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生活的信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8638140
作者:(德)米丽娅姆•梅克尔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米丽娅姆•梅克尔 Miriam Meckel
1967年生,大学时于德国明斯特攻读出版传播学、汉学、政治学与法律,曾到台北进修,以关于欧洲媒体的研究取得博士学位,是德国当代极为知名的女性公众人物,主持过许多媒体、新闻、政论节目,曾任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政府发言人,之后为欧洲、国际事务暨媒体秘书长。1999年,32岁的她成为德国最年轻的教授,为企业提供咨询,为国会建言。自2005年起,担任瑞士圣加伦大学媒体与沟通管理研究所教授。发表众多与媒体主题相关的论文。
著有《无法达到之幸福:远离沟通陷阱》(Das Glück der Unerreichbarkeit: Wege aus der Kommunikationsfalle)、《NEXT:回忆一个没有我们的未来》(NEXT: Erinnerungen an eine Zukunft ohne uns)。
林敏雅
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德国特里尔(Trier)大学心理系深造,并于萨兰(Saarland)大学修习艺术史,目前旅居荷兰并从事翻译工作。因翻译《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荣获欧洲翻译者协会针对当代德语文学翻译者的奖励。

书籍目录

向着我的一扇窗
腾出内在的空间
感官之惑
生活失去界限
山间夜未眠
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
饮食节制
要写多少文章才会受喜爱
他人的生活
心中的岛屿
我们必须能够看见
“容易保养”的人
一个人的“操作系统”与真实的生活
内在的领悟
谁是我的朋友
纹(文)理
亲爱的生活

作者简介

请不要漠视你的生活。
清晨伊始,柴米油盐。现代女性的生活,是工作的、孩子的、客户的、PPT的、堵车的、计划任务的、进修的……
唯独不是自己的。
你有没有给自己一丝喘息的机会,问一问:
我亲爱的生活,你还好吗?
每一位尽责的职场女性,都曾有过工作倦怠,身负重压,无法脱释的感受。这本书的主题围绕当今职场最普遍的现象,探讨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书中,一位别人眼中的成功女性,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热爱工作到快挂了”、“因投入工作而要看医生”的个人经历。她的故事真诚,同时也点醒了世人,重新检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书中对家庭、友谊、职业生涯、工作发展,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论等等,都进行了认真诚恳的思考。
德国卖出12W册,雄踞《明镜周刊》畅销书榜前10达10周之久。


 写给我的生活的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我喜欢使用减法去写的书,用减法去写的书很多,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我觉得它们应该属于同一书系。《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这本书没有叫人失望,从开始米丽娅姆•梅克尔就意识到了,她的一心数用,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所有的思考过程都是连续的,而非像计算机一样是平行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同时做很多事,同时完成许多任务,那不过是在为自己制造“同时性幻想”,实际上我们的脑子在不同的任务之间来回跳跃……”正是所谓的“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我们的头脑只能处理单一任务,我们更适合处理一个已经完成的,并按照秩序被整理好的外界刺激。不禁想起了圣严法师《禅的世界》中谈到日常修禅,要求就是做事要专心,每次只做一件事。我们必须要过秩序化的生活,但外界没有给你现成的晚餐,而且在你炒菜的时候,也不可能没有其他的困扰。碎片化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卡尔维诺在他的《寒冬夜行人》中这样写道,“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它们按照各不相同的轨道行驶与消逝。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只能在历史上那样一个时期的小说中才能看到,那时的时间既非静止不动的亦非四分五裂的,可惜那个时代仅仅持续了百年左右,后来时间的连续性就不复存在了。”外界增加了选择性,伴随着也失去了持续性和内在的秩序感,世界开始变得不再稳定,甚至不足以支撑一本长篇小说。不像过去一个人的一生视野很可能就是眼前几十公里,国外发生的东西他可能一生都不知道,很多的外界刺激因为信息而避免,得以保存了自身的秩序。现代人被太多讯息输入所折磨,正如文中医生的结论“你完全是过度接受刺激”。 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你准备好了吗?你的内心能够强大到将外界混乱整理接受、消化并转化为个人生活秩序?是否觉得过多的可能性,耗费所有的注意力?是否外界把一切强行挤压进我们体内,不留半点儿缝隙,以致所有的东西再也看不出纹理结构,再也不透光?如何面对自我?“如果能够留些时间,透过生命的布料,透过它的物质化真正去了解世界,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生命正是这种物质的、具体的、当下的。“我必须能够安处于一个地方,才能安处于世。”我们常常问候“早安”或者“晚安”,“安”的本意是有了房子里有女人,男人把家属都带来了,就表示这个男人不打算走了要在这里扎根居住了。那么,我问你,“安”这个字你能做到吗?你把你的家属带到这里来了吗?你把一切都带来了吗?你的注意力能够在这里扎根吗?你还是会觉得有什么东西落在别处,惴惴不安吗?你的人在这里,但心没有在这里,你便是不安的。如何面对他人世界?如何面对身边朋友伊莉丝、男友的自杀,母亲的离去?梅克尔在书中这样写:“悲伤会在我慢跑时袭来……我发觉我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边跑边哭。”,“死亡是什么,她并没有躺在房间里,既不在这里,也不在其他任何房子里。”她没有过多写什么,去呼天抢地地比喻悲伤是什么?悲伤就是这样边跑边哭,而死亡就是她不在了,不在任何地方了,除此之外再无含义。“经历了这么多的哀伤并不会成为哀伤专家。”哀伤毫无经验可言,这句话又使我想起了巴尔特的《哀悼日记》。书的结束部分提到了保罗策兰和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书信往来集《心的岁月》,作者从窗户向外看去,对这个信息时代的即时性不无悲观和叹息。“这么多年之后,我对你而言究竟是谁?是幻影还是不再符合幻影的真实?”巴赫曼在后来的信件中这样问保罗策兰。答案就在书信往来本身,如果没有保留书信,他们两人的关系就真的成了幻影;没有文件记录的未来,幻影与真实将无从分辨。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它不会像手机短信一样出于直觉反应,而是经过时间思考的,时效性也不会只有几个小时。(区别了说和写)比起往往是表面且冲动的数字确认沟通(那就像稍纵即逝的新闻一样),书信可以达到另一种深度与亲近程度。“我生活在这些信件、剪报、图片、文章和论文的纸堆当中。这种有结构的失序或者是有条理的混乱,其由物质组成,映照出我生活和思考的纹理,而它们是开始与结束、收集与清除、利用与丢弃、完成与继续发展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过程的结果。”是的,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由自己和他人、由词语和文本组成的世界中,你准备好了吗?(2013年3月31日 玟涛)
  •     有人给自己的生活写过信吗?反正我没有写过,每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谁会有时间静下来认真地给自己写一封信呢?我们是否曾问过我们自己累吗?幸福吗?生活的快乐吗?也许问过,但不曾花过心思静一静,给自己一片安静的空间,享受一下自己的内心与内心的对话。读《写给我的生活的信》这本书时,我正在家做一位全职母亲,每天的生活围绕着宝贝女儿转,伺候着她吃,伺候着她穿,陪伴着她玩,一天的光阴看似很长,但不知不觉中又到夜深人静时刻,看着女儿熟睡的可爱模样,内心充满了甜蜜,原来才发觉生活是一串紧密相连的点,而我们就在这一个一个的点中奔走着,可曾累过?也许无时无刻不是累着,可是我对着自己说:“我还可以继续走下去!”因为人活着,不就是这样吗?累着也幸福着,生活值得我们如此付出!可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们为了工作,可以不计时日,加班加点,消耗着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认为这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再累再苦都值得我们如此付出。想起我工作的这10年,就是在这样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度过的,我们忘记了让自己的身体停下来,忘记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丝停靠和休息,忘记了问问自己是不是该停下来欣赏下路边的风景,直到有一天,当你的身体发出了警告,你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好久不曾给自己放过假,原来我在假日里都在思考着工作中那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原来我连深夜睡觉都不曾关过手机!作者在深山疗养机构进行疗养期间,根据一天的时间顺序所写的心路历程,多像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不也是这样吗?直到忙得自己承受不住了,直到累得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和头脑时,才会发现人生原来不只是这样活也能精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作者在书中所写的一段自白,我觉得很贴近大多人的生活“我经常在夜里梦见自己在打包行李或忘了什么东西,如果不是梦见这个,就是梦见我站在机场,错过了飞机,或者害别人错过了飞机。我在夜里醒来,通常满身大汗,然后想起有些事还得弄清楚,还有电话要打或者有东西要交。于是我就起床,把要做的事记在纸条上,否则我一定再也睡不着,因为那些未完成的事就像离心机在我脑子里转,耗费我所有的注意力。我常常在两三点醒来,之后再也无法入睡,有时我会看看书,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睡着,但是睡得不安稳。如果是早上四点以后醒来,我就坐在计算机前把待办事项完成,或写电子邮件。”作者用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诫着读者,工作可以适度的放松,生活可以更加精彩的过,别把自己累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反倒丢失了自己。
  •     人生最美好的10年,她住在德国的科隆,日子红火得没有片刻消停。哪怕周六到市区购物,也总会至少遇到三个熟人,然后聊天喝咖啡啤酒,全忘了出来的目的。这就是德国女郎米丽亚姆•梅克尔风光无限的日子,作为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教授,32岁的她在事业上的成就足以傲人。直到有一天,她的身体不打一声招呼,直接关闭了工作能力,医生给出诊断 “职业枯竭”,通俗点解释是“高档忧郁症”,不得不住进位于山里的医院疗养。治疗是这样开始的:不能带手机、不能看电视、不能阅读、不能听音乐、不能与他人聊天,唯一能做的只有与自己对话。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本书,一场漫长、艰辛的重新的自我的思考。她发现“自己不是普世准则所构成的齿轮组中的例外”,老天爷没有因为她的成功而格外照顾她,她的心灵和身体都像普通人一样,超负荷运作就会崩溃。其实,在崩溃之前,身体已经不断发出信号:睡眠不佳、心律不齐、虚脱等等,但她用意志力和葡萄糖压住了所有苗头。她发现“直觉判断通常是正确且重要的”,而自己常常被思考的洪流所淹没。她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别人怎么认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拗口),或者反之,纠结在期待的期待、假设的假设中。她发现“追究完美终究不过是去完成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束缚”,有时接受某些例外或者放弃某些事,是必要的。她发现自己是个“容易保养的人”,穿的衣服,用的物品都是比较容易保养,不需要花费心思的。在现实中发生了无法说服对手的情况,她就在自己心里过滤掉此事,自欺欺人地解决了(容易保养),但冲突不会在自动消失,会在某一天积累成更大的麻烦来骚扰她。她发现……毫无疑问,对于医生而言,梅克尔的治疗相当成功。梅克尔还收获了治疗的附产品——本书。借由这本书,数万读者介入了梅克尔的治疗过程,思考的路线。读者如果能够藉此案例,来反省自己的生活,得到正能量,可算梅克尔的一大贡献。据介绍本书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报刊电视热议,那个已经从繁忙日子里抽身的梅克尔,是否再次被裹挟进这一波洪流里去了?还真让人担忧哎。《写给我的生活得信》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是时候按下暂停键,想想自己的生活了。
  •     我生活的问题不是这些。
  •     我们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自己的欲望 放慢脚步或者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已成奢望 请驻足观望 亲爱的生活 你还好吗?
  •     过于学识与智识,本以为是谈感悟的,看着看着觉得像在看披着私人外衣的小论文。。。。
  •     没读懂
  •     1508
  •     尤丽.策《犯罪事实》中提到的未来的保健专制体制。
  •     几次拿起又放下,感觉自己是到了一定病态才看进去。“早该在两年前就开始在质量上彻底改变我的生活,感觉力气消失,挫折感增加,注意力越来越无法集中,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从自己做的许多事情当中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却没能运用直觉走出梦魇。让我看见
  •     还不错,一个女人在闭关期间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感觉在国外这样的生活体验特别多,羡慕这些闭关期间能生活得很积极的人。可以国内没有书中那种帮人调理,并找回丢失的自己的医院,不然真的想去好好休息一下。
  •     生活的布料
  •     找到自己
  •     这种书读起来很累啊= =作者一直在思考,思考,思考。我想她出院之后也会一直这么思考下去吧。所以我读不下去《瓦尔登湖》吧。其实她是圣加伦人吧。搞不好走在大街上会遇到……
  •     因不断追求超越和高效而导致身体崩溃,通过停止内在的声音,将一切放缓放空,“我”与环境、自我和他人渐渐重新联结。
  •     我们一起玩48小时不睡觉的游戏吧
  •     每个人的出生是偶然的,但是死亡却是必然的。考虑清楚怎么过自己的人生。
  •     自我内心的沟通,也许我们对外在世界都太过于关注了,所以忽略了自己
  •     这本书是今年5月份购于鼓浪屿。整整7个月,我断断续续地读,期间一些琐碎的细节,并没有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但这是需要读到最后一页,才让人恍然大悟的书,原来,生活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感谢作者!
  •     读罢 读者的些许感受可惜并未能感同身受,但对这家疗养机构和疗养方式颇感兴趣。burnout……不要患
  •     有点像森田疗法,想起自己的禅修经历。与自己对话,从外在世界到内在世界:“我需要根,我需要有个归属地,一个让我感觉自在的地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