这些泛着炫美光泽的期许被越推越远,三魂七魄缓慢地一一抽离,雪白肌肤萎下去如僵尸。对于一个怀着小心愿的女人来说,这人生最高等的苦痛她要让世人也和她一同分享,她不好过所有人都别想好过。同时她又觉得这些年轻的后生是幼稚的,她用一个疯子的理智看透,这世间哪有什么真情温暖!都是欺人,自欺,还不自知。她的儿女们,当真结婚生子就后半生无忧了吗?做梦,还是要走到她这条冰冷,死寂却处处写满“真理”的路。那位彬彬温文地吃过洋墨水的童世舫,不也是经过早年恋情的打击才深信“妻子还是旧式的的好”吗,七巧暗示长安是抽鸦片的,这位绅士不也大惊失色而仓皇逃窜吗?曹七巧用她从苦难折磨处得来的真知给儿女造了密不透风的笼子。试想一下,一个年老的寡妇,丧失了所有对生活的热忱和盼望却苟延残喘地继续人生,她所做的一切的宗旨都不是去追求什么,那么她唯一可以找到的自己存在的证据,就是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越是折磨,仇恨越刻骨,行为越极端,才能给她死灰的人生抹一点颜色,无论是血,是泪,还是其它的一些什么。这种仇恨让她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即使有些东西早已死去,还有些东西寄生在她未走到尽头的人生里。她还可以去破坏,去摧毁,去撕烂,去颠倒,去完成她自己赋予自己的郑重严肃的使命。这是一个害人者对被害的自己所能致以的最高敬意。

金锁记

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曹七巧与长安之比较

曹七巧当年作为麻油店女儿被嫁给姜家的痨病二少爷,长安好不容易熬到与真心的人订婚之时,却还是被母亲阻挠放弃。这两个女人,同是在年轻的时候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遭受到将蔓及一生的苦难,她们都是可怜的人却都有着“可恨”之处。  曹七巧在一些方面很容易让人想到《雷雨》中的繁漪,有着“雷雨”的性格。非理性的情欲激发了她的“魔性”,这种生命的郁结让自己苦闷疯狂,更是伤害了身边的人。从爱到嫉妒到破坏,一旦报复起来,她连儿女的前途都可以不屑一顾。长安到后来其实也和曹七巧一样表现出了对人生“破罐子破摔”的一面,对人生绝望,她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早早地看透了人世间的苦难,但是在长安的天性中,“怯懦”的成分更大,所以“隐忍”成了她对待曹七巧所代表的人生羁绊的应对方法。在和童世舫的恋情中,长安采取的是“低调”的方式,到后来才敢告诉曹七巧,从来不敢掀起“暴风雨”式的反抗,直到最后装出不介意的样子退婚,这种退让的方式读起来同样让人觉得可气。  在一些细节上,长安也带着点儿曹七巧的“影子”。比如在赴童世舫的晚宴时,她特地要晚半个钟头再去,曹七巧每次在“家庭会议”中也时常特地迟到,免得遭到别人的笑话。这种“小家子气”表现在曹七巧身上是毒舌挑事,表现在长安身上则是自闭矜持,外露与内隐形成鲜明的对比。  长安重蹈着母亲苦难的覆辙,她们都有看着深爱的人远去的场景。曹七巧看着姜季泽的背影,不停地流着泪,留恋让她悔恨,绝望让她愤恨。长安看着童世舫的背影,这样的现实她默默地接受了,她只是觉得要把这一份回忆留存在心底怀念。  可以说,曹七巧就像灼人的烈火,宣泄着热情与愤怒,并且愈演愈烈。而长安则像封闭的池水,她不反抗,一个又一个的苦难只把她塑造成越来越没有生气的人。在可怜人的身上,总有这么一些极端的个性使其脱离不了人生的漩涡,从而越陷越深。

金子!!

枷锁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一个人能看淡很多东西,那么还有谁可以为你上枷锁,那么还有谁可以为控制你。

鬼气森森的曹七巧

“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长白介绍道:这就是家母。”我想要揭示的东西,全部在这里面。这是一段极精彩的描写,能让读者看完觉得寒气逼人,原因是张爱玲的描述让读者发现了曹七巧阴森的已然不属于人类的那一面。世舫觉得毛骨悚然,他也感受到了曹七巧身上的邪气——这个人已经形如鬼魅。通常对于曹七巧的研究仅将她定义为“变态”、“压抑”、“扭曲”。我总觉得这些词尚未触及曹七巧人物的内核,固然,“变态”可以用来定义戕害自己儿女幸福曹七巧;“压抑”可以定义长期在白眼中过活得不到爱与欲望满足的曹七巧;“扭曲”可以定义在久别的亲兄长前来探望时心里感慨万千嘴上却冷嘲热讽曹七巧;然而对于“背着光”“通向没有光的所在”的那个曹七巧,文学研究失语了。变态、扭曲、压抑……这些词汇相较而言都太过冷静了,完全没有表现出曹七巧的阴森,这时的曹给人的唯一感受是恐怖。年老的曹七巧离死亡渐行渐近,而她身上有增无减的死亡气息无时无刻在吞噬着周围的生机,甚至连至亲骨肉都不放过,非把鲜活的生命变得苍凉惨白方才罢休,而在这过程中,曹七巧是“日渐消瘦”,“通入没有光的所在”鬼气森然地走向死亡。在豆瓣,有网友对曹七巧有这样的印象:“只記得那一直往胳膊上捋的金鐲,一直一直,往上捋”讲的是《金锁记》结尾,行将就木的曹七巧被自己消瘦干枯的胳膊吓着了,她想起年轻时手臂丰满“只塞得进手帕”,也许是想重新体验年轻时那健康富有生命力的感觉,便把手镯往胳膊上捋,却 “一直一直,往上捋”停不下来——她消瘦到了极点,这是生命力丧失到极点的象征。晚年的她已经被内心的怨恨逼成了半人半鬼的怪物,死亡来临就彻底化为异物了。张爱玲的小说是不乏这样的人物的。《十八春》/《半生缘》里的曼璐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曼璐出场时,她已是过气交际花,只能靠浓妆掩饰岁月的凋零,张爱玲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脸像“红粉骷髅”,这残酷的描述隐含着恐怖,弥漫着死亡气息。这一描写基本为曼璐的命运定了调。曼璐就像曹七巧一样,她在小说里的存在是“向死而生”,一直走在通向毁灭的道路上,身上的邪气有增无减。同样是衰老患病,日渐消瘦,同时对周围的生命愈加残忍。到她最后几次出场时,披着狐皮大衣被架着出来,瘦的只剩一副骨架。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定义这样的人物,姑且称他们为哥特式人物吧。因为我觉得“哥特”一词点到了过往文学评论对这样的人物没有足够认识到的一面——阴暗与恐怖。恐怖并不尽因人事,恐怖的真正原因他们已成了半人半鬼的怪物,死亡是终极恐惧,而他们身上弥漫着死亡气息。《聊斋》曾经有小说描写过“诗有鬼气”,而哥特式人物身上也有股鬼气。我们在阅读他们的时候有时会脊梁骨发凉,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股黑暗负面的能量。无以名状,但的确存在。他们的心灵有一部分已经不属于人类。他们已经失去了快乐、健康、幸福等等正面的能量,只能在破坏中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在文艺的历史上,这样的人物还是很多的。最经典的是《歌剧院魅影》里那个被毁容的歌手。而我看过的最出色的则是希区柯克悬念小说集里面一个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讲有个小女孩,父母出了车祸,父亲没事,母亲却严重撞伤,几近毁容,也失去了记忆,在医院里住了很长时间才回家。但从踏入家门那一刻起,主人公就确定“那个女人不是我母亲”。那个女人由于脸部被毁,不想见到自己的脸,她只生活在阴暗里,永远把家里的窗帘拉上,把灯光调的很暗,在幽暗的环境里,忽出忽入形同鬼魅。这种描写塑造了一个很阴森恐怖的人物。纵观哥特式人物,怨恨和疾病是很关键的因素。怨是他们的性格缺陷,怨会变成毒;而疾病和衰老改变的他们容貌令他们变得恐怖。

讲的是金锁不是锁金

其实看这本书我不是静心的,本该两个小时看完的书,前前后后花了三天时间,题目是快看完之后思考的,为什么叫金锁记?原来…“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突然对她的憎恨化为了同情!我突然想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当一名心理医师,我要帮助那些因为物质因为情欲而病态的人!但…何其难…

蛰伏在黑暗中

曾有一个笑话风靡一时,讲的是一个天才,一生如霓虹灯一样璀璨亮丽毫无败笔,后来他活得不耐烦了,要从楼上跳下来自杀,没想到还压死了一个在逃的杀人犯。这个天才最后绝望地说了一句话: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遗憾。这话听起来酸溜溜的,听得人心里不是滋味。事实上,这个天才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样说,无异于那些了不起的人诉说着自己要过平凡生活的希望,矫情!我猜,这笑话八成是为了博得不能成为天才的凡人们阿Q式的一笑而特意创制的。世界上并没有这样的天才,也绝无没有遗憾的人生,这笑话讲的虽是天才的事情,目的却是在安慰平凡的人们:你看,他都天才了也还是会有缺憾,所以当天才也不是什么好事,倒不如作个凡人。这就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总爱把最好的掐去,或者挑出其中的不足,然后告慰自己说,瞧瞧,也有瑕疵嘛,原来大家都一样,于是便心安理得地继续着有瑕疵的小日子,也不论这瑕疵的性质和程度有没有什么不同。看到瑕疵并不是坏事,就像人也要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不足一样,正如圣人所曰:“吾日三省吾身”。但检点和审视并不等同于沉溺其中,并以此为借口而忘掉了身后还有那可追求的大片大片美好。我们就如一个被指责到自卑的孩子,因为自卑而忘记了上进。更有甚者,因为自身的自卑得到了宽容或谅解,就如得到了金牌令箭一样护住了实则怯弱的灵魂。如此的自卑,与其说是不得已的,不如说是有意识的:有意识地耽于被保护,被理解,从而把本无意识的自卑成了有意图的依赖。好比一个孩子因为哭泣而无意中得到了糖果,于是他为了能再次得到就故意去哭去示弱,这种孩子式的耍赖皮,显示的却是一种精神上的疲态,一种虚弱。“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执着也是徒然,便舍弃了。这是道地的东方精神:明哲与解脱,可同时是卑怯、懦弱、懒惰、虚无。”这是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提出的观点,以此来批评张某些过于沉溺于“寂寂的死气”中的中篇小说,从而从反面凸显出了唯独在《金锁记》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的那种因挣扎而产生的绝望的力量感。其实,曹七巧也未能逃脱所谓的“徒劳”的命运,这和张其他小说里的主人公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唯一的大区别就在于,曹七巧卑微的出生和市井底层的生活反而使她的身上带有一种强烈的原始欲望,傅雷更明确了这欲望指的就是“情欲”,那种有些风骚又有些泼辣的对爱与性的渴望。曹七巧的悲剧是从嫁入姜家开始的,这里所谓的“悲剧”,如若用世俗的眼光来分辨,倒不如说是喜剧。七巧在姜家的地位与日俱增,从侧室到正室,一双儿女更是加强了她了从姜氏家族中抢夺属于她的份额的能力。但低微的出身和诱惑力极大的物质却让她无法摆脱,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望,亦或说是求生的渴望,与她与身俱来的热烈情欲,形成了一对强大的正反作用力。小说题为“金锁记”,金指的是金钱,更可理解为物质,所谓金锁,指的就是被物质桎梏住的东西,这东西,就是情欲。作品之所以有如此之强的冲击力,即是这被锁住的欲望所产生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是极其大的,它不仅毁了曹七巧的一生,也毁了她的爱情,儿女,甚至是儿女的一生。当欲望本身被压制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会以另一种力量与之势均力敌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复仇;而当复仇的对象无法成为一个具体的可捕捉的对象时,复仇的对象便转化成了自身,也就是以自残的形式出现。其实,就大多数的个体来说,相对于生存外部环境而言的物质需求与来自人内部的情欲几乎是同时,并以同等的能量出现在生命中的,当物质与情欲可以相互转换彼此补足时,人将处于一种非常平衡且幸福的状态;就如我们所熟悉的王子与公主的美丽童话,便是以物质欲望的完美结合所呈现出来的。但若这两者发生了冲突,比如《金锁记》里的故事,那么这两方的斗争就只能是以残骸自身作为唯一的结局。也就是说,人在生存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并且我们无法主观地消除或减弱这种可能性,就如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一样。《金锁记》的瑰丽,就在于它能呈现出在物质的重压下仍能顽强挣扎的情欲的强大,这是人自身在面对生存环境时所显现出的巨大力量,虽然这力量在小说中是以病态压抑的破坏摧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这也正印证了人存在本身不可回避的悲剧性。而《金锁记》,又或者说是张爱玲的独特,也正在于她创造了这个病态、压抑而晦涩的世界,这是扎根在向往阴处弱处的民族习性之上的,而当这种习性一旦遭遇了上世纪30年代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它的隐晦和堕落便更以一种奇异且畸形的姿态展现出来。同样是对命运和人性悲剧性的深刻挖掘,若说张爱玲的小说主题和西方传统的英雄悲剧主题有何不同,那便在于张笔下的人物是命运与自身双重折磨下生长起来的产物,这样的人物本身便无法披上英雄主义的外衣,他们以更为绝望的姿态出现,丝毫没有自我翻身或者超越的可能性,他们的微弱呼吸只能存在于黑暗中。

金锁记

正如名字一样,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感觉自己被束缚在一个枷锁里面。曹七巧嫁入姜家以后悲剧就开始上演。一开始的愤愤不平,演变为最后对任何人的不信任,就这样白白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的人生,女儿的爱情人生。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的:如果七巧嫁给了一个市井里的凡夫俗子或许可以渐渐赢得一点真爱的然后过上平淡幸福的日子。其实嫁入姜家以后她也有爱情,只不过被金钱蒙蔽了双眼。长安和童先生交往的一段有微弱的亮光照进这个黑暗压抑的家庭,然而这些许希望也被七巧的疑心和长安的不自信不反抗扑灭了,世界又恢复了压抑。

赤裸裸

很喜欢爱玲的书“金锁记”是 很认真很认真去品味、、、、天才作家对人性对那个时代的爱情、亲情赤裸裸的披露,使我 看完也很解气。。时代变了,现在的我们也只有从文字中去感受,,然而只有一些人可以把跨时代的 情感,一直保存下去。。。我是个没有个性的 女孩,于至更加欣赏有个性的人,,她会永远活在我心中|||||||||||

从直率泼辣到歇斯底里到最后的疯狂

七巧的痛苦在她嫁入了姜家后就开始了。她的社会地位上升了,成了有门第家族的少奶奶,却是以牺牲她的青春为代价;她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然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生活起居都必须依靠他人的残疾;她出身市井,谈吐粗俗,被姜家所有人鄙夷,连丫鬟都蔑视她;她有一个眼里只有钱财的哥哥……她不是一个十分贪图钱财的人,对于爱的渴望远远胜过了金钱,但是金钱在她的心里有着特殊的地位。那就是她十几年压抑、痛苦和束缚的补偿品,在花一样的年华逝去之后唯一的慰藉。也就是金钱将它困在压迫人性的牢笼。她又何尝不恨呢?那些手里掌握金钱的人对她嗤之以鼻的目光深深刻在了她的心里最深处。于是她也想变成那些人,掌控着他人的命运,为自己多年的委屈扬眉吐气。富贵人家的生活成了一座金子做的枷锁,她原本会是一只直率可爱、四处撒欢的鸟,却被生生掐住了翅膀,同时更是禁锢住了对爱的追寻。她也曾挣扎过,在遇见姜家三少爷季泽的时候,当他隐约抛出那一点希望的时候,但是“一时兴致过去了”,七巧在他看来就成了个累赘。于是,她心中的怨又新盖了一层,因为受过伤害而萌生“男人都是要提防的”念头,而那个“罪魁祸首”又和她住在同一屋檐下,“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时时刻刻可以相见,保留着那一点可怜的幻想,却无法堂堂正正去碰触,郁结便也一日胜过一日。她时常做着白日梦,梦想自己还在自由的少女时期,有许多壮实年轻的小伙子喜欢着她,如果选择了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她的愿望就能在这些健康的人身上得到满足。然而她的丈夫躺在她的旁边,“那没有生命的肉体。”现实与梦的巨大落差让她心中的懊悔、憎恨纠缠一起,冲击着她的内心。岁月在流逝,原先的幽怨在爱欲得不到满足与旁人厌恶目光中一点点堆积,最后扭曲了她本来的面目。她并非母爱缺失,她只信任她的儿子,不怕他贪图她的钱财,因为“横竖钱是他的”,她想尽办法要把儿子保留在身边;她也害怕女儿被男人欺骗,受到感情上的伤害。但是她的爱也是畸形的。那爱里带着对往事的悔恨,带着自己无法得到而滋长的嫉妒。她的一双儿女是她和不曾爱过的残疾丈夫留下的,他们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姜家那段时期里受过的苦难,提醒着葬送她毕生幸福的丈夫。所以她的怨恨直到最后都没有消散。她端详着儿子,一个白皙健康的年轻人,于是她开始嫉妒自己的儿媳妇;她端详着女儿,有一双象征平等自由的文明脚,于是她偏要让女儿也变得和自己一样。多年被爱的缺失折磨得死去活来,就更看不得别人也拥有完整的爱,她开始将那些沉重的,令人难以负荷的命运强加给别人,似乎这样就能让自己好过。爱越是缺失,越是疯狂地渴望,而当无力再去得到的时候,就转化成了强烈的占有欲,除了金钱她已经一无所有,唯一还触碰得到的也只有这对儿女。最后,长白和长安都被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也断送了他们的幸福。我就这么眼睁睁看她从直率泼辣到脾气暴躁到最终彻底疯狂,却无能为力。

华丽的枷锁

张爱玲很早就在探寻女人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她与胡兰成的纠缠让她身心俱疲。金锁是被钱束缚的奴隶,她谁也不信,谁也不亲,连自己的女儿都要用鸦片来控制,她从不庇护自己的孩子,她是母亲,却不曾给予恩赐。她是妻子,却被金钱奴役。她是爱人,却不肯信人。

那个叫“七巧”的女子

不是悲剧,却会让读者自内心里产生恐惧之情。初见“七巧”这个名字时,以为会是一个美丽自强的女子,受命运的愚弄而生活不幸,就像张爱玲其他小说中的美丽女子一样。民国时期大概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命运是如何捉弄其中或是之外的人群的。我喜欢“七巧”这个名字,所以我不会去评价她的好坏。她不是一个可悲的女子,她比其他许多女子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不一样的生活,她也从没有因为怯懦而去顺从她的娘家或是婆家或是其他人。总之,命运施加在她身上的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她不可悲。所以,她不亏欠任何人,除了她自己。于是选择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去宣泄由于自己的怯懦而加之于身的忧伤的不满。我想,所有这一切都不应该归结为一个时代或是一个群体的共性,而只是个人选择的不同,这也是人性复杂的地方,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许多不为人知的精彩画面都不过是一个平常普通的场景,只是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才显得与众不同,而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进入那个人的世界。就像七巧,她在我心中依旧是一个有着美丽名字的神秘女子。

不老的金锁记

张爱玲的小说多描写世俗生活、男欢女爱,表现的是人生安稳的一面,绝少涉及战争、政治、革命。题材虽然局限化了,但笔触却深入人心深处,如拨开一层核壳,露出人性的脆弱与黯淡。微妙与尴尬的局面、明哲与解脱,最终似乎都指向了虚无。鲁迅的虚无有着自觉的克制,形成一种张力,给人以生的希望;而爱玲的虚无是如同拓在纸上的黑白相片,模糊,不确定,冷色的苍凉。这种虚无在当代似乎能找到许多共鸣,它显示了新旧的断层、都市中的失落感,这一主题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在继续。喜欢张爱玲的人有多样的原因,解读她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她的人以及她的作品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可否认的是,她是一个有才情的女子,是一个传奇。金锁记是她的作品里我最喜欢的一部。

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个人感觉,自雪芹以降,《金锁记》的前半部分是格局以及气度上最接近《红楼梦》的一部作品。方寸之间从容调度,人物往来穿梭,却丝丝入扣,此等功力,非大手笔不能道也,实不像一个二十三岁女子所为。《金锁记》这部作品用古典的写法表现的是现代的主题,穿的是旗袍,展示的是旗袍内里的虱子。张爱玲特别愿意展现一种纠结的人生状态:人性的被压抑、被扭曲、被物化吞噬的不自然;情欲的被算计、被桎梏、被遮掩的求之不得,却又欲罢不能。张爱玲特别愿意用月光做引,张爱笔下的月光忧郁、惨淡,浸透了人生的悲凉,在电影以及小说里都是很好的转场道具。三十年的月光,对于曹七巧来说,似乎就只有亏,没有盈,只有阴缺,没有圆晴。曹七巧这个人物充满了崇高的悲剧意味,这种悲剧审美并不体现在她的丈夫终年在床,并不体现在因出身在大家族中被看低,而体现在她因受害者而成为加害者的身份转变上。曹七巧年轻时并不缺乏爱,哥嫂贪图钱财让她入馆做小,而丈夫又无法给她提供情欲释放,她对小叔子生发了感情,而小叔子却先拒后诱,图的是她手中的钱,种种窒息、幽怨、压抑、不甘、无奈,造成了她的畸变,以至于后来成了一个巫婆似的人物,在不疯魔不成活的道路上,不但悲惨地献青春,而且还不遗余力献儿孙。她没有爱情,也见不得别人的爱情,哪怕是她的女儿。这种嫉妒,源自极端的缺失。她的牺牲,就像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鲜艳而悲怆。曹七巧会不会是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曹七巧得不到爱情时,得出的结论是“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金钱”,只得用经济上的获取来补足内心的一种不安全。由此不断被金钱像蚕丝一样把自己锁住,不能自拔。金钱是一把显性的锁,还有一把锁隐于无形,却又逃脱不掉,这把锁即时代,这是二十世纪初叶的曹七巧和18世纪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无法独立的共同宿命。曹七巧这个人物是伟大的,用个人的牺牲,照亮了那个时代。

守与失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张女士在《金锁记》里抬出了明晃晃的月亮,从头到尾,一直晃着书里书外人的眼。月亮似是个历经世事,熟络人情却又无语冷眼的旁观者,沉默又深刻地记下书中人命途的波折与无用的挣扎,又似一盏透析迷雾的灯,带着蛰眼的光芒招呼着书外人:“看呐,看他们如何在挣扎。”挣扎,是我眼中的书中人——曹七巧命运的写照。她挣扎在世人的冷眼下,挣扎在命运的波折中,但最终还是挣扎在心魔的掌心里。内心压抑的欲望与无法满足欲望的现实造成反差,织成了魔障,使她越陷越深。如此挣扎与两样东西密切相关:地位与金钱。曹七巧渴求家中女性同胞的理解与认可,这种渴求与她企盼外人的渴求有惊人的相似,然而前者关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后者则是为了虚荣与地位。长期的压抑造成她无法将两者区分,于是这种渴求使她对家中女性的讨好与讨巧被无意识地夸张成冒犯性动作。这种渴求还掺杂了被冷落的不慢与对自身舛途的怜悯,于是又时常演化成报复性言语到处蜇人。另一样东西,金钱。这似是维系她一生,也是她维系一生的东西。她从嫁进姜家,到分家,从亲手斩断与姜季泽的联系,再到后来葬送自己女儿的婚姻,似乎都是为了牢牢握住这命根子似的东西。她所握住的命根子实际上是一副套住她的枷锁。金钱是将她推进姜家的魔掌,又是使她甘愿断送自己幸福,选择留在姜家的诱饵。到后来她成了金钱的奴仆,为了讨好这个主人,她牺牲了做人的尊严,牺牲了追求爱情的机会,成为了戕害自己儿女儿媳的刽子手。“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张女士将此言作为小说结尾,预示这个悲剧的延续性,似是一个又一个命运的轮回。横观张女士笔下的女性,发现有不少的命运都和一个很俗的东西牵连:钱。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还有《金锁记》的曹七巧。她们有的因金钱而沉沦,有的即使不沉沦,但仍然视其为生活乃至生命的第一保障。在对感情抉择,对生活的态度上,金钱始终在她们心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确,金钱给生活提供了物质的保障,能换取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东西。然而将金钱与情感摆于同一天枰上是绝对不可行的。情感的选择必须是纯粹的,掺杂了对金钱的考虑,那情感本身就会变得不明朗了。这些女主人公在情感抉择时太不单纯,由于金钱已经成为她们本能的考虑。也正因如此,她们甚至不清楚也把握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常人更容易被爱情的表象所惑,并将这种肤浅的感受扩大化,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爱情。曹七巧在分家后与登门拜访的姜季泽见面后,会为姜季泽浪子般的轻言哄骗动情,甚至冲动地想到当初“嫁到姜家来”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曹七巧这种冲动的反应一方面是因为压抑的情欲无法释放,另一方面是长久本能地将金钱摆于第一位的思维方式使她无法真正认识到爱情,就连这一瞬间的感动或说冲动仍没有离开对金钱的考虑。她只记住了旧时与姜季泽感情上的暧昧情节,却忘了这可能是姜季泽风流的本性释然,而这些情节背后并无实质的依托和凭据。当姜季泽将土地买卖之事搬于桌面,曹七巧才幡然大悟。这关乎金钱与利益的大事触到了她的底线,从中她也看清了这段感情从始至终只是一场空虚的事实,于是亲自把最后一点念想扼杀了。从表面上看是对金钱的考虑让她避免了一个圈套的卷入,但实际上确让她永远不能敞开心怀地去追求一段感情,她只能永远地压抑,永远地空虚。“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不正是她空虚一生的哀叹吗?金钱是物质生活的保障,但情感才是人存活下去的支柱,为什么这些女性会舍本逐末,为了金钱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白流苏为了物质与地位的保障选择了一段不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姻,葛薇龙为了物欲横流的上流生活断送了青春和前程,曹七巧为了金钱与地位牺牲了人性。其实,她们并没有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相反,她们是太迫切寻得幸福而走了错误的方向。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使她们比任何人都渴求物质上的充裕,振兴家族的使命让她们更坚信自己的决定,坚信握住金钱便是握住家族的根。若说这种使命感让她们大义凛然,那悲剧就在于她们无法自力更生改变现状,只能寄生和依附于他人。她们一直为自己的生活寻求依靠,但终落了个无依无靠,她们守住了金钱,失去了幸福与未来。然而她们这份坚守又是那么来之不易。看着她们一次次地挣扎,一次次地落空,始终挣扎不出命运的圈套,这不免让人心酸。她们是社会转型期的女性,封建观念给她们打下了以地位巩固和度量一切的烙印,使她们将情感让位于物质;现代意识的觉醒又催促她们不断为改变劣势地位抗争,这种抗争必须借助金钱实现。然而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她们抗争,孕育她们大脑的观念不允许,她们挣扎到最后也只能是这个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势必要有一场革命来捣碎这个腐朽的制度,不枉费她们的牺牲。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轮冷眼观世的明月,终会在黎明之际,隐没于朝阳的普世辉光。-------------------------------大四学姐自省昏割线----------------------------------------------------------今天偶然有机会登陆了尘封已久的豆瓣账号,点开了这篇大一时的读书笔记。看完后自愧现在的中文写作水平已经不及当时,但更愧疚的是文中一些幼稚且曲解原著的观点当时的自己竟浑然不知,且将它们如此大言不惭地推上网页,真是汗颜。但毕竟是青葱岁月里的一段痕迹,且现在已经找不到底稿了,所以还是不忍将它删去,只是想用三年后的眼光对文中一些观点进行有必要的纠正,同时也让现在的自己对过去一些轻率不成熟的想法引以为戒。首先,真正禁锢曹七巧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自我的缺失和被奴役的意志。她虽处在社会转型期,但根植于骨髓的仍是封建旧观念。这些封建旧观念对女性的戕害是身心两方面的,女性的精神收到的极大摧残,致使她们成为地位、金钱和男性的“奴役”。曹七巧在家庭和社会中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但当时人性麻痹的社会是不会给予她应有的同情,怜悯和帮助的,社会和家庭的冷漠使她内心的痛苦已到麻痹状态,在精神受到极大摧残下,她的行为和想法都乖张甚至到后来演变成了极端,就像农夫被烧毁了土地和村庄,被迫拿起了枪,她变得如此狰狞甚至对她至亲的人伸出了魔爪,这是一个软弱无助的个体被外力逼至极限时一种本能的反抗。其次,促成她的性格从乖张恶化到变态的直接原因就是与姜季泽感情的破灭。不难从描述曹七巧与姜季泽相处时心理状态的字里行间看出,曹七巧对姜季泽有着本能的性冲动和欲望。这种情感在她情感无所依靠、得不到应有怜悯和关怀的情况下被急剧放大,而由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抨击造成女性自我的严重缺失,这种情感使曹七巧对姜季泽产生了奴役的心理。姜季泽对她不是没有同情,但更多是玩弄和戏谑,风流的本性使他利用曹七巧对他这种心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无聊空虚,如碳烤活驴一般,给予曹七巧的精神慰藉就是那碗调料汁,不喝会渴死,喝了则更容易渴。姜季泽的这些挑逗使曹七巧对他的期许和感情不断增多,而当她的感情几乎到达顶点时,姜季泽在金钱利益问题上毫不犹豫与曹七巧撕破了脸皮。曹七巧认清了真相,却有如五雷轰顶般,最后一点残念也因此被榨干了。“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哀莫大于心死‘’不外乎就是这种心境吧。一个人被摧残至此,却又因为怕死而苟延活着,那她活着必如行尸走肉,她的善念也早已荡然无存。都说“虎毒不食子”,但人性已接近泯灭的她将魔爪伸向了自己的女儿。悲剧轮回的征兆。虽然这样的情节设计与张爱玲女士冷眼观世的悲观态度有关,但确也是时至今日还会上演的悲剧。张女士的小说里没有浪漫,没有人性救赎,有的只是人面对命运时无助的挣扎。但无论张女士如何深刻,这样的想法实在让人太难过,我还是愿意相信,黑夜的尽头是破晓,月光会褪色,曙光将至,普照世界。

要多变态有多变态

张式变态在这本书里淋漓尽致,那种跌进生活里的变态,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不得不佩服张爱玲对生活中人物观察的细致,那种阴暗到骨子里。

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月亮区别在于有没有雾霾吧。

啊作业。那会儿,很多人有嗑药陋习。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小时候生大病,被亲妈狂喂药「嗑药」,还论斤地嗑。长大后,自然是戒不掉。妈妈七巧盼女儿三十岁前能嫁出去,好不容易相亲找了个对象,两情相悦,两人还打算自由恋爱,你妈「说妈不带b,文明你我他」不允许了。先是说,破坏了「传统男女相亲规矩:不能私自见面」,你妈 「说妈不带b,文明你我他」 请女儿的对象童公子来家里吃饭,事实上为了给人难堪,其次充当搅屎棍,七巧用太后的口吻跟童公子隐晦委婉说长安嗑药的事,致使二人恋情告吹。最后,很重要!七巧抽大麻还是啥,我也不懂,骨瘦如柴,一个带手腕的镯子能撸到胳肢窝下!!!「你就说叼不叼瘦不瘦厉不厉害」。然后想着之前做的「搅屎棍事儿」,狗带了。听说人之将死,什么都明白。标题就来了,经典语录: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可悲..

看的让人觉得很可笑 也很可悲七巧的命运固然很可悲可是她因为自己的不幸让周围的人也不幸甚至比她的命运还悲惨不管是自己的亲生子女还是儿媳妇她都是那么刻薄的对待唯有对季泽 她抱有一点点的幻想一点点的眷恋可是 季泽对她 又让她伤透了心 这一切都阻挠不了她蹒跚着上楼去跌撞地上楼去只为了看季泽离开的背影...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我无法体会~

黄金锁下的青春 ——解读《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

摘要   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金锁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麻油商人家的女子攀上大户人家,因婚姻畸形造成人性畸变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是“五·四”之后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女主人公曹七巧生活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社会中,渴望权力,想改变命运,就只能通过婚姻。在这个无爱的世界里,她阴性地呐喊,畸形地抗争,最终人性扭曲,戴上黄金的枷锁,害人害己。虽然现今已不是故事发生的年代,但小说中反映出的女性处境的问题至今仍让我们深思。关键字:《金锁记》,黄金锁,女性主义,人性引言   张爱玲的《金锁记》写于1943年,它首次发表在上海《杂志》月刊上,后来收入1944年上海杂志出版社的小说集《传奇》。《金锁记》是“五·四”以后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当时正处于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麻油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人性泯灭的心路历程。年轻的她被贪婪的兄嫂卖到姜公馆,给残废的二少爷做媳妇,在情欲与财欲的折磨下过了30年。曹七巧最终不堪压迫,在与男权世界抗争后,性格变得扭曲、乖戾,亲手扼杀儿女的幸福。这部小说一经发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傅雷先生认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第三卷11期.]夏志清先生对《金锁记》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女性主义,又译为“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它于19世纪出现于法国,1910年后在美国流行,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对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女性角色不再由男作家代言,而是女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女性内心。   在父权家法制的社会中,男性的思想、行为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张爱玲冷静地在《金锁记》中写出这样一个社会的牺牲品曹七巧,她有着自己的生存欲望、情爱欲望,但现实总不如意,这些都是导致她性格扭曲,具有无尽破坏力的原由。曹七巧穷其一生否定父权,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瓦解这个社会的宗法与婚姻制度,最终却也以自己人格的畸变宣告失败。   作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媒介,张爱玲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她的心中必然也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可贵的是,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充分展现女人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一点是男作家很难办到的。女性在女作家笔下获得了主体性地位,而不再由旁观者来叙写。“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拔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 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张爱玲深刻地洞悉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命运,她认为“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她看过太多身边女性的不幸婚姻遭遇,她们无一不受着宗法制度的束缚。张爱玲自己曾说过:“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张爱玲借着这个人物表达自己的独特女性主义意识,狠狠地抨击这个男权社会。一、阴性的呐喊:权力的追逐   曹七巧的命运悲剧与男权社会中的其他女性有所不同,她没有选择逆来顺受,任社会摆布,而是试图超越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她是麻油商人的女儿,从小站惯了柜台,生性泼辣,自然不会像大家闺秀一样受到种种封建礼教的约束。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虽然她不情愿被卖,但她体内也埋着欲望的种子——对权力的追逐。然而,她没什么涵养,常常把“软骨病”与“性”联系在一起,犯了姜家读书人的忌讳,上至老太太,下至丫鬟,个个排斥、瞧不起她。[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曹七巧的作风很随便,在姜公馆里就更不易有一席之地。大家觉得她出身那样低微,却坐上“二奶奶”的位置,全是因二爷残废娶不到大户人家小姐这事,便宜她了。七巧处处受人欺负,她何尝不曾想过嫁给这样一个废人的后果。但是她并没有以死抗拒势利的兄嫂的出卖,而是选择过“守活寡”一样的生活长达30年,直至“夫死公亡”,分得家产。[ 李婷.《金锁记》七巧形象解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可见,在这个小商人女人的内心,还是有着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的。曹七巧希望得到地位、尊严,还有财富。毕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富贵较之贫穷,还是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与精神文明的。然而,她想改变命运,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看来也只有通过婚姻这一途径。她无疑是父权家法制的牺牲品,她就像“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一个贫民女子,在这样一个有着旧思想的大家族里,难以活得有些许自在感。人们的歧视、嘲笑,她的文化水平与生活环境的格格不入让她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求得生存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把打开生活大门的钥匙。她以自己的欲望为武器,向周围的人及环境进攻,这也为后来她强烈的报复性格的养成提供了前提。在分家产这一过程中,人人都保持沉默,但她开口说话,要求分得更多的财产。她以封建父权制对女性本身欲求的束缚为理由,要求财产的占有权、继承权,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她还是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有力的一击。   虽然女性生命中的一个重大主题就是神圣而又纯洁的爱情,然而作者以爱情的世俗性来解构爱情的圣洁性。她在抗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欲爱而不能爱,更无法获得本来想要的尊重与地位。但是,她的理智告诉自己,必须得抓住一样东西,生命才能踏实,那就是金钱。她无法忍受畸形的婚姻,因为她是一个青春而健康的女子,并且也是有着很强的爱欲。她更受不了花花公子季泽的虚伪,终于发现这些都是靠不住的东西,唯有金钱,能让她感到无比地踏实,金钱是她青春和生命的补偿。[ 陈晓.双重欲望下的牺牲品——《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J].短篇小说,2012.]曹七巧的人格被金钱“异化”,她后来的一系列变态行为也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影响的。张爱玲一反常态,把女性的欲望公开化,大胆进行写作,把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但是却没有把问题解决。尽管曹七巧是个与命运抗争的女性,她敢于挑战既定的宗法制度,一定程度上说,她也算是个努力奋斗争取幸福的典型,但是,最终,她的人生还是一个悲剧。她明知婚姻是个陷阱,还心甘情愿戴上黄金的枷锁往里跳。[ 吴超.一面羔羊一面魔鬼——《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她抗争过,而争来的东西不仅没能如愿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反而加重了精神的负担,用黄金把自己牢牢锁住,还变本加厉地锁住儿女的幸福。在七巧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她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怎能与社会环境脱离干系?她的疯狂,是内心的封建礼教与现代物化欲望扭结在一起的结果。[ 范明燕.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女性[J].中国科技纵横,2010.]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七巧绝非弱者,面对强大的男权体制,她选择的是阴性的呐喊,歇斯底里地反抗,虽然最终不过是病态、扭曲,看似没有那些顺从的女性过得好,但她毕竟挣扎过。   曹七巧,是张爱玲这位女作家塑造的形象,所以这个角色就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表现力。曹七巧这形象更具有张力,也许在男作家的叙述下,她逃脱不了“淫妇”的称号,在男性受众面前,她也不过是个放荡女子,而张爱玲展现给我们却是勇于反抗男权社会的女子。作者比男人更了解女性内心,也更清楚地看到女性在那样一个社会中的处境。这个故事是老套的,但它展现了作者对男性中心世界的一种认识与反思。   曹七巧在一次次反抗后,还是戴上了黄金的枷锁,从一个青春、纯洁的姑娘蜕变为乖戾、变态的黄金锁下的女人。这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下,一个女人不堪重负,最终精神失落、心理变态。曹七巧不是生来就爱钱财的,但在那个社会里,一个女人想拥有地位、保住名节是多么不易。人性变得一文不值,一切都是虚无的。在幻想不断破灭后,她能守住的也只有金钱。   七巧对权力的追逐,是她命运悲剧的原因。在这样的社会中,她阴性地呐喊,对当时的体制进行反抗。二、爱的缺失:男人的缺席   “男人,在张爱玲那里,只是颓败王国中的物质存在”,“张爱玲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女人的,关于女人的世界”[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生于小户人家,从小就缺少父爱。她生活在哥哥家里,靠他来照料。无情的兄嫂为了财产,把她卖给姜家二少爷做媳妇。而姜家二少爷却是个残废,无法满足她的正常欲求。封建礼教也始终规约着她,要“守活寡”,终其一生好好照顾二爷。她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这样畸形的婚姻。旧式婚姻里,爱情竟然成了功利目的之后退而求其次的东西。姜二少爷这样的男人,如行尸走肉,在小说中几乎也处于缺席的状态。   曹七巧最初进入姜公馆,也和其他女人一样,憧憬着一个美好的生活,她并非生来爱钱财。当时,她也惦念着姜季泽,这个风流的三少爷,希望他能来填补自己情感的空白。然而,季泽明白,一个男人在外面可以花天酒地,但在家里,这个制度森严的大家族中,是万万不可破坏秩序的。乱伦这样的事情,他是想也不敢想的。如果说,单单让七巧守着残废的丈夫,爱而不能,这还不至于让她后来变得疯狂。可悲的是,季泽天天在七巧眼前晃,他这样一个健康而又年轻的男人的出现又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温情,但是她得不到他。她面对自己的残废丈夫,情欲严重地受到压抑,她就把这转移到三少爷身上。而季泽看着七巧摸他腿的手,碍于叔嫂之嫌,不越雷池一步。[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这就让七巧苦上加苦,难以自拔。她对爱的幻想让季泽的冷水浇灭,三少爷加速了她人格的扭曲。她对季泽十分动情,最后却绝望得眼睁睁地看着爱情一点点流尽。年轻时的她,爱季泽而不得。然而,这个风流浪子在老年只得靠骗女人生活,“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自己,她拼的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最初,在听着季泽诉说的爱情时,“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此时的七巧没有失掉最后一丝情欲,但她终究是清醒地,她突然警觉起来,把扇子向他掷去,打翻酸梅汁,泼了他一身。七巧戳穿了他骗钱的阴谋,守住了自己用青春换来的金钱,却在这之后懊悔不已。七巧想得到季泽,就得装傻,假装看不出他的阴谋,然而这样一来,她便没有再接触男人的机会了。[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其实,七巧从未忘记季泽,尽管当初她的情欲没有在他那里得到满足。但是为了用一辈子换来的黄金,她断绝了最后的一点性幻想。[ 宋楠楠.透视七巧性心理变化——《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分析[J].北方文学,2012.]当初为了爱嫁到姜家,如今七巧很清楚能让自己求得生存的东西是什么,也很明白季泽想要的是什么。封建制度约束着她,她虽没有像大户小姐那样受过教育,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名声的要求还是紧紧地羁绊着七巧。在这无爱的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爱的虚无,更加让七巧不得不套上黄金枷锁行走于刀尖之上。想要挣脱却无能为力,人生何其苍凉。她最初憧憬美好的生活,却始终不知自己缺少的是什么。残酷的现实扼杀了她的美梦,最终她误认为黄金是幸福的象征,却一步步走向深渊。   七巧的儿子长白,被她用大烟控制住,她企图让这个唯一能不让自己发慌的男人守在身边,把他调教得懦弱无能,毫无疑问,这样的男人也是处于缺席状态的。长白之于她,不仅仅是在当初姜公馆无视排挤而生存下来的希望,更加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男人。七巧处处设防,连懵懂的小侄子也要提防,唯独长白,她不害怕他图自己用一辈子换来的钱财。在老太太死后,她得了一大笔财产,她的性格更加扭曲,小心翼翼地护着这些。可悲的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男人不像男人,婆婆不像婆婆。长白连着几夜为七巧烧烟,母子二人一整个晚上都调情似的谈论儿媳的私事,最终儿媳被逼死。   张爱玲敢于描写女人的恶,写出女性对于当时男权制度的抗争。同时,她也展现了男人的软弱,相形之下,女性的破坏力就更显得强些。女性在她的作品中,不再是男人的附庸,转而成为主体。[ 张玉.女人的世界——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主体性建构[J].传奇,2011.]这种女性书写模式中,作者讲述的是女人的世界。这样的写作方式颠覆了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想法,增加了女性的力量。这对固有的男权制度是一个更有力的冲击。   张爱玲“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把隐含在内心的欲望赤裸裸地挖出来。她的笔锋像钱钟书那样犀利、尖刻,又如鲁迅那样冷峻。和他们不同的是,她是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善意地嘲讽,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敦厚的特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最广大的慈悲胸怀对待人生中的善与恶,虽犀利冷峻,并不剑拔弩张。”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几乎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但曹七巧是少有的她写得绝对的人物。作者写出这个女人,生活在不属于她的世界里,最终人性毁灭。   曹七巧生活在男人缺席的世界里,欲爱而不能,终因爱的缺失而戴上黄金枷锁,人性丧失。三、父权的代言:畸变的母爱   传统观念中,父权是不可撼动的威严,而作者却对其进行嘲讽。小说中的男人全是去势的,父权进行了变奏。七巧对于长安、长白,既是母亲,又是父亲。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小说开篇到结束,姜家老太太始终没有正面出场,然而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种威慑力,她统领着全家。对自己的儿女,七巧重复着姜老太太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她已成为父权的代理者。把自己的儿子调教成懦弱无能的遗少,像当初对待二少爷和季泽那样对待长白。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和寡居者的“护犊”心理构成了她的变态人格。[ 金鹏.金锁究竟锁住了她什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精神分析[J].神州,2012.]这个母亲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母亲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她绝不隐忍,也不温柔、宽容,而是把对子女的爱理解成牢牢地操控。[ 魏丽娜.消解千年神话,重构母亲形象——论《金锁记》中畸变的母爱[J].时代教育,2012.]七巧甚至不惜用大烟的手段来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她的母爱是畸形的,就像她戴着的黄金锁一样。   “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却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 傅雷.触及了鲜血淋漓的现实.[A]季季,关鸿.永远的张爱玲[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曹七巧就像一个可怕的复仇者,她没有感受到婚姻给她带来的一丝一毫的幸福。可悲的她想把儿子长白留在身旁,给他吃大烟,为了让他不再徜徉于烟花柳巷,帮他娶妻。但是,长白终究是她唯一不担心和自己争夺财产的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个男人。虽然抵不过半个,但如今,她不能再让这个男人留在她身边了,因为他娶了媳妇。她这辈子疯狂追求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只有在长白面前,她才能够获得尊严与服从。七巧觉得长白幸福的婚姻是对自己最大的嘲弄,因为芝寿是个健康的女子,强烈的嫉妒心理驱使她亲手摧毁长白的幸福,她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过常人的幸福生活。终于,她逼死儿媳,就连长白的小妾在有了孩子之后不久也死去。七巧想绝对占有和控制长白,不想把这权力被别的女人占去。自己受过的委屈,全都想办法变本加厉施加在儿媳身上。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曾经说过:“几十年来女人始终处于教化之外,焉知她们不在那里培养元气,徐图大举?”[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女人一旦可以掌控权力,她们可以像男人一样使坏,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压迫他人。这种畸形的母爱让人毛骨悚然,但也使人们惊讶地发现女性的魄力。   对于女儿长安,七巧扮演了一个幸福的摧毁者的形象。先是给长安裹脚,用没有人性的手段控制长安的情欲,七巧通过给女儿裹脚发泄自己情欲得不到满足的愤恨。后来七巧让长安读书,不惜牺牲钱财。但在恶母的管束下,她不得不选择退学,“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伴着退学,长安生命力也渐渐枯萎。婚姻大事使母女关系达到高峰,七巧以女儿的幸福为代价,极力扼杀。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是无法消灭掉的能量,根据能量守衡定律,当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必须以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释放出来,否则会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扭曲。[ 金鹏.金锁究竟锁住了她什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精神分析[J].神州,2012.]曹七巧见不得女儿长安有幸福的恋情,更不用提婚事了。出于对同性的嫉妒,她用封建礼教中的性禁忌规约来讽刺女儿,当着提亲的人的面骂长安肚子里是不是有见不得人的东西,才这么急着要出嫁的。七巧把从父权制里学来的东西,用来欺负更加弱小的女同胞。她对于女儿是出于保护的,但是她长期受到欺负,导致她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同时,她的母爱也在金钱的“异化”下走向反面,儿女在七巧眼里早已成了“物质性的存在”,七巧把他们视为与金钱一样的占有物,以证明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存在,因此,她也不会答应女儿与童世舫的婚事。长安是七巧的第一个牺牲品,她的理想被母亲一一毁灭,最后成了一个活脱的七巧。[ 吴超.一面羔羊一面魔鬼——《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七巧表面上关心女儿,却在她生病时不给医治,让她吸食鸦片成瘾。曹七巧一人被黄金奴化还显不够,她还要奴化他人。在这一过程中,她只管进行着男性家长似的统治,却从没想过这种做法的对与错。七巧通过间接教育与直接引导,一直向长安灌输男人碰不得的思想,认为他们都是为了钱,就连懵懂的小侄子,她也小心地提防着。在这种荫庇下的长安,像一个纸糊的人儿似的,活得很苍白。[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女性人物/异姓式对守法道德权威的模拟和反抗,更可能是造成此篇七巧宰割长白与长安的心理病源。借由这种毁灭性的家长式的宰割仪式,七巧成功地把儿女留在身边……七巧也暂时不陷入‘众叛亲离’的孤独绝望之中。”[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I[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七巧成了父权的代言人,她把对儿女的爱看成操控权,这母爱无疑是畸形的。结语   《金锁记》讲述的故事已不是现在发生的事,但至今这部小说仍让我们思考女性的位置。它展现了在父权宗法制社会下生存的女性的尴尬处境,进退两难。曹七巧一生都戴着黄金的枷锁,对这种男权社会进行攻击,却最终人性扭曲,害人害己。她与中国传统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相去甚远,曹七巧不会逆来顺受,更不能自我牺牲,她牢牢守护着用自己的青春换来的财富,在情与理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尽管她的呐喊是微弱的,反抗的方式是畸形的,但也掩盖不住女性的力量,遮蔽不住女性的光芒。透过《金锁记》,我们可以看到女人的掌控能力,在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女人一旦能够拥有权力,她们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操控别人的行为,甚至是思想,这足以证明,女人不是弱者,在某种程度上,她们可以比男人更加强大。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的社会牺牲品,写出了她的人性扭曲过程,却没有指明出路。女主人公七巧呐喊着,对男权社会进行攻击,在这样一个无爱的世界中,真假难辨,爱意趋向虚无。她自己为黄金枷锁束缚,过着畸形的生活,同时也拉上儿女陪葬。可能有人认为她可以以死抗婚,或者选择逆来顺受,可是在那样的社会中,七巧的生存无疑是艰难的,无论抗争还是被动接受,她都得进入黄金与身体的两难境地。同时,社会环境也深深影响着她,人与人之间不过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了赢得地位和尊严,这个小户人家的女子,也只有接受这样畸形的婚姻。她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而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都逃脱不掉的,在封建社会中人性泯灭,人们的生活状态荒诞混乱,也许会出现一个个像长安一样的活脱儿七巧。   张爱玲的《金锁记》,通过对一个世俗女子的剖析,来展现人性的恶与丑。这个女人的世界是侍强凌弱、仇恨深重的,人性被金钱“异化”,正常欲求得不到满足。作者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女性意识,写出了女性对于男权世界的反抗与斗争。

放下《金锁记》不禁想感叹一下女主角曹七巧的悲剧。一个油店老板的女儿,虽不是什么金枝玉叶,却也是如花似水、正当年华的闺女。却生生的为了钱嫁给一个活死人——患有骨痨的姜家二少。与其说她嫁的是姜家二少倒不如说她嫁的是给姜家二少披麻戴孝、给姜老太太养老送终之后的财产继承权。在姜老太太驾鹤西游,九老太爷来给姜家分家的时候,七巧的泼辣取闹把这点刻画的淋漓尽致了。她的忐忑、兴奋、不安却又故作矜持,像极了那亟待出阁却又做足羞涩的剩女族了,不知七巧出嫁那日是否也曾这般,还是别有另一番情境呢?是啊,终于,媳妇熬成婆了,七巧的出头日到了,今天才是她嫁到姜家来的一切幻想的集中点啊。可悲的是一个女人原该精巧、细致、幸福的一生,却全卖给了姜家的家产了。七巧用金钱锁住了自己的一生,也葬送了儿女长白、长安的一辈子。其实,七巧原来也是有机会过晌正常人般的幸福的生活的。若不是那姜家的铜臭味裹住了那卖猪肉的朝禄抛起生猪油时扬起的温风,也许故事会是另一番模样了。这是个多么可悲的女人啊,她的一生没有尝到过爱的滋养,却也为姜家育得一儿一女。二少走后,也得含辛茹苦的抚养长安、长白一点点长大。守着偌大的家业, 却也守得一颗缺乏爱、缺乏安全的心。我想,她大概是对男人彻底失去信任了吧!不,也许她是对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失去信心了吧!能给她安全感的只有那能保她一辈子衣食无忧、她用一个女人一辈子的幸福换来的金钱。她大概是压抑的太久了,心里委屈然后变态了吧。分家后,姜家三少——季泽再来寻他的时候,言语的温存、暧昧让七巧孤独、恐惧的心也有了那么一瞬间的归属感。她做起了所有女人都会做的梦:“对,当初我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吗?不是的!我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我要和季泽相爱!”多么可爱的理由啊~~这是一个人被爱情撞昏了头脑的女人才有的想象力: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什么都是我们应该相爱的理由,所有的,你能够想到的、看到的一切,全部都是我们相爱的理由!可是,爱情又是怎么静悄悄的离开的呢?也许因为季泽给七巧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吧,所以它离开的也不是那么安静:她用她那曹七巧式的敏感、多疑、歇斯底里加上一杯茶水把姜季泽连同他那虚假的爱情泼在了门外。她也是有迟疑、后悔的时刻的吧,不然为何她会站在窗前一直望着季泽的影子从玻璃窗的下角隐出玻璃的边缘呢?可是,可是爱情只光临了她一回,她只沐浴了那一刻钟的光辉,便又钻进那一级一级,没有光的所在~~~\\最终,曹七巧变态了,是的,我想她是变态了的。一个女人,在没有爱没有信任只有怀疑和金钱带给她的安全、虚荣感里变得神经兮兮、变得不可理喻了。她与幸福无缘,幸福跟她玩了一辈子的躲猫猫。她没有真正的得到过一个男子的爱,所以她也见不得别的女人得到幸福。哪个女人都不配幸福,谁都不可以!包括她的儿媳芝寿,包括她的女儿长安!可怜的芝寿在她的精神、言语折磨下依着那冷冷地雕花大床去了,曾经多少次她也想着就这一条白绫,去了也罢,却终也不得走的那样安稳。芝寿去后长白的侧室便扶了正,不到一载的功夫也是选择撒手人寰了,想来那缘由,大家也都能知其一二了。至于七巧的女儿长安呢,话说长安二十四岁那年患了痢疾,七巧却不予她治疗,只劝她抽筒鸦片,自此长安也染上了烟瘾,虽在后来与世舫谈婚论嫁那会儿也努力的给戒了,却也终是葬送了美好的青春年华。七巧一辈子都过得不好,所以她更见不得身边的女人比她过得好,她辛辛苦苦出卖了一生的幸福积攒了家业去养活他们。“对,是我曹七巧养活了她们。她们凭什么能比我幸福!!!我曹七巧一辈子没男人疼没男人爱,凭什么她们要有!”所以,她身边的所有的女人都必须比她不幸福。长安终究是不可能和世航走到一起的,世航被长安那事出无因、突如其来的退婚搞的一头雾水。他想不明白的是,他心目中的古中国,那软被热炕头,那幽闲贞静的闺秀竟也是抽鸦片的!最终长安又一次做了牺牲,一如十六年前那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故事总该结尾了,长安的不幸是七巧一手造成的,那七巧的不幸又是谁造成的呢?她是不是也曾仰天常问,欲哭无泪过呢?那些如诗的年华里,上天又给过她些什么呢?最终七巧还是去了,三十年前的月亮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三十年后的长安是不是也在那男子从自己口袋掏出钱为他买下一双吊袜呆的那一刻沐浴在光辉里了呢?三十年后的故事,还在继续~~~~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期待

毫无疑问 这是张爱玲最好的作品 但是最好的仅是这么多吗 我不禁失望起来 看张的言行举止 不至于只走到这里 我很惋惜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金锁,锁住的到底是什么。在最后部分,当七巧独自在回忆当年的时候,她数落着有谁谁谁爱过她,让我看的似乎有一点心痛。当初的麻油西施,虽然地位低下,虽然站柜台,如果她就那样在适当的年龄嫁给了一个般配的男人,过着市井的生活。那么,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了。可是,她进了姜家的门。选择了充足的物质生活,承受着精神的折磨。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没有爱情的病秧子。却因为地位的原因,也受着下人丫寰们的说三道四。当然,她完全充分利用了她在姜家的地位职权,尽情的将自己的怨恨不满撒泄给每一个和她接近的人。包括她的儿女。武器就是她的那张嘴。那张刻薄的嘴。硬生生拆散了女儿长安最初最后的爱情。硬生生逼得儿子不敢再娶,只得去妓院消遣。每一个和她接近的人都不是被她的嘴刺伤就是刺死。这是何其阴暗病态的做法。心里滋生的该是多厚的仇恨与嫉妒。她得到的是什么,是畅快?是扭曲的胜利?整个篇章只让我感觉阴暗的环境,阴暗的七巧,唯有的那点明媚,只是七巧目送她爱的人离开时的阳光....

黄金枷 破碎人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名篇,可能也是张爱玲笔下最凄厉的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曹七巧的女人,浮浮的三十年时光,囚在黄金的枷锁里,跌跌撞撞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小小麻油店家的女儿嫁入富甲大族的姜家,面对的却是一个瘫痪在床的骨痨丈夫,她所触及到的只是一个华丽外表下的阴暗角落,这个叫曹七巧的姑娘命运从此被改写。她在姜家过得是“面上的日子”,老太太、哥嫂、姊妹和下人们面上对她和睦,背地里哪个不是戳着脊梁骨讥讽调笑。就连贴身的女侍小双也口不饶人,说曹七巧是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惯了柜台,见多识广。而”见多识广“颇识人心的曹七巧又怎会察觉不到姜家对她从里到外至上而下的”敌意“?她从一开始进姜家的门大概就成了泄气的皮球,相差悬殊的门第让她心虚疑虑,气就比姜家人短了一截,可是被捆绑在残废丈夫身上的这种牺牲又让她达到一种奇妙的心理平衡,畸形的婚姻让她无异于失去了正常女人爱与欲的权利,空缺的位置总需要东西来填补——金钱,终归是要回到这最庸俗又最迷人的角色上来。曹七巧的出身让她不可避免的带着市井气,但在空壳似的婚姻和冰凉带刺的姜家的双重碾压里,她渐渐朝着一个不可控的方向驶去,娘家嫂子来探亲,背地里说,“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子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她刻薄多嘴,毫无教养可言,在矜贵的姜家姊妹像个可笑的小丑,众人不多言又皆了熟于心。故事开头有个斥责小丫头们嚼舌根子的赵嬷嬷,还记得有段叙写“赵嬷嬷翻了了身,吱吱格格牵动了全身的骨节,她唉了一声道:’你们懂得什么!‘”其后又是“天是森冷的蟹壳青,天底下黑粜什么了不得的心事,要抽这个解闷儿?”初读对这里不在意,再读却感觉赵嬷嬷是全书最有人情味的,起码对曹七巧而言。赵嬷嬷的斥责慨叹一部分是出于对主人家的尊重,但很大一部分也是同为女人又是更懂人情世故的长辈的怜悯,这一点点怜悯是书里人性的亮色。熬过许多年,终于等到丈夫和老太太的死,三房瓜分了丰硕的家产。曹七巧在分财产上撒泼卖乖也终是无疾而终。她带着一双儿女长白、长安在外面租下一幢屋子,这么一刻,该是她一生中最心满意得的时候,多年折耗的青春终于有了回报,一幢房子和大笔财产以及自此安定闲适的生活。但沉寂的生活因为三爷姜季泽的一次来访而转变了轨道。这个姜季泽年轻时好玩挥霍了大笔家产以至于分家时所得寥寥,在外面养姨太太不干一件正事。轻佻风流的三爷竟然向七巧表露长久以来掩埋的爱意,这对于一个心几近干涸的女人犹如暴雨前的电闪雷鸣!“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然而这场”雨“并没有落下来,精明的曹七巧时时刻刻提防着,生怕有谁抢走她的财产,就连这一秒她都不曾忘。她愤怒地驱赶走他,可是还要上楼去看那个远去的被风穿过的褂子,还要淌着泪······其实,我也不相信姜季泽的情意,他曾经有过的也只是一点新鲜感和思之不可得的遗憾,何况他当初还有过一番要敬而远之的内心独白。可以想见这一事件对曹七巧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她自此深深认定男人的虚伪狡诈,也成了断送一双儿女的姻缘的心理伏笔。儿子新婚,她却像高音喇叭一样宣讲儿子儿媳的闺中私事,妒妇般命令儿子来为她烧鸦片,种种酿成儿媳早逝的悲剧。如果说这是她对于自己不幸婚姻的报复和发泄,那对长安亲事的干涉阻挠是就是财欲和姜季泽事件双重发酵。长安是另一个七巧,面容渐渐长成了她母亲的样子,就连命运的轨迹也渐渐印合着。长安思慕的童世舫被这个病态的家吓得离开了,她与其道别,“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的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能力干涉,天井,树,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有没有觉得惊人的相似?不正是曹七巧望姜季泽离开的重演。人失去爱和对爱绝望,就变成了残缺的瓷器。“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曹七巧的残缺不仅割伤了她自己,还伤害着她周围的人。对曹七巧,我的情绪是复杂的,她是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角色,让人怜让人恨,让人理解也让人怨愤。她的虚弱和强横交织,她畸形变态的人生又满目疮痍,膨胀的物欲填补着空洞的精神世界,她失去太多也扭曲太多。《千与千寻》里的河神因为浑身恶臭污秽不堪,所过之处尽皆枯萎黯然而被误认为腐烂神,而在澡堂清洗后,充体的工业垃圾轰然而出时,大家才发现它是河神。太多不该属于自己的外物依附往往会改变自己,而生活不是宫崎骏笔下的童话,人很难回到过去,回到自己当初相对纯净的状态。不要一直给生活做加法,负重过多的骡子更容易失去前行的动力。曹七巧是悲剧的核心——她是靶子也是箭,三十年前的月亮尚好时,她便被众人瞄准着,这里面,有她娘家人,有姜家的老太太,还有那姜季泽和一众小姐丫头们,每个人似乎都高高在上,都把她当作理所当然的靶子,她是金钱买来的姨太太,是随时可以摆弄的小丑。可知箭中带毒,毒入靶身,最后也会化成更毒更厉的一把箭,疯癫地射向四面八方。毒性在累积,伤害在扩散,残酷的游戏却还在不知疲倦地上演。她滚圆的胳膊最终变成消瘦的能让翠玉镯子推到腋下的臂膀,被榨干的血肉和扭曲的人性正是曹七巧悲情的人生写照。我不能将一切罪责都推给她身边的人,但不能不说这些看客们的确起到了加速曹七巧疯魔的作用。《故乡》里的杨二嫂年轻时是娇俏动人的豆腐西施,而终变成了鲁迅眼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一个爱占便宜的刻薄的农村女人。曹七巧当年若是嫁给一个普通男人,可能也是这番光景。她们同是旧时代里的女人,尖锐得让人生疼,在命运的挤兑下,撕下女性温情的面纱,赤裸裸地直面这个荒唐又荒凉的时代。金锁,金锁,锁着一个女人的是金银珠玉。被锁着的是爱欲与情欲。这把锁直至死亡也没有卸下,曹七巧在墓碑下永远孤寂,被贴上某个标签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不知道她的女儿姜长安又会有怎样的人生,最后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沉下去,可是三十年前的故事却完不了。读到这里,你才真的懂张爱玲有多残忍。

不过是时代末路

曹七巧这个形象刻画的很丰满,一种渐渐走向毁灭的渐变过程,当然,这不可能仅仅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代表一种心态,以及一个时代。。。你的开始的痛会转变成无奈,同情,及不可名状的含混。最是俗鄙不堪,最是社会的真实,而你所见的真实,又是否会成为当今的真实,成为深如湖水的静默

《金锁记》给我们现代女性的启示

张爱玲总觉得她的笔就像锋利的尖刀,一下子就戳到了我的心里。《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 金锁记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文章很短,写的很细腻,给我的感觉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压抑欺骗毁灭,文章开头借用丫鬟之间的谈话道出了七巧的身世~~~以前的婚姻是强制性的,或许七巧不想嫁,只是哥哥嫂嫂为了钱吧妹妹推进了火坑,七巧这样的生活像温水煮青蛙,每天都一样的日子,没有期盼的日子。我在这里面看到了现在社会存在的,更可怕的事,女性面临的更危险。1没有强制性的婚姻,有的这样不成熟的价值观,女人想要嫁有钱人,可是想占便宜却总是吃亏,这样的例子可不少。2通讯发达,没有了温水煮青蛙却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没有好的警惕心。3我记得贾宝玉说过一句话叫结过婚的女人就像死鱼眼珠,就如同那些受过伤的女人一样,没有结婚的女人珍珠也还是为了维护利益,伤害别人。中国人就是喜欢变,可是变来变去,还是那样。

阴鸷的女人是怎样炼成的

阴鸷的女人是怎样炼成的——张爱玲小说《金锁记》解读 我们知道,鲁迅的童年很不幸,这使他有一颗受伤的灵魂,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在《〈呐喊〉自序》 中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看清了世人真面目的鲁迅在创作中无情地揭露造成人性扭曲的旧世界。与鲁迅的童年有相似之处的女作家张爱玲,同样有着更加不幸的童年,这不幸的童年,使她的灵魂也受到了极大地伤害,也同样使她过早地看清了人世的真面目。与鲁迅不同的是张爱玲不仅是灵魂受到伤害,而且是她健康的人性被压抑了,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张爱玲被压抑之后,她的反抗精神是很强烈的,这就使得她的创作有一种反抗压抑的复仇精神。张爱玲原名叫张瑛,十岁的时候,她的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她的父亲却坚决反对,最后还是她的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不响亮,母亲想给她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张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巧合,张爱玲母亲的烦恼不是一时的,张爱玲呢,何尝不是。也许烦恼才造就了一个旷世奇才。 张爱玲有着独特的家庭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造成了她的桀骜不驯,在她的心上播下了抗争的种子。张爱玲的父亲是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式的人物,他出身豪门,是张佩纶之子、李鸿章之外孙,优越的生活条件磨灭了他美好的人性,他像一个寄生虫躺在大公馆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在他身上既有纨绔子弟的花天酒地,又有没落世家的苟延残喘。他嗜钱如命,既挥霍无度,又吝啬有加,对妻子陪嫁来的银子也不放过。张爱玲的父亲其实就是一个“世人的真面目”的极好样本,也是在父亲身上,张爱玲最初感受到了人性的真面目。但人性是复杂的,张爱玲的父亲又把女儿作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倍加呵护。张爱玲的文艺天赋就是他精心培养的结果。在童年的时候,得到父亲的赏识,对于张爱玲来说,确实是幸运的,这为她日后靠写作度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父亲的依赖也有她生存本能的一面,没有父亲,她的生活就没有保障,这使得她怕失去父亲。可是张爱玲身上那种不驯服的精神很像她的母亲,这是张爱玲的父亲不喜欢的。张爱玲对继母的报复终于激怒了她的父亲,于是就有了张爱玲一生最痛苦的记忆,她的父亲曾与继母一道对张爱玲大打出手,甚至将她禁闭在家,患病也不积极治疗,以致于险些殒命。这使她鲜活的人性受到极大地压抑,也使她对人性的残酷有了切身的体验。爱这个美好的字眼在她心里变成了恨,可是受到父亲伤害的张爱玲不是痛恨父亲,而是痛恨她的继母,痛恨夺走她爱的女人。张爱玲身上不驯服的精神,一方面出于被压抑之后的反抗,一方面也出于母亲的榜样作用。出身于豪门的张爱玲母亲,与一个腐朽的男人生活是不幸的,她身上活泼泼的人性被严重压抑了,她不满丈夫的萎靡不振与种种恶习,产生了不驯服的意志,决心选择逃避,她几度出洋留学就是渴望摆脱无爱的人生。母亲同样有一颗受伤的灵魂,她给予女儿的母爱少得可怜。但她却把一颗反抗的种子植在了女儿的心上。 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就领教过父亲的残忍和母亲的冷漠,这种经历使她的敏感心灵遭受了深深的创伤,种种可怕的经历,一方面使她对美好的人性充满了怀疑、恐惧和绝望,另一方面也使她对人性的阴毒有着痛彻心扉的体验。畸形的家庭哺育出的是一颗不正常的心灵,一颗冷冷的心灵。可以说张爱玲这个无爱的家庭给了她一颗受伤的灵魂,她总是用受伤的灵魂来观察世人的真面目,毫不留情地展示人性的扭曲和人性的阴冷是她创作的总主题。 《金锁记》这个书名起得恰到好处,这是个极好的意象,一把黄金打造的锁链套在了女主人公的头上,她的生命活力给窒息了,她的悲剧就这样注定了。我觉得曹七巧这个人物塑造得令人战栗,像一团燃烧的火,要烧毁一切,很像曹禺笔下的繁漪,也是一个受伤害的复仇者的形象。曹七巧家原是开麻油铺的,颇有一点姿色,被称为“麻油西施”时常站站柜台,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是见过世面的,养成了她泼辣的性格。这是一。二呢,当时的曹七巧总会挽起蓝夏布衬衫,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肉店的朝禄,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沈裁缝的儿子都会偷偷地看她,当时的曹七巧非常享受这种被欣赏被抬举的美好感觉,这让她有了做人的尊严。于是她也就此养成了只能被抬举不能受欺负的脆弱的感觉。可是她没有了父母的呵护,在兄嫂家只是个寄居者,这个麻油店不管有多么好,也终究不是她居住的地方,她迟早是要嫁人的,是要找一个安身的所在。这就注定了她人生道路的艰难,她的出身决定了她嫁人的条件不是很理想。在她年轻的时侯,有对她十分中情的肉店伙计,她如果和这个伙计结婚,那么她的生活和她的哥哥没什么两样,只能挣扎在死亡线上。后来她的兄嫂把她嫁入了没落的大族姜家,那其中的目的不言而喻,是因为姜家有钱,他们把妹妹卖给姜家是可以沾光的。本来凭着她低贱的出身她只能做个填房,可是她的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她也就自然捞了个二奶奶的地位,总算是有了一个身份。她以为有了这样一个身份,自己就可以抬起头来做人,做一个受尊重的二奶奶。可是她错了,在那个夫贵才能妻荣的社会,曹七巧的丈夫不仅不贵而且还是个废人,在这个虎视眈眈的大公馆里根本就没有半点地位,加上她出身的低贱,在姜公馆里,曹七巧只不过是一个买来服侍二爷的“下人”只能过着“一家人都往我头上踩”的日子。这话是曹七巧对来探望她的兄嫂说的。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大年问候了姜家阖宅上下,又要参见老太太,七巧道:“不见也罢了,我正跟她怄气呢。”大年夫妇都吃了一惊,七巧道:“怎么不淘气呢?一家子都往我头上踩,我要是好欺负的,早给作践死了,饶是这么着,还气得我七病八痛的!”她嫂子道:“姑娘近来还抽烟不抽?倒是鸦片烟,平肝导气,比什么药都强,姑娘自己千万保重,我们又不在跟前,谁是个知疼着热的人?” 曹七巧原本以为她这个二奶奶的身份是她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挡箭牌,可她哪里知道,进入姜公馆,她这个“下人”就等于进入了以踩人为乐趣的地狱,她的二奶奶的身份公馆里上上下下都不承认,不仅不承认,还被作为“下人”而遭到耻笑,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她对自己的命运倒是很清楚,就像她自己说的,“不欺负我们,欺负谁。”小说的开头通过两个丫头的视角把曹七巧这个“下人”被人踩得屈辱很巧妙地衬托出来: 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凤箫道:“哦,是姨奶奶。”小双道:“原是做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凤箫把手扶着窗台,沉吟道:“怪道呢!我虽是初来,也瞧料了两三分。”小双道:“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你还没听见她的谈吐呢!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亏得我们家一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姑娘们什么都不懂。饶是不懂,还臊得没处躲!”凤箫扑嗤一笑道:“真的?她这些村话,又是从哪儿听来的?就连我们丫头——”小双抱着胳膊道: “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惯了柜台,见多识广的,我们拿什么去比人家?”凤箫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说:“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跟前的人,二爷成天的吃药,行动都离不了人,屋里几个丫头不够使,把我拨了过去。怎么着?你冷哪?”我们可以看到连比她更低贱的丫头都瞧不上她,轻贱她,都敢踩她,她在这公馆里过的自然就处处不如人,甚至不如个小小的丫头。争取摆脱“下人'的地位,做的如人就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小说中她逼迫女儿进洋学堂,可是女儿读了几天就不想读了,于是就有了她骂女儿的一段,这一段很能说明她的这种人生追求。第二天她大着胆子告诉她母亲:“娘,我不想念下去了。”七巧睁着眼道:“为什么?”长安道:“功课跟不上,吃的也太苦了,我过不惯。”七巧脱下一只鞋来,顺手将鞋底抽了她一下,恨道:“你爹不如人,你也不如人?养下你来又不是个十不全,就不肯替我争口气!”长安反剪着一双手,垂着眼睛,只是不言语。从这段骂人的话可以看到曹七巧是一个有着争取做人尊严的女人,是因为在姜公馆里她被人踩,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才激发了她争取做人尊严的强烈愿望。有的评论家认为曹七巧是因为嫁了个废人,情欲得不到满足,才发生心理变态的,这当然不错,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她在姜公馆被当做“下人”被踩得不如人之后的一种困兽犹斗,她从复仇走向了疯狂的报复。小说中曹七巧的出场很讲究,她正像很了解她的姜家三少爷季泽说的那样,“一开口就是满肚子的牢骚”: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曹七巧在姜公馆里过着被人踩得日子,可是她是个站柜台的,有着勇敢的一面,有点“雷雨”的性格,她原本活泼的个性被压抑之后是要爆发的,因此她不断地采用不可取的方式进行反抗。为了找回做人的尊严,她决心掀起波澜,她变得喜爱说长道短、无事生非起来,这不仅是一种畸形的排遣内心痛苦的方式,也是找回尊严的叛逆行为。曹七巧的心理充满了怨恨和刻毒,她常夹枪带棒地挖苦别人,以言语上的挑衅获得暂时的满足。她嫉恨新婚的三少奶奶兰仙,又挑唆老太太早点将二小姐云泽嫁出去,还造出一些谣言,气得云泽躲到后房里大放悲声。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而自小瘫痪的丈夫,更使曹七巧陷入了情爱无法满足的痛苦境地。她爱上了姜家的二少爷季泽,她以为季泽是带领她摆脱苦海的救命稻草,可是这个醉生梦死的少爷只是拿她填补空虚的心灵,根本就没有对她产生过爱情,因为这个少爷人性软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对这个救命稻草失望之后,她对这个地狱般的公馆充满了仇恨,她过着隐忍的生活,她在等待时机,等待复仇的时机。在牢狱般的姜公馆她健康的人性不断地被压抑、被煎熬,直至人性被扭曲变形。在挑衅无法找回尊严之后,在救命稻草抓不住之后,她开始发现金钱的魔力,她用铁的事实发现,只有金钱才会使她摆脱“下人”的地位,不再被人踩,才能使她找回做人的尊严。为了钱,姜公馆可以买她;为了钱,她的亲哥哥将她卖给了一个残废;为了钱,兄嫂一次次登门看她。在被金钱所点燃的欲望驱动之下,她开始疯狂地聚敛钱财,后来老太太死后,她分得了一份财产,终于熬到可以凭借手中的钱对别人指手划脚的那一天,她得意忘形。分银钱的时候,作者对她大闹这个场面做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从此她又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只知一味敛财,钱财把她未曾泯灭的亲情也摧毁了,没有亲情的曹七巧甚至戕害儿媳,断送女儿的婚姻,不断寻求病态的发泄与报复,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又刻毒、残忍。小说中有一段曹七巧与挥霍无度已破产了的三少爷季泽过招的情节,写得摇曳多姿,很好地刻画了曹七巧那报复式的变态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当主动找上门来向曹七巧倾诉“爱情”的季泽出现的时候,当她使出计策觉察出季泽根本对她就没有丝毫感情,只不过是要算计她的钱的时侯,她终于大怒了,并疯狂的撕打季泽,以发泄心中的仇恨。是的,她对姜公馆充满了刻骨仇恨,是这个公馆毁了她的青春和爱情,让她戴上了金锁,过着不如人的“下人”的日子。这个情节在小说中具有转折意义,是这个无情地男人彻底毁灭了曹七巧身上仅有的一点人性。有了银钱的曹七巧是渴望得到三少爷的爱的,得到季泽的爱是她找回做人尊严的唯一希望。这个时候只有季泽才能把她从报复的泥潭中拉了回来,于是这个在姜公馆里一向乖戾的曹七巧在这个情节中却意外地表现得很温情。但心灵受到姜公馆伤害的她,此时变得很敏感,她处处提放着这个风流成性花心少爷,因为曹七巧是了解他的,对他的虚情假意她没有多大信心。此时的季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季泽了,他已经被黄金枷锁给锁住了,他的眼里只有银钱,没有感情,成了一个和他的二哥一样的废人,一个精神废人。已经和一个废人生活了半生的曹七巧,当然不会对眼前这个精神废人共同生活。就是这个精神废人把曹七巧最后一点健康的人性火花给熄灭了。如果她是为了单纯的情欲,她自然可以和肉体尚健康的季泽厮混在一起,可是与一个精神废人在一起,曹七巧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做人的尊严,与他在一起,她过不上如人的生活。因此,把曹七巧情欲的欲望过于夸大是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小说中有一段曹七巧对人生发问的描写。这是在季泽被她打跑之后,她此刻的无限的感慨。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绊绊,不住地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边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是一个梦醒之后的女人的内心独白,她对人生彻底失望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彻底不相信了。她对所有的男人都绝望了,因而对人生也绝望了。她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从此她开始变得刻薄冷酷,开始进行疯狂的报复,当曹七巧哥哥家的侄子春熹扶住从椅子上险些倒栽葱的表妹长安时,曹七巧便怀疑侄子居心叵测,痛斥道:“你那狼心狗肺,你道我揣摩不出么?你别以为你教坏了我女儿,我就不能不捏着鼻子把她许配给你,你好霸占我们的家产!我看你这混蛋,也还想不出这等主意来,敢情是你爹娘把着手儿教的!”她还借题发挥教训了女儿长安一番:“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帐,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曹七巧这段话绝对是一个感到人生悲凉的女人的绝望的呼叫。 在小说的后半段,曹七巧就开始疯狂地报复对她不公的命运,她本来不健康的人性开始变态了,她制造自己的亲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精神上的快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以此来变相地实现她做人的尊严。在她与儿女媳妇的冲突中。他的儿子长白跟季泽学会了堕落,激起了她疯狂的报复欲,她以给长白这个男人娶媳妇为由来报复这个男人,她报复这个男人的方式是不让儿子与她的媳妇有正常的生活。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要长白讲他们小夫妻的性生活借以发泄她的不满。曹七巧没有得到女人的快乐,她也不能让任何别的女人快乐。这是何等变态的母亲啊。  曹七巧的报复心自然也不会放过女儿长安。这个被母亲折磨的没有生命气息的女子,三十岁时与留洋归国的童世舫恋爱,这是她人生中唯一的一次人性的闪光。可是在她那个阴鸷的母亲疯狂的报复中,很快就被扑灭了。当她发现童世舫与长安藕断丝连之后,便设计请童世舫到她家中,将本来戒烟已经见效的女儿说成是还没有戒掉鸦片瘾,彻底割断了女儿最后一点希望的情缘。曹七巧变态的疯狂使她成了报复一切的魔鬼,她身上的人性力量早已泯灭殆尽。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以解剖人性的变态见长,展示了美好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变态的历程。小说写于1943年,同样是探讨“女性与金钱”的关系,她擅长描写女性的命运。她把批判的目光投向那些为了生存而把婚姻作为人生目标,却失却自尊的女性。但这部作品却写出了一个畸形的没落的大公馆怎样造就了一个畸形的女人。作品的深度在于写出了畸形的女人形成的社会原因,是这个不把人当人看,处处踩踏健康人性,让人过得不如人的大公馆把她迫害成了畸形的女人。作者突出描写了曹七巧在大公馆里被踩的悲苦心理。作品写她的几次流泪向来为人称道。第一个流泪是向来打秋风的兄嫂诉说被大公馆踩得苦痛,把她心里的委屈和被踩得可悲命运描写出来。第二个次是在分家的时刻,面对居心叵测的所谓公证人,她据理力争,可是究竟还是又一次被踩了,她面对主持分割家产的九老太爷和众人呜咽,当人们走光了,她还坐在那里捶着胸脯嚎啕大哭。这是她对被踩的不幸命运的又一次控诉。分家后,季泽又来假意撩拨,实则是要打她的田地的主意,是明白的又来踩她的,对于这次曾经的旧情人的踩,她是伤透了心的,她的眼泪告诉我们,被踩是她心中抹不去的伤痛。作品对冷酷的封建社会戕害人性的罪恶做了最决绝的控诉。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是史上最好的中篇小说。客观的看,这部小说确实是极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在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女性不幸遭遇的小说很多,鲁迅揭示女性的灵魂被扭曲的小说《祝福》历来都是公认的艺术杰作,祥林嫂的灵魂是被那个冷酷的社会毒害的,曹七巧又何尝不是,应该说,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被毒害的更惨烈,更触目惊心。但是由于作者在作品中对曹七巧所受的被踩得情节和细节设计的相对比较少,特别是震撼力极强的细节寥寥无几,这就不能把曹七巧畸形人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很好地揭示出来,也就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霍聃《动什么别动爱情》)

再读《金锁记》

“他也老了十年,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后的月亮,也终究是那个月亮罢了!只是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了不同的韵致、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感触···过了这些许年,老去的总有苍凉的回味。不论朝代如何更替,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民国、··还是如今,人也终究还是那么几种,变得只有世道,却没有“人心”。难免,从前语文老师总是要我们考究每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为分析,然而他们总是过于苛求,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拿着一本书说、这是封建社会迫害人了、这是万恶的地主阶级什么什么的必然结果···。看着让人发笑,也可怜。 同样都是人,形形色色的人,被不同的枷锁拴着。永远永远···人、还是那么些人罢了~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青春偶像剧《老房有喜》中苏三的桌上摆着的凌乱书页。默默记在心头。最近恢复复古路线,开始读一些大上海时代的作品,当然首推张爱玲。这部《金锁记》由七巧的心理变化展开,其女儿一步步沦为另一个活脱的七巧最后不得善果的故事构架,为我们展示了被金钱利益锁住的爱情和旧社会未能全部进步的悲哀。


 金锁记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