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条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208033238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页数:332 页页

内容概要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原籍德国,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她在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其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义》等。
作者作品:
· 《共和的危机》
· 《人的条件》
· 《人的境况》
· 《反抗“平庸之恶”——《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
· 《责任与判断》
·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作者简介

《人的条件》的主题即“我们正在做什么”。阿伦特通过对vita activa等级上的两次倒转的分析,表明这一倒转实际上是摩登时代运作前提的一个胜利——即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尽管《人的条件》只是一种历史的分析,但它着眼于当代,体现着作者对当代因科技的巨大进步而带来的问题的忧虑和关切。


 人的条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概要――――――――――――《人之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是德裔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于1958年出版的政治哲学作品。阿伦特在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对德国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主义进行了考察,此前人们认为两者彼此孤立,而阿伦特则追寻它们在极权主义方面的共同起源,并将之置为民主政治新的问题。《人之境况》从政治哲学角度重新讨论极权主义的问题,由此对何为政治这一根本问题进行考察。在考察这一问题时有必要注意的是,首先政治是通过言语对他人进行作用的语言行为,其次他人是与自己相异的存在。政治的语言性和他人的差异性是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在把握这一基本的观点的同时,书中对人的行为和政治的契机、公共领域的出现、政治中的自由和权力的意义、以及作为政治行为的约束和宽容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政治中的活动――――――――――――阿伦特将人视为“一定条件下的存在”。“人既是自然的存在也是人工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构成自己存续的条件”。书的中心主题就是在立足这一条件之上,“分析诞生于一定条件下的人的永久性的普遍能力”。接下来阿伦特分析了积极生活(vita active)以及构成它的劳动(labor/Arbeiten)、工作(work/Herstellen)、以及行动(action/Handeln)这三种能力。这里的劳动指日常生活中为维持生命而对自然采取的行动,书中定义“劳动是对应人的肉体的生物学过程的活动”。阿伦特将劳动与工作加以区别,认为工作指的是带有一定程度持久性的、制造消费对象的行为,是“对应人存在的非自然性的活动”。最后,行动是“唯一不需要通过物质中介的、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活动”,是群体中的各个人通过语言所展开的合作或对立行为。阿伦特强调行动即是政治。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个体都与他人不同,但不同个体也可以通过语言共同进行某些行为,而正是在这些活动中政治契机才得以展现。因此阿伦特认为,语言行为并非仅仅只是信息的传达,语言也是基于言语对他人施加影响的、包含语调与评定等在内的行为。人们通过语言向他人展示自己是怎样的人,在这一意义上行为进行者(actor)与戏剧中的演员有共通之处。也就是说,所谓的政治行为者,就是必须向他人展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演员。公共领域与政治――――――――――――在阿伦特的政治思想中,政治概念是以古代希腊的都市国家——城邦(polis)中的政治为参照。在城邦政治生活的经营之中,人们通过说服而非暴力进行意志决定。城邦外部的家庭被视为个人生活空间。城邦生活与家庭生活是互不相容的领域。城邦之中进行的行为是行动,由此被视为公共领域(public realm),而家庭领域的行为是劳动,因此就其性质可称为私人领域。在公共领域之中,人们通过向他人施加影响而展示自己是怎样的存在,私人领域则从根本上剥夺了这一性格。而对于人来说,公共领域的生活与私人领域的生活都不可或缺。如果私人领域不存在,人们维持生命的活动也无法成立。但是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混合而谈也会产生严重的问题。这一严重问题就是,将应当在私人领域进行的自我生命维持这一问题转移至公共领域之中进行。如果将政治的作用定位为财富的再分配,那么公共领域本来持有的政治含义将荡然无存。对于政治而言重要的是,作为超越各个人的生命的共通的世界而存在。因此为了从私人领域转入公共领域,各个人必须完成对自我存在的超越。政治问题及其解决――――――――――――在公共领域之中,人们通过行动建立共同性,由此自由才成为可能。但政治同时也包含许多不自由,从正反两方面都可以对之进行考察。行动本是通过语言行为对他人施加影响,但我们无法确定他人如何接受这些语言。对此阿伦特使用无限制性、不可逆性、不可预测性等概念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说明。无限制性指无法确定面向他人的语言的影响范围,不可预测性指语言的结果无法预测,不可逆性指语言作用后在结果上无法再回到此前状态。这三种不确定性都会在政治行为中得到体现,而政治的这种不确定性也表明,作为政治展开的语言,其本身会与人本来的意图发生偏离。解决政治所带有的这种不确定性的也是政治。约束(promise)解决不确定性中的不可预测性因素。约束为不确定的未来带来某种确定性的基础。宽容(forgiveness)则解决不可逆转性因素。只有宽容能够使暴力和复仇等连锁性事件得以收敛。这种约束和宽容的行动被阿伦特定位为解决政治问题的良好行为。约束和宽容这些良好的行动,又应当朝着何种方向前进?在这一点上,阿伦特认为它们带来了新的开始(beginning)。她认为不应只是服从迄今为止传统的或反复的关系性,必须对它们进行重新检讨,在此之上构筑新的关系性,应当重视这一意志。人作为生物难免一死,但人并非为了死亡而降生。人是为了开始而降生,这是行动之中的最大化行为。假如行动中没有基于固有能力的开始,那也与人这一物种的灭亡紧密相连。由人的行动而构成的这一世界,如果被放置不管也会走向消亡,到那时公共领域也就完全崩溃。而能够救济这一境况的则是新的开始,是由于人的新的诞生而又得以可能的行动。vita active补充――――――――――――Vita Active在英语中记为active life,德语记为tätigen Leben,日语翻译成“活動的生活”,中文翻译为积极生活或能动生活。阿伦特认为可以将人的生活划分为两种:“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与“积极生活”(vita activa)。沉思生活指的是类似柏拉图所主张的,探求永恒真理的哲学家的生活。与此相对的积极生活,则是包括所有人类活动能力的总和。积极生活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行动(action/Handeln/活動)、工作(work/Herstellen/仕事)、以及劳动(labor/Arbeiten/活動)。“行动”指人在关系网络中所进行的行为,且只有在平等、并且相互不同的人之间才得以存在。各个人从自发性的“行动”开始,结果上暴露出自己是怎样的人(who)。这与古希腊传说中的守护灵有些类似,自己很难明了的事情,在他人眼中却具有某些明显的特征。“工作”是指可以以工匠式的制作活动为象征的“目的-手段”行为。阿伦特认为“工作”就是以某种特定目的的达成为目标而进行的行为。从结果上看,“行动”除了留下被言说的故事之外别无他物,而作为目的达成的证明,“工作”则留下了最终生产出来的物品。阿伦特也提到,最终生产物品的产出所显示的确定性,使得“工作”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因为这个缘由,希腊人也尝试过将政治作为“工作”进行经营,而政治本来属于“行动”范畴。“劳动”是反映人的新陈代谢的行为,是基于生存和繁殖的生物目的、按照生产和消费的节奏所进行的循环行为。与“活动”和“工作”不同,人为了满足生存所伴随的自然需求而受到“劳动”的制约。因此劳动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苦役,但阿伦特也提到,通过马克思的理论作业,劳动被定位为人所进行的最根本的生产行为。
  •     首先要说,大陆的这本是杰作和错乱的删节的翻译的结合。Hannah Arendt(1906-1975,美籍德裔犹太人)是20世纪最重要、最具原创性、影响最大、也是最富争议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她的主要著作《人的条件》、《极权主义的起源》等已成为政治哲学的经典。她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后移居美国,战后成为美国公民。她自身也成了20世纪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相互交错、碰撞的十字路口,她试图将政治从哲学和科学的理性专制中解放出来 。这使她触及的问题都具有鲜明代表性和普遍的意义。阿伦特的思想源于对人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她对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状况与大众社会的分析和批判,晚年对康德政治哲学思想的挖掘,都贯穿着她对人的条件、人的可能性的思索。关涉到的政治伦理问题,包括人何以成为人、是否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人与人之间如何能更好地相处、是否存在着公共的善、人如何建立起公共空间的同时又能够保有充分自由的私人空间等等。她通过对于政治领域中的现象(如意识形态恐怖、人权的丧失以及暴力、伪善、罪恶等)的分析,并通过对于人的“必然诞生”、人的复数性、人的行动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判断力、人的共同感等概念的梳理,提供了独到的思考视角;她既论证了人的存在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对复数意义上的人作了强调;她反极权、反强权思想,既表明了她对于私人领域遭受公共领域与大众社会侵蚀的警惕,同时更表明了她对公共领域之再生的关心;她的古典共和主义的倾向,连接了古希腊精神与当代现实 。她的政治思想以行动与公共领域为主轴展开,虽然没有形成某种理论体系,但她指示了一种思维的基本方向 。人的条件和活动 汉娜·阿伦特从人类活动出发,探讨了人的三种基本生活状态,提出了积极生活的行动理论。《人的条件》是阿伦特关于人类活动及条件的集中论述。阿伦特用vita activa来表示三种基本的人类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她把对政治本性的探讨建立在对存在条件和意义分析的基础之上,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在荷马史诗、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古希腊城邦中寻求真正的政治,这带有历史和哲学的双重意味:城邦政治生活为什么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政治如何显示自身,它对于人存在的本真性和基础性 。《阿伦特》、《理解政治现象: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述评》、《阿伦特论人的境况》、《汉娜·阿伦特:生存论意义上的政治观》、《人的条件:劳动·制作·行动》等文献都对其相关思想展开了论述和评论。劳动是相应于人体生物过程的活动,生命循环都要依靠劳动生产和供应的必需品,所以劳动的条件是生命本身。劳动介于物种生存的匿名性和个人体验的私人性之间 。 工作是相应于人类存在的非自然性的即对自然改造的活动。工作在它之外创造了一个更持久的领域并其中显示自身。这个领域是一个共同的人类世界。它使一切和这个世界相联系的东西都获得了独特的同一性,使存在者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而存在。工作的条件是世界性,这是人最本质的生存状态。世界的共同性使人们相互联系,世界的超越性注定每个人只在从出生到死亡这段不可替代的时间线内出现,这样,人既不会被自然循环所吞噬,又不会与他人混淆,从而保持了个体的身份。 行动是唯一无需事或物的中介而直接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活动 。行动是在生活实践当中自由决定的行为,是在人与他人共存的关系中,在人们多样性的条件下,体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实践活动。“话语与行为的基本条件,人的多样性,有相同和差异两方面的性质。如果人们不相同,他们就不能理解自己和理解前人,也不能计划未来和预见后人的需要。如果人们不相异,每个人不与活着、活过和将要活的其他任何人相区别,他们就无需言说和行动以使自己被理解。一个人是“谁”只能在人类“多样性”的前提下,靠他人的言说和行动来显示,并在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中,通过他人得到承认。言说是行动的基本要素,它把行动从空虚和被遗忘中拯救出来。行动的目的在于揭示行为者自身,行动总是交互行动,显示着个体的独特性。行动既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又是实现自身的过程,行动还与公共领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     我们那地方管读书叫念书。其实,念了十几年的书,不累也乏了。以前一个动画叫《天书传奇》,最近中央一套还播,那就是无字的书。而武后好像也要玩一把玄机,给自己弄个无字的碑。张洁一部长篇也叫《无字》,王蒙还给她写了个书评,刊载在《读书》上,叫:《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之所以记得怎么深,是因为这是我高考前偷偷读的,而现在连读书都懒得去了,惶论《读书》乎。还真有点对不住汪晖学长,尽管他已经被炒了。 这次来无锡,本以为这个阿福之地没有什么文墨,至少学术类的书店是不多的,可是偏偏被我淘到一本阿伦特《人的条件》,无知的店员还以旧书为我打低折,不禁为这本只印了3000本的书遗憾。现在似乎阿伦特越发火的不行,除了那本《极权主义的起源》不敢译之外(台湾有林骧华版),大陆开始大量译介她的书,难道她会是传说中的学术超女,堪比杜拉斯式的人物? 一些意义,一到中国便变的无意义或是扭曲了意义。相反,一些无意义,一到中国反而变的很有意义或是强化了意义。这句话我在买到这本书后,想了许久,也是之前我在图书馆读这本书时想的。应该会应验在阿伦特身上。就想傅雷他不无担忧的写到,一位旅华数十年的外侨和我闲谈时说起:“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但愿这两句话永远扯不到张爱玲女士身上!不也是扯上了吗? 什么是不可能呢?我至今记得读过那本关于阿伦特与其师海德格尔爱恋的书, 应该是爱丁格写的。大师的爱恋竟然让我恶心,反而写了《恶心》的萨特和波伏瓦让我觉得欣赏。这应该就是早年的阅读影响。很早我就读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词语》,以及波伏瓦的《告别的仪式》、《人总是要死的》,那些是我记忆最为清澈的一个时期,每天傍晚骑车从复兴路的一大片法国梧桐下飞驰而过,然后再拐到那些巷子里面看每家的旧式门框、石墩,直到后来一大片的老房子全拆了,我的青春也就老去。 http://zimingwu.blogbus.com/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翻译有诸多问题,详见陶东风
  •     不好买
  •     真是太经典啦
  •     书是好书,就是翻译的不行。
  •     没读完……译得真烂
  •     当年没太看懂,现在干脆忘了讲什么。
  •     待重读
  •     渣翻译
  •     与物的遭遇,然后财产,正如海德格尔的现成在手,后来波考克?
  •     2009-6.18~ 2010.4.1
  •     另一译名(人的境况)很可能是错误的,有意思的是,本地方言中“条件”和“境况”可以互训。
  •     看不太懂...
  •     看了一章就放弃了,实在看不懂而且翻译不怎么好,现在的感受是——就让我愚蠢一辈子吧!放过我吧!QAQ
  •     给了五颗星,好像我真的读懂了一样。这是我最怕读的一种书,前两章反复读三遍,脑子就濒临爆炸得临界点,然后后面匆匆扫过。
  •     Hannah Arendt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