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原来可以这样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08639925
作者:[法] 克里斯托弗·阿尔迪
页数:96页

章节摘录

图像与形态的神奇创造者20世纪的艺术家鲜有人能在作品创作的数量上与毕加索相匹敌。这一点不仅可以通过他几乎活了92岁的长寿得到解释,而且尤其可以在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坚韧不拔与顽强意志中找到原因。对他来说,活着就意味着创作,意味着一笔一画地构思绘画,意味着以强烈色彩带来视觉冲击,意味着把石膏打理成形,意味着切割木料、粘贴纸张、折叠铁皮,意味着焊接、拼装、加工一件件艺术品。毕加索有着惊人的生命力。他是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工作狂。他的好奇心、他的将最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自如的独到品味,使他得以跻身以多才多艺著称的创作者之列。物质世界以及一切可见之物随时激发着他的创作欲。他的眼睛永远在捕捉、分解、剖析、拆卸、重组。他的意识指挥着他的巧手不停地画着、描着、挖着、捡拾着、回收着、揉捏着。精准的动作换来的是精确而独特的形态:他把创作素材融入了内心世界。画家的一变再变不同“阶段”及其构成要素我们已经养成了通过划分不同时期来介绍画家生平的习惯。这种既涉及创作生涯又涉及个人生活(对于毕加索,二者紧密相连,纠结不清)的“阶段”划分,对于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在大量事实当中理出头绪不无裨益。但这种划分方法也容易抹杀整体的一致性。毕加索是一位顽固与执着远多于摇摆不定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既多种多样又相互协调。要想紧紧把握住在其一变再变之外支撑其创作生涯的艺术统一性,必须时刻牢记这位艺术家对视觉效果的渴望——艺术批评家、他的挚友皮埃尔•戴克斯(PierreDaix)用了这样一个动听的句式来形容他:“视觉饕餮”。毕加索,在其漫漫人生路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攫取他所看到的一切,无论是自然生成的物品还是艺术创作的作品。他唯一的行动指南就是情感、感觉。画画,更宽泛地说是创作,就等同于把握感觉、超越感觉,进而通过为这种感觉赋予某种形态而予以终结。就这一点而言,艺术批评家兼作家克里斯汀•泽尔沃斯(ChristianZervos)在其所办杂志《艺术手册》(Cahiersd'art,1935年版)的某一期中写下了如下发人深省的言论:“这位艺术家就是一座情感的蓄水池,无论这种情感来自何处:天空、大地、一张纸、一个匆匆而过的路人、一张蜘蛛网⋯⋯这位画家无时不在经受着蓄满与宣泄的状态变化。这就是艺术的全部秘密所在。我曾在枫丹白露森林漫步。我在那里感受到的是厚重得无法承受的绿意。我必须把这种感觉宣泄到画作当中。画面充斥着绿意。”怎样阅读作品赏析?这些作品是怎么选出来的?走近毕加索,我们所面对的便是规模庞大、形态各异的原创作品。要想从数万张作品中推选出10幅,我们不得不作出艰难的选择并且详细说明理由!这些作品描绘的是一条入门路径,它们会引领年轻的艺术爱好者进入艺术家的全部作品之中。它们会为年轻人打开一幅全景图,通过了解这幅全景图,可以更加容易地加深对毕加索的了解。这里的选择着重于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它们显示的是作者风格变化的连续性(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它们彰显了毕加索的创作演变过程,他不仅永不满足于已知,而且还是一个始终对自己存有质疑的天才的创作者。这里选出的某些作品十分著名,比如《阿维农少女》和《格尔尼卡》。类似作品的意义绝不仅止于艺术家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在20世纪的艺术发展史上,它们不仅代表着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而且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信念不谋而合。这些作品是否足以代表毕加索创作历程的每一个方面?其中,绘画(画布油画)的比例占得最大。当然其他形式的造型尝试,诸如粘贴纸(03号作品)和素描(10号作品)也占有一席之地。《跳绳的小姑娘》(09号作品)则不失时机地强调了作为雕塑家的毕加索为20世纪艺术作出的贡献。这样的选择当然会漏掉毕加索作品的某些方面。比如我们在这里就看不到雕刻作品。但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雕刻作品不仅不容易看懂,而且相比其他艺术作品,也不太具有观赏性,它们只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油画家和素描家的创作演变进程,延续了而不是推翻了这一进程。陶艺作品也没有入选。它们只出现在画家创作生涯的某一个时刻,即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期。在毕加索留给我们的作品类型中,它们并不像油画和雕塑那样能让我们充分把握毕加索的整体创作轨迹。这些作品是如何排序的?这10幅作品是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呈现的,从1904年直到毕加索去世前一年的1972年。所有作品分为三组,以页角上的颜色加以区分。第一种颜色对应他的青年时代以及从风格形成直到立体主义创作时期(1895~1916)。随之而来的就是渐趋成熟的第二阶段(1917~1945),这是一个他不停提出质疑的时期,这一时期终结于战火不断(西班牙内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0年。最后一个时期(1945~1973年)是一个生命活力尽情绽放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毕加索在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置身于“他的”风景之中,与以往诸位大师延续着一场令人振奋不已的对话。作品赏析是如何设计的?由于艺术作品不会说话,无法回答孩子在看到它们时所提出的问题,所以,大人就有责任代替这些作品进行宣讲。这些作品赏析就是针对绘画、雕塑或素描在孩子心中引发的一些最常见的问题而进行构思的。另外,它们的设计还考虑到了诸如兴奋、欢笑、恐惧、不安、不解等第一印象和情绪反应。孩子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反应是按照三个年龄段来预计的。首先从视觉印象以及作品所引发的感受、想象开始。回答问题是大人的事,以精确解读作品为目的。答案会使用孩子能够接受的字眼,并且直指作品的引申含义。这些答案会引导孩子的视线,并力争为他们的观赏提供某种与毕加索的创作追求相同的自由度。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相关作品将逐渐在毕加索的创作历程以及更大范围的艺术历史背景下被还原回应有的地位。因为他本人就是通过与前人杰作的对话从历史遗产中得到滋养并且予以吸收、扬弃、重建的。作品赏析说出的和没有说出的内容毕加索的油画经常以令人惊愕的情景和形象出现,所涉及的都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性、色情、肉体、死亡。《塞莱斯蒂娜》表现的就是妓院老鸨的形象。《阿维农少女》则在令人联想到巴塞罗那妓院的场景中描绘了一群妓女⋯⋯无论作为我们讲解对象的孩子年龄多大,我们都可以知无不言,前提是要选用正确的字眼,并且对作品及观赏作品的年轻观众的感受予以同等关注。作品赏析力图在你完成这项既棘手又很有意思的任务时对你有所帮助。

前言

如果你向周围亲友询问,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十有八九毕加索会被第一个提及。但如果你再问一句为什么,难度便随之而来⋯⋯很多人都曾为毕加索着迷、为毕加索困惑、被毕加索吓倒或偶尔因毕加索而难堪。本书为他们提供的材料既翔实又便于理解,可以让他们不再停留在以简单句式(“真难看”、“这些人像外表畸形、奇丑无比”、“他根本不会画画儿”⋯⋯)对毕加索因声名显赫而成为众矢之的的创作天赋加以评判的水平上。本书针对的读者正是那些渴望把对艺术作品的深入了解传递给孩子们的教师与父母。本书为他们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论据,以便通过他们让那些不含任何成见的年轻读者充分理解,毕加索为什么有可能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本书会帮助他们解释清楚,毕加索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如何让他成为形态的神奇创造者;以及,他又是如何通过他的作品,通过油画、素描、雕塑、陶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第一部分以综述形式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成长经历、其作品的发展变化与多样性,以及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毕加索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在他身上,欲望、感觉、不安与冲动都会迅速找到一种具体而明确的表达方式。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感觉、散发着“ 造型艺术”。出于其复杂多变的天性与无比丰富的表达力,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在向我们发出挑战。这位艺术家从来不会停留在已经得到、已经知道或者已经做过的事物上。他永远处于行动之中。对于自己创造的形态,他总是在质疑、否认、摧毁、通过改弦更张而推倒重来。第二部分是以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形式呈现的,对话涉及的是十幅特点突出的精选作品。这部分内容好像带着我们漫步参观一样,着力于画作触目惊心之处,集中阐述一幅油画、一件雕塑、一张素描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每次都是孩子率先发问。他们不停地提问、不停地思考。然后便轮到大人答话,对他们的问题一一解答。对话从只需简单回答的简单问题开始,逐渐进入到需要投入更多心思、调动更多常识、经过更多理论思考、参考更多艺术史事件的复杂问题当中。毕加索自己承认,他渴望达到儿童绘画的浅显境界。然而他的艺术却丝毫没有幼稚之处:证据就是,由于频繁地变换多种传统艺术手法,他功底深厚的表现力、无拘无束的创造力、充满情色的内在张力以及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得以日见丰富。但他仍然不懈地展现着儿童的心性、儿童的清新与儿童的活力。克里斯托弗• 阿尔迪(Christophe Hardy)前任部长,博物馆公共机构和凡尔赛民族遗产主席

名人推荐

人们,特别是儿童和少年,接触经典艺术最大的障碍来自心理的恐惧,似乎那些大师的作品高不可攀。克服心理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直接去感受,去与作品、作者对话。怎样去感受和对话,“艺术眼”系列丛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做出了解释,帮助我们揭开经典作品的面纱,走近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知识的补充、修养的提高和心灵的净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历代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品,我们都是可以看懂的,不那么高深莫测。怎样去有效地观看、饶有兴味地去品尝,听听专家们的指导十分有益。在这方面,“艺术眼”系列丛书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读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奚静之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套绝妙的艺术指南。——《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一套简单好用的艺术入门书。——NEA today  一套艺术史入门书,为孩子看世界名画提供了最有用的小贴士。——Treasure Valley Family

内容概要

克里斯托弗·阿尔迪(Christophe Hardy),作为作家、诗人和音乐家,克里斯托弗·阿尔迪曾同时修习文学与音乐。作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l’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的早期毕业生,他曾多年担任院内写作与艺术表达工作室的领导。目前,他的工作以两种书籍的写作为主,一种有关艺术作品分析,另一种涉及艺术常识介绍。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创作鬼才
图像与形态的神奇创造者
以厄洛斯之名
创作空间
第二部分 作品赏析
如何使用作品赏析?
01.《塞莱斯蒂娜》
02.《阿维农少女》
03.《陈年老酒瓶、玻璃杯和报纸》
04.《排笛》
05.《舞蹈》
06.《玛丽- 特里斯肖像》
07.《格尔尼卡》
08.《生命之悦》
09.《跳绳的小姑娘》
10.《自画像》
第三部分 附录
哪里可以欣赏到毕加索的主要作品?
延伸阅读
难词词典

编辑推荐

《艺术眼•第2辑:毕加索原来可以这样看》编辑推荐:也许你期待孩子对诸如拉斐尔、达芬奇、毕加索、梵高、弗里达、德加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有深入了解的渴望,并能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艺术眼”系列书将带你和孩子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艺术眼”系列书的观点是:进入艺术世界的起点就是作品。放下对艺术的恐惧,卸下艺术的权威!只有经常直接与艺术品接触,才能慢慢培养艺术的感性认识!5-13岁孩子最实用的亲子艺术书;用10件艺术作品,分3个年龄段解读孩子看艺术作品的特点!如何看?怎么看?看什么?引导孩子进入艺术世界,打开孩子的艺术之眼!长期在卢浮宫为孩子讲解艺术的法国艺术史家亲自为你和孩子导读!小兴趣,成就大梦想!培养孩子的创意能力,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具有启发性的解答!

作者简介

毕加索为什么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是如何让他成为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呢?《艺术眼系列第2辑:毕加索原来可以这样看》第一部分介绍毕加索的艺术生涯、性格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部分精选了毕加索的10幅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发问,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些绘画技法、绘画流派等专业词汇,以及去哪些地方可以欣赏到毕加索的作品。


 毕加索原来可以这样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是有多爱《艺术眼》这套书呐,一本接一本,如获至宝。对西方文明的喜爱,对艺术作品的热情,全部投入到相关书籍的阅读中。有句正兴的网络流行语:或者旅行,或者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没钱旅游,总可以读书吧。毕加索是大名鼎鼎的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极少数生前就“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他不仅在绘画方面造诣极高,同时也是雕塑家,作品除了油画、素描、雕塑,还有拼贴、陶瓷。艺术天赋爆灯。他的作品色块丰富,但造型奇异,特别是人物画作,往往是畸形、狰狞。为何这样的作品却能受到认可、追捧?我们先来了解画家的个人背景。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出生于安达卢西亚。他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出色地完成了专业课程之后,通过接触加泰罗尼亚的艺术圈自学成才。1900年奔赴巴黎求艺,在浓烈的艺术氛围,和众多的艺术珍宝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养分。他非常喜欢研究其他大师们的作品,且能把他们的绘画、雕塑精髓作己用,在晚期的创作中,大量的作品都是向他喜爱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致敬之作。一个具有独特个人魅力的艺术家,往往情感生活也是精彩纷呈,他有过7位伴侣。首位妻子是俄罗斯的芭蕾舞蹈演员,在这段婚姻生活中,他还上演两出婚外情,其一的少女玛丽,年龄比他少30岁之多,毕加索为她做过很多画,其中《玛丽-特里斯肖像》更是精品中的精品。随后的陆续出现在毕加索身边的伴侣还有多拉、弗朗索瓦,以及最后的雅克林娜,是第二任妻子,并陪伴他走完一生。可以说,每位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伴,都给予他创作灵感,并在一段时期内作为他的肖像模特,毕加索对感情与生俱来的控制欲,以及他多情的本性,使得画作对象及情感的高度结合,因此,他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是特别的。每位艺术家都会有钟情的题材,毕加索对女人躯体有偏爱,他笔下出现过各种状态的女人,有曼妙的、疯癫的、哭泣的,富有母性的、无所畏惧的……基于他对女性观察的入微,总是能直达其精神思想最隐秘的地方,当他发掘出来之后便抽出它们,将之表现在画作中。这些女性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却都不是正常的形态,回答上面的问题:“为何这样的作品却能受到认可、追捧?”因为毕加索不愿意用寻常的方式去作画,他将人物的思想特征找出来之后,加上自己的艺术设计,运用夸张的手法,在二维的空间中力求展现三维效果,所以我们人物的五官、躯体在变得扭曲。但这种扭曲最终制造了动感,他展现的是一个能运动、正在运动的人物。本书的封面上就是这副《玛丽-特里斯肖像》,我们看到的是玛丽的两只眼睛看向不同的方向,这就是二维空间三维效果的画法,而背景也似乎不规则,这是一个变形视觉画法。最美妙的就是玛丽的手,是多么柔软。她身上的衣服,横纹交错,形成一个S行,展现的是女性的躯体美。看起来玛丽是富有少女青春魅力,而且娇滴滴,活泼可爱。前面说过毕加索涉猎的艺术范畴很多,他的版画也非常出色。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格尔尼卡》,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博物馆。这里讲述的是1937年,时值西班牙内战,共和派和佛朗哥将军正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而开展,在4月26日这一天,佛朗哥的盟军德国纳粹军队突然对格尔尼卡这个平民区实施长达三个小时的狂轰乱炸,造成了几百名无辜百姓的死伤。当时毕加索早已离开西班牙,居住于法国。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的一个多月里,毕加索创作了这幅画,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这副长达3.49*7.76的画作,我们看到了被火烧着了的女人,死去孩子的女人,倒下的士兵,被刺中的马匹,他们张开嘴巴,向着同一个方向,咆哮狂吼。绘画无法表达声音,可是形态可以,我们仿佛通过画作听到了嘶吼声、哀鸣声,战争的无情一览无遗。但如果留意到画作正中央下方,倒下的士兵手中的刺刀上,有一朵用色稍浅、模糊轮廓的鲜花,你便知道,毕加索还种下了一个希望,希望在战火过后,重建美好生活。尽管毕加索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表现丑陋、恐怖的题材,但也不乏温情、安谧、美好的画作。《生命之悦》,就像一幅儿童画,这也是毕加索的艺术追求,他希望能像孩子般拥有一颗天真灿漫的心。可见,被情感所累,终身追求艺术突破的画家,也有心向单纯、童真的一面。毕加索是一个长寿的艺术家,直到生命的最后时段,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创作,画作等身。虽然他在身已是“名利双收”,可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道路上的那份孤独却也如影随形,伴其终身。孤独是一把双刃刀,它让你遍体鳞伤,也让你情感丰沛。不仅艺术家如此,平凡人何尝不是?每个人都是生命旅途中的孤独修行者。我们从艺术家们的作品中,无论文学、绘画、音乐,获取丝丝共鸣,一共感受孤独的滋味。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假两件、拼接风应该跟毕加索有关,感觉几何很厉害的样子。
  •     写给小朋友的书,像小朋友一样读。
  •     内容还可以就是文字太多
  •     内容还可以,就是文字太多。。。
  •     好死欢自画像!
  •     有段时间特别迷毕加索/觉得这个男人有趣又神经/还那么好色/好想去博物馆看看作品啊
  •     翻过
  •     这本书本是写给孩子的艺术书,不过有些词汇和描写,我个人觉得实在是不太适合儿童。比如涉及毕加索的两性生活如何影响其创作的内容,虽说要介绍这位大师,这恐怕是不可回避的方面,但若受众是孩子,完全可以换一些词汇和描述的方式吧。 另外此书的翻译实在是太晦涩,太拗口,太别扭了。有的地方我看不到一段两段的就要打起瞌睡。很艰难地才读完这个薄薄不足百页、其中还包括很多画幅的小册子。然则,作品欣赏中所选取的十幅作品还是蛮有代表性的。
  •     感觉还是 不太适合给孩子看
  •     虽然写给小孩看的,可是内容很丰富、实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