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32159590
作者:[芬兰] 索菲·奥克萨宁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索菲·奥克萨宁(Sofi Oksanen),1977年出生于芬兰,母亲是爱沙尼亚裔,父亲是芬兰人。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斯大林的乳牛》(Stalin’s Cows),内容充满争议,受到各界讨论。两年后,出版第二部小说《宝贝雅内》(Baby Jane)。2007年,剧本《清洗》(Puhdistus)登上芬兰国家戏剧院,成为芬兰国家戏剧院的常备剧目。2008年,同名小说《清洗》出版,一炮而红,迅速成为芬兰头号畅销书,包揽了芬兰最重要的两个文学大奖——芬兰国家文学奖和鲁内贝格奖,从而创纪录地成为第一部同时获得这两项大奖的作品。2010年,此书又获得了北欧地区的最高文学奖——北欧理事会文学奖,以及法国的费米娜外国小说奖,2013年,更是荣获素有“小诺奖”之称的瑞典学院北欧文学奖——奥克萨宁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位芬兰女得主。《清洗》在全世界售出44国版权,被译成30多种语言,热潮从北欧延烧至欧洲大陆,不仅获得欧洲书奖和法国费米娜奖的肯定,更创下法国法雅客(FNAC)小说奖的先例,成为首部非法文原创的得奖作品。2012年,《清洗》被改编成电影及歌剧。芬兰《首都报》赞誉此书“宏伟、令人颤栗,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想阅读、书写,并出版的小说”。
2009年,索菲·奥克萨宁被爱沙尼亚《信使报》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作者简介

>>荣获:
·瑞典学院北欧文学奖(素有“小诺奖”之称)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北欧地区最高文学奖)
·芬兰国家文学奖、鲁内贝里奖(芬兰两大文学奖)
·法国费米娜外国小说奖
·欧洲图书奖
·米卡·沃尔塔利奖
·卡勒维·安提奖
>>1992年,苏联政权垮台,爱沙尼亚人民欢庆俄国人离开,但年迈的爱丽德选择窝居僻乡,深居简出。某日,一个女孩突然闯入爱丽德的院子,她衣衫不整,浑身烂泥,那惊惧的眼神、紧绷的肌肉,唤起爱丽德的记忆:唯有濒临死亡威胁,才能塑造出这种身体……
五十多年前,少女爱丽德与姐姐英戈尔 同时爱上了爱国青年汉斯,而汉斯的目光只停留在姐姐身上,痛苦的爱丽德强压心中妒火,等待命运对她伸出援手。1940年代,苏维埃红军占领爱沙尼亚,“反苏分子”汉斯成为清洗对象。姐姐英戈尔不愿告发丈夫,被流放西伯利亚,而爱丽德把姐夫藏在密室里达七八年后,发现他依然情系姐姐,绝望之下封闭了密室……
奥克萨宁以二十世纪纷乱的爱沙尼亚为背景,用舞台剧换幕的方式,将两个女人的过往
今昔交错层叠,牵引出一段令人颤栗的家族故事,其间充满了虐行、恐惧和背叛。尽管时间流逝,政权更替,但历史终将在人的记忆里留下永恒的痕迹。
>>《清洗》是一本涉及诸多重大议题的小说——色情产业、二战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吞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年代。尽管小说呈现的内容如此之多,但奥克萨宁始终紧紧地将焦点聚集在她要表现的主题上。她用娴熟的技巧掌控住了这个复杂、微妙的故事。《清洗》是一本严肃的书,但并不沉闷。它有惊悚小说充满悬念的气氛,但当你走近它时,会发现故事里有一个悲剧的内核。


 清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赎罪》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蒙蔽我们双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执念。”在看索菲•奥克萨宁的《清洗》时,《赎罪》中的很多片段都会涌上心头,明明都有赤裸裸的历史绵延线,都有着不可告人的黑暗秘密与令人心碎的爱情,女主人公们心存执念,为此都在一定程度为自己赎罪,但显然《清洗》更沉重、更苦痛。《清洗》的作者索菲•奥克萨宁因为这本《清洗》一炮而红,获得了芬兰国家文学奖和鲁内贝格奖两个芬兰最重要的文学大奖,后来又席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法国的费米娜外国小说奖等等,在2009年还被《信使报》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成为芬兰最有潜力的年轻作家,备受瞩目。但身为芬兰人的索菲•奥克萨宁并不是纯粹的芬兰血统,她的父亲是芬兰人,母亲却是爱沙尼亚裔,而《清洗》正是以二十世纪纷乱的爱沙尼亚为背景,串联着二战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吞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苏联解体等世界重大历史事件,无名而年迈的爱丽德与年轻的莎拉不期而遇,于是曾经的记忆开始呼啸,随着身份与秘密的揭穿,女人和女孩二者的过往与现在交叠重合在一起,一段充满了恐惧、背叛与黑暗的家族故事流淌开来……整个故事的前半部分可以说和伊恩•麦卡沃伊的成长小说《赎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妹妹介入了姐姐的爱情,同样是罪恶之上开不出美好的花,同样是多年以后回忆起这一切,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正如《赎罪》的主题在于成长中缓慢赎罪,《清洗》的主题也正如它的名字,当1940年苏维埃红军占领爱沙尼亚之后,对“反苏分子”乃至本地居民的进行可怕的“清洗”,可“清洗”的并非只是人的存在,“清洗”了更多的是动荡之余、躲在暗处敏感而恐惧的心。东欧的这块土地在二战时也是备受欺凌,苏维埃红军并非如中国读者想象得那般英勇无畏,《战长沙》中曾经说过:“战争对于任何民族、任何个人而言,都是一场灭顶之灾,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看得出来,奥克萨宁在尽量还原那种感觉,她并不避讳强奸、折磨乃至谋杀的场面描写,也不避讳那种在战乱年代才会有的一种若隐若现的危机感,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正是这些纷乱的不确定,与内心的执着与记忆的坚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苏分子”汉斯停留在爱丽德姐姐英格尔身上温存的目光,英格尔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远走他乡的背影,爱丽德出于对姐夫不为人知的爱而将其藏于密室,其间有那么多的间谍试图了解其真相,却都徒劳无功……这些微小的瞬间与坚持都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格外珍贵,我们庆幸那一闪而过的人性未曾泯灭,可在索菲的笔下,这样的人性依然存在着无法弥补的漏洞:爱丽德、姐姐英格尔、汉斯三角爱情而引发的嫉妒,爱丽德因为汉斯依然情寄姐姐的绝望……似乎正是因为情感与人性埋藏得太久,以至于它们被拾得的时候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在潜意识中控制了每一个人,时代所给予人的伤痛与犯下的过错,也因此似乎永无偿还的可能,注定只能在悲剧中无望地飘摇。在第一部分前言保罗埃里克曾说过:“只要知晓问题所在,我们就可以得到它的答案。”可是我们真的能够因此得到答案吗?或者说得到答案又有什么意义?动荡敌不过执念,可执念敌不过人性。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注定是要带着爱与罪,孤独地前行,在犯错与赎罪间徘徊,但正如《赎罪》中所说:“缘分未尽,我会回去,回去找你,爱你,娶你,然后挺起胸膛生活。”过往终究会过去,我们依旧要挺起胸膛,重新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最后点出清洗,戛然而止。
  •     今年看到最有触心的小说。三位女人完美的演绎了战争的残酷,爱情,亲情,善良与邪恶。
  •     读小说更能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苦难
  •     略有点太过好看,实在是停不下来,简单的时空编排,串联起两代人的回忆,悲痛,都是历史的车轮碾压过的蚂蚁,而爱丽德对爱情的期盼到绝望再到一生的悔悟到救赎,真正的激荡人心。东欧的历史真的惨不忍睹,哎,悲剧似乎一直都在继续。女作家写女性,真正是用尽了全力,爱丽德的形象丰满而有力,似乎可以看见一个悔恨中度过一生的爱沙尼亚老太太在一个村庄里的房屋。
  •     【送书活动】免费送全新纸质书,数量有限,送完即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豆邮我了解!豆邮时请注明书名
  •     东欧苦难史浓缩在三代普通女性身上,尽管只是一个切片但仍然无法正面。爱丽德的塑造十分完整,无论是青年时代的纯真恐惧,还是老年的茫然悔恨都如此生动。最后安然等死倒是真的让文字里外的每个人觉得一点平静。就是第五部的机密档案有点没看明白,求解。
  •     东欧。
  •     結局太精彩 覆巢之下 復有完卵乎
  •     太剧本化了……【主观分:7.4】
  •     结构精巧,非常高明的讲故事手法。
  •     北欧的电影一向以冷峻简约的风格闻名于世,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阅读芬兰女作家奥克萨宁的《清洗》,从牙根开始一直冷到骨髓。这部小说有着精心编排的架构,在时空的交错中,以舞台剧换幕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三位在战争与历史的漩涡中逆流而上的女人。透过女主爱丽德的双眼,我们看到了不顾一切的爱、因爱而生的孤独与绝望、在战争与政治阴云下的坚韧;透过莎拉的双眼,我们看到了非法性交易的猖獗,它像一个恶魔吞噬掉单纯的莎拉;透过英格尔的双眼,仿佛看到了一个满怀希望的新世界。奥克萨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描写和男性特有的硬冷直接将爱沙尼亚的历史硝烟、政权更替、人性爱欲等等引人思索的命题熔于一炉,原本沉重的命题因为巧妙的结构安排和扣人心弦的节奏而被暂时遮蔽。书名既包含了想要荡涤灵魂污秽的意义,也暗喻了这个亟待被清洗的社会。
  •     《清洗》是一本涉及诸多重大议题的小说——色情产业、二战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吞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年代。尽管小说呈现的内容如此之多,但奥克萨宁始终紧紧地将焦点聚集在她要表现的主题上。她用娴熟的技巧掌控住了这个复杂、微妙的故事。《清洗》是一本严肃的书,但并不沉闷。它有惊悚小说充满悬念的气氛,但当你走近它时,会发现故事里有一个悲剧的内核。
  •     隔墙之耳,亦有明铛。20170412。当时爱丽德只想活下来,可是活下来了却有着更多的羞耻感。留在眼睛里,毛孔中。就如同言语的秘密生活里的汉娜,那样。被遗弃在世界角落。
  •     北欧版士兵之家
  •     用英文写的话拍成电影应该能拿奥斯卡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