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自选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ISBN:9787563324828
作者:汪晖

内容概要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书籍目录

自序
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1.谁的现代性?——现代性的词源及其历史演变
2.现代性、新教传统与西方理性主义——中国研究的方法
3.理性化问题与《中国宗教》的论述结构
4.对现代化理论的质疑——语言的历史约定、文化间的交往行为与社会史方法
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认同
1.引论:个人、集体与现代认同
2.章太炎:个体、自性及其对“公”的世界观的批判(1906-1910年间的思想)
——个体概念为什么是临时性的没有内在深度的?
3.鲁迅(上):个人、自我及其对启蒙主义历史观的否定与确认(1903-1924年间的思想)
4.鲁迅(下):自我的困境与思想的悖论
——“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1920-1936年间的思想)
科学的观念与中国的现代认同
1.中国近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概念及其使用
2.吴稚晖与中国反传统主义的科学观
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
1.引言
2.“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
3.“五四”启蒙运动的意识危机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
1.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民族主义政治与文学问题
2.“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战争对乡村与都市关系的重构
3.“地方性”与“全国性”问题
4.方言问题与现代语言运动
5.“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否定之否定
主要著述一览表


 汪晖自选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恕我浅薄最近读了此书,非常讶异。作为新左的领军人物之一,汪晖先生无论如何也算得上中国思想界的代表。然而在其自选的学术著作中,却无处不是学术问题。随便举个例子:在《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认同中》开篇就有一段:现代人不再把这些普遍性个年来表述的问题当作理所当然的问题,也即诸如“天”、“道”或“家”、“国”等普遍性概念与道德的必然性的关系不再是自明的了。例如,包括普实克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学史家都把“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视为“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学”类似的段落很多。汪先生大量引用他人二手、三手,甚至四手五手对于中国现状的论断,并且由此引发出自己的推论和判断,却见不到对于原著的一点引用和分析。那么这些N手资料的评判是不是确切的,甚至这些抽象的评判是否容许汪先生做出更加大而化之的推论,甚至于汪先生是否读过被无数手评价之前最原始的文本或者观察/了解过无数手论断之前的社会现状,都是令人怀疑的。同时本处使用的抽象概念“中国现代文学”,以及其他在文中大量出现的,西方文化等词汇,不但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论证,在具体的使用中,也不断改变其含义以符合自己的论述需要。当然,受灾最严重的,就是所谓的西方文化,从头至尾,不知道何谓西方文化,却能举出大量塞进西方文化的特点来。再引用一段《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中的文句:在这样的方法论视野中,“公”、“个人”、“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等不是自明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外来语的翻译;在这些观念与其所指涉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这些观念对相关领域的命名,无序的生活世界在预言中获得了意义和秩序,并且显示出价值的取向,另一方面,观念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又不仅仅是命名关系,当“公”、“个人”、“科学”和“社会主义”及其相关概念被构建出来并植入历史语境中,这些观念本身也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和社会文化再生产过程的最富活力的因素。这一段中除了使用语言人类学中100余年前的陈词滥调以外,却完全没有关心任何真实的现实,没有了解这些词汇在社群中,或者国家中的具体使用;也没有去了解文化和语言现实的关系,就开始依照着想象去构建一个抽象的关系。恐怕汪先生是没有调查过白领或者农民对于这些词语的使用的,那么不知道这个互动是谁在和谁互动?是一个证实的互动还是“看起来Make Sense”的互动?不知道这样的理论价值何在。不知道这样的学术价值,甚至学术诚信何在。一个更加好地例子出现在汪先生的《去政治化的政治》这一新的自选集中。汪先生论述到:例如,为了维持沿海区域的再生产过程就必须创造廉价劳动力市场,而构筑廉价劳动力市场又必须改变城乡关系,进而迫使大量农民工涌入沿海城市;最后,为了让农民工适应新的生产条件,就不仅需要让他们学习生产技能,而且还要让他们转化成为遵守现行生产秩序的规范的自由劳动力。这是他对于廉价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个人描述。这种描述似乎很符合社会现实。但是变化是不是的确按照他的想象产生?早就有学者在北京的温州村蹲守多年,最后对现实的揭示和汪先生的想象和虚构相去甚远。西方学人自然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在启蒙时代以后就有了几近现代意义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因此抽象的哲学研究是有其对于现实的观察和分析基础的。而中国 现在连到底在发生什么都无人研究,何来的的抽象理论?相同的问题并不只是汪先生,甘阳也一样面对。一方面提醒我们要注重“文化自信”,一方面却露了马脚,不小心说出儒传统是“人情和乡情”。不知道这样不确切的文化认知是该如何帮助甘先生建立起虚幻的“文化自信”呢?
  •     汪晖在其97年出版的自选集中收录了以下五篇文章:“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认同“、”科学的观念与中国的现代认同 “、”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以及”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文集包括其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文章,基本来说所概括的都多多少少包含了一种对传统意义上被现代学界所接受的”现代性“的反思。诸如“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讲述了韦伯自身对中国思想的误解,以及直接从西方理论对中国现代性进行“排他性的分析”的错误。汪晖看来,韦伯自身的理论上存在一种双重标准(double standard)的问题:“韦伯对理性化过程的悲观主义态度预示了批判理论的基本主题,但这种悲观主义完全不存在于他的中国研究之中;现代化理论用社会学的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重构了韦伯理论的基本主题,其特点是切断现代性与西方理性主义以及启蒙所提供的最终目标的内在联系,使西方社会中的所谓理性化过程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社会指标,用以分析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现代化理论决定了中国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历史想象方式。现代化理论决定了中国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历史想象方式,而这一理论产生于对西方理性化过程的观察,又是这一过程在知识领域的结果。重建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视野,使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23)。”中国现代性的问题在于其理论根本来自于西方理论普遍化衍生的结果,缺少其本土性与根本的历史延续性。这种构架下建立的理论不但忽略了西方理论本生的限制性(诸如韦伯对中国研究的特殊性方法)、其自身矛盾,更是消解了文化之间异同所构造的更深成的、历史性的矛盾问题。汪晖想提醒我们的是他在“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人同”中所强调的章炳麟以不齐为齐之思想“而突出的一种特殊性,却又包含公理的思想:”章氏的齐物论宇宙观强调“以不齐为齐“的物各有己的思想,但是,“不齐”与“己”都是对一种更高的状态的印证…章氏的个体概念之所以是临时性的,归根结底只有”公“才是永恒的自然状态。换言之,章氏虽然用个体对抗国家,似乎是极端的个体主义这,但个体对他而言并非价值源泉和认同的基础;相反,价值源泉和道德基础渊源于一种独特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是无私之公(117)。“而相反,“五四”以来兴起的“德先生赛先生”反而是一种忽略了异同性根本,对中国来说未达到“无私之公”的理论。科学概念在试图脱离价值取向的过程中恰恰是重新确认了价值取向的存在。所以对往回来说“五四”学人从理学“格致”演发到科学的过程中终究使科学获得了“格致”的根本性特点(269)。与西马的理论相似,汪晖预设了“五四”启蒙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自我瓦解。其自身的发展异于当代想象,并非是一种单一性的思想,而是一种复杂的,无法自成一体的多元性代名词。中国无法在几年内“走完”西方几百年几千年走过的道路,也没有必要走完。所以在“五四”启蒙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民主是可以并存的:它并不是代表中国有其独特的包容性,而是导致了其无法完全消化任何理论之一。汪晖说,“作为一个思想运动,[“五四”启蒙思想]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五四”启蒙思想没有共同的社会哲学基础,从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逻辑体系,而启蒙主义的思想原则一旦离开了它的逻辑体系,也就丧失了它的明确规定性。在“态度的同一性”基础上形成的启蒙运动思想,同时包含了对启蒙的思想原则的否定,即使各种“主义”荏苒标举启蒙的口号。但这些”主义“在更为基本的前提和精神上与启蒙原则的对立和冲突,必然导致中国启蒙思想的内在的混乱和启蒙运动的迅速的分化与解体。这就是我所谓“五四”启蒙思想的“危机”。“危机”不是外在的,不是由外部历史事变决定的,而是内在于启蒙思想运动的。民族矛盾的尖锐化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分化只是促成了”危机”的爆发(339)。””五四“启蒙的思想困境是一种普遍性理论的内在逻辑窘境。如张旭东提出的,现代性思想的论争是一种“普遍性”和“特殊性”思想的论争。那末来说汪晖是站在“特殊性”这一边的。对汪晖来说鲁迅的重要性就是在其“怀疑主义”已经远离了启蒙主义,而是一种从人为出发点的特殊性精神。那种“反抗”的精神正是属于鲁迅的,也是属于汪晖的根本性回答。这种思维方式诚然是重要的,但其缺点与大多左翼批评理论一样,特别与阿尔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相似,缺少了一种“反叛”以后的建设性。阿尔多诺对社会未来的构想仅限于一种悲观的”策略”,只能通过学界和知识的努力来重新构造公民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点来说汪晖对现代性的反思也是一样。其根本来说是一种“反思性”的,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未必能支撑某种特定的政治构想。就汪晖来说,其政治思想可能是一种左翼的民主社会主义构造,但这种理论的建立是”否定-否定“式的,而不是根本建设性的。它缺少了本体性的理路根本,而只能是一种1)对市场化自由化的批判,和2)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但“特殊性”的理论根本应注意,当代的中国社会已经市场化了,已经是一个消费社会了。其建设根本不应该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而更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不可改变的现实基础上的历史性项目。http://decennis.com/ruoshuitang/2008/06/06/%e7%8e%b0%e4%bb%a3%e6%80%a7%e7%9a%84%e5%8f%8d%e6%80%9d-%e8%af%bb%e3%80%8a%e6%b1%aa%e6%99%96%e8%87%aa%e9%80%89%e9%9b%86%e3%80%8b/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在电脑上看的PDF
  •     俺都不知道这书该打几分了
  •     是自选集,还是诸家合集?
  •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
  •     國內碩士班的時候發現讀不懂以為是自己的無知,十年以後,發現還是讀不懂,只能說明作者在每句話之間存在邏輯問題。
  •     鼓励一下汪老师
  •     难读。把思想放回历史中。
  •     我在和他对话或者搏斗的时候,明显感到无力感。
  •     太难读了,之前读反抗绝望也没这么难读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