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红利》书评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50218031
作者:徐志斌
页数:248页

《社交红利》

我看《社交红利》,不仅仅是看许多的技巧,更多的是看作者在一个个实例后面所带出来的思考。移动互联相对于传统互联是一个大的变革,绝不仅仅是一个进化。当我们写微博时,通常是将发生过的事件或思考通过整理发布出去。而由于微信交流的碎片化和及时性,人们更直接更真实的把自己展示给朋友。我同意“原来人们是通过PC与PC相联,微信是人脑与人脑之间的连接”的说法。由此,在微博,重点是争夺的是人的关注度。而在微信,重点则是与人脑的相关思考区域建立关联。打的软件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打的与支付绑定的市场,还是竞争通过APP与人脑思考和出行、支付相关领域的关联。关注是会转移的,而关联则有很大的粘性。它不关乎内容,只是人们头脑思维和信息关联的窗口。这是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 我是花卉业的,我在思考怎样通过一些APP,把人们和花卉相关的思考相关联,让人们想到花卉,就想到这些APP。《社交红利》是对互联世界最前沿的思考,具有相当大的实战指导意义,都是干货,甚至可以作为操作手册来使用。当然,其中略显杂乱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了。

只能作为了解社交媒体的基础读物

社交红利这本书让人有些失望。看似有很多案例和数据,但是都浅尝辄止。案例没有说明策略如何制定如何调整。数据也没有说清楚是由于什么原因发生的变化。这本书只是对很多广为人知的基本理论做了归纳,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干货。更有趣的是还有大篇幅的明显软文。只能作为了解社交媒体的基础读物,其实我觉得还不如好好读读《引爆点》。

如何通过社交网络收获红利?这是一个问题。

微信来势汹汹。前阵子网上盛传微信圈某电商月流水百万。我在我的qq群里看见卖那些所谓培训微信营销的课程的,学费要几万块,群里还真有去听过的,当即揭穿该课程并没有价值,但是都想搭上微信这个现在最火的社交应用的列车淘上一把金这司马昭之心事大伙儿谁都知道。《社交红利》这本书出的挺及时的。当时我就想,这书要是张小龙出的估计肯定卖疯了。再一细看,徐志斌是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微博也好、微信也好,在社交网络这一同一概念下的信息流动的规律和原理是相通一致的。作者指出,社交红利时代已经开启。然后用六个章节、223页文字系统总结、分析了社交网络营销的方方面面,内容详实,案例丰富,包括小米、美丽说、啪啪、优酷、找你妹等当红品牌或产品与腾讯微博、微信、qq空间等的合作案例囊括其中,为我们这些外界人士提供了一个窥视他们“内部”平台的机会。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的诉求是:带来高质量的转发互动,赢得口碑,吸引目标用户群,吸引用户点击链接或购买。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和小团队来说,如何运用好社交网络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红利似乎掌握在小部分精英企业手中。引用这本书中的数据,腾讯微博拥有5亿注册用户,拥有千万以上听众的账号只有56个;微信上拥有超过百万以上粉丝数的账号屈指可数。有人减肥,有人饿死没粮。有的账号每天数以百千计的涨粉,有的账号每涨一个粉儿都是对自身的突破。眼红眼绿都没有实际意义,找出原因研究对策着手实施才是正紧事。我觉得《社交红利》目的明确,立意很好:“如何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与收入”。但是这个问题是否一本书真的能够解决?师傅领进门还修行在个人呢。总之这本既有指导观又有方法论,至于给大伙儿的帮助多大上见仁见智,有的社交应用产品运营经验丰富的可能觉得还可以再深入点,这些观点我已经知道并且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做的,我还有更厉害的方法呢;还有那些觉得自己还需要去学习去了解的建议赶快买本来看,毕竟这可比内种野路子的培训课程靠谱多了也划算多了。蔡文胜说:未来属于那些传统产业里懂互联网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联网但不懂传统产业的人。我想说,那些传统产业里还不懂互联网的人,好好把握你们的未来吧。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里的“干货”内容都是粗体显示,相当于笔记都给你画现成的,读起来非常方便。

社交媒体的价值与运用

书中提出一个理论,可以对社交媒体有个系统化的认识。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信息即传播的内容,作者比喻成人身上的肉;关系链,不言而喻,主要是好友数量及亲密程度,作者比喻成骨骼;互动作者比喻成血液;三者之间是相乘关系,而不是相加,因此任何一个因素都有着巨大的放大作用。作者进而强调了互动的核心作用,用户为什么会去互动?大致有三大原因:利益(利己或利他)、娱乐、情感和情绪(如八卦心、好奇心、狭义心、爱心,当然也有负面的)体会:想想我们以前做微博活动,思想就有很大局限,一想到微博传播要提高效果就必须有奖励,通常的思路是有奖转发分享。其实按照这个理论,我们仅仅用了吸引用户互动的一个因素,也就是利己,而其他可以刺激用户互动的其他因素,如利他、娱乐、情感和情绪就忽视了,没想到过。也就是说做微博运营,别老想着,非要投入多少资源,才能达到效果,其实不花钱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或者你会说,那不就是创意吗?错!所谓创意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也就是那个公式中的信息,促进用户互动还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就是怎么通过不花钱的方式吸引用户互动,如这个互动设计得很有趣(娱乐),比如发微博的人,主动从评论中选择最有趣的回复,然后公开表扬一下或发布出来。如杜蕾斯有一个固定模块“杜绝胡说”每天发表一个话题,让用户畅所欲言,用户回复的好的,会给个奖励头衔,专门发布在微博中。上面举的是通过娱乐,吸引用户互动,还可以通过激发用户的情感或情绪,来吸引用户互动。这个就比较宽泛,比如可以借助时下热点,结合自己微博的定位,进行发布,达到与用户的共鸣,从而激起用户的互动。再举个杜蕾斯的例子,神州租车做了一系列抨击uber的广告,然后引起社会的一边倒的差评,杜蕾斯就很巧妙地结合了uber和杜蕾斯的特点,策划了一条微博“protect U”一语双关,令人拍案叫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让用户顿生好感,于是用户很自然地都一边倒的赞美。

网络社交

最近由于玖舍的原因,一直在尽心研究网络社交,如何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来达到宣传玖舍的效果。玖先生最近在看一本微力量,希望借此有所启发。我今天闲逛图书馆,在书架上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手上已有两三本今天的目标书籍,的确犹豫要不要再带一本回去。翻开头一章阅读,个人感觉不错,对比性的分析了目前几种网络社交平台的特色,情况,同时也强调了网络社交从某种层面上对企业推广的重要性。瞬间有了同感,于是书被我带回了家。目前看到第三章,启发挺多的,很有兴趣接着读下去。今天的感触是,保持信息质量很重要!

产品运营第一本书!揭开社交网络的秘密

又到一年校招季,想到又有一批准毕业生像两年前的自己一样开始了网申,笔试和面试,开始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开始了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所以觉着应该为学弟学妹们做点什么,刚好读完这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你致力于从事产品运营工作,有两本书是一定要推荐的,除了这本外,还有前淘宝员工胖胡斐的《玩法变了》,前一本讲社交网络,后一本讲电子商务的品牌和活动运营,看完之后相信你对运营有更深的认识。《社交红利》书中干货很多,印象比较深的像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运营活动六大法则(简单、有趣、免费、透明、可累计、可兑现),运营时间选择等等,里面有不少腾讯微博的真实数据(因为作者是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员工),以下是一些笔记:第一章 社交红利时代的开启这一章提出了一个公式: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信息”是肉社交网络最受欢迎的信息类型归纳为利益(利己或者利他)、娱乐、情感(充沛流动的好奇心、八卦心、泛滥的爱心、侠义心)等。如何做好信息:·拟人:我理解就是说人话,千万不要用机器语言。·充分体现情感和情绪:要有鲜明的态度。·热点:借势,热点蕴含的能量很大。·与利益相关·简单与丰富想结合:信息一定要简单,最好一次只传递一个点,尽量不要让用户思考,图片的效用大于文字。·个性化与多变:用户就是需要不断的有新东西刺激他。“关系链”是骨·激发更多用户主动发布·鼓励用户主动分享·动作Feeds化·应用化“互动”是血·官号互动·大号互动·运营活动:六大法则:简单、有趣、免费、透明、可累计、可兑现·产品调整第二章 信息的重量娱乐不一定是必须要玩游戏,要看电视和电影,一些轻松的微博段子、朋友圈中有人的信息,看QQ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娱乐。腾讯微博用户分析:75后关注TOP3:语录/感悟、政法、恋爱/感情70后关注TOP3:语录/感悟、恋爱/感情、政法85后关注TOP3:语录/感悟、恋爱/感情、网游/角色游戏90后关注TOP3:语录/感悟、网游/角色游戏、恋爱/感情95后关注TOP3:星座、网页游戏、网游/角色游戏75后更关注语录/感悟类的心灵鸡汤类内容,而95后更关注星座和游戏。“马桶游戏”:用户时间完全被切碎。第四章 流动的魅力第六节 时间选择的技巧周末运营效应轻松娱乐类型的应用会有典型的周末曲线,用户在周末时间段表现最为活跃;新闻资讯类网站则是典型的周三曲线;微信购物则是典型的周四曲线。(周四购买行为占比27.78%,周五18.69%)晚高峰正在超越早高峰,睡前查看一些轻松有趣的东西越来越成为主流。(被窝时间)早10点和下午3、4点效果最佳,而在用户微博发布高峰的早9点,12点,晚8点,晚10点,效果反而降低25%-50%

社交红利的秘密

今天分享一个话题:社交媒体带来的红利!我关注了很多互联网领域名人的微博,其中就有《社交红利》徐志斌老师的腾讯微博。有一天我刷新微博,恰好看到徐志斌老师的书出版了。于是马上去当当订购了一本回来,先睹为快嘛。当当的速度还是蛮快的,订书第四天就收到了货。马上打开来,社交红利四个黄颜色字体就展现在了眼前,迫不及待的打开看!因为经常阅读的习惯,我看书速度还是蛮快的。不过这本书,看的就比较慢。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太庞大了,包括分享的案列,都让我忍不住多看了几遍。公平角度来说,书中内容还是有点干,适合接触了一段时间互联网的创业者看。看完书,有两件事让我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威力,对书中的一句话领悟也更深了:获取红利就是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第一件事。看完书,我写了个说说,也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书中提到了《社交红利》。结果徐志斌老师给点评了一下。几个小时内,这条说说的浏览量就过千了。可能在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浏览量过千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对于我这个只有百来个听众的微博新人来说,上千的流量很难。咱不说流量,看下这件事吧。我写的说说,相当于一条信息,然后在徐志斌老师的关系链中进行了一次流动!微博上经常会看到信息商业在大的节点(关系链)中流动,浏览和转载率特别高,那么背后所产生的利益,也会非常的惊人。第二件事。我加入了一个圈子,叫智旅电商圈,是《白手起家》的作者禅蝉大哥组建的一个电商圈子,我在甘肃群。在国庆节前,群内就在讨论要不要做一次地面聚会。10.6号的时候,圈内大姐大苹果就找我,说咱们做一次地面聚会吧,你写个招募贴。后来我简单把招募贴写出来发给苹果,苹果说可以,你发布在QQ空间,我去分享一下。于是我就发布在QQ日志里面,将链接在群内发布了一下。看到信息后,苹果和群内在线的几个伙伴都帮着分享了一下招募贴。当天招募贴的浏览量就过百了。在往常,我的QQ空间顶多也就是百来个访问,那天一下子就突破了两百。分享的几个朋友,就充当了一次节点,招募贴的信息,在这个关系链中得到了传播,引来了流量。这是第一次小引爆。后来群内几个有产品的朋友觉得这种模式不错,就来找我,想赞助一下这次活动。想了想,我就把帖子修改了一下,发起了一个转载分享有奖的活动,将赞助商的奖品奖励出去。这样不仅能促进日志的转载率,而且扩大赞助商的品牌,达到一个双赢局面。活动发起后,在第二天陆续就有好多朋友开始转载了,空间的浏览量也是持续上升。在第二天,有十几个朋友就加了我的QQ和微信,咨询如何报名。第三天,更大的节点转载,引爆了这条信息。智旅圈子的发起人禅蝉大哥转载并分享了一下招募贴,结果瞬间,我的空间就来了几百个访问者,招募贴的转载和分享数量也是直线上升。我能看到的是:信息在更多的关系链中开始流动了。这篇招募贴达到一千的浏览量,已经很容易了。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在这两件事中得到了精彩上演和展示。那么,能不能发挥一下呢?1、定位自己,贡献有价值的内容。(信息)2、找到大的节点,来分享自己的内容。(关系链)3、通过节点的分享,让信息在更多的关系链中流动起来。(互动)4、当通过以上内容带来大量流量和客户的时候,开展活动来促进信息在更多的关系链中更快的流动。可以用现金奖励,可以免费赠送产品等多种手段。如果自己做产品,就直接拿自己的产品当做赠品。如果没有产品,可以找商家来合作赠送产品。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了,包括《罗辑思维》。我关注了《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正好早上收到一条语言信息。罗辑思维也要商业化,而且就是利用社交关系进行商业化,打造粉丝经济。他们从今天开始,已经向全国发出了招募令,只要有让客户尖叫的产品,就可以通过《罗辑思维》的平台赠送出去。看仔细了,是赠送出去。你觉得,会不会有商家参与呢?嘿嘿!我如果有尖叫的产品,一定第一时间联系《罗辑思维》,让他赠给全国的用户!我的微信/Q号:466855061,可以一起交流!

书摘 社交红利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改变。未来的世界一定是数据的世界,未来企业都将会是“数据驱动的企业”。大数据终将形成大变革之力,需要创新求变的思维与之相适应。商业环境形成有几项要素:社交网络、技术(科技手段)、方便性、成本。不管是传统还是线上,社交网络因为共同需求而建立,群内成员有特定的商业需求希望得到满足,若能掌握社交网络特质,设计出方案满足他们的需求,各种商业机会就会呈现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商业目的无论是提高效率还是减低成本,最重要的还是增值,增值来自于持续的改进与创新。社交网络带来的红利,分别以更海量的流量和用户获得更快速的发展速度、更低廉的获取成本、更优先进入用户视野,以及更好的用户黏着留存、更高的收入。数据总是能揭示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指向简单的答案。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和优秀案例一一排列出来,哪怕是粗略统计,也会发现业界核心理解与认识都可被归纳到几个基础的原点中来,它们即“信息”“关系链”“互动”。信息被用户通过各种方式汇聚到这些社交网络中,又以各种自然的方式被分享出去。细微的分享动作正在改变当下的互联网。每一个细微的分享动作汇聚起来时,将形成庞大的洪流,而社交网络承担了“汇聚与分发”的平台作用。诸多成功的案例指向活动策划亦有规律可循:“简单、有趣、免费、透明、可累计、可兑现”是其中六个关键法则。热点事件因此而起,人们围观参与令自己开心或愤怒的事情,也由此产生了许多无聊的“自娱现象”。高雅各有不同,低俗却惊人的一致”,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与事物,精英人群与草根用户没有本质的不同越是在工作和现实中煎熬的人们,对于能激励或逃避一时的内容需求就越大,心灵鸡汤和语录满足的是这个需求。无聊的自娱提供的是廉价的自我娱乐,哪怕这些内容没有产生价值。企业总是希望每条被用户分享或评论、转发的消息给自己带来四种结果,它们分别是:带来高质量的转发互动、带来口碑、吸引目标用户群(追求更多粉丝)、吸引用户点击链接或购买。我们建议许多企业官方账号在社交网络的重心,不是单纯地发布信息或给自己背上一些任务,如获得流量、获得用户等,最重要的工作是互动,协助用户解答、解决问题。信息就是应用或服务本身”将会是一个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方便别人随时找到自己,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用户用隐身的方式挂QQ,本质还是害怕自己被他人遗忘。在社交网络中一样,人们习惯刷微博、看朋友圈的原因,是希望自己了解世界,掌握更多信息,在和友人见面时有共同的话题。信息从自己收听的或强或弱的好友、账号中流动(发布或者转发)而来,呈现在自己面前,它们将占据自己的视线,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除此之外的信息,就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现在大家谁都不缺信息。作为一个资讯媒体类的用户订阅者,绝不是仅仅告诉用户发生了什么,更多要告诉用户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对他的生活、工作、价值观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些比较有深度解析的、带有独特视角的文章大家会很喜欢。在社交网络中,弱关系的结网需要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求,专业的内容是获得信任赢得关注收听的最主要原因。真实用户分享到不同社交网络的信息越多,所带回的用户回访流量就越大。目前,腾讯微博、QQ空间的“一键分享”按钮已经部署在数百万个网站上了,微信也开始加入进来。注: 我就很不喜欢多看阅读现在的这个分享到新浪微博的界面。在社交网络中,互动(包括评论和转发)本身就是结果,即在信息与关系链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验证信息是否已经具备了引起用户关注的因素。当具备时,即使是很弱的关系链,也足够让信息开始在不同用户群体间扩散,其中的差别是流动的速度与覆盖的范围,好友数量越多,扩散的速度就越快,覆盖人群相应也就越大。而当好友数量稀少时,则流动缓慢,覆盖的人群显著下降。从这个角度看,有效的互动数据是衡量信息质量的重要参照。微信这种的推送型网络也许更加适合于所谓的精华网络。意思是:不要频繁推送低价值、无意义的信息,要遴选最合适和精彩的信息进行摘要、编辑,然后进行推送。这其实是对信息的一种减法,类似于媒体编辑这一过程。精华网络相对于泛信息网络,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社交网络是一个基于信任机制的网络。人们关注的任何节点和账号都代表了对其提供的内容和服务的期待,但人们还是会犯错误和被误导,会结识一些无聊的好友或偶尔有价值的账号。等到很多低质无效、凌乱骚扰的信息涌来时,人们就会失去兴趣,甚至可能直接离开这个网络。社交网络上,就有不同的理解诞生,腾讯微博走向“信息即服务”、QQ空间强调“关系链即服务”、微信或又带来“互动即服务”。其他网络中,新浪微博强调“微博就是媒体”。不同的理解吸引着大量商家和企业进入。碎片化而又充沛的信息,令社会化中的人们越来越难以保持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这件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这可能会导致社会中自我失去一代的出现,但人们又在这种潮流中挣扎地希望保留着自己。纠结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衍生出许多不一样的现象。现在的营销,建立在展示和搜索之上。未来的营销,建立在传播和影响力上。在自媒体的兴盛下,每个人都是巨大的节点,都能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受众。只有彻底浸泡在产品里,才会充分理解信息与关系链、互动的细微处。到那时,平台的任何支持与资源释放,都能被迅速转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仅是社交

曾几何时,我的生活中不断有一些流行的语言出现,远至“我爸叫李刚”“元芳,你怎么看”到最近的“我和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当这些流行网络语言不经意间就出现在我身边朋友的聊天中,周边的市井生活中,以至于小孩子都耳熟能详时,我从未思考过是什么力量使一句很平常的话语几乎是瞬间就飘散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当我们只凭着自己的兴趣去浏览、转发一些微博时,凭着自己的心情发表一个评论时,我从未思考过我的这些行为是否会给网络世界带去一丝影响。当我和一些有着相同兴趣的朋友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一个群里互相讨论交流是,我从未思考过这个大千世界,我们是如何聚在一起的。看完了《社交红利》一书后,再想想上面那些看似平常却又无形中有股力量在促使这些平常的事情发生,我顿有所悟,噢,原来这股力量就是社交网络的力量。《社交红利》我把它定义为就是一本网络营销书籍,从书中可以找到很多网络营销的方法,如果是一个营销方面的人来看这本书,一定会惊呼此书不可多得,相见恨晚,因为连我这个不懂营销的人看完这本书后都能书中的事例中领略到一些推广产品的方法,更别说书中还有专门对信任背书,信息互动,关系链壁垒等专门的讲解。《社交红利》详细讲解了社交网络,通过一些以前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事件为实例,通过数据上的分析,教会人们从微信,微博,等一些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从而获取红利。因为我本身不是专业营销方面的,我在书中所看到、印象更深的是我们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去直观方便的看到社会上热点事件并参与其中,通过社交网络能够发现身边朋友的兴趣并结交兴趣相投的朋友,所以我更想表达一下社交网络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书中的很多例子其实就是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你可能不会想到我们看到的很多生活帖看似很感人,其实却极有可能是一场惊心策划的产品广告,我们的跟帖回复,貌似是在关心帖主,其实是在为他们的产品推广聚拢人气。再拿微信来说,这个真的是造福我们这些屌丝的好应用,话费省了不说,通过一些功能,我们还可以结交身边的老乡朋友,让我们这些身处大城市外地人感到温暖。发展到今天,官方媒体已不再让我们信任,人们也不再活在新闻联播所播颂的幸福天堂中,很多热点事件,我们从官方媒体里看不出想要的答案,看到的只是一些挑战民众智商的无耻谰言。而社交网络却可以让我们更接近现场,接近真相。PS:上面写的可能衔接不是很自然,但是真的是内心所想所感。另想特别赞一下这本书的质量,纸页很厚,以至每次翻页都要看下页码,总以为翻了两页。

Time is Power----《社交红利》揭开的真相

2008年看电影《妈妈咪呀》,喜欢上阿曼达的脸。2011年又看阿曼达主演的电影《In Time时间规划局》,喜欢上了电影的故事-----未来的人们靠买卖时间活着,富人可以长命200岁,穷人的时间被人买走就死了。电影海报赫然写着:Time is Power。2013年看《社交红利》, P43 徐志斌说:社交时代权力重组,所有产品争夺的都是人们的时间。Time is Money,Time is Power。当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者的注意力变成了一种事关企业生死的稀缺产品。人们多看你一眼,就有可能成单;你给客户泡在一起沟通的时间越长,就有可能产生更多重复购买;你用心交流,客户就不再那么价格敏感。你一做硬广告,客户马上闪人,再想找他回来,你的成本就高到你毫无利润可言。所以:Time is Money,Time is Power。微信两年多,还在把微信当成推广和广告平台的企业,大概吃亏不少,于是他们都就成了"微信唱衰者"。自己瞎胡闹赶跑了客户,却骂微信不行的人,很多。所以 @徐志斌的《社交红利》生逢其时,他要告诉我们成败的关键在于不断花时间跟客户沟通,而不是上来就做广告。微信真的只是味精,不是主菜。不止微信,其实所有互联网产品都是味精,妄图只拿着一袋味精就能做成一道大餐的人,从来不把C端客户的时间当回事儿,因此也就No money。偶尔通过一点点技术手段,归集了大量客户,临时发了一笔小财的人,如果不把"社交时代权力重组,所有产品争夺的都是人们的时间"这个理念当回事,也是昙花一现。生意就是价值交易,而《时间规划局》这部电影也绝不是危言耸听-----时间事关生死。价值来自时间,企业的生死也来自时间。时间就是权力,没那么神秘。企业是只顾自己诉说产品功能,还是愿意拿出时间跟客户聊聊,哄大家开心,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核心就是要不要把客户的时间(需求)当回事。大致的逻辑是: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权力---->时间就是沟通---->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品牌忠诚和黏性。社交时代的红利,来自时间。这听起来应该不费解吧?

社交网络的蓝海游弋之乐

尼葛洛庞蒂指出:“真正能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并且能确定多媒体的信息和娱乐服务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展起来。其发育期必须足够长,以使它能够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这句话大概是很多年前说的,网络的更新换代让这位老江湖也猝不及防,似乎是光速发展,一眨眼中国网络生活进入了社交网络时代。粉丝个体、创业者、企业、投资人像漩涡一样转入其中,善于运用社交网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越发游刃有余,他们从中获得休闲乐趣、创业机会、真金白银的收益已不足为奇。作为一名刚从传统媒体跨界到新媒体的门外汉,我曾一度焦虑、忐忑和烦躁,一种陌生的惊慌和不安让我在微博、微信的世界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仿佛一不小心就被网络黑洞吞噬于无形之中。传统媒体编辑那种系统、严密的阅读方式,让人很难把握住社交网络那种惊鸿一瞥的140字,支离破碎的信息碎片犹如打碎的玻璃,把意欲俯拾的我双手割得伤痕累累。注册微博、微信,与同行、作者互动分享,阅读各种探讨新媒体的书籍,成为我工作之外恶补的常态。但大多外版翻译作品的生硬隔阂,学术性图书的装腔作势,让人敬而远之,除了灌输几个新名词,似乎收效甚微。反而是一些在新媒体领域第一线摸爬滚打的资深人士的作品更让人受益匪浅。比如最近刚读完的徐志斌先生的《社交红利》,徐先生有13年的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多年专注互联网和创业领域,曾在多家知名网络公司服务,这本书是他在2007年加入腾讯公司之后的工作经验总结的结晶。这是一本接地气的好书,作者并不摆出高屋建瓴的架子,并不以宏大叙事为炫耀,而是实实在在地讲述新媒体时代,如何在社交网络里自由游弋,鲜活及时的案例、专业而不晦涩的数据,社交网络的新鲜理念,让这本书既有新锐的理念色彩,又具有极强的操作实践性。作者在这本书里反复阐述的观点,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说让人们讨论你。甚至直接用公式表达这种理念,即社交网络中,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为了夯实这种观念分别用三个大章去论证和探讨,并引用大量最新的案例,让你不得不折服。在第二章《信息的重量》里作者分享了信息的重要性,从自我经历说起,由一条被转发500次的房价与房租的微博谈开,强调信息要想获得四种效果:1高转发诉求;2口碑诉求;3追求更多粉丝;4点击链接或购买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并如何做到。正如作者所言“强调信息的企业与创业团队,以策划和活动见长;强调大号的价值,微博营销云集于此;强调应用与产品,多是技术型创业团队。”对于像我这样单纯的媒体人或自媒体人而言,最大的启示和收获,在以策划和活动以及微博营销的指导性意义和操作建议上。那就是让发布的信息保持轻盈和倾注情感,因为机器人发的毫无情绪的信息是提不起任何兴趣,唯有让你的信息表现出温度和情绪,粉丝才会积极自愿被吸附过来。当然形成这种关系链后,如何经营也非常重要,不然“掉粉”会非常厉害,作者强调了文案撰写的优化对信息回流和下载的影响,此处心得很有好处。在三四章《关系链壁垒》《流动的魅力》里,对账号和互动做了更深层的探讨。如果认同作者所言“信息”是肉,关系链是“骨头”,互动是“血”。那么要想打造一款自媒体或企业官方号获得作者所说“红利”,必须做到有血有肉有骨头,如此你的自媒体才会丰满漂亮。关于如何做到这些,作者也给出了忠告,不要用水军,并重视每个账号后的力量。的确是这样,水军可能造成一种“看上去很美”的假象,但却会在社交网络中激起巨大的负面作用,包括央视这样的主流中的主流媒体都会因此而遭到信任危机(见作者案例央视315),而攻克关系链壁垒,让弱关系更坚固,你必须学会尊重每个粉丝,让每个粉丝的动作都给你创造价值。转发、评论、赞、收藏,这种互动的激励,让粉丝获得存在感,认同感,迸发出积极的正能量。整个过程完成了作者所说“让大家讨论你”,在新媒体时代“讨论”非常重要,比如最近的“帮汪峰上头条”这种普大喜奔的娱乐,不知不觉给了当事人新歌发布造势成功。在工作中我们免不了需要活动,作者提出的活动运营六大法则:免费、有趣、简单、透明、可积累、可兑现,可谓社交网络活动运营的圭臬。关于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作者在第五六章谈到的“大数据挖掘”“新红利”以及对未来21个猜想等。作为一个门外汉,这里不免断章取义表达了个人浅薄的理解,这本书对社交网络的探讨远非我的识见范围可以解读。但我终究还是写下这个有点“跑偏”的书评。合上蓝色的封面,就像手心里捧着一片蓝海,在武汉周末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我不知封面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但我感觉,这蓝色就是社交网络蓝海的大门,而徐志斌先生在书中所讲的这些“干货”,无异于让每个像我这样的门外汉在社交网络的蓝海自由游弋上了精彩的一课,让我感觉到一种即将登堂入室的欢快。

关于书本身的一些故事:感谢所有的推荐和差评

一《社交红利》从发售到现在差不多四个半月,前几天出版商磨铁说已在第五次加印1万册,算上电子版可能已经逼近甚至超过8万册。这是很好的数字,也是不曾想到的速度。市场和读者们对新人厚爱如是。二坦率讲,原来是想写成一份白皮书,提供给到合作伙伴、开发者们参考。他们都是人尖子——掐尖的那一部分,对于微博、微信的理解,远在平台诸多工作人员包括我之上,他们所面对的困惑,不管在开发、产品、运营上,都前瞻而有代表性,是实操带来的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变得更为实际,更有价值,也,难度更高。过去3年多来,我及所在的部门保持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习惯:一直在不断拜访合作伙伴,毫不夸张地说,每周外出拜访或前来坐谈的开发者、合作伙伴都超过10家以上,每到一地出差,更是从早餐到夜宵一路紧凑的拜访会见的安排。每天都在听,都在问,都在看,也都在答。经历过这样的3年,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第一是简单。所有漂亮的结果,都会指向一个简单的原因。同样一个简单的原因,也会焕发出多个漂亮的结果。这个简单的原因,就是我们要去发现和寻找的。这就是书中的结论。第二还是简单。简单而又核心的理解,是迅速推动一些国民级应用快速爆发的基础,也是他们用好社交网络的基础。这3年来的拜访和交谈,是成书的基础——合作伙伴们的优秀经验可以帮到更多合作伙伴。这是用脚走出来的。也是希望扩散分享给更多合作伙伴的基础——即使每周拜访再多,仍然只是少数,写成白皮书后可以扩散的更远。后来到2月底3月初,在深圳总部参加一个培训,期间拜访腾讯联合创始人张志东,他的一番话让人醍醐灌顶,打通了几个关键的理解障碍,因此开始整理。我还记得开始记录的那晚整个没睡着,之后的几个月里也是失眠居多,因为要动不动就起来记录点啥,不然第二天就忘了。这些小故事,我在书的后记中有分享过。全书落笔的第一节内容,是“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全书的第一章第三节),将核心理解总结成一个算式,再加以拆解,就像小学学过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一样,反而简单清晰,由此展开填充其他部分。写完部分章节后,许多参与试读的合作伙伴就建议,别只当白皮书了,一定要出版出来。他们是人尖子,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情。也正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帮我投递给了诸多出版社,并直到磨铁成书。三是的,关于肯定和推荐,率先由经历过和社交网络合作的人群发散出来,因为他们经历过其中的苦。但最大的批评也与此相关:许多问题、现象、案例,因为这个人群早已熟悉并研究多时,因此在交谈中都默认对方知道,一带而过。这就导致了书的内容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舒适。许多内容似乎直接就到了结论,而缺少中间过程。加上第一次写书,在写的时候也想着尽可能不留死角,能够把问题写透。所以写的也很用力。过犹不及,结果是大量好的内容堆积着,而影响流畅的阅读。也是失分的地方。这一点,还真需要向老外们学习,他们讲故事的风格值得借鉴。很多批评也是对的。自出版后,每一条评论,不管是发在哪里,不管是批评还是肯定,我基本都会找来看。一些朋友甚至一一交谈过,询问过修改建议。到今年春节期间,也开始了对全书的修订。四给自己一个鼓励。五星推荐。建议对想运用好社交网络的朋友好好看看,这真的不是什么简单的入门级作品。如果你有关于修订建议,也请随时提出,我很期待。不管是在豆瓣,还是微博里。或者我的公众帐号(shejiaohongli)里。

红利有本,一本万利

有人的地方就有群体,有了群体就有各种关系的纠葛,有聊各种关系就自然而然出现了生意,而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就是将这种关系进行无边界的拓展。当时光演进到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化新媒体的概念快速成为了现实,从开心人人的起伏跌宕,到微博微信的风起云涌,时代变迁和观念变化似乎只能让人感慨。而读了这本《社交红利》,或许就不只是感慨了,可以试着顺着书中的脉络就从社交的价值角度切入,让纷繁复杂的思路变得愈加清晰。《社交红利》写得非常平实,偏重于术社会化网络时代的营销方法和技巧,这方面的总结显示出一种专业的实用性。比如一开始提到的社交红利的开启,用一个公式概括了红利的产生: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合适的内容在恰当的关系链中传播,再加上恰到好处的互动,往往就能造就最佳的传播效果。由这个公式进行引申,加入了对信息的定义和认识、对关系链的分析和评价、对互动交流的解释评估,然后对红利的价值和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构成了整本书的体系,大量新鲜但又恰到好处案例数据非常具有说服力,尤其在未来趋势的猜想,让很多社会化媒体营销人员看到了无量前程。可是别急,这样的道路真的能走通吗?还是一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的。想获取社交红利远没那么容易。这儿扯点传统管理理念——我联想到的是精益,其五大基本原则分别是: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精益求精,要用通俗的大概解释就是发现价值在哪儿、实现价值的过程是那些、让这些过程流转起来然后根据价值源的需求进行拉动引导完善最终达到不断改进的结果。这段跑题的内容想引申的是一个基础点,那就是价值的源头,正因为价值是有源的,之后的原则和流程才能跑得下去。回到这本《社交红利》,也规划出了一个大致挖掘社交红利的公式,却没怎么提等号那边的收益或者是红利的源泉,这就类似于没有提出价值是什么就开始谈如何获取价值,结果能够衡量的恐怕只是短期的利益和衡量的价格而非价值。诚然,对于一本谈方法论讲社会化营销术的书而言,价值似乎并不重要,但从书中对趋势的展望来看,缺了这些就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个人认为不断发展社会化媒体时代是品牌的春天,几乎一切都拥有了建立品牌的机会,而与品牌相关的诸如信任、体验感、创意都能转化为能够变现价值和红利,类似的例子可以从人的角度体现,每个人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的表达、发出的信息、互动的方式、交际的圈子往往会让人不知不觉塑造出自己的品牌,接下来个人与个人的相互推荐所形成的便是最有效的病毒循环传播方式。而根据认知盈余和信任背书效应在互联网环境下将变得愈发明显……这或许就是社交红利的源头,简而言之,就是信任、爱、思想、故事……这些似乎难以衡量却往往是真正左右品牌形态乃至影响社交红利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有了人类文明之后就从未少过,只是原本传播媒介和方式的局限让这些价值或者是红利的价值低可以完全忽略。可是,互联网来了、大链接来了、认知盈余被炒起来了、关系的价值开始体现了,一切却似乎回到了我们老祖宗时候的状况,那就是人与人最基本的信任、最直观的感情交流和沟通。社交红利将越来越明显,但这红利的本金必须说清。价值最终来源于产品能给用户带来的效果,这是最基本最实用的通用法则。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也没有无缘无故就能产生的红利,回到原点的思考或许更重要一些,因为社会化的丰富时代太容易让人迷失了。社交红利是本好书,诠释了社交产生红利的过程。以方法和技巧为主,揉合了实用实在的案例数据,读来很挺吸引人。当然,在执着于术和法的同时,有必要先想明白各自红利的成本和价值,因为社会化媒体的时代传播的力量实在太大,舍本逐末的行为很容易让人厌恶——就像微博中大量的广告和朋友圈里大量的励志鸡汤,这便是典型的价值滥用和价值稀释。红利有本,方能一本万利。

社交泛滥的时代,谁把握住了红利?

社交网络让人越来越孤独,作为资深宅男,网络社交空,能够深深体会这一点。然而聚集在网络社交世界的人越多,社交所带来的红利越是明显。把握住红利的往往是最早入住腾讯,新浪等开放平台。一来是早期用户选择少,二来是更容易得到官方的推荐。所以看到美丽说,蘑菇街这些第一批入驻开放平台的企业,经久不衰。“一星期应用”,指的是一个应用从被大家知道,到火爆到衰退只有一个礼拜时间。这类应用在腾讯开放平台上特别多。作者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这个概念,但却没有深入分析为何。个人认为造成这个“一星期应用”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功能单一,且没有延续性。比如QQ空间上非常火爆的一款应用——未来对象长什么样。短短几天获得几千万用户,可以说很猛。但是用户使用过一次,分享完就不会再去消费。这类应用还是作为辅助型应用比较好,比如作者提到的缘来网所做的一系列小应用,目的很简单,让玩的人知道缘来网。基于新浪腾讯的开放平台,应用创建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应用无需再建账号系统。真正把握住社交红利的应用其实还很少,未来还有很多的可能性,你我都有机会。

互联网行业必看,《定位》的互联网版本,推荐!

最喜欢此书的一句话:让信息在关系链中的流动,一语道破当今营销的精髓,无论线上线下,营销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程度触达用户。而通过好友间的强关系链为信任背书,将营销所传达的信息直接灌输给用户,是包括广告、媒体、互联网都一直在做的,还有什么比让你的好友讨论更让人激动的吗!怎么才能通过社交平台获得海量的用户和流量呢?作者在书中已有了明确的答案,通过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对蚂蜂窝、唱吧、啪啪等的真实合作案例,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真谛。此书部分精彩内容:一天81w独立用户的回流,与区区数百回流,这两家同类型竞争对手的差距在哪里呢?1、推动真实用户的主动分享行为...当产品或网站每天分享用户数量在10w人/次时所呈现出的回流曲线图,每一个用户的分享行为会带回数位新增访问用户,数据喜人2、优化分享信息的文案质量一个信息完整丰富的分享信息值得产品经理或运营下功夫。...3、...

关于《社交红利》的一点思考分享

买书时其实不知道它是2013年的热销书,纯粹是奔着“这是腾讯一线资深员工的经验总结”、“18位重量级CEO推荐”而去。买了之后,刚开始也只是粗略扫了遍,觉得还不错,但还是先看张瑞敏推荐的《决战移动终端》。后来跟金羊网的老总聊天,她也推荐此书,就专门抽时间来细看。慢慢地越看越入味,不断激发我的思考,同时也很欣赏作者的开放心态和诚意,因此不断地向身边的朋友推荐此书,甚至买书送给朋友。坦白说,整本书阅读下来,会感觉有些观点在跨篇章间重复、略显冗余,理论、工具的支持也有一定的不足,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并乐于推荐此书,因为:1、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干货。2、作者的诚意——感觉到作者急于分享所知的热忱!3、作者的开放心态!——认真看了“鸣谢与后记”的部分,这从一个窗口提升我对腾讯内部开放文化的认识。我觉得今天满大街的互联网思维,但思维更多决定于背后的心态。一个人的心态足够开放,他才能更好地获得这个时代的“红利”。从文章开篇,作者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由于社交网络带来媒介权力流向大众的趋势,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背书的驱动作用,社交网络正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红利,即——我们拥有极大的机会从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网络获得海量及廉价的用户、流量和收入。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他表示“这是社交应用创业的最好的时代”。我从媒介成本的角度理解,每一种互联网媒介形态(如门户、搜索等)的出现,在起初快速发展的阶段,都是成本相对较低,而当发展成熟后则树立起成本的壁垒,目前的社交网络正具有较低的切入成本的红利。随后的篇章,作者围绕着社交网络的三个核心点——“信息、关系链、互动”(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展开,在每个环节都分享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观点及经验:1、从信息的角度:作者透视社交群体背后的情绪及情感的驱动因素,以及自娱自乐的现象。的确,我每天刷微信的朋友圈时,看到朋友发出的每一条信息,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具有的情感,或是对家庭孩子的爱,或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或是对正能量的渴望等。至于自娱自乐的现象,“汪峰上头条”、“马年春晚大吐槽”,说白了就是图个乐。作者同时分析了信息的四种作用——“高质量的转发互动、带来口碑、吸引目标用户、驱动点击链接及购买”,然后针对信息的质量优化提出很有价值的建议。个人认为,在社交网络应该重新定义广告,每一条流动的信息都应当视为广告,因为它都是品牌或产品与用户沟通的接触点,既需要考虑如何吸引注意力,又要进一步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如何触发他的社交分享动作。2、从关系链的角度:作者指出现有的几大社交平台已经充分搭建起人与人之间链接的桥梁,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来利用不同帐号背后的力量,从而驱动目标群体分享、结网及不断地扩展,汇聚出真实、有价值的用户群。其中作者专门针对特殊的节点——大号进行分析,既强调大号的价值,也指出大号存在的不足。同时,作者不断地强调“细微分享能汇聚出庞大的收益”,因此需要推动——真实用户的主动分享行为、优化分享信息的文案质量、鼓励用户绑定社交帐号、激励用户的分享动作。我想这也是作者在腾讯的开放平台不断观察到一些成功案例后总结出来的切身体会。3、从互动的角度:作者首先强调互动产生的正向激励作用,以及如何驱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的建立。过去,互联网常被诟病“可信度”不高,但是否也意味,在未来互联网“信任”体系的构建将会衍生出巨大的机会?此后的第二节,作者指出社交开放对竞争的解构,或许是因为在流动的信息前面,竞争也需要被重新定义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的融合下保证自己的商业利益。随后,作者具体阐述了关于激励用户互动的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如何更好地运用好广点通系统、活动运营的六大法则。在第五章,作者依托他在腾讯平台观察的视角,提出他对开放的理解。在国内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是率先突破自己,尝试逐步开放,并由此获得开放带来的红利。作者也强调,开放需要“高管的重视”、需要有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从而“可以发动起自己的核心用户”,要有好的心态、参与的精神和试错的勇气。这一章节阐述了垂直细分的机会,这也是我过去思考平媒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转型所想到的问题,在作者的这一章节中得到印证,未来新的针对细分需求的应用、自媒体形态、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机构等将会依托社交网络不断产生。文中最后的21个猜想,则需要自己细细去咀嚼和体味。技术驱动生活方式的改变,未来的五年,我们将会看到并经历工作、娱乐、商业等发生的更大的改变。读《社交红利》第一遍时,就扫了志斌的微信公众号,得知他正在筹备书的修订版,他也以开放的心态征求大家的建议,当时就有写信的冲动,但担心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不足,只是在新浪微博写了一些阅读感想。但没想到很块收到他的回复,这也驱动我后来再细读此书,给他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的思考,并冒昧向他建议继续向社交领域的横向和深度去延伸。志斌很快就回复了我的邮件,非常的谦虚和务实,并鼓励我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心得分享给大家。期待《社交红利》的修订版完成,也非常期望他的开放心态能促使他和我们一起在社交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以下附我给作者写信时所说的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本人过往一直从业于传统报业媒体、国际4A媒介代理广告公司,涉足的是营销领域,实际工作涉及digital不多,但由于兴趣一直关注digital的发展。)1、建议增加列举案例的多样性:书中所举的基本是互联网企业或应用的相关案例,如果要拓宽至更广泛的读者,是否考虑补充其它类型的案例?例如在营销层面,可否列举一些传统企业或品牌的先行者取得“社交红利”的一些例子——如“可口可乐2013年夏季的昵称瓶营销”、联想的“S720社会化营销”等。可口可乐的案例:http://wenku.baidu.com/link?url=JIzg3jUTtEUCof6flduFuMRWxyehpcaOH10hHZM7qlyCXyLoqbGJN3LsgmzahCVTxirOUbusQDhuYjyJU5Jh9D3HHbPH5RV6L4MDnxZ2FA_联想的案例:http://case.iresearchad.com/html/201309/0504553713.shtml2、在“关系链”章节建议增加对“社群”的探讨:书中有提及社群的内容,但没有专门展开。网上存在众多的社群,这些社群的成员可以是分散的,因为某个话题或兴趣快速组织起来,例如围绕“来自星星的你”的热烈讨论;也可以是集中的,例如围绕某类兴趣或组织建立起的QQ群、微信群等。当这个社群被激发,信息除了在已有社群中快速流动,当激发到一定程度时,会将外围的人群也吸引进来,因此带来加倍的传播效果。对社群的理解和驱动,或许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地获取社交红利。关于“社群”的概念,可口可乐的陈慧菱接受《新营销》采访一文讲述她的理解:http://www.finet.com.cn/zl/mt/zz/xingyingxiao/2013/0916/1643951.htmlDDB总裁查克·布莱默一书《互联网营销的本质——点亮社群》也许从营销的角度也能给您一些参考。3、关于对“建立一套持续稳定有效的分享系统”的新增内容的思考:1) 在关系链中如何寻找到高质量的节点?书中也不断涉及这个问题,并强调对社交体系的高质量节点的重新理解。如同在实际生活,总有一部分人是比较活跃,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并乐于去影响别人。因此,能不能说,建立分享系统其中一样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挖掘出高质量的节点,不单通过线上的手段,而应当结合线上线下、甚至贯穿至整个营销的环节去挖掘?例如Nike就一直持续不断地开拓influencer这项工作。我想企业会关心这些高质量的节点有什么特征、他们背后的驱动因素、如何才能接触及更好地影响他们等系统的内容。2) 信息的匹配度在分享系统中的放大作用。这点在“信息的重量”一章中有分析,魏武挥老师不久前也撰文探讨内容匹配的问题。内容的匹配问题,从深层次说,就是您文中提及的“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推送给合适的人”。而从一个考虑建立一套分享系统的个人或企业来说,从一开始就应当分析自己的目标受众,明确自己的定位,在未来的分享中应该紧密地围绕着目标受众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定位,来贯彻“信息、关系链、互动”各方面的工作。从微博的例子,联合利华的凌仕效应切入了“把妹、提升男人魅力”这个定位,但整个运作就感觉明显不如杜蕾斯更具针对性。此外,我也一直在关注YouthMBA这个公众帐号(因为自身有小孩的缘故),它在信息匹配度方面做得非常好,以致于我非常乐意把它推动给别人,甚至以分享为荣。3) 如何解决产品或品牌与消费者的弱关系问题?某些产品或品牌自身便能与消费者建立直接紧密的联系,例如苹果、小米、Nike等,但有很多品牌,比如周黑鸭、立白洗衣粉、三九感冒灵等,甚至一些较大的品牌例如安踏、联想等(由于国产的原因),他们与消费者是属于弱关系的(对一些国产品牌甚至会认为分享会让自己掉价)。对这些品牌,他们需要寻找哪些有价值的依附信息,才能吸引目标群体的注意力、突破分享者的心理障碍、调动他们的分享情绪?联想的S720推广比较成功,它很好地借助蔡康永的效应及其新书的内容价值,产生有社交传播力的内容,带动起女性受众的关注。4) 关于考核标准的问题:很认可“应聚焦在用户分享本身,不应过多强调KPI”的观点,陈慧菱(可口可乐)也有这样的体会。一旦设定KPI,就容易演变成对数字的追逐游戏,结果可能为了完成指标而导入低质量的用户。但让我困惑的是,假如没有KPI指标,不就没有目标的约束?而且客户也不会轻易放弃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或者说,有没有更好的一套指标可以还原出社交的真实价值,例如高质量粉丝的数量、使用时间的粘度、以信息为追踪单位对所有转发/评论的统计等等?4、就“垂直细分带来的机会”的思考:我非常认同垂直细分将会带来更广阔的机会。过往互联网的逻辑是由于覆盖了庞大的用户群,即便较校的转化概率也能取得很不错的收益。但对于众多的媒体,特别是转型中的平面媒体,他们覆盖的用户群是有限的,一般的互联网转化概率不足以支持其获取足够的收入。但在社交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精准的、高价值的内容,跟用户建立起信任的纽带,促使关系转强,然后针对性地提供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逐步把用户的单个贡献值做大,从而取得足够的盈利收入。这也是我迄今观察到的YouthMBA的操作思路,昨天他们已经开始公布其会员机制,为会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是否能取得足够的收益还有待观察,但操作的思路值得很多媒体或创业者的思考。5、关于热点事件或话题在社交网络的演变路径:文中您也对运营平台推动热点事件或话题的炒作进行分析,但似乎更建议细水长流式的激发用户主动分享的方式。而从营销角度,我们会特别看重对热点事件或话题的制造,希望做到——平时能激发持续稳定的分享,同时在某些关键时刻又能调动起社群的热潮。因此,我们会想关注,类似“汪峰上头条”这样的事件在社交网络上的演变路径是如何的,从哪些节点启动最后推动到全民的参与,哪些关键环节起了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余的一些小细节:1、一些案例列举的数据涉及专业术语,建议配合一定的解释。2、有些观点在跨章节反复提及,显得略为冗余。3、示例配图欠缺,例如在阐述关系链条,针对强中弱关系的影响和激励,用表格方式展开会更为直观。4、几种社交工具包括微博、微信、QQ空间等的特性、优劣势比较。

俺是看过初稿的人

这本书成文时,志斌曾发来让我学习,我甚是荣幸,也提过一点意见,看到书的落成,我是不是也可以说:是社交时代促成了这本书的积累,是社交时代推动了这本书的定稿,同样,希望还在社交时代徘徊的朋友们,可以多读读,从中发现你的机会。

被玷污的红利

中国媒体人与国外媒体人写的“畅销书”有什么不同?本书就能给你答案。给还行的评价是送给书中的几个分析案例的。除此之外,作者媒体生涯认识的那些生意人的推荐语占了不少的篇幅。对比一下国内产品经理的书,我还是认为产品经理这个阵营的书的质量,是远远高于媒体出身的群体质量的。不过,徐志斌的这本书,比原来IT经理世界的那些媒体人写的书,要有价值。IT经理世界杂志的很多记者编辑以给企业写歌功颂德的书出名,即便他们不这么认为,但是读者读了就是这个感觉。所以,我觉得《社交红利》是一个进步。最大的问题是,作者没有自己的,成体系的思想。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这几年忙着解读各种社交红利的老徐,终于出书了!非常荣幸的提前读到了书稿。此书可谓是"可圈可点"!比如我就纠正了几个错别字、标点、成语。好啦,言归正传:如果说这本书仅仅是微博运营必备,那就太大材小用了。当无数大公司和小团队都希望借由社交网络的力量,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获得海量用户,这本书刚好就教会你怎么在别人搭好的戏台上唱戏。现如今,网站、app已经进入了拼推广、运营的阶段,社交网络作为一个高传播的媒介,不好好利用实在可惜。还真不是砸钱买几个大号就能搞定的,大号砸不来真实的关系链。全书围绕"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这句核心思想,分别针对"信息"、"关系链"、"流动"深入展开,方法提炼+经典案例,实用性极强,恨不能回身就能应用在自家的产品上,干货十足!举个例子:让信息本身应用化。这是书里我觉得最精彩的一部分。说到rich feed,微博里可以看视频、看微漫画,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信息不再局限于140字,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前些日子大热的"疯狂猜图"也是稳准狠的抓住了rich feed的天赋异禀,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用户接受新事物的心理成本,所见即所得,试用效果不错,自然会下载,app下载的转化率还有的说么。又回到了那句中心思想"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什么样的信息?---超越140字的进化信息。产品和运营是两条腿,小伙伴们,千万别忽略了后者。所以,有时间都去订购一下吧!--顺便

《社交红利》笔记之①——十个专业名词解析。

看完此书,汇总里面提到的十个专业名词,互联网的同行们可以学习与重温。1、去中心化——潜在意思指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是依靠大型媒体,不再单一接收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而是更多地聆听身边朋友的话语与分享,每个人都是信息产生的源头与扩散渠道。2、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3、Rich Feeds——富消息,一开始的微博支持140个汉字,加上网页链接、图片。随后被加入的是视频和音频、GIF,现在多图处理方式、长文转图等更丰富的数据类型可以被放在微博内。4、马桶游戏——热酷CEO刘勇提出的概念。用户时间更加碎片化,在微博上人们更加没有耐心,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在一款游戏上。游戏将变得更简单,玩法更轻松,这并不意味着牺牲体验,反而要求更高。其特点是简单的使用过程、迅捷的愉悦反馈、社会化分享、展现最HIGH的那一点。5、框服务——微信一个可能趋势是入口会被迅速收窄,汇聚为一个到数个入口,就像今天的搜索引擎那样。用户并不需要收听、关注无数个公众账号,而只需要在这个入口中发出服务需求,就会被自动由一个或多个最合适的公众账号来解决与提供。6、“秒沉”现象——贴吧论坛同一时间发布的帖子太多,新帖一发布就只能出现在数页以后,无法展现在最新页面中,用户会产生一种很大的挫败感。7、“挽尊”现象——意思是尊重每个人、每个好帖。在秒沉下,贴吧用户自然产生了一个行动:许多用户自发地尽可能为每个新帖进行评论,将它翻回到最新页面来。如果是精彩的好帖,则会在这个过程中被继续放大直至热门。8、动作Feeds化——就是把大量产生在网站的评论、赞、顶、喜欢、收藏、上传、阅读等主流动作变成“评论并分享”、“赞并分享”“顶并分享”“喜欢并分享”“上传并分享”“阅读并分享”。在互联网,越是轻量的动作,背后的用户基数越大。9、好友关系API——腾讯社区开放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平台开放接口(Open API)和开发工具包(SDK),开发者只要登录平台网站并创建应用,就可以通过接口获取登录用户信息,好友关系链等信息。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一个用户的好友关系会联动更多的用户,增强用户黏性。10、强/弱关系链——在社交网络中,信任总是先行产生在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这些成为强关系;然后是领域之内的同行或朋友的朋友(可能发生联系而变成强关系),最后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这可成为弱关系。弱关系的结网需要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求,专业的内容是获得信任赢得关注收听的最主要原因。BY一枚勤勤恳恳的@移动互联网民女,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社交网络干货分享

为什么用推荐呢,因为这本书确实没有读完。从出版就买到这本书,也许是工作性质的缘故,特别希望能看看腾讯人怎么来理解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属性。里面确实有很多实战的经验和数值分享。值得翻一翻,尤其是从事微信营销行业的相关人士。

最好还是让人们赞扬你

拿到这本书,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真不是一般的豪华啊。封面、用纸(我沮丧地想到了我的《百问知识管理》的薄薄纸页)、梦之队的推荐阵容,显而易见,出版社对此书寄予厚望,因此舍得下本(当然,要是彩插会更好。)我承认我想读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的背景,我渴望知道关于微信的另一重解读,之前,我和秋叶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研究微信,来自腾讯内部人员的看法,对我们也很重要,是我们的信息源补充。另外,除了腾讯背景之外,徐志斌是资深业界人士,他的看法本身也有可借鉴之处。如我所料的,在职人士写书,自然是有广告的成分的,这也无可厚非,我不在乎广告,只在乎广告的质量。另外,由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算是存在竞争关系,所以提到微博,也肯定是以腾讯为主,虽然腾讯微博现在真的不怎么争气,如果说这两点算得上瑕疵,整本高端洋气的书,当然还是瑕不掩瑜的。单就我所关心的微信部分而言,还是有不少启发的,作者没有太夸大微信,给出的数据和案例都不错,由于身在腾讯所带来的便利,有些数据的获得和披露的确是外人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张自创微信出售南京桂花鸭的价格区间、不同年龄段浏览微博信息的数据(可套用在微信上面)、对信息rich化的清晰阐述、互动与应用的关系,这些都非常好,用户在社交网络中成长的三个阶段,也和我们的推断相符,可惜,在CRM方面只是一笔带过,这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内容,在《微信控》第一版中我们已经有些推测,微信5.0的发布坐实了我们的推断,在《微信控》第二版中我们也做出了更深的推论,现在看来,只能还是看产品的后续发展了。我欣赏这本书的地方是在于平实,实战派毕竟和学院派不一样,总结的非常到位,而且不忽悠、不虚饰,在营销和服务的引导上,遵循正道,而非很多网络营销、社交网络书籍所鼓励的哗众取宠式,产品研究方面鼓励“浸泡”,也是很好的建议,事实上对于互联网产品,的确是这样,“只有彻底浸泡在产品里,才会充分理解信息与关系链、互动的细微处”,也才会懂得如何把自己的业务与平台的重点发展方向捆绑起来,让平台的优势得以发挥,否则,红利是红利,自己是自己,二者并未必产生交集。对于书中所说的“五公里应用”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做为知识管理研究者,我一直推崇多快好省地做事情,而做事情的效果,体现在对生活的品质提升上,五公里应用中包含很多便利的生活服务,这在微信、百度地图、美团、院线通等APP等都有很好的展现。作者对于红利收益的总结,提炼为两句话,一句是“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对此我表示同意,虽然,信息是产生正向还是负向作用,值得商榷(前段时间写过《微信礼仪》,在朋友圈被转载不少),另一句话是“让人们讨论你”,这个事情,我觉得还是要慎重,不是讨论就好,而是最好是赞美,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近来风声甚紧,正是很好的例证,我就不多说了。

信息即应用,信息即入口.

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是华人有足够话语权的科技商业领域。本书证明了这一点。网络发展实在太快,以至于晚一天看到本书都意味着损失。阅读过程中我冷汗淋漓,每每有种“Out”的感觉。去年读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写于1964年的巨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时还对“媒介即信息”这一概念一头雾水,看完《社交红利》后豁然开朗。一切都make sense起来:“在社交媒体上信息不断地进化。当被分享的消息不断优化、丰富呈现时,消息就成了应用本身。这些被分享的信息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入口。”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变革,挑战和机遇将超乎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逆转思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DSR

有很多卖家朋友都问我需要怎么才能拿到更大的流量?流量一直是卖家心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不过我想问问看着这篇文章的各位朋友,有多少店铺的转化率能达到20%的?有多少店铺的客服询单转化率能达到40%以上的?要是没有这么高的转化率,这么多流量给你能转化多少呢?如果给你100个流量,你有信心能转化20个流量甚至更高?而这些转化率以及流量也和你的DSR息息相关。曾经有位卖家朋友问我天猫店没流量没有生意怎么办?当我拿到数据的时候初看店铺的流量确实有些低,每天只有200不到的UV,同时还发现其店铺DSR已经飘绿,首先我质问的问题就是作为天猫店,为何在没有生意的情况下还会飘绿?卖家也不清楚原因,于是命其统计一周之内的DSR变化。拿到DSR表后分析其当天小幅回升的原因都是好评返现造成的,如果除去返现的话是处于一直下滑趋势,简直是死亡螺旋一般的存在。从DSR折线中寻找原因,主要能一下明了的是服务态度的折线,对应其客服的聊天记录发现,客服的接待中不止有怠慢客户的情况,对于谈判技巧也缺乏,导致成批量订购的订单难以转化等等问题。如果加大流量投入,100%造成的情况还是转化能力缺失接不了订单,同时即使成交的订单也是会造成动态评分下滑影响到自然流量的引入。于是一贴良药给其先通过一星期内整改其客服培训以及客服交接,增加其每天的询单转化,带动DSR上涨后再通过加大流量测试其店铺抗压能力。产品是一个店铺的生命,而服务是带给客户足够的信任以及关怀,只有博取信任后才会拥有流量。刷单什么的都是歪门邪道,我想问乔布斯卖IPHONE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刷单么?要是刷单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个世界将不会存在奇迹了!这也是《社交红利》这本书的核心。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品牌的含义在于信任。

醍醐灌顶之作,小白必备~

作为一个技术小白和对移动互联网完全是个外行人来说,这本书无疑必读的,就像学音乐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莫扎特和贝多芬一样。特别是那些从事微博运营、微信运营或是社区运营的人来说,更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整本书围绕: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 来展开讨论的。社交红利,是指企业/个人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与目标用户进行互动,从而从这些社交平台中带走海量的流量,或者获得更多的用户。信息包括视频、音乐、报道、文字等。与用户的互动,在过程中以专业的知识为用户细心的答疑解惑,从而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专业的口碑,这些会随着时间的延续从而成为你的信任背书。而通过朋友之间的相互介绍、传递,你便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同时也能与更多的人建立互动和联系。在这里,信息是基于信任的基础才得以传达的。信息的虽然本身只有140个字,但是发布信息者个人的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关键因素,会依附在这条信息之上,流动在好友(关系链)中,看到信息的人也会将自己对该人的信任以及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做出回应,并传递下去。整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要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起来,从而进行互动,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一、信息是“肉”受用户欢迎的信息的特征:①拟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语言②充分体现情绪与情感,引发用户的共鸣③热点,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和八卦心理④与利益相关,利用用户的获利信息,吸引用户参与⑤简单与丰富相结合,图文合理搭配⑥个性化与多变,文案内容应该多变、有趣二、关系链是“骨”鼓励用户主动帮自己分享,可以扩大关系链,让信息在关系链中迅速流动如何邀请、鼓励用户帮自己分享:①激发更多用户主动发布→线上线下活动的结合②鼓励用户主动分享③动作Feeds化④应用化,将自己的服务和功能变成一个个应用,进入各种社交平台三、互动是“血”互动只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激励,推动有价值的消息在人们当中口口相传流动开来,形成口碑效应和病毒的传播。互动的形式:①官号互动→更偏向于服务,为用户服务、疑难解答②大号互动,邀请/付费大号转发或发布自己的内容③运营活动,六个关键法则:简单、有趣、透明、免费、可累计、可兑现④产品调整,为用户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俗话说:高雅各有不同,低俗却惊人的一致。社交网络上信息能够快速流动,主要有以下推动力:①满足了人们的侠义之心、爱心,如城管事件、小贩事件②满足了人们炫耀的心理,如炫干爹、官二代、富二代③满足了人们好奇、八卦的心理,以及人们的自娱心理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或是为了能够获得粉丝、得到关注,或是为了提高网站的访问量、提高转化的购买率等,作者将信息的诉求归为四类:①高转发诉求,即希望这条信息能够为自己带来大量的转发,可以在用户的侠义心、爱心、好奇心或者用户关注的热点话题上下工夫,如房价、城管、小贩、央视315等事件。②打造口碑的诉求,如《江南style》③吸引目标用户群,如出国自助游、旅游攻略,你不可不知的十大旅游景点等等④吸引用户点击链接或购买,这种信息必须具备语言足够精炼、图片足够有冲击力以及有足够的引导词如“请点击这里、猛击、速来”等词语,如美丽说的微博。在社交平台上,信息的质量非常重要,因为每条消息都是一个用户了解、接触产品或服务的入口。因此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信息的优化上面,而优质的信息可以带来客观的长尾效应。信息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和用户的交流、互动,逐渐建立起信任,信息才能够承载更多、更大的诉求。在社交网络中,你的好友、关系链就是你的整个世界。从刚进入社交网络,慢慢成长,到最后熟悉整个平台,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①刚进入社交网络阶段,零关注、零收听、零互动②活跃阶段,收听公众账号、添加好友等。但是随着收听和关注好友数量的增多,会出现信息过载的问题(无意义的信息所占比例太大了)③成熟阶段,用户已经有了自己选择和判断,如果发现信息令人不愉快或者不好玩的时候,即意味着自己收听的对象存在瑕疵,因此会选择退订账号,再重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账号。取消和关注的成本是非常低廉的,所以信息的质量、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保持他们的兴趣,是运营者需要关注的重点。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都在运用账号登录系统,每一个账号背后,都是这个账号所连带的好友关系、这个账号的整个社交圈。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把社交圈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如QQ到微信。那么要如何吸引用户添加公众账号呢?①内容够独家②内容够新奇③内容有深度、全面这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的时代。但当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却发现用户不断在流失,主要有一下原因:①用户数量众多,所发布的内容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②获利冲动导致内容的专业度下降③信息过载,引起用户的反感、厌恶④不互动,前面说过,互动是“血”,不互动,就无法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也就无法获得信任,建立信任体系,形成强关系。那些每天能从社交平台中带走大量流量的应用/网站/服务,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推动真是用户的主动分享行为,如各个社交平台中的“一键分享”按钮②优化分享信息的文案质量,信息本身就具有生命力,情感丰富、幽默、细腻的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建立起感情上的交流③鼓励用户绑定社交账号,这就是关系链背后的价值,每个社交账号背后所代表的是这个账号的社交圈和朋友链。前面说过,互动是“血”,只有和用户互动起来,才能让信息在这条关系链中流动。在社交网络中,互动(评论/转发)是一种积极的双向激励,不经是对发布信息的账号,还包括参与的人群。每一个互动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认同感,并引起建立起信任;特别是在陌生账号之间,通过几次互动,也能协助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那么要如何和用户进行互动呢?作者根据案例,总结出以下几点:①对应不同的人群制作素材②文字简洁③贴近热点④拟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语言⑤广告与应用的联系,信息内容要和应用的第一个页面相关,第一眼的感觉对于用户黏着和留存非常重要。⑥迅速更新社交网站虽然提供了巨大的红利,但是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依然存在着许多运营的困境,如:①选择难题,选择哪个平台更合适?②无法获得用户③信息流传不出去④信息效果无法累积放大

社交红利:企业的新营销时代

侯思铭/文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最常被低估的往往是现在,世界被刷新的太快,规则却总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写。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从PC端到移动端,人们正一步步走向更加科幻化的未来。每个人十年前对未来的想象,都提前得到了实现,在科学技术领域,现实竟然比理想生长得更加丰满,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无数个出人意料。而在一次次巨变当中,嗅觉敏锐的人可以引领新的浪潮,反应迟钝的人却只能后知后觉地倒在浪底。想象力,是时候被现实拉得更长了。作为互联网领域的明星创业者,许朝军过去有着创办Chinaren、将校内网(现更名为人人网)打造成国内最大的SNS网站、担任盛大在线首席运营官、盛大边锋总裁等经历,因此自创业之初就备受资本亲睐。然而刚开始创业,他就经历了挫败,2011年4月,由他所创办的轻博客网站点点在发展过程中不温不火,远低于他自己与投资人的预期。这段时间,人们上网的时间逐渐由PC转向手机,同年,国内几大社交网站打开大门,点点却没能搭上这班车。在科学与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发现用户需求的最佳方法通常不是数据,而是以一个普通用户的身份去体验和感受。许朝军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新的手机应用啪啪于2012年10月上线,作为一款定位为简单、有趣的社交应用,啪啪的记录方式介于照片和视频之间,相当于给照片配上一段音频。它的宣传语十分直白:让照片会说话。相对于点点,啪啪做了许多新尝试:不再单独注册,而是直接采用成熟的社交网络账号登陆;鼓励用户直接分享内容到其他社交网站,并从其他网站导入好友关系。一系列改变的结果是,啪啪注册用户过千万,最终仅用了半年时间。啪啪的走红,是吃到了社交网络的红利。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使用社交网络,就有多少人在创造着社交红利。虽然每个人创造的红利难以估量,但毋庸置疑的是,和任何行业一样,真正能把这块大蛋糕吃到嘴里的,只会是极少一部分人,而这场正在进行的社交红利的狂欢,究竟是又一次行业的独享,还是一次使每个人都获益的共赢,尚有待现实去回答。吝啬又慷慨的红利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资深员工徐志斌在其著作《社交红利》里,把社交网络营销的优势概括为:更海量的用户、更快的发展速度、更低廉的获取成本、更优先进入用户视野,以及更好的用户黏着留存和更高的收入。虽然啪啪的成功在收入一项上暂时没有直观的体现,但却充分证明了其他几点。而社交网络带来的红利数目之可观,已经不需要个案来证明,过去两年间,仅腾讯开放平台分给合作伙伴的分账就高达3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知道这些还不够,那么还有另外一个数字。2011年6月,马化腾在腾讯开放大会上曾公开表示,希望通过开放可以再造一个腾讯,给合作伙伴带来超过200亿元的收入。这个数字在当时大概还只被当作一个美好却不现实的自说自话,而仅仅2年之后,马化腾却已经用腾讯微博和微信证明了自己实现野心的诚意和能力。社交网络之所以可以带来巨额的流量和收益,源于它可以带来信息的快速流动,蘑菇街的创始人之一李研珠就举了个生动的例子,他说:“我们坚信三个女人在一起聊天不出五句话一定是跟买东西相关的,这是女人的天性。”因此蘑菇街被定位为女性分享导购社区,以一种病毒式扩散的速度急剧扩张开来。很快的,2012年4月,李研珠在接受TechWeb采访时透露,蘑菇街每天来自淘宝的分成收入达13万元。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蘑菇街应用也理所当然地出现在了手机端,在手机应用领域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研珠却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比起被所有人视为同类应用的导购社区美丽说,李研珠认为,蘑菇街真正的竞争对手却是微博和微信。微博与微信缘何被导购社区当作了对手?事实上,过去一直以来,微博被人们强调的都是它的媒体属性,它向人们提供了更快也更多的新闻与消息,甚至被当作开放与自由的门户,在这扇门内,每个人都有了发言权;而微信,在不久以前还只被当作一个通讯工具,但随着朋友圈、公众平台的出现,却渐渐拥有了其它价值。是过去的印象消散的太慢,抑或是多种属性下,某些根本的价值遭到了忽视,但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属性和生活属性却日益显著,并很有可能进一步成为真正的主导。观察身边绝大多数人每天在分享的究竟是什么,其实还是生活点滴。微博与微信上的心灵鸡汤和语录党随处可见;爱心、好奇心与自我满足感造就了无数次转发;每个人的社交网络主页都面临着重复信息无限刷屏的危机……互联网既喧哗又寂寞,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评论与回复,让人们讨论你,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社交网络鼓励分享,也许一个默默的点赞,就能促成了一次购买。虽然社交红利这个概念尚未在用户群中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已经在发现和使用它的规律。淘宝上当红的网店都在微博上推广和更新,企业甚至政府机关也在微博上建立自己的官方账号,自媒体的生长如雨后春笋,推广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但即使摆足了种种姿态,绝大多数账号的运营仍然收效甚微,每日的更新味同嚼蜡,大号小号均是形如鸡肋。虽然社交网络给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但社交红利是既慷慨又吝啬的,运用好社交网络的方法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中。玩法变了,玩的人就也要跟着变。玩转新营销徐志斌专注互联网与创业领域多年,2010年加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至今,腾讯有着强大的后台数据库,可以将个体与企业账户的行为容纳在海量数据的聚焦下。在这样一个幕后,看着众多账号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并与其中的排头兵有着深入接触,徐志斌积累了自己的理解。将着眼点放在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收益”上,他认为“信息”是肉,“关系链”是骨,“互动”是血,是这三者构成和影响着收益的大小。信息本身的内容和质量决定了它所覆盖人群的大小,企业的诉求也都有赖于此,在社交网络上,机器化的语言往往收效甚微,而拟人、情绪化、关注热点、个性化的语言才会带来评论和转发量;你的好友和粉丝构成了你的社交网络世界,关系链决定了谁是你的直接收听者;互动是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激励,推动有价值的消息在人群中流传开来,是口碑与病毒式传播的基础。而从愿望出发,徐志斌认为,“企业的诉求主要是四种,高质量的转发互动、口碑的传播、增加粉丝和吸引点击或购买,但实际上,这些诉求是无法兼顾的。”发布一条信息或推广一个活动时,企业最好先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进而去突破最关键的诉求。在产品的网络推广问题上,珍爱网是先发红利的受益者。在新浪微博拥有15万的粉丝,腾讯微博上则拥有5万的听众。据珍爱网的高级产品经理陈斌介绍,珍爱网之前的推广方式,主要是在搜索引擎、导航网站购买广告位等。而近年来,珍爱网通过在社交网站发布线上线下活动,开发趣味性应用,与用户直接互动等方式,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取了大量的注册和活跃用户。仅半年时间就节约了巨额的推广费用,企业预算进一步向社交网站倾斜,光是从腾讯微博和QQ空间,就直接获取了5000万的注册用户。无独有偶,南京育儿网通过一款小应用,也直接从腾讯微博带走3000万用户。婚恋与育儿都并不是轻松的话题,然而一个轻松的环节或者轻松的应用,却可以带来直接的收益。珍爱网的微博账号虽然在腾讯成功落地,但同样的内容在新浪微博的数据却反响平平,归根结底,不同的社交网站有不同的特点,即使他们看起来如此的相似。而在新技术的浪潮下,用户习惯每天都有可能被刷新,一把钥匙今天开启了一扇门,明天就可能又将你拒之门外。以不变应万变在技术密集型领域从来只能是个笑话,只有深入其中去感受用户每一刻的需求,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用户。同时,企业或个人在某个社交网站的账号注定与这个平台本身共存亡,平台本身的发展方向也就必须纳入考量。平台造赢家与微博一开始便初露端倪相比,微信的发展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宠信”者甚众,看衰的亦不乏人在,但不管怎样,微信一步步走来,面目虽然逐渐清晰,未来却难以估量。微信1.0是以语音为基础,2.0则加入了群聊,3.0加入了陌生人交友,到了微信4.0,微信亮出了杀手锏:开放平台。它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款非常重要的社交应用,虽然仍然以工具属性为主导,却又兼具了媒体和客服属性。微信最终是什么?恐怕连微信自己也说不清,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项目的负责人张小龙说,“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到底是什么。”透过公众平台开展的微信营销与基于官方账号运营的微博营销究竟有什么不同?对于抱着完成任务心态的人来说,这或许没有任何本质区别,都只是信息的发布和简单的互动。但对于真正把这两个平台玩转了的个人与企业来讲,微博和微信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生态。微博的信息发布是一对多的、及时的,用户可以关注大量的账号来获取信息;而微信的推送需要得到用户的授权,更强调一对一的交互,私密性也更强。微咖创始人,neone首席知识官王小塞把刷微博形容为“路过”某人家,而微信则是每天都会见面的邻居。“微博继承了媒体的基因,而微信继承了腾讯社交平台的互动基因,如果微博实现的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那么微信实现的就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一个简单的关注背后,代表的往往是对公共账号背后的某人抑或某企业的信任。微信的核心是即时通讯工具,因此与微博相比,具有天然的客服属性。如果简单地去理解,那么微博的目的是传播,微信的目的则是服务,传播可以推广宣传,而服务则创造口碑。两者走的路径虽然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就是创造社交红利。在入驻微信的众多企业中,总是有几家与其有着天然的契合,如同找回丢失的那块拼图,小i机器人在微信的落地就是如此。2012年12月,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了高级开发模式,支持外接功能。小i机器人的公共账号通过软件外接,立刻变身为一个智能交互的服务账号,并很快导入了语音支持。紧接着,招商银行与小i机器人合作,在微信上开通了招商银行的微信客服模式,促成这次合作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加隆说,“人口的红利在逐渐消失,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而服务成本也在逐渐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持服务的优良,我们希望尝试一下通过其他渠道为我们的服务带来不一样的变化。”“把银行搬到微信上面去,本身只是一个渠道的拓展,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跟小i合作,把小i的智能交互能力整合进去以后,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把人工在线客服变成一个智能交互的客服了。”持卡人可以在微信上通过关键词回复和简单的操作完成余额查询、积分查询、快速还款、账单分期等操作,这一功能开通后,招商银行人工客服的工作量明显减少,社交红利弥补了人口红利的缺失。其实社交网络的便利之处还不止于此,小i机器人CTO朱频频同样强调服务创造红利:“招商银行通过微信提供的是服务,而服务粘住了大量的粉丝,这些粉丝大多数都成为了忠实的用户,那么当你向这些人开展新的业务时,他们的转化率会非常之高。”这背后是信任机制在起作用,信任的产生是潜移默化的,非灌输性,可一旦信任建立起来,人就很容易受到影响。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微信实现直接收费,对此朱频频这样理解,“微信过去连结的是人与人,而在公众平台开放之后,它还连结了人与企业。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或者通道,本身并不收费,但这条通道对应的服务是由企业提供的,身处其中的人们是在为企业提供的额外服务付费。”微信就像一条免费的高速公路,路上却可以经过收费的加油站和度假村,当然,最终是否买单,权力仍在用户自己手里。毋庸置疑,微信还是个充满可能性的平台,而它无论是作为通讯工具,还是作为社交平台,都一直稳扎稳打,不下猛药,小心维护着用户体验。在崇尚手机应用要快速推出,不断试错的风气下,微信此举显得不合时宜,但朱频频却说,“这是因为微信明白,除了他自己犯错,已经没有人可以打败他。”谁在变,谁要变究竟有没有人能够打败微信?这已经不是我们最关心的,用户需求与技术进步是相互作用着的,只要人的社交需求仍然存在,就总会有那么一款应用出来填补空缺,只是跑在最前面的那匹黑马,我们总希望它足够快、足够好、有足够的潜力让人抱以期待。而不管怎样,社交网络所引领的新营销时代已经开启,想要不落后,仅仅依靠适应力已经不够,想象力变得更加不可或缺。那么基于社交网络的新营销是不是颠覆了传统的商业?其实不然,社交网络真正改变的是企业与人的关系,当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企业也就无法墨守成规。用户会在微博上发布对商家产品的真实反馈,微信则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人的需求增长的如此之快,一个平台满足人们所有需要的可能性正在越发遥远。而今天,也已经不再仅仅是用户关注企业,企业更有途径可以去主动发现用户,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一个更加公平的未来很可能出现,谁能创造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就会是赢家。社交红利的创造离不开信任背书,而信任有赖于真实的互动。在这背后,用户需要的是交流,平台需要的是维护用户体验,而企业则被要求不断改进,改进却会带来丰厚的利润,这未尝不是一场共赢。当然,社交红利的狂欢同样容易令人迷失,归根结底,虽然营销有了新方法,但产品才是本质,要利用好平台,首先要读懂自己的产品,只有明晰了产品特点,才能与平台深度整合。因为营销能够做到的,只是将自身的产品扩大化,却并不能改变产品的本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都选择做个无神论者,去利用,而不是去迷信平台。

听《社交红利》作者讲:微信公众帐号的运营秘籍

个人博客:yoyozhou.com[周末读书] 的公众帐号:yoyofootprint原文链接:http://yoyozhou.com/post/184837_84d210--------------------------------------正文开始---------------------------------------2013年12月14日,有幸在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参加了“相聚众阅,畅谈《社交红利》”的读书活动。第一次和作者一起参与读书活动,更能同台做分享,荣幸之至。《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老师(以下称徐老师)分享结束后,我以个人公众帐号-周莜视界为案例,现场和大家交流了公众帐号的运营经验。100天,周莜视界的公众帐号和362位订阅者不期而遇。就在稳步不前的时候,徐老师的现场分享,以及对我运营公众帐号的指导,让我受益颇多。好东西要分享,请各位读者接招。 首先请先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订阅了多少公众帐号?你有多少公众帐号1个月都没打开过?你每天又会花多少时间阅读公众帐号推送的文章?我的答案是:总共订阅了99个,经常看的是:10个。剩下89个要么很少发文,要么发文后我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次性把带有数字的红点提示给点掉。每天阅读推送文章不超过半小时。或许有的读者很赞同我的答案。总体上看,公众帐号内容质量不高。正如徐老师讲到,纵观博客发展史,更早来说是信息传递的历史。一个新媒介诞生之初,其传递的信息内容一定是低质量的,等到这个平台成熟后,优质的内容才会渐渐浮现。目前也正是公众平台这个新媒介的废墟期。那如何做好自媒体?如何做好公众平台?徐老师的4点独家秘籍:1.需要持续不断推送优质的内容。持续不断:就是能在很长时间里,能在约定一段时间里,提供内容。优质:什么是优质的内容?大家觉得优质的公众平台有哪些?公众帐号:[罗辑思维]我承认,他确实提供了优质的内容。但罗辑思维不可复制,原因在于他有一个很强大的团队组织策划内容,更何况他还曾是央视的制片人。公众帐号:[金错刀]他提供内容也很干,除了他本人是爱乐活的总编辑,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之外,他还能找到很多优秀的文章来供稿。2. 找自己擅长的,不断深挖,找到最小、最不能被替代的点,做到最好。公众帐号:[阿黎笔记]它是小米手机黎万强的公众帐号,他的核心标签是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这也是其它公众帐号不能替代之处,所以他分享的文章都紧扣小米主题。自10月24开始,他总共写了6篇文章,平均每篇4000字,更新时间约为2周。但可谓:每篇都很干,很有料。作为设计师的我,尤其欣赏的是他的华丽转型:金山人机界面设计部首席设计师——联合创始人。当然,这个案例本身极具公众影响力,你也可以找一个你认为很棒的公众帐号来分析。3. 借助更强大的媒体或公众力量。我是一个渺小的个体,不是大明星,我是小公主。怎样才能借助更大的力量?公众帐号:[少年商学院]她的创办人是一个写作者,曾在《南方周末》工作过五年。厉害之处在于:TA能找到文笔佳、愿意分享的海外华人,提供最优质的文章。少年商学院微信里推送的文章,绝大多数是身在海外的华人父母及教育人士所写,而且都被授权。另外,在朋友圈分享、请其他公众平台推荐,都是借助更大媒体或公众力量的方法。4. 打造个人影响力。每次打开公共帐号,都是一次和内容提供者的对话,TA的观点、态度会直接传达给读者。试着回想关注公众帐号过程,大致分这两种情况:其一:偶然间,因为某个兴趣或别人推荐,和公众账号相遇了。觉得文章内容很好,于是成为公众帐号的订阅者。再之后,越是持续关注,越是欣赏,最终成了公众帐号的铁杆粉丝。如公众帐号:[warfalon]其二:某人很厉害,听说他开办了公众帐号,于是不加思索地订阅了他。即使半月才出一篇文章,但每一次阅读,我都会静心欣赏。如公众帐号:[阿黎笔记]我们能持续关注公众账号,最核心的是:我们认可公众帐号背后那个真实的人。[周莜视界] 公众号背后的人是谁?徐老师对[周莜视界]的解读是:美妞设计师的闷骚书界。由此,背后的这个人是设计师,至于美不美,仁者见仁,但一定是个妞^^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深知创意图像所能传达的无穷力量,我也坚信:文字+设计焕发的力量,更助于联通左右脑,打造一个立体而通透的人。为什么要读《社交红利》?阅读一本书也是在阅读书籍背后的人。通过与徐老师的交谈,徐老师的观点我很赞赏,自然不能错过他在书中写到的实战经验。对各位读者来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是否也愿意读《社交红利》呢?[ 诚邀大家一起读 ]如果愿意一起阅读《社交红利》,欢迎回复你的读书心得,50字以上即可。回复“社交红利+读书心得+姓名+邮箱”,便可获得徐志斌老师的独家PDF。截至:2013.12.31--------------------------------------正文结束---------------------------------------喜欢这篇笔记,请关注 [周末读书] 的公共帐号:yoyofootprint原文链接:http://yoyozhou.com/post/184837_84d210

开放的社交红利,你值得拥有

开放的互联网改变了商业生态。在跨界打劫,破坏式创新旗帜下,传统企业老树开花,新创业企业一举成名,一切兼有可能。2013年 4月6日10万台,1999元的小米手机6分05秒售罄,拜新浪微博粉丝的巨大力量;2013年8月12日,小米推出的红米手机近日中午12点开始抢购,首批10万台红米手机在90秒内被抢空,预约人数超过了745万人。小米科技三年成长为100亿美元市值等一个个奇迹都拜社交网络的红利所赐。拜360、QQ大战之赐,微博开放力量的推动,互联网企业的用户开放了,如今腾讯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各家上亿的各种用户,唱吧、美丽说、啪啪等上千万的行业用户,都可以算是活跃的社交网络,随时分享着身边的事。新朋旧友结成圈子,也衍生出的海量流量和机会,为业界和创业者提供着源源不绝的新机会。如何利用好庞大的社交网络,为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动力;如何为企业和创业的人们带来更多社交红利?任何企业都可能低成本,可控的接触到达服务社交网络分散中的需求,这为新企业的崛起奠定了海量的用户基础和核裂变链式放大的数字化媒介途径。微信平台千日5亿用户,小米手机、有缘网、唱吧等千万级崛起同为互联网老兵,徐志斌站在QQ开放平台的高地,在数百万企业用户开放互联的大数据锤炼中,为大家娓娓道来,如何分享巨头们社交网络红利四大关键步骤提升分享概率,加深转化,汇聚结果,永续流动的详细操作的指南,大数据案例验证后的经典分享、背后的因果分析挖掘,可重复再现参考借鉴的切入点;分别为:1、《社会红利时代开启》揭示了社交网络的价值之源和火爆之秘;2、《信息的重量》分析了流动于社交网络之上的内容、质量标准与进化轨迹;3、《关系链壁垒》解读了如何将关注者账号变成可用资源、如何不断复制和扩展这样的资源以及如何将资源变为收益;4、《流动的魅力》披露了实用性极强、可助力企业获取互动红利与“放大效应”的操作指南;5、《开放与新红利》展现了作者对提升社交网络营销效能的思考与心得;6、《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则预测了今后一段时间的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的走向。这是本实操和理论结合较好的互联网最新力作,相当适合创业者、求新求变的改革者,互联网产品、运营、网络营销的人看,解读了一些社交平台的推广模式、技巧,以及如何获取社交红利等。

这本书,还是蛮好的,有数据有分析

《社交红利》这本书分析到位,有数据有分析,在大数据的社交网络中,给我们自媒体人更多的思考。有很多道理也是共通的,强烈推荐。《社交红利》这本书分析到位,有数据有分析,在大数据的社交网络中,给我们自媒体人更多的思考。有很多道理也是共通的,强烈推荐。

徐志斌老师的社交红利

果断好评!原来社交的背后有这么多的奥秘,尤其是信息、关系链与流动三大环节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体一样,不能运转的话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个体,正常运转正常流动,你就只能做一个普通的个体普通的社交应用得到普通的红利,一旦这三者产生飓风式的联系变会对整个社交产生巨大红利。

社交如何产生红利?

社交如何产生红利?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过去人类的社交形态分成几层,首先是核心朋友圈,大约有3、5个人,其次同情圈大约有3、5十人,再次是延伸圈...因为绝大部分人无法通过传统的社交方式维护好庞大的核心朋友圈,所以人们由于社交产生的价值主要来自于核心的几个朋友。当互联网兴起、社交网络普及,人们的社交半径延伸了,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和更多的朋友保持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核心朋友圈的人数,其产生了更多的商业机会,这就是社交变革带来的红利。《社交红利》最大的惊艳在于,不仅仅讲了趋势理论、还提供了一线的数据和实践案例,无论你是投资人、管理者还是创业者都应该仔细读一读。

好书啊,具有实战指导意义。

好书啊,具有实战指导意义。多读几遍体会尤其深刻。身边有朋友用此道接到很多订单。时代飞速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否则真的落伍了。好书啊,具有实战指导意义。多读几遍体会尤其深刻。身边有朋友用此道接到很多订单。时代飞速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否则真的落伍了。

很棒的网络营销书

实事求是的讲,除了@秋叶 和@萧秋水 出品的微博控和微信控系列作品以外,对于社交网络方面的书籍我几乎一本都没有看过——除了这本《社交红利》。最早是豆瓣上影响工作人员推荐这本书,并发送了电子版的样书,对这本书就很向往,随后参加一个思维导图送书的活动,奖品之一就是这本书,可惜的是,最多一个人只能赢三本,而我赢了三本都不是这本书,看来人品不好啊!而随后,亚马逊kindle电子书特价中正好促销这本书,于是闪电般的一键下单,终于可以看个痛快了!这是一本旨在告诉人们网络社交给人们带来什么的书籍,因为作者系腾讯高管,所以当然会偏重于企鹅家产品,不过还好企鹅家的产品大多数质量都很棒,而且,这是一本偏重原则技巧的书籍,你不喜欢腾讯微博没有关系,这本书里面讲的东西在新浪微博上面同样适用,而你不喜欢微信也没有关系,易信、陌陌一样可以当你的“约炮神器”。。。。。。只是,如果你真的没有微信的话,这本书还是不要买了,回火星去吧!

第一章 社交红利时代的开启

本节内容概括为:社交网络中,对某个账号的信任,会促成用户迅速做出点击链接、购买商品、下载应用、讨论某件事情等决策。这一小节提出了“信任”的概念,提到了(精心设计的)信任(背书)是可以在网上、在人群之间传递使用了;信任关系从无到有的建立需要时间、专业内容、互动和品牌;社交网络可以通过包含信任元素的信息流动推动信任关系扩散;信任背书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何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以符合商业运作效率的方式建立并传递信任?我对此尚无明确的梳理。书中还提到比较有用的概念:强关系——弱关系,熟人之间建立信任。熟人之间会缺少信任?与人熟识与信任他还是有差别的。反过来,简单地因为熟识就信任一个人(能力、品德),这也是不保险的。【思考】参考生活实际,这里的“信任”一词实际应该指判断能力相关的信任,不包括人品的人心、道德的信任——除非信任背书的内容就是道德品质。【思考】这里作者用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的等式继续演绎“信任”这个概念。值得学习。【思考】这样的思维是否可以用在实际生活、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换句话说,人与人线下的交往是否也遵循相关的规律?或许可以借鉴,但是需要调整的地方也很多。【思考】针对人、商业的道德品质的信任如何建立?如何再传递之前生成?在深入往下追究,就该腹黑了。张如纯2014年1月17日10:12:49

一本不可见的好书,对掌握SNS时代下的消费者心理有极大的帮助

使用场景和发布消息的途径不同,决定了社交产品在用户心理的位置。推荐大家阅读志斌出的《社交红利》这本书,对如何分析用户的“群体心理”有很大的帮助。社交时代,只有“掌握客户心理所想,则能更接近成功的巅峰”。

社交红利,也是时代红利

刚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时就很喜欢,因为时下着迷于微信,微薄,腾讯空间。每日花个半小时看大家状态,否则便会觉得日子过的不充实。另外也知道身边一些企业也在大力在微信上推广业务,想知道作者作为腾讯一线资深员工的经验。先赞一下封面。蓝色的底色显得简洁大气,上方偏左的各类社交图片集锦显得热情又贴合书名。虽然我不懂设计,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要打上100分,因为它让我无论看着还是摸着都很舒服,很有吸引力。内容上,作者的逻辑很清晰。他先从人们现在的生活细节入手,通过举例描述了社交红利时代的到来。其中谈到了红利是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的结果。而对信息、关系链、流动这三方面要素的观察分析侧重,是区分一个企业风格的基本着眼点。“强调信息的企业和团队,以策划和活动见长;强调大号的价值,微博营销多云集于此;强调应用与产品,多是技术型创业团队。”从而在整体上搭起文章构架。再在简单结合着心理学内容分析的案例中,介绍信息的构成、特征、发展规律。告诉创业者在利用信息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作者最后提到的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我都是听说过的,但还真没认真考虑过其实它已经深入到我的身边的角角落落了。成功人与普通人差异之处,可见一斑。在关系链的描述中,作者是通过观察一个普通用户来写的:新用户进入,寻找关注点;用户进入活跃期,大量增加关注;用户进入成熟期,开始优化。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忍不住在心里咆哮:我就是这样的啊!不得不感慨于作者的观察能力之强之敏锐。但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在宏观角度描述每个账户的力量。并介绍了如何拓展、维系关系链。夸张点说就像是在大海里冲浪的人,突然被直升机拉到天空俯瞰海面。接下来是对流动的介绍。在大的环境下,竞争对手消失,只剩下融合。而这种融合便是流动。如何让流动变得更有效,如何让流动达到自己的目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介绍了孕育其中的技巧与法则。最后文章介绍了新红利现状,并以其社交网络演进的21个猜想结束全书。在新红利介绍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理论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过去统计学的观点,用少量数据去推测大量数据。在社交网络中,有太多太多的数据可以直接拿过来分析。而21个猜想,则最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用很短的段落说了很多内容。应该大赞一下作者的总结能力。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实际。他用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强有力的支撑着他总结出的观点,他分析了目前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方式:微薄、微信、QQ、论坛……即时通讯,延迟通讯;一对一的,一对多的。将所有的方式的优劣势一二三的讲出来,并告诉创业者应该如何应用。这可以让创业者根据自身情况,快速定位自己的主攻方向,且作者也说了,如何快速了解,那便是多用,与其融为一体。除此外,作者还立足于目前红利的新方向展望了将来可能的方向。作为创业者,可以依据他专业的分析,将自身业务溶于其中,溶于时代之中。接下来提些缺点。翻开书,浏览完目录后发现跟着四个序!即使目录里讲了这个,我也不肯原谅编辑。因为不想让太多序言影响到我对文章的看法,于是直接哗哗的翻过去,开始正文。正文又让我失望了下:好大的字、好大的行间距……我大概数了一下,每页大概只有600来字。这对我后来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作者有很多总结性的东西,这样就被人为的拆散在不同的页码中了,我个人偏好是图片记忆,这让我抓狂,甚至觉得整部书有一点浮躁之气。恨不得用笔记再大本子上一二三的给抄一遍,以便我个人理解。最后总结下: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不知道这本书的指导意义会存在多久,但无论如何现在看这是本好书~

读《社交红利》

也许因为自己的自控力吧,今天值班完全没有状态,就写一下东西来控制一下浮躁的心情。社交红利读完了,在我脑袋里浮现的总是豆瓣而非腾讯。也许腾讯和新浪是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或CRM管理从而产生大量红利的最佳途径,但我认为豆瓣确实个人管理能产生最大红利的最佳途径。最近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个人信息是在有社群的社区上发布,还是在一个属于自我的空间中发布?我始终认为在社区发布的信息都是过于表面和做作的行为,而其又是人类需要的结果导向,矛盾体在我思维中回旋。我既想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心情,又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我的事情,而我又想某一天某些人能发现我的一些事情。这也许是性格所导致的内向型矛盾心理吧。是的,《社交红利》是紧紧围绕主题写的,离不开社交这个话题,而我所认为的个人管理红利的豆瓣,却没有多少社交成分,主要是以记录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生活而生,仅仅为了自己。仅仅为了自己,这个概念在evernote中所领悟,作为人的第二个大脑,这是evernote的描述,所以我喜欢把豆瓣当作是我的第三个大脑,在这里能够展示出我大部分的生活。标签管理心情是我无意中发现的,但是现在也好像没怎样用这个功能,渐渐地开始少发心情,被微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导致了自己有一定性质的强迫症。若肯仔细深入的思考一下,其实微信微博所带来的作用真的不大,所带来的只是朋友之间的生活的描述,不用了几个小时,就会忘却。社交红利所带来的个人红利着实不大,这是我的看法。

社交的本质认识 读社交红利读后感

社交的本质认识 读社交红利读后感本书从数据角度诠释了,信息、关系、互动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点也是社交营销的核心。我用三句话总结一下。就是让信息在关系中流动,让关系在流动中互动,让流动在汇聚中爆发。

社交红利释放,创业者的机遇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是一场革命,根植于这二者之上的社交网络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社交网站消化不了的巨量的社会需求,集中在垂直领域与细分领域,将会带给创业者和敢于创新者巨大的商业机会。社交网络的兴起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时间的极大碎片化,沟通方式的极大多样化,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在24小时内随时发生,媒介权力由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对社会产生更多的影响,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社交网络平台及根植在此的应用不断变化。新的环境对平台及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平视用户,追随用户的脚步,要更多的互动,更优质的服务,更加遵守承诺与更加的透明,社交网络反而在推动企业回归产品本身。由社交网络所带来的社交红利正在一波一波的涌过来,作者提出一个公式: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即“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谋求建立一套持续、稳定、有效的分享体系/文化是企业除了做好产品之外,尤为重要的一件事。优质的信息是第一要素,充沛情感在信息流动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更多的“生活属性”,更多娱乐性,更多专业的内容,才能能够激发用户的自娱、激励、实用、获利、炫耀、爱心等,才能推动分享。而企业应该要做到更多的认真的互动,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带来更多的信任,最终获得信任才是关键。对于关系链的理解,并不是那么不可捉摸,每一个在社交网络上登陆的ID都是活生生的人,登陆一款应用,带入的是自己整个社交关系链,尤其在微信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好友分享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而在关系链中,在各自领域有自己影响力的精英人群是大节点,能精确的找到这些大节点,用他们的信任背书作为后盾,以此为推广,是关键。当然在企业的早期账号推广中,推动现有用户沉淀结网,是第一步,在结网之后,开展活动,展开互动,引发传播。信息要流动出来,才有生命力。能否激发起更大的互动,是社交网络本身,也是合作伙伴都在致力的方向。借着流动,信息才被带到各种人面前。重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点赞、分享、评论,使之产生收益,使得每个节点均可成为扩散的开始。在发布——分享——回流中产生一个闭环,将带来大量的互动补贴,当然,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打通各个社交平台之间的壁垒是未来的方向,不同平台之间数据的融合,将带来1+1>2的效果。综合上述,我们要推动“合适的信息”用“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人”面前,必须要优化信息,达到“信息即服务”的效果,重视每一个真实的人,重视每一个各种细微的互动。对于未来,电商,0TO,社交网络等等之类的联手,将打造出巨大的生态链,人们将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不光是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服务之间,人与产品之间,人与企业之间,营销方式将产生彻底的变革,权力从媒体从企业逐渐还给每一个真实的用户,推动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本身,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对于未来隐隐的担心来自于,人们将更容易被洗脑,时间和精力被极大碎片化,独立思想思维更加难以寻得,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否会导致精神的日益贫瘠,这让我无数次的想起影片《机器人总动员 WALL•E》中的情节,当人们所有的需求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触手可得的时候,生活便只剩下了躺椅上的吃喝拉撒,白天与黑夜,从此处到彼处,都可以随心所欲,一个又一个人变成了蠕虫一样的动物,那是一幅多么恐惧的局面?

窥探社交网络的运作之道——我读《社交红利》

本文发表于《东莞日报》2013年12月29日 A06 读览版 (略有删节)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3-12/29/content_1233131.htm自从为了自娱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后,就有身边的同事、文化线的记者朋友,甚至同行前辈陆续问我说:那个“沉者轻翔”的微信公众号是你弄的吧?我惊讶地发现,再低调的信息只要分享出去了,就可能流通很广。诚如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广告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中国网民数量现已达到6.04亿,手机网民达4.64亿,微博、微信用户均已突破3亿。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将永不离线,当人们时刻利用碎片化时间分享信息、寻求互动时,你的好友/粉丝就是你在社交网络中的完整世界。随着社交网络的到来,团队的创业或企业的经营如何更好融入社交网络时代,如何聚拢网络里海量用户,接入流量及赢得收入,是诸多自媒体人、创业个体、产品团队和企业急于破解也终究无法绕开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徐志斌的《社交红利》一书的出版可谓及时。作者凭着自身在社交网络领域中的工作经验,通过许多案例,借助网络产品思路,利用不广为人知的业内关键数据,分析解读了社交应用运作发展的背后原因,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庞大的社交网络为企业和创业者们带来更多的社交红利。所以,对于传统行业中要借助互联网转型的企业经营者,IT领域中需要了解用户并赢得广泛反馈的产品经理,以及品牌推广的营销人和公关公司、广告、媒体行业的从业者等来说,此书非常值得一读。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在哪儿,钱就在哪儿”(《失控》作者凯文•凯利语)。当前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运营之道,首先关乎企业、机构或个体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和认知。要使个人或生产销售更好地融入社交网络,首先要清醒认识到社交网络的价值之源及其火爆背后的原因。“在网络上,每一个细微的分享动作汇聚起来,将形成庞大的洪流,而社交网络承担了‘汇聚与分发’的平台作用。”当社交红利时代到来时,新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在扩张和分化,越早借助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信任背书”所产生的巨大推力,将越能使自己汇入社交网络洪流中,并赢得信息链上的获利。在《社交红利》一书中,对社交网络时代红利的价值和益处分析只是第一步,更为可读的是作者对社交网络中信息的流动、内容及质量标准与其进化轨迹的剖析。而在扎实而细致的分析中,最难得的是建立在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基础上的深入概括。在《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一节中,作者认为:“让人们讨论你”,就可能让大型社交网络变成一种可资利用的能源动力,个中的三个关键点是信息、关系链和互动,三者为肉与骨与血的关系。细微的信息要释放出应有的意义,关系链要尽可能形成聚拢效应,而互动要成为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因此,书中作者分别从“信息的重量”、“关系链壁垒”和“流动的魅力”对三大关键点进行细致分析,窥探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习惯和深层动机,以及探讨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好地融入开放平台,收获广大个体的社交行为所带来的红利。而其中真实生动的例子俨然就是范例操作指南,使该书内容充实而不显得生硬枯燥。前几天,我在豆瓣上查阅书籍信息,见到网页右侧有“在哪儿借这本书”的图书馆合作项目,我立即将它推荐给东莞图书馆和莞城图书馆的朋友,建议尝试加入合作,因为这不仅便于读者查阅,培育借阅习惯,还有利于图书馆形象和知名度的推广宣传。即便我可能不属该书期望的读者群之列,但当我读完《社会红利》一书之后,我还是感觉受益匪浅。因为我更加相信,随着当下互联网的趋势,不管是个体的自娱或创作生产,公益机构的社会化运营服务,还是企业的经营推广,都将融入社交网络的大潮,有必要充分理解互联网精神,了解社交网络里的公众行为,并从互联网的创新生态机制中学到可供借鉴的东西。

这个时代,好吗?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对我们造成的深刻改变。我们用kindle看书,用微信和朋友们分享生活的点滴并保持联系,上微博看看时下正在关注什么热点,等等,各种社交工具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甚至与我们有着血肉的联系,我们的时间、情绪和感情都被切割成一小片一小片。我仍旧怀念捧着纸质书的沉甸感,手指摩挲在纸张间的触感,还有书翻动时的声音;我也怀念小时候找寻玩伴时用固话通话,小心翼翼的说着,担心大人正在用分机偷听,或是踩上几分钟的自行车到他家里,和他爸妈打招呼,见过他的姐姐或是哥哥……一切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我们的存在逐渐变得虚拟化,从人间消失也变成了一件轻易的事情。他们分析研究我们的使用习惯,或者往深一点悲观一点说,顺应这个信息化时代里我们的弱点——在互动里获得认同感然后建立起信任,让我们继续留在那个世界里,为他们创造红利。现在拿起手机总是不自觉地去刷微博刷微信朋友圈,正如在某篇文章里说的,“一个人要自恋到什么程度才觉得自己晚餐吃什么对别人来说很重要,需要PO到各大社交网站去”,所以,“将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发送给合适的人”,重要也困难。在信息轰炸里,有多少信息是对我们来说有意义我们主动想获取的,还是只是因为它们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放弃自我思考,然后才觉得我需要它?我抗拒的同时享受着这个时代带来的便利,且行且反思。

社交网站的价值?

作者是腾讯的员工,所以他举的微博例子都是腾讯的,但毫无疑问新浪微博才是最活跃的。我2010年8月开始用新浪微博,也曾花了不少时间研究社交网络,在11年11月看了一篇文章《Facebook对决谷歌:未来互联网王者之争》当时写了以下评论——"谷歌更像个geek,但生活本身就是社交,SO,未来还是FB胜算更大吧。况且信息量呈指数增长,人们需要的是精确结果,而不是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筛选搜索引擎带来的大量信息。社交才是生活的重心,搜素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人们获得信息之后去做的事情比单纯搜索这个行为带来更加大的商业价值。不过如果谷歌能将它的街景服务融入Google+(LBS),相信胜算还是有的" 现在回过头看,不得不承认当时的自己还是想得太简单。社交网络最大的价值在于"精准营销",它自身的规律作者已经总结得很好,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写给营销编辑的

在这个大家不再依靠大型媒体,主流媒体的时代,各品牌都在拓展社交网站市场,无论是微博、微信都在迅猛的发展。跟出版社接触的多了,发现各出版社都在拓展豆瓣的读书主页的市场,好几个求助我怎么玩豆瓣,刚好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社交网站的运营技巧。总结出来大家分享。首先是一个等式:收益=信息乘关系链乘互动。信息主要包括:拟人、充分体现情感和情绪、热点、与利益相关、简单与丰富相结合、个性化与多变。关系链主要包括:激发更多用户主动发布、鼓励用户主动分享、动作Feeds化、应用化。互动主要包括:官方账户互动、大号互动、运营活动、产品调整。其中运营活动的六大关键法则是:简单、有趣、免费、透明、可累计、可兑现。整本书都是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的,把每个节点都细致的进行了分析,因为是腾讯的员工,用的例子大多是微信、QQ、腾讯微博等。但是原理都大同小异,跟很多人在豆瓣总结的运营账户方法都差不多。扣一星的原因是涉及心理学的内容都没有深入,而实际的广告策划运营中,很多的心理技巧都可以运用。

《社交红利》背后的男人和故事

前两天徐志斌的《社交红利》上架了,这是一本讲述如何通过社交网站获取红利的实战书,作为书中数据案例的提供方和好友,有幸在书未送印便读了初稿。李方在参加《社交红利》发布会时候成志斌是一个伟大的布道者。我曾跟朋友聊天说过我最初创业路上遇到过两个贵人,其中一个就是徐志斌。我跟志斌的关系亦师亦友,在认识志斌之后,每一次我去北京或者志斌来南京,我们都会找点时间聊聊,每一次的沟通都会从志斌那学到很多。尽管徐志斌在之前是一个在记者圈混的不错的名记,但第一次知道志斌还是在他刚调入腾讯微博部门负责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在互联网里摸索,因为跟腾讯的一些编辑私交不错,所以整天玩腾讯微博,不小心点进了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当时正值新浪微博开放的热头,志斌的随和热心吸引了我。第一次见到志斌本人是在2011年三月份的北京,志斌组织了第一次腾讯开放沙龙邀请了包括我在内的微博开放平台初期合作第三方开发者们。见面的第一印象是头发如挑染般几丝白色,年轻轻的头发都整白了,让人不禁感慨IT行业不好做啊。因为众所周知的腾讯背负的模仿的名声,志斌一上任就经常被第三方开发者推到风口浪尖。而每次志斌对那些愤怒的开发者都抱着谦卑的态度,耐心得跟开发者沟通。志斌的在腾讯里面英文是benxu,他也总是自谦为"笨徐"。用许朝军的话来说,以前找大公司的负责人时候都是请别人吃饭,很少有大公司的人请我们吃饭。《社交红利》这本书一开始志斌只是打算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写一篇长的文章,之后此篇长文被腾讯内部员工分享。在第一个版本出来之后很多朋友提了意见做了修改之后发现意犹未尽,于是开始接着改,每次修改就会多出几万字,就这样改了几次后就成了现在的版本。由于一开始就不是按照出快餐书的基调,而是按照内部分享文章来写,所以无论在质量还是内容都要比同类型的书籍要有份量,毕竟这是在一线岗位上每天都和创业者在交流的时候碰擦出来的思想,而书中的很多数据和案例都是外部媒体无法获取的。全书共分为六章:社交红利时代开启、信息的重量、关系链壁垒、流动的魅力、开放与新红利、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书名起初命名为《社交方法》,后来开发者窦伟伟建议把“社交红利”从第一章的章节名变成整本书的书名,被志斌虚心接受了,三个月后新书印刷,也就是现在的《社交红利》。《社交红利》交稿印刷之后,在京东、当当、亚马逊还没预售之前,众筹网就开始上线预售了,短短的两周之内众筹项目已经获得了10万的支持。而从电商网站预售开始,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就经常出现这本书的推荐文字。kentzhu在微博上说,《社交红利》这本书我还没看,但是我已经明显的感到了这本书带来的社交骚扰。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信任背书和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体现出来的社交营销。如果你还是通过新闻稿、媒体发稿、软文广告等等方式来从互联网上获取关注度,你应该知道这已经完全不能起到作用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QQ空间、微博、微信、人人等新兴社交网络才是互联网红利的获取点。社交网络不是砸钱买几个大号就能搞定的,大号砸不来真实的关系链。所以,花一顿盒饭钱就能买到这个累白了头发的IT精英终年苦逼奋战社交网络的成果多超值阿,说不定你因此打开了进军网络的新事业!有时间都去订购一下吧!

看明白互联网究竟怎样让人和事走红!

看社交红利,让你读懂一个人,一件事,怎么就能火起来!追根溯源,从现象探究互联网发展的脉络,让每个从业者看得明白!!希望新的版本能够带来更鲜活的实例和解刨,让更多的人读懂互联网,更多人学会怎么利用互联网!!

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人读呢

早上刚看完此书,本身趁热打铁的做事原则,写一下自己看此书的感触。因为作者是在腾讯工作(腾讯在中国在线社交领域的地位你懂的),而这本书更多的是作者在工作中的总结和体会,作者在后记中也有说到,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那些对在线社交感兴趣的人阅读。刚开始看这本书的前几节,感觉干货并不多,因为书中的内容自己在平时使用社交产品的过程中已经深有体会,所以对一些道理大多也都懂得。但仔细一想,之所以会这样,多半是因为自己从事的互联网产品工作。但是越往后看,对自己的启发越多。对于产品人员,也许你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社交网站的一些现象已经有所感触,但通过此书,好的观点可以得到验证,错误的观点可以得到改正。对于运营人员,此书带给他们的应该是运营的技巧和运营的一下策略、思想,但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对于真正如何运营还是要运营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摸索,在社区的运营推广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是屡试不爽的,况且这个还跟产品和企业所要追求的运营效果有很大关系。对于传统企业主,该书更大的作用是让你更好的认识到社交网络给产品推广营销和企业宣传的影响。

论腾讯的开放平台是多么好以及为什么我们要用广点通

公平地说,作者是一个社交网络领域里的专业人士,写出来的东西不会太差。非理性地讲,我倾向于给这本书“较差”的评价,是因为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你可以从open.qq.com的《2013中国开放平台白皮书》中获得。作为读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交网络和盈利模式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同时从不同纬度去针对性学习不同形态的社交网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作者大部分时间在说,我们腾讯怎么好,我们产品怎么棒,我们心态有多开放……同样是腾讯的人写的书,这本书和《浪潮之巅》相比,不论从高度上,还是从叙述上,都差太多了。最讨厌的是,明明就是字大行稀没营养的饱含了自我吹嘘的书,竟然定价42!我的心被这个价钱深深地伤害了,在我读完全书之后。我就不信没人点有用!

营销人员可以一看

腾讯内部员工自己写的一本书。与其说“写”,不如说是“编辑”。因为书中多数观点摘抄于别处。剩余的是对一些腾讯内部的数据的分析。比较浅显。同时也没有实质性的观点的呈现。不断强调的是内容致胜、但方式方法披露的很少,或者大而空。

应景的梳理之作

应景之作,找了一大堆牛人推荐,对一些社交网络网络的运营技巧进行了梳理,举了一些非典型的小案例,无太多思想创建,说是实操指南也缺乏创意,中规中矩的捞钱之作,这种书要么限于作者水平,要么就是敢时间,潮流书籍多是如此。但作为梳理来讲,还是不错的一本书。社交网络的营销方面其实有很多共识,作者也做了梳理。比如,内容方面。有趣(病毒传播)有用(干货)热点(借力营销)社交网络的内容面临泛滥,对类容的精选与重组,至关重要,尽管一直强调已经脱离了内容为王的时代,但是优质原创内容依然稀少,而且内容还要具有形式美学,一方面优质内容要有趣味性,其次要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微写作。基于大数据的的内容推送。最受欢迎的优质内容是能调动人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对内容的重组,加工,会使内容获得新的生命力。媒体拟人化,没人喜欢冰冷的机器。

不错,期待升级版

初版是5月份买的,一直没空看,直到新近做运营,翻了一遍发现关于通过社交网络做自媒体运营的规律总结很到位,很受益。但是网络一日千里、变化多端,很多新的玩法又在不断涌现,新的现象还待新的规律来解释,所以还是很期待升级版。

信息的重量

本书就信息那一章好看,后面的没什么意思。太多说教式的段落(大段大段的总结),而且感觉重复性文字很多。社交网络的信息汇总的中心,由相互信任的好友组成的关系链对一条条简短、碎片化的信息扩散出去。信息是内容,包括文字,照片,影像,应用分享。应用分享要附带更多个性化的含量,并满足互动与炫耀的需求,以富媒体的形式展现在社交网络中,才是好的内容分享。平台需要的是散布在不同人群中的一个个细微的热点,而不是汇聚了大部分人目光的大型热门事件,这是将普通用户更为海量的互动拿来补贴少数名人和新闻当事人。

作者思维不清晰

作者作为行业里自身研究员,见证了美丽说,蘑菇街,有缘网等利用社交网络获取了可观的社交红利,在对于相关案例的说明中,没有涉及他们是如何获取到相关的社交红利的——作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是作者故作隐晦。战术上没有指导意义!战略上更不用提了,上来就说社交红利到来了,可是怎么来的呢?来了后和其他互联网红利相比的优劣势是什么呢?互联网营销人才应该怎么去面对各个营销渠道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呢?所以感觉作者思维不清晰。

我是如何让微信订阅号打开率达到100%+

我是如何让微信订阅号打开率达到100%+文/佟海宝从9月23号开始尝试运营微信公共账号【北京沙龙】,12月23号正好3个月。一共发了55条微信,累计不到4000的粉丝。可能对很多微信大咖来说,这点粉丝还不够他们零头多,但我的账号有20%的内容打开率都达到了100%以上,最高一条达到18000%(哈哈,初级账号都有可能做到的)。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个微信探路者的一点感悟。欢迎交流指导。定位之前一直想尝试做一个公共账号,但是一直没想好领域,想过搞笑的但是肯定做不过冷笑话,想过做个性自媒体肯定搞不过遭边往事,想做语音节目有罗辑思维这座大山,所以在微信中也需要寻找细分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互联网,创业,搞笑的居多。而线下活动推荐的账号非常少,只有零星几个,而且由于工作环境,很多朋友都很喜欢参加线下活动,在北漂的人群中,周末没事做是普遍现象,所以就产生了大批大宅男,宅女,大龄单身,所以线下活动是丰富北漂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些人不参加可能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不知道,找不到。所以我决定做北京线下活跃人群的市场,做了【北京沙龙】这个账号,只针对北京用户,推荐最新,有趣,有料的线下活动。我的理念就是——“给生活加点料”。定位清晰之后,就要去考虑内容设计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内容影响你的目标群体。内容设计在内容这块,我也是边学习,边摸索。我发现我关注的很多账号发的内容都很像或者根本就是一样的,新闻,评论,文章,都是拿来主义,这样的内容其实没有价值,因为我们现在信息获取的平台非常多,微信只是其中一个,所以这些账号很难保证信息的新鲜度。就不能给出一个必须关注的理由。所以内容要想值得关注,首先要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或者保证独家,或者保证你的信息能满足粉丝的心理需求。在这里我也应用了2/8法则。20%的爆点内容,80%的日常信息。爆点内容什么是爆点内容,就是能够满足人的本性的内容。人类的本性主要分为“求生欲”和“表现欲”。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是求生欲望,当人出现等级之后,就产生了表现欲。比如微信圈里会有很多人转发“雾霾”“疾病”“食品安全”等内容,这是基本的求生需求。还有很多人会分享很多高大上的内容,“名人名言”、“国际政治”、“行业动态”等内容,这些就是表现欲,让朋友们看看,我关心的内容是有层次的。营销中,人们经常被利用的欲望有“恐惧,贪婪和希望和好奇心”,比如上文提到的健康问题就是利用的恐惧,各种转发点赞送奖品利用的是贪婪,希望也许就是表现欲。人们不能承认自己无知,所以引发好奇是很有必要的。看看我发过的一些爆点内容。这些文章的打开率都异常的高,也可能是因为粉丝基数小造成的比例大,但这个趋势是没问题的。日常信息爆点不常有,多了就腻了。作为一个线下活动推荐账号,日常的工作还是需要提供一些落地的靠谱信息的。我的80%内容都是本周的活动信息,我不会推荐一周以后的内容,因为线下活动的特点就是及时性,而且现在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数量也是惊人的,所以N多天以后的内容,很容易被忘记,你的内容没有新鲜感,这样他们对你的账号就没有依赖了。而且我坚持以单图文的形式推荐,有两个好处,第一:解决了大部分有选择恐惧的抉择问题。第二:每条信息都有足够的曝光量,保证打开率。因为你可能也有感觉,当一个账号一次性发布3条以上的多图文的时候,可能选来选去,最终的选择是关掉,因为做选择太痛苦了。传播做营销,没有传播,那还玩的下去吗。所以对你的账号来说,如何传出去,才是王道,让更多人知道你的账号是首要目的。最近比较流行的粉丝营销概念,前期要积累一批忠实粉丝。让他们成为你的第一批免费传播手。以我的账号为例,前期的推广主要靠一下几个渠道。朋友圈分享微信诞生后,除了方便朋友交流沟通,朋友圈成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就像前面说的,这里是满足表现欲的好地方。经常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男人关心的事情,决定男人的层次》《女人不得不知的爱自己的几种表现》《高品质生活的几种表现》,其实分享这类文章都是在向大家展示,我是在多努力的摆脱屌丝阶层啊。因为我也是其中一位,身边的朋友都差不多,所以了解你的圈子特点之后,我的账号前期发的一些内容都是帮助他们提升层次的。比如《京城那些你不知道的咖啡馆》《北大蹭课指南》《北京那些特色书店》这些内容足以帮助你证明,你不再是挤公交,吃泡面的屌丝了,而是可以淡定的坐在咖啡厅玻璃幕墙后面看杂志,谈公事的高级白领了。(在此,感谢那些被我盗用内容的文章编辑,虽然里面加了我整理的部分内容,但我还是会注明出处的,我是一个有职业操守的银)所以,了解你所能影响的环境特征,是营销的第一步。关键朋友推荐这个和微博很相似,就是KOL,找到一些微信中的大号,好友多的人,让他们帮你推荐你的内容,会带来很多关注和分享,追随大咖,也是粉丝营销的重要手段。具体方法,就是没有方法,看你的人脉了,是否能厚着脸皮求助别人了。群营销随着微信5.1的省级,百人大群不是梦了,虽然我觉得它有发展成第二个QQ群的潜质,虽然有很多人会屏蔽消息通知,但是由于是早期,大家还是很活跃的,把好的内容分享到你所在的微信群里,或扩大你的朋友覆盖率,同样会带来很多关注和分享。你有没有看过自己的个人微信有多少好友,我截至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566个个人好友,再加上混迹几个百人大群,直接覆盖的好友也有上千了,基数大了,被传播的几率也就更大了。其他渠道如:微博,QQ,名片,网站,媒体等平台,基于你过往积累的人脉和影响力,从这些平台向微信导入粉丝,是一个常规手段,但是不要指望百分百的导入,据说小米上百万的微博粉丝,导入微信的也只有10%,40%的粉丝来自于他们的官网二维码曝光,其余的粉丝来自于各种活动(信息来自网络,没有证实)。那如果你是一个官方微信,那么你的网站,你的媒体渠道将是你粉丝的重要来源。至于用什么方法转化,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但细节的应用还是需要个人把握的,要根据账号自身特点,根据覆盖粉丝特征来决定,我分享一下我比较关注的几个关键点。题目名称说白了就是标题党,如果做营销的不知道为什么,那我觉得可以看看其他职业有没有好机会吧。但是还有强调一点,标题党也不能失真,这点是保证你账号口碑的关键。文章标题就是一句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多少人因为这句话决定买农夫山泉的?这句经久不衰的广告语就相当于文章的标题。好奇心,求知欲都会促使粉丝做下一步行动,农夫山泉为什么会甜呢?我要看看是不是真的甜,买来一瓶尝尝就知道了。比如我发的一篇文章《北京那些你不知道的特色书店》,不点开怎么知道你到底知不知道,也许某个书店就在你家楼下呢。好奇心害死猫——管用。图片我之前说过,我直发单图文的内容,那么对于单图文的内容图片会占一半以上的界面比例,图好不好,也是吸引人点击的重要因素。这里要求运营者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如果再有一些平面设计的功底,那就完美了。图片选择分两点,一是颜色,颜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实我也不懂,分享一些颜色的基本功能,比如:红色代表热情,又代表警示有着强烈的刺激感,比如绿色代表希望,也代表安全。比如紫色代表高雅,也代表神秘。。。太多的不说了,百度比我懂得多。如何利用颜色,要根据内容选择,根据你的标题传递的信息选择相应的颜色的图片。二是内容,用什么内容的图片,不仅要根据标题选择,还要根据粉丝来选择,我的粉丝中60%是女性,那么女性喜欢什么样的内容,要有点一知半解。比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所以选择图的时候,美观度要把握好,在圣诞节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内容《迈瑞克瑞死么死,点开有惊喜!》,在两个图片中犹豫了半天,后来在身边的朋友中做了一个小调查,最后性感的圣诞美女,战胜了一排美腿的图片(美腿和圣诞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因为美腿跟惊喜有关),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文章。不仅男人喜欢美女,女人一样也喜欢,不信你问问身边的美女。条数我个人倾向于单图文,原因前面说了,就不重复了。打开速度如果半天打不开,肯定就会关闭了,所以打开速度对于分享和阅读有很大影响,没有wifi的情况下,图片很多的内容打开慢,浪费流量,没有耐心,就导致分享量的流失,如果是多图或者视频的话,可以在标题或者摘要注明“亲,多图烧流量啊,请在有wifi的情况下查看”。摘要摘要就是单图文中图片下面的一段文字,很多人会忽视摘要部分,让摘要的内容自动添加,其实这部分内容对于单图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这里是对你标题和图片的一种附加解释,可以让别人了解你的内容是什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当作广告位。如果仔细看我前面的几张截图可以发现,我的摘要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相当于我的广告图,为什么每篇都一样,想想你为什么能记住脑白金就知道了。我分享两种摘要,第一个是辅助内容的,第二个是广告展示的。内容引导人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懒惰,所以营销人员需要像保姆一样去告诉粉丝,你要怎么做,才能关注我的账号,你要怎么做才能分享给别人,都是苦口婆心的引导,恨不得手把手教啊。比如:这篇文章值得收藏,不分享就xxx,虽然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微信的操作了,但是不过分的引导还是对于传播有一定作用的,而且引导语是否简洁,图做的是否好看也有一定的影响,来看看我的引导语变化历程吧。在文章的最前面,形成固定的引导区域。个人投入最后呢,跟大家分享一些口水话吧,俗话说“付出才有汇报”,虽然有点老掉牙,但是流传至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最开始我运营这个账号纯属兴趣,利用业余时间来做,但是随着粉丝多了,需求多了,想法多了,找我合作的多了,必然使你投入的精力会增加很多,比如写这篇文章,可能一个月前就有打算,但是工作忙一直没有时间,眼看2013就结束了,再不留点东西,今年白过了,所以这几天晚上下班回家开始写,写到现在已经凌晨1点了。等着天上掉馅饼,那也需要你走出家门才能看见天啊。再一个就是要学习,跟优秀的人学习,跟对手学习,有一天我问同事,你们都关注了多少公共账号啊,有说4个的,有说40个的,我数了半天,95个。你可能会问,你关注这些能看完吗,其实看的内容还真不多,主要是关注这些账号他们是怎么做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我作为一个粉丝,如何评价这些账号,如何体验这些账号,这对于运营自己的账号很有用,互联网变化太快,今天还研究去淘宝花钱搞个认证呢,刚交完钱,第二天微信自己推出了认证服务,今天还找人花钱开通150人大群呢,刚交完钱,第二天微信升级了,免费申请100人大群,这我跟谁说理去,把钱还我!!!还有一点就是关注内容,都在喊内容是王道,但属于自己的王道还得自己摸索,拿来主义固然便利,但是不加工就输出,那你的账号最多就是一个复读机,没有关注的必要,拿来的东西一定要加上自己观点和内容,如果有能力,原创才是最牛掰的,如果更有能力,内容全部UGC,那就没的说了。所以投入时间制作内容,才能保证你的粉丝不流失。我发布的活动消息,也是来自网络,经常会有粉丝给我反馈,哪个活动好,哪个活动信息有误,这些都是你的内容对他们产生的影响,秉着负责的态度,要传递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做好口碑。最后嘚吧一句,为粉丝寻找福利。别总是指望粉丝为你传播,为你摇旗呐喊,你还要适当给粉丝一些回馈,让他们有甜头可尝,才会增加互动,增加粘性。粉丝就是上帝,伺候不好上帝,上帝会放弃你的。圣诞节我自掏腰包,制作了20张明信片送给粉丝,引起一轮互动小高潮,还有粉丝要给我回赠礼物,好开森!嘚吧半天了,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社交红利--徐志斌

作者徐志斌老师,之前我在腾讯的时候,工作在6层,做微社区相关的产品,徐老师在5层(大概),负责腾讯微博的产品运营,由于部门老大和徐老师比较熟,合作也比较多,听到过很多他的分享,腾讯微博在社交这块,做的是非常的赞,可惜由于战略定位的原因,一直木有机会做出大成绩,在这就不细说了。不过对于徐老师的分享还有这本书,还是颇有印象的。社交的红利已经使用过度了,而在这本书出来之前,就已经如日中天,再到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大概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给我带来的意义,大概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给我的一样,麻痹的,全部都用这个来压制我,让我做社交倒量。时至今日,社交手段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了。简直是恶心啊。你想想微信的红包分享、诱导分享、H5集赞等等,你真的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社交环境与好的产品设计?或许是太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PM也是无奈之选吧。总之,社交网络已经被玩坏了,社交红利也已经过度,无须再言其他了。为徐老师打个软广,还是推荐大家读一下。Twitter推出的Follow按钮可以被称作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发明之,和过去的互联网上最重要的行为Subscribe相比,用户操作的对象由内容转变成了人,这一转变揭开了未来长达十几年的轰轰烈烈的关系网络变革的序幕。Twitter的出现,仅仅是掀开了演化的一小块幕布。

简单看了一下

好紧张啊第一次写书评。我是在一家小公司做网络推广兼现场运营的。书里面有很多案例都挺不错,但是要是有更详细的配一些关于做活动的截图就对我更有帮助了,粗略看了一下。毕竟是腾讯的内部员工写的,所以对这个还是比较有期待的,下次还会再看一遍的。我的一个朋友推荐了我看十本书,这个是第8本。还有几本分别是《颠覆式创新》《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参与感》《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跨界》《O2O》《玩转众筹》《失控》。我准备集中力量把这十本书看完放在一起总结。《颠覆式创新》特别棒。推荐大家看看。

《社交红利》延展:如何从朋友圈获利?

[周末读书] 是YOYO的读书系列,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个人博客:yoyozhou.com[周末读书] 的公众帐号:yoyofootprint原文链接:http://yoyozhou.com/post/184837_bf40f8--------------------------------------正文开始---------------------------------------引:继12月14日在《社交红利》读书分享会上,结识了本书作者徐志斌老师。由于赞赏他的观点,在家慢慢啃了这本书。有了一小点体会,也与大家分享下,欢迎一起讨论。这次以社交媒体-朋友圈为例,看互联网产品如何获得红利?朋友圈是微信4.0版本最重要的更新,维系“朋友圈”靠的就是拍照。所谓照片社交,就是最快速告诉用户“你的朋友拍了些什么”从而让大家有吐槽的对象。微博服务于「更快看看这个世界最近发生了什么」,它的产品注定用户不断地刷刷刷;微信朋友圈服务于「看看朋友们最近做了些什么」,过了一段时间才看的话,你可能会认真往后翻,这比微博有更高的信息到达率。1. 社交的源动力:个人存在感和《乌合之众》类似得观点:人类的存在方式和蜜蜂类似,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不管是微博还是朋友圈,用户都是想告诉全世界:请关注我。这里以qq不同阶段的用户行为来举例:早期,很多人在线,希望认识更多人,主要指陌生人;中期,大家发现和qq上的陌生人聊天实在没意思,都称为了潜水党;现在,即使发现很多好友在线,但是你也不轻易和他开启一段对话。在线的人,一直在等待被开启一段对话,需要用在线的方式体现存在感。2. 寻找存在感:朋友圈更容易成“瘾”不管是通过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的曝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刷存在感。而朋友圈的双向关系链更能成瘾。“我想让别人看到我,而在在微博上大家都去看大牛的心灵鸡汤和媒体的热点新闻,没人注意到我,我在微博发出的声音就好比苍茫大海中的飘过的一声哀鸣,随便一袭波涛我就再也隐而不见。更别说能和自己互动了。如何存在?还是去寻找与自己平等的圈子,我今天中午吃了什么拍个照片发到朋友圈,你赞与不赞都一样,我知道只要你刷朋友圈就一定能看到。你若点了赞,我内心更是一种被关注的满足感。”3. 朋友圈特性:私密性、社交性私密性:A与C是好友,B与C也是好友,A与B不是好友,那么A对C发布内容的动作(评论或者赞),B是看不到的。有这种属性的私密交互方式,注定了朋友圈是一个以个人单位为中心的一对多的个人私密交互空间。 朋友圈注重隐私分级,部分高级、偏定制化的分享需求亦可满足。社交性: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地总和。体现在互联网上,就是人与人建立并通过关系,形成社交网络。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中,载体可能是一句话、一张图、一个赞。而这些载体背后,反映了社交网络中真实的人。4. 朋友圈获利:信息x关系链x流动 收益=信息x关系链x流动,这是《社交红利》一书的核心观点。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必然遵循这个规律。一位读者也由此写了他的理解,个人觉得非常贴切:每个人都希望将展现的信息注入到人与人的关系链中,获取认同并流动起来。直接注入到人与人的关系链,让每个人都为这注入的信息进行信任背书,让每个人参与进来动起来,就能形成成功的社会化营销了,这大概就是基本定律。而所谓社交红利,就是随着关系链流动的内容。只要内容流动起来,那么红利就能滚动起来。1) 信息——好玩、有用的信息更受关注 朋友圈的信息其实和微博等信息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爱心、仗义心、炫耀、好奇与八卦勾勒了社交媒体中真实的用户,反映出人们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或者希望过的生活。下面的两个案例以图片类app为例,看看刷屏利器是如何引爆朋友圈的。 案例1:9cut——专为朋友圈打造的秀图利器 [用户使用场景] 朋友圈图片太多了,浏览图片的内容时,小图能看清楚的情况,绝对不点开查看大图。[启发点] 是否能从小图和大图整体来思考?如将一张图用9个格子来呈现成一张大图。9cut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决方案。它是朋友圈和微博流行一种9张小图片拼贴一张大图的秀图利器。由一个设计同事(还是个博士),在业余时间里花了1个多月时间开发设计完成的处女作。取得成绩:限免期间登上AppStore图片类免费榜Top3;限免结束后图片类付费榜NO.1,总排行榜Top5。如果喜欢,欢迎下载(ios/andriod版:9cut)。案例2:水印相机——通过照片,撬开一段对话2013年,有过很多优秀的图片相关的app。其中,火了一系列的天气APP,如墨迹天气、instaweather。由天气这个点引发的APP数以千计,但instaweather却让很多开发者看到了图片的新契机。[用户使用场景] 经常旅行,除了风景照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希望其他朋友能从图片中读到更多信息(如照片能直接显示所去地址),不可避免有炫耀的成分。[启发点] 让每张图片有独特的标签,更好玩。每次通过水印相机秀图,总会引来一批又一批对话“你的照片上怎么有字呀?”“你怎么又去了这么多好玩的地方?”正如上面提及的那样,朋友圈让这个沟通变得平等了,不用担心我的信息被冲掉(每个人朋友圈看到的信息数量取决于他的好友分布信息的条数),这么多互动让我很有存在感。以上两个案例都是以图片、好玩的切入点。从每张图片的创意思考,到9张图片所组成的整体创意,都值得学习。ps:这两个案例都是我身边优秀的设计小伙伴完成的,如果喜欢,欢迎下载体验。2) 关系链——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信息从自己收听的或强或弱的好友、账号中流动(发布或者转发)而来,呈现在自己面前,它们将占据自己的视线,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除此之外的信息,就像根本没存在过一样。许多团队开发一款新的应用和社交网络开发平台发生关联时,总是全力奔跑,迅速进入更多用户的视线。这样,有关它们的消息不断被分享出来时,也会迅速消费掉目标受众的注意力,耗尽追随者的生存空间。这也就是本书强调的:互联网时代的“一九效应”,即1%的产品能占据90%以上的空间。在足够细分的领域,老二非死不可。所以与其说去模仿那些成功案例,做非死不可的老二,不妨更多的去找细分领域、去挖掘人性中的特点和需求。互联网时代更像一个狼牙棒,有太多可以冒尖的地方了。如疯狂猜图、魔漫相机等。案例3:疯狂猜图——仗义心、爱心弥漫的世界《疯狂猜图》的玩家在微信里发出来的东西是一张图,是向朋友“求救”询问该图代表的是什么词语。这样可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同时,如果朋友圈里碰巧有人知道这个图是什么,那么发消息的人跟朋友之间马上就能产生交互。而这个交互点正是强社会关系链能reach到的,是游戏通过微信社交的成功案例。3)流动——获利冲动如果让用户能获取到实际利益,这条信息的流动性将远远超出预期。《社交红利》中列举了六大社交平台上的活动运营特点:免费、简单、透明、有趣、可积累、可兑现。获利的兑现就像在社交网络中的互动激励一样,要细微并及时的下发,即只要用户达到了兑奖条件,就可以获得奖品。我亲自享受了可兑现的福利,特地以此来分享。案例4:公众账号:员工宝——占小便宜当朋友圈中看到同事分享了这条信息后,还注明:我已经拿到免费星巴克咖啡。我也毫不犹豫地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条信息,不到半小时时间,已经集齐32个赞。令我惊喜的是,这条信息截止到下午6:00,还有人不停点赞。陆陆续续,我发现身旁有10+同事都跟着转发了这条信息,拿到了免费星巴克。突然意识到,朋友圈的互动参与度确实高,反映了民众的爱心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低成本的爆发(点赞的行为实际是最为轻量级的关心)。一旦用户集齐了32个赞,需要添加公众账号,输入一些信息后,才能兑现到福利。这对于公众账号来说,也是一个获取新用户的好机会。当然,个人并不赞赏这种无限刷屏的行为,也希望企业在使用微信营销的可兑现方法时,避免垃圾信息填充朋友圈。这三点中,最最基础的还是信息,构建优质的信息,是基于关系链流动的重要保障。红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很长的积累和运营过程。《社交红利》一书的经验分享:需要建立一套持续、稳定、有效的分享体系/文化/系统/架构,才能获得社交红利。--------------------------------------正文结束---------------------------------------喜欢这篇笔记,请关注 [周末读书] 的公共帐号:yoyofootprint原文链接:http://yoyozhou.com/post/184837_bf40f8

《社交红利》,值得多看几遍的工具书,还可作为优秀的内训教材

2013-9-3 ------------------------------------前两天读完了《社交红利》,应几位朋友之邀,慢慢做分享(没承诺的话可能就懒的仔细分享了,承诺是逼自己做一件事的好办法)。一本比较系统的书,必然要讲很多正确的废话,但合格的书帮我们梳理逻辑,好的书通过鲜活案例等方式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一个已知。本书属于后者。第一章第一节,我总结就是,1.企业要耐心建立与用户的陌生人信任关系,然后2.推动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的分享,充分利用他们在自己漫长人生经历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的信任关系。 新浪门户,编辑控制内容,影响亿万网民;新浪博客,博主产生内容,编辑掌握推荐权,分配浏览量;新浪微博,编辑对内容和浏览量分配已经失去控制权。民众在社交网络中获得媒介权力。(本人注:为了对抗大V媒介权力,新闻联播不惜涉黄,可见媒介权力的转移已然形成) 2013-9-4 ---------------------------------------《社交红利》1.3,做到让信息扩散,需要关注三个点,一,信息,带有情感或利益因素,形式活泼的信息,才能有效流动,二,关系链,企业大号固然有用,真正的百万雄狮是人民大军,发动和利用普通用户向朋友传播才能大胜,靠活动策划和产品技术的机制做到,三,互动与传播,官号与客户互动,与大号合作传播,运营活动刺激用户参与互动和传播,深度利用社交平台技术接口也可以在产品技术机制上刺激互动发生。整本书的核心理念在这一节抛出:社交红利,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 《社交红利》1.3,我最有共鸣也是最近自己工作上正在思考的,是“忘掉自己,融入平台”。糗百王坚说过,他去见经纬张颖时,张掏出手机看微博,说糗百在微博上运营不够,王反思,是自己把自己思路上限定在自家网站和app上了。我在做的事正经历调整,之前是必须做一个封闭式社区,需要用户集中到自家app上才能互动,现在调整后实际上是做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和糗百一样,让自己的服务到达用户所在之处,就是成功。此时,消息即服务。需要“忘掉自己”,不限定于自家网站或app,加入社交网络,去用户在的地方,然后扩散自己的服务。“融入平台”,社交网络帐号登录自家网站和app,不再是辅助手段和提供便利,而是自己融入社交平台的基础建设,用社交帐号登录,然后用户在自家网站和app的行为很容易的通过社交帐号分享出去,到达他们长久积累的朋友圈子里,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也带来回流。 ----待续

社交红利不止在商业领域

书中讲的社交红利只着重讨论商业领域,在未来时代,能够享受社交红利的不止在商业领域,还有政府领域,还有NGO领域(社会企业领域)等等,对于促进中国未来的发展而言,政府的转型,NGO的发展也应该多思考怎样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带来的红利。

获得社交红利的方法:让大家都谈论你

如果将“别人愿不愿意谈论你?”作为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社交网络既可以作为用户源泉(红利),又可以作为检验的试金石。我们收获的谈论、下载、用户、消费…则是相关的社交红利。在我看来,在社交网络促使大家谈论你,需要回答下面4个问题:1. 产品是不是足够好?2. 如何让用户愿意分享产品相关信息?3. 如何把信息扩散到更广阔的网络中?4. 如何促使用户谈论(赞、转发、评论、分享…)这些信息?第1个问题需要产品经理们多想想,剩下3个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解答。作者提炼出来了一个很棒的框架: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鼓励“让人们讨论你”。这3个因子刚好对应了上面3个问题:1. 信息怎么写才能促使用户分享?2. 如何建立关系链,促使信息扩散到更广阔的网络中?3. 如何促使用户互动(谈论)?书里面的介绍的方法和事例都挺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移动社交时代,信息传播和用户反馈都变的更快,我们需要更需要回答好上面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社交红利”。另外,书里面的图片有的不是很清晰,希望作者可以精益求精: )作者在完成这本书的过程中,也用了不少方法获得更多的社交红利(谈论、购买、推荐),并不断迭代优化。这点挺有意思。

《社交红利》之悟——针对校园运营的思考

《社交红利》之悟——针对校园运营的思考——@生椒牛肉作为资深小白,只是想写下一些自己的思考。记得一种感觉,人不能过于急于强迫自己去学习和了解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东西,可是现实却逼着每个人少年老成。看了社交红利,理解自我感觉肤浅,但是却给我最大的感受:互动和爱。好,还是进入正题吧。悟,当从书名悟起。社交:(百度: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今天我们特意说微博等新媒体的社交。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说,社交应该是一种自己分享,有人评论,有互动,自己与这些互动的陌生人相互联系直至熟悉,更好的甚至先下交流、学习,最后成为好朋友的过程。社交红利:我想直面上说就是一些好处,而这本书就是教网络运营者如何从社交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红利,当然这只是表面,更多的是告诉运营者客户需要什么以及客户喜欢什么。作为学生,原谅我单纯一点想想这些红利:一种人脉、一套关系网、一套运作方式,再高雅一些:一群志同道合的“灵魂”,一次心灵的洗濯。理解完题目,开始说校园运营的思考。说社交首先要从客户说起,那么我就先分析自己。对于自己而言,我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分享、获取某个信息后想探讨(喜欢看新闻联播)、想学习、想交更多的朋友。分享:分享自己快乐的事情的时候,有人点个赞、有人说真棒;分享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有人来安慰、询问一下或者一起吐槽共同的倒霉事。每次我都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好脆弱,看看深夜的人儿们,许多人在当代都感觉缺乏感情的修复剂,缺少一个可以分享快乐、难过的一群人或一个人,所以我常常听到朋友们一句话:好寂寞。寂寞的不是人,是情绪。探讨:这个在于自己蛮认真的状态,对于某个新闻事件的看法,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时候的自己是最理性的,最容易获得一些不同想法的时候。学习:这个有可能是被逼的,这种情况下效率极低,但渴求知识度很高,渴求快速解决某个问题速度离开,同时带着一种厌烦情绪;还有一种是主动的,是兴趣主导,这种情况效率高,渴求度也高,同时带着一种喜悦感。想交更多的朋友:这几乎是许多人共同的渴望,而且很多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同类人,又同时渴望这个同类人比自己活得更好,不为什么,因为那是一种希望在自己身边的精神支柱。这就近乎于人人都想遇到贵人点拨、提拔,人人都想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反面来说也在某些时候成立,我想:这是人性。分析好自己,再来谈谈作为运营方如何考虑。分享:不管快乐与痛苦,其实他需要的是一种回应,而且是一种恰当的回应,让快乐的粉丝更快乐,让难过的粉丝走出悲伤。我们看到要这样做的要求就是精准化、匹配化,需要大量的数据挖掘。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心灵鸡汤盛行的原因——人太容易悲伤,男人变得更加女性化,悲伤需要情感修复。探讨:理性的探讨非常可怕,这是一群有饭吃、有想法的中产阶级分子及其以上的人物为主力,别在这种环境下做任何广告,粉丝想讨论你要么和他讨论,要么就拉一群和粉丝同质的人去讨论。理性总是有限度的,等他们饿了、累了再做广告。学习:同上面的探讨。这个更多地是可以引进许多教育资源,与学习资源(有品质保证)共同推动。想交更多的朋友:粉丝总是不好意思主动的(中国人特性),可以从内部引发,也可以找铁杆和外向型粉丝做引子。让每个想秀一秀自己的人秀出来,我们要忘掉自己,我们和粉丝是一家人。微信一直主打强关系口号,可是个人认为那是基于个人与个人的,公众号要想做到与粉丝成为强关系很难,只有少部分粉丝能够成为忠实的粉丝,故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没有谁能够做到发布的内容人人喜欢,取消关注时太正常不过,基于此,对于校园运营有几点反思:第一:认真分析自己所在校园和城市的互联网氛围,个人深刻感觉一二三线城市的大学生很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互联网使用的复杂程度,不要以为人人都会上网就都知道这些,看看多少人搜索东西的时候第一想法是百度就很明显;再说生活一点:你身边肯定有同学不玩微博,也不知道微信公众号是什么玩意儿。第二:求精品、忠实粉丝。培养一批骨干粉丝,口碑相传。第三:校园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做很多线下活动,和骨干粉丝的交流活动,和大众粉丝的宣讲活动以及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第四:增强互动,发布的内容尝试多变,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必须高度重视:校花介绍转化率蛮高,此外,重大通知(放假、考试)也有很高的关注度。总结:人人都想要这样一个精准化的社交软件:在这里,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懒惰。当我现在很累的时候,我特别需要某个人告诉我该如何快速恢复;当某一刻我突然很想看一本关于某个方面的书籍的时候,有一个人能够系统地给我推荐这个专业的优质书籍;当我很忙的时候,我需要某个人告诉我时间该怎么安排;甚至说:我喜欢某一类型的女孩儿,能否想我推荐,让我认识认识。所以我对于《社交红利》最后谈到的21个趋势中的社交网络的互相大分享特别看好,未来,我真的只需要一个账号,这个账号,就能解决我各个方面的问题,如此,甚好。粉丝开心一次,很容易。然而让粉丝一直开心,这才难。

给《社交红利》献花

个人感觉是一本良心之作,不知道比市面上充斥的那些粗制滥造的微营销秘笈好上几百好,也是天天蹲在书斋和课堂的老先生们写不出来的干货,虽然本人愚鲁,不知道看完之后能不能学会带来用户和收入,还是忍不住来献花。

做一只站到台风口的猪 --徐志斌著《社交红利》

源自:《北大商业评论》2013年09月刊 作者:不蜚http://www.pkubr.com/news.aspx?id=738做一只站到台风口的猪 -徐志斌著《社交红利》大约几个月前,我所供职的公司邀请了一位著名的互联网营销达人来给员工做培训。循例进行的互动中,这位达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普通的问题:“谁还在用hao123或者新浪、百度作为电脑主页,请举手。”我下意识地要把手往上举,却鬼使神差地放了下来,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是现场唯一的举手者—我可不想告诉大家“我是个loser”!但在那一分钟,在周围普遍跟我大侄子同年纪的同事中间,我清晰地听到了时代滚滚向前的洪流中自己笨拙而缓慢追赶的喘息之声——微博、微信、QQ、人人、Twitter、Facebook、淘宝??“社交媒体”的台风正荡涤着我们成长于其中并自我感觉良好的旧生态,对这场风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或许“雷布斯”雷军曾经的一个比喻最为贴切:“台风来的时候,猪也会飞”。好吧,即使在新时代面前笨得像头猪,也要努力离开“舒适区”,走到“台风口”,看看有没有机会飞起来!—这正是我决定认真阅读并推荐新鲜出炉的《社交红利—如何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和收入》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社交媒体方面的“后知后觉”者,我的看法必然粗浅甚至荒唐,但正因为如此,我本人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而我的思考与总结,或许能够为许许多多与我一样因落后于时代而惶恐的70后、60后们提供感同身受的体验。本书的作者徐志斌先生是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资深员工,同时也是一位低调的前媒体人。从ENET、新浪再到腾讯,他的经历伴随和见证了互联网在中国从门户时代到社交媒体时代的十年进程。坦率地说,书中的很多段落依然留有“工作和案例总结”的内部培训痕迹,但它真正的价值却恰恰在于这种极为鲜活而又真实的“实战性”。对于这一点,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先生有准确的点评:“对所有现象、规律,作者都不是泛泛而谈,都不是只给出方向而忽略细节。相反,他援引了大量的业内珍闻,或引为殷鉴,或梳理标杆,读者应该可以由这些案例归纳出所需规避或依循的路径。”别傻了!“中心”已“去”,何处寻觅?还记得每天晚上一定要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每天早晨一定要看报纸的日子吗?好像不太遥远。还记得做广告必选央视,做销售一定要伺候好家乐福和沃尔玛的日子吗?好像就是昨天。还记得央视“3·15”一曝光,企业基本倒闭的情形吗?还记得央视一封杀,艺人就一蹶不振的时代吗?情况好像不一样了。“北京等大城市电视开机率低于30%”,“百度广告超央视”早已经是旧闻。当央视报道苹果“缺的一块就是良知”却收获了手机上满屏的“大约8点20发”,当一号店、京东和淘宝的快速崛起让沃尔玛、家乐福且战且退,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被我们视为“中心”、并将我们的一切广告、市场、销售手段吸引过去的那些传播帝国和营销渠道,都已经黯然走下神坛。“去中心化”成为理解并融入“社交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关键词。“人们更加信赖来自朋友的声音,官方媒体发出的声音不再是唯一选项。就在如潮的互动中,媒介权力由媒体悄然还给每个用户。红利的产生源自于此。当人们在讨论“去中心化”时,潜在的意思正是指,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是依靠大型媒体,不再是单一接收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而是更多聆听身边朋友的话语与分享。每个人都是信息产生的源头与扩散渠道。借助用户的讨论,信息迅速流动到更大的人群中。这个利益的获得是巨大且扩散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获益还在不断累积乃至加乘。”或许你会反驳我:但我们依然在“全国人民看春晚”啊?“超级女声”没有了,电视却没死,“中国好声音”万人空巷有木有?没错!但是在今天,伴随着一家人看春晚的不仅仅是花生和瓜子,还有亿万条随时迸发的微博和微信评论,正是这些大众的参与,将蛇年春晚解读成为了“基情四射”的盛宴。当“中国好声音”的大幕拉开,同样亮起的,依然是每一个观众的手机屏幕。这正是“去中心化”的更深层次意义——“中心”作为信息内容传播的起点,再也无法控制信息的全部,社交媒体的每一个细微节点,都参与了传播内容的制定,并使其越来越呈现出超越内容最初制定者本意的、复杂的形态。“社交时代里,去中心化的架构导致了任何一个账号和用户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编辑已经无法实现控制。拥有更快捷的互动媒介的年轻一代正在把他们的行为从单纯对媒介的消费中转变过来。甚至当他们观看在线视频的时候,这种行为看似和看电视没什么两样,但他们却有机会针对这些素材发表评论、分享、贴上标签、评分或者排名,当然,还可以和世界上其他的观众一起讨论。用户并不会满足过去单向的信息接收,他们希望互动,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发在微博或者好友群内。”我们曾经从各种商业杂志和企业管理书籍中看到无数令人怦然心动的案例:某某企业只有一千万的创业资金,拿出500万打央视广告,第一年销售十亿,然后香港上市??这些故事其实讲的是商业中最现实的一个道理:要找到最有权力的“中心”搭载上去,才最可能接近成功。同样,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淘宝、酒仙网、一号店、唯品会和京东商城购买产品,只需要搞定家乐福等渠道“中心”就不愁销售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社交媒体”的出现让“权杖”转移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微博、微信和QQ上,让企业管理者怅然若失——这背后折射出媒介权力的变迁,即人们不再信赖过去的权威媒体,媒介权势的迁移速度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广义上,每个有影响力的用户都将变成自媒体,不管是名人明星、已成规模的微博内容大号、微信公众账号,还是普通的用户,都会不断承接着由信任赋予的新的媒介权力。媒介流失的权力很大一部分会返还给每一位民众、每一个专业人士本身。当媒介权力开始返还给普通用户及由他们所发出的一条条细碎的信息时,在信任背书的推力下,新的社交红利时代已经悄悄到来。对于企业而言,新的营销时代也同时开启。别逗了!内容为王,银弹何用?依然秉承“中心思维”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问:难道“社交媒体”时代就没有传播和营销的“中心”了吗?难道微博不是中心?微信不是中心?我们像过去“爱央视”那样,用巨额的广告预算紧紧挽住这些新媒体平台的胳膊不就行了吗?作为腾讯微博的运营者,徐志斌先生想必是最愿意听到上面这些话的人,但在这本书的第五章第一节“为什么我没效果:企业的社交困境”中,他却给出了一个诚实的建议:在与外界的合作伙伴接触中,社交网络平台多半会强调一句“平台资源没有用”。这是因为:如果合作伙伴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没有到位,(用巨额广告费买来的)再优质的资源给出来,几百万用户迅速涌到合作伙伴处,也会再度回去。合作伙伴面临的是无法留存和转化的尴尬。“社交网络”带来的媒介权力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营销游戏规则的转变,突然令我联想起梁漱溟先生曾经针对中国社会所做的一个经典比喻:中国人民好比豆腐,官府力量强似铁钩。亦许握铁钩的人,好心好意来帮豆腐的忙;但是不帮忙还好点,一帮忙,豆腐必定要受伤。无论是新浪微博还是腾讯微信,更不用说人人网和QQ空间,企业只要愿意花大把的银子,你的企业微博、微信或者其他资讯就可以在某一段时间成百万成千万次地被推送到用户身边,但这种尝试或许都将成为“铁钩钩豆腐”的徒劳之举。比起电视和报纸,社交媒体节点中的用户会对自己不喜欢的商业信息有更多的反感,更可怕的是,他们对企业信息的负面评论和分享,却能够病毒式扩散,令费尽心机的推广成为更大范围的“自宫”。而这种充分互动和信息加工所带来负面的作用,是传统媒体形态下无法想象的,在那种格局中,每一个用户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既然“银弹”无效,那么什么才是社交媒体时代营销的必杀技?粗略看下来,我把徐志斌先生的看法总结为三句话:轻盈的内容才有价值;分享带来互动;浸泡探索未来。“内容为王”早已经被奉为新媒体营销的圭臬,单纯的促销信息不仅为用户所反感,也会受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本能的抵制和制约,这些已经是我们的常识。而类似“江南style”、“加多宝对不起”等精彩信息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则是对社交媒体时代“内容驱动传播”最好的诠释。但徐志斌从自己的专业历程出发,更强调的是内容的“轻盈”。在他看来,企业营销自身的实用主义冲动,倾向于要把所有的信息都放置在一条微博、一段微信、一只APP或者一次促销活动中,或者认为发布给用户的信息越多越好。而他认为,这堪称“不能承受之重”。对此,他提出了很多极具操作性的意见:与其一个用户每天分享10条,不如10个用户每天分享一条精彩而又有个性的信息。许多企业投放的微博营销信息不再附带任何链接,不再追求所谓点击和转化,转而投放与自己有关的生动幽默的品牌故事信息,类似于人们茶余饭后所讲的段子。人们更加乐见这样的信息,互动比例相比大幅提升。因为这些互动,段子信息往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自然流动在微博中。以一个互动活动中设定的两个问题为例,当用户在面对“上大学时谁送你去的”与“分享你大学里最令人兴奋的故事吧”两个活动时,更多人对于前者已经有了答案,而后者,用户可能还在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互动活动的简单和轻量化,会令用户看到后尽快有一个答案,并令信息尽快地在用户中流动开来。一位手机游戏公司的CEO说:“如果一个游戏不能碎片化的话,今后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我们提出了个概念叫‘马桶游戏’,这比打牌还要碎片化”。用户的分享和互动是社交网络的灵魂,也是“银弹”买不来的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法宝。因此,徐志斌指出,在互动设计、活动规则等社交媒体营销的出发点上,一定要把跨越微博、微信、QQ、人人等平台的“分享”功能放在用户能够触摸到的第一位置,让“评论及分享”、“互动及分享”、“发送到好友”、“@几位好友”等成为用户下意识的动作,这样才能让企业搭载用户自身的关系链,利用用户的“信任背书”,赢得商业利益。当然,要让用户心甘情愿地分享,内容的设计以及得体的用户利益刺激才是真正的驱动力,但只有在整体架构上以促进分享和互动为最高宗旨,才能最终赢得社交媒体时代的成功。然而,人人、开心、微博、微信、QQ??你方唱罢我登场,社交媒体时代风起云涌,难免令企业管理者目迷五色,什么样的选择才可能是最佳?徐志斌的答案是:浸泡其中,不断探索。任何一家企业或者创业团队,在面对不同社交网络时,都需要容许自己(尤其是容许用户)有一个熟悉和效果积累的过程,在前期阶段企业可能还感知不强烈,一旦越过临界点,则红利会加速涌来。有好心态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发起各种试验:如何能够最好地使用社交网络?不同微博的写法、素材的制作,不同活动的策划角度,乃至不同渠道的使用及大号的选择或者制作不同的APP、选择不同的时间、迎合不同的热点事件,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测试能够充分掌握这些细节之中的微妙之处??一旦这种方式方法掌握好了,那么,整个社交网络都将成为合作伙伴服务的平台。别等了!做好产品,登顶“尖刺”“中心”已“去”,“银弹”无计,于是,营销开始真正回到它本原的意义。对于这一点,收获“社交红利”最多的雷军最有感触,于是为本书写下了这样的推荐语:对创业中的人们来说,乘势而起是一件幸福,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微博微信的兴起,正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势”,得以让每一位用户、粉丝都成为产品的宣传员,创业者因此可以专注在产品本身。有人戏称《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博,因为它采用语录体的体例,并且大部分段落的长度跟微博差不多。但我们都知道,推动《论语》垂千年而不朽的并不是这种最古老的“微博体”,而是这背后孔子的学术与精神。同样,在花团锦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背后,推动用户真正去分享和互动的最强大力量,依然来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当社会化媒体淹没了所有的传统“中心”—包括传播的“中心帝国”和销售的“渠道中心”之后,或许,产品的声音才是能够穿透一切社交媒体的真正“好声音”!当然,在别无选择地拥抱这个新时代的同时,我们最好能认真领会一下徐志斌先生在本书开始就发出的警告:但(社交)红利也非常吝啬,观察数据时我们会发现,海量且充沛的流量更宠爱部分网站和应用、事件和内容。如果将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红利去向的分布用一张图表表示出来,我们可见的是一张巨大的尖刺图,有能力获得这些诱人收益的网站和应用屈指可数。这个现象令人迷惑不解。现实中,社交网络并没有嫌贫爱富,用户与企业、应用、服务接触的门槛在其中消除,不论时间和地域??投放金额多不一定就能获得最为理想的产出。一切都指向企业和创业者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与认知。站上社交媒体的台风口,赢得社交红利的“尖刺”,你准备好了吗?

玩法变了

最近看了很多新闻,尤其是有关互联网的,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变,每一个行业都在变革中,一时有点迷惘。看的朋友圈里狂刷的《社交红利》,好奇,买了一本看看。这本书读起来,尤其是最开始的部分,不是那么容易读,得慢慢读,边读边用,到后面的部分就好读多了,而且流畅了。估计写的时候越写越顺了?这本书讲的是如何用社交网络做营销产品推广市场活动等,里面讲的挺透,就是得慢慢摸索,感觉值得推荐。牢牢记住了一句话: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让人们讨论你。这句话挺清楚!这是2013年,读了觉得有收获的,很少的一本书啦!

必须掌握社交网络入门知识

书纸质非常好,我都以为一张纸是两张,老是想把一张纸给分开翻。收益=信息X关系链X互动互动即评论和转发,这个简单动作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互动是衡量信息质量的重要参照。传统论坛,新闻网站,编辑管理员的推荐对内容传播很重要。回流访问数据和用户分享消息数量有直接关系,另外互动的增加也会极大拉升回流访问数据。信息在不同社交网络中流动,红利放大效应远超单一平台。把分享融入评论,收藏等很多步骤中,从社交网络获取流量大大增长。动作feeds化: 评论并分享,赞并分享,收藏并分享。。。过关提醒玩家分享微博,分数比较,对分享用户奖励。用户进行空转或点击赞,顶,喜欢按钮的数量,远远大于书写文字的评论和转发。微博这样的平台流动的是情绪:如对热点事件人的爱心,侠义心,好奇心(情感共鸣);炫耀之心;对不公正事件的自娱讽刺。用户订阅一个非好友帐号的首要动机是有用,其次是兴趣和热点。弱关系网,专业的内容是获得信任,赢得关注的最主要原因。微信因为身份真实性与强交互特点,“获利”法则会起到关键作用。主动服务很重要,对抱怨用户,不该用水军攻击,而是直接沟通,用户在收到反馈后,34%删除差评,33%改好评,18%成忠实用户。大号营销用在2个方面: 进入社交网络早期,某个活动,宣传推广期。微博上卖的好的商品价格100-200.除非购买非常开心和满意,认为有必要炫耀,一般人们会吝与秀自己购买商品。论坛用户有强烈的分享意愿,一键分享,回帖评论同步到社交网络是对论坛社交功能的补充。知乎对分享体验很注重: 添加话题,@自己官方账号图片文字最多3-5个,超过则用户点击锐减。附近的人,摇一摇,强娱乐性属性功能,为微信发展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小米活动差不多一个月一次。早10点和下午3,4点发活动内容微博效果比较好。用户发微博的高峰9,12,20,22点发活动微博反而效果不好。因为用户在发微博高峰注意力集中在轻松有趣的内容上,而忽略了其他内容。周一是许多网站低点,周末则是分享和点击访问回流的最高峰。在高峰节点到来之前展开活动运营。美丽说官方微博帐号到深夜就放弃发布网站内容,转而为听众点歌,轻松用户。获得很好的效果。官方账号除了发布与自己有关的重要信息外,另一个作用是答疑解惑,这个过程会建立用户信任,产生黏着。只有自己彻底浸泡在社交产品里面才能充分理解信息,关系链,互动的细微处。微博是PULL,扩散性好,微信是PUSH,及时性好,但对用户强打扰。微博:信息即服务,QQ空间:关系链即服务,微信:互动即服务。美丽说的发展,证明follow机制所构成的购物社区,已经是在中国是可行的。一条信息解决一个问题,是打品牌还是为转化效果,不可兼得。学习的对象:美丽说,趣玩网,皮皮精灵,微问,微成都。关注微淘。

你的好友即世界

这是本纯商业的书,相当适合做网络营销的人看,解读了一些社交平台的推广模式、技巧,以及如何获取社交红利等。选几个有感触的部分谈一谈。一、自媒体首先,有一个数据值得分享一下: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3年前的70%下降到30%。由此映射出,电视行业的没落和自媒体的兴起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媒介权力的变迁,使每个人都有了制造信息和传播的能力。经营一个有影响力的帐号,红利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书中介绍了一些如何经营帐号的方法,以及一些失败案例的注意事项。作者在书中指出运营活动的六大法则,相当值得参考:“简单、有趣、免费、透明、可累计、可兑现。”引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当媒介权力开始返还给普通用户,及由他们所发出的一条条细碎的信息时,在信任背书的推力下,新的社交红利时代已经悄悄到来。对于企业而言,新的营销时代也同时开启。”信息、信息链和互动是红利产生的三个缺一不可的要素。在价值链上突出这三个部分,在营销手段上开拓创新,利用关系链,将信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就是一种广告的投放,比传统媒体更省钱,覆盖面更广。二、好友即世界“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从浅的角度讲,打开微博,看到的就是好友转发推送的消息,有什么样类别的好友,常能看到的就是相关的信息。从深里说,这就是传统的人脉。但自从有了社交网络,交朋友比过去更容易了。一条评论一个转发,或者就是认识一个新朋友的契机。信息通过好友传播而来,有一个信任的因素在里面,使得即便是广告,也不那么令人反感,并且或多或少会关注一下好友究竟分享了什么。有一个有话语权的好友,更会使得产品向更远处推广。而经营自己的帐号,使之有话语权,是网络营销成功的手段之一,这是本质。至于如何做到,还是要倚靠精彩的创意。三、21个猜想这是书里很精彩的一部分,看到这里不由眼前一亮。这一部分是对全书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社交网络演进的猜想。这里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深入探讨,作者简单的提出了一些问题,带给我们思考空间。如何应对未来营销的彻底变革,社交网络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各企业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走在前面,才能赢得红利。四、一些不足之处还是要谈一下我认为的不足之处。这本书过于商业化,满纸都是红利,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来说,看起来并不那么开心。教会了企业如何通过社交网络赚得红利,但实际上,红利的由来最重要的并不是营销手段,而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营销手段可能使你一时获得巨大的利润,但产品是不是真的适合消费者,是它生命周期长短的决定因素。打一枪就走的小应用,是营销的小手段,但要真正赚得红利和消费者的认同,还是要在产品上下功夫。书里有很多值得参考的案例和数据,但作者的分析部分不够深入,作者作为腾讯的一个资深员工,把一个案例分析透彻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但总而言之,仍然是一本值得需要进行网络营销的人参考的书,帮你理清思路,排除一些营销上的困难。

创业者必看 如何从腾讯平台获取流量、用户、收入

创业者必看:作为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早期发起人,一起经历了2年多。期间见证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创业者,大多数会问到“如何从腾讯的平台获取流量、用户、收入” 这三个词一直以来是永恒的话题。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 这三个话题,如果你在创业期还在为找用户、找流量、找收入发愁的话 这本书将很好的告诉你如何快速成为第二个“啪啪、唱吧”类的明星产品。

《社交红利》已修订并更新电子版,恳请更多建议和意见。

《社交红利》从春节到现在,修改了三轮以上,目前已经先刷新电子版。期待根据电子版的阅读体验和修改意见,再度修改一轮后,再印刷为纸质版。内容上,重手删除了几万字,增加了一些表格和数据,并将原来版本中隐藏的现象和效应一一做了展开。我知道,第一版读起来有些不流畅,即使再用心写,即使再每天和这些案例、数据、开发者打交道,仍然因为第一次写书而导致很多地方用力不均。希望修订能让阅读更流畅,重点呈现更清晰,大家对那些现象、效应和数据,能够看的更为直观。也很期待大家的意见建议,不管是写在豆瓣这本书后的书评、评分,还是在微博、微信公号(shejiaohongli)中,我都会一一查看,并记录下来。争取再一轮修改。再次感谢大家,感谢那些赞扬和批评,也真的期望带给大家好的作品。

值得一读

1、虽然作者作为腾讯员工,当然很多案例和分析的立足点或多或少会从腾讯的利益出发,但一些案例和数据还是让我收益很多。因为本身这些案例无论出发点如何,起本身对于从业者来说就存在价值,所以个人认为读这本书只要去吸取这些案例的营养即可,不必过于纠结作者身份。2、全书内容的本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红利,二是总结归纳了目前在社交平台上的一些现状和案例。但对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和趋势则略显逻辑混乱,很多不同角度的内容总是出现同样内容的不同表述,但从作者极力想要说明什么是社交红利的角度看,这样的反复论述有强调和布道的作用。3、从实际操作社交平台的角度看,本书总结了以前的案例中正常使用社交平台的方法,对于破除现在咨询培训市场上那些牛鬼蛇神的微营销的鬼论有一定的知识科普的作用,但并未真正涉及系统化的细节操作流程。当然,每个企业情况不一样,也不能奢求作者能一概而全,面面俱到。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但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迭代很快,如果超过2014年10月以后,应该就有更新的书和案例了,本书就不再值得看了。

我们需要用社交网络做什么?很简单,争夺用户的时间

社交网络的内在逻辑,看来就是打破日常生活的沟通环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节点,不断链接起其它人。节点,要么集中在利益的诉求上,要么是情感有趣好玩上面,人们自己的关注点在哪里,那里就有流量、用户与收入。说到底,不同的社交网络,哪怕社交网络跟传统传媒相比,争夺的都是用户、时间,也就是说用户的时间。有关《信息的重量》,看来无法发布什么,还是希望让用户跟随,都要尽量轻盈一点,轻点,简单一点,让人们一看就明白,一看就懂,一看就知道,越简单傻瓜越好。有关互动,哪怕对于不好的评价,都可以用温和的态度跟对方互动,表达自己,让别人更多了解你做的初衷或者想法等。越互动得多,越体现真实的个人,越能够产生信任感。说到底,是挣到用户对你的信任,挣到他们的时间,使用你的产品,讨论你,或者有争议,但是最好是口碑传播、信任传递,最好是赞扬你。

社交工具改变了你什么

现代社会,社交变得尤为重要。而有助于社交的各种网上工具也是越来越多。数数我自己用过的,最早的QQ,博客,微博,微信等等....还有那些MSN,SKYPE,还有什么啪啪等等之类的工具。但始终QQ用的都是最多的。但是由于种种的社交工具变得多而繁琐起来,却慢慢的让人之间失去了沟通。看起来两人在沟通,其实呢,只是相互炫耀而已。就因为炫耀的本能,微博上才会出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拼干爹”等等事情的曝光。微博和其他QQ以及微信不同之处是在,微博是在任何情况下,不受限制的去到别人的页面游览别人的信息;而QQ和微信,却必须首先成为好友之后,才能看到你想看的东西,稍微受限制些。微博是公开的,没有限制性的。而微信和QQ却有相对的限制性。在我看来,只要我注册成功后,不管她有没有限制性,对于我,这就是我的私人小领地。我只要开心就好,爱发啥发啥。微博里有许多关于“寻找丢失儿童”李某某被判刑”“城管打人”等等相关的信息,我从来都不转发,虽然转发能够尽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人,但是我看到这些,觉得负面能量扑面而来,甚不舒服。所以宁愿不发。说说社交工具改变了我什么,第一,爱分享,不管好事坏事;第二,碎片时间几乎用来刷微博,刷微信。其实真的可以用来做许多其他的事情;第三,朋友间看似很多的沟通,其实根本很少。其实说实话,从来都没有深入了解各种的社交工具,都是在使用着最基本的用途。这本书是本很新的书,这个新指的是把当代社会上所发生的的事情全部经过整理以及扩展写成的。而另外的新是指这本书在13年9月才正式发售。

《社交红利》应记住的四句话

看完《社交红利》,应该记住以下四句话:1. 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收益=信息×关系链×流动;2. 媒介权力返还给普通用户;3. 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情感/情绪、利益;4. 互动是血,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千万别用水军。社交媒体或社交网络中,关系链即传播渠道。一、媒介权力返还给普通用户应该告别简陋的粉丝数和转发数了,升级微博营销价值观。新浪微博由于新浪的媒体基因,KPI一直在强调粉丝数和转发,关系方面都过于重视大V和媒体,忽视了普通消费达人。需要利益撬动的大V和媒体关系,是微博易的商业模式的依托;或者可以做一些公益性的活动,撬动大V和媒体关系。关系花钱就能买来的关系,其实并非品牌真正可以依托的关系。普通消费达人,即真正消费者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才是品牌可以依托的、免费的、品牌营销永动机,另一方面他们是危机公关时的“品牌御林军”,他们会无怨无悔地捍卫品牌。二、信任与情感,决定传播渠道的宽度和长度。“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情感/情绪、利益”,除了像社会化事件营销中,把握“广告式概念”和“社会化创意”,促成病毒式传播;日常内容营销、日常互动时,重视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情绪,形成与他们的信任和情感关系,也很重要。单次传播或多次传播中,如果有信任和情感,消费者会乐于传播,形成传播链;其次,如果有信任和情感,消费者会乐于二次创作,在传播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提高传播的效果。三、互动是血,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千万别用水军从@康王 的精准关怀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新浪微博所谓的45度仰望,普通消费者被漠视,这时谁能重视普通消费者,即便只给他们一点点互动,消费者都会受宠若惊。这种互动,品牌应该早做,现在是雪中送炭、乘虚而入!等到所有品牌都开始重视互动时,那时又要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水军就像鸦片,现在用起来很爽,但是会麻痹营销人的感官,让营销人再也不会普通的互动。更何况当第三方监测工具和服务发达后,水军将会无所遁形。最后提个小建议,配合《社交红利》同时阅读《大连接》。《社交红利》偏实操,某种程度上是腾讯社交平台的绝佳营销,《大连接》更多理论。《大连接》的一句核心是“强关系引发行为”,某种程度上是对“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的更深入解释。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社交红利》读后感

转载一个网的书评,来自u作者鲁娜 这两年股市不景气了,不少股民禁不住回忆前两年股市兴盛期,靠扎飞镖选股票都挣钱的黄金时代,那种情形,西方有一句谚语形容得好——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而今的社交网络发展,也正有彼时繁华,大公司你做微博我做微信,其他公司做购物做音乐做地图做小游戏,在聚会上不讲几句社交,都不好意思说是混互联网圈子的,一片欣欣向荣。而徐志斌友通过《社交红利》去查勘这一波浪潮时,一是比较客观地分析思考,二是利用相对科学的数据分析的方法,这使我们能和他一起,像经济学家一来深刻思考社交,如何利用大平台和社交网络,不但抓住社交网络带来的机会,更要真正享受到社交时代来带的带来海量用户、流量和收入以及影响力。可以说,开放平台是观察社交网络的最佳观察点,在腾讯开放平台工作的徐志斌最大发现是,纷繁往复的社交活动,基本可以归纳到三个基础原点:信息、关系链和互动。那么,社交红利的收益正得益于这三个原点的关系,“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提炼成一句话就是“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再转化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相关的人们讨论你”。社交红利源自于此。对于企业来说,掌握了以上原理外,还有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去做才能最大化获得社交红利?从经济学的角度,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效率、机会成本、增长性。从效率上说,最直接的是选择合适的社交平台,做到与平台共生,比如很多大品牌选择的新浪微博,比如大悦城选择的服务性微信,利用主社交平台的用户基数,能更快地实现运营方面的效率;其次,徐志斌友的建议是做一些利基市场的小型应用,利用一招鲜的方法,迅速让用户使用你,再进一步维系关系,育儿网、美丽说都常常采取这种方法。从机会成本上说,社交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早期小杜杜的一些俏皮话就能大受欢迎,在武汉厦门组织十几个人就可以养几百个大账号的时代已经过去,连微信也在5.0后逐步完善收费的项目和功能,因此,不管从社交网络发展的宏观判断还是从企业社交的微观运行,企业越早进入,机会成本越低。从增长性来说,对不少企业以及传播公司来说,进入较早,但是享受的红利并不够大,重要的是在商业模式上没有根据社交进行根本的创新和变革,仍然定位在品牌以及营销传播,而社交网络已经是不仅仅是信息即媒介的时代,而是信息及互动,信息及行动,加上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消费者媒介习惯和消费习惯的颠覆性变革,必须用更大决心创造新业务的尝试。最后,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我们享受“社交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社交“负债”和更多的试错成本。目前,社交网络正陷于尴尬,书中提到了中式演进和美式演进,中式演进更多依赖于原平台的基因,如新浪的媒体属性和腾讯的草根属性,微博和微信这两款产品对于社会化营销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但也形成了国内的企业社交行为过分依赖“双微”,则导致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四种单一:渠道单一、模式单一、运作单一和知识单一。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社交网络从媒体形态走向生活形态,社交网络正在发生大分裂和大分享,垂直领域的机会正在露出。基于内容和服务的美式社交也在逐步发展,照片会说话的啪啪,卡拉ok唱吧,疯狂猜图、陌生交友的陌陌、问答社区知乎、TMT领域的虎嗅、文青大本营豆瓣等,都在清晰地走另外一条靠产品形态发展道路。我们在努力摆脱双微束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选择、一些困难,就当是对未来的一笔笔投资吧,这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享受这个时代派发的更大的社交红利。-------------------------------------鲁娜口碑互动


 社交红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