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枝玉叶》书评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6344982
作者:陈丹燕
页数:302页

一个本可以很好的故事

说实话,我对《上海的金枝玉叶》很失望。看到这个名字时就觉得不妙,浓浓的小资情调扑面而来。但后来发现作者陈丹燕就是我小时候读过的一部很棒的童话《我的妈妈是精灵》的作者,就稍感释怀,也有了一点期待,说不定还是很不错的呢?但通读全书,感觉糟糕,先说说写作上的问题。总的感觉,写得不伦不类,说它是传记,那参杂了作者自己太多的抒情,臆想和猜测,而且内容过于单薄,叙事也不清晰。说它是小说的话,对于人物的塑造真的很糟糕,除了黛西和他丈夫,其他角色作者根本没有认真去塑造。黛西被写得一点都不真实(虽然黛西是真人),出身富贵家庭,有教养,有个性,美满的婚姻,可爱的孩子,中年遭遇危机,却凭着自己惊人的涵养,毅力,对生活的热爱挺了过来,一直到了80多岁还是那么的优雅,漂亮。十全十美。对于黛西早年受得教育,内心的深层活动,行为的动机,细节的描写要么模模糊糊朦朦胧胧,要么根本没有。以至于我读完整本书,还是不清楚支持黛西挺过解放后最初30年的东西是什么,是对家庭孩子的爱?是她早年受得教育?是骨子里的骄傲?还是富贵人家的少奶奶的天真?而且黛西的形象并没有立体的呈现出来,我没体会出她的人性之美,我看到的是一堆照片。谈到照片,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有大段的对照片的描写,这很出戏,反正我是不会盯着一张照片看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就算看了,作者的那些话也不一定能引起共鸣。感觉作者写这些话就像做语文阅读,对着明明没什么的一段文本(照片),按照答案可能的方向,出题者的用意(作者脑中想象的,这时候的黛西应该有的精神状态)非要写出点什么,于是脑动大开。被逼着回答语文阅读是出于无奈,但在自己的写作里也这样,我觉得是矫情。第三个问题,作者在叙述时时间跳跃很大,尤其是解放前的几张,常常在写完黛西早年优越的生活后,会变成“xxx年后当我和黛西谈起xxxxx,怎样怎样”或者“或许xxx年后当黛西在劳改农场xxx,她会xxxxx,”,“不知黛西在xxx年后,怎样怎样”,这直接导致读到后面时出现大量重复的情节,语句。再加上几乎每一章的标题边作者都要摘一小段话附在那里,到最后简直头大……而且这样的处理使叙事毫无连贯性。另外指出一点怂爆了的东西,作者虽然标题和题记都要用英文写一遍,但在正文中提到了一套叫New Comcapt English的英语教材,当然英语中是没有Comcapt这个词的,我严重怀疑是New Concept English,也就是新概念英语……我读的是09年的版本,不知之前的版本如果,如果是最早的版本就有这个错误,而到现在都没改,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之后,说说思想深度的问题。其实读完这本书,我对从活人写的书中得到可以使精神升华的东西已不抱希望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读过托翁,陀氏,狄更斯,奥威尔,米布尔加科夫的东西之后,对于现在中国一些作者书中出现的人生说教,一点不感冒。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充满了以进化论,丛林法则为底色的道德说教(仅对第一部来说,因为后面的我就不看了),又比如《平凡的世界》,这是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说教。而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我读到的是什么呢?感觉像心灵鸡汤,好好做人,要有个性,要会谦卑,同时有傲气,生活要有fun,人要漂亮,优雅,健康,要热爱劳动,不要抱怨,拿得起放得下。全部可以塞进《读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我认为不会去写什么鸡汤文,因为在鸡汤文那种看似洒脱的背后,我常常看到饥渴与欲望。另外,我从作者笔下的黛西身上读不出忧伤(虽然作者对照片的描述里经常提到忧伤),虽然并非可以强调悲剧的意义,但经历了这样大的变故,却没有深沉的忧伤,我是无法想象的,或许真的想波莉安娜那样,但那样的一种乐观,难道不是接近盲目么?我想,这并非黛西没有忧伤,只是她不愿向作者透露这种忧伤,而作者可能更着迷于黛西的优雅,漂亮。我觉得黛西晚年的这种优雅,其实是对自己内心忧伤的掩饰,是历经世事变迁之后锻炼出的狡猾与老练。反正作者把黛西写得各种好,简直不像人。另外,对于现在一些复古的,追求老上海的小资情调,我表示不理解,也不能欣赏。20,30年代上海的这种富贵人家的生活,在我看来是怪异的,甚至是畸形的。社会正在经历沧桑巨变,但大小姐们却纸醉金迷地生活着,天真到不可思议。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大小姐们生活在租界这个温室里,过着铺满巧克力和时装的生活,他们永远只关心自己,想的只是活的飘飘亮亮,健健康康,人要看起来优雅。我不否定一个人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我也无意否认自己对这种生活没有向往,只是感觉在那样一个中国,租界中的富裕生活就像天空之城,虚幻之镜一样显得怪异。而对那样一种生活的再现,使我从心底产生反感…可能是因为我从来不属于上流社会,对上流社会有一种屌丝天生的偏见。在我的印象中,民国的上海是这样的:我太爷爷曾经是某家洋行的帐房,白天上班,晚上去喜来登大酒店做酒保,半夜下班时他会从在厨房干活的朋友那带一点残羹冷炙(牛排这样的大餐)回家,把熟睡中的我爷爷他们兄弟俩摇醒,逼着他们吃掉,不吃完不许睡觉。最后,说说文字吧,陈丹燕的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一些话写出来还是很精致的。但有这么两端话我看着简直想吐。“总之,大家都想赶快把一个破坏的时代擦掉,回到那张合影中去。总之,大家也都以为,回到那里,就是走进那张相片里,自己也住在这样的大房子里,自己也穿着长长的旗袍,自己的侄子也一身英童打扮,把小领带结系得又小又硬挺结实,自己的爹爹也挣大钱,在南京路上数一数二,自己也上燕京大学,夏天时候回来休假,与兄弟姐妹开着黑色的别克车上街去兜风。”(读这段话让我感觉收到了侮辱与冒犯)“这好像也是一种规律,祖上发迹的时候,家中常常没有什么文化,于是,家里的孩子就被大人要求一心只读圣贤书去。常常这样长大的孩子,单纯脆弱,成为真正的文人。于是,这显赫的人家到了下一代,就真正如愿脱尽了宦气,成了起舞弄清影的书香人家。这样人家的子弟,一双手削长白皙,一颗心全是新鲜主张,由于敏感细腻的过敏气质,许多人还有哮喘,他们往往雅致而不实用,像那种清淡的香烟,气味醇而微甜,赏心娱人多过提神。”(什么鬼!活在梦里呢?如果所有知识分子都有这种林妹妹的气质,中国也完蛋了)。当然,也是有写得很棒的文字的,比如一下:“所有的知识都在培养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对世界更全面和公正的眼光,是不是在中西女塾学习的整个少女时代,那些西方文明里的人类美德,并没有使一个少女成为只仰慕西方而鄙视东方的势利的人,而让她学习了公正,发现了美,肯定了自己,并为自己的一切骄傲?是不是这一切不通过口号,而于一天天消磨在没有中文书的大图书馆里的黄昏,一晚晚静听电唱机里的不是中国音乐的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八年也可以完成?”“黛西说,实在这世界上是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保留下来的,所有的,都像水一样,要是它在流着,它就流走了,要是它存着,它就干了。”“怀孕拿去了一个女子在少女时代对自己身体的神秘和珍爱,和一个美丽的女子对自己的自信,被孩子利用过的身体无论如何不再是娇嫩的了,在生产的时候,无论在你怎么被赞美是在创造着生命,但你知道那时你更像是动物,没有一个女子纯净的尊严。”“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对那个时代的人用通常的德行尺度来衡量,那让人感觉残酷。因为在压力下,绝大多数人都力图自保,然后才能想到尽量不伤害别人,那些老师,绝大多数也是这样软弱的人。然而对这样的软弱,今天人们表现出来的谅解,其实深深地污染了后人的心灵,也污染了德行的尺度”“在一个人不可能是郭家漂亮的小姐,但他但对那种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心存向往时,常常在不肯启齿的向往和异想天开的想象里,会夹着嫉妒的怨愤。常常心头这些难言之隐导致了激烈的虐待,他们利用了一场堂而皇之的政治运动,而所有的一切,其实只是因为自己不能像被虐待的人那样拥有。”(最后一个引号里是我觉得整本书写得最好的一段话)总结一下,就是说,一个本来可以很好的故事,一个很值得写的人物,被作者写得很糟糕。最后吐槽一下,对于一个从来不讲究面包烤不烤的人来说,把在铁丝上烤面包说得像受难一样,简直矫情的一塌糊涂。另外,中西女塾所谓的“标准女子”,我觉得有性别歧视的意味。

郭婉莹 内心的贵族

其实戴西真正苦的生活只有13年,即从他丈夫被捕的1958年(49岁)到她光荣退休的1971年(62岁),原先49年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完全将她的心性固定下来了,所以她能一直保持那种高贵和优雅。戴西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为曾经的贵族,在遭遇生活的巨变之时、这怕是很多那样生活过的人所接受不了的巨变,但她仍能乐观面对、不曾抱怨。看完有三个感触:1、人在历史车轮或者说社会变革面前,太渺小了。2、女人找的丈夫很重要。都说女人自立很重要,确实!但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不同的男人能给你带来不同的生活,有能力的男人还可以在关键时刻保护女人。我觉得在关键时刻,是戴西保护了吴毓骧。3、保持内心的高贵。摘:在那样的环境里保护了自己的自尊,满足了干部的成就感和统治欲,给他留下驯服的好印象,还没有伤害别人,不给自己的心里留下伤痕,而且以自己坚强的生存安慰和鼓励了自己的孩子。这里,想到两点:1、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2、能顺应潮流,即识实务者为俊杰(如曾荫权) 媚:奶奶真的是不同的。她不是别人家的奶奶,是特别的,她从来不像别的老太太那样站成一堆说闲话,从来不像老人那样不注意自己的美,要是走在街上没人要注意他们。奶奶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吸引人的女子,总让人喜欢看她,听她说话。——其实,戴西本身就是个很有fun的人。之间还看过《上海的女儿》,讲到了在文革批斗中被折磨的周信芳和他太太,其实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哪怕如戴西那般这么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经历,但总归是发生在自己父母身上真实的事情,他们的后代对中国究竟会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亦是骨瓷般的灵魂

Daisy的故事是在看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之后。在阅读郑的书时我亦是很感动,在诉说女儿死亡和最终决意离开中国的时候,我也在凌晨四点多躺在宿舍里小声地哭泣注意着不能吵醒舍友。我曾经以为这就是那个时代上海名媛最美好的精神与状态,直到今天。偶然的下午,在陈丹燕笔下“北京宜人的夏天”里,在大树青黄色的阴影影罩下,我足足流够了五次眼泪,才看完这本比《上海生死劫》薄许多的小书。我无意将这二人作对比,也根本无意分出高下,但我还是被郭婉莹的命运深深骇住了。在这个文化大革命结束五十年的年份中,老人们大多已经谢世,年轻一代在某一个最终被删掉的采访中都透露着对从反右到四清再到十年的漠不关心。郭的传记少了许多对痛苦经历的描述,也少了很多对政治的分析,这可能跟她后来最终留在中国的选择息息相关。而郑念在“上帝知道我是多么爱我的祖国”中毅然地离开了这里,当时的我只是狠狠地说:走得好,就不应该回来。但看完郭的传记,我忽然明白有老师在讨论古代斯巴达人热爱城邦时表现出来的根本不一样的心智和选择。有些人就是与你不同,不逃避,无论如何,最终也不逃避。因为她们知道,命运本无可逃避。第一次落泪,是在「十一岁」那一节中,很有名的一句话:“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了的,而且很可能,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而不是苦难贫穷的生活。”而到「十九岁」的这一节,作者轻轻的笔触并不足以讨论什么宏大的问题,仅仅是告诉我们,也许不通过日复一日的口号而是通过教育,甚至是西方的传统教育也依然能够让人类自己发现深藏于文化核心中最优秀最值得追随的那部分。这样的论断亦让我深有感触。社会科学的背景却总让我觉得讨论中国“隔靴搔痒”,如今真正进入中古史的海洋,看到这个文化曾经最辉煌的部分才真正激发起我想象中面对“宣布效忠美国”时决绝的不可能。当然,那个年代让这本书的色调随着时光越来越黯淡。在丈夫死去的那一段,从未经历过爱情的我坐在自习室里几乎是泪如雨下。“从前因为喜欢他对生活铺张的趣味而嫁给他,因为他是家里的男主人而在他花心的时候将他找回家,因为自尊而从不在他落魄时埋怨他,也不在他失忠时控诉他的女子--最后想要对他说的话……他把能带给她的快乐,都带给她了,也把能带给她的灾难,都带给她了。”但她却没有离开,带着老式女人的忠贞,走下去。尤其是开着丈夫破烂不堪的车回到家中泊好之后,她想到这个男人曾经怀着绝望的心情期待自己死于非命,她只是感到“五内俱焚”。善良,在经历过背叛的女子身上熠熠生光。她是最懂吴毓骧的人。和松林的故事也是让人觉得和郑念与她的厨子的交往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说阶级仇恨?太多的事情需要澄清,太多的历史需要仔细去考量,太多的精神需要慢慢分析得出结论,甚至得不出结论。大宅门里的郑老屁,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传统中国里人情的一部分,你们现在打掉了这一切,要求人像机器像驴马一样工作,那就不能要求他们再像爱同类一样爱你,他们只会爱你们给的钱和权。前几天刚刚在网上下单,买了接近两百元的花苗花苞,想在宿舍里慢慢地种植。我也是那么热爱花朵的人啊,却想象不到也许有那样鲜花一样的女子会因为时代而丧失掉曾经拥有的几乎一切美好。也许你会猜测,Daisy是出于自尊不想让自己落魄的生活为外界所知道,所以不愿接受过多的采访。但是请你们又同情地想一想,谁希望一遍一遍揭开自己的伤疤,一次一次看自己失去的所有,一帧一帧往复痛苦的气味与回忆呢?难道在劳作中保持身材的自尊不能让你们看到这颗最珍贵的灵魂吗?我们又还想要知道什么?探听什么?追问什么?很多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我总觉得生活比艺术不知道要怪诞到什么程度上去了。艺术还有其逻辑在其中,而生活好多时候在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却毫无逻辑可言。我曾经跟很多同学表达过博士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愿望,我想从教育入手,培养出优秀的人。看完这本书,我不知道自己这个本身处于社会底层的半知识分子能不能够得上去指导也许拥有这样灵魂的人。幸好daisy说,如果没有后面发生的这一切,我会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到什么地步。拥有这样丰富的人生,她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她经受了苦难,但后人看来总觉得那确实是壮美的人生,所谓大风大浪,不过如此。如果有一天我会有自己的学生,我会告诉他们要做这样的人,至少要懂得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让我们时刻省醒自己是否拥有同样骨瓷般的灵魂。我常常会想,那换做我自己呢?我会忍受那样多的苦难坚持下来吗?我不知道,也许真得要到那样的境地我才知道自己的选择。而我觉得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不让中国再次滑向那样的深渊中去。我很庆幸自己现在学习的是历史专业,也许偏激也许困扰,总还是有机会在同学中传阅所谓的“禁书”,总会看到忙碌于实习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拥有一个不断追寻“人类为什么会那样做”的思考。我也知道传统被“五•四”精神打掉之后,很多东西都变质了,我们不能只怪罪一个党派和几个领导人。但我还是坚持我们要回到五四时代,要回到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交汇的那个关键点,仔仔细细地分析时代精神中扬弃的种种。我们不能把时间轴拉的太快,不能因为害怕就忽略某个时间段,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失败和反省中成长的,不去触碰这堵墙,它就会一直挡在你面前,一直挡在国家和社会中间,累积成越来越多的误解和矛盾,最终也许突然爆发。说了好多,很累,准备看完的地方志一页都没翻过去。人大食堂的饭真难吃,但我还是决定要优雅地去吃饭,然后做我现在能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只是我会不断想起郭婉莹,想起郑念,想起那个时代,我是中国土地上生长的人,我是那个时代的后继者,我没有资格放弃真正复兴这片土地的努力。共勉。

一个女人的史诗

掩上书,一声叹息。我是在课上听教授推荐这本书的。现在我在后悔没有早点借来她,又把她丢在身边整整一个暑假,在还书期到来的那天匆匆读了她,甚至最后也没有读完。我想起前不久,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也曾这么叹息过。那本书叫《上海的红颜遗事》。两本书,两个女人,在同样的时代,相似的命运。《金枝玉叶》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书里写到,那天黛西梦到自己回到了那个时代,又被打成反派,再一次受尽凌辱。无论是此刻的梦境,还是彼时的生活,对于黛西来说,当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如果是我,再让我遭受一次这样的折磨,我会怎么样?如果是我,就算这样的折磨就只发生一次,我又能否忍受?黛西却说,我想,就算这样的事情再来一遍,我也是受得了的。不仅我受得了,我的孩子也受得了的。我就这样在黛西的话中找到了自己敬佩的女性形象。我想起外婆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年,拉着我说她的以前。她说起她的小时候,教会学校里的童年往事,说起家里的名牌轿车,说起散落在香港和海外的亲戚,说起拆散的家,她逃难时身后被日本人炸死的佣人,说到后来家里的大宅子被没收、家产悉数充公、她变成菜场里叫卖的老太太的时候,却是非常简短的。于是我在黛西的身上,找到了外婆的影子;在黛西的故事里,找到了外婆的故事。这才发现,我对于那个时代,对于我外婆,实在了解得太少了。我是以一个女性的眼光来看黛西、姚姚和外婆的故事,我发现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那个时代里的女人,都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她们被打倒过,却从没有自己倒下过;她们最后都走了,却不是自己选择结束生命。她们可以忍受从富家千金沦落到市井平民(甚至还不如)的生活,一面依然相夫教子,黛西还在用铁锅做她的蛋糕,姚姚还是满心期待着爱情,她们是我敬重的上海女性,告诉我再不堪的境遇,都要满怀希望,都要热爱生活。即使从十八随到八十岁的容颜颓然老去,但内心深入仍留有生命最动人的热情。

亦是骨瓷般的灵魂

Daisy的故事是在看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之后。在阅读郑的书时我亦是很感动,在诉说女儿死亡和最终决意离开中国的时候,我也在凌晨四点多躺在宿舍里小声地哭泣注意着不能吵醒舍友。我曾经以为这就是那个时代上海名媛最美好的精神与状态,直到今天。偶然的下午,在陈丹燕笔下“北京宜人的夏天”里,在大树青黄色的阴影影罩下,我足足流够了五次眼泪,才看完这本比《上海生死劫》薄许多的小书。我无意将这二人作对比,也根本无意分出高下,但我还是被郭婉莹的命运深深骇住了。在这个某个运动结束五十年的年份中,老人们大多已经谢世,年轻一代在某一个最终被删掉的采访中都透露着对从反右到四清再到十年的漠不关心。郭的传记少了许多对痛苦经历的描述,也少了很多对政治的分析,这可能跟她后来最终留在中国的选择息息相关。而郑念在“上帝知道我是多么爱我的祖国”中毅然地离开了这里,当时的我只是狠狠地说:走得好,就不应该回来。但看完郭的传记,我忽然明白有老师在讨论古代斯巴达人热爱城邦时表现出来的根本不一样的心智和选择。有些人就是与你不同,不逃避,无论如何,最终也不逃避。因为她们知道,命运本无可逃避。第一次落泪,是在「十一岁」那一节中,很有名的一句话:“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了的,而且很可能,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而不是苦难贫穷的生活。”而到「十九岁」的这一节,作者轻轻的笔触并不足以讨论什么宏大的问题,仅仅是告诉我们,也许不通过日复一日的口号而是通过教育,甚至是西方的传统教育也依然能够让人类自己发现深藏于文化核心中最优秀最值得追随的那部分。这样的论断亦让我深有感触。社会科学的背景却总让我觉得讨论中国“隔靴搔痒”,如今真正进入中古史的海洋,看到这个文化曾经最辉煌的部分才真正激发起我想象中面对“宣布效忠美国”时决绝的不可能。当然,那个年代让这本书的色调随着时光越来越黯淡。在丈夫死去的那一段,从未经历过爱情的我坐在自习室里几乎是泪如雨下。“从前因为喜欢他对生活铺张的趣味而嫁给他,因为他是家里的男主人而在他花心的时候将他找回家,因为自尊而从不在他落魄时埋怨他,也不在他失忠时控诉他的女子……他把能带给她的快乐,都带给她了,也把能带给她的灾难,都带给她了。”但她却没有离开,带着老式女人的忠贞,走下去。尤其是开着丈夫破烂不堪的车回到家中泊好之后,她想到这个男人曾经怀着绝望的心情期待自己死于非命,她只是感到“五内俱焚”。善良,在经历过背叛的女子身上熠熠生光。她是最懂吴毓骧的人。和松林的故事也是让人觉得和郑念与她的厨子的交往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说阶级仇恨?太多的事情需要澄清,太多的历史需要仔细去考量,太多的精神需要慢慢分析得出结论,甚至得不出结论。大宅门里的郑老屁,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传统中国里人情的一部分,你们现在打掉了这一切,要求人像机器像驴马一样工作,那就不能要求他们再像爱同类一样爱你,他们只会爱你们给的钱和权。前几天刚刚在网上下单,买了接近两百元的花苗花苞,想在宿舍里慢慢地种植。我也是那么热爱花朵的人啊,却想象不到也许有那样鲜花一样的女子会因为时代而丧失掉曾经拥有的几乎一切美好。也许你会猜测,Daisy是出于自尊不想让自己落魄的生活为外界所知道,所以不愿接受过多的采访。但是请你们又同情地想一想,谁希望一遍一遍揭开自己的伤疤,一次一次看自己失去的所有,一帧一帧往复痛苦的气味与回忆呢?难道在劳作中保持身材的自尊不能让你们看到这颗最珍贵的灵魂吗?我们又还想要知道什么?探听什么?追问什么?很多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我总觉得生活比艺术不知道要怪诞到什么程度上去了。艺术还有其逻辑在其中,而生活好多时候在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却毫无逻辑可言。我曾经跟很多同学表达过博士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愿望,我想从教育入手,培养出优秀的人。看完这本书,我不知道自己这个本身处于社会底层的半知识分子能不能够得上去指导也许拥有这样灵魂的人。幸好daisy说,如果没有后面发生的这一切,我会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到什么地步。拥有这样丰富的人生,她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她经受了苦难,但后人看来总觉得那确实是壮美的人生,所谓大风大浪,不过如此。如果有一天我会有自己的学生,我会告诉他们要做这样的人,至少要懂得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让我们时刻省醒自己是否拥有同样骨瓷般的灵魂。我常常会想,那换做我自己呢?我会忍受那样多的苦难坚持下来吗?我不知道,也许真得要到那样的境地我才知道自己的选择。而我觉得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不让中国再次滑向那样的深渊中去。我很庆幸自己现在学习的是历史专业,也许偏激也许困扰,总还是有机会在同学中传阅所谓的“禁书”,总会看到忙碌于实习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拥有一个不断追寻“人类为什么会那样做”的思考。我也知道传统被“五•四”精神打掉之后,很多东西都变质了,我们不能只怪罪一个党派和几个领导人。但我还是坚持我们要回到五四时代,要回到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交汇的那个关键点,仔仔细细地分析时代精神中扬弃的种种。我们不能把时间轴拉的太快,不能因为害怕就忽略某个时间段,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失败和反省中成长的,不去触碰这堵墙,它就会一直挡在你面前,一直挡在国家和社会中间,累积成越来越多的误解和矛盾,最终也许突然爆发。说了好多,很累,准备看完的地方志一页都没翻过去。人大食堂的饭真难吃,但我还是决定要优雅地去吃饭,然后做我现在能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只是我会不断想起郭婉莹,想起郑念,想起那个时代,我是中国土地上生长的人,我是那个时代的后继者,我没有资格放弃真正复兴这片土地的努力。共勉。

普普

很多年前读了上海的红颜遗事,很有内容很喜欢,但是这本金枝玉叶却让我失望,虽然还没读完,但内容草草,文字风格更是让我觉得有装13嫌疑。好怀念过去捧着图书馆借来的厚厚的破破的红颜遗事啊,怀念那朴实的字里行间带给人关于文革的震撼。另外就是很遗憾没买到旧的版本,只有修订本...

你当温柔,但有力量

她的一生,有两处让我深深敬服。一是她的独立与自我,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实在难得。她不止是个大家小姐,富家太太,落魄的资本家家属,她一直在追求自身的价值,属于她自己的身份。另一处,她说起这一生,如果当初和家人一起离开大陆,她会过的,不过是郭家小姐的一生,平安顺遂,富贵到老。永远也不会知道,她会过这样的一生,能有这样丰富的经历。我想,这样的话大概是只有走到人生边儿上的人才能讲得出来的吧,让多少豪言壮语黯然。我真羡慕这个温柔的女人。不是千娇百媚娇滴滴那种温柔,是淡定地应对灾难,宽容地对待伤害,努力做得更好,努力把生活过好,不抱怨,不咒骂,从不失了自己的风度。她那么温柔,却也那么有力量。

如果生活真的给我什么,那么我就收下它们。

————很喜欢陈丹燕写书的笔调,可以让我很沉静很安和的看上海的流年变迁。从图书馆又抱回了她的风花雪月,让我在看过张爱的苍凉和安忆的世俗后,依然有这样一种心境去感受上海的生活。————————————————————写于2010年11月07日我在西安生活的很平静。重复而枯燥的生活,三点一线的日子,在阳光中睡眼迷蒙的醒来,然后开电脑去处理那些繁琐的命令,折腾到深夜的作业……偶尔在电话里向朋友抱怨生活的苦涩,而大部分都在听别人的絮语。微笑,或者惆怅,或者伤感,或者唏嘘。没有时间去计较琐碎的往事,没有时间伤春悲秋。层林尽染的北国秋天,即便美得如同一幅画,可依然要快步的走过。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衬在眼里的,不过是朴素悲喜的平凡生活。而我,再也没有抱怨过。前不久看《上海的金枝玉叶》,那是从阅览室一直追索到书库的文艺书籍。在落满浮尘的阳光里,我看到了黛西那散发着胡桃清香的心灵。今天,当我听到朋友哭声的时候,突然很想用黛西的话来劝慰她。却忽然深知,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如黛西一样的经历与感悟。这是上海最后的贵族,一个美丽、骄傲、自信并且善良的女人,一个曾经衣食无忧不知柴米为何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人,一个在澳大利亚出生并且度过童年,不大懂得汉语的资本家小姐,在瞬息变换的中国八十年间,是如何渡过那所谓传奇的慢慢长夜的。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和制度的变迁,经历了政治改革中的一次次惊涛骇浪,被抄家,丈夫被抓而后死于狱中,儿子不被同济接受,女儿不能演出,去农场改造喂猪,去洗厕所刷马桶。如果不是那句“要是生活真的给我什么,那么我就收下它们”,是很难把这些同一个资本家小姐联系起来的。我一直都在想,是什么让她有如此独立的精神,和对世事的勇敢。黛西没有抱怨过,亦没有哭泣过,甚至从不在子女面前提起本不应有的所有罪责。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与不适。年轻时美丽的黛西怎么会知道,自己有一天竟会面对这样的屈辱,而且还能从这些屈辱中活下来,甚至没有成为一个因为心碎而刻毒的老人。她还是依旧安详,独立,尊严和热爱生活。黛西说,你永远都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经历,有些可能根本无法想象。但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害怕。某个夜晚,当我在桌脚昏暗的灯光下合上书籍的时候,我能记得的,也不过是黛西告诉我的这些坚决而顽强的语言,像金子一样,在阴暗的角落里熠熠发光。她维护选择过的东西,不因为它们没有给她带来意想中的快乐与幸福就舍弃它们,她只是欣赏,而并不以自己的获得来衡量别人的价值。当九十岁的岁月之水流过以后,她的容颜在一岁照片上就已经出现的安详与尊严,还像水底的小石头那样,湿漉漉的留在那里。后来的很多天,包括现在,我还都在被黛西感动着。害怕,恐慌,畏惧,抱怨,戒备,怀疑,愤懑,怨恨……所有的灰色,都被清洗掉了,留下的,只是沉着和勇敢,向往,或者期待。从此,我懂得了什么叫生活的奋不顾身。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顺。难过的时候也会泪水滂沱,委屈,或者不甘。学不懂数理的时候,看不懂英语的时候,依然会悲观到绝望。这时我就明白,自己离智慧真的还很遥远,竟不能寻求内心的平静、豁达与快乐。我又想起了那句做完人的话。懂得诗歌,懂得艺术,懂得真善美。不必那么理性,也不必拒绝感性。该哭则哭,该笑则笑,被感动,同时感动别人,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生活真的给我什么,那么我就收下它们。快乐并且坚韧,还有那溢满胡桃清香的心灵。

最好的女子

用另一本书的书名来做了标题。但是这是我最大的感觉。或许每个人对“最好的女子”总有着自己的评判,不过,我觉得,她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女子。宠辱不惊。在那个人吃人的年代,一个原本被宠上天的女子,暮然间跌到最深的深谷里(我是这样认为的),经历了很多人都不能承受的事情,到了最后,仍然可以那么淡然。敬佩。

一个人的精彩

看完这本书,眼泪纵横落下,无关时代,无关城市,只是因为一个女子无与伦比的精彩人生。一直以来,金枝玉叶在我心里是有些贬义的,纨绔子弟,骄横跋扈,提到那样的家世自然就想到一群那样的少爷小姐,像许多故事里那样。因而,这本书事实上也没有改变这些印象,只是用一个女子跌宕起伏的一生告诉我们,人和人真的是一样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安逸还是动荡,每个人都可以好好活着,哪怕生活已经天翻地覆。上天赐予的幸福和苦难,既然不能选择,那就接受好了;没有亲历过的道路,无论坎坷还是畅顺,带着一份好奇心走下去就行;不要抱怨,不要伪装,人生总有几乎过不去的时候,只要面对总会学着坚强,我们比自己想象得要容易生存。出身富贵,历尽波折,全都没什么大不了,说落差,她不比溥仪,说磨难,那个时代有几人幸免。唯有静漠,不知是本性还是真的要感谢她曾拥有过的卓越教育,在这样一个夜晚,让人肃然起敬。尊严从来不是别人可以给予的,这名女子,用一颗高贵的心成功捍卫了一生。如果有机会在上海的街头遇到这样一位华发昂首的精致老妇人,我想,的确没有人可以抗拒那般繁华落遍、过尽千帆的魅力。

成长、爱人、生活

第一次听说此书是上一门叫“时尚与流行”的课,出生于上海长在上海安家在上海的一个很喜欢的女老师曾经提到。说到小资,落寞的名媛在上海的弄堂用锅给自己做生日蛋糕。一晃几年过去了,这本书一直没有看过,今天看另一本书时提到了,于是开看了。“1972 年戴西用一只铝锅,在煤球炉子上蒸出带着彼得堡风味的蛋糕。”这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细节吧。她的小资气质是深入骨髓的,现在流行时不时夹杂英文的都市白领们在她这么资深的小资面前实在是气场不够啊!“怜惜”是每一个有感情的人对她的感情,每一个阶段的她都表现出了她独特的气质。退去西式服装,毁了婚约,对男生的要求是“fun”(这个时候父母肯定会教育我们这样的择偶标准不靠谱了),冷静地从三那找回老公,难产时独自一个人面对,丈夫被抓后的坚强,丈夫的去世,接着是无限的苦难。。。年轻时的前卫、新潮、时尚一直延续到以后的生活,即使是穷困的时候,她的生活还是过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外穿人民装,在家,圣诞的时候仍精心穿上旧衣,甚至穿上玻璃丝袜。只是开始变得谨慎小心了,到后面学会适应环境,学中文讨好干部,人生态度吧,即使周围环境很糟,做人也应该乐观吧!心境上优雅地过一生,不惧困境,不被险恶的环境压倒,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好多波折、拐角点,人生有无数可能性,但现实只让你做一个选择,走了这条路,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不要怀疑戴西如果当初选择离开会过得更好,只是她走上了那条路,于是她便从容地走下去了~~PS:中西女塾太屌了,很前卫啊!“成长、爱人、生活”的校训真是别具一格!羡慕呢~~对姐姐波丽的描写不够,一样的环境,一样选择生活在上海,应该也有她的精彩故事吧~~

有样的女子只能让我们仰视

昨天又看了一遍这本书,居然还是不敢妄加评论,陈丹燕笔下的岱西是真实存在的,是曾经上海最大百货公司的四小姐,显赫的家庭背景和自小的西式教育造就了一代名媛,她大起大落的人生中那份从容是值得每一个渴望内心温暖生活美化的女孩子学习。要说专属与这份上海一带淑媛的这份从容,有两个情节我难以忘怀,其一是书中写到岱西中年时期生活遭到变故,在贫穷和迫害的环境中她也可以用铝锅和煤球炉为一双儿女蒸出卢森堡风味的蛋糕。其二是 康有为的千金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教会了岱西除了用烤箱外 用细铁丝也能烤熟土司,并且告诉她一定要学会这种生存技能。她90岁的一生中 经受过人生的悲悲喜喜,大起大落。失去爱人、文革劳改、受尽屈辱、贫穷,不知道是什么能撑起她那颗高贵的、强大的内心。始终让她高昂着头挺直了腰板去活着。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有穿着白色蕾丝裙子的小女孩,中西女子学院的可爱少女,燕京大学里那个高傲的郭家四小姐,清华才子的俏丽新娘。十年浩劫中劳改的资本家。。。。新中国的教导无数人英文的女先生。不是所有人都能笑纳命运带给我们的种种。多数人面对苦难,退缩避让溃不成军,少数人很坚强他们勇敢的闯了过去可是他们的余生都将在诅咒和怨恨中度过。上海的金枝玉叶,这样的女子只能让我们仰视,美丽,优雅,自尊,骄傲,宽容。这么多美好的词语在这样的一个温暖的女子身上仍然觉得不够。大白话一句:陈丹燕的文笔真是好的让人嫉妒,看她写的文章是一种享受

True Beauty

风浪中怎样经历自己的人生,怎样坚持自己的纯净和生活方式,在漫长的生活中怎样护卫一颗自由的心,让它温暖自在。这是一个真正从内而外美丽的人,清朗,温婉,有水一样的包容,有无法打倒的坚韧,重视生活要have fun,再多的磨难也坦然接受,总能闻到空气中甜蜜的香气。这是我所喜欢的那类人,不管在那堆人中总能感受到特殊的气质,欣赏她那句话:现在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钞票,到处在说钞票。我是有过的,后来又没有了,我真的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从来不觉得钞票就是了不起的事。心底里的赞同。我们热爱和追求的不过是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立自强的自由,随时随地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fun,这是我心目中的成功。这又是陈丹燕的作品,记得我买的她第一本是记录留德生活《偶遇》,还是02年夏天在北京西单购书中心的偶遇。第二本是在大学图书馆看到的《上海的红颜遗事》,这是第三本。这个女作家一直有着柔和的书香气和坦然的风度,内里有像钻石一样透明但是锐利的东西,不矫情胜于龙应台,又和亦舒有着异曲同工的坦荡。----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不知怎么让我想起《飘》思嘉丽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上海的金枝玉叶

黛西是上海文坛中声望仅次于王琦瑶的女人了,与王琦瑶的杂取种种人不同,黛西是真实存在的。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描写了一个真正的淑女,她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美感,她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的像波丽安娜般的坚强,纵使岁月洗净铅华她也可以用一只铁锅蒸出彼得堡风味的面包,用铁丝网烤出迷人的吐司片,为惊恐不安的儿子带来一只农场新生的毛茸茸的小鸡…… 永安百货的大小姐,真真当得起蒲草韧如丝的典故。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写中西女中的故事,这么个毕业生成绩斐然的学校,实在是可惜了。 陈丹燕的文笔从《女中学生之死》就一直没让我失望过,期待她的新作品。日子就像西西弗斯推的石头,不读好书怎么能行?

真正的骄傲

戴西真的是一个贵族,她的骄傲让人嫉妒。她说 要是生活真的给我什么,那我就收下它。这句话真的让我动容。面对生活,我想每个人都会用力奋斗,可是对待奋斗之后的失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接受的。大部分的我们会抱怨,难以接受,可是戴西在面对生活加之她的种种苦难,仍说能够欣然接受,这种强大的骄傲谁能匹敌?

丰富的一生,优雅的晚年

我们无从知道,当郭婉莹独自从劳改地回到家听法院的人来宣读对她丈夫的判决书的时候;当她带着未成年的儿子去提篮桥监狱领取丈夫遗体和遗物的时候;当她和儿子从花园洋房被赶到只有6平方米大、屋顶漏天亭子间居住的时候;当她在文革期间遭受暴力,家产悉数充公,微薄的退休金只够买最便宜、最简单的食物维生的时候;当她已近60岁仍然要爬到高高的脚手架上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刷洗沉重的马桶的时候;当她面对工宣队、造反派、革命群众无休无止的批斗侮辱的时候……她的心里在想什么?我们只知道面对难以想象的屈辱她却好好地活了下来,我们只知道她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心碎刻毒、充满怨恨的老人。当有外国人挑衅地问起她的那些岁月时,她直着背脊和脖子,从容而优雅地说:“我在这样的生活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要是生活一直像我小姑娘时一样,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能对付多少事。现在我有非常丰富的一生,那是大多数人所没有的。”  陈丹燕在她的书里写道:她“曾经锦衣玉食,应有尽有。时代变迁,所有荣华富贵随风而逝,她经历了丧偶、劳改、受羞辱打骂、一贫如洗……但30多年的磨难并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大起大落的人生也没有打倒她,她依照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她倔强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立的精神。她一生的传奇经历令人惊奇,令人不禁重新思考:一个人身上那些纯净坚韧的的美好品质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和郭婉莹一样,王光美也是一个在历经磨难后依旧只有爱,而稍有怨恨的女子,出生富裕虽然给了她们优越的成长环境,但是能够抵抗住人世风雨摧残,到晚年依旧面目祥和,双目清澈,那的确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是当之无愧的金枝玉叶。


 上海的金枝玉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