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书评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29
ISBN:9789861736419
作者:蘇珊·桑塔格
页数:360页

夜半抄书

by 思郁http://blog.163.com/ygy8245@126/blog/static/900924820109494244961/桑塔格日记:重生 5/23/49……而此刻,正执笔写下这些的我,是什么?是个全然迥异的人了……周末所经历的这些,发生的时机太完美——我差点要因为全然臣服于情欲而彻底否定自己。但现在我对性欲的观念彻底转变——感谢上帝!——双性恋是人类最圆满的表现,不加思索地拒绝堕落会限制人的情欲经验——没错——而企图把情欲去肉体化,想抱有纯贞直到“对的人”出现——这些观念是要禁止人去享受没有爱情的纯粹感官愉悦,阻止人滥交……现在我对自己能接受的限度总算略知了……我知道我想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其实好简单,但过去的我竟难以明白。我想要和很多人上床——我现在想活着,不想死——也不想教书,不想念完大学后念硕士……不想让我的理智支配我,我现在最不想的就是崇拜知识或博学多闻的人!我完全不鸟任何人所获得的真理事实,除非那能够反应出我此刻正需要的基本情欲……我想要尝试所有的事情……想找出一种方式来评估经验——想知道什么会让我愉悦或痛苦?我该谨慎,别妄加排斥痛苦经验——也该期待处处有欢愉,并设法去追寻,因为,欢愉的确无处不在!我应该全然投入……所有具有意义的事!现在我唯一放弃的是放弃和退缩的权力:不再只接受千篇一律与知性的观念。我活着……除此之外,哪还有些什么?9/14/9 理智上我不喜欢异性关系中女性在肉体上的被动角色,而这种厌恶就反映在我女里找理由让自己在这二样的性爱关系中不具吸引力……不过在和海芮叶特的关系中扮演过“女性”,以及在和L的关系中扮演过“男人”后,我才发现其实自己能从“被动”角色中获得很大的肉体满足感,虽然情感上我绝对是主动爱人的那方,而不是被爱的一方……(天啊,荒谬之极!!)9/3/56孩童钟爱的自我中心主义……学院里的课程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品牌;大学则是运作奇差无比的大众媒体。发明婚姻的人是足智多谋的厉害行刑者。婚姻是一种处心积虑让感觉驽钝化的制度。整个婚姻的重点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止尽重复。它最明确的目的就是创造出强烈的相互依赖。到头来来争吵毫无意义,除非一方随时准备行动——终止婚姻。所以,第一年后,争吵完也不再“修补”——任凭自己陷入沉默的愤怒,这种沉默逐渐变成日常冷战,直到一方试图重新开始。11/18/56计划——婚姻札记婚姻是建立在惯性的原则上。趋近无爱状态。婚姻是全然隐私——而非公开——的行为。配偶之间有道玻璃墙让双方彼此相隔。婚姻中的有意。对方滑顺的肌肤。新家神学家保罗·蒂利希:婚姻誓约是以偶像崇拜的心情来起誓的(让这一刻变成超越任一刻,让这一刻有权利去决定未来的每一刻)。一夫一妻制亦是如此。他以贬抑的口吻来谈犹太人的“严苛一夫一妻制”。里尔克认为,让婚姻有爱的唯一方式就是永远分分合合。婚姻当中说溜嘴。(总之,我的婚姻即是如此。)12/31/57书写。带着教化的意图,想提升道德标准的书写是邪恶的。什么都不能阻止我成为作家,好作家,唯除懒惰。为何书写很重要?我想,主要是出于自负吧。因为我想成为大人物,成为作家,而非因为我有东邪非写不可。然而,话说回来,这有何不可能?有点自傲——正如这本日记呈现的既定事实——我就能获得自信心,相信我有东西可写,应该把那东西写出来。我的“我”弱小卑微、小心翼翼、过于清醒。而好的作家应该是狂妄的自负者,狂妄到甚至愚蠢。我的清醒,让我只能当评论家,臧否他们——而他们的清醒乃是依附于在天才的创意才华上。2/19/58海芮叶特昨天说了一些暮鼓晨钟之语。她提到到山姆·沃芬斯坦家里的巨大图书馆,他的藏书方式“就像与某人结婚只是为了和他睡觉”。7/14/58……和海芮叶特同居意味着彻底攻讦我自己的性格——我的鉴赏力、智慧、每一层面。而我的外貌所遭受到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憎恨。但我认为,对我来说这是好的。我这么想——不是因为这种批评来自于我深爱的人。这几年和菲利普在一起让我变得自满,我愈来愈习惯于他那贫乏的奉承,对自己不再严厉,把自己的缺陷当成可爱的特质,因为这些缺点都为他所爱。然而,那些都是真的——海芮叶特加诸于我的批评——我对他人和他人的所思所想都不够犀利,虽然我很确定自己心中具有移情与直觉力。我的感觉变迟钝,尤其嗅觉。或许这是必要的,将感觉往内压抑,驽钝我的感受和敏锐度。否则,我就无法活下去。为了保持清醒,我变得有些麻木。而现在我必须冒着清醒的风险,重拾我的神经感觉。再者,我从菲利普那里学到许多贫瘠枯乏的习惯。我学会优柔寡断,学会唠叨啰嗦,重复述说同一个观察和想法(他不听我说话,所以若没有反复唠叨,我的话就不被听见,若没让他觉得对他有拘束力,他就不会同意)。菲利普对周围旁人的想法、感觉,以及旁人心里挂念的事情极为迟钝。跟他在一起,我也变得较没感觉——虽然在派对、访谈和会议之后,回到车里时,我都会跟他来场“验尸”讨论,教他如何警觉一些。而且,菲利普也说服我接受她对爱情的观念——一个人可以拥有另一个人,所以我可以是他性格的延伸,而他也是我的一部分,至于儿子大卫则是我们两个共同的延伸。爱,吸附吞没另个一人,割断两个人意志的韧健,爱,是自我的祭品。6/12/59好的性高潮vs不好的。性高潮有各种尺寸:大、中、小。女人的性高潮比男人深沉。这点人尽皆知。有些男人从未有高潮;他们只是麻木地射精。操vs被操。更深沉——更让人销魂——的经验来自于被操。同样的道理可运用于上面vs.在下面。好几年来艾琳在下面就不能有高潮因为(?)她不能接受完全放手,让自己单纯“获得”。“完全阳刚”的“T”决不允许她的性伴侣主动碰触她。11/19/59性高潮改变了我的生活。我解放了,不过这么说不够精确。更重要的是:这种高潮的经验窄化了我,关闭无垠的可能性,让我手中选择更清晰明确。我不再是无边无际的茫然,换句话说我不再是什么都不是。情欲是范例。以前,我的情欲是水平的,是一条无尽延伸的直线,可以被无限地切断细分。而现在它是垂直的;可以往上超越,要不就一无所有。性高潮让我整个心思聚焦,我开始渴望写作。性高潮的体会不是救赎,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诞生。我无法书写,知道找着自我。我唯一想成为的作家,是那种暴露自己……写作就是消耗自己、赌上自己,但到现在我甚至还不喜欢我自己的名字念起来的感觉。要书写,我就得喜欢自己的名字,因为作家要和自己谈恋爱……在与自己的相遇及狂热相恋中写出他的作品。12/28/59……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唯一能让我深刻认识或者真正深爱的人,是我可悲自我的复制品或类似品(我的智识与性欲感觉经常乱伦)。现在我认识爱上了某个不像我——譬如不是犹太人,没有纽约类型的知识背景的人——却未因此得不到亲密感。我总是意识到我是外来陌生身份,感觉与别人缺乏共通背景——这让我大松口气。一九六一年五月这本书是一道墙,我躲在墙后,让自己不被看见也看不见。电影也是墙,在它面前只有我和别人并肩而坐。而且电影不像书本,磕在文化上转变角色——书本是一道墙,一座城堡,但也可以变成攻击别人的弹药——这些人就是在强另一侧,我日后会与之对谈的人。城市的生活是房间式的生活,让人或坐或躺的房间。个人的距离是由家具的排列与布置所决定。在客厅里,和他人只能透过一件事来产生关系(除了做爱外——例如进卧房):坐着聊天。客厅的生活迫使我们不得不交谈,让我们无法进行游戏与沉思。海芮叶特的结论:最好不要有家具。8/13/61我从不懂苦行主义。我总以为要抛弃感官知觉、抛弃活力才能达到苦行。我从未明白有一种形式的苦行——包括简化个人需求,以及设法更积极地满足要求——其实是更高度发展的感官知觉。我所了解的唯一一种感官知觉是需要奢侈的爱情和舒适才能实现。想写作,你必须让自己成为(在所有的角色当中)你自己不喜欢的那种人。书写是一种很美的行为。它让某些东西可以在日后带给别人愉悦。8/23/61停止阅读,放下书本时,你必须把那页做记号,以便重拾书本时能从相同的地方开始阅读。同样地,做爱时若停顿下来(去尿尿或脱衣服),也必须记住刚刚进行到的阶段,以便稍后能由那里开始进行。然后,你必须谨慎地观看是否顺利,因为有时候——就算只是中断一下下——必须从头开始。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五日思考死亡,也思忖衡量我老想着“或许我今天会死”的念头。所有的计划都可以被模仿嘲笑。性爱不是计划(与写书、发展生涯、养育小孩不同)。性爱每天都会耗损自己。没有承诺、没有目标、也没有什么好延迟。性爱无法累积。性爱唯一的好处在于让死亡无法欺骗我们,一旦我们开始过着有性爱的生活,性福美满一年后死去,不会比三十年后才死更精彩。如此说来,只有那些可以反复进行的行为才能免于尝到死亡的苦涩滋味。数年前我发现阅读让我作呕,那感觉就像狂饮后因宿醉而痛苦难受的酒鬼。每次在书店里浏览一两个小时,我就会呆滞、烦躁、沮丧。我不知道为何如此,但就是无法不阅读。——而且,狂读(一次读数本书)之后必须好好睡一觉,这种习惯更反应出我如酒鬼般的阅读行为。以前状况则相反,我在床边放好几本书——贪婪地阅读,虽然不懂自己读到了什么。如此嗜读是为了让自己能入睡。加缪:每次我臣服自己的虚荣,每次为了“现身”而思而活,就会背叛……不需要为其他人表现在自己,只需要为自己深爱的人这么做。如此以来,表现自己就不是为了表现,而是为了给予。只在必要时才现身的人具有更大的力量。为达目的,就必须知道如何保卫自己的神秘。我因孤寂而受苦,但为了保有我的私密,我克服了孤寂的苦楚。今天,我知道没有什么比没没关系的独居更光荣。书写,我的深刻喜悦!顺应世界并享受世界——不过只在赤裸的时候这么做。一九六二年一月或二月我透过写作来定义自己——一种创造自我之举——也是成为自己的过程——透过与自己、与我所欣赏的作家(不论在世或已逝),以及与我理想中的读者之间的对话……因为这带给我愉悦(我是说写作这种“活动”)9/20/62心智是娼妓。我的阅读是一种储存、累积,以积聚未来,填补目前的洞隙。性爱和饮食则是完全不同的动机——是为了本身的愉悦,只为了当下存在——无涉于过去和未来。我对他们毫无所求,就连记忆也不妄求。记忆是试炼。一个人想牢记的东西——虽然仍在体验中——是腐败的。写作源于另一种动机,与这些责难无关。写作是一种履行,清偿记忆的债务。3/26/63书籍是武器。我害怕(羞于)使用我的武器。“女性小说家缺乏执行力”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教授史蒂文·马库斯几晚前这么说——书写是她们与自我的另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透过感性来蔓延。——桑塔格著《重生:桑塔格日记 第一部》,麦田出版社2010年5月版

桑塔格:成名之前的岁月

1957年12月底,苏珊•桑塔格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日记是用来表现我个性的工具。它代表我是一个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是独立自主的人。因此(唉),它根本不是单纯记录我的每天的真实生活,而是——有许多则日记正是如此——提供了与我实际生活不同的其他可能性。”其时桑塔格24岁,已婚,一子,远在巴黎留学,正陷入一种不可自拔的感情漩涡,对方是她早年的好友哈丽雅特。桑塔格与哈丽雅特最早结识于1949年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卫•瑞夫编选了他母亲桑塔格日记的第一部分,并命名为《重生》,这个书名正是源于那个时期桑塔格的百般挣扎的情感经验。在认识哈丽雅特之前,桑塔格正经历一个迷惘期,她能察觉到自我的天赋,但是对以后人生的方向并不确定,在两性关系上尤其困扰。在1949年4月9日的日记中,她记下了与某位男生的交往:“一想到和男人有肉体关系,我只有羞辱堕落的感觉——第一次亲吻他——长长的一吻——这念头很清楚地冒出来:‘就是这样吗?好蠢啊。’”她羞于提及对男性的厌恶和对同性的爱慕。某种程度上,哈丽雅特的出现打消了她对感情的顾虑,解放了她的情欲,让她开始正视自己的同性倾向,也让她对自我的人生重新定位,所谓“重生”正是从此开始。在1949年5月23日的日记中,桑塔格为了回顾这段经历作出了很多思考,那天的日记写了三十多页:“周末所经历的这些,发生的时候太完美——我差点要因为要全然臣服于情欲而彻底否定自己。但现在我对性欲的观念彻底转变——感谢上帝——双性恋人类最圆满的表现,不假思索地拒绝堕落会限制人的情绪经验。”其时,十六岁的桑塔格跟随她的“初恋情人”哈丽雅特频繁出没于各种同性恋酒吧,过着一种彻底解放和纵欲的生活。桑塔格从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中察觉到她原来理想中类似于一种禁欲和苦修的智性生活是如此的可笑。1949年5月26日的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我带着崭新的双眼,重新审视我的世界。其中最叫我惊恐的是,我竟然让自己埋首与学术生活中。对我来说这毫不费功夫……只要成绩优异,继续念硕士,当助教,找些没人有兴趣的冷僻主题写几篇论文,熬到六十岁,然后成为又老又丑但受人敬重的专职教授。为何我的人生要这样过?”她开始意识到她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因为她知道该去做什么,她知道了她的身体充满情欲,她知道她这样的身体热情并不羞耻,她知道想去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尽情享受肉体和情欲的欢愉,体验和享受人生,但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绝不放弃对智性生活的追求。“一切就从现在开始——我重生了”。《重生》是桑塔格日记的第一部分,截取的是1947—1963年桑塔格早年的生活片断。她曾在日记中写到,日记的功能之一就是被人偷看的,“让那些在日记中才能诚实相对的人”。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她偷看了哈丽雅特的日记,了解到哈丽雅特对她的评价草率,苛刻,充满恶意,这种来自爱人的想法让她很受伤。我们通过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深刻的洞见,咄咄逼人的气势的文化批评和论文中得到桑塔格的印象在这本日记中得到了颠覆性的印证。这是任何一个少女都会经历的彷徨期,对未来的不确定,对感情的妥协,对肉体和情欲的沉迷,让我们意识到这位伟大的女性同样有着极为私人的一面。她经历了离婚,独自抚养大卫•瑞夫,与哈丽雅特的感情最终崩溃,而后又陷入到另外一份感情中,但是这段感情的经历同样糟糕,给人的印象,她和她的那些爱人们似乎只有通过互相折磨才能相爱,“虐待、敌意是爱情里的主要成分。因此,要牢记住重点:爱是彼此敌意的交换。”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爱情挫折的阶段,这种受挫很大部分源于爱人之间彼此熟悉乃至厌恶,但是最终却无法分离。于是只能通过互相折磨对方才能找到相爱的感觉,毕竟痛苦也是一种爱的形式。在桑塔格早年岁月的几段感情经历中,她几乎都是被动的那一方,她懦弱,迷恋,哀求,上瘾,但是无法离开,“我对任何人从未像对自己这么苛求。我嫉妒和她相处的每个人,她离开我的每分钟,我都承受苦痛。若我主动离开她,知道她仍在那里,就不会痛苦。我的爱想与她彻底融合。想吞噬她,我的爱很自私。”但是,这里有一个很是怪异的转折点。我们为什么读桑塔格的日记呢,我们偷窥她的隐私难道就是为了看到“她是一个弱女子”么?我们所期待的是那个有着耀眼的光环,绝世的才情,明星般美貌,那个强势、傲慢,才华横溢,咄咄逼人,却总能我辈叹服不已的女人。我们渴望从中窥探她是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特立独行睥睨天下的伟大作者。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难道我们不想知道桑塔格是如何炼成的么?在日记中,除了那些剪不断的情事纠缠,也许我们更为渴望看到她自我写作的觉醒吧。但是当我意识到了她的觉醒之后,突然觉得这样的“重生”方式很是怪异。在1959年11月19日的日记中,她如此记录她开始渴望写作:“性高潮让我整个心思聚集,我开始渴望写作。性高潮的体会不是救赎,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诞生。我无法书写,直到找到自我。我唯一想成为的作家,就是那种暴露自己……写作就是消耗自己,赌上自己,但到现在我甚至还不喜欢我自己的名字念起来的感觉。要书写,我就得喜欢自己的名字,因为作家要和自己谈恋爱……在与自己相遇及狂热相恋中写出他的作品。”我之所以觉得桑塔格从感情到书写的转换之间有种怪异的联系,是因为她觉得这种书写渴望与她的同性恋身份有关,“我需要有个认同的身份当武器,来反击社会对我的敌视”。如果不是读这本日记,我是无法相信这种书写理论的,从自我身份的认同中找寻一种写作的使命感,这种意识很多写作者都会具备,但是在桑塔格的一生中,她从未真正“出柜”承认过她的同性恋身份。尤其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女性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桑塔格又有着如日中天的知识分子身份,很多女性人群希望她能够大胆承认同性恋身份,从而为女性解放运动增添一份效力,但是桑塔格始终对这个问题闭口不言。在此之前,我一度认为桑塔格的同性恋身份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这本记录她无数次陷入同性的情欲的日记,让我意识到正是这种实际上的同性恋身份才使她成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表征。桑塔格的中学同学贾梅克•海沃特在《逾越只神话:作为隐喻的同性恋》中精辟分析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我们如何卖力地试图去重新界定‘同性恋’这一术语。它仍然作为异性恋变异的内在病理学的语境存在。同性恋不是关涉成为某个人。恰恰相反,它关涉的是不成为某个人们的人,即异性恋者。我们说自己是同性恋者,只是因为我们的性取向已经被赋予一个名称,该名称没有规定我们是什么人而标明我们未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把某个人界定为同性恋,某种程度上我们规定了他的变异身份,那么对他的这种界定反而让他承载了许多我们无法接受的偏见。换句话说,异性恋也好,同性恋也好,同为人类,而不是某种变异的群体,我们不能用某个变异的身份划定他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桑塔格的对自我身份的那种沉默无语。在1962年写的一篇日记中,桑塔格记录了这样的文字:“我透过写作来定义自己——一种创造自我之举——也是成为自己的过程——透过自己、与我所欣赏的作家(不论在世或已逝),以及与我理想中的读者之间的对话。”此时的桑塔格第一本小说《恩主》已出,她已经在纽约站稳了脚跟,她的感情和思想日益成熟,她再也不是年少轻狂为情所困的那个无知少女了,她写作上的天赋和光芒日益耀眼,“透过写作定义自己”,这是她随后的一系列著作的核心。她完成了一个完美的蜕变,华丽的转身,通过对写作的坚守:书写就是存在,就是成为自己。思郁2010-9-30书重生:桑塔格日记 第一部,苏珊•桑塔格著,大卫•瑞夫编,郭宝莲译,麦田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定价:360元

誠實的人生劇本

就是一本誠實的自傳,無所謂好壞。覺得從哪一頁翻看好像都OK,整本讀起來情緒其實不是很連貫,流水帳記事的部份有的就選擇性跳過了,性的部份在幾個段落裡描寫的倒是相當驚人,只能說人在自己的身體之前永遠說不了謊,和道德衝突或扞格實在無關哪。或許她在面對自己的感情抉擇前走了一條比較好走的路,如她自己所言是「害怕我那朝向自我毀滅的意志」,但最終沒有愛的也生不出愛,只是任著被推上台前配合演了一齣情感悲劇,而婚姻總不是一場好的自我救贖劇本,對家庭而言這算是人生裡其中一個滿破碎的部份,但之於她自己可能不是。沒看這本書之前我真的很想像她在感情上曾經面臨過這樣的破敗和挫折,無論是在愛人面前有表達上的怯懦,或情感裡對自己的不自信,我說很難想像是因為他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個站在頂峰上傲視眾人的強者吧(笑)。(大長篇心得寫不下,就寫個小感想吧)


 重生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