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房子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208129150
作者:[阿根廷] 卡洛斯•玛利亚•多明格斯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病入膏肓的嗜读者 征服书籍的野蛮人 一场与书的角力
◆一次车祸,一本沾满水泥的《阴影线》,一场赌局,一个困于纸房子中的人……
◆南美怪咖 博尔赫斯的继承人 拉美文学的明日之星
◆美、英、德、法、意、日等二十余国读者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纸房子》
剑桥学者布鲁玛‧伦农在旧书店买了本《艾米莉‧狄金森诗集》,却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布鲁玛死后不久,她的同事发现了一本康拉德的《阴影线》,扉页上有布鲁玛的神秘题赠,书缘似乎还有水泥的痕迹。满心好奇的他于是踏上一场跨越大西洋的追寻之旅,想要找出死者和这位神秘寄书人布劳尔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布劳尔在本书中并未露面,但我们听说的故事却挥之不去。爱书狂,眉批癖,偏执型人格,以书砌墙……
《瓦尔德马·汉森的短暂之死》
作为大家心目中的疯子,布劳尔回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在汉森忧郁的情绪里嗅到了同谋的味道,却让他卷入新的问题中。


 纸房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乔昆南的《大书特书》第157页,描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意外收到邮寄给他的书,于是他一路追到阿根廷,想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寄这本书给他。多亏了这趟旅程,主人公听说了一位爱书狂人的故事。此人以书做砖块,雇人在海边造了一座纸房子。但是,一位多年前曾和他在墨西哥城文学会议上结识共度一晚的爱书女士写信给他,想看某一本书。这个人找不到这本书就抓了狂,把他的房子拆了,毁掉了一切,等他最终找到那本书之后,他就把书寄到了伦敦。可怜的是那位想看这本书的女士——就是那个十五年前和他在墨西哥城共度难忘一夜的女士——刚刚因为走路开小差,惦记着艾米莉·狄金森,被车给轧死了。 和乔老爷子一样,我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被深深迷住,生命最后的终结,就是Duang一下,被书“搞死”,多美妙啊,就像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里那个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乘着书籍飞升天堂的打包工一样,爱情的忧伤,文化的诗意,死得其所!很自然,我马上买了这本叫《纸房子》的书,拿到手一看也就85页,于是抛下正在阅读的几本大部头,花了两小时一气呵成地读完。意料之外,却不无意外,阅读过程是喜悦和疑惑、恐惧和释然的交杂糅合。这里先按下不表,先来聊聊作者和译者。《纸房子》的作者,乌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盖兹,被誉为继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等小说家之后拉美文学的明日巨星(吐槽一下,这个巨星混得不咋地,我也是最近才知道),1955年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定居在乌拉圭的首都蒙特维的亚,这两个地方也是本书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看来成长和定居之地是作家写作的宿命,确是必然。而译者陈建铭,则必要说一部《查令十字街的84号》,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最初由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在台湾被译为《迷阵血影》,这个异想天开的译名惹恼了当时还是诚品书店古书区员工的陈建铭,在没与任何出版社联系出版且未跟国外购买版权的情况下,就先译出了《查》全书。按照他的说法,这般牛劲发作,就是因为《迷阵血影》这个名字,而且影片的对白字幕也是惨不忍睹,“我翻译这本书,多少也想为它赎点儿罪罢”。也是这番爱书的劲头,让陈翻译了许多讲述爱书人故事的书籍,《纸房子》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请允许我再简单陈述一下情节,因为乔老爷子的描述根本是错误的,这个老不死的家伙,他完全颠倒了人物关系!故事从剑桥女学者布鲁玛·伦农在旧书店买了一册《艾米莉·狄金森诗集》说起。过马路时,布鲁玛因为看书不幸被车撞死。不久,她的同事(也就是“我”)发现了一册邮寄来的,裹满了水泥渣的由康拉德写的《阴影线》,书扉页上有布鲁玛的亲笔题词。满心好奇的“我”踏上了跨越大西洋的追寻之旅,去寻找死者和这位神秘寄书人布劳尔的关联?期间,“我”认识了不同类型的藏书家,通过这些人物的复述,一个个片段,终于完整地组合成了布劳尔这个为书痴狂入魔的人物形象,他爱书却又为书所困,最终用自己多少年辛苦所得的藏书在海边给自己盖了一个纸房子的荒诞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布劳尔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完全都是通过别人的转述来复原他的形象,所以当我们通过线索一点点拼凑出布劳尔的全貌的时候,作者多明盖兹明显借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和推理。这种形式上的新颖也是这本小书的一大特色,也让我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大热的《六个字母的解法》,是不是也从这本书汲取了些许灵感,只是它是纳博科夫,这是康拉德。开头我就讲过,拿到《纸房子》时的兴奋,被阅读过程的种种体验搞得有些不是滋味,但是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细节的经营上有很多让爱书人欲罢不能的地方,类同于我读《大书特书》时的共鸣。比如,书里说,“藏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心一意搜罗稀罕的本子……只是这种人除了略略浏览内页之外,自始至终都不会展读那些藏书,换句话说,就和有些人看待艺术品、古董的方式没两样。另外一种藏书家,本身也读书,这种人倾毕生之力聚累一批重要非凡的藏书。”很显然,第一种就是哲学家本雅明所认为的“藏比读重要”,甚至说“不读书是藏书家的特征”,而从未谋面的主人公布劳尔就是第二种类型的藏书家。这种藏书家从藏书开始必定会为书所困,成为书的囚徒,因为“作为一名读者,说穿了无非只是游荡在别人设定好的风景之中。尽管里头再怎么无限宽广,其中的一树、一石,就连吹拂枝叶的风、因树摇枝动而勾动的愁绪怀思、对于其所赐与的庇荫之感念恩情,人家早都原原本本写在那儿了”,阅读在这里不过是一种反复的体验,就像神话中的西弗弗斯一样,是一种永远没有希望的体验,是一种得不到救赎的体验。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布劳尔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开始“挖空心思,避免让两个互有过节的作家著作摆在同一层书架”。在他看来,马丁·艾米和朱利安·巴恩斯,因为友谊宣告决裂,两个人的书绝对不可以放在一起,同样情形还有巴尔加斯·略萨与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就是读到此,我不自觉地感到了作者充满寒意的嘲弄,今时今日,我似乎也与布劳尔这样嗜书如命的“瘾君子”渐行渐近,对身边人的关注度总是远远小于对着架上排排的书籍,固执地信奉着“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经常感觉“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于是无论多忙,也必定每天抽出半小时翻一翻书页,即使什么都没看进去,至少心也安定了些。而每一本购入的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拆开塑封的那一刹那,总会有一种原始的快感。念及至此,我又豁然发现,贯穿于《纸房子》的线索——康拉德的《阴影线》,只不过是一条牵引着的绳索,它牢牢系着的是人们的“黑暗之心”,一种潜藏在人心中的欲望,奴役和驱使着我们,布劳尔不就是如此,他被藏书宰制,他不与俗同,他金钱、心力两抛,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悲剧于是几乎注定要发生了。好在故事的结尾,作者给了我们一丝希望,要从一本书中解脱,远比获得一本书还要难。但布劳尔做到了,他顿悟一般地用榔头一锤一锤地砸踏了心中的蒙蔽与囚禁,义无反顾地丢弃了不过是一种被物化了的道具的书,云淡风轻般离去。只是阅读完这个故事的我们,爱书成痴的我们,却又何去何从呢?《纸房子》确实不啻于一记当头棒喝,提醒我们,爱书,也要爱生活,书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于是乎,我又想到,其实作者早早就在开头,埋下了伏笔:“我的祖母每回只要看到我躺在床上看书就会说:‘快把书搁下那玩意儿可危险了’。过去好几年以来,我一直认定她简直蒙昧无知,可是随着年岁增长,我逐渐明白流着日曼血液的老祖母委实睿智过人。”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anti-book-addiction
  •     非常好看 我甚至觉得这不只是一本讲述爱书人的故事的书,它也讲述了两个人遥远没能在一起又彼此理解爱慕的故事~
  •     更喜欢《瓦尔德马·汉森的短暂之死》,感觉妙不可言。
  •     陈建铭,曾任职于台湾诚品书店古书区,现为专业文字工作者。译有《查令十字路84号》、《菩萨凝视的岛屿》、《乞丐国王的时空指环》、《藏书之爱》、《嗜书瘾君子》,主编有《逛书架》、《逛逛书架》等书。
  •     爱书人到这份儿上已经病入膏肓了…
  •     《纸房子》:一味地藏书没有什么意义,花高价去竞拍而不读更是一种浪费。最后,大量的藏书被拿去盖房子,实在可惜。《瓦尔德马.汉森的短暂之死》:简单一故事讲的零零散散,罗里吧嗦。
  •     “命运爱用我们喜欢的东西来伤害我们。。。”
  •     再版收录了另一个短篇,然而故事本身以及翻译都不甚了了。《纸房子》好像是《不能摆脱书》推荐才读的。就像布劳尔就着烛光发现的文字路径,所有关于阅读的书本都在分享着作者的图书索引。更新读者阅读清单的同时,每次阅读在脑电波的指挥下绘制出各不相同的神秘画卷。两则小品都在追踪诡谲离世的死者,试图拾取零散的碎片拼凑出完整的全景图。事实是,详尽完备的阅读索引不是化作灰烬,就是浸泡在时间潮水的腐蚀里。书读得越多,越感觉没读过或读不到的书更多。布劳尔砸烂了纸房子,把它留给亘古的海水跑到矿区里客串业余侦探,撇下瞠目结舌的读者,困在纸堆里一脸错愕。
  •     书奴。
  •     当我遍肏群书的时候,要是连个痕迹都没留下,简直毫无高潮可言。
  •     纸房子很不错,看书与藏书或许是两件不同的事。翻译也棒:“当我遍肏群书时,若是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岂不是毫无高潮可言。”后面那个故事没看下去。。。
  •     喜欢作者简约明朗的风格,构思精巧的故事
  •     造一所紙房子,不必再與任何人對話。寂寞的時候拆牆取書,直至房屋坍塌,生命亦可隨之而去。(同濟館藏,4天)
  •     《纸房子》的想象力很棒,可是后面那篇,哎。。
  •     第二篇读起来磕磕绊绊难以为继,放在一边,以后再看过吧。
  •     文学是一种体验,生活上的体验,艺术上的体验,同时在生活中得到证明。作品本身只是媒介,笔参天地,造化人生。
  •     感觉后半本作者说嗨了忘了前半本讲什么了
  •     喜欢第一个故事
  •     一读再读,是爱书人的必读书~~~这个版本新增了《瓦尔汉森的短暂之死》,很值得对比和回味。故事之间有所关联,也震撼心灵。
  •     一本读着堪称过瘾的书,多明戈斯与译者陈建铭、赵德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堪称炉火纯青。 爱书的人对书的感受是有共通的,“爱书成瘾,嗜烟如命——命运非要用我们喜欢的东西来伤害我们”。 文学可以给出的最佳之物是体验,生命的体验、艺术的体验,并最终在生活中得到证明。
  •     感觉没读懂……
  •     姑娘给我送的第一本书,自然五星好评~
  •     当布劳尔对布鲁玛做出的预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时,我吓得要跳起来!
  •     纸房子值得一看,后面附着的那篇不知道是翻译还是什么问题,句子都不通的-_-!
  •     书中其实有两篇短篇小说,两者的关系有点类似“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那两句诗。《纸房子》读起来很奇妙,像掉进书之迷宫,还会时不时被不知名的生物用纸团砸中后脑勺,得到提点。“看书的时候如果轻声念出来,会发生一连串字词的音频……那声音随文章运行,就像乐器照着乐谱弹奏一样……那就跟眼睛一样不可或缺。它造成一个音调、一组流贯字里行间的旋律,于是,如果再加上轻柔的音乐,自己发出的声音与音箱传出的音乐,贯入双耳便会形成和谐的对位。”书痴们有许多此类论调,直至按索引搭出书人,再用书砌一座房子。另一篇换了翻译,阅读感差了不少。揭示主角身份只用了委婉的一句话,差点就错过了。后记里作者提到另一篇同主角的小说,发生时间似乎是本书中两篇之间,难怪看起来总觉得跳得有点远,好像缺了什么剧情。
  •     第二篇人物出现好多 描写太多 看起来很费力 容易走神 纸房子的故事倒还是一个很深的印象 故事比较传奇
  •     第一篇翻译很不走心
  •     读书
  •     句子漂亮,但故事取巧。
  •     一部让我感到“这就是我想写的小说”的作品,然而并不完美。
  •     这本儿淡紫 是块儿香芋雪糕。两篇都写一种莫名其妙的侦探行为,读着这一页对下一页完全没有期待,有点失望,很多无关紧要的细节,我没法参透如果有什么奥义。只有前两页还比较幽默。
  •     《纸房子》比较有趣,后面那篇叙事比较杂乱。
  •     纸房子的翻译读起来有些矫情。我更喜欢第二篇
  •     “有的朋友就是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认识的,简单得像给对方斟酒。”
  •     大概因为和书有关而得到了些额外的关注度吧,两篇故事都不算太突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